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歷史上最會作死的父子皇帝,直接將一個盛世整垮

      以史為鑒 2023-06-29 20:00:38

      歷史上最會作死的父子皇帝
      ,直接將一個盛世整垮

      宋朝結(jié)束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960年

      ,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
      ,建立宋朝
      ,隨后滅掉南平
      、楚、后蜀
      、南漢、南唐三國
      。宋太祖趙匡胤的心愿是統(tǒng)一全國
      ,但英年早逝,有說是弟弟趙光義加害了趙匡胤
      ,很明顯
      ,弟弟趙光義并沒有哥哥的雄才大略,他繼續(xù)國家統(tǒng)一的大業(yè)
      ,但他忘記了要適當?shù)男蒺B(yǎng)生息
      ,反而是不顧軍隊疲乏繼續(xù)北伐。

      不知道趙匡胤活著繼續(xù)完成大業(yè)的話

      ,宋朝會是怎樣個情形?但從趙光義這一任皇帝開始,國家的發(fā)展并不是太盡如人意
      ,宋朝雖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封建王朝,被習(xí)慣稱為“唐宋元明清”
      ,宋朝并未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當時的宋朝之可以說是一個小國,與之并存的有遼國
      、西夏國,金國
      ,還有最終滅掉宋朝的蒙古。在多年的對外戰(zhàn)爭中
      ,宋朝大多數(shù)是處于弱勢
      ,戰(zhàn)敗后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完全沒有中原王朝的大國氣勢和風(fēng)范

      ,直接將一個盛世整垮.png" />

      北宋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靖康之恥”了

      ,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被金人擄到了五國城
      ,后來死在了五國城,皇帝的后宮和官民女眷也都被掠到了金國
      ,女子到了那里,大部分被沒入金國的官妓院和洗衣院
      ,可想而知她們遭受了怎樣的非人待遇
      ,生不如死
      ,而男子則是充當金人的奴隸
      ,自此北宋滅亡
      ,趙構(gòu)南下在南京應(yīng)天府即位
      ,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

      宋徽宗趙桓是北宋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

      ,他是宋徽宗趙佶的長子
      ,說到宋徽宗
      ,他即位之后
      ,啟用新法,頗有明君的風(fēng)范
      ,但他并未掌握大權(quán),而是和太后"權(quán)同處分軍國事"
      ,太后是守舊派
      ,于是任命守舊派
      、韓琦長子韓忠彥為執(zhí)政,不久又升任右相
      ,左相章惇
      、執(zhí)政蔡卞等相繼受攻擊,等到太后還政后
      ,新舊兩派的爭斗愈演愈烈。隨后宋徽宗重用蔡京
      ,但此人只是一個投機者
      ,只會為自己的利益“奮斗”
      ,他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
      ,無惡不作,賄賂公行
      ,賣官鬻爵。

      蔡京升任右相

      ,不久又升為左相,獨相達三年之久
      ,他一直在朝中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徽宗末年,蔡京以太師掌握朝政
      ,其實宋徽宗在位時期,朝堂之上始終是蔡京和他黨羽的天下
      ,他們讓北宋的政治變得更加黑暗,致使北宋百姓民不聊生
      ,爆發(fā)了數(shù)起小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大多都被鎮(zhèn)壓了,而且周圍國家一直對走向下坡路的北宋虎視眈眈
      ,同時女真族也崛起了,對北宋造成了不小的威脅

      金兵大舉入侵汴京,宣和七年

      ,趙桓接受了父親宋徽宗的禪讓
      ,登基為帝
      ,是為宋欽宗
      ,其實他對于當這個皇帝根本沒有做好準備
      ,他沒有能力
      ,性格懦弱
      ,繼位后,本來已經(jīng)打壓了蔡京的勢力
      ,重用李綱抗金,可最終還是聽信了奸臣的讒言
      ,罷免了李綱
      ,向金求和
      ,若他能夠堅持重用李綱的話
      ,這便能取代他的懦弱無能,但可惜宋欽宗優(yōu)柔寡斷
      ,毫無主見。

      面對金軍的進攻

      ,朝中分為兩派
      ,主和派
      ,主戰(zhàn)派,而李綱則是主戰(zhàn)派的代表人物
      ,他組織民軍堅決抗金
      ,宋欽宗為了保住皇位,派出李綱作戰(zhàn)
      。李綱出城作戰(zhàn)后
      ,宋欽宗又召來宰相李邦彥
      ,下令以京城空虛為由將李綱召回來
      ,可此時李綱正在抗金的激烈時刻
      ,是打敗金兵的最佳時機
      ,李綱只能回京,如此失去了勝機

      事實宋欽宗是害怕李綱帶兵出戰(zhàn),失敗后就會使北宋兵力大大減弱

      ,但這已經(jīng)是最后一搏了
      ,可惜宋欽宗根本看不清局勢
      ,盲目地將李綱召回
      ,事后還為自己找了替罪羊,罷免李邦彥
      ,下發(fā)詔書,痛斥主和派無恥行徑
      。可此時金國已經(jīng)趁著機會南下渡過黃河
      ,攻破了東京
      ,史稱靖康之變,金太宗下詔廢掉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
      ,將他們貶為庶人,將他們身上的龍袍強行扒掉
      ,而后帶著兩人北上
      ,死在了五國城

