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西河柳的別名 7 來源及產(chǎn)地 8 植物形態(tài) 9 生境 10 采制 11 性狀 12 性味 13 功能主治 14 化學成分 15 西河柳的藥理作用 16 附注 17 西河柳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17.2 來源 17.3 性狀 17.4 鑒別 17.5 檢查
17.5.1 總灰分
17.6 浸出物 17.7 西河柳飲片
17.7.1 炮制 17.7.2 鑒別、檢查
、浸出物 17.7.3 性味與歸經(jīng) 17.7.4 功能與主治 17.7.5 用法與用量 17.7.6 貯藏17.8 出處
18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西河柳的方劑 2 用到中藥西河柳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西河柳
1 拼音
xī hé liǔ
2 英文參考
Chinese tamarisk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tamaricis cacumen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Chinese tamarisk ig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Cacumen Tamaricis(拉)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Chinese tamarisk ig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西河柳
西河柳為中藥名
,出自《本草匯言》,為《本草圖經(jīng)》記載的檉柳之別名[1]。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的干燥細嫩枝葉[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Cacumen Tamaricis(拉)(《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hinese tamarisk ig(《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6 西河柳的別名
西河柳
、赤檉柳、山川柳、三春柳、觀音柳[3]。7 來源及產(chǎn)地
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細嫩枝葉[3]。主產(chǎn)河北
、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云南、福建、廣東、甘肅等地[3]。8 植物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9 生境
生于山野濕潤砂堿地及河岸沖積地。多栽培
。10 采制
56月割剪嫩枝葉
,陰干。11 性狀
莖枝呈細圓柱形
,直徑0.51.5mm。表面灰綠色,有多數(shù)互生鱗片狀小葉12 性味
甘、咸
13 功能主治
疏風
①治麻疹透發(fā)不暢
②治感冒頭痛,慢性氣管炎
14 化學成分
本品含檉柳酚(Tamarixinol)
含樹脂、槲皮素甲醚(quercetinmonomethylether)鞣質(zhì)
15 藥理作用
煎劑對小鼠有止咳作用,在體外對肺炎球菌
16 附注
同屬植物華北檉柳T.juniperina Bge.及五蕊檉柳T.pentandra (Desv.)Pall.的細嫩枝葉
17 西河柳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西河柳
Xiheliu
TAMARICIS CACUMEN
17.2 來源
本品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干燥細嫩枝葉
17.3 性狀
本品莖枝呈細圓柱形
17.4 鑒別
(1)本品粉末灰綠色
(2)取本品粉末2g
17.5 檢查
水分不得過15.0%(附錄ⅨH 第一法)
17.5.1 總灰分
不得過15.0%(附錄ⅨK)。
17.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漫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
17.7 西河柳飲片 17.7.1 炮制
除去老枝及雜質(zhì),洗凈
本品呈圓柱形的段
17.7.2 鑒別
、檢查、浸出物同藥材。
17.7.3 性味與歸經(jīng)
甘
、辛,平。歸心、肺、胃經(jīng)。17.7.4 功能與主治
發(fā)表透疹
,祛風除濕。用于麻疹不透,風濕痹痛。17.7.5 用法與用量
36g
。外用適量,煎湯擦洗。17.7.6 貯藏
置干燥處
。17.8 出處
西河柳又稱怪柳
、河柳[按語] 西河柳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
功效:疏風
;解表;透疹;解毒主治:風熱感冒
;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10-15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擦洗。臨床用于:1. 用于麻疹初期,發(fā)熱疹出不暢。本品有發(fā)表的功效,是透發(fā)麻疹的常用藥物,治療麻疹初期,透發(fā)不暢,臨床常與薄荷、蟬蛻、升麻使用,不論外敷內(nèi)用均可服之。2. 筆者近幾年用于本品西河柳配胡荽
