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工部侍郎,充職
。嘗入對
,上謂曰:"近日外議如何?"公權(quán)對曰:"自郭旼除授邠寧,物議頗有臧否
。"帝曰:"旼是尚父之從子
,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無過
。自金吾大將授邠寧小鎮(zhèn)
,何事議論耶?"公權(quán)曰:"以旼勛德,除鎮(zhèn)攸宜
。人情論議者
,言旼進(jìn)二女入宮,致此除拜
,此信乎?"帝曰:"二女入宮參太后
,非獻(xiàn)也。"公權(quán)曰:"瓜李之嫌
,何以戶曉?"因引王珪諫太宗出廬江王妃故事
。帝即令南內(nèi)使張日華送二女還旼。公權(quán)忠言匡益
,皆此類也
。累遷學(xué)士承旨。
武宗即位
,罷內(nèi)職
,授右散騎常侍。宰相崔珙用為集賢學(xué)士
、判院事
。李德裕素待公權(quán)厚,及為珙奏薦
,頗不悅
。左授太子詹事
,改賓客。累遷金紫光祿大夫
、上柱國
、河?xùn)|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復(fù)為左常侍
、國子祭酒。歷工部尚書
。咸通初
,改太子少傅,改少師
,居三品
、二品班三十年。六年卒
,贈太子太師
,時年八十八。
公權(quán)初學(xué)王書
,遍閱近代筆法
,體勢勁媚,自成一家
。當(dāng)時公卿大臣家碑板
,不得公權(quán)手筆者,人以為不孝
。外夷入貢
,皆別署貨貝,曰此購柳書
。上都西明寺《金剛經(jīng)碑》備有鐘
、王、歐
、虞、褚
、陸之體
,尤為得意。文宗夏日與學(xué)士聯(lián)句
,帝曰:"人皆苦炎熱
,我愛夏日長。"公權(quán)續(xù)曰:"薰風(fēng)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時丁
、袁五學(xué)士皆屬繼,帝獨諷公權(quán)兩句
,曰:"辭清意足
,不可多得。"乃令公權(quán)題于殿壁
,字方圓五寸
,帝視之,嘆曰:"鐘
、王復(fù)生
,無以加焉!"
大中初,轉(zhuǎn)少師
,中謝
,宣宗召升殿,御前書三紙
,軍容使西門季玄捧硯
,樞密使崔巨源過筆。一紙真書十字
,曰"衛(wèi)夫人傳筆法于王右軍";一紙行書十一字
,曰"永禪師真草《千字文》得家法";一紙草書八字,曰"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賜錦彩
、瓶盤等銀器,仍令自書謝狀
,勿拘真行
,帝尤奇惜之。
公權(quán)志耽書學(xué)
,不能治生;為勛戚家碑板
,問遺歲時鉅萬,多為主藏豎海鷗
、龍安所竊
。別貯酒器杯盂一笥,緘滕如故
,其器皆亡
。訊海鷗,乃曰:"不測其亡
。"公權(quán)哂曰:"銀杯羽化耳
。"不復(fù)更言。所寶唯筆硯圖畫
,自扃鐍之
。常評硯
,以青州石末為第一,言墨易冷
,絳州黑硯次之
。尤精《左氏傳》、《國語》
、《尚書》
、《毛詩》、《
莊子》
。每說一義
,必誦數(shù)紙。性曉音律
,不好奏樂
。常云:"聞樂令人驕怠故也。"
公綽伯父子華
,永泰初
,為嚴(yán)武西蜀判官,奏為成都令
。累遷池州刺史
。入為昭應(yīng)令,知府東十三縣捕賊
,尋檢校金部郎中
、修葺華清宮使。元載欲用為京兆尹
,未拜而卒
。自知死日,預(yù)為墓志
。有知人之明
。公綽生三日,視之
,謂其弟子溫曰:"保惜此兒
,福祚吾兄弟不能及。興吾門者
,此兒也
。"因以起之為公綽字。
子華二子:公器
、公度。
公度善攝生
,年八十余
,步履輕便
。或祈其術(shù)
,曰:"吾初無術(shù)
,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位止光祿少卿
