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附湯
《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一:丁附湯
處方 :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干姜(炮)青皮 陳皮 丁香 附子
功能主治 : 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
,飲食暮熱者。

用法用量 : 上藥每服9克
,用水220毫升
,煎至150毫升,空腹時(shí)稍熱服
。
摘錄 : 《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得效》卷十一:丁附湯
處方 : 大附子(生或炮,去皮臍)
。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小兒吐瀉虛脫
,成慢驚風(fēng)。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
,水1大盞
,加生姜5片
,丁香5粒
,煎5分
,量大小予之
。
摘錄 : 《得效》卷十一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丁附湯
處方 : 治中湯加丁香
、附子
。
功能主治 : 寒嘔
,中脘停寒
,飲食喜辛熱
,物入口即吐出
。
注意 : 須冷服
。蓋遇冷則相入
,庶不吐出。
摘錄 :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嘔吐病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嘔吐的病因病機(jī)5嘔吐的分類 5.1實(shí)嘔5.2虛嘔5.3外感嘔吐5.4內(nèi)傷嘔吐5.5寒嘔5.6熱嘔5.7痰嘔5.8氣嘔5.9食嘔5.10血嘔5.11脾虛嘔吐5.12陰虛嘔吐 6嘔吐的辨證分型7嘔吐的針灸治療 7.1體針7.2穴位注射法7.3耳針法 8參考資料附:1治療嘔吐病的穴位2治療嘔吐病的方劑3治療嘔吐病的中成藥4嘔吐病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嘔吐病 1拼音 ǒu tǔ [bìng ]
2英文參考 vomiting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huì).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
3概述 嘔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omiting[1])為病證名[2]。出《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jì)大論》
。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嘔吐是指胃內(nèi)容物,甚至膽汁
、腸液通過食道反流到口腔
,并吐出的反射性動(dòng)作[3]。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嘔吐是指以胃中之物從口吐出為主
,常伴胃脘痞悶不適,惡心等表現(xiàn)的疾病[4]
。
古代文獻(xiàn)有將嘔吐區(qū)分者,謂聲物俱出為嘔
,有物無聲為吐
,嘔而有聲無物者稱干嘔[2]?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一般將胃內(nèi)容物經(jīng)食道口腔吐出者
,總稱嘔吐[2]
。
4嘔吐的病因病機(jī) 嘔吐多由胃失和降
、氣逆于上所致[5]
。兼見噯氣食臭
、脘腹脹滿疼痛者
,多屬飲食停滯
;兼見納少神疲
、便溏者
,多屬脾胃虛寒;而嘔吐常由情志誘發(fā)
、肋痛嘔酸、脈弦者
,多屬肝氣犯胃[5]。
嘔吐可分虛實(shí)兩類[2]
。《景岳全書·雜證謨》:“嘔吐一證
,最當(dāng)詳辨虛實(shí)
。實(shí)者有邪
,去其邪則愈
。虛者無邪
,則全由胃氣之虛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實(shí)證因外感六淫
、痰飲停積、宿食不消
,以及情志失調(diào)氣機(jī)逆亂所致[2]。
虛證多因脾胃氣陰不足所致[2]
。和胃降逆,為嘔吐通治法
,然仍當(dāng)審因治本[2]。
胃主受納
,腐熟水谷
,其氣以降為順
,若氣逆于上則發(fā)生嘔吐
。
或因風(fēng)
、寒
、暑、濕之邪和穢濁之氣
,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
,氣逆于上則發(fā)嘔吐;
或飲食不節(jié)
,過食生冷肥甘,誤食腐敗不潔之物
,損傷脾胃
,導(dǎo)致食滯不化
,胃氣上逆而嘔吐
;
或惱怒傷肝,肝失條達(dá)
,橫逆犯胃
,胃氣上逆
,憂思傷脾
,脾失健運(yùn)
,致胃失和降而嘔吐
;
或勞倦內(nèi)傷
,中氣被耗
,中陽不振,寒濁阻滯
,聚而生痰,積于胃中
,飲邪上逆,也可發(fā)生嘔吐
。
5嘔吐的分類 嘔吐有實(shí)嘔
、虛嘔
、外感嘔吐
、內(nèi)傷嘔吐
、寒嘔
、熱嘔
、痰嘔
、氣嘔
、食嘔
、血嘔、脾虛嘔吐
、陰虛嘔吐等[2]。
5.1實(shí)嘔
實(shí)嘔指外邪犯胃、痰飲停滯
、宿食不消及氣逆火郁所致的嘔吐[6]?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毒霸廊珪?shí)嘔證治》:“凡實(shí)邪在胃而作嘔者,必有所因
,必有見證。若因寒滯者
,必多疼痛;因食滯者
,必多脹滿;因氣逆者
,必痛脹連于脅肋
;因火郁者
,必?zé)嵩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脈洪而滑
;因外感者
,必頭身發(fā)熱
