高閑
高閑
,唐朝時(shí)僧。宣宗(847~859)嘗召入
,賜紫衣袍。后圓寂于湖州開元寺
,閑好用霅川白紵
,以作真
、草書。其筆法得之張長史
。韓愈曾作序送之
,盛稱其書法之美妙
,遂大顯于世
。曾用楮紙草書《千字文》
,又書令孤楚詩
,石刻在湖州。宋董逌《廣川書跋》云:“閑之書不多存于世
,其學(xué)出張顛,在唐得名甚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侮愃肌稌∈贰吩疲骸案唛e善草書
,師懷素
,深窮體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眰魇罆E有草書《千字文》殘卷真跡
,湖州有石刻《千字文》、《令孤楚詩》等
。草書《千字文》殘卷,真跡
。紙本
,縱30.8厘米
,橫331.1厘米
,已殘,僅存“葬”字以下52行
、243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鮮于樞補(bǔ)
。此書跡流傳有緒
,曾經(jīng)宋趙明誠
、元鮮于樞
、明方鳴謙、清卞永譽(yù)和安岐等收藏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此《千字文》以硬毫?xí)鴮?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筆勢濃重
,堅(jiān)挺縱放而不失規(guī)矩
。循規(guī)草法
,揮灑自如,氣象生動
。其結(jié)尾處,尤為開闔恢弘
,豪爽頓生
,給人一種筆墨淋漓酣暢的感覺
。
張佑有詩贊曰:“卷軸朝廷餞
,書函內(nèi)庫收 陶欣入社叟,生性論經(jīng)儔 日色屏初揭
,風(fēng)聲筆未休 長波浮海岸
,大點(diǎn)出嵩邱 不絕羲之法,難窮智永流
。 殷勤一箋在,留著看銀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可見高閑在唐書名顯赫
。

◇作品賞析◇
鄭均傳文言文
1. 鄭均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后漢書·鄭均傳原文
鄭均字仲虞
,東平任城人也
。少好黃
、老書。兄為縣吏
,頗受禮遺,均數(shù)諫止
,不聽
。即脫身為傭
,歲余
,得錢帛,歸以與兄
。曰:“物盡可復(fù)得
,為吏坐臧
,終身捐棄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毙指衅溲裕鞛榱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均好義篤實(shí),養(yǎng)寡嫂孤兒
,恩禮敦至
。常稱病家廷
,不應(yīng)州郡辟召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⒂刂轮?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使縣令譎將詣門
,既至,卒不能屈
。均于是客于濮陽。
建初三年
,司徒鮑昱辟之
,后舉直言
,并不詣
。六年,公車特征
。再遷尚書,數(shù)納忠言
,肅宗敬重之
。后以病乞骸骨
,拜議郎
,告歸,因稱病篤
,帝賜以衣冠。
元和元年
,詔告廬江太守
、東平相曰:“議郎鄭均
,束脩安貧
,恭儉節(jié)整,前在機(jī)密
,以病致仕,守善貞固
,黃發(fā)不怠
。又前安邑令毛義
,躬履遜讓
,比征辭病
,淳潔之風(fēng)
,東州稱仁
。書不云乎:‘章厥有常
,吉哉
!’其賜均、義谷各千斛
,常以八月長吏存問,賜羊酒
,顯茲異行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泵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帝東巡過任城,乃幸均舍
,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故時(shí)人號為“白衣尚書”
。永元中
,卒于家
。
后漢書·鄭均傳翻譯
鄭均字仲虞
,東平任城人。少時(shí)喜好黃老之書
。兄為縣吏,接受別人禮物甚多
,鄭均多次諫阻,兄不聽
。鄭均就脫身為人打工,一年多
,得到錢帛
,回來交給其兄
。說:“物用完了可以再得
,為官吏貪贓犯罪
,一生都完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毙指屑て溲裕院缶土疂嵎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鄭均好義務(wù)實(shí),養(yǎng)寡嫂孤兒
,恩義禮貌備至
。常稱病留家
,不應(yīng)州郡征召
。郡守非要他去不可
,使縣令詐稱將到他家,鄭均即到郡守府
,郡府最后還是沒能讓他屈服
。鄭均于是躲到濮陽作客去了
。
建初三年(78年)
,司徒鮑昱招他,后舉他直言
,他沒有到。六年
,皇帝公車特征
,再遷尚書
,多次獻(xiàn)納忠言
,肅宗很敬重他。后來以病請求退休
,拜為議郎,告歸
,因稱病重
,帝賜以衣冠。
元和元年(84年)
,詔書告廬江太守
、東平相說:“議郎鄭均,束修安貧
,恭儉節(jié)整,前在機(jī)密
,以病退休
,守善貞固
,黃發(fā)不怠
。又前安邑令毛義,躬行謙讓
,從征辭病,純潔之風(fēng)
,東州稱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渡袝凡皇钦f‘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
,是善政’。宜賜鄭均
、毛義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長吏慰問
,賜羊酒
,以顯此異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诙辏蹡|巡過任城
,就親臨鄭均家,命賜尚書祿以終其身
,所以當(dāng)時(shí)人稱為“白衣尚書”
。永元中
,在家去世
。
2. 白衣尚書原文及翻譯 《白衣尚書》原文:
鄭均
,字仲虞
,東平任城人也。元和元年
,詔告廬江太守
、東平相曰:議郎鄭均
,束脩安貧
,恭儉節(jié)整,前在機(jī)密
,以病致仕,守善貞固
,黃發(fā)不怠
。
又前安邑令毛義
,躬履遜讓
,比徵辭病,淳絜之風(fēng)
,東州稱仁。書不云乎:章厥有常
,吉哉
!其賜均
、義谷各千斛
,常以八月長吏存問,賜羊酒
,顯茲異行
。明年,帝東巡過任城
,乃幸均舍,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
,故時(shí)人號為白衣尚書
。
《白衣尚書》翻譯:
元和元年,詔書告廬江太守
、東平相說:“議郎鄭均
,束修安貧,恭儉節(jié)整
,前在機(jī)密,以病退休
,守善貞固
,黃發(fā)不怠
。又前安邑令毛義
,躬行謙讓,從征辭病
,純潔之風(fēng),東州稱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渡袝凡皇钦f‘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
,是善政’
。宜賜鄭均、毛義谷各千斛
,常以八月長吏慰問,賜羊酒
,以顯此異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诙?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帝東巡過任城,就親臨鄭均家
