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英粥
處方 : 白石英3斤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乳石發(fā)動。
用法用量 : 取1乳牛10歲以上方養(yǎng)犢而形瘦者,每日稱1兩石英末拌豆與食
,經(jīng)7日即可乳
。每朝空腹熱飲1升
,余者作粥
,任意食之
,百無所忌
。5月上旬起服良
,如急要用亦不拘
。此牛糞糞地種菜,供服乳人食
,甚佳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九○
魏晉南北朝時期標志性的城市建設是哪一個?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動蕩戰(zhàn)亂的時期
,政權分裂,戰(zhàn)爭頻繁
。公元220年
,腐朽的東漢政權被三國鼎立的局面代替,國內暫時安定
。司馬氏篡魏自立
,并于265年統(tǒng)一全國,史稱西晉
。西晉覆亡后
,一批官僚、士族逃往江南建立了東晉王朝
。處于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shù)民族領袖
,率部進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幾個政權
,史稱十六國時期
。到了公元420年
,北魏才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
,繼而又分裂。在南方
,先后出現(xiàn)了宋
、齊、梁
、陳四個朝代
。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城鎮(zhèn)空間藝術的重要階段
,是其逐步定型發(fā)展階段
,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有著深遠的影響
。以魏鄴城
、北魏洛陽為代表的城鎮(zhèn),直接為隋唐的長安城和洛陽城的建設提供了藍本
,奠定了以后城鎮(zhèn)空間藝術發(fā)展的基礎
。
由于中原混亂
,民族大量南遷,江淮流域及閩粵一帶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
,結合當?shù)貎?yōu)越的自然條件
,城鎮(zhèn)得到迅速發(fā)展,如:政治軍事文化中心的建康城
、大城鎮(zhèn)杭粥
、廣陵(揚州)、明州(寧波)等
。這時城鎮(zhèn)的特點是:權力中心結構
、區(qū)劃分明,布局嚴謹
;城鎮(zhèn)道路嚴整
,主干軸丁字交于宮前,把中軸對稱布局的手法從一般的建筑群擴及整個城鎮(zhèn)空間
,把構成軸線的建筑物集中成線型空間
,形成景觀序列,豐富了城鎮(zhèn)空間景觀藝術
。
北魏洛陽是在漢魏洛陽的基礎上修建的
,它綜合了古代都城建筑的有益經(jīng)驗,改變了“面朝背市”的束縛
,也克服了漢長安
、洛陽缺少規(guī)劃的缺欠,形成城市建筑史上頗有影響的都城
。洛陽城按不同的功用
,明確劃區(qū),宮城集中
,突出了皇權思想
,居住區(qū)劃和商業(yè)區(qū)劃則嚴格整齊。這時的高臺建筑雖已減少
,但宮殿的設計仍繼承前代的傳統(tǒng)
,常是飛閣相通,凌山跨谷
,形成高低錯落
、復雜而靈巧的外觀。北魏洛陽城開創(chuàng)了從小城鎮(zhèn)群集組合方式發(fā)展成大城鎮(zhèn)空間整體有機構架的雛形
,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都城
,它具體地提出并實踐了由秦漢時期向隋唐鼎盛時期過渡的承前啟后的封建城鎮(zhèn)空間建設的方法和制度,影響了以后整個封建社會的都城空間建設
。
東晉的都城建康則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
,適應發(fā)展的需要和防御目的
,并考慮了觀賞游覽的要求,利用河川湖泊
,造成虎踞龍盤的形式
。湖泊水面與寺廟多變的空間變化相輝映,使建康城具有園林化的特色
。
魏晉南北朝時期
,也是中國古代園林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的著名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
,即氣韻生動
、骨法用筆、應物象形
、隨類賦彩
、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
,對我國園林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布局
、構圖、手法等
,都有較大的影響
。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園林藝術向自然山水園發(fā)展
,由宮
、殿、樓閣建筑為主
,充以禽獸
,其中的宮苑形式被揚棄,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處理手法被繼承
。以山水為骨干是園林的基礎
,構山要重巖覆嶺
、深溪洞壑
,崎嶇山路,澗道盤纖
,合乎山的自然形勢
,山上要有高林巨樹、懸葛垂蘿
,使山林生色
。疊石構山要有石洞,能潛行數(shù)百步
,好似進入天然的石灰?guī)r洞一般
。同時又經(jīng)構樓館
,列于上下,半山有亭
,便于憩息
;山頂有樓,遠近皆見
,跨水為閣
,流水成景。這樣的園林創(chuàng)作方能達到妙極自然的意境
。
由于文人雅士厭煩戰(zhàn)爭
,玄談玩世,寄情山水
,風雅自居
,所以,他們紛紛建造私家園林
,把自然式風景山水縮寫于自己的私家園林中
。如西晉石崇的“金谷園”,是當時著名的私家園林
。石祟
,晉武帝時任荊州刺史,他聚斂了大量財富廣造宅園
,晚年辭官后
,退居洛陽城西北郊金谷澗畔之“河陽別業(yè)”,即金谷園
。據(jù)他自著《金谷詩》記載:“余有別廬在金谷澗中
,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
,眾果竹柏藥草之屬
,田四十頃,羊二百口
,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
。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苯鸸葓@地形既有起伏,又是臨河而建
,引來金谷澗的水
,形成園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
,人坐岸邊又可垂釣
,岸邊楊柳依依
,又有繁多的樹木配置,飛禽雞鴨等
,真是優(yōu)哉游哉
。
北魏自武帝遷都洛陽后,大量的私家園林也隨之經(jīng)營起來
。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四海晏清
,八荒率職……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