,脈數(shù)而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我遂钚昂臀竅6]
。
5.2虛嘔
虛嘔指因胃虛或命門火衰所致的嘔吐[7]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毒霸廊珪るs證謨》:“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
,當(dāng)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
,非實(shí)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
;內(nèi)無熱燥者,非火證也
;外無寒熱者
,非表邪也
。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
,胃虛也
;嘔吐無常而時(shí)作時(shí)止者
,胃虛也
;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
,胃虛也;氣無所逆而聞氣則嘔者
,胃虛也;或身背
、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
;或吞酸
,或噯腐
,時(shí)苦惡心
,兀兀然
、泛泛然冷咽靡寧者
,胃虛也
;或因病誤治
,妄用克伐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
,胃虛也;或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食人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
;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
,命門虛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敝我藴匮a(bǔ)[7]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昧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人參理中湯
、六味回陽飲等方[7]。
5.3外感嘔吐
外感嘔吐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嘔吐[8]
。常并見惡寒發(fā)熱、頭痛
、脘腹痛
、泄瀉等癥[8]
。外感嘔吐有風(fēng)氣嘔吐
、寒氣嘔吐
、暑氣嘔吐
、濕氣嘔吐
、濕熱嘔吐
、燥熱嘔吐等[8]。
5.4內(nèi)傷嘔吐
內(nèi)傷嘔吐指脾胃虛弱
,或邪滯脾胃所致的嘔吐[9]。如胃寒嘔吐
、胃熱嘔吐、痰飲嘔吐
、食積嘔吐等[9]
。
5.5寒嘔
寒嘔指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
,四肢厥冷,食既嘔吐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度驑O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胃中寒
,心下淡淡
,四肢厥冷
,食既嘔吐
,名曰寒嘔?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蛞騻常嘀聜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或因病曾經(jīng)汗下,致胃氣虛冷之所為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x用四逆湯
、生硫黃丸
、靈液丹
、丁附湯等方[10]
。
5.6熱嘔
熱嘔指病者胃中央熱,煩躁
,聚結(jié)涎沫,食入即吐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胃中央熱
,煩躁
,聚結(jié)涎沫
,食入即吐
,名曰熱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蛞蛭笩岱?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及傷寒伏熱不解
,濕疸之類
,皆熱之所為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妒泪t(yī)得效方·熱嘔》:“胃受邪熱
,心煩喜冷
,嘔吐不止
。”可伴見口干面赤
,二便不暢,脈洪數(shù)等[11]
。方用小柴胡湯
、竹茹湯
、大黃甘草湯等[11]。本證可見于肝膽疾患
、胰腺炎、胃炎等疾病[11]
。
5.7痰嘔
痰嘔又名痰飲嘔吐[12]
。指嘔吐因寒飲
、熱痰留滯所致者[13]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驑O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
,腸中瀝瀝有聲
,食入即嘔
,食與飲并出,名曰痰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栋Y因脈治》卷二:“痰飲嘔吐之癥
,嘔而腸鳴
,漉漉有聲,眼黑眩暈
,時(shí)時(shí)惡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倍嘁蚱⑻摬贿\(yùn),停痰留飲
,積于中脘
,得熱則上炎
,遇寒則凝塞而致[13]
。寒飲所致者
,舌苔薄膩
,脈沉遲
,宜用桂苓半夏湯
、茯苓半夏湯、二陳湯
、來復(fù)丹;熱痰所致者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宜用梔連二陳湯等方[13]
。
5.8氣嘔
氣嘔指嘔吐因七情傷感
、盛怒氣逆所致者[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