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升麻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3 17:14:46
柴胡升麻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柴胡升麻湯
處方 : 柴胡(去苗)
、干葛
、荊芥(去梗)
、赤芍藥
、石膏,各一錢半
。前胡(去苗)、升麻
、桑白皮
、黃芩
,各一錢
。
功能主治 : 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
,頭痛體疼
,鼻塞咽干,咳嗽涕唾稠黏
。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
,水二鐘,生姜三片
,豆豉二十粒,煎至一鐘
,不拘時服
。
摘錄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柴胡升麻湯
處方 : 柴胡(去蘆)
、前胡(去蘆)
、干葛、石膏(煅)
、赤芍藥,各十兩
。升麻五兩
,荊芥(去梗)七兩半
,黃芩(去粗皮)
、桑白皮,各六兩半
。
炮制 : 上俰咀
。
功能主治 : 治時行瘟疫
,壯熱惡風,頭痛體疼
,鼻塞咽干,心胸煩滿
,寒熱往來
,痰盛咳嗽
,涕唾稠粘
。
用法用量 : 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
,豉十馀粒,同煎一盞
,去滓
,稍熱服
,不拘時
。小兒更量大小加減。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古今醫(yī)鑒》卷三:柴胡升麻湯
處方 : 柴胡
、黃芩、半夏
、升麻
、干葛
、枳實
、桔梗、知母
、貝母、玄參
、桑皮
、甘草。
制法 : 上銼1劑
。
功能主治 : 傷寒咳嗽聲嘶,或咽喉痛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
,水煎
,溫服
。
摘錄 : 《古今醫(yī)鑒》卷三
雙解散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宜明論方》卷六方之雙解散 3.1雙解散的別名3.2處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雙解散的用法用量3.6用藥禁忌3.7各家論述3.8附注3.9摘錄 4《疫痧草》方之雙解散 4.1組成4.2制法4.3功能主治4.4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5《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方之雙解散 5.1組成5.2雙解散的用法用量5.3功能主治 6《醫(yī)方集解》方之雙解散 6.1組成6.2功效主治6.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6.4各家論述 7《醫(yī)學集成》卷三方之雙解散 7.1組成7.2功能主治 8《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三方之雙解散 8.1雙解散的別名8.2組成8.3制備方法8.4主治8.5雙解散的用法用量8.6雙解散的臨床應用8.7附注 9《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七方之雙解散 9.1組成9.2主治9.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10《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雙解散 10.1組成10.2功能主治10.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11《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八十一方之雙解散 11.1組成11.2功能主治11.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12《保命歌括》卷三方之雙解散 12.1組成12.2功能主治12.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13《便覽》卷一方之雙解散 13.1組成13.2功能主治13.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13.4運用 14《傷寒大白》卷一方之雙解散 14.1組成14.2功能主治 15《傷寒大白》卷二方之雙解散 15.1組成15.2功效主治15.3附注 16《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雙解散 16.1組成16.2功能主治16.