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殼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2 01:12:04
蚌殼散
處方 : 蚌殼(煅)5錢
,輕粉5分
,冰片1分。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火革瘡
。男女乳上濕瘡
,膿血淋漓成片
,飛紅無靨,痛癢不休
。
用法用量 : 用銀花湯調(diào),搽2-3次,結(jié)靨收功
。
摘錄 : 方出《便易經(jīng)驗集》,名見《衛(wèi)生鴻寶》卷五
中華第一龍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重大意義
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
,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爸腥A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
,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
。話說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為解決工業(yè)和城市居民用水
,在濮陽縣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引黃供水調(diào)節(jié)池
,施工中發(fā)現(xiàn)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南邊
,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陽古城墻。經(jīng)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科學發(fā)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
。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fā)現(xiàn)”中華第一龍”
。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cè),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
,龍圖案身長 1.78米,高0.67米,昂首
、弓身、長尾,前爪扒、后爪蹬
,狀騰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案身長1.39米
,高0.63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㈩^微低,圜目圓睜
,張口露齒
,虎尾下擺
,四肢交替,如行走狀
,形下山之錳虎
。墓主人的兩側(cè)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
,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 1988年正值農(nóng)歷龍年,這一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立即轟動了學術(shù)界和新聞界,并引起海外的廣泛關注。1998年是農(nóng)歷“虎年”
,畫家李燕在首都報紙著文指出“中國的龍文化是相當豐沛的,‘中華第一龍’就出自我們的老祖宗
黃帝之孫——顓頊的老家濮 “中華第一龍”是仰韶時期(中國傳說時代
,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隨葬品
,與之同時出土的
,還有虎
。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
、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
。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
,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 西水坡遺址,位于濮陽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
,在開挖引黃供水調(diào)節(jié)地工程中發(fā)現(xiàn)
,遺址的西
、南兩面是始建于五代后梁時的雄偉古城墻
。依法報經(jīng)文化部批準后
,于同年6 月開始科學發(fā)掘。該遺址的文化層,自上而下是宋
、五代
、唐、晉
、漢以及黃河淤積層
,東周
、商文化層
、龍山文化層和仰韶文化層
。仰韶文化層又可分為上
、中
、下三層
。西水坡遺址發(fā)掘清理了眾多遺跡
,像灰坑
、窖穴
、房基
、窯址
、溝
、成人墓葬
、兒童甕棺葬
、東周陣亡士卒排葬坑
,以及大量的陶
、骨
、石
、蚌器等遺物
,還有豐富的動物遺骸
。更重要的是發(fā) 現(xiàn)了四組蚌圖和成批的蚌殼
、螺殼堆積
。 中國是龍的故鄉(xiāng), 在龍的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
,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jié)、大統(tǒng)一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
,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的
。 1987年為解決化工工業(yè)和城市居民用水
,濮陽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黃供水調(diào)節(jié)池
,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調(diào)查中
,于調(diào)節(jié)池的西南部發(fā)現(xiàn)一處內(nèi)涵非常豐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
。經(jīng)申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后
,從當年6月起
,濮陽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fā)掘
,收獲很大
。最重要
、最有意義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清理出四組用蚌殼擺砌的龍虎等圖案
,簡稱蚌圖
,以B1
、B2
、B3
、B4表示之
。B1為墓葬
,編號M45
。8月17日在137號探方中發(fā)現(xiàn)(以下探方用T表示)
,墓主人為一老年男性
,頭南足北
,身長1.84米。在其兩側(cè)分別為蚌殼龍虎圖案
。龍虎相背
,龍在東側(cè)
,長1.78米;虎在西側(cè), 長1.39米, 皆頭北尾南,墓主人
、中足北還有一蚌殼堆;B2在B1南20米處
,9月10日在T176中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有龍
、虎、鹿
、石斧等
,虎在西
,鹿在東
,頭皆向北
,相向而立
。龍在虎南
,張嘴伸舌
,可見上下牙齒
,嘴南有近圓形蚌堆
。龍身迭壓在虎身之下
。龍頭之東有像蜘蛛的圖案
,再向東放置一石斧
。B2南北通長2.1 米
,東西通寬1.33米;B3在B2南邊25米處,11月23日在T215中發(fā)現(xiàn)
。內(nèi)容為一只奔虎
,頭西尾東
,背南足北作蹺尾奔跑狀
。與虎背對背為一龍,頭東尾西
,昂首作騰飛狀
, 龍背騎一人
;B4在B3西南
,因被兩個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 三組蚌圖
,造形獨特
、規(guī)模宏大
、內(nèi)涵豐富
,在仰韻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發(fā)現(xiàn)
,專家們一致認為
,蚌龍在考古斷代上屬仰韻文化早期的遺跡無誤
,在形態(tài)上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的正宗祖先
。隨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該遺跡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
,年代為距今6600年
,誤差不超過135年(經(jīng)樹輪校正)
,專家們遂譽稱蚌龍為“中華第一龍”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爸腥A第一龍”轟動了海內(nèi)外
