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大黃湯
《外臺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地膚大黃湯
處方 : 地膚草 大黃各9克 知母 黃芩 茯苓 芍藥 枳實(炙)升麻 通草 甘草(炙)各6克
功能主治 : 清熱降火,利水通淋
。主妊娠膀胱熱盛
,小便頻數(shù)
,淋瀝不暢,心中煩躁
,臍腹脹悶
。

用法用量 : 上藥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分二次服
。
注意 : 服藥期間,忌海藻
、菘菜
、酸性食物。
摘錄 : 《外臺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外臺》卷三十三引《小品方》:地膚大黃湯
別名 : 大黃散
處方 : 地膚草3兩
,大黃3兩
,知母2兩,黃芩2兩
,茯苓(一作豬苓)2兩
,芍藥2兩,枳實(炙)2兩
,升麻2兩
,通草2兩,甘草(炙)2兩
。
制法 : 上切
。
功能主治 : 實熱子淋;妊娠小便淋澀
,臍腹妨悶
。
用法用量 : 大黃散(《圣惠》卷七十四)。
注意 : 忌海藻
、菘菜
、酢物
。
各家論述 : 1.《濟陰綱目》:此治實熱而淋者,大便通則小便自利
。2.《醫(yī)略六書》:妊娠胎肥火盛
,熱壅胃腸,而膀胱之氣亦不能化
,故小便澀痛
,淋瀝不巳。大黃瀉熱通幽
,水道亦得以快
;機枳瀉滯化氣,火熱亦從下泄
;地膚子利水道以通淋
;豬苓利溺道以通閉;條芩清熱安胎
;白芍?jǐn)筷幾o胎
;知母清熱存陰以潤燥;甘草瀉火緩中以除痛
;更以升麻升舉清陽
,而濁陰自降。水煎溫服
,使熱降清升
,則氣得施化,而小便清長
,何淋瀝澀痛之有
?胎孕無不安矣。
摘錄 : 《外臺》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太陰病方劑及應(yīng)用
一
、太陰病提綱:太陰之為病
,腹?jié)M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結(jié)鞭
。2.太陰病主證:是表里關(guān)系,是消化系統(tǒng)的病
,消化不良
,脾胃虛,運化不好,積食
,宿食
;吸收不好
,腸蠕動慢
,便秘,或便溏
。
二
、太陰病方劑及臨床應(yīng)用
1.半夏茯苓湯方:①半夏一升(六兩,約30g)
,茯苓四兩
,澤瀉二兩,干姜一兩
,以水四升
,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煮水時間短
,讓藥性比較粗糙,藥性更快
。②膈以上地方
,濕氣塞住,膈上有痰飲
,口渴
,脈沉,偏弦
,太陰病的體質(zhì)
,中焦虛寒,可能會拉肚子------半夏茯苓湯
。
2.理中湯①理中丸(湯)藥方:人參
,炙甘草,白術(shù)
,干姜各三兩(15g)②用法:湯劑——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日三服
。藥丸——右四味,搗篩為末
,蜜和丸
,如雞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
,研碎
,溫服之。日三服
,夜二服
,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湯
。③理中湯的應(yīng)用:*脾胃虛冷,天氣冷了吐血出血
,容易手腳腫
,脾胃行于四肢的氣不足造成的手腳冰冷;中焦虛寒造成的血糖不能歸位
;太陰主軸的水瀉
,不口渴——理中湯;*嘔逆
,吐酸水——理中加半夏湯
;*吃生冷的水果和冷飲多了造成的脾胃虛寒,熱氣上沖形成的口瘡——理中湯
;*太陰病小便少
,水瀉偏黏,說明脾胃抽水
,分清濁的能力太弱——用理中湯+茯苓+澤瀉
。*一個人拉得很慘,拉到腰酸腰冷屁股重
,尾椎骨酸
,這時要幫助腸胃吸水,又要補陽氣——用蒼附理中湯或桂附理中湯
。
3.桂枝加芍藥湯①桂枝加芍藥湯方: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炙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去渣溫服
。②桂枝加芍藥湯方主證:太陰病用了下法后,肚子絞痛
,這時不能增加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dān)
,所以要用增強腸胃機能的藥
,芍藥可止肚子絞痛——用桂枝加芍藥湯方。
4.桂枝加大黃湯方①桂枝加大黃湯方:桂枝加芍藥湯方+大黃二兩②桂枝加大黃湯主證:大實痛——肚子痛得很厲害
,不喜按
,說明有宿食,這時加大黃——桂枝加大黃湯方
。(大黃:利濕退黃
,瀉熱通便,解讀消癰
。)
5.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①藥方: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白術(shù)三兩
,枳實一兩半
,干姜一兩
,白蜜二兩②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加白蜜
,溫服一升
,日三服。③應(yīng)用:太陰病人胃口不好
,脈沉軟無力
,大便不順暢,便秘
,肚子脹
,這是因為脾胃虛寒的人脾氣不轉(zhuǎn),消化系統(tǒng)的運化能力不足——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
。
6.黃芪五物湯加干姜半夏①藥方:黃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湯方——黃芪
,桂枝,芍藥
,干姜各三兩
,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三兩
,約15g)。②用法:以水一斗煮取五升
,去渣復(fù)煎取三升
,溫服。③.應(yīng)用:肚子不脹滿(便秘與否不考慮)
,但氣喘不過來
,感覺胸中大氣空了,需要用方子把脾胃吸收掉的能量拉到營分
,然后把營分的能量通到衛(wèi)分
,才能通胸中之氣——黃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湯。④黃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湯藥理*黃芪五物湯底——把營分的能量打到微血管末梢,變成衛(wèi)氣
。*干姜——補脾陽
,增加脾運化的功能。*半夏——把阻塞氣的冷痰死水除掉
。*復(fù)煎的方子一般會有心下痞