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16.4運用 17《麻癥集成》卷四方之雙解散 17.1組成17.2功能主治 18《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之雙解散 18.1組成18.2功能主治18.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18.4制備方法 19《普濟方》卷一四七引《經(jīng)驗良方》之雙解散 19.1組成19.2功能主治19.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19.4制備方法 20《朱氏集驗方》卷二方之雙解散 20.1組成20.2功能主治20.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20.4運用20.5各家論述 21《片玉痘疹》卷三方之雙解散 21.1雙解散的別名21.2組成21.3功能主治21.4雙解散的用法用量21.5運用 22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雙解散*雙解散藥品說明書 1拼音 shuāng jiě sǎn
2概述 雙解散為方劑名
,其同名方劑約有十九首
。
3《宜明論方》卷六方之雙解散
3.1雙解散的別名
通氣防風散、通解散
3.2處方
益元散
、防風通圣散各七兩[1]
。
益元散210克 防風通圣散210克
3.3制法
上藥一處相和入拌勻
。
3.4功能主治
《宜明論方》卷六方之雙解散功能解表清熱
,表里雙解[1]
。主治風寒暑濕,饑飽勞役
,內(nèi)外諸邪所傷,或小兒皰疹[1]
。
功在內(nèi)外雙解
,宣通氣血。主治風寒暑濕
,饑飽勞役,內(nèi)外諸邪所傷
,無問自汗
,汗后雜病
,但覺不快
,及小兒瘡疹;傷寒身熱頭疼
,拘倦強痛,無問自汗無汗
,憎寒發(fā)熱
,渴與不渴,傷寒疫癘
,汗病兩感,風氣雜病
,一切舊病發(fā)作
;或里熱極甚,腹?jié)M實痛
,煩渴譫妄
,下后未愈
,或證未全,或中瘴氣
、馬氣、羊氣及一切穢毒,并漆毒
、酒毒
、食一切藥毒
,及墜墮打撲傷損疼痛
,或久新風眩頭疼,中風偏枯
,破傷風,洗頭風
,風癇病
,或婦人產(chǎn)后諸疾
,小兒驚風
,積熱,瘡瘍疹痘
。
3.5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加蔥白五寸
、鹽豆豉五十粒
、生姜三片,水煎服[1]
。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
,入蔥白15厘米
,鹽豉50粒
,生姜3片
,煎至150毫升
,溫服
。
3.6用藥禁忌
孕婦及產(chǎn)后月事經(jīng)水過多
,并泄瀉者不宜服
。
3.7各家論述
《傷寒溫疫條辨》:防風
、麻黃以解表,薄荷
、荊芥以清上
,大黃、芒消以滌腸胃
,滑石
、梔子以利水道
,桔梗
、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而連翹又所以祛諸經(jīng)之游火
。風熱為患,肝木主之
,芎
、歸、白芍和肝血以息風熱
,而白術、甘草又所以健運脾土
,能勝濕熱御風火故也
。方中倍用六一者,以伏氣所蒸之濕熱
,半從肌表而泄,半從水道而利也
。
3.8附注
通氣防風散
、通解散(《直格》卷下)
。
3.9摘錄
《宜明論方》卷六
4《疫痧草》方之雙解散
4.1組成
大黃
、玄明粉、葛根
、牛蒡子、荊芥
、連翹
、薄荷、蟬蛻
、枳殼
、人中黃、桔梗[1]
。
4.2制法
上藥為粗末[1]
4.3功能主治
《疫痧草》方之雙解散主治爛喉痧,痧現(xiàn)隱約
,喉爛氣穢
,神煩目赤,便秘
,脈實者[1]。
主治痧隱約
,喉爛氣穢
,神煩便閉,目赤
,脈實,癥勢乍作
,正強邪實者
。
4.4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5《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方之雙解散
5.1組成
當歸
、白芍藥、川芎
、防風
、大黃
、薄荷葉
、連翹各五分,石膏
、桔梗、黃芩各八分
,桂枝
、荊芥穗各二分,滑石二錢四分
,甘草一錢[1]。
5.2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
,水煎服[1]
。
5.3功能主治
《瘍醫(yī)大全》卷三十三方之雙解散主治痘瘡表里俱實者。[1]
6《醫(yī)方集解》方之雙解散
6.1組成
防風
、荊芥
、連翹、麻黃
、薄荷
、川芎
、當歸
、白芍、白術
、山梔各五錢,黃芩
、石膏
、桔梗各一兩,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加生姜
、蔥白煎[1]
。
防風通圣散去大黃、芒消
。
6.2功效主治
《醫(yī)方集解》方之雙解散主治表里俱熱而不便秘者[1]。
功在表里雙解
,和血調氣
。