。
公器子遵
。遵子璨。璨仕至宰相
,自有傳
。
崔玄亮,字晦叔
,山東磁州人也
。玄亮貞元十一年登進(jìn)士第,從事諸侯府
。性雅淡
,好道術(shù),不樂趨競
,久游江湖
。至元和初,因知己薦達(dá)入朝
。再遷監(jiān)察御史
,轉(zhuǎn)侍御史。出為密
、湖
、曹三郡刺史。每一遷秩
,謙讓輒形于色
。
太和初,入為太常少卿
。四年
,拜諫議大夫,中謝日
,面賜金紫
。朝廷推其名望,遷右散騎常侍
。
來年
,宰相宋申錫為鄭注所構(gòu),獄自內(nèi)起,京師震懼
。玄亮首率諫官十四人
,詣延英請對,與文宗往復(fù)數(shù)百言
。文宗初不省其諫
,欲置申錫于法。玄亮泣奏曰:"孟軻有言:眾人皆曰殺之
,未可也;卿大夫皆曰殺之
,未可也;天下皆曰殺之,然后察之
,方置于法
。今至圣之代,殺一凡庶
,尚須合于典法
,況無辜?xì)⒁辉紫嗪?臣為陛下惜天下法,實不為申錫也
。"言訖
,俯伏嗚咽,文宗為之感悟
。玄亮由此名重于朝
。
七年,以疾求為外任;宰相以弘農(nóng)便其所請
。乃授檢校左散騎常侍
、虢州刺史。是歲七月
,卒于郡所
,中外無不嘆惜。
始玄亮登第
,弟純亮
、寅亮相次升進(jìn)士科。蕃府辟召
,而玄亮最達(dá)
。玄亮孫貽孫,位至侍郎
。
溫造
,字簡輿,河內(nèi)人
。祖景倩
,南鄭令。父輔國,太常丞
。造幼嗜學(xué)
,不喜試?yán)簦载?fù)節(jié)概
,少所降志,隱居王屋
,以漁釣逍遙為事
。壽州刺史張建封聞風(fēng)致書幣招延,造欣然謂所親曰:"此可人也
。"徙家從之
。建封動靜咨詢,而不敢縻以職任
。及建封授節(jié)彭門
,造歸下邳,有高天下之心
。建封恐一旦失造
,乃以兄女妻之。
時李希烈方悖
,侵寇藩鄰
,屢陷郡邑。天下城鎮(zhèn)恃兵者
,從而動搖
,多逐主帥,自立留后
,邀求節(jié)鉞
。德宗患之,以范陽劉濟(jì)方輸忠款
,但未能盡達(dá)朝廷倚賴之意;與密詔建封選特達(dá)識略之士往喻之
。建封乃強(qiáng)署造節(jié)度參謀,使于幽州
。造與語未訖
,濟(jì)俯伏流涕曰:"濟(jì)僻在遐裔,不知天子神圣
,大臣忠藎
。愿得率先諸侯,效以死節(jié)
。"造還
,建封以其名上聞。德宗愛其才,召至京師
,謂之曰:"卿誰家子?年復(fù)幾何?"造對曰:"臣五代祖大雅
,外五代祖李勣。臣犬馬之年三十有二
。"德宗奇之
,欲用為諫官,以語泄事寢
。
長慶元年
,授京兆府司錄參軍。奉使河朔稱旨
,遷殿中侍御史
。既而幽州劉總請以所部九州聽朝旨。穆宗選可使者
,或薦造
。帝召而謂之曰:"朕以劉總輸忠,雖書詔便蕃
,未盡朕之深意
。以卿素能辦事,為朕此行
。"造對曰:"臣府縣走吏
,初受憲職,望輕事重
,恐辱國命
,無能諭旨。"帝曰:"我在東宮時
,聞劉總請覲;及我即位
,比年上書不絕,及約以行期
,即喑默不報
。卿識機(jī)知變,往喻我懷
,無多讓也
。"乃拜起居舍人,賜緋魚袋
,充太原
、鎮(zhèn)州、幽州宣諭使
。造初至范陽
,劉總具櫜鞬郊迎;乃宣圣旨
,示以禍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偢┓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若兵加于頸矣。及造使還
,總遂移家入覲
,朝廷遂以張弘靖代之。及朱克融逐弘靖
,鎮(zhèn)州殺田弘正
,朝廷用兵,乃先令造銜命河?xùn)|
、魏博、澤潞
、橫海
、深冀、易定等道
,喻以軍期
,事皆稱旨。
俄而坐與諫議大夫李景儉史館飲酒
,景儉醉謁丞相
,出造為朗州刺史。在任開后鄉(xiāng)渠九十七里
,溉田二千頃
,郡人獲利,乃名為右史渠
。居四年
,召拜侍御史,請復(fù)置彈事朱衣
、豸冠于外廊
,大臣阻而不行。李祐自夏州入拜金吾
