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地黃丸
拼音注音 : Dì Huáng Wán
別名 : 補腎地黃丸(《幼幼新書》卷六)
、六味地黃丸(《正體類要》卷下)
、六味丸(《證抬準(zhǔn)繩》類方》卷一)。
處方 : 熟地黃24克 山萸肉 干山藥各12克 澤瀉 丹皮 白茯苓各9克

制法 :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
藥理作用 : 1.增強體力,激發(fā)機體免疫功能 《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7(7):41
,六味地黃丸對正常小鼠可增加體重
,延長游泳時間
,增強體力
,提示有補益作用
。此外,還能降低N-亞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小鼠前胃鱗癌的誘發(fā)率
,使接受化學(xué)致癌物的動物脾臟淋巴小結(jié)生發(fā)中心增生活躍
,在接受移植性腫瘤初期可增強單核巨噬細(xì)胞系統(tǒng)的吞噬活性,提高荷瘤動物血清中白/球蛋白比例
,似可延長荷瘤動物的存活時間
。據(jù)此推理,本方的主要效應(yīng)在于調(diào)動機體的抗癌能力
,達(dá)到扶正以祛邪的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6(4):26
,本方與獨參湯
、生理鹽水的實驗對照,證明本方有類似抗低溫
、抗疲勞
、耐缺氧及促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對氫化可的松所致小鼠腎上腺
、胸腺萎縮有一定對抗作用
,并能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腫增生。2.改善腎血流
,降壓 《中華內(nèi)科雜志》1964(1):23
,本方煎劑對實驗性腎性高血壓有明顯降壓、改善腎功能
、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推理本方作用機制,可能是直接或間接地改善腎血流
,并通過腎代謝而促進(jìn)腎小管的分泌
。3.降脂 《中成藥研究》1986(12):41,本方對正常大鼠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無明顯影響
,而對實驗性高血脂家兔有明顯降血脂作用
。
功能主治 : 滋腎陰,補肝血
。主肝腎阻虛
,頭目眩暈,眼花耳聾
,咽喉燥痛
,腰膝酸軟,自汗盜汗
,骨蒸勞熱
,遺精早泄
,消渴引飲,小便頻數(shù)
,尿血便血
,虛火牙痛,齒齦出血
,須發(fā)早白
;婦女月經(jīng)先期,經(jīng)來量少
;小兒囟開不合
,羸瘦骨蒸,行遲
、語遲
、齒遲,舌紅少苔
,脈細(xì)數(sh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用于慢性腎炎、高血壓
、糖尿病
、神經(jīng)衰弱,甲狀腺機能亢進(jìn)
、肺結(jié)核
、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視神經(jīng)炎以及各種腫瘤晚期屬肝腎陰虛者
。此外用于養(yǎng)生保健
,抗衰老,治療早衰所表現(xiàn)的各類證候
。
用法用量 : 成人每服6~9克
,空腹淡鹽湯迭下。小兒每服1.5~3克
,空腹溫開水送下
,每日三次。
備注 : 本方主治證均屬肝腎陰虛
,治當(dāng)滋補肝腎之陰
。熟地黃補腎陰,益精髓為君
;山萸肉補肝腎
,斂虛火,干山藥既可補腎,又可健脾
,共為臣藥
;陰虛則火旺,故配丹皮涼血清熱
,以瀉肝腎虛火;腎虛則水濕不能滲利
,故用茯苓
、澤瀉以利水濕。全方"三補"與"三瀉"并用
,但以"補"為主
,以"瀉"為輔,故三味"補藥"用量偏重
,三味"瀉藥"用量較輕
。本方構(gòu)思巧妙,配伍精當(dāng)
,故清代費伯雄稱其為"補方之正鵠"
。
摘錄 :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仁齋直指》卷二十一:地黃丸
處方 : 熟地 當(dāng)歸 川芎 肉桂 菟絲子 川椒(炒)補骨脂(炒)白蒺藜 葫蘆巴(炒)杜仲(炒)白芷 石菖蒲各4.5克 磁石(燒,醋淬七次
,研
,水飛)3.75克
制法 :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主勞損耳聾。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
,空腹時用蔥湯或溫酒送下
。
摘錄 : 《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圣濟總錄》卷九十八:地黃丸
處方 : 生干地黃(切,焙)黃耆(銼)各45克 防風(fēng)(去叉)遠(yuǎn)志(去心)栝樓子 茯神(去木)黃芩(去黑心)鹿茸(酥炙
,去毛)各30克 人參37.5克 石韋(去毛)當(dāng)歸(切
,焙)各15克 赤芍藥 甘草(炙)蒲黃 戎鹽(研)各22.5克 車前子 滑石各60克
制法 : 上十七味,研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主腎經(jīng)虛損
,膀胱熱結(jié)
,小便淋瀝澀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空腹時以溫酒或淡鹽湯送下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魏氏家藏方》卷七:地黃丸
