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散
《蘭室秘藏》卷中:川芎散
處方 : 川芎0.9克 柴胡2.1克 羌活 防風 藁本 生甘草 熟甘草 升麻各3克 酒生地黃6克 酒黃連(炒)酒黃芩各13.5克
制法 : 上藥研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主風熱頭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3克或6~9克
,食后用茶清調(diào)下。
注意 : 服藥期間
,忌酒
、濕面
。
摘錄 : 《蘭室秘藏》卷中
《衛(wèi)生寶鑒》卷九:川芎散
處方 : 川芎 細辛 羌活 槐花 石膏 香附子 甘草(炙)各15克 荊芥 薄荷 茵陳 防風(去叉)菊花各30克
制法 : 上十二味
,為末。
功能主治 : 主偏正頭疼
。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
,食后用茶清調(diào)下,一日三次
。
注意 : 服藥期間
,忌食動風發(fā)物。
摘錄 : 《衛(wèi)生寶鑒》卷九
《普濟本事方》卷四:川芎散
處方 : 川芎(洗)柴胡(去苗
,洗)各30克 半夏曲 甘草(炙)甘菊 細辛(去葉)人參(去蘆)前胡(去苗
,洗)防風(去叉股)各15克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主風熱上壅,鼻塞清涕
,眼多眵淚
,半邊頭疼。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
,用水150毫升
,加生姜4片
,薄荷5葉
,同煎至100毫升,去律溫服
。
摘錄 : 《普濟本事方》卷四
《醫(yī)學正傳》卷七引《產(chǎn)寶》:川芎散
處方 : 川芎3克 人參 吳茱萸各1.5克 茯苓 桔梗各1.2克 當歸3克 制樸1.5克 芍藥2.2克 枳殼 炙甘草各0.9克
制法 : 上藥細切
,作一服。
功能主治 : 主婦人素有冷氣沖心
,心腹痛
,如刀刺者。
用法用量 : 用水220毫升
,煎至150毫升
,稍熱服。
摘錄 : 《醫(yī)學正傳》卷七引《產(chǎn)寶》
《古今醫(yī)統(tǒng)》卷六十二引《醫(yī)林》:川芎散
處方 : 蒼術(米泔浸)150克 藁本 白茁 細辛 羌活 川芎 甘草(炙)各30克
制法 : 上藥嘆咀
。
功能主治 : 主傷寒鼻塞
。
用法用量 :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
,加生姜3片
,蔥白3寸,煎取100毫升
,溫服
。
摘錄 : 《古今醫(yī)統(tǒng)》卷六十二引《醫(yī)林》
《朱氏集驗方》卷一: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兩,人參1兩
,枳殼1兩
,沉香2錢,香附子2錢
,木香1兩
。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中風
,中氣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沸湯入鹽點灌之
。
摘錄 : 《朱氏集驗方》卷一
《得效》卷三: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兩
,北細辛3分
,白茯苓1兩,白術1兩
,粉草半兩
,桂枝3分。
制法 : 上銼散
。
功能主治 : 眩暈
,惡風自汗,或身體不仁
,氣上沖胸
,戰(zhàn)搖如在舟船之上。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
,水1盞半
,加生姜3片,煎
,不拘時候服
。有痰,兼服青州白丸子
。
摘錄 : 《得效》卷三
《得效》卷十三:川芎散
處方 : 五加皮5錢
,海桐皮5錢,川烏5錢
,牡丹皮5錢
,川芎5錢,赤芍藥5錢
,干姜1錢
,肉桂1錢。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雞爪風
,手口搖動,不能舉物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水1盞,將古銅錢1個入清油內(nèi)浸
,每煎藥入錢同煎
,不拘時候服。
摘錄 : 《得效》卷十三
《得效》卷十七:川芎散
處方 : 川芎
、白芷
、細辛各等分。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面腫牙疼不可忍
。
用法用量 : 擦2-3次
,鹽湯漱,立止
。
摘錄 : 《得效》卷十七
《普濟方》卷八十五引《德生堂方》:川芎散
處方 : 甘菊花1兩
,川芎1兩,荊子1兩
,薄荷2兩
。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初患發(fā)眼風
,頭疼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加生蔥3寸
,熬黑豆水
,入茶末少許,食后調(diào)服
。
摘錄 : 《普濟方》卷八十五引《德生堂方》
《普濟方》卷四十五:川芎散
