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半夏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5 10:46:31
丁香半夏湯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丁香半夏湯
處方 : 丁香(炒)半兩
,木香(炮)半兩,半夏(生姜汁拌炒)半兩,人參2兩
,白術(shù)(銼)2兩
,桔梗(炒)2兩
,白豆蔻(去皮)2兩
,陳橘皮(湯浸
,去白
,焙)2兩
,甘草(炙)2兩
,檳榔(銼)2兩
,前胡(去苗,銼
,炒)2兩
,赤茯苓(去黑皮)2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消痰逆,和胃氣
。主妊娠咳嗽不止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姜3片
,煎至6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楊氏家藏方》卷二十:丁香半夏湯
處方 : 半夏曲(炒黃)2兩
,白術(shù)2兩
,人參(去蘆頭)2兩
,甘草(微炙)1兩
,白檀香1兩,生姜(去皮
,切片
,焙干)1兩,姜黃半兩,丁香半兩
。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平胃益氣
,寬胸化痰
。主嘔逆惡心,全不美食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沸湯點服。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魏氏家藏方》卷二:丁香半夏湯
處方 : 丁香(不見火)半兩
,半夏(湯泡7次)半兩,干姜(泡洗)半兩
,香附子1兩(去毛)。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冷氣上攻,惡心嘔逆
,不思飲食
,寒痰不止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姜10片
,煎至7分
,去滓服
,不拘時候
。
摘錄 : 《魏氏家藏方》卷二
溫胃湯簡介
目錄1拼音2《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溫胃湯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癥因脈治》卷一:溫胃湯 3.1處方3.2功能主治3.3溫胃湯的用法用量3.4摘錄 4《直指》卷十七 4.1方名4.2組成4.3主治4.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4.5制備方法 5《千金》卷十六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6《白喉全生集》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7《陳素庵婦科補解》卷四 7.1方名7.2組成7.3功效7.4主治7.5各家論述 8《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六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8.5制備方法 9《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各家論述 10《理瀹》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11《誠書》卷六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11.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12《嵩崖尊生》卷九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13《幼科直言》卷五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14《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三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14.5各家論述 15《會約》卷四 15.1方名15.2組成15.3主治15.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15.5加減 16《喉證指南》卷四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16.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17《會約》卷八 17.1方名17.2組成17.3功效17.4主治17.5溫胃湯的用法用量17.6加減 附:1古籍中的溫胃湯 1拼音 wēn wèi tāng
2《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溫胃湯
2.1處方
附子 當(dāng)歸 厚樸 人參 橘皮 芍藥 甘草各3克 干姜4克 蜀椒2克
2.2制法
上九味哎咀。
2.3功能主治
治胃寒氣逆
,腹脹咳嗽,食欲不振
。
2.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900毫升
,煮取500毫升
,分二次溫服
。
2.5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3《癥因脈治》卷一:溫胃湯
3.1處方