處方 : 熟干地黃2兩(洗),黃連1兩半(去須,瓦上炒)
,枳殼1兩(去瓤
,麩炒黃)。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臟毒
。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
,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 : 《魏氏家藏方》卷七
《葉氏女科》卷一:地黃丸
處方 : 熟地黃4兩
,山藥1兩5錢
,山茱萸1兩5錢,牡丹皮1兩5錢
,茯苓1兩5錢
,澤瀉1兩,香附(童便制)1兩
。
功能主治 : 脾胃虛弱
,食少,月經(jīng)過期者
。
用法用量 : 為丸服
。
摘錄 : 《葉氏女科》卷一
《眼科錦囊》卷四:地黃丸
處方 : 地骨皮12錢,石斛12錢
,杏仁12錢
,防風(fēng)12錢,枳實12錢
,地黃1斤
,牛膝12錢。
制法 : 上藥面糊為丸
。
功能主治 : 諸般內(nèi)障
。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白湯送下
,1日2次
。
摘錄 : 《眼科錦囊》卷四
《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地黃丸
處方 : 熟地8兩,當(dāng)歸4兩
,山藥4兩
,棗皮4兩,枸杞4兩
,巴戟4兩
,麥冬4兩
,菊花4兩,五味2兩
。
制法 : 煉蜜為丸服
。
功能主治 : 瞳人散大。
用法用量 : 口服
。
摘錄 : 《醫(yī)學(xué)集成》卷二
《圣濟總錄》卷一五五:地黃丸
處方 : 熟干地黃不拘多少(切
,焙)。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婦人血衰不足
,經(jīng)候艱澀
,致子宮不榮
,妊娠多病
,胎不長成。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
,空心煎當(dāng)歸酒嚼下
;溫酒亦得。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五
《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驗方》:地黃丸
處方 : 黃芩
、生地黃
、決明子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風(fēng)熱眼
。
用法用量 : 用苦竹葉煎湯
,加沙糖少許,同送下50-70丸
,食后
、臨睡時服。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九百引《王氏集驗方》
《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七引《新效方》:地黃丸
處方 : 生地黃1斤(杵汁
,以和生姜滓
,曬干為末),老生姜1斤(杵汁
,以和地黃滓
,曬干為末),玄胡索4兩
,當(dāng)歸4兩
,川芎4兩,白芍藥4兩,人參1兩半
,桃仁1兩半
,木香1兩,沒藥1兩
,香附子半斤
。
制法 : 上為末,醋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氣痞血塊
,肚腹作疼
。
用法用量 : 每服50-70丸,空心生姜湯送下
。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二一七引《新效方》
《普濟方》卷三八一引《百一》:地黃丸
別名 : 九味地黃丸
處方 : 熟地黃(洗)5錢
,赤茯苓2錢,當(dāng)歸2錢
,山茱萸(蒸
,去核)2錢,川楝肉(焙)2錢
,牡丹皮2錢
,山藥2錢,川芎2錢
,使君子(煨)2錢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小兒腎疳。多由乳食不調(diào)
,臟腑伏熱所致
。凡滋味入于脾而生蟲,蟲大則動
,侵蝕臟腑
,遂使小兒心悶。若上蝕腭齦
,則口瘡出血
,齒色紫黑;下蝕腸胃
,則下痢肛爛
,濕癢生瘡
。或以走馬命名
,蓋齒屬腎
,腎氣虛才受邪熱。疳氣直奔上焦
,初作口氣
,名曰臭口;次第齒黑
,名曰崩砂
;盛則齦爛,名曰潰槽
;熱血逆出
,名曰宣露;甚者牙齒脫落
,名曰腐根
,其根即腐,齒不復(fù)生矣
。外證腦熱脫削
,手足如冰
,寒熱時作
,滑泄肚痛,口臭干渴
,牙齦生瘡
,爪黑面黧,身疼瘡疥
。
用法用量 : 九味地黃丸(《明醫(yī)指掌》卷十)
。《嬰童百問》有澤瀉
,無川芎
。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八一引《百一》
《普濟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地黃丸
處方 : 牛膝2斤(搗碎,用生地黃汁5升浸1宿
,曬干
,又浸,再曬干
,炒
,以地黃汁盡為度),附子5兩(炮裂
,去皮)
,干姜3兩(炮制
,銼)。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腰腳疼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
,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直指》卷二十一:地黃丸
別名 : 補骨脂丸
處方 : 大熟地黃(洗
,焙)1分
,當(dāng)歸1分,川芎1分
,辣桂1分
,菟絲子(酒浸3日,曬干
,搗末)1分
,大川椒(出汗)1分,故紙(炒)1分