6.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
、蔥白
,水煎服[1]。
6.4各家論述
麻黃
、防風
、荊芥
、薄荷
、川芎以解表,黃芩
、梔子、連翹、石膏
、滑石以解里
,復有當歸
、芍藥以和血
,桔梗、甘草
、白術以調氣
,故曰雙解
。
7《醫(yī)學集成》卷三方之雙解散
7.1組成
大黃6錢,滑石6錢
,牙皂1錢
,甘草1錢
。
7.2功能主治
《醫(yī)學集成》卷三方之雙解散主治二便閉
,實證者。
8《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三方之雙解散
8.1雙解散的別名
雙解湯
8.2組成
辣桂1分
,川大黃1分,白芍藥1分
,澤瀉1分
,牽牛(炒,取末)1分
,桃仁(去皮,炒干)1分
,甘草半分
。
8.3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8.4主治
《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三方之雙解散主治便毒
,內(nèi)蘊熱氣,外挾寒邪
,精血交滯
,腫結疼痛
,大小便秘者
。
8.5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生姜5片
,水煎
,食前服,1日2次
。先小便快
,熱從小便出,后大便利
,皆是稠毒。
8.6雙解散的臨床應用
便癰《外科發(fā)揮》:一男子便癰腫痛
,發(fā)寒熱
,以荊防敗毒散
,二劑而止
;以雙解散,二劑而消
。
8.7附注
雙解湯(《普濟方》卷二九○)。
9《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七方之雙解散
9.1組成
升麻葛根湯
、消風散加玄參
、黃芩
、薄荷。
9.2主治
《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七方之雙解散主治喉病虛熱
。
9.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雙解散
10.1組成
防風5分
,川芎5分
,當歸5分
,白芍5分
,大黃5分,薄荷葉5分
,連翹5分
,石膏8分
,桔梗8分
,黃芩8分,山梔2分,荊芥穗2分
,滑石2錢4分,甘草1錢
。
10.2功能主治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雙解散主治痘瘡表里俱實
。
10.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為引。
11《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八十一方之雙解散
11.1組成
杏仁2錢
,芍藥2錢,甘草2錢
,車前子(微炒)2錢
,澤瀉2錢
,大黃2錢
,干姜(炮)2錢
,滑石2錢
。
11.2功能主治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八十一方之雙解散主治便癰
。內(nèi)蘊熱毒
,外挾寒邪,或交感強忍
,以致精氣郁結,疼痛
,大小便澀
。
11.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2盞,煎8分
,空心服
。
12《保命歌括》卷三方之雙解散
12.1組成
防風通圣散去消、黃合益元散加香薷
。
12.2功能主治
《保命歌括》卷三方之雙解散主治傷寒
、溫暑熱病在表
,頭痛身熱
,肢體痛,邪熱有余
。
12.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蔥為引。
13《便覽》卷一方之雙解散
13.1組成
防風
、川芎
、羌活、荊芥
、甘草、薄荷
、石膏
、滑石、連翹
、白術、枳殼
、梔子
、桔梗、前胡
、麻黃、白芍
。
13.2功能主治
《便覽》卷一方之雙解散主治傷寒溫暑熱
,病在表
,頭痛身熱
,肢體疼痛。
13.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水2鐘
,加生姜3片
,蔥3枝
,煎服
。
13.4運用
汗后身靜內(nèi)熱,去麻黃
、荊芥、羌活
、蔥
、姜之類;67日大便燥者
,加大黃
、芒消。
14《傷寒大白》卷一方之雙解散
14.1組成
柴胡
、干葛
、荊芥
、薄荷
、黃芩、玄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桔梗、防風
。
14.2功能主治
《傷寒大白》卷一方之雙解散主治陽明少陽,先傷積熱
,又冒表邪
,郁于上焦,咽喉作痛
。
15《傷寒大白》卷二方之雙解散
15.1組成
羌活
、葛根
、柴胡、防風
、荊芥
、石膏、黃芩
、滑石
、山梔
、連翹
、知母、甘草
、桔梗
。
15.2功效主治
《傷寒大白》卷二方之雙解散功在和解表里
。主治發(fā)狂
,外有表邪壅閉
,內(nèi)有積熱
。
15.3附注
無汗
,脈浮數(shù),先以羌活沖和湯散表
,后以雙解散和解表里
。