厚樸 砂仁 甘草 陳皮 干姜 白豆蔻 黃耆 人參 姜黃 益智仁
3.2功能主治
治寒邪在里,胃脘痛,脈沉弦
。
3.3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3.4摘錄
《癥因脈治》卷一
4《直指》卷十七
4.1方名
溫胃湯
4.2組成
熟附子1兩,當(dāng)歸1兩
,厚樸(制)1兩
,人參1兩,橘紅1兩
,半夏曲1兩
,生白姜1兩
,甘草(炙)1兩,川椒(去合口者)3分。
4.3主治
冷則氣聚
,脹滿不下食
。
4.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
,加大棗2枚
,水煎
,食前服
。
4.5制備方法
上銼散
。
5《千金》卷十六
5.1方名
溫胃湯
5.2組成
附子1兩
,當(dāng)歸1兩
,厚樸1兩
,人參1兩,橘皮1兩
,芍藥1兩
,甘草1兩,干姜5分
,蜀椒3合
。
5.3主治
胃氣不平
,時脹
,咳不能食
。憂思聚結(jié)
,脾肺氣凝
,陽不能正
,大腸與胃氣不平
,脹滿上沖
,咳食不下
,脈虛而緊澀
。
5.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以水9升
,煮取3升
,分3服
。
6《白喉全生集》
6.1方名
溫胃湯
6.2組成
條參5錢
,銀花3錢
,法夏(姜汁炒)3錢
,僵蠶(姜汁炒)3錢,炮姜(炒)1錢半,白芍1錢半
,制附片3錢
,陳皮1錢
,粉草1錢
。
6.3主治
白喉
,寒邪入里
,白見于關(guān)內(nèi)
,成點成塊
,或滿喉俱白
,色如凝膏,喉內(nèi)淡紅微腫
,時痛時止
,舌苔白厚,不思飲食,目眩倦臥
,或手足逆冷,腹痛欲吐
。
6.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陳素庵婦科補解》卷四
7.1方名
溫胃湯
7.2組成
肉桂1錢(夏月減半)
,厚樸1錢
,陳皮1錢
,香附1錢
,當(dāng)歸1錢半,川芎1錢
,車前子1錢
,枳殼1錢半
,黑姜5分
,桃仁1錢
,半夏1錢,砂仁5分
,生芝麻1錢
,炒米50粒
。
7.3功效
和胃溫中順氣。
7.4主治
孕婦臨產(chǎn)
,胃氣虛寒,或冬月去衣太早
, *** 受寒,或胎上通心
,氣逆而忽然嘔吐者
。
7.5各家論述
臨產(chǎn)嘔吐,其故有三
,胃氣虛者
,以溫中和胃為主
;外犯寒者
,以散寒溫胃為主
;有寒邪而傷飲食者,以消食溫經(jīng)為主
。臨產(chǎn)之前嘔吐頻作
,是胎上通心
,以致氣逆而吐
,尤當(dāng)順氣溫胃
。是方以樸、香
、半、陳消食和中
,溫經(jīng)順氣;桂、姜行血
;枳殼寬腸
;桃仁破滯
;車前利竅
;芎
、歸助血。氣順血行
,胎易產(chǎn)
,嘔自止也。
8《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六
8.1方名
溫胃湯
8.2組成
干姜(炮)1錢半
,附子(炮)1錢2分半,半夏曲1錢2分半
,厚樸1錢2分半,人參1錢2分半
,陳皮1錢2分半,甘草(炙)1錢2分半,當(dāng)歸1錢2分半
,川椒(炒)1錢
。
8.3主治
胃氣虛冷
,脘腹脹滿
。
8.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8.5制備方法
上銼1貼
。
9《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9.1方名
溫胃湯
9.2組成
厚樸
、陳皮
、半夏
、豆蔻
、羌活、防風(fēng)
、香附、藿香、干姜
、神曲
、山楂
、生姜、砂仁。
9.3主治
產(chǎn)后嘔吐
。
9.4各家論述
婦人產(chǎn)后
,胃氣風(fēng)冷
,飲食停積不化,發(fā)為嘔吐
。治宜外散風(fēng)冷,內(nèi)消食積。是方以羌活
、干姜祛風(fēng)散寒
;樸、陳
、夏
、蔻
、藿、附、烏
、砂溫中行氣,消磨積滯
;曲楂祛胸中宿食
。冷氣除
,食積去,則胃安,嘔吐止
。
10《理瀹》
10.1方名
溫胃湯
10.2組成
附子(炮)1錢
,姜厚樸1錢,半夏1錢
,陳皮1錢
,當(dāng)歸1錢
,川椒1錢
。
10.3主治
脾胃虛寒
,腹?jié)M濡時減
,吐利厥冷。
10.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炒熨。
11《誠書》卷六
11.1方名
溫胃湯
11.2組成
藿香
、蒼術(shù)(炒)
、陳皮、青皮
、干姜
、厚樸(炒)
、桔梗、防風(fēng)
、木通
。
11.3主治
感寒唇青。
11.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上水煎
,溫服。
12《嵩崖尊生》卷九
12.1方名
溫胃湯
12.2組成
蒼術(shù)、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炮姜
、半夏、生姜。
12.3主治
寒濕
,嘔清水。
12.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13《幼科直言》卷五
13.1方名
溫胃湯
13.2組成
丁香少許
,木香、陳皮、甘草
、當(dāng)歸、白茯苓、白術(shù)(炒)
、干姜
。
13.3主治
小兒胃寒
,痛不即止
,唇白面青
,四肢厥冷。
13.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14《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三
14.1方名
溫胃湯
14.2組成
干姜1錢半(炒),厚樸8錢(制)
,白豆蔻1錢(去殼
,炒
,研)
,益智1錢半(炒)
,姜黃1錢,甘草5分
,人參8分,陳皮1錢半
,砂仁1錢半(炒)
。
14.3主治
胃脘痛,脈弦細(xì)者
。