。國內(nèi)外許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西水坡蚌龍作為龍文化的源頭
,其深刻的內(nèi)涵正在被揭示
,而蚌龍本身的現(xiàn)實意義已超出了學術(shù)研究本身。1995年10月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
、濮陽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在濮陽召開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shù)討論會
,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盛會
,會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閉幕式上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正式命名濮陽為“龍鄉(xiāng)”,并由常務副會長馮征將鐫刻有“龍鄉(xiāng)”二字的銅牌頒發(fā)給濮陽市
。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diào)節(jié)池工程隊
,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fā)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
。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
,仰臥
,頭南足北
。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
,頭北面東
,昂首弓背
,前爪扒
,后腿蹬
,尾作擺動狀
,似遨游蒼海
。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
,頭北面西
,二目圓睜,張口齜牙
,如猛虎下山
。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
、西宮白虎相符
。在此墓東
、西
、北三小龕內(nèi)各葬一少年
,其西龕人骨長1.15米
,似女性
,年約十二歲
,頭有刃傷
,系非常死亡
,像殉葬者
。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
,有用蚌殼砌成龍
、虎
、鹿和蜘蛛圖案
,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lián)體
,鹿則臥于虎背上
,蜘蛛位于虎頭部
,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制石斧
。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
,呈東北至西南方向
,內(nèi)有人騎龍
、人騎虎圖案
。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
、“顓頊乘龍而至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毕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另外
,飛禽
、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
,似日月銀河繁星
。其人乘龍虎騰空奔馳
,非常形象生動
,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另外
,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fā)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
、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內(nèi)含十分豐富
。 龍的傳說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征組成的圖騰
,幾千年來
,人們把它視為權(quán)勢與威嚴的象征
,雕于梁柱
,塑于墻壁
,繡成龍袍
,成了真善美的統(tǒng)一體
,故有“真龍?zhí)熳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乘龍快婿”
、“望子成龍”諸多稱謂
,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
。1987年
,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龍虎圖案
,目前在全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龍圖案中年代最早
,據(jù)科學測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
,故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
。此次重大發(fā)現(xiàn)
,轟動了全國新聞界和史學界
。1988年《人民畫報》曾用19種文版發(fā)行120個國家
。國內(nèi)主要報刊《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中國文物報》
、《文物》
、《華夏考古》等都先后作了報道
。 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發(fā)現(xiàn)
,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
、龍的起源與研究中國古代史
、美學史
、宗教史
、天文歷法等都有重要意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脊艑W家鄒衡題詞:“華夏文明
,淵源有自
,龍虎俱在
,鐵證如山”,對此作了高度評價
。1995年10月中旬
,“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shù)研討會在濮舉辦
,在這次會議上
,濮陽市被命名為“龍鄉(xiāng)”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xiāng)”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
。從此
,“龍鄉(xiāng)”就成了濮陽的代稱
。
滿意請采納
中華第一龍
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
,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
,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爸腥A第一龍”就有著6000年的歷史
,見證了中華民族為龍的子孫的事實
。
話說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陽市為解決工業(yè)和城市居民用水
,在濮陽縣城西南處修建了一座引黃供水調(diào)節(jié)池,施工中發(fā)現(xiàn)一處早期仰韶文化遺址
。遺址南邊
,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陽古城墻
。經(jīng)國家文物考古工作者進行科學發(fā)掘
,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出土了四組用蚌殼擺徹的龍虎等動物圖案
。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fā)現(xiàn)”中華第一龍”
。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cè)
,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
,龍圖案身長1.78米
,高0.67米
,昂首
、弓身、長尾
,前爪扒
、后爪蹬
,狀騰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案身長1.39米
,高0.63米
。虎頭微低
,圜目圓睜
,張口露齒,虎尾下擺
,四肢交替,如行走狀
,形下山之錳虎
。墓主人的兩側(cè)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
,被考古學者驗定為“中華第一龍”
。
1988年正值農(nóng)歷龍年
,這一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立即轟動了學術(shù)界和新聞界
,并引起海外的廣泛關注
。1998年是農(nóng)歷“虎年”
,畫家李燕在首都報紙著文指出“中國的龍文化是相當豐沛的