      其實宋徽宗本可以免遭此禍

      ,當初他退位后
      ,就帶著蔡京
      、童貫等心腹大臣離開了汴京,不久后宋徽宗在鎮(zhèn)江復(fù)辟
      ,后來卻被宋欽宗騙回了京城,宋徽宗被囚禁
      ,他的心腹大臣也都被宋欽宗殺了
      ,這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百姓對宋欽宗的印象稍微有了些改觀
      ,但歷史對宋欽宗的評價無法改變,他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

      宋欽宗在抗金的關(guān)鍵時刻召回了李綱,后來還將李綱趕出了朝廷

      ,這已經(jīng)將北宋的滅亡定下來了
      。李綱在抗金過程中,屢立戰(zhàn)功
      ,但他性格耿直,經(jīng)常會得罪人
      ,仗義執(zhí)言
      ,多次讓宋欽宗失了面子,宋欽宗心中記恨著他
      ,這才將他趕出了朝廷,讓他離開權(quán)力中樞
      ,但是李綱最終去了前線,擔任總指揮
      ,但他犯了錯
      ,引咎辭職,他走后
      ,軍中再無抗金之人,剩下的將領(lǐng)也都沒有了士氣
      ,紛紛投降,北宋走向了滅亡

      很多認為“靖康之恥“主要是宋徽宗的錯

      ,可這樣看來,其實是因為宋欽宗的作死
      ,他有太多的顧慮
      ,不能堅信忠臣,這才導(dǎo)致了北宋的滅亡

      梁太祖朱溫為什么會成為史上最流氓的皇帝?



      朱文生于公元852年

      ,卒于公元912年
      。他是五代十國時期侯亮的開國皇帝,被稱為梁太祖
      。那么朱文的簡介是怎樣的呢?朱文,安徽碭山人
      ,出身書香門第。朱文出生的時候
      ,家里有紅燈
      。鄰居以為朱文的房子著火了,就拿來水滅火。鄰居趕到時
      ,聽到朱文大聲哭喊



      朱溫出生后,一個秀才的父親無力養(yǎng)活三個兒子
      ,每天郁郁寡歡。朱文小時候
      ,父親朱成就去世了
      。朱文的大哥生性老實
      ,而朱文和二哥喜歡舞刀弄槍
      ,經(jīng)常闖禍
      。為了養(yǎng)家糊口
      ,母親王帶著三個兒子到劉家這個大家庭里打工謀生。朱文覺得兩點一線的生活很無聊
      ,一心想要擺脫現(xiàn)狀。恰逢黃巢在曹州起義
      ,朱溫知道后
      ,便告別母親和大哥
      ,帶著二哥投靠了黃巢
      。朱溫驍勇善戰(zhàn),很快得到了黃巢的重視
      ,成為黃巢的得力助手。


      朱溫的軍隊勢如破竹
      ,打敗了唐朝將軍李孝昌率領(lǐng)的軍隊
      。隨后,朱溫出任通州御史
      ,率軍攻占通州
      。經(jīng)過大約五年的南征北戰(zhàn)
      ,三十歲的朱溫已經(jīng)成為大齊政權(quán)的開國功臣
      。不久后,朱溫在謀士謝門生的勸說下
      ,離開黃巢,率軍前往唐朝
      。得知朱溫投靠了他之后
      ,唐僖宗非常高興
      。他當即任命朱溫為汴州刺史
      、宣武軍節(jié)度使
      ,讓朱溫帶領(lǐng)唐軍進攻黃巢等叛軍
      。隨后
      ,朱溫一直利用唐朝的勢力來抵抗叛軍
      ,順便為自己掃清障礙
      。公元899年,47歲的朱溫經(jīng)過20多年的斗爭
      ,想推翻皇帝的統(tǒng)治,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
      。公元907年
      ,55歲的朱溫廢了趙
      ,自己建立了大良政權(quán)
      ,正式稱帝。通過對朱溫的簡要介紹
      ,初步了解梁太祖對朱溫的生平經(jīng)歷。


      朱張文會


      歷史上的朱溫是一個殘暴的人
      ,但對已婚的妻子卻充滿了耐心和溫柔
      。后來,朱回的愛情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
      ,朱文一生征戰(zhàn)沙場,最后愛上了張輝
      。說起朱文和張輝的故事,還得從朱文的童年說起



      朱文的父親去世早
      ,朱文的母親就帶著朱文的三個兄弟到劉家當起了幫傭
      ,為家中三兄弟的生計奔波
      。朱文是個狡猾的人,經(jīng)常出去玩。一次打獵
      ,朱溫認識了松州刺史的女兒張惠
      ,朱溫對張惠一見鐘情
      。朱文暗暗發(fā)誓長大后一定要娶張輝
      。25歲時,朱溫投靠黃巢
      ,因?qū)伊?zhàn)功,被任命為通州刺史
      。朱溫領(lǐng)兵攻打通州時
      ,突然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俘虜是個長得很像張惠的女人
      。經(jīng)過確認
      ,這個女人確實是張輝,朱文得知后欣喜若狂
      。朱文把張輝帶進大宅,向張輝表白
      。這個時候
      ,張輝知道自己命如糞土
      ,能得到一個將軍的寵愛
      ,她已經(jīng)很滿足了。后來,張輝與朱文結(jié)婚
      ,他們開始了恩愛的夫妻生活。


      作為松州刺史的女兒
      ,張輝對文學(xué)和政治略知一二
      。在生活和工作中處處幫助朱文
      ,朱文被張輝的才華所折服
      ,對張輝尊敬有加,愛戴有加
      。后來朱溫投降唐朝后,張輝也被封為魏夫人
      。公元904年
      ,張輝病死
      ,給朱溫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
      ,后來立張輝為皇后。