,擅山海之富
、居川林之饒,爭修園宅
,互相競爭
,祟門豐室、洞房連戶
,飛館生風
、重樓起霧。高臺蕓榭
,家家而筑
;花林曲池,園園而有
,莫不桃李夏綠
,竹柏冬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叭肫浜髨@
,見溝讀賽產(chǎn),石蹬碓堯
。朱荷出池
,綠萍浮水。飛梁跨閣
,高樹出云
。”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
,當時洛陽造園之風極盛
。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與園也有分工
,“后園”是專供游憩的地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笆烹y堯”說明有了疊假山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爸旌沙龀兀G萍浮水”
,桃李夏綠
,竹柏冬青的綠化布置,不僅說明綠化的樹木品種多
,而且多講究造園的意境
。自然山水園的出現(xiàn),為后來唐
、宋
、明、清時期的園林藝術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
南朝建康
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帶
,西臨長江,北枕玄武湖
,東依鐘山
,形勢險要,向有“虎踞龍盤”之稱
。南朝都城建康最早為春秋末年越國滅吳后建的越城
,歷東晉、宋
、齊
、梁、陳三百余年
,共有六朝建都于此
。
建康城周圍20里,有12座城門
。宮城位于都城北側
,周圍8里。官署多沿宮城前中間御街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兩岸的廣闊地區(qū)
,大臣貴族多居于青溪、潮溝兩岸
。在宮城南面兩側又各建小城兩座
,東面是供宰相居住的東府城,西面是揚州刺史所在的西州城
。瀕臨長江的石頭城則是保衛(wèi)建康的重要軍壘
。
整個建康城按地形布置,形成了不規(guī)則的布局,中間的御街砥直向南
,可直望城南牛首山
,其他道路都是“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可見地形對城市布局起著明顯的作用
。相比其他新建都城,建康城具有更為豐富的城市輪廓線
,更貼近自然山水的人居環(huán)境
,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城市特色。
此外
,南朝佛教極盛
,尤其是梁代,故建康城內有幾百座佛寺
,唐朝詩人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建康還是當時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城內有不少外國使者、商人及僧侶
,為城市增添了幾分活力
。
北魏洛陽
北魏洛陽參照西晉洛陽都城宮室而建,一年后規(guī)模初具
。七年后于京城四面筑居民里坊及外郭
。
北魏洛陽的總體城市布局是,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軸線上
,宮城位于京城偏北
,官署、太廟和永寧寺木塔
,都在宮城前御道兩側
。城南還設有靈臺、名堂和太學
。市場集中在城東的洛陽小市和城西的洛陽大市兩處
,外國商人則集中在南郭門外四通市。
宮城吸收了東晉
、南朝建康宮的特點
,建有內外三重宮墻,最高政權機構尚書省
、中書省
、門下省在第二重墻內,第三重墻內分為朝、寢兩區(qū)
。朝區(qū)中以主殿太極殿和與之并列的東堂
、西堂為中心
,殿南有廣庭
,與宮城南面正門閶闔門和門外的銅駝街相對,形成全宮
、全城的主軸線
。太極殿與東堂、西堂間有橫墻
,墻上有門
,門內即寢區(qū)。在中軸線上建有前后兩組宮院
。前一組為式乾殿和顯陽殿
,后一組為宣光殿和嘉福殿。四殿前后相重
,左右各建一翼殿
,都形成和太極殿及東西堂相似的三殿并列布局,并前有殿門
,左右有廊廡
,圍成四個宮殿庭院。在顯陽殿和宣光殿之間有一條橫街
,稱為永巷
,將寢區(qū)中軸線上的四所宮院分為兩組。永巷東西經(jīng)東西面宮墻上的三重門可通到宮外
。在中軸線上四座宮院的兩側還有次要軸線
,建有若干次要宮院。寢區(qū)的布局雖然和魏晉時基本相同
,但在性質上已有改變
。式乾、顯陽兩所宮院已不再像魏晉洛陽宮和東晉建康宮那樣用為帝寢
、后寢
,皇帝常在這里進行公務活動,性質近于東堂
、西堂
。
據(jù)《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洛陽居民有十萬九千余戶
,加上皇室
、軍隊、佛寺等,人口當在六七十萬以上
。城郭之間采用里坊制
,里坊的規(guī)模是一里300步見方,每里開4座門
,每門有里正2人
,吏4人,門士8人
,管理里中住戶
,可見當時對居民控制是很嚴的。
薈林苑
古都洛陽是東漢
、魏
、西晉、北朝歷代的首都
。東漢末年
,在洛陽已有皇家園林十余所之多,魏晉時期在漢舊有的基礎上又加以擴建
,在洛陽城內北偏東的蕓林苑是魏明帝時加以擴建的
。
據(jù)《魏春秋》記載:“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帝愈增崇宮殿,雕飾樓閣
,取白石英及紫石英五色大石子太行谷城之山
,起景陽山于蕓林之園。樹松竹草木
,捕禽獸以充其中
。于是百役繁興,帝躬自掘土
,率群臣三公以下莫不居力
。”擴建蕓林苑時皇帝也親自率百官參加
,可見蕓林苑是重要的一座皇家園林了
。
又據(jù)《魏略》記載:“青龍三年(公元235年)……于蕓林苑中起陂池,楫掉越歌
。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
,諸才人以次序處其中……自貴人以下至尚保及給掖庭灑掃習技歌者各有數(shù)千。通引水過九龍殿前為玉片綺欄
。蟾蜍含受
,神龍吐水,使博士馬均作司市東水轉百戲
。歲首建巨獸
,魚龍曼延
,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制……景初元年起土山于蕓林苑西阪,使公卿群僚皆負土成山
,樹松竹雜木善草于其上
,捕以禽獸置其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蕓林苑可以說是仿寫自然
,人工為主的一個皇家園林,園內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為土石山
,東南面開鑿水池
,名為“天淵池”
,引來谷水繞過主要殿堂前
,形成園內完整的水系。沿水系有雕刻精致的小品
,又有各種動物和樹木花草
,還有供演出活動的場所。從布局和使用內容來看
,既繼承了漢代苑囿的某些特點
,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并為以后的皇家園林所模仿
。
云岡石窟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