16《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雙解散
16.1組成
防風
、羌活
、白芷、蘇梗
、陳皮、獨活
、柴胡
、甘草、香附
、川芎、芍藥各等分
。
16.2功能主治
《種痘新書》卷十二方之雙解散主治痘為風邪所閉
,瘡不起,發(fā)咳嗽
,惡風,自汗
,戰(zhàn)栗
。
16.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為引。
16.4運用
風邪束甚
,加麻黃。
17《麻癥集成》卷四方之雙解散
17.1組成
麻黃
、防風
、荊芥、蘇荷
、前胡、當歸
、白芍
、黃芩
、石膏、黑梔
、連翹。
17.2功能主治
《麻癥集成》卷四方之雙解散主治一切風寒濕熱
,內(nèi)外邪毒所傷
,血氣兩郁,咳嗽舌干
,壯熱。
18《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之雙解散
18.1組成
山茵陳1兩
,麻黃1兩
,石膏1兩(研),川大黃1兩(濕紙裹煨)
。
18.2功能主治
《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神巧萬全方》之雙解散主治四時傷寒并時氣兩感
。頭痛口干,煩渴
,腹?jié)M身熱,不欲食
,譫語
,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
,不知人。
18.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
,荊芥茶調下
,不拘時候。
18.4制備方法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
。
19《普濟方》卷一四七引《經(jīng)驗良方》之雙解散
19.1組成
升麻半兩
,干葛半兩,甘草半兩
,荊芥半兩,蔓荊子半兩
,薄荷半兩
,天麻半兩
,僵蠶半兩,知母半兩
,貝母半兩。
19.2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經(jīng)驗良方》之雙解散主治傷寒渾身壯熱
,氣粗
,煩渴多汗。
19.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
,水1大盞,加生姜3片
,蔥白1莖
,煎至5分,去滓溫服
。小兒分作3服。
19.4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
20《朱氏集驗方》卷二方之雙解散
20.1組成
人參1兩
,白術1兩,茯苓1兩
,升麻1兩,干葛1兩半
,白芍藥1兩半
,甘草1兩半,陳皮(不去白)2兩
,香附子(炒去毛)3兩
,紫蘇葉2兩半
。
20.2功能主治
《朱氏集驗方》卷二方之雙解散主治四時傷寒
,疫癘,風溫
,濕溫
,不問陰陽二證
,表里未辨
,發(fā)熱惡寒,頭疼項強
,腰背拘急
,肢節(jié)疼重,嘔吐喘嗽
,鼻寒聲重
,目睛眩疼,煩躁引飲
,往來寒熱,已經(jīng)汗下
,病勢愈甚
,用藥錯誤,壞證惡候及不服水土
,山嵐瘴瘧,婦人血虛發(fā)熱
。
20.3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每服3錢,水1盞
,加生姜5片,大棗2個
,煎7分
,通口服。如要出汗
,加蔥白3寸,淡豉14粒
,連投23服
,略以被覆汗出,不拘時候
。
20.4運用
春
、夏
,加蒿本
、白芷各1兩。
20.5各家論述
此方乃四君子湯
、升麻湯
、香蘇散合而為一
。四君子湯主氣
;升麻湯解肌發(fā)散,退熱解表
;香蘇散助二藥之表里。此藥性稍涼
,有熱者宜服之
。居南方瘴地或冬多愆陽,當并服取效
。若體性有寒及壞證已虛者,恐亦難用
。大抵有虛寒人
,只服人參,多亦能助寒
;有實熱人
,只服白術,多亦能增熱
。此藥內(nèi)有干葛
、升麻
、香附子之類
,性寒為多,自當審之
。
21《片玉痘疹》卷三方之雙解散
21.1雙解散的別名
防風通圣散
21.2組成
防風
、荊芥
、連翹
、甘草、桔梗
、黃芩(酒炒)
、赤芍
、薄荷
、歸尾、麻黃
、川芎
、滑石(水飛)、石膏(煅過)
、天花粉
、牛蒡子、梔子(酒炒)
、白術。
21.3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雙解散主治痘發(fā)熱
,頭面先腫者
,名大頭風。
21.4雙解散的用法用量
桃仁去皮尖為引
,水煎,熱服
。
21.5運用
黃芪60克柴胡30克黨參30克白術30克茯苓30克山藥30克甘草10克升麻10克牛膝20克熟地30
四君子(參
、術茯、草)湯為治療氣虛的代表方
,有健脾補中功效。重用黃芪
,可見其氣虛極
。用升麻柴胡,氣已下陷
。加牛漆熟地滋腎
,恐升發(fā)太過
。本方能治氣虛臟腑下垂諸癥:如胃下垂
、脫肛、子宮下垂等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181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