      朱文石三


      朱溫三事選自宋代洪邁所著《容齋隨筆》一書
      ,講述了后梁開國皇帝朱溫的三件事。朱溫的三件事旨在告訴世人
      ,正義無處不在


      朱溫在滄州城外駐扎了多日之后
      ,滄州的百姓已經(jīng)沒有東西填飽肚子了。朱溫派使者要求劉守文投降
      。劉受文答道:“劉仁公和我是父子。如果兒子背叛父親
      ,投靠王曦梁
      ,你會重用他嗎
      ?”朱溫聽了劉守文的話
      ,羞愧難當,打算退兵
      。后來
      ,朱文想把軍營里的干草燒掉
      。劉守文知道這件事后
      ,就寫信給朱文
      ,要求他不要燒糧。滄州百姓無糧
      ,不如用糧草救。朱溫留下了幾個糧倉
      ,所以滄州的百姓才得以生活
      。后來,朱溫建立了侯亮政權(quán)
      ,蘇洵和蘇愷因?qū)盍劣泄Χ玫教岚魏椭赜谩5鞙乜床黄疬@對父子的行為
      ,認為他們是唐朝的罪人,是為了榮耀而背叛國家的小人
      。于是
      ,他砍掉了蘇洵父子的官職,讓他們回家。當我們的商丘使者向朱獻上吉祥的麥子時
      ,朱溫很不高興
      。朱文認為,今年商丘水患嚴重
      ,百姓衣食無著,為何還要祭出豐收的征兆
      ?然后朱溫辭退了獻麥穗的官員


      從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公元前221年)到中華民國成立宣統(tǒng)皇帝退位
      ,帝制在中國歷史上持續(xù)了多少年

      從公元前221年~1912年一共2313年,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公元前221年)

      ,中華民國成立宣統(tǒng)皇帝退位是公元1912年1月1日
      簡單的加法221+1912=2133年
      中國君主制的特色及其演變
      中國的君主制從采集、漁獵文明開始
      ,貫穿農(nóng)業(yè)文明始終
      ,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
      ,君主制從酋長聯(lián)盟開始
      ,經(jīng)由以氏族為主體的酋長邦國組成聯(lián)盟
      ,推出共主
      ,逐漸根據(jù)經(jīng)濟的發(fā)展形成封建共主制,之后發(fā)展為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大一統(tǒng)國家格局
      ,其中加雜著王道政治與王術(shù)政治的角逐。在西方強勢文明的侵襲之下
      ,為挽危局而進行了君主立憲的嘗試
      ,最終被民主體制所替代
      。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國君主制發(fā)展軌跡的探尋
      ,闡述中國君主制政體的管理特色及演變歷程。

      、傳說時代的國家管理模式
      中華文明從傳說時代開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
      ,傳說中的人神共處時代
      ,神州大地先后出現(xiàn)了天皇
      、地皇和人皇三位神祗
      ,天皇將民眾分為部落,由部落推選或指定的酋長管理
      。地皇固定了日月出現(xiàn)的時間,規(guī)定歷法
      。人皇把中國分為九州
      ,分封自己的九個弟弟各管一州
      。之后又有“有巢”
      、“燧人”、“伏羲
      、“女媧
      、“神農(nóng)”五氏,分別教人筑屋
      、取火
      、漁獵
      ,設(shè)官員、定婚嫁
      ,教人治病
      、種植
      、畜牧
      。煉五彩石補天,殺神龜取其四足重新支起大地
      ,還用蘆草燒灰吸干泄漏到地上的天水,形成平坦而肥沃的華北平原
      。三皇五氏在漫長而久遠的年代里
      ,為中華文明奠基。同時確立了分封而制的治國理念


      大洪水過后,黃帝部落由中亞向黃河流域遷徒
      ,并與炎帝決戰(zhàn)于阪泉之野
      。炎帝敗而與黃帝結(jié)成同盟
      ,共同與蚩尤會戰(zhàn)于涿鹿
      。蚩尤敗而九州定,天下共推黃帝為共主
      。信史中第一個酋長聯(lián)邦制國家形成,同時代表著中華文明中君主制政體的正式形成


      在酋長聯(lián)邦制政體中,聯(lián)邦中的各個部落是原有的
      ,依三皇五氏的創(chuàng)制而形成,是神傳給人的原始的社會管理模式
      。各部落依照血緣關(guān)系
      ,由不同的氏族聯(lián)盟而成
      ,部落的首領(lǐng)由推選或前任指定而成
      ,德高而望眾。當時的黃帝也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領(lǐng)
      ,中原各部落尊黃帝為天下共主
      ,號稱天子,亦因其德高望眾之故


      由黃帝主導(dǎo)的酋長聯(lián)邦國,是中國王道政治的開始
      。給中國后來的天子開啟了“武功文治
      ,與民休息”的開明君主政治之路。他建都邑
      ,立百官,制典章
      ,舉賢能
      ,封禪祭天
      ,大治天下
      。還命臣民建屋室、種五谷
      、作衣裳、造舟車
      。在黃帝時代
      ,文字
      、醫(yī)學(xué)
      、算數(shù)、歷法
      、樂器、陶器
      、蠶桑等各種發(fā)明相繼出現(xiàn)
      。后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于黃帝時代
      。在黃帝治下
      ,國家安定、富足
      ,人們謙讓和睦,風(fēng)調(diào)雨順
      ,虎豹亦不傷人
      ,造就了“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范