處方 : 川芎7錢半,細辛半兩
,羌活半兩
,槐花半兩,甘草半兩
,香附子半兩
,石膏半兩,荊芥穗1兩
,薄荷葉1兩
,菊花1兩,山茵陳1兩
,藁本1兩
,白芷1兩
,勾藤1兩
,防風(去蘆頭)1兩(一方無藁本)。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頭風
,偏正頭疼
。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食后茶調(diào)下
,1日3次
。
注意 : 忌發(fā)風物。
摘錄 : 《普濟方》卷四十五
《儒門事親》卷十二:川芎散
處方 : 川芎2兩,荊芥2兩
,甘菊2兩
,薄荷2兩,蟬殼2兩
,蔓荊子2兩
,甘草1兩(炙)。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諸風疾
。
用法用量 : 每服2-3錢,食后茶
、酒任下
。
摘錄 : 《儒門事親》卷十二
《袖珍》卷四引《簡易方》:川芎散
處方 : 川芎。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妊婦從高墜下
,胎氣不和,轉(zhuǎn)動不能
,臍腹疼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溫酒調(diào)下
。
摘錄 : 《袖珍》卷四引《簡易方》
《雞峰》卷十: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兩
,甘草1分。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男子
、婦人、小兒鼻血
。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
,水煎,乘熱不拘時候服
。
摘錄 : 《雞峰》卷十
《雞峰》卷十七:川芎散
處方 : 川芎5兩
,羌活5兩,防風5兩
,細辛5兩
,旋覆花5兩,藁本5兩
,蔓荊子5兩
,石膏半兩,甘草半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婦人頭眩痛,久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水1盞
,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
,去滓
,食后熱服。
摘錄 : 《雞峰》卷十七
《本事》卷二引龐先生方:川芎散
處方 : 山茱萸1兩
,山藥半兩
,甘菊花(去萼梗,不可誤用野菊)半兩
,人參(去蘆)半兩
,茯神(去木)半兩,小川芎半兩
。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風眩頭暈。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溫酒調(diào)下
,不拘時候,1日3次
。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川芎氣味辛溫
,入肝膽;山茱萸氣味酸甘平微溫
,入肝;山藥氣味甘平
,入脾
;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
;甘菊花氣味辛涼
,入肝膽;茯神氣味甘平
,入心
;以酒送藥,亦取其升也
。風眩頭暈
,以辛溫辛涼之藥升散其風;以酸甘甘溫之藥調(diào)和中宮正氣
,則厥功奏捷矣
。
摘錄 : 《本事》卷二引龐先生方
《本事》卷四:川芎散
別名 : 川芎甘菊散
處方 : 川芎(洗)1兩,柴胡(去苗,洗)1兩
,半夏曲半兩
,甘草(炙)半兩,甘菊半兩
,細辛(去葉)半兩
,人參(去蘆)半兩,前胡(去苗
,洗)半兩
,防風(去叉股)半兩。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風盛膈壅
,鼻塞清涕,熱氣攻眼
,下淚多眵
,齒間緊急,作偏頭疼
。
用法用量 : 川芎甘菊散(《杏苑》卷五)
。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
;柴胡氣味甘平
,入足少陽;半夏曲氣味辛溫
,入足陽明
;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
;甘菊花氣味辛涼
,入肝膽;細辛氣味辛溫
,入足少陰
;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
;前胡氣味苦辛微寒
,入手足太陰、陽明
,其功長于下氣
;防風氣味辛溫,入足太陽
,再佐以生姜之辛溫散
,薄荷之辛涼而散
,使上壅者得以宣降,則所患之癥得甘平甘溫之品護中
,而辛溫辛涼之藥各得施其技焉
。
摘錄 : 《本事》卷四
《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海上方》:川芎散
處方 : 川芎3錢,白芷2錢
,細辛半兩(去葉)
,蓽茇1分,石膏(煅)1錢半
,防風1錢半
。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頭風
。
用法用量 : 白湯調(diào)服