,脹滿的主證,如瀉心湯
,柴胡湯
。
7.茯苓白術(shù)厚樸石膏黃芩甘草湯方①茯苓四兩白術(shù)三兩厚樸四兩石膏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右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
,日三服
。②茯苓白術(shù)厚樸石膏黃芩甘草湯方主證:發(fā)熱,拉肚子
,口渴
,肚子痛。③太陰熱證熱象沒有陽明那么熱
,脾胃是虛的
,所以清熱也只是用到石膏跟黃芩。④太陰病
,不適合用下法
,不能用下法。
8.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①藥方: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白術(shù)三兩
,枳實一兩半
,干姜一兩,白蜜二兩②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去渣加白蜜
,溫服一升,日三服
。③應(yīng)用:太陰病人胃口不好
,脈沉軟無力,大便不順暢
,便秘
,肚子脹,這是因為脾胃虛寒的人脾氣不轉(zhuǎn)
,消化系統(tǒng)的運化能力不足——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
。⑤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藥理*枳實——下大便
,但用多了會脾虛,所以用得不多
;*白術(shù)——虛癥要補脾的運化機能就用白術(shù)
,注意——潤大便要用生白術(shù),既潤腸又可把大便抽干
,胃脾虛用白術(shù)很好
!*干姜——脾胃動力不夠,補脾陽以干姜為主
。*白蜜——蜂蜜潤腸*黃芪——氣虛大便不順
,脾虛運化不足,可以補消化軸的氣
,但是會有點燥
。
9.人參白術(shù)芍藥甘草湯方:①方劑:人參,白術(shù)
,芍藥各三兩
,炙甘草二兩,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②主證:太陰下利
,口渴,主要是口渴
,但沒有吐
,脈虛微數(shù)——氣虛、陰虛
,說明傷了津液——腸胃道抽水吸水能力不好
,導(dǎo)致津液受傷。③藥性:*人參:補氣
。*白術(shù):能夠讓腸胃道吸收
。*芍藥:利小便的藥,能夠從脾胃把水吸出來
。
10.厚樸四物湯方①厚樸四物湯方劑:炙厚樸二兩
,炙枳實三枚,半夏半升(約三兩15g)
,橘皮一兩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
,去渣溫服
。②主證:太陰病
,脈較沉,消化力量較虛
,沒有拉肚子又沒有吐
,肚子總是很大,脾氣實塞住不通③藥性:*積實:胃脹*厚樸:肚子脹
;*半夏:脾氣轉(zhuǎn)不通有痰飲用半夏
;*橘子皮:通氣行氣。
11.理中加黃芪湯①理中加黃芪湯方:人參
,白術(shù)
,干姜,炙甘草
,黃芪各三兩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渣溫服
。②主證:脾胃虛,不吐
,也不脹滿
,可是就是老是要大便,大便比較偏稀
,也叫頻便
。③黃芪是中藥里面補氣最強的藥,純粹氣虛用黃芪最有效
。④理中湯:脾胃虛冷
;天氣冷了吐血出血也是用理中湯;容易手腳腫
,那也是理中湯
;⑤嘔逆,吐酸水——理中加半夏湯
;⑥血虛的口瘡-----吃當(dāng)歸補血湯
;生冷的水果和冷飲多了造成的脾胃虛寒,熱氣上沖形成的口瘡——理中湯
;⑦中焦虛寒造成的血糖不能歸位
,現(xiàn)代人的糖尿病,血糖高——理中湯
。
12.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①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桂枝
,茯苓,白術(shù)
,生姜各三兩
,炙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②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③應(yīng)用:太陰病
,要吐不吐,拉肚子一陣一陣的
,脈浮而澀——太陽病內(nèi)陷到太陰(脈澀——病邪要進不進
,要出不出,氣不通暢)
;胃悶悶重重的
,尿不出,胃部吸水不下來
,水路不通造成的后腦勺發(fā)僵
,脈浮,看起來像太陽病
,其實不是外感
,而是里癥。④藥理:*去芍藥——去掉桂枝湯往里推的藥性
,全部往外推
。*茯苓,白術(shù)——補強脾胃的運化機能
,吸水機能
。
13.小柴胡加茯苓白術(shù)湯①小柴胡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柴胡半斤(八兩),黃芩
,人參,炙甘草
,生姜
,茯苓,白術(shù)各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②用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去渣再煎
,取三升,溫服
。③肝膽克脾胃造成肚子痛
,肚子咕嚕咕嚕響
,拉肚子
,嘔吐
,脈沉緊——小柴胡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標(biāo)準(zhǔn)的肝乘脾
,脾胃虛的方子。
14.厚樸枳實白術(shù)甘草湯①藥方:厚樸枳實白術(shù)甘草湯方:厚樸
,枳實各三兩,白術(shù)甘草二兩②用法: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渣溫服。③應(yīng)用:下焦脈澀
,上焦脈浮,肚子痛
,拉稀,太陰病的人脾胃虛
,處理宿食的時候用藥比較保守
,這時應(yīng)先補太陰的能量,加強脾胃的運化機能——加白術(shù)甘草
。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_大黃的藥用價值
導(dǎo)讀: 中草藥專區(qū),為您詳細介紹
、大黃圖片等
,要更多大黃的與相關(guān)知識,不妨來關(guān)注一下
。
大黃簡介大黃圖片大黃的與大黃的藥用附方大黃的配伍應(yīng)用大黃的 大黃簡介
大黃,中藥名
,為蓼科大黃屬多年生草本
。藥用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
、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
,除去細根