      黃帝之后
      ,顓頊教民養(yǎng)殖,推算四時
      、制定禮義。帝嚳行仁德而不失威嚴
      ,溫和而且守信
      ,修養(yǎng)自身
      ,道德高尚
      ,天下無不歸順。帝堯仁德如天
      ,智能如神。富有卻不驕傲
      ,尊貴卻不放縱
      。晚年禪位于舜。帝舜觀天象
      ,祭上帝,巡四方
      ,校正四時節(jié)氣
      、統(tǒng)一音律和長度
      、容量
      、重量的標準、修禮儀
      ,明刑罰。晚年禪位于禹


      在酋長聯(lián)邦制政體中,君王是德高望眾者
      ,起先由各部落共同推選而成,對國家的治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
      。繼位的后世之君亦因其高尚的德行而被各個部族認可
      。酋長聯(lián)邦制是一種松散的政治聯(lián)盟,依靠柔性的王道政治統(tǒng)一于同一天子
      。君王普遍道德高尚
      ,受到各邦的認同和推崇,從而逐漸確立了君王權(quán)威
      。君王由有德而有威,有威而有權(quán)
      ,鋪墊著后世君主帝制的道路


      禹之后
      ,各部落不認傳賢
      ,認傳子。開始了中華君主制中家天下的歷程


      二、三代時期中國封建制的特點

      大禹王傳賢于益
      ,各部落并不認同
      。益便讓位于禹之子啟
      ,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
      。夏、商時代
      ,中國的君主政體基本還是以酋長聯(lián)邦制為主。各部落演變成為了諸候
      ,分布于天子都邑的四方
      。夏時,規(guī)定對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領(lǐng)為諸侯
      ,稱為“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
      ,對王朝承擔貢納
      、朝見
      、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wù)
      。諸侯之下,有大夫
      ,即各大家族的族長
      。所以,古人說
      ,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
      ,大夫有家


      夏時出現(xiàn)諸候,但尚未同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分封制
      ,仍屬酋長聯(lián)邦制政體。但較之五帝時代
      ,君權(quán)已有了大大的加強
      。貢賦制度的實施打破了以住聯(lián)邦制中天子與其他酋長的“平等”地位
      。天子國都周圍五百里以內(nèi)向天子交納谷稅
      ,各地諸候也以此效仿,但納稅的土地遠無天子之大
      。此時
      ,開始出現(xiàn)天子分封卿大夫采邑的制度
      ,各諸候亦有此效仿
      ,分封建制開始顯現(xiàn)。

      商是夏的諸候國
      ,是帝嚳之子契的后裔。夏末隨著商的不斷強大
      ,加之夏代勢微
      ,商湯以有道伐無道
      ,滅夏而自立
      。商襲夏制,修德政則國強
      ,施昏政則國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靵y
      、遷都、復(fù)興
      、衰亡,六百年由湯至紂
      。周三世修德
      ,“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論語泰伯)紂王無道
      ,周武王以有道伐獨夫
      ,天下歸周


      武王滅商之后
      ,大行分封建制。史上所說的分封制
      ,主要是指周王朝。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
      ,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個
      ,同姓之國四十個。以此作為周王室的屏藩
      ,加強對各地的統(tǒng)治
      。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
      ,這樣自上而下形成了以封建制度治理國家的體系
      。西周封建邦國打破了以往的部族形式,分封到各地建立的王國
      ,不再以部族集團的首領(lǐng)為統(tǒng)治者
      ,而主要以周王室的同姓親族為分封對象,重新建立一套體制
      。同時確立了嫡長子世襲制,明確了各級行政權(quán)力的繼承問題


      周代以禮樂治國
      ,制定了繁雜的周禮
      。周禮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guī)定
      ,名目繁多
      。以此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
      。如周禮規(guī)定了貴族飲宴列鼎的數(shù)量和鼎內(nèi)的肉食種類:王九鼎、諸侯七鼎
      、卿大夫五鼎
      、士三鼎。樂舞數(shù)量也有差異
      。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chǔ)上“制禮作樂”,系統(tǒng)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guān)“禮”“樂”的完善制度
      。主要有“畿服”制
      、“爵謚”制
      、“法”制
      、“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周公旦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
      、父子、兄弟
      、親疏
      、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
      ,以調(diào)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guān)系
      。禮樂制度自周公制定后
      ,任何人都不能修改
      。周王有權(quán)懲罰違禮的貴族


      “禮”強調(diào)的是“別”,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qū)分
      ,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則是“和”
      ,即所謂“親親”
      。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
      ,兩者相輔相成,又通過“天子八佾
      ,諸公六,諸侯四”的區(qū)別
      ,確定了君權(quán)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較之夏商兩代
      ,從制度上確定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三皇五帝以“德政”治天下
      ,以個人的品行“威”天下。至三代
      ,君王不足以用德行服人,改而制“禮”
      ,用等級和威權(quán)來約束人
      ,雖不失王道治國的正路,卻也不見了三皇五帝帶功治國的智慧
      。不久天子勢微,諸候爭強
      。而周王卻能以諸候制衡之力
      ,茍存于列強之間
      ,安享著“周道雖衰
      ,天命未改”的自信。

      、始皇拒分封,郡縣制的起始

      秦統(tǒng)一六國
      ,最終去除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統(tǒng)一之后秦王贏政自以為德高三皇
      ,功過五帝
      ,乃合三皇五帝之名
      ,自稱皇帝,并不知道他所擁有的土地甚至不如周公分封諸候時廣大


