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辰砂遠志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05 02:48:21

      辰砂遠志丸

      《普濟本事方》卷二:辰砂遠志丸

      處方 : 石菖蒲(去須
      ,洗)遠志(去心
      ,洗,銼
      ,炒令黃色)人參(去蘆)茯神(去木)川芎 山芋 鐵粉 麥門冬(用水濕潤
      ,去心)天麻 半夏曲 南星(銼骰子大,麩炒黃)白附子(生)各30克 細辛(去葉)辰砂(水飛)各15克

      制法 : 上藥為細末

      ,用生姜150克取汁
      ,入水煮糊,丸如綠豆大
      ,別以朱砂為衣
      ,曬干。

      功能主治 : 消風(fēng)化痰

      ,鎮(zhèn)心安神
      。主風(fēng)痰上擾,驚悸眩暈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粒

      ,夜臥時用生姜湯送下,小兒減丸服。

      摘錄 : 《普濟本事方》卷二

      《本事》卷二:辰砂遠志丸

      處方 : 石菖蒲(去須
      ,洗)1兩
      ,遠志(去心,洗
      ,銼
      ,炒令黃色)1兩,人參(去蘆)1兩
      ,茯神(去木)1兩
      ,川芎1兩,山芋1兩
      ,鐵粉1兩
      ,麥門冬(水浥,去心)1兩
      ,天麻1兩
      ,半夏曲1兩,南星(銼骰子大
      ,麩炒黃)1兩
      ,白附子(生)1兩
      ,細辛(去葉)半兩
      ,辰砂(水飛)半兩

      制法 : 上為細末

      ,生姜5兩取汁
      ,入水煮糊為丸
      ,如綠豆大
      ,別以朱砂為衣
      ,干之

      功能主治 : 安神鎮(zhèn)心,消風(fēng)痰

      ,止頭眩
      。補腎益志。主驚悸
      。產(chǎn)后中風(fēng)驚狂
      ,起臥不安,或痰涎上涌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

      ,夜臥生姜湯送下;小兒減丸服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石菖蒲氣味辛溫

      ,入手少陰、足厥明;遠志氣味辛微溫
      ,入心腎
      ;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
      ;茯神氣味甘平
      ,入心;川芎氣味辛溫
      ,入肝膽
      ;山芋氣味辛平,入足陽明
      ;鐵粉氣味咸平
      ,入足厥陰,能安神強志
      ;麥冬氣味甘涼
      、微苦,入手太陰
      、少陰
      ;天麻氣味辛平,入足陽明
      、厥陰
      ;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胃
      ;天南星氣味辛溫
      ,入手足太陰;白附子氣味辛甘溫
      ,入胃
      ;細辛氣味辛溫,入腎
      ;辰砂氣味苦溫
      ,入心。因驚悸致病
      ,故必鎮(zhèn)心安神
      ,兼以扶持正氣,以姜為引
      ,雖有微毒之味
      ,只能搜病,并不能傷正氣也

      摘錄 : 《本事》卷二

      龍眼湯簡介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摘錄附:1古籍中的龍眼湯 1拼音 lóng yǎn tāng

      2處方龍眼

      、丹參
      、人參、遠志
      、麥冬
      、茯神、黃耆
      、甘草
      、升麻、柴胡

      3功能主治健忘

      ,上虛下盛者。

      4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古籍中的龍眼湯 《經(jīng)驗丹方匯編》:[經(jīng)驗丹方匯編]虛勞血證 等分

      。煎膏
      ,滴水不散為度。每晨空心
      ,湯下半盞
      。龍眼湯更好。病深者多服全愈
      。忌服寒涼藥
      。不救。(《單...

      《回生集》:[卷下小兒門]小兒痘極多不能灌漿丹方 用白水牛身上虱二三錢

      。新瓦焙干
      。龍眼湯送下。此方妙不可言
      。服后亦不灌漿
      。只起黑衣而愈。其虱在牛耳中...

      《保嬰撮要》:[卷十]驚悸

      ,各一錢半)上用豬心血為丸
      ,粟米大,每服百丸
      ,龍眼湯下。本事辰砂遠志丸消風(fēng)化痰
      ,鎮(zhèn)心安神
      。人參石菖...