,白蒺藜(炒
,杵去刺)1分,葫蘆巴(炒)1分
,杜仲(姜制
,炒去絲)1分,白芷1分
,石菖蒲1分
,磁石(火燒醋淬7次,研細(xì)
,水飛)1分半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勞損耳聾。
用法用量 : 補骨脂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夺t(yī)統(tǒng)》有芍藥三錢。
摘錄 : 《直指》卷二十一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地黃丸
處方 : 人參2錢
,懷熟地黃4錢
,鹿茸(酒炙)3錢,懷山藥3錢
,茯苓3錢
,丹皮3錢
,山茱萸肉3錢。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 : 小兒腎元不充
,顱解不合
。
用法用量 : 每用1丸,人參湯化下
。
摘錄 :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痘學(xué)真?zhèn)鳌肪砥咭2胤剑旱攸S丸
處方 : 玄參5分
,熟地7分,當(dāng)歸7分
,黃連1錢
,大黃(煨熟)1錢,犀角1錢
,木賊1錢
,白蒺藜1錢,沙苑蒺藜1錢
,蟬蛻1錢
,谷精草1錢,羌活1錢
,防風(fēng)1錢
,甘草1錢5分,生地1錢5分
,木通1錢5分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服
。
功能主治 : 痘后目疾生翳。
用法用量 : 口服
。
各家論述 : 二地
、當(dāng)歸、沙苑以養(yǎng)血滋腎
,二黃
、犀角、玄參
、木通以清火潤下
,木賊、蒺藜以消翳
,蟬退
、谷精以輕揚
,羌活疏風(fēng),甘草和藥
,凡痘后目疾生翳
,皆從血虛火炎,養(yǎng)血清火治其本也
,消翳
、輕揚、疏風(fēng)治其標(biāo)也
。
摘錄 : 《痘學(xué)真?zhèn)鳌肪砥咭2胤?/p>
《朱氏集驗方》卷二:地黃丸
處方 : 熟地黃(9蒸)10兩
,菟絲子(淘洗,酒浸
,蒸)5兩
,鹿角霜5兩,茯苓3兩
,柏子仁3兩
,附子1兩。
制法 : 上為末
,鹿角膠煮酒為丸
。
功能主治 : 白濁。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
,鹽酒任下
。
摘錄 : 《朱氏集驗方》卷二
《田氏保嬰集》:地黃丸
處方 : 天門冬3兩,麥門冬3兩
,玄參3兩
,甘草1兩,薄荷葉1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熬生地黃汁為丸,如櫻桃大
。
功能主治 : 小兒瘡疹
,口瘡,咽喉腫痛
,牙疳臭爛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溫蜜水化下
。
摘錄 : 《田氏保嬰集》
《普濟方》卷一九七:地黃丸
處方 : 地黃汁1斤
,砒霜(研)半斤,蠟少許
。
制法 : 先將地黃汁于瓷器中暖
,候沸
,加砒霜,不住手?jǐ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煎令稠
,再加蠟相和,為丸如綠豆大
。
功能主治 : 一切瘧疾
。
用法用量 : 每發(fā)時服1丸,井花水送下
。未愈
,發(fā)前更服1丸。
注意 : 忌熱物
。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九七
《千金》卷五:地黃丸
別名 : 干地黃丸
處方 : 干地黃1兩6株
,大黃1兩6銖,茯苓18銖
,當(dāng)歸半兩
,柴胡半兩,杏仁半兩
。
制法 : 上為末
,以蜜為丸,如麻子大
。
功能主治 : 生肌肉
。主小兒胃氣不調(diào),不嗜食
。
用法用量 : 干地黃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此專療胃中氣血不調(diào),飲食不為肌肉
。故專取地黃治傷中
,逐血;當(dāng)歸治寒熱
,和脾
;柴胡升少陽生氣;杏仁下胸中逆氣
;大黃滌六腑實熱;茯苓守五臟真氣也
。
摘錄 : 《千金》卷五
《圣濟總錄》卷四十九:地黃丸
處方 : 生地黃1斤
,生姜2兩,蜜3兩(以上2味同搗取汁
,和蜜
,銀器內(nèi)煎成膏)
,柴胡(去苗)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
,山梔子仁半兩
,百合半兩,天門冬(去心
,焙)半兩
,百部半兩,桔梗(炒)半兩
,木通(銼)半兩
,甘草(炙,銼)半兩
,惡實(炒)半兩
,紫蘇子半兩,人參1分
,桂(去粗皮)1分
,木香1分,芎窮1分
,當(dāng)歸(切
,焙)1分,射干1分
。
制法 : 上17味為末
,與前膏拌勻,涂酥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肺熱,上熱下冷
,背髆疼痛
,痰涕多。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
,臨臥生姜湯送下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九
《圣濟總錄》卷八十五:地黃丸
處方 : 熟干地黃(焙)1兩,枳殼(去瓤
,麩炒)1兩
,黃耆(鈔)1兩,桑寄生1兩
,蔓荊實半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腰痛
,筋脈拘急,強直不伸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