      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就地方政區(qū)機構(gòu)設(shè)置問題進行了兩次宮廷大辯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胺址狻迸c“郡縣”之爭
      ,正是圍繞上述內(nèi)容而展開的
      。丞相王綰、齊人淳于越等人主張恢復(fù)三代分封,而廷尉李斯則力排眾議
      ,認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
      ,然后屬疏遠
      ,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
      ,皆為郡縣
      ,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甚足易制
      。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shù)也
      。置諸侯不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妒酚浨厥蓟时炯o》)

      秦始皇認為
      ,“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
      。賴宇廟,天下初定
      ,又復(fù)立國
      ,是樹兵也
      ,而求其寧息
      ,豈不難哉!”(《史記秦始皇本紀》)故而最后采納了李斯的建議
      ,廢除分封建制,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郡縣制
      ,并規(guī)定了一整套嚴格的皇帝詔令制度,規(guī)劃并置建起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比較嚴密的行政管理機構(gòu)


      1
      、在中央正式確立并完善了以“三公”
      、“九卿”機構(gòu)為主的國家中樞及行政管理機構(gòu)
      ,使之分掌決策和行政諸權(quán)。

      “三公”各府是秦代國家的中央中樞決策機構(gòu)
      。“三公”府即指丞相府
      、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丞相府
      ,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樞決策機構(gòu),其職能為:“掌丞天子
      ,助理萬機
      。”(《漢書百官公卿表》)

      太尉府
      ,為秦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gòu)。秦之尉府機構(gòu)亦置設(shè)于戰(zhàn)國時期
      ,當時僅為大良造府轄下的一個軍事分支機構(gòu)
      。后大良造府被廢置
      ,尉府遂升為高等軍事機構(gòu)
      ,秦統(tǒng)一后成為定制。

      御史大夫府
      ,為秦代中央最高監(jiān)察機構(gòu),稱為御史大夫府
      ,其職能為掌糾察百官
      ,兼為皇帝的秘書機構(gòu)。

      秦代中央“三公”各府機構(gòu)的設(shè)置
      ,體現(xiàn)著君主帝制時期的分權(quán)思想
      。丞相府統(tǒng)領(lǐng)百僚,協(xié)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
      ,但無統(tǒng)兵之權(quán)
      ;太尉府統(tǒng)兵
      ,但無調(diào)兵權(quán)
      ,調(diào)兵權(quán)力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府雖無太大的實權(quán)
      ,但其掌管監(jiān)察百官,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參與機要
      ,對其他兩府機構(gòu)尤是丞相府有明顯的監(jiān)督掣肘作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叭狈謾?quán),使君主能夠?qū)嶋H掌握和控制整個國家
      ,不至于大權(quán)旁落于他人之手
      。在君主制政體下
      ,君主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quán)力
      ,如同民主制政體下公民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quán)力一樣,是非常必要的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
      、衛(wèi)尉
      、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
      、治粟內(nèi)史
      、少府
      ,是秦代中央的行政執(zhí)行管理機構(gòu)
      ,分管著秦代中央政府各主要行政部門的事務(wù)性工作。如,宗教禮儀
      、宮廷警衛(wèi)、司法
      、外交
      、皇室宗族事務(wù)、中央財政等


      除上述“九卿”諸機構(gòu)外,秦代中央還設(shè)有其他一些行政機構(gòu)
      。如有客卿
      ,為秦中央接納
      、安置外來“賢士”之機構(gòu)
      。中尉,是秦代京師治安管理機構(gòu)
      。將作少府,為秦代管理監(jiān)造宮室工程的事務(wù)機構(gòu)
      。典屬國
      ,為秦代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管理機構(gòu)。主爵中尉
      ,為秦代列侯封爵事務(wù)管理機構(gòu)
      。太子
      、太傅及少傅府,為秦代皇子教育管理機構(gòu)
      。其他的還有詹事、將行
      、侍中
      、中常侍等等。秦代除以“三公”機構(gòu)中的太尉府“掌武事”
      ,總領(lǐng)軍隊外
      ,在其轄下還有其他一些軍事機構(gòu)組織
      ,如大將軍府
      、上將軍府、裨將軍府
      、護軍都尉府等


      2、在地方正式建立了郡
      、縣兩級地方行政管理機構(gòu)


      秦始皇把秦朝版圖從東至遼東,南至南海
      ,北至九原(包括西部秦國故地)的廣大疆域分為36郡。以后
      ,又隨著邊境的開發(fā)和郡治的調(diào)整
      ,增至46郡。
      秦代郡級機構(gòu)內(nèi)有三主吏:監(jiān)御史
      、郡守和郡尉,仿中央機構(gòu)模式
      ,三權(quán)分立
      。郡守治民
      ,郡尉典兵,郡監(jiān)御史掌監(jiān)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は螺牽h
      ,縣下設(shè)鄉(xiāng)
      ,鄉(xiāng)下設(shè)亭。由此形成了完備的中央集權(quán)體系
      ,摧毀了傳統(tǒng)的采邑分封制。

      自秦以降
      ,歷代君王延襲秦制
      ,間或郡縣與封建并行,成為后世中國的主要政治體制


      秦始皇徹底否定了自傳說時代以來,天下共主
      ,分封治國的格局
      ,進行了一次由王道政治轉(zhuǎn)而王術(shù)政治的大膽嘗試,他一改過去德治國家的說教,以嚴刑苛法治國
      ,夢想萬世而為君,卻三世亡國
      ,帝祚十五年而已