,文成帝下詔,以當時的佛教領袖“沙門統(tǒng)”曇曜為主管
,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開鑿洞窟
,鐫亥4佛像。根據(jù)曇曜的建議
,當時開鑿了五個洞窟
,共雕刻出釋迦像五尊,象征著北魏太祖
、太宗
、世祖、高宗和高祖五位皇帝
,體現(xiàn)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題
。這五個石窟現(xiàn)在分別被命名為第十六、十七
、十八
、十九、二十窟
,也稱“曇曜五窟”
。
文成帝去世后
,獻文帝和孝文帝繼續(xù)在武周山麓鑿洞塑像,形成了云岡石窟建造的第二個時期
,也是最繁盛的時期
。這時期開鑿的石窟共分五組,即現(xiàn)在的第七
、八雙窟
,第九、十雙窟
,第一
、二雙窟,第五
、六雙窟和第十一
、十二、十三窟
。此外
,這期間還修建了云岡石窟中最大但中途停工的第三窟的基礎工程,第十六
、十七窟中未完成的部分以及第二十窟以西的個別小窟
。
從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至農(nóng)民起義軍攻陷平城(公元526年)期間,云岡石窟的工程繼續(xù)進行
,但大都是一些小型窟龕
。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以完整而精妙的佛像造型于2001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據(jù)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云岡石窟有窟龕252個
,造像51000余尊
,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杰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
,布局設計嚴謹統(tǒng)一
,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jīng)典杰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云岡石窟依山而鑿
,東西綿亙約一公里,氣勢恢弘
,內容豐富
。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達17米
,多為神態(tài)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
。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
,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
,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
,生動活潑,琳瑯滿目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咧衅兴_、力士
、飛天形象生動活潑
,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細膩,上承秦漢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精華
,下開隋唐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
,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
、晚三期
,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
,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
,裝飾華麗著稱于世,顯示出復雜多變
、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
。晚期窟室規(guī)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
,比例適中
,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云岡第五
、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
,為孝文帝遷都洛陽前約公元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
,朱紅柱欄
,琉璃瓦頂,頗為壯觀
。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
,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
,高17米
,為云岡最大的佛像
,外部經(jīng)唐代泥塑重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邇葷M雕佛龕造像
。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
,頂部浮雕飛天
,線條優(yōu)美。第六窟平面近方形
,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shù)亩臃叫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
,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
,馱于象背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咚谋跐M雕佛
、菩薩、羅漢
、飛天等造像
。環(huán)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
,內容連貫
,構圖精巧。此窟規(guī)模宏偉
,雕飾富麗
,內容豐富,技法精煉
,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
,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七
、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
,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
。第七
、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
,左右分段
。第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
,坐于獅子座上
,左右備一倚坐佛像
,邊為二脅侍菩薩。下龕為釋迦
、多寶二佛并坐像