14.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
,溫服。
14.5各家論述
胃虛寒滯,中氣不能運化
,故濁陰窒塞,胃脘作痛不止
。白蔻寬胸快膈,厚樸散滯祛寒
,干姜暖胃逐冷,陳皮利氣和中
,人參補胃虛,砂仁醒脾氣
,甘草緩中和胃,益智補火生土,姜黃調(diào)氣以解寒滯
。使滯化氣調(diào)
,則寒邪外解,而胃氣融和
,安有作痛之患
。此溫中散寒之劑,為胃虛寒滯作痛之專方
。
15《會約》卷四
15.1方名
溫胃湯
15.2組成
山藥(炒)3錢
,扁豆(炒
,研)3錢,甘草(炙)1錢半
,茯苓1錢半,白術(shù)2錢
,干姜(炒)12錢
,吳茱萸8分(開水泡用),補骨脂(炒)1錢半
,肉豆蔻(去油)1錢3分
。
15.3主治
腹冷痛下泄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及下利清谷
。
15.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15.5加減
如陽虛寒甚者
,加附子12錢;如腹痛者
,加木香34分
;如滑脫不禁者
,加烏梅2個
,木香(煨)3分;如肝邪侮脾者
,加肉桂12錢
。
16《喉證指南》卷四
16.1方名
溫胃湯
16.2組成
附子
、當(dāng)歸、厚樸
、黨參
、橘皮
、芍藥
、甘草
、干姜
、蜀椒
、白術(shù)
、半夏
。
16.3主治
脾胃虛寒
,脹滿上沖
,飲食不下。
16.4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17《會約》卷八
17.1方名
溫胃湯
17.2組成
人參2錢
,白術(shù)2錢
,扁豆(炒)2錢
,茯苓1錢
,甘草(炙)8分,砂仁(炒)5分
,淮藥(炒)2錢
,當(dāng)歸1錢半(泄者不用),藿香6分,陳皮7分
,干姜(炒)12錢
,生姜8分
,蓮肉(炒)2錢
,紅棗3枚。
17.3功效
溫補
。
17.4主治
飲食傷脾
,或吐或瀉,或困倦多汗
,六脈豁大無神
,此大虛之候
。及病去后
,陽氣未舒
,陰翳作滯
,不思飲食者
。
17.5溫胃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
,食遠(yuǎn)服。
17.6加減
如泄甚者
,加肉豆蔻(面煨)12錢;陽虛下脫不固者
,加附子2錢
,烏梅2個;腹痛者
,加白芍(酒炒)1錢半
;如氣滯腹痛者
,加木香、白芥子之屬
。
古籍中的溫胃湯 《癥因脈治》:[卷一胃脘痛論]外感胃脘痛 分寒熱二條。寒痛者
,先用五積散
,兼散外寒
;后用溫胃湯
,以溫內(nèi)寒
。熱痛者,先用神術(shù)平胃散
,以清外熱
,...
《證治匯補》:[卷之六腹脅門]心痛 心痛。痰用導(dǎo)痰湯
。食用保和丸
。熱用清中湯
。寒用溫胃湯
。氣用調(diào)氣湯。血用手拈散
。悸用妙香散
。蟲用萬應(yīng)...
《景岳全書》:[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陣]熱陣 中湯治同前
。即前治中湯加丁香
、去半夏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读挤健窚匚笢螒n思結(jié)聚
,脾肺氣凝
,元陽受損
,大腸與胃氣不平...
《先哲醫(yī)話》:[卷上]荻野臺洲 實也,宜生姜瀉心湯
、大半夏湯。自中焦膨脹者
,宜溫胃湯類
。自下焦脹起者
,宜壯原湯加木鱉子。此病以手鼓...
《白喉全生集》:白喉寒證漸重治法
半夏厚樸湯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金匱要略方論》方之半夏厚樸湯 4.1半夏厚樸湯的別名4.2處方4.3半夏厚樸湯的用法用量4.4功能主治4.5方解4.6運用4.7現(xiàn)代適應(yīng)證 4.7.1癔癥4.7.2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4.7.3慢性支氣管炎4.7.4慢性咽炎4.7.5食道痙攣4.7.6其他 4.8半夏厚樸湯的藥理作用 4.8.1對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4.8.2對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4.8.3對呼吸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4.8.4對心臟、血管及血液流變學(xué)的影響4.8.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4.8.6對腫瘤的影響4.8.7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及抗炎作用 4.9各家論述4.10歌訣4.11出處 5《蘭室秘藏》卷上方之半夏厚樸湯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半夏厚樸湯的用法用量5.4運用5.5摘錄 6《直指附遺》卷七方之半夏厚樸湯 6.1處方6.2功能主治6.3半夏厚樸湯的用法用量6.4摘錄 7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半夏厚樸湯 1拼音 bàn xià hòu pǔ tāng
2英文參考 Banxia Houpo Tang [21世紀(jì)雙語科技詞典]
Pinelliae and Magnoliae Officinalis Decoction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banxia houpu decoction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3概述 半夏厚樸湯同名方劑約有三首,其中《金匱要略方論》方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半夏12g