。
摘錄 : 《普濟方》卷四十六引《海上方》
《普濟方》卷六十五引《海上方》:川芎散
處方 : 川芎、白芷
、荊芥
、羌活、消鼠粘子
、升麻各等分
。
功能主治 : 牙齒疼痛。
用法用量 : 上同煎
,溫漱
。
摘錄 : 《普濟方》卷六十五引《海上方》
《保命集》卷下: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兩,槐子1兩
。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風熱上沖,頭目眩熱
,腫及胸中不利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如胸中氣滯不利
,生姜湯調(diào);目疾
,茶調(diào)
;風熱上攻,(口父)咀1兩
,水煎
,食后服。
摘錄 : 《保命集》卷下
《銀海精微》卷下:川芎散
處方 : 石膏2兩
,川芎5錢
,白附子1兩
,甘草、羌活
、菊花
、地骨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 : 目疾
,早晨兩眥疼痛者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銀海精微》卷下
《施圓端效方》引延津王子安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二一○):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兩
,當歸1兩
,生地黃1兩,伏龍肝1兩
,龍骨1兩
,芍藥1兩,蒲黃1兩
,御米殼(去蒂
,蜜浴,炒焦)4兩
。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婦人崩漏帶下,諸方不效者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食前用溫酒或米飲調(diào)下。
摘錄 : 《施圓端效方》引延津王子安方(見《醫(yī)方類聚》卷二一○)
《傷科方書》: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錢
,白芷1錢
,防風1錢,赤芍1錢
,生地1錢
,當歸1錢2分,羌活1錢2分
,花粉1錢2分
,陳皮1錢,桔梗1錢
,黃荊子1錢2分
。
功能主治 : 上部頭傷痛。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
,水
、酒煎服。
摘錄 : 《傷科方書》
《醫(yī)鈔類編》卷十二: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錢
,當歸1錢
,檳榔1錢
,肉桂1錢,麻黃(去節(jié))1錢
,防己1錢
,木通1錢,石菖蒲1錢
,細辛1錢
,白芷1錢,木香5分
,川椒5分
,炙草5分。
功能主治 : 鼻癰
。
用法用量 : 每3錢
,加蘇葉、生姜
,水煎服
。
摘錄 : 《醫(yī)鈔類編》卷十二
《醫(yī)部全錄》卷一八三:川芎散
處方 : 川芎、當歸
、茯苓
、厚樸各等分。
功能主治 : 妊娠卒心痛
,氣欲絕
。
用法用量 : 水6升,煎2升
,分2服
。
摘錄 : 《醫(yī)部全錄》卷一八三
《證治寶鑒》卷十一:川芎散
處方 : 旋覆花、半夏
、甘草
、石膏、細辛
、蔓荊子
、藁本、羌活
、荊芥
、地黃、當歸
、川芎。
功能主治 : 眩運
,肝家風熱者
;亦治頭疼
。
摘錄 : 《證治寶鑒》卷十一
《濟陰綱目》卷十三:川芎散
處方 : 川芎、生干地黃
、白芍
、枳殼各等分。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余血不盡
,奔上沖心
,煩悶腹痛。
用法用量 :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
,酒調(diào)下,1日2次
。
摘錄 : 《濟陰綱目》卷十三
《赤水玄珠》卷三:川芎散
處方 : 甘菊3錢
,石膏3錢,川芎3錢
。
功能主治 : 偏頭痛
,頭風。
用法用量 : 上為末
。每服1錢
,茶清調(diào)下。
摘錄 : 《赤水玄珠》卷三
《銀海精微》卷下: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兩
,菊花1兩
,細辛1兩,鼠粘子1兩
,石膏1兩
,僵蠶1兩,蒺藜1兩
。
功能主治 : 患眼疾不癢不赤而痛者
。
用法用量 : 上為末。每服2錢
,米湯調(diào)下
。
摘錄 : 《銀海精微》卷下
《普濟方》卷八十六引《海上方》:川芎散
處方 : 川芎、白芷
、細辛
、龍腦葉、豬牙皂角子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一切眼疾。
用法用量 : 搐入鼻中
。
摘錄 : 《普濟方》卷八十六引《海上方》
《醫(yī)統(tǒng)》卷六十二引《醫(yī)林方》:川芎散
別名 : 川芎飲
處方 : 川芎1兩
,藁本1兩
,細辛1兩,白芷1兩
,羌活1兩
,炙甘草1兩,蒼術(米泔浸)5兩
。
功能主治 : 風寒鼻塞
。