      、漢唐時期封建制的復(fù)古及演變

      歷亡秦之亂
      ,漢王朝定鼎中原。西漢立國之初
      ,中央機構(gòu)的設(shè)置基本上是承襲秦制,仍為三公九卿
      ,但“三公”在名稱上對應(yīng)改為“相國府”
      、“太尉府”、“御史大夫府”
      ,分掌政治、軍事和監(jiān)查三權(quán)
      。對于“九卿”諸機構(gòu)
      ,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亦有所調(diào)整、充實
      ,職能亦有所增加,分工更加細致
      。西漢中期
      ,漢武帝開始啟用了“尚書署”這個新置設(shè)的機構(gòu),執(zhí)掌中樞決策大權(quán)
      ,這是出于對“三公”權(quán)力進行限制的考慮


      在對前朝之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進行深刻反思之后
      ,認為秦朝“速亡”是孤立無藩輔的結(jié)果。加之眾多臣宰
      、儒生思慕傳統(tǒng)的政治觀念和宗法制度
      ,痛斥秦立郡縣之弊
      ,認為秦始皇“蔑棄經(jīng)典
      ,罷侯置守,子弟無立錐之地,功臣無尺土之賞
      ,身沒而區(qū)宇幅裂,及子而社稷淪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保ā端鍟乩碇尽罚h初亦因此實行了郡縣與封建并行的雙軌制。

      在楚漢戰(zhàn)爭中
      ,劉邦曾先后分封異姓功臣七人為王。劉邦稱帝后
      ,又逐個清除異姓王
      ,并先后分封了九個同姓王
      。這樣
      ,漢帝國的版圖以朝廷直轄15郡為中心,形成了“諸侯比境
      ,周匝三垂”的基本格局。初期
      ,各諸侯王國高度自治
      ,在本封國內(nèi)具有完整的行政權(quán),可以任免幾乎所有的王國官員
      ,王國僅向中央承擔朝貢和兵役的義務(wù)。此時
      ,中央機構(gòu)沿襲秦時的郡縣制
      ,同時在國土之內(nèi)存在分封體制下的諸候國。諸候通常分為王
      、候兩類,王的封地規(guī)模與郡同級
      ,候的封地規(guī)模與縣同級


      吳楚七國之亂后,朝廷對諸候王的權(quán)力做了一定的限制
      。諸侯王在本封國內(nèi)只有部分決策權(quán),可以任免部分級別較低的王國官員
      。此時的中央政府已經(jīng)大量干涉地方政務(wù)
      ,諸候在各自封地上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削弱了。

      漢武帝后期以后
      ,諸侯王國完全失去了行政權(quán)
      。諸候不再有權(quán)任免官員,唯得衣食租稅
      ,不與政事。

      東漢時期的國家機構(gòu)
      ,在大體承襲了西漢原制的同時
      ,也做了一些調(diào)整。東漢初的“三公”演變?yōu)椤八就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司馬”和“司空”,對應(yīng)西漢時的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
      。同時進一步強化了“尚書臺”的職權(quán)。

      歷“五胡之亂”后
      ,與西漢的中央集權(quán)化趨勢相反,唐代則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方分權(quán)化趨勢
      。唐代前期
      ,地方在高度的中央集權(quán)體制下幾乎沒有什么權(quán)力,不僅州縣主要官員由朝廷任免
      ,其他僚佐的任命也一概權(quán)在中央。然而安史之亂后
      ,地方各節(jié)度史的權(quán)力開始擴大化
      。節(jié)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tǒng)帥
      ,主要掌管軍事、防御外敵
      ,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
      ,后來漸漸總攬一區(qū)的軍、民
      、財
      、政
      ,所轄區(qū)內(nèi)各州刺史均為其節(jié)制
      ,并兼任駐在州之刺史
      。在中央集權(quán)衰弱的同時
      ,地方的權(quán)力逐漸加大,地方分權(quán)化是唐代中央與地方關(guān)系運動的基本趨勢


      漢初由于諸候的權(quán)力過大,終致諸候叛亂
      ,使得中央不得不削藩和限制諸候權(quán)力
      ,以至于除了食租稅之外,分封諸王不可能干涉自己的封地上任何政務(wù)
      。而唐代則恰好相反。唐初的集權(quán)經(jīng)安史之亂后
      ,由頂峰開始大幅下滑
      。但唐王朝經(jīng)濟活躍、文化昌明
      、作為東亞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國的地位繼續(xù)保持了百年之久,而此一階段正是地方權(quán)力擴大而尚未失控的時期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權(quán)力擴大對支撐中央權(quán)力
      、延續(xù)盛唐文明的積極作用。相比之下
      ,宋代不行封建,缺少藩鎮(zhèn)屏障
      ,亦使得異族能夠長驅(qū)直入
      ,二帝受擄,社稷南遷
      ,以宋之富,終不能抵御蒙古人的天鞭


      、明清內(nèi)閣制的完善

      中國君主帝制中的諸皇朝,幾乎均由封建開始
      。朱元障亦不例外。當建文帝決議“削藩”之季
      ,燕王朱棣從北京起兵
      ,廢建文帝而自立
      。朱棣自然不會再行封建制
      ,但中央集權(quán)發(fā)揮到極致必然造成勤政治國與個人精力之間的矛盾
      ,使皇帝不堪重負。為此
      ,永樂帝朱棣進行了建立內(nèi)閣制的改革
      。明成祖命殿閣臣僚入值文淵閣
      ,可以參與機務(wù)大事
      。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wù)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
      ,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jiān)呈報皇帝過目
      ,再交到內(nèi)閣
      ,內(nèi)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jiān)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
      ,最后由六科校對下發(fā)。內(nèi)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
      ,貼在奏章上面
      ,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
      ,稱為“批紅”。