、厚樸9g、茯苓12g
、生姜15g
、蘇葉6g,具有行氣散結(jié)
,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由情志不暢
,肝氣郁結(jié),肺胃宣降失常
,導(dǎo)致濕郁為痰
,痰氣互結(jié)咽喉而導(dǎo)致的梅核氣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常用于咽異感癥
、癔病
、焦慮性神經(jīng)癥
、抑郁癥
、頑固性失眠
、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
、食管痙攣
、化療或放療所致惡心嘔吐,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結(jié)腸肝(脾)曲綜合征
、精神分裂癥
、美尼爾病
、腦震蕩后遺癥
、甲狀腺腺瘤
、頸前血管瘤
、環(huán)狀骨膜炎
、閉經(jīng)
、嬰幼兒秋季腹瀉
、新生兒幽門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
4《金匱要略方論》方之半夏厚樸湯 實驗研究本方可抑制喉反射
,并有鎮(zhèn)靜和抗過敏作用[1]。該方劑對神經(jīng)
、內(nèi)分泌及免疫系統(tǒng)的積極影響必定對癔癥
、胃神經(jīng)官能癥、食道痙攣等神經(jīng)
、內(nèi)分泌調(diào)節(jié)障礙性疾病有積極的治療意義
,其抗菌
、抗炎以及免疫增強作用
,必定對慢性咽炎
、慢性支氣管炎起到治療作用[2]
。同時還發(fā)現(xiàn)該方劑對腫瘤及心臟
、血管
、血液流變學(xué)也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臨床可以大膽試用于上述疾病而見氣滯痰阻者[2]
。
4.1半夏厚樸湯的別名
厚樸湯(《圣濟總錄》卷一二四)
、大七氣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四七湯
、厚樸半夏湯(《易簡方》)
、七氣湯(《仁齋直指方論》卷五)
、四七飲(《杏苑》卷四)
。
4.2處方
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生姜五兩,紫蘇葉二兩[1]
。
半夏12g
、厚樸9g
、茯苓12g
、生姜15g
、蘇葉6g[3]
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生姜五兩,干蘇葉二兩[4]
。
4.3半夏厚樸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
,分四服,日三
、夜一服[1]
。
每日1劑
,水煎分4次服
,白天服3次
,夜間服1次[5]
。
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分溫四服
,日三夜一服[4]
4.4功能主治
《金匱要略方論》方之半夏厚樸湯功能行氣開郁,降逆化痰[1]
。主治痰氣郁結(jié)核氣
,咽中如有炙臠,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
,及胸脅滿悶
,或濕痰咳嗽
,或嘔吐等癥
;近代也用于食管痙攣,癔病
,胃神經(jīng)官能癥而見上癥者[1]
。
《金匱要略方論》方之半夏厚樸湯具有行氣開郁
,降逆化痰之功效[3]
。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喜
、怒、悲、思
,憂、恐
、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
,狀如破絮,或如梅核
,在咽喉之間
,咯不出,咽不下
,此七氣所為也
;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
,或痰涎壅盛
,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
,嘔逆惡心[3]
。舌苔白潤或白滑
,脈弦緩或弦滑[3]
。
4.5方解
方中半夏化痰開結(jié)
,和胃降逆,厚樸行氣開郁
,下氣除滿
,同為君藥;蘇葉助半夏、厚樸以寬胸暢中
,宣通郁氣
,茯苓助半夏化痰
,生姜助半夏和中化痰,且解半夏之毒性
,同為臣藥[1]
。諸藥合用,辛以散結(jié)
,苦以降逆
,辛開苦降
,化痰降逆
,則痰氣郁結(jié)之證可解[1]
。
梅核氣證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jié)
,肺胃宣降失常
,導(dǎo)致濕郁為痰
,痰氣互結(jié)咽喉而成[3]
。治當(dāng)行氣與化痰兼顧[3]
。方中半夏
、厚樸均為苦辛溫燥之品[3]。前者屬祛痰藥,功擅化痰散結(jié)
,降逆和胃
;后者屬理氣藥
,長于行氣開郁,下氣除滿[3]
。兩者相配
,痰氣并治,共為君藥[3]
。臣以茯苓滲濕健脾化痰
;蘇葉除可宣肺外,尚能引藥上行以達(dá)病所
,是臣藥又兼使藥之職[3]
。佐以生姜之辛溫散結(jié)
,和胃止嘔。諸藥合而成方
,散結(jié)行氣,降逆化痰,故為治療痰氣互結(jié)之梅核氣的常用良方[3]
。另驚悸、癲癇
、痰嗽、婦女妊娠惡心嘔吐等
,屬于氣郁痰滯者
,也有一定療效[3]。
本方主治梅核氣系由痰氣互結(jié)咽喉,肺胃宣降失常所致[5]
。每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jié),肺胃失于宣降
,聚津為痰
,痰氣交阻,互結(jié)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