      《目經(jīng)大成》:[卷之三熱陣]春陽回令丸五 (參湯下。如吝

      ,龍眼湯亦好)枸杞(一斤)補骨脂(八兩)白術(shù)(四兩)胡椒(二兩)久蒸
      ,曬,極純?yōu)槊睢?..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二十一]驚悸

      鎮(zhèn)潛
      、熄風(fēng)藥整理——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劑學(xué)》

      凡具有鎮(zhèn)靜安神或平肝熄風(fēng)作用的藥物

      ,統(tǒng)稱為鎮(zhèn)潛藥;由這些藥物為主所組成的方劑
      ,統(tǒng)稱為鎮(zhèn)潛劑
      。鎮(zhèn)潛法就是運用具有鎮(zhèn)靜潛降作用的方藥治療心神不寧或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等癥的一種治法


      凡具有平肝潛陽
      、熄風(fēng)止痙等作用的藥物稱熄風(fēng)藥;由這些藥物為主所組成的方劑
      ,稱熄風(fēng)劑
      。本類藥物主要適用于肝陽上亢、肝風(fēng)內(nèi)動
      、中風(fēng)
      、頭暈?zāi)垦!Ⅲ@風(fēng)
      、癲癇和破傷內(nèi)
      ,以及熱性病熱極生風(fēng)和子癇等病證。

      臨床應(yīng)用本類藥物時
      ,還應(yīng)根據(jù)病因適當(dāng)配伍有關(guān)藥物如因熱引起的
      ,配清熱瀉火藥;因痰引起的
      ,配化痰藥
      ;因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引起的
      ,配滋補腎陰藥
      。還應(yīng)注意脾虛慢驚病人,羚羊角
      、玳瑁等寒涼藥當(dāng)忌用
      ;血虛陰虧病人,又當(dāng)慎用偏于溫燥的全蝎
      、蜈蚣等


      前人有“諸風(fēng)掉眩、畢屬于肝”之說
      ,故鎮(zhèn)潛熄風(fēng)藥多入肝經(jīng)
      。本類藥物藥性多屬寒涼而主沉降。

      。鎮(zhèn)潛
      、熄風(fēng)藥:

      一)鎮(zhèn)潛藥

      (一)龍骨《本經(jīng)》

      為古代多種哺乳動物,如象類
      、犀牛類醫(yī)學(xué)教育 網(wǎng)原創(chuàng)骨骼的化石(龍骨)和齒和化石(龍齒)
      。主產(chǎn)于河南
      、河北、山西
      、內(nèi)蒙等地
      ,入藥打碎生用或煅用。

      處方用名:龍骨
      、煅龍骨
      、生龍骨。

      藥用部分
      ;骨骼化石


      性味:甘、澀
      、微寒


      歸經(jīng):心、肝
      、腎經(jīng)


      功能: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
      、收斂固澀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易怒、頭暈?zāi)垦5茸C
      ,多與白芍
      、牡蠣、代赭石配伍
      ,如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2.能鎮(zhèn)靜安神,適用于心神不安
      ,失眠健忘
      、驚悸、多夢等證
      。多與遠志
      、朱砂、牡蠣等配用


      3.煅用長于收斂固澀
      ,用于遺精、盜汗
      、崩漏
      、帶下
      、久瀉不止等證
      ,常與牡蠣
      、山藥、沙苑蒺藜
      、芡實等配伍
      ;治帶下赤白及月經(jīng)過多,可與牡蠣
      、海螵蛸
      、山藥等配用;治虛汗
      ,常與牡蠣
      、五味子等配伍。

      此外
      ,煅龍骨研末外用
      ,有吸濕斂瘡作用,可用于濕瘡癢疹及瘡瘍潰后久不愈合


      用量用法:15-30克
      。入煎劑宜先煎。外用適量
      。收斂固澀煅用
      ,其他生用。

      參考資料:

      主含碳酸鈣
      。另含少量的鐵
      、鎂、鋁
      、鉀鈉及氯
      、硫酸根離子,所含鈣鹽吸收后有促進血液凝固
      ,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抑制骨骼肌的興奮等作用


      附藥:龍齒

      與龍骨來源相同,為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的牙齒骨骼化石
      。采掘龍骨時即可收集龍齒
      。碾碎生用或火煅用。