,違制進(jìn)馬一百五十匹
。造正衙彈奏,祐股戰(zhàn)汗流
。祐私謂人曰:"吾夜逾蔡州城擒吳元濟(jì)
,未嘗心動,今日膽落于溫御史
。吁
,可畏哉!"遷左司郎中
,再知雜事。尋拜御史中丞
。
太和二年十一月
,宮中昭德寺火。寺在宣政殿東隔垣
,火勢將及
,宰臣、兩省
、京兆尹
、中尉、樞密
,皆環(huán)立于日華門外
,令神策兵士救之,晡后稍息
。是日
,唯臺官不到。造奏曰:"昨?qū)m中遺火
,緣臺有系囚
,恐緣為奸,追集人吏堤防
,所以至朝堂在后
,臣請自罰三十直。其兩巡使崔蠡
、姚合火滅方到
,請別議責(zé)罰。"敕曰:"事出非常
,臺有囚系
,官曹警備,亦為周慮
,即合待罪朝堂
,候取進(jìn)止。量罰自許
,事涉乖儀
。溫造、姚合
、崔蠡各罰一月俸料
。"
造性剛褊,人或激觸
,不顧貴勢
,以氣凌藉
。嘗遇左補(bǔ)闕李虞于街,怒其不避
,捕祗承人決脊十下
。左拾遺舒元褒等上疏論之曰:"國朝故事,供奉官街中
,除宰相外
,無所回避。溫造蔑朝廷典禮
,凌陛下侍臣
,恣行胸臆,曾無畏忌
。凡事有小而關(guān)分理者
,不可失也。分理一失
,亂由之生
。遺、補(bǔ)官秩雖卑
,陛下侍臣也;中丞雖高,法吏也
。侍臣見凌
,是不廣敬;法吏壞法,何以持繩?前時中書舍人李虞仲與造相逢
,造乃曳去引馬
。知制誥崔咸與造相逢,造又捉其從人
。當(dāng)時緣不上聞
,所以暴犯益甚
。臣聞元和
、長慶中
,中丞行李不過半坊
,今乃遠(yuǎn)至兩坊
,謂之'籠街喝道'
。但以崇高自大
,不思僣擬之嫌
。若不糾繩
,實虧彝典
。"敕曰:"憲官之職,在指佞觸邪
,不在行李自大;侍臣之職
,在獻(xiàn)可替否
,不在道路相高。并列通班
,合知名分
,如聞喧競,亦已再三
,既招人言
,甚損朝體。其臺官與供奉官同道
,聽先后而行
,道途即祗揖而過,其參從人則各隨本官之后
,少相辟避
,勿言沖突。又聞近日已來
,應(yīng)合導(dǎo)從官
,事力多者,街衢之中
,行李太過
。自今后,傳呼前后
,不得過三百步
。"然造之舉奏,無所吐茹
。朝廷有喪不以禮
、配不以類者,悉劾之
。獲偽官王果等九十余人
,杖殺南曹吏李賨等六人,刑于都市
。遷尚書右丞
,加大中大夫,封祁縣開國子
,賜金紫
。
四年,興元軍亂
,殺節(jié)度使李絳
。文宗以造氣豪嫉惡,乃授檢校右散騎常侍
、興元尹
、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造辭赴鎮(zhèn),以興元兆亂之狀奏之
,文宗盡悟其根本
,許以便宜從事。帝慮用兵勞費
,造奏曰:"臣計諸道征蠻之兵已回
,俟臣行程至褒縣,望賜臣密詔
,使受約束
。比臣及興元,諸軍相續(xù)而至
,臣用此足矣
。"乃授造手詔四通。神策行營將董重質(zhì)
、河中都將溫德彝
、郃陽都將劉士和等,咸令稟造之命
。造行至褒城
,會興元都將衛(wèi)志忠征蠻回,謁見
。造即留以自衛(wèi)
,密與志忠謀。又召亞將張丕
、李少直各諭其旨。暨發(fā)褒城
,以八百人為衙隊
,五百人為前軍,入府分守諸門
。造下車置宴
,所司供帳于廳事。造曰:"此隘狹
,不足以饗士卒
,移之牙門。"坐定
,將卒羅拜
,志忠兵周環(huán)之。造曰:"吾欲問新軍去住之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上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舊軍無得錯雜。"勞問既畢
,傳言令坐
,有未至者,因令舁酒巡行
。及酒匝
,未至者皆至,牙兵圍之亦合
。坐卒未悟
,席上有先覺者,揮令起
,造傳言叱之
,因帖息不敢動。即召坐卒
,詰以殺絳之狀
。志忠、張丕夾階立
,拔劍呼曰"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