,‘中華第一龍’就出自我們的老祖宗黃帝之孫——顓頊的老家濮
“中華第一龍”是仰韶時期(中國傳說時代
,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隨葬品
,與之同時出土的
,還有虎
。龍和虎都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
,其墓的主人則是一具1.79米的
、躺在龍虎之間的森森白骨
。更撲朔迷離的是黃帝“乘龍升天”這一中國最古老的傳說
,被在該墓葬所出土的“乘龍升天”蚌殼擺塑所證實———“乘龍升天”是傳說
,卻系歷史的真實反映
。
西水坡遺址
,位于濮陽老城西南隅
。1987年5月
,在開挖引黃供水調(diào)節(jié)地工程中發(fā)現(xiàn)
, 遺址的西
、南兩面是始建于五代后梁時的雄偉古城墻
。依法報經(jīng)文化部批準后
,于同年6 月開始科學發(fā)掘
。該遺址的文化層
,自上而下是宋
、五代、唐
、晉、漢以及黃河淤積層
,東 周、商文化層
、龍山文化層和仰韶文化層
。仰韶文化層又可分為上
、中、下三層
。西水坡遺 址發(fā)掘清理了眾多遺跡,像灰坑
、窖穴
、房基、窯址
、溝、成人墓葬
、兒童甕棺葬、東周陣 亡士卒排葬坑
,以及大量的陶
、骨
、石
、蚌器等遺物
,還有豐富的動物遺骸
。更重要的是發(fā) 現(xiàn)了四組蚌圖和成批的蚌殼、螺殼堆積
。
中國是龍的故鄉(xiāng)
, 在龍的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jié)
、大統(tǒng)一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的
。
1987年為解決化工工業(yè)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陽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黃供水調(diào)節(jié)池
,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調(diào)查中
,于調(diào)節(jié)池的西南部發(fā)現(xiàn)一處內(nèi)涵非常豐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遺址
。經(jīng)申報國家文物局批準后
,從當年6月起
,濮陽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發(fā)掘
,收獲很大
。最重要
、最有意義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清理出四組用蚌殼擺砌的龍虎等圖案,簡稱蚌圖
,以B1
、B2
、B3
、B4表示之
。B1為墓葬
,編號M45。8月17日在137號探方中發(fā)現(xiàn)(以下探方用T表示)
,墓主人為一老年男性,頭南足北
,身長1.84米。在其兩側(cè)分別為蚌殼龍虎圖案
。龍虎相背,龍在東側(cè)
,長1.78米;虎在西側(cè), 長1.39米, 皆頭北尾南
,墓主人
、中足北還有一蚌殼堆
;B2在B1南20米處
,9月10日在T176中發(fā)現(xiàn)
,其內(nèi)容有龍
、虎
、鹿、石斧等
,虎在西,鹿在東
,頭皆向北,相向而立
。龍在虎南
,張嘴伸舌
,可見上下牙齒
,嘴南有近圓形蚌堆
。龍身迭壓在虎身之下
。龍頭之東有像蜘蛛的圖案
,再向東放置一石斧
。B2南北通長2.1米
,東西通寬1.33米;B3在B2南邊25米處,11月23日在T215中發(fā)現(xiàn)
。內(nèi)容為一只奔虎,頭西尾東
,背南足北作蹺尾奔跑狀。與虎背對背為一龍
,頭東尾西,昂首作騰飛狀
, 龍背騎一人
;B4在B3西南
,因被兩個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
三組蚌圖
,造形獨特
、規(guī)模宏大
、內(nèi)涵豐富
,在仰韻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發(fā)現(xiàn)
,專家們一致認為
,蚌龍在考古斷代上屬仰韻文化早期的遺跡無誤,在形態(tài)上是北京故宮里各種龍的正宗祖先
。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該遺跡的蚌殼標本作碳十四測定
,年代為距今6600年,誤差不超過135年(經(jīng)樹輪校正),專家們遂譽稱蚌龍為“中華第一龍”
。“中華第一龍”轟動了海內(nèi)外
。國內(nèi)外許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它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西水坡蚌龍作為龍文化的源頭
,其深刻的內(nèi)涵正在被揭示
,而蚌龍本身的現(xiàn)實意義已超出了學術(shù)研究本身
。
1995年10月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
、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
、濮陽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在濮陽召開了“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shù)討論會
,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盛會
,會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閉幕式上,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正式命名濮陽為“龍鄉(xiāng)”
,并由常務副會長馮征將鐫刻有“龍鄉(xiāng)”二字的銅牌頒發(fā)給濮陽市。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
,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diào)節(jié)池工程隊,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
,發(fā)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
。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
,身長1.84米
,仰臥
,頭南足北
。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
,頭北面東
,昂首弓背
,前爪扒
,后腿蹬
,尾作擺動狀
,似遨游蒼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
,頭北面西,二目圓睜
,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
。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
、西宮白虎相符
。在此墓東
、西
、北三小龕內(nèi)各葬一少年
,其西龕人骨長1.15米,似女性
,年約十二歲,頭有刃傷
,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
,有用蚌殼砌成龍
、虎
、鹿和蜘蛛圖案
,龍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lián)體,鹿則臥于虎背上
,蜘蛛位于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制石斧
。再南25米處第三組是一條灰坑
,呈東北至西南方向
,內(nèi)有人騎龍
、人騎虎圖案。這與傳說“黃帝騎龍而升天”
、“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相符
。另外,飛禽
、蚌堆和零星蚌殼散布其間
,似日月銀河繁星
。其人乘龍虎騰空奔馳
,非常形象生動
,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另外
,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
,還發(fā)掘出仰韶時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圓雕石刻人像殘塊
,內(nèi)含十分豐富。
龍的傳說很久
,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種動物特征組成的圖騰,幾千年來
,人們把它視為權(quán)勢與威嚴的象征
,雕于梁柱
,塑于墻壁
,繡成龍袍,成了真善美的統(tǒng)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