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柿蒂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5 11:19:54
丁香柿蒂散
《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丁香柿蒂散
處方 :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等分
制法 : 上藥研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主諸種呃、噫
,嘔吐痰涎
。
用法用量 :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
,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不拘時(shí)
。
摘錄 : 《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
《世醫(yī)得效方》卷四:丁香柿蒂散
別名 : 溫中散(《古今醫(yī)鑒》卷五)、丁香柿蒂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
處方 : 人參 茯苓 橘皮 半夏 良姜(炒)丁香 柿蒂各30克 生姜45克 甘草15克
制法 : 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 : 主吐瀉及病后胃中虛寒
,呃逆至七八聲相連
,收氣不回者。
用法用量 : 每服9克
,用水150毫升煎,乘熱頓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蛴么苏{(diào)蘇合香丸亦妙。
摘錄 : 《世醫(yī)得效方》卷四
《傷寒全生集》卷三:丁香柿蒂散
處方 : 丁香1錢5分
,柿蒂1錢5分
,茴香1錢
,干姜1錢
,良姜1錢,陳皮1錢。
制法 : 上藥各為細(xì)末
。
功能主治 : 傷寒陰證呃逆;及胸中虛寒
,呃逆不止者
。
用法用量 : 用熱姜湯調(diào)下。示止
,宜再服
。
摘錄 : 《傷寒全生集》卷三
《得效》卷四:丁香柿蒂散
別名 : 溫中散
、丁香柿蒂湯
處方 : 人參1兩
,茯苓1兩,橘皮1兩
,半夏1兩
,良姜(炒)1兩
,丁香1兩
,柿蒂1兩,生姜1兩半
,甘草5錢
。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吐利及病后胃中虛寒
,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
。
用法用量 : 溫中散(《古今醫(yī)鑒》卷五)
、丁香柿蒂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摘錄 : 《得效》卷四
《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施圓端效方》:丁香柿蒂散
別名 : 丁香柿蒂湯
、丁香湯
處方 : 丁香、柿蒂
、青皮
、陳皮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
功能主治 : 諸種呃噫
,嘔吐痰涎
。
用法用量 : 丁香柿蒂湯(《衛(wèi)生主鑒·補(bǔ)遺》)
、丁香湯(《醫(yī)統(tǒng)》卷二十七)
。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一三引《施圓端效方》
公丁香和柿蒂哪個(gè)耐煮些
正常情況下
,丁香柿蒂湯屬于理氣劑范疇,功效是溫中散寒
、降逆止嘔
。丁香是丁香柿蒂湯當(dāng)中的主要成分,其性味辛溫
,主入人體的胃經(jīng)
,有清化寒痰的作用
。另外丁香的氣味比較香
,有理氣作用。日常生活中
,可以作為調(diào)料用于烹飪
。柿蒂是柿子把經(jīng)過干燥后制成的中藥
,味苦
,與丁香配合使用,可以溫化寒痰
。
小承氣湯簡(jiǎn)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傷寒論》方之小承氣湯 4.1方名4.2組成4.3功能主治4.