      性味:澀涼
      ,功能與龍骨相似
      ,重鎮(zhèn)安神作用較強,而收澀作用較弱
      ,用量同龍骨


      (二)牡蠣《本經(jīng)》

      為牡蠣科海產(chǎn)動物牡蠣的貝殼。產(chǎn)于沿海地區(qū)
      。入藥粉碎生用或煅用


      處方用名:貝殼


      性味:咸、微寒


      歸經(jīng):肝
      、腎經(jīng)。

      功能:平肝潛陽
      、收斂固澀
      , 軟堅散結(jié)。

      主治與應(yīng)用:

      1.平肝潛陽:治肝陽上亢所致的驚悸不安
      、煩燥失眠
      、頭昏目眩及驚癇發(fā)狂諸證,常與龍骨
      、龜板
      、石決明、代赭石等配伍
      ,如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2.收斂固澀:煅用治虛汗、遺精
      、遺尿
      、崩漏、帶下
      、吐血
      、吐酸。如牡蠣散治虛汗


      3.軟堅散結(jié):可用于痰火郁結(jié)之瘰疬
      、痰核等證,常與浙貝母
      、玄參配伍
      、如消瘰丸。近年來臨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腫大
      ,常與丹參
      、澤蘭、鱉甲等配藥使用


      此外
      ,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過多
      、胃潰瘍等


      用量:15-30克。

      參考資料:

      1.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
      ,并含鎂
      、鋁、鉀及氧化鐵等


      2.含有大量鈣,有制酸作用
      ,可用治胃酸過多證
      。牡蠣與蒼術(shù)同用治小兒鈣質(zhì)缺乏而引的佝僂病效果良好。

      (三)朱砂《本經(jīng)》

      為汞礦含硫化汞的礦石
      。湖南產(chǎn)者
      。入藥研細水飛入丸散中用,忌用火煅


      別名:朱砂
      、辰砂、丹砂


      處方用名:朱砂
      、辰砂、丹砂


      藥用部分:礦石


      性味:甘、寒
      。有毒


      歸經(jīng):心經(jīng)。

      功能
      ;清心
      、鎮(zhèn)驚、安神
      、解毒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有清心、鎮(zhèn)驚
      、安神的作用
      ,可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心煩不寐
      、驚悸等證
      。可配伍黃連
      、甘草等以清心安神
      ,如朱砂安神丸。若血虛心悸、失眠
      、亦可配丹參
      、生地、當(dāng)歸
      、柏子仁等養(yǎng)心安神藥
      ,以增強其安神作用。

      2.朱砂外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主要用于瘡瘍腫毒
      ,常與雄黃合研外涂;對于咽喉腫痛
      ,口舌生瘡
      ,可配冰片、硼砂
      、西瓜霜等研末外
      ,能解毒、消腫
      、止痛之效


      此外,本品可作丸劑的外衣
      ,有防腐作用


      用量:0.3-1克。研末沖服或入丸散用


      注意事項:本品有毒
      ,內(nèi)服不宜過量,也不可持續(xù)服用以免汞中毒


      參考資料:

      本品含硫化汞
      ,常混有少量的粘土
      、氧化鎂
      、氧化鐵等雜質(zhì)等。朱砂內(nèi)服有鎮(zhèn)靜作用
      。外用能抑制和殺滅細菌
      、寄生蟲等。

      (四)琥珀《別錄》

      為松柏科松屬植物的樹脂埋藏于地下
      ,經(jīng)久而成的化石狀物質(zhì)
      。主產(chǎn)于云南、廣西
      、遼寧等地
      。入藥研細末用


      別名:血珀、明珀
      、紅松脂


      處方用名:琥珀、血珀


      藥用部分:樹脂化石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心
      、肝
      、膀胱經(jīng)。

      功能
      ;定驚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用于驚風(fēng)癲癇等癥,常與朱砂
      、金蝎等息風(fēng)鎮(zhèn)痙藥同用
      ;對于心悸不安、失眠
      、多夢等證
      ,可與酸棗仁、夜交藤
      、朱砂等配伍應(yīng)用


      2.本品活血調(diào)經(jīng),又能散瘀破癥
      ,用治血滯經(jīng)閉癥瘕痙痛等證
      ,常與其他活血破瘀藥同用。如琥珀散
      ,配當(dāng)歸
      、莪術(shù)、芍藥
      ,以治血滯氣阻
      、月經(jīng)不通。