,薄荷治療麻毒內(nèi)陷,疹出不暢;西河柳配秦艽,治療風濕關節(jié)疼痛,筋脈攣急之候;西河柳配牛蒡子,用于風邪束表,麻疹不透、咽喉腫痛之候,牛蒡子協(xié)西河柳疏風解表,西河柳助牛蒡子解毒透疹;西河柳配防風西河柳與荊芥皆為辛溫之品
,俱有祛風解表,發(fā)汗,宣透麻疹之效,二者都可用于風寒束肺之感冒發(fā)熱,咳嗽喘息及疹毒內(nèi)陷,疹發(fā)不暢之候導讀: 中藥專區(qū)
,為您詳細介紹、圖片等,要更多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簡介 檉柳圖片 檉柳的與 檉柳的藥用附方 檉柳的配伍應用 檉柳的
檉柳簡介
檉柳,中藥名
。檉柳的嫩枝葉是中藥材,產(chǎn)于中國各地,鮮用或干用。干燥的枝梗呈圓柱形。嫩枝直徑不及1.5毫米,表面灰綠色,生有許多互生的鱗片狀的小葉。質(zhì)脆,易折斷檉柳圖片
檉柳的與
疏風,解表
1
2、《東醫(yī)寶鑒》:主疥癬及一切惡瘡
。3
、《本草備要》:治痧疹不出,喘嗽悶亂。4
、《本經(jīng)逢原》:去風;煎湯浴風疹身癢效。5
【藥名】檉柳
【別名】檉
【藥用部位】檉柳科植物檉柳的干燥細枝嫩葉
【炮制方法】除去老枝及雜質(zhì),洗凈
【性味】味甘
【歸經(jīng)】歸肺、胃
疏風,解表,透疹
【主治】用于風熱感冒,麻疹初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及體虛汗多者忌用
檉柳的藥用附方
1
2
3、治疹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何骱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砂糖調(diào)服。(《本草從新》)
4
5、治腹中痞積:觀音柳煎湯
6、治吐血:鮮檉柳葉二兩
檉柳的配伍應用
1
、檉柳配胡荽,用于麻毒內(nèi)陷,疹出不暢及食滯中脘,痞悶不舒之候。相須為用。2
3
4
5
檉柳的
1
(1)煎劑:取鮮檉柳2兩(干者減半)
(2)沖劑:以鮮檉柳3斤(干者減半)
,檉柳細粉半斤,白礬3兩,制成沖劑100包(每包重5-5.5g),每次開水沖服1包,每日2次。(3)丸劑:用檉柳細粉1斤,白礬細粉2.4兩
,混合制成水丸。每次服2錢,每日2次。(4)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藥1g
,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均10天為一療程。2
、治鼻咽癌:取檉柳、地骨皮各1兩水煎服,每日l劑。試治2例,分別在68天和3個月后,自覺癥狀緩解,原有鼻咽部的贅生物消失。半年后復查,鼻咽部贅生物未見再發(fā)。檉柳的副
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
。用量過大易致心煩、嘔吐以上就是一些檉柳的相關知識
【檉柳的功效與作用】
你好
!我查了《實用中藥別名詞典》
,并沒發(fā)現(xiàn)有“三川柳”,只有“三春柳”或“山川柳”,可能你聽錯了啊。如果是“三春柳”或“山川柳”的話,即是中藥“西河柳”
,也叫“檉柳”。檉柳
【來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細嫩枝葉
。【功效】疏風散寒
,解表止咳,升散透疹,祛風除濕,消痞解酒。【主治】治麻疹難透
,風疹身癢,感冒,咳喘,風濕骨痛。【性味歸經(jīng)】甘咸,平
。入肺、胃、心經(jīng)。【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l2兩;或研末為散。外用:煎水洗。【用藥忌宜】麻疹已透及體虛汗多者忌服。
【藥物配伍】配胡荽
,用于麻毒內(nèi)陷,疹出不暢及食滯中脘,痞悶不舒之候【別名】檉(《詩經(jīng)》)、河柳(《毛詩傳》)
、殷檉(《爾雅》鄭玄注)、雨師(陸礬《詩疏》)、赤楊(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輔舊事》)、赤檉(《日華子本草》)、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經(jīng)》)、三眠柳(《本草衍義》)、長壽仙人柳(《履巉巖本草》)、觀音柳(《衛(wèi)生易簡方》)、雨絲、蜀柳、垂絲柳(《綱目》)、亦柳(《東醫(yī)寶鑒》)、西河柳 (《本草匯言》)、赤檉柳(《本草備要》)、西湖柳、紅筋條(《中國樹木分類學》)【處方名】檉柳、西河柳
【商品名】檉柳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
【考證】出自《本草圖經(jīng)》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你提供有用的參考!
樓上說的和我一樣
【來源】本品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 的干燥細嫩枝葉。
【植物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西河柳
【性味與歸經(jīng)】甘
【功效】發(fā)表透疹
【臨床應用】用于麻疹初期
本品有發(fā)表功效
此外,近年來本品又應用于風濕痛
西河柳
【處方用名】西河柳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
【按語】澄檉柳始載于《開寶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