,刮去外皮,切瓣或段
,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本品呈類圓柱形
、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
,長3~17cm
,直徑3~10cm
。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
,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
,多具繩孔及粗。質(zhì)堅實
,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
,顯顆粒性
;根莖髓部寬廣
,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
;根木部發(fā)達
,具放射狀紋理
,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
。氣清香
,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
,有砂粒感。
大黃圖片
大黃的功效與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
1、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能夠調(diào)節(jié)免疫
、抗炎、解熱作用
、抗原微生物作用
、降血脂、止血作用
、抗胃及、促進胰液分泌
、抑制胰酶活性、利膽
、保肝、瀉下作用
。
2
、大黃有抗感染作用
,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
,其次為白喉桿菌
、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
、痢疾桿菌等
。
3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nèi)水分吸收
,促進排便
。
4
、還有止血、保肝
、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5
、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jīng)
,涼血解毒。用于瘀血經(jīng)閉
,跌打損傷
,濕熱黃疸,血熱吐衄
,實熱便秘
,積滯腹痛,腸癰腹痛
,瀉痢不爽
,目赤,咽腫
,癰腫疔瘡
,外治水火燙傷
;上消化道出血
。大黃炭涼血
。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
。
【藥名】大黃
【別名】將軍
、黃良、火參
、膚如
、蜀大黃
、錦紋大黃
、牛舌大黃
、錦紋、生軍
、川軍
。
【入藥部分】挖取根莖,切除莖葉
、支根
,刮去粗皮及頂芽
,風(fēng)干
、烘干或切片曬干
。
【性味】苦
,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
、肝經(jīng)。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
。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血熱吐衄
,目赤,咽腫
,腸癰腹痛
,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
,跌打損傷
,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用于瀉下
,不宜久煎)
,1~4錢
;或入丸、散。外用:研末
,水或醋調(diào)敷
。
凡表證未罷
,血虛氣弱
,脾胃虛寒
,無實熱
、積滯、瘀結(jié)
,以及胎前
、產(chǎn)后,均應(yīng)慎服
。
大黃的藥用附方
1
、治大便秘結(jié):大黃二兩
,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有厥冷,用酒調(diào)三錢
,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
,蜜湯調(diào)下,食后微利為度
。(《素問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2
、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粘
,里急后重
,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
,細銼
,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
,再同煎至一盞半
,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
,頓服之
,痢止。一服如未止
,再服
,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
,痢止
,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
。(《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3
、治產(chǎn)后惡血沖心,或胎衣不下
,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
,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
,同熬成膏
,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
。亦治馬墜內(nèi)損
。(《千金方》)
4、治久患腹內(nèi)積聚
,大小便不通
,氣上搶心,腹中脹滿
,逆害飲食:大黃
、芍藥各二兩。上二味末之
,蜜丸
,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
,不知
,可加至六、七丸
,以知為度
。(《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5、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
、甘草、大黃各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