      3.能利尿通淋
      ,適用于小便不利或癮閉之證
      ,因能散瘀及止血,故尤宜于血淋
      ,也可用于石淋
      ,熱淋等癥。亦可配伍金錢草、木通
      、扁蓄等利尿通淋之品同用


      用量:1.5-3克。研末沖服
      ,不入煎劑


      參考資料:

      本品含樹脂、揮發(fā)油
      。樹脂中含有琥珀香酸
      、琥珀銀松酸、琥珀脂醇
      、琥珀松香醇及琥珀酸等

      (五)磁石《本經(jīng)》

      為天然的等軸晶系磁鐵礦的礦石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入藥生用
      ,煅用或醋淬研細用


      別名;慈石
      、靈磁石


      處方用名:磁石、靈磁石


      藥用部分:礦石


      性味:咸、寒


      歸經(jīng):入肝
      、心、腎經(jīng)


      功能:潛陽安神
      、聰耳明目、納氣平喘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的煩燥不寧
      、心悸、失眠
      、頭暈頭痛及癲癇等證
      ,有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之功
      。常與朱砂配伍
      ,如磁朱丸;亦可與石決明
      、白芍
      、生地等同用


      2.用于肝腎陰虛所致的耳鳴、耳聾及目昏等證
      ,能養(yǎng)腎益陰而有聰耳明目之效
      。治耳鳴、耳聾
      ,可與熟地
      、山芋肉、五味子等藥配伍治視力模糊
      ,可以磁朱丸配合養(yǎng)肝腎藥同用
      。近年臨床報導(dǎo),用磁朱丸治療白內(nèi)障
      ,可使部分病例視力增進


      3.用于腎虛攝納無權(quán),氣逆作喘之證
      ,能納氣而平喘
      。宜與代赭石,五味子
      ,胡桃肉等配合使用


      用量:9-10克
      。入丸
      、散,每次用1-3克


      注意事項:困難于消化
      ,入丸,散不可久服多服
      。脾胃虛弱者慎用


      (六)代赭石《本經(jīng)》

      為赤鐵礦石。主含三氧化二鐵
      。山西
      、河北等地皆產(chǎn)。入藥打碎
      ,生用或醋淬后粉碎曬干用


      處方用名:代赭石、赭石
      、釘頭赭石


      藥用部分;礦石


      性味:苦
      、寒


      歸經(jīng):入肝、心包經(jīng)


      功能
      ;平肝潛陽、降逆
      、止血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證
      。常與龍骨
      、牡蠣、白芍等藥同用
      ,如鎮(zhèn)肝息風(fēng)湯


      2.用于曖氣、呃逆
      、嘔吐及氣喘等癥
      ,有降逆之功。治噯氣
      、呃逆
      、嘔吐,常與旋復(fù)花
      、半夏
      、生姜等同用,如旋復(fù)代赭石湯
      ;若治肺腎兩虛所致的氣逆
      、喘息、可與黨參
      、山茱芋等補肺納氣藥同用
      。如參赭鎮(zhèn)氣湯。

      3.用于吐血
      ,衄血及崩漏等證
      ,有涼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熱所致的吐血
      、衄血
      ,可與白芍、竹茹
      、牛蒡子等配伍
      、如寒降湯。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孕婦慎用


      參考資料:

      為三氧化二鐵混有粘土
      ,鈦鎂、砷鹽等雜質(zhì)
      。有鎮(zhèn)靜作用
      ,并能促進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新生。小量長期飼養(yǎng)動物
      ,可引起砷中毒


      (七)酸棗仁《本經(jīng)》

      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酸棗的成熟種子。多野生于北方各省
      ,陜西主產(chǎn)于陜北
      。簡稱棗仁。入藥生用或微炒宜搗碎用


      別名:山棗仁


      處方用名:酸棗仁、棗仁
      、炒棗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甘
      、酸、平


      歸經(jīng):心
      、肝、脾
      、膽經(jīng)


      功能
      ;養(yǎng)心安神
      、斂汗。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能養(yǎng)心陰
      ,益肝血而寧心安神
      ,為有效的滋養(yǎng)性安神藥,主要用于心肝血虛引起的心煩失眠及驚悸怔仲等癥
      ,單用研末
      ,竹葉湯下,即可取效
      。若肝虛有熱之眠
      ,可與知母、茯苓等同用
      ,如酸棗仁湯