,命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所以當(dāng)時(shí)人稱為“白衣尚書”
。永元中
,在家去世
。
此文出自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均傳》
擴(kuò)展資料
寫作背景:
《后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
,下至漢獻(xiàn)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紀(jì)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56637是范曄
,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dāng)時(shí)流傳的七部后漢史料
,并參考袁宏所著的《后漢紀(jì)》,簡明周詳
,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漢史
。北宋時(shí)
,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xù)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
,與之合刊,成今天《后漢書》
。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
,著《谷梁集解》一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妒?jīng)注疏》中的《谷梁傳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chǔ)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
,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覽群書
、潛心著述
,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
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xué)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后自居
,生性孤傲,不拘小節(jié)
,仕宦不甘居人后
,著述也不甘居人后
。以此成名
,也以此喪身
。
元嘉九年(432年)
,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
,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
,范曄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志向
,開始寫作《后漢書》
。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jù)
,以華嶠書為主要藍(lán)本
,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bǔ)缺
,整齊故事,超越眾家
,后來居上
。
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
,盛行于世。而諸家《后漢書》
,除袁宏《后漢紀(jì)》外
,都相繼散亡
。于是范曄《后漢書》成為現(xiàn)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jù)
。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xué)家
,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縣)人
。官至左衛(wèi)將軍
,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
,范曄因?yàn)椤白筮w宣城太守,不得志
,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
,開始撰寫《后漢書》。
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
,寫成了十紀(jì),八十列傳
。原計(jì)劃作的十志
,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
,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xù)漢書》中抽出來補(bǔ)進(jìn)去的。
范曄的自夸雖然有些過分
,但他的著作也確實(shí)有超人之處。劉昭說:“范曄后漢
,誠跨眾氏”(《后漢書注補(bǔ)志序》),劉知幾也說:“范曄博采眾書
,裁成漢典
,觀其所取
,頗有奇工”(參見《史通》的《書事篇》和《補(bǔ)注篇》)
。
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在范曄著書之前記述東漢一代歷史的著作共有十部
,八百余卷。然范書一出
,諸家《后漢書》則日漸消沉
,逐漸散佚
。后來除晉人袁宏的《后漢紀(jì)》保存下來以外
,其余都已不存。這說明范書殺青雖晚
,卻后來居上。
3. 致仕在古文中是啥意思 辭去官職
。
《公羊傳·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何休 注:“致仕
,還祿位於君
。”《北史·韋孝寬傳》:“ 孝寬 每以年迫懸車
,屢請致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唐 白居易 《不致仕》詩:“七十而致仕
,禮法有明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致仕官的簡稱。
《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五年》:“是月
, 龍圖閣 直學(xué)士、致仕 楊時(shí) 卒
,年八十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眳⒁姟?致仕官 ”
。
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官員以何官稱致仕,致仕后的俸祿數(shù)目及是否朝見等待遇
,與其原官品
、功績及皇帝的恩寵程度有關(guān)。也稱“休致”
。《尚書大傳.略說》:“大夫七十而致仕
,老于鄉(xiāng)里
,大夫?yàn)楦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士為少師
。”鄭玄注:“所謂里庶尹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于閭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逗鬂h書.鄭均傳》:“議郎鄭均
,束脩安貧