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4.5方解4.6小承氣湯的藥理作用4.7小承氣湯的臨床應(yīng)用4.8各家論述4.9附注 5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小承氣湯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5.4摘錄 6《三因》卷七方之小承氣湯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6.5制備方法 7《三因》卷十三方之小承氣湯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 8《銀海精微》卷上方之小承氣湯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9《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九十一方之小承氣湯 9.1方名9.2組成9.3功能主治9.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9.5用藥禁忌 10《普濟(jì)方》卷四○四方之小承氣湯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宣明論方》卷六方之小承氣湯 11.1方名11.2組成11.3功能主治11.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11.5制備方法11.6附注 12《云歧子脈訣》方之小承氣湯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13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小承氣湯 1拼音 xiǎo chéng qì tāng
2英文參考 Small Chengqi Decoction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3概述 小承氣湯為方劑名
,其同名方劑約有九首
。
4《傷寒論》方之小承氣湯
4.1方名
小承氣湯
4.2組成
大黃(酒洗)四兩
,炙厚樸(去皮)二兩,炙枳實(shí)(大者)三枚[1]
。
4.3功能主治
《傷寒論》方之小承氣湯功能泄熱通便
,除滿消痞
,治傷寒陽明腑實(shí)證
,譫語,便硬
,潮熱
,胸腹痞滿,舌黃
,脈滑數(shù);及痢疾初起
,腹中療痛
,或脹悶
,里急后重者[1]。
陽明腑實(shí)證
,熱邪與積滯互結(jié)
,潮熱譫語,大便秘結(jié)
,胸腹痞滿
,苔黃糙,脈滑數(shù)
;或熱結(jié)旁流
,下利清水;或痢疾初起
,腹痛脹滿
,里急后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魜y,大便不通
,噦數(shù)口
,譫語。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里癥已見三四
,臍腹脹滿而不甚堅(jiān)硬,或胸滿潮熱不惡寒
,狂言而喘
,病屬小熱小實(shí)小滿者。邪傳少陰
,口燥咽干而渴
,或下利腸垢,目不明
。
4.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二次服[1]
。
水4升
,煮取1升2合,去滓
,分溫2服
。初服湯當(dāng)更衣
,不爾者
,盡飲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
4.5方解
方中大黃蕩滌實(shí)熱
,厚樸除脹滿
,枳實(shí)消痞實(shí)[1]
。
4.6藥理作用
對(duì)血管通透性的影響《中成藥研究》(1983
;10:28):采用125I白蛋白放射活性測(cè)定小承氣湯對(duì)小鼠腹部血管通透性的影響
。實(shí)驗(yàn)結(jié)果,小承氣湯能降低小鼠腹部血管通透性
,抑制異物從血循環(huán)滲出、而對(duì)血管吸收過程
,本方起降低作用
。
4.7小承氣湯的臨床應(yīng)用
1.傷寒陽明腑實(shí)證:一人病傷寒,大便不利
,日晡潮熱,手循衣縫
,兩手撮空
,直視喘急。許曰:此誠惡候
,得之者十中九死
,仲景雖有證而無治法,但云脈弦者生
,澀者死。此已經(jīng)吐下
,難于用藥
,漫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脈弦者
,庶可治也
。與小承氣湯一服
,而大便利
,諸疾漸退,脈且微弦
,半月愈
。
2.傷寒協(xié)熱利:王某,傷寒至五日
,下利不止
,懊憹目脹,諸藥不效
,有以山藥
、茯苓與之,慮其瀉脫
,診之,六脈沉數(shù)
,按其臍則痛
,此協(xié)熱自利,中有結(jié)糞
。與小承氣倍大黃服之
,得結(jié)糞數(shù)枚
,諸癥悉安
。
3.熱結(jié)旁流:梁某,男
,28歲
,患流行性乙型腦炎已六日,曾連服中藥清熱解毒
、養(yǎng)陰之劑,病勢(shì)有增無減
。診時(shí)
,體溫40.3℃,脈沉數(shù)有力
,腹?jié)M微硬
,噦聲連續(xù)
,目赤不閉
,無汗,手足妄動(dòng)