。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zhí)樂器演奏
。東西兩壁對稱開鑿
,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
,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
。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
。門窗間有六個供養(yǎng)人和伎樂天人像
。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士
、護法天王和飛天
。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
,周雕飛天
,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
、八窟與前期窟群比
,在形制、內容
、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
,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
曇曜五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據(jù)《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
,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
,開窟五所
,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
,次六十尺
,雕飾奇?zhèn)ィ谟谝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缘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明元、太武
、景穆
、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
。這五窟規(guī)模宏大
,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
,大體上都模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
,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
、未來
、現(xiàn)在),主佛形體高大
,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十六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
,英俊瀟灑
。第十七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
,窟小像大
,咄咄逼人。第十八窟本尊為身披各佛袈裟的釋迦立像
,高15.5米
,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
,技法嫻熟
。第十九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
,為云岡第二大造像
。第二十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
,高13.75米
,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部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
,大耳垂肩
,兩肩齊挺
,造型雄偉
,氣勢渾厚
。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九至十三窟
。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繪而得名
。第九
、十窟為一組前后室結構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太和十三年竣工
,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
。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
,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
、飛天
。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
。第十窟主像是彌勒
。后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
,富于變化
。第十至十三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十二窟為中心窟
。第十一窟中立方塔柱
,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
,均為釋迦立像
。第十二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
,洞開三門
,窟頂?shù)裼屑繕诽欤殖峙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琵琶、橫笛
、束腰鼓等樂器
,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
,高約13米
,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chǎn)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
。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yǎng)天人
,皆為窟中精品。五華洞雕飾綺麗
,豐富多彩
,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
、音樂
、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
。
云岡東部窟群
,指云岡石窟東端第一至第四窟,均為塔洞
。第一
、二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
,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
,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
,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