      明宣宗為牽制內(nèi)閣的權(quán)力
      ,又利用宮中的太監(jiān)建立了宮廷內(nèi)閣
      ,稱為內(nèi)廷,朝廷內(nèi)閣稱為外廷
      。內(nèi)廷
      、外廷的機構(gòu)完全對稱。外有內(nèi)閣
      ,內(nèi)有司禮監(jiān)
      ;外有內(nèi)閣首輔,內(nèi)有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
      ;外有三法司
      ,內(nèi)有東廠、錦衣衛(wèi)
      ;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
      、巡撫
      ,而內(nèi)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zhèn)守太監(jiān)、守備太監(jiān)等等
      。這樣
      ,形成了內(nèi)廷
      、外廷相互制約的機制。這種制衡機制是王術(shù)政治的體現(xiàn)
      ,給有明一代的宦官禍國提供了可能。

      內(nèi)閣制度在演變的過程中
      ,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穩(wěn)定的制度慣例
      ,在這種制度慣例下,內(nèi)閣成員不是皇帝直接任命的
      ,而是必須經(jīng)過推選,不經(jīng)過推選的內(nèi)閣沒有合法性
      。這樣既保證了內(nèi)閣成員的穩(wěn)定
      ,也使得內(nèi)閣集團能夠有對抗皇權(quán)的可能,這也是大明內(nèi)閣制的一大特點
      。此時君主的權(quán)力所受到的限制比過去更大,想要獨斷專行幾乎不可能了
      。在明代
      ,皇帝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經(jīng)常不得不向內(nèi)閣低聲下氣
      ,甚至發(fā)生向內(nèi)閣成員行賄的千古奇談,而且還常常達不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縱觀明代
      ,經(jīng)常發(fā)生皇帝不理政務(wù),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就不足為怪了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
      ,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wù)流程維持正常運轉(zhuǎn)


      在君主制政體下
      ,君主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quán)力,如同民主制政體下公民真正擁有掌控國家的權(quán)力一樣
      ,是非常必要的。大明的君王卻在內(nèi)閣制的日趨完備中喪失著自己的權(quán)力
      。為求君權(quán)對內(nèi)閣權(quán)力的約束
      ,君王開始任用身邊的太監(jiān),使之與內(nèi)閣中的飽學(xué)儒士對抗
      。君王不從自身品德操守的提高入手,卻采用邪門外道的制衡之術(shù)
      ,國家的昏亂也就可想而知了


      隨著內(nèi)閣與皇權(quán)沖突的升級,自張居正之后
      ,明朝皇帝開始嘗試收回自己的權(quán)力。后來的閣臣亦不敢攬權(quán)自恣
      ,只能外采輿論
      ,內(nèi)迎君意,熹宗天啟年間
      ,魏中賢專權(quán),內(nèi)閣的作用蕩然無存
      。明思宗大權(quán)獨攬
      ,卻有德無福,終被闖賊所逼
      ,自盡于煤山


      滿清入主中原之后
      ,沿襲了明代的政治體制
      ,設(shè)置內(nèi)閣。并先后成立有“議政大臣會議”
      、“南書房”、“軍機處”
      、“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等機關(guān)
      。在多數(shù)情況下,清朝皇帝往往大權(quán)獨攬,內(nèi)閣形同虛設(shè)


      六、郡縣制與封建制之優(yōu)劣比較

      關(guān)于郡縣制與封建制的優(yōu)劣
      ,歷史上多有討論
      ,其中柳宗元的《封建論》一文非常有名。柳宗元認為郡縣制優(yōu)于封建制
      ,“封建非圣人意也
      ,勢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艽淹练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自己卻只是建一個在諸候之上的空名而已。天下乖戾
      ,諸候無君君之心
      。而周亡于秦,也不是諸候強而天子弱這一表面上的原因
      。秦制郡縣
      ,卻二世而亡
      ,其原因在于人怨
      ,而不是實行郡縣制的原故。

      對于柳宗元的看法
      ,后人多有微詞
      。特別是清明交替之后
      ,學(xué)者從總結(jié)明亡的教訓(xùn)出發(fā)
      ,多對封建、郡縣兩種制度的優(yōu)劣進行了比較
      。如,王夫之贊同柳宗元
      ,認為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是歷史趨勢
      ,不可阻擋。他甚至還著眼于“民力”的承受度
      ,提出了“封建廢而選舉行”的思想。黃宗羲則從另一角度闡述了封建制的積極意蘊。黃氏說:“自三代以后
      ,亂天下者無如夷狄矣
      ,…………則是廢封建之罪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鳖櫻孜鋭t認為“封建”與“郡縣”各有得失,郡縣制的弊端在于
      ,“盡天下一切之權(quán)
      ,而收之在上”,“其專在上”是郡縣制的弊端
      。而封建制的弊端在于“其專在下”。顧氏倡言:“尊令長之秩
      ,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quán)
      ,罷監(jiān)司之任,設(shè)世官之獎
      ,行辟屬之法,所謂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
      ,而二千年以來之弊
      ,可以復(fù)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誠然
      ,秦始皇以一己之私擅改封建為郡縣
      ,使秦得以速亡
      。《史記》里說:“有墜星下東郡
      ,至地為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有一黔首,或刻其石
      ,曰:始皇死而地分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笨梢姺饨ㄖ圃诋敃r世人的心目中有著何等崇高的地位
      。秦之后,中國歷代王朝幾乎均從分封功臣和世子開始。清人李富孫指出
      ,秦以封建為郡縣,是“矯一時之弊而適貽后世之害”
      。他認為周代實行分封
      ,“諸侯可驕不可叛,故周室得以安”
      。善哉斯言