用法用量 : 川芎飲(《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摘錄 : 《醫(yī)統(tǒng)》卷六十二引《醫(yī)林方》
《醫(yī)學正傳》卷七: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錢
,人參5分
,吳茱萸5分,茯苓4分
,桔梗4分
,當歸1錢,制樸半錢
,烏藥7分半
,枳殼3分,炙甘草3分
。
制法 : 上細切
,作1服。
功能主治 : 婦素有冷氣沖心
,如刀刺者
。
用法用量 : 水1盞半,煎至1盞
,稍熱服
。
摘錄 : 《醫(yī)學正傳》卷七
《衛(wèi)生家寶產(chǎn)科備要》卷六:川芎散
處方 : 川芎(洗,銼)1兩
,桂心(不見火
,銼)1兩,木香(銼
,懷干)1兩
,當歸(去蘆頭須,洗
,銼
,焙)1兩,桃仁(去皮尖并雙仁
,炒黃)1兩
。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心腹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
,熱酒調(diào)下
;如不欲飲酒,即用水1盞
,藥末2錢,煎至7分
,帶熱服
,不拘時候。
摘錄 : 《衛(wèi)生家寶產(chǎn)科備要》卷六
《婦人良方》卷二十二:川芎散
別名 : 芎烏散
、川烏散
處方 : 真天臺烏藥皮
、大川芎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頭痛
。男子氣厥頭疼,婦人氣盛頭疼
。
用法用量 : 芎烏散(《醫(yī)方類聚》卷八十一引《濟生續(xù)方》)
、川烏散(《普濟方》卷三五一)。
摘錄 : 《婦人良方》卷二十二
《永類鈐方》卷十一引《石人屏曾氏家藏》:川芎散
處方 : 川芎1兩
,羌活1兩
,防風1兩,菊花1兩
,荊芥穗1兩
,僵蠶(洗,炒)1兩
,撫芎1兩
,制蒼術1兩,白芷1兩
,石膏(煅)1兩
,細辛(凈)1兩,芎須(水洗)1兩
,香附(炒)1兩
,川烏(炮)半兩(去皮尖),淮烏(黑豆煮)半兩(去皮尖)
。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眼睛疼,頭痛
,沙澀流淚
,眩爛風癢,障膜遮睛,及積年頭風
。
用法用量 : 每服1大錢
,食后,茶湯清調(diào)下
。頭痛
,蔥白湯調(diào)下;常服
,薄荷茶調(diào)下
。羞明,加樸消
。
摘錄 : 《永類鈐方》卷十一引《石人屏曾氏家藏》
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
細辛
、紫蘇、防風
、杏仁
、桔梗、薄荷
、桑白皮
。煎服。(《方脈正宗》)
治傷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
、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jié)M
,或喘者:
麻黃(去節(jié))、芍藥
、細辛
、干姜、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納諸藥,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傷寒論》小青龍湯)
治鼻塞不通:
細辛末少許
,吹入鼻中
。(《普濟方》)
治牙齒痛久不瘥:
細辛(去葉苗)、蓽撥
。上二味等分
,粗搗篩。每用半錢匕
,水一盞,煎十數(shù)沸
,熱漱冷吐
。(《圣濟總錄》細辛湯)
治痰飲,沖氣即低
,而反更咳
、胸滿者:
茯苓四兩,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半升,日三
。(《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治少陰病
,始得之,反發(fā)熱
,脈沉者: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上三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風入腹
,切痛煩冤:
細辛
、吳茱萸、干姜各半兩
,當歸
、防風各一兩,芍藥二兩
。上為末
,每以半兩,水二升
,煮一升
。溫分三服,相續(xù)進之
。(《元和紀用經(jīng)》細辛湯)
治口臭及匿齒腫痛:
細辛煮取濃汁
,熱含冷吐。(《圣惠方》)
治耳聾:
細辛末
,溶黃蠟丸鼠屎大
。綿裹一丸,塞之
。須戒怒氣
。(《龔氏經(jīng)驗方》聰耳丸)
治虛寒嘔噦,飲食不下:
細辛(去葉)半兩
,丁香二錢半
。為末。每服一錢
,柿蒂湯下
。(《綱目》)
治暗風卒倒,不省人事:
細辛末
,吹入鼻中
。(《世醫(yī)得效方》)
小兒客忤(按:本病癥狀是:面青,驚痛
,不能說話
;或頸項強硬
,出現(xiàn)險象;或在夜中忽然驚啼不止):
用細辛
、桂心
,等分為末,每服少許放入小兒口中
。
口舌生瘡:
用細辛
、黃連,等分為末
,搽患處
,漱去涎汁。治小兒口瘡
,可用醋調(diào)細辛末貼敷臍上
。
鼻中息肉:
用細辛末時時吹入。
細辛臨床常用藥對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