      2.有一定的斂汗作用
      ,用于體虛自汗,盜汗等證
      ,常配黨參
      、五味子、山茱芋等同用


      用量:9-18克
      。亦可研末,睡前吞服
      ,每服1.5-3克


      參考資料:

      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
      ,能對抗苯鉀酸鈉咖啡因引起之興奮
      。能降壓及抑制動物腎型高血壓的形成。興奮子宮
      。對動物實驗性燙傷
      ,有抗休克及減輕局部水腫作用。

      (八)遠志《本經(jīng)》

      為遠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遠志的根皮
      。多產(chǎn)于北方
      ,陜西產(chǎn)者較佳。入藥多抽去木心后生用或炒用


      別名
      ;小草根。

      處方用名
      ;遠志
      、炙遠志、遠志肉


      藥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
      、微溫


      歸經(jīng):肺、心
      、腎經(jīng)


      功能:寧心安神、祛痰開竅
      ,消癰腫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用于心神不安,驚悸
      、失眠
      、健忘等證
      。常與朱砂、茯苓
      、龍齒等同用
      。如遠志丸。

      2.有祛痰開竅作用
      ,可治痰阻心竅所致的精神錯亂
      、神志恍惚、驚癇等癥
      ,常與菖蒲
      、郁金、白礬等同用
      。以增強祛痰開竅之力
      ,咳嗽痰多,難咯出者
      ,用本品可使痰液稀釋易于咯出
      ,每與杏仁、桔梗
      、甘草等同用


      3.能消散癰腫,用于癰腫癤毒
      ,*腫痛
      。單用為末酒送服,外用調(diào)敷患處有效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有潰瘍病及胃炎者慎用。

      參考資料:

      遠志合遠志皂甙
      ,遠志醇等
      。有較強的祛痰作用。遠志流浸膏對動物已孕和未孕子宮有促進收縮和增強張力的作用


      (九)柏子仁《本經(jīng)》

      為柏科常綠喬本植物側(cè)柏的種仁
      。全國大部分有產(chǎn)
      。入藥生用或壓去油用(柏子霜)


      別名:柏樹子、柏實


      處方用名:柏子仁
      、柏仁。

      藥用部分:種仁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心
      、腎、大腸經(jīng)


      功能
      ;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有與酸棗仁相類似的養(yǎng)心安神之醫(yī)學(xué)教育 網(wǎng)原創(chuàng)效
      ,用于血不養(yǎng)心的驚悸怔忡、虛煩不眠之證
      ,常與酸棗仁
      、五味子、茯神等同用
      ,如養(yǎng)心湯


      2.柏子仁油多質(zhì)潤,有潤腸通便之效
      ,適用于陰虛血少的腸燥便秘
      ,常與松子仁,郁李仁等同用
      ,以加強其潤下作用
      ,如五仁丸。

      用量:9-18克


      參考資料:

      本品含大量脂肪油及小量揮發(fā)油
      ,皂甙等故有潤腸作用。

      (十)夜交藤 《開寶本草》

      為蓼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何首烏的蔓莖
      。產(chǎn)浙江
      、江蘇、安徽
      、廣西
      、湖南、四川
      、貴州等地
      。秋冬割取地上部分,曬干
      、切段


      別名:首烏藤。

      外方用名:夜交藤
      、首烏藤


      藥用部分:蔓莖。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心
      、肝經(jīng)。

      功能:養(yǎng)心安神
      ,祛風(fēng)通絡(luò)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用于陰虛血少所致的虛煩不眠、多夢等證
      ,常與合歡皮相須為用
      ,也可與柏子仁,棗仁
      ,遠志等同用
      ;用于精神病,可配何首烏
      、大棗用


      2.用于風(fēng)濕痹痛,多配伍五加皮
      ,雞血藤等同用
      。此外,單用煎水外洗
      ,以治皮膚風(fēng)瘡癢疹
      ,可收祛風(fēng)止癢之效。

      用量:10-30克
      ,治精神病可用至60克


      參考資料:

      用鮮何首烏90-140克,鮮夜交藤140克(干品均用1/3-1/2)
      ,紅棗2-6枚治精神病


      (十一)合歡皮《本經(jīng)》

      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合歡的樹皮及花,產(chǎn)長江流域各省
      ,春秋兩季剝?nèi)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切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ㄔ谙募景腴_時采摘
      ,生用。