,煩躁不寧
,有欲狂之勢(shì),神昏譫語
,四肢微厥
,昨日下利純青黑水,此雖病邪羈踞陽明
,熱結(jié)旁流之象
,但未至大實(shí)滿,而且舌苔穢膩
,色不老黃,未可與大承氣湯
,乃用小承氣湯微和之
。藥后諸證豁然,再以養(yǎng)陰和胃之劑調(diào)理而愈
。
4.胃脘痛:史某
,闕上痛
,胃中氣機(jī)不順,前醫(yī)投平胃數(shù)不應(yīng)
,當(dāng)必有停滯之宿食
,納谷日減,殆以此也
。擬小承氣湯以和之(生川軍三錢后下,中川樸二錢
,枳實(shí)四錢)
,服后應(yīng)手。5.呃逆《傷寒名案選新注》:張意田治董友七旬之母
,病已八日
,脈亦軟緩而遲滯,發(fā)熱日晡益甚
,舌苔黃厚,大便不行
,畏寒呃逆
。閱諸方咸以老年正氣虛,用丁香柿蒂散與補(bǔ)陰之劑
,此乃表邪未解
,而陷里之熱急
,致氣機(jī)逆塞而發(fā)呃
,法當(dāng)下之
,毋以高年為慮也。與小承氣湯
,服后大便轉(zhuǎn)矢氣
,兼有心煩不寧之象
,與一劑
,臨晚下黑屎數(shù)枚,二更戰(zhàn)栗壯熱
,四更大汗
,天明又便黑屎,然后呃止神清而睡
。
6.小兒膽道蛔蟲癥:用小承氣湯為主治療小兒膽道蛔蟲癥9例,一般服藥12劑均獲全愈
。例:方某某
,男,10歲
,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
,拒按,痛甚則唇紫肢冷
,嘔吐黃苦水
,舌稍紅,苔花白而薄
,脈細(xì)沉遲
,膽道造影示:總膽管內(nèi)有一長(zhǎng)條狀陰影,診為膽道蛔蟲病
。處方:大黃
、川樸
、白芍各12克
,枳實(shí)、檳榔各10克
。服上方一劑后大便三次
,呈褐黑色泡沫狀,排蛔蟲數(shù)條
,腹痛止,膽道造影陰性。
4.8各家論述
1.《內(nèi)臺(tái)方議》:證屬陽明者
,皆為可下也
,若大滿、大實(shí)者
,屬大承氣湯
。今此大熱
,大便硬
,未至于大實(shí),只屬小承氣湯也
。以大黃為君
,而蕩除邪熱;以枳實(shí)為臣
,而破堅(jiān)實(shí);以厚樸為佐使
,而調(diào)中除結(jié)燥也
。
2.《醫(yī)方考》:邪在上焦則作滿,邪在中焦則作脹
,胃中實(shí)則作潮熱
,陽乘于心則狂,熱干胃口則喘,枳
、樸去上焦之痞滿
,大黃蕩胃中之實(shí)熱。此其里證雖成
,病未危急
,痞
、滿、燥
、實(shí)
、堅(jiān)猶未全俱
,以是方主之
,則氣亦順矣,故曰小承氣。
3.《傷寒附翼》:夫諸病皆因于氣
,穢物之不去
,由于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
,必用行氣之藥以主之,亢則害
。承乃制
,此承氣之所由。又病去而元?dú)獠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此承氣之義也
;大黃倍厚樸
,是氣藥為臣
,名小承氣。味少
,性緩
,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
,故名曰小。三物同煎
,不分次第
,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
,故不用芒消之峻
,且遠(yuǎn)于大黃之銳矣,故稱為微和之劑
。
4.《重訂通俗傷寒論》何秀山按:小腸火腑,非苦不通
,故君以生軍之苦寒
,以滌小腸;臣以枳實(shí)之苦降
,直達(dá)幽門
;但苦非辛不通
,故佐以厚樸之苦辛
,助將軍一戰(zhàn)成功也。此為陽明實(shí)熱,蘊(yùn)結(jié)小腸之良方
。⑤《古方選注》:承氣者
,以下承上也,取法乎地
,蓋地以受制為資生之道,故胃以酸苦為涌泄之機(jī)
,若陽明腑實(shí)
,燥屎不行,地道失矣
,乃用制法以去其實(shí)
。大黃制厚樸
,苦勝辛也
,厚樸制枳實(shí),辛勝酸也
,酸以勝胃氣之實(shí)
,苦以化小腸之糟粕,辛以開大腸之秘結(jié)
,燥屎去,地道通
,陰氣承
,故曰承氣。獨(dú)治胃實(shí)
,故曰小
。
4.9附注
陽明病,其人多汗
,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
,大便必硬,硬則譫語
,小承氣湯主之
,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fù)服
;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
,脈滑而疾者
,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
,腹中轉(zhuǎn)氣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轉(zhuǎn)氣者
,勿更與之。