,恭儉節(jié)整
,前在機(jī)密,以病致仕
,守善貞固,黃發(fā)不怠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瓮跤韨牎陡唛e》詩:“更待吾家婚嫁了
,解龜休致未全遲
。”《宋史.歐陽修傳》:“熙寧四年
,以太子少師致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明 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天子猶念公(袁可立)海上勞
,予加銜致仕去
。”
4. 致士古文什么意思 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還常用致事
、致政
、休致等名稱
,蓋指官員辭職歸家。
源于周代
,漢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
,有疾患則提前
。
官員以何官稱致仕,致仕后的俸祿數(shù)目及是否朝見等待遇
,與其原官品、功績及皇帝的恩寵程度有關(guān)
。也稱“休致”
。
《尚書大傳.略說》:“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鄉(xiāng)里
,大夫?yàn)楦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士為少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编嵭ⅲ骸八^里庶尹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
,歸教于閭里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逗鬂h書.鄭均傳》:“議郎鄭均
,束脩安貧,恭儉節(jié)整
,前在機(jī)密,以病致仕
,守善貞固
,黃發(fā)不怠?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宋王禹偁《高閑》詩:“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龜休致未全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端问?歐陽修傳》:“熙寧四年
,以太子少師致仕
。”
明 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天子猶念公(袁可立)海上勞
,予加銜致仕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5. 古文中“致仕”和“乞骸骨”是什么意思 1、致仕(zhi shi):交還官職
,即退休。
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
。--《后漢書》
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
、致政
、休致等名稱,蓋指官員辭職歸家
。源于周代,漢以后形成制度
。
2
、乞骸骨:自請退職
,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回老家安度晚年。
如:上書乞骸骨
,征拜尚書。--《后漢書·張衡傳》
充國乞骸骨
,賜安車駟馬
。-- 《漢書·趙充國傳》
耽病之,屢移疾乞骸骨
。 --《新唐書·列傳第十九》
6. 家庭在古文中稱之為什么 家庭在古文中稱之“家庭”,或“家”
。
家
,居也
。從宀,豭省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墩f文》 常用來表示家庭
,如:數(shù)口之家
,可以無饑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睹献印ち夯萃跎稀?/p>
家庭,在古文中也常見。
當(dāng)它表示社會結(jié)構(gòu)這層意義時(shí)
,與現(xiàn)代漢語的家庭相同
。如:唐 劉知幾 《史通·辨職》:“ 班固 之成書也,出自家庭
; 陳壽 之草志也,創(chuàng)於私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當(dāng)它表示家里
、家中時(shí)
,也與今義同。如:
。《后漢書·鄭均傳》:“ 均 好義篤實(shí)
,養(yǎng)寡嫂孤兒
,恩禮敦至。常稱疾家庭
,不應(yīng)州郡辟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在古文中
,家庭
,還有自家的院落
、庭院的意思。如:《宋史·章得象傳》:“ 得象 母方娠
,夢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
;及生
,父 奐 復(fù)夢家庭積笏如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7. 古代致仕是什么意思 致仕(zhì shì):交還官職,即退休
。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古人還常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名稱
,蓋指官員辭職歸家。源于周代
,漢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
,有疾患則提前
。官員以何官稱致仕,致仕后的俸祿數(shù)目及是否朝見等待遇
,與其原官品、功績及皇帝的恩寵程度有關(guān)
。也稱“休致”
。
出自:《宋史.歐陽修傳》:“熙寧四年
,以太子少師致仕
。”意思是:熙寧四年
,因?yàn)槭翘由倌陼r(shí)的老師而做官。
示例:致仕官員有俸祿往往只是高級官員才享有的特權(quán)
,并不適用于中下級官員
。
擴(kuò)展資料:
表示辭官常用詞語:
1、告老
告老
,指封建時(shí)代臣子或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wù),后泛指年老退休
。
出自: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他在外面做過知縣
,現(xiàn)在告老還鄉(xiāng)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示例:是的
,我能接受我跑夠了然后告老還鄉(xiāng)
,我一直深愛的家鄉(xiāng)
。
2
、解官
(1)解免官職。
(2)解送官府。
(3)押解稅款
、犯人的差官。
出自:明 施耐庵《水滸》第五十七回《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huán)馬》 恩相放心
,呼延灼今日在此
,少不得一個(gè)個(gè)活捉了解官
。
示例:只聽得門外騾鈴亂響
,來了一起銀鞘,有百十個(gè)牲口
,內(nèi)中一個(gè)解官,武員打扮
。
送參寥師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送參寥師 [作者] 蘇軾 ? [朝代] 宋代
上人學(xué)苦空
,百念已灰冷。
劍頭唯一吷
,焦谷無新穎。
胡為逐吾輩
,文字爭蔚炳
?