      別名
      ;絨線花


      處方用名:合歡皮、合歡花


      藥用部分:樹皮及花


      性味:甘
      、平


      歸經(jīng):心
      、肝經(jīng)。

      功能:安神解郁
      ,活血消腫


      主治與應(yīng)用:

      1.合歡皮及花均有安神解郁作用,用于七情所傷而致的忿怒憂郁
      、虛煩不安
      ,健忘失眠等證,可單用或與夜交藤
      、柏子仁
      、郁金等養(yǎng)心安神解郁藥合用。

      2.合歡皮具有活血作用
      ,適用于跌打損傷
      ,骨折腫痛等血瘀證,常配當(dāng)歸
      、川芎
      、赤芍等,以增強活血散瘀止痛之力
      。又能消 癰腫
      ,可配白蘞用,即《景岳全書》合觀皮飲
      ;或配魚腥草
      、桔梗、甘草等用以增強消痛排膿之力


      用量:合歡花3-9克
      ,合歡皮9-15克,外用適量


      參考資料:合歡皮含合歡甙
      、鞣酸皂甙,內(nèi)服有強壯興奮
      、鎮(zhèn)痛
      ,驅(qū)蟲及利尿作用。動物實驗有催產(chǎn)作用


      、熄風(fēng)藥

      (一)天麻《本經(jīng)》

      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麻的根莖。四川及云南產(chǎn)者較佳
      ,陜西
      、安徽
      、湖北及東北各省亦產(chǎn),野生與栽培均有
      。入藥去皮
      ,煮后晾干,姜汁浸透切片用


      別名
      ;明天麻、定風(fēng)草根


      處方用名:天麻
      、明天麻、赤箭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甘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


      功能:息風(fēng)止痙
      、平肝潛陽。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有息風(fēng)止痙作用
      ,適用于肝風(fēng)內(nèi)動
      ,驚癇抽搐等證,寒熱證均宜
      。如鉤藤飲
      ,治急驚風(fēng)可用本品配羚羊角、全蝎
      、鉤藤等藥
      ;醒脾散治慢驚風(fēng),以本品配人參
      、白術(shù)
      、云苓等藥。

      2.又能平肝陽
      ,適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及眩暈
      ,常與川芎配伍,如天麻丸
      ;若為濕痰眩暈
      ,可配半夏、白術(shù)
      、茯苓等健脾燥濕藥
      ,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此外
      ,又能祛風(fēng)濕
      ,止痹痛
      ,可用于風(fēng)濕痹痛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證
      ,多與秦艽
      、羌活、朱膝
      、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3-9克
      ,研末吞服1-1.5克


      參考資料:

      含生物堿,甙類
      ,香莢蘭醇
      ,維生素A、粘液質(zhì)
      。有鎮(zhèn)靜
      、鎮(zhèn)痛、抗驚厥
      、抗癲癇和促進膽汁分泌作用


      (二)鉤藤《別錄》

      為茜草科綠木質(zhì)藤植物鉤藤的帶鉤莖枝。主產(chǎn)于廣西
      、湖南及西南等地
      。春秋兩季采收、曬干
      ,或先置鍋內(nèi)稍蒸片刻
      ,或于沸水中略燙后取出曬干。切段入藥


      別名:鉤鉤
      、雙鉤、勾丁


      處方用名:鉤藤
      、勾勾、雙鉤藤


      藥用部分:莖枝


      性味:甘、微寒


      歸經(jīng):入肝
      、心包經(jīng)。

      功能
      ;熄風(fēng)醫(yī)學(xué)教育 網(wǎng)原創(chuàng)上痙
      、清熱平肝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有熄風(fēng)止痙作用,又可清熱
      ,適用于熱盛風(fēng)動所致的痙攣抽搐等證
      。多與其他熄風(fēng)止痙藥,如羚羊角
      、天麻
      、蟬蛻等同用。

      2.能平肝
      、清肝
      、適用于肝經(jīng)有熱,肝陽上亢的眩暈
      ,頭痛
      、目赤等證。平肝潛陽
      ,常與石決明
      、白芍等同用;清肝明目
      ,常與菊花
      、夏枯草等同用。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72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加味地黃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
      ,山楂1錢,澤瀉1錢
      ,陳皮8分
      ,甘草3分,生姜
      、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
      ,赤芍9g,白芍9g
      ,生姜3片
      ,大棗7枚。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fēng)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dāng)歸、云母粉
      、白術(shù)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