5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小承氣湯
5.1處方
大黃(五錢) 厚樸(三錢) 枳實(shí)(二錢)
5.2功能主治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小承氣湯主治傷寒潮熱譫語
,大便六七日不通
,有燥糞結(jié)滯,此藥主之
。
5.3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
,水二鐘,煎至一鐘
,食前服
。
5.4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6《三因》卷七方之小承氣湯
6.1方名
小承氣湯
6.2組成
大黃4兩(蒸),厚樸8兩(姜制)
,枳殼2兩(麩炒
,去瓤)。
6.3主治
《三因》卷七方之小承氣湯主治剛痙
,胸滿
,口噤,臥不著席
,腳攣急
,齘齒。
6.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
,水1盞半,煎7分
、去滓
,入芒消2錢匕,煎溶服
。得利
,止后服。
6.5制備方法
上銼散
。
7《三因》卷十三方之小承氣湯
7.1方名
小承氣湯
7.2組成
厚樸4兩(姜制)
,大黃2兩(蒸),枳實(shí)1兩(麩炒
,去瓤)
。
7.3主治
《三因》卷十三方之小承氣湯主治支飲胸滿。
7.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大錢
,水1盞半,煎7分
,去滓
,不拘時(shí)候服。
7.5制備方法
上為銼散
。
8《銀海精微》卷上方之小承氣湯
8.1方名
小承氣湯
8.2組成
大黃
、薄荷、杏仁
、蟬蛻、甘草
、羌活
、天麻、當(dāng)歸
、赤芍藥
、防風(fēng)。
8.3主治
《銀海精微》卷上方之小承氣湯主治小兒胎風(fēng)赤爛
,小兒眼生翳。
8.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9《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九十一方之小承氣湯
9.1方名
小承氣湯
9.2組成
大黃
、枳實(shí)、甘草各等分
。
9.3功能主治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九十一方之小承氣湯主治痘疹熱甚
,內(nèi)蘊(yùn)不出
,渴喘煩悶
,手足心并脅下有汗,或譫語驚搐
,二便秘澀者。
9.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水1盞
,加大棗1個(gè)
,煎5分
,食前溫服
。
9.5用藥禁忌
報(bào)點(diǎn)欲出不可服
。
10《普濟(jì)方》卷四○四方之小承氣湯
10.1方名
小承氣湯
10.2組成
大黃5錢,厚樸(姜制)1兩
,枳殼(煨)3錢
。
10.3主治
《普濟(jì)方》卷四○四方之小承氣湯主治痘疹后胃弱不能勝谷,謂之食蒸發(fā)搐
。其人潮熱,大便酸臭
,秘泄不調(diào)
,或嘔吐腸痛。
10.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糯米煎服
。但令大便通潤(rùn)
。
10.5制備方法
上銼。
11《宣明論方》卷六方之小承氣湯
11.1方名
小承氣湯
11.2組成
大黃半兩
,厚樸3錢,枳實(shí)3錢
。
11.3功能主治
《宣明論方》卷六方之小承氣湯主治傷寒腹脹
,大便不通,神昏譫語
,脈滑
;瘟疫上焦痞滿;小兒傷食
,腹?jié)M疼痛,惡食便秘
。傷寒
,若腹大滿不通;或陽明多汗
,津液外出
,腸胃躁熱,大便必硬而譫語
,脈滑;吐下微煩
,小便數(shù)
,大便結(jié)
;或下利譫語;自得病23日
,脈弱,無太陽證
、柴胡證
,煩心,心下結(jié)
,至45日
,雖能食少者。瘟疫
,熱邪傳里,但上焦痞滿
。小兒傷食心胃痛
,食入即痛,喜飲涼水
,惡食腹?jié)M
,吐酸便秘。
11.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
分作2服
,水1盞,加生姜3片
,煎至半盞
,絞汁服,未利再服
。
11.5制備方法
上銼
,如麻豆大。
11.6附注
《溫疫論》本方用:大黃五錢
、厚樸一錢、枳實(shí)一錢
,水
、姜煎服。
12《云歧子脈訣》方之小承氣湯
12.1方名
小承氣湯
12.2組成
生地黃1兩
,黃芩1兩
,山梔子仁1兩,大黃半兩
。
12.3主治
《云歧子脈訣》方之小承氣湯主治三陽合病
,脈緊數(shù)而弦,狂言譫語
,陽明實(shí)者。
12.4小承氣湯的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