      自漢以降
      ,中華以儒學(xué)治國
      ,孔子曰“吾從周?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笨鬃訌闹埽组T弟子當然從周
      。行封建
      ,復(fù)三代
      ,自然成為儒家政治的終級理想
      。但由于封建制自身的特點
      ,使之難以復(fù)行
      。清人劉紹玢說,封建制下
      ,“其國則勢分
      ,勢分則力小
      ,力小則易制
      ,且私其土,子其民
      。夫孰不盡心者
      ,非甚不肖
      ,斷不敢自暴其所有”
      。封國勢力發(fā)展后,不貢不朝
      ,爭為雄長
      。君王平庸,不足以服眾
      ,國家因此陷入分裂和戰(zhàn)爭之中
      ,亦難避免。

      、晚清君主立憲制的嘗試

      受到近代迅速發(fā)展壯大的西方科技文明沖擊,中華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強大的外力使得中華民族不得不實施改革
      ,以應(yīng)對西方文明的強勢入侵。為此
      ,大清王朝先后進行了器物引進-即洋務(wù)運動
      、制度改良-即戊戌變法和大清立憲的嘗試
      。洋務(wù)運動進行了三十年
      ,隨著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而難以為繼。由光緒皇帝實施的戊戌變法僅百日而夭折
      。然而僅僅兩年之后,義和團運動招來的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了北京
      ,并由此使得反對維新變法的保守派幾乎全軍覆沒
      。之后出現(xiàn)的大清立憲改革在“新政”之路上似乎比戊戌變法走得更遠。

      自1901年起
      ,清政府開始了平靜地改革
      ,并且在實施了1898年戊戌變法提出的大部分改革方案的基礎(chǔ)之上
      ,制定出了推行君主立憲這一改革方向
      。清政府在派團赴西方和日本考察之后,于1906年正式啟動了立憲改革
      ,并于1908年8月
      ,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和《逐年籌備事宜清單》及“臣民權(quán)利義務(wù)”
      、“議院法要領(lǐng)”
      、“選舉法要領(lǐng)”等三個附錄,規(guī)定第二年即舉行地方諮議局和中央資政院選舉
      ,計劃以九年時間籌備君主立憲
      。該憲法大綱基本上體現(xiàn)了三權(quán)分立的原則
      ,并規(guī)定臣民有言論
      、著作
      、出版、集會
      、結(jié)社、擁有財產(chǎn)
      、選舉和被選舉議員等的權(quán)利
      。與此同時,清廷亦放寬了對報刊及政黨的限制


      909年
      ,各省諮議局選舉
      。1910年9月
      ,資政院召集議員,正式成立
      。資政院成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鍛煉議員的能力
      ,為建立兩院制的正式國會奠定基礎(chǔ)
      。1910年10月3日
      ,資政院召開第一屆會議,議員們對一切議案
      ,不論是政府提出的
      ,本院提出的
      ,還是各省團體和民眾陳請的
      ,均按照立法程式,直言不諱地發(fā)表意見
      。議員們通過的許多議案,對于整頓國家財政金融
      ,發(fā)展教育和工商業(yè),開發(fā)邊疆
      ,加強法治建設(shè)
      ,摧毀專制禁網(wǎng),擴大人民民主權(quán)利
      ,減輕民眾負擔,都是非常有利的
      。為了捍衛(wèi)資政院的立法職權(quán)
      ,議員們更是不畏皇權(quán)
      ,不唯政府之命是聽。除了向政府各部門提出幾十件質(zhì)問書以外
      ,還彈劾軍機大臣,批評指責上諭
      。在遭到朝廷訓(xùn)斥后
      ,能夠做到據(jù)理力爭,在立憲與專制的根本原則問題上
      ,他們的立場是毫不含糊的


      在第二屆資政院會議上。議員們打倒了違法違憲的皇族內(nèi)閣
      ;推翻了朝廷不準抗違的憲法欽定原則,取得資政院起草并議決憲法的神圣權(quán)利
      ;廢除了政府禁令
      ,開放了黨禁;排除了阻撓
      ,爭得了早日召開國會
      ;他們起草的《十九信條》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資本主義憲法綱領(lǐng),實行英國模式的議會政治
      、虛君共和,徹底廢除了君主權(quán)力
      ,一切權(quán)力皆歸國會
      ,在實質(zhì)上達到了與民主立憲同等的程度。只是屆時清王朝已經(jīng)覆亡
      ,會議通過的議案已經(jīng)失去了效力。

      清政府行君主立憲
      ,合乎天意民心
      ,只可惜做得太晚了,以至于未能實施
      ,而國祚已終
      。大清雖亡
      ,其推出的憲政綱領(lǐng)及制度卻大多被后來的中華民國所繼承
      ,對后世中國有著重要的影響。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lishitanjiu/585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中亞等廣大區(qū)域
      ,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
      。元朝的疆域最大時達到20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現(xiàn)在中國的2倍多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
      ,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
      ,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
      ,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