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
。
退之論草書
,萬事未嘗屏。
憂愁不平氣
,一寓筆所騁。
頗怪浮屠人
,視身如丘井
。
頹然寄淡泊,誰與發(fā)豪猛
?
細(xì)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
欲令詩語妙
,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
,空故納萬境
。
閱世走人間,觀身臥云嶺
。
成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
。
詩法不相妨
,此語當(dāng)更請。
標(biāo)簽: 議論 其他
《送參寥師》注釋 ①苦空:佛教認(rèn)為生老病死為四苦
,又有“四大皆空”之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毒S摩經(jīng)·弟子品》:“五受陰洞達(dá)空無所起
,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
,是空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
、趧︻^唯一吷:《
莊子·則陽》:“夫吹筦者,猶有嗃也
;吹劍首者,吷而已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馑际谴岛嵐苣馨l(fā)出較大的聲音,如吹劍環(huán)上的小孔
,就只能發(fā)出細(xì)微的聲音。
③焦谷:燒焦的谷子
。典出《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如焦谷芽
,如石女兒?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f:帶芒的穗。作者在這里是說
,僧人求空寂滅
,是其本份
,沒什么大驚小怪的
,也并不新奇。
④蔚炳:指文采華美
。這兩句的意思是:你作為一個(gè)出家之人
,為何也像我們這些俗人一樣
,去追求詩歌藝術(shù)的完美
?
⑤這兩句是稱贊參寥子詩寫得好。
⑥退之:韓愈字退之
。韓愈曾寫《送高閑上人序》一文,稱贊張旭的草書道:“往時(shí)張旭善草書
,不治他技
,喜怒窘窮,憂悲愉懌
,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
,有動于心
,必于草書焉發(fā)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市蛑畷儎营q鬼神
,不可端倪
,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四句是說張旭的草書所以通神,是因?yàn)榍とf感
,有動于中的緣故。
⑦浮屠人:出家人
。
⑧身如丘井:比喻心地寂滅
,對世事無所反映。這是就高閑說
。還是在《送高閑上人序》中
,韓愈又說:“今閑師浮屠化,一死生
,解外膠
,是其為心
,必汩然無所起
;其于世,必淡然無所嗜
。泊與淡相遭
,頹墮委靡
,潰敗不可收拾
,則其于書,得無象之然乎
?”這里是說,高閑作為出家人
,心地淡泊
,無事與發(fā)“豪猛”,怎能達(dá)到張旭的境界
?言下似有微辭,語脈承接“退之”而來
。
⑨不然:是對前面所說的高閑由于無以發(fā)“豪猛”之氣
,書法藝術(shù)就不高的說法表示否定,正如參寥子的詩語之妙
,并非如夢幻泡影,于是由書法轉(zhuǎn)為作詩
。
⑩這兩句的意思是:正因?yàn)殪o
,所以對一切動都能了然于心
;正因?yàn)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所以能夠容納萬事萬物。
《送參寥師》賞析 取論高閑上人草書之旨
,反其意而論詩
,最后落實(shí)到“詩法不相妨”上
,表達(dá)了對禪與詩之間的關(guān)系的認(rèn)識
。一般說來
,禪宗要求不立文字
。詩歌則是語言的藝術(shù)
,二者區(qū)別甚大。但在藝術(shù)實(shí)踐中
,詩人以及批評家卻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共同性
。所以宋人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與李去言》中說: “說禪作詩
,本無差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要把二者的“本無差別”處說清楚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仍有線索可尋。比如
,禪與詩都注重對主觀精神的反映,禪宗固然是 “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
,詩歌亦宣稱“一切景語皆情語”,因而驅(qū)遣萬象以就我
。所以南宋釋紹嵩在《亞愚江浙紀(jì)行詩自序》說:“禪,心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