,空心、日午
、臨臥各1次
,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八十五
《圣濟總錄》卷九十六:地黃丸
處方 : 生干地黃(焙)1兩
,菟絲子(酒浸1宿
,曬,別搗)1兩
,白芷1兩
,牡荊實(去萼)1兩,冬葵子(炒)1兩
,當(dāng)歸(切
,焙)1兩,芎窮1兩
,赤茯苓(去黑皮)1兩
,敗醬1兩,蒲黃1兩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小便出血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煎粟米飲送下
,日3次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六
《圣濟總錄》卷一○一:地黃丸
處方 : 生地黃汁1升,生姜汁5合
,巨勝子1兩
,熟干地黃(焙)1兩,旋覆花1兩
,干椹子1兩
。
制法 : 上除2味汁外,共為末
。先將前2汁用銀器煎熟
,看稀稠
,將藥末和丸
,如彈子大
。
功能主治 : 烏髭發(fā)。主
用法用量 : 每夜飲酒半酣后
,含化1丸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
《圣濟總錄》卷一一一:地黃丸
處方 : 熟干地黃2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
,炒出汗)1兩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眼病
。一切內(nèi)外障
,翳膜遮蔽,時作疼痛赤澀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食后、臨臥新米泔飲送下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一
《圣濟總錄》卷一一四:地黃丸
處方 : 熟干地黃(焙)3分
,黃耆(銼,焙)2兩
,山茱萸2兩
,桑根白皮2兩,黃連(去須)1兩
,羚羊角(屑)1兩
,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
,焙)1兩
,代赭1兩,芎窮1兩半
,天雄(炮裂
,去皮臍)1兩半。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虛耳鳴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
,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一四
《圣濟總錄》卷一二○:地黃丸
處方 : 生地黃(切
,焙)1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防風(fēng)(去叉)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
,枸杞子半兩
,山芋半兩。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臟虛
,食冷熱物齒皆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至15丸,空心煎棗湯送下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
《圣濟總錄》卷一二一:地黃丸
處方 : 生地黃5斤(粗者
,取汁),山芋4兩
,人參4兩
,枸杞根3兩(粗大者),白茯苓(去黑皮)4兩
。
制法 : 上先煎生地黃汁
,余藥為末,用好酒1斗
,別煎至3升
,去滓,入地黃汁同再煎
,加白蜜1斤
,酥少許,煎候可丸
,即丸如小豆大
。
功能主治 : 齒動搖。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酒送下
,日3次,漸加至5次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一
《良朋匯集》卷五:地黃丸
處方 : 熟地5錢
,蒺藜5錢,川芎3錢
,人參3錢
,當(dāng)歸1兩。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
功能主治 : 拳毛倒睫
。
用法用量 : 茶送下。
摘錄 : 《良朋匯集》卷五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地黃丸
處方 : 熟干地黃(焙)1兩
,柏子仁(別研)1兩
,青橘皮(去白,炒)1兩
,訶黎勒皮(炮)1兩
,杜仲(去粗皮
,銼
,炒)1兩,木香(炮)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菖蒲1兩,赤石脂1兩
,五加皮(銼)1兩
,菟絲子(酒浸,別搗)1兩
,秦艽(去苗士)1兩
,海浮石1兩,艾葉(燒灰存性)1兩
,當(dāng)歸(切
,炒)1兩,牛角(角思)灰1兩
。
制法 : 上為末
,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室女稟氣怯弱
,血海虛損,月水不斷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米飲或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眼科全書》卷三:地黃丸
處方 : 熟地2兩
,當(dāng)歸1兩
,赤芍1兩,石斛1兩
,藁本1兩
,夏枯草1兩,楮實子1兩
,青葙子1兩
,蔓荊子1兩
,草決明1兩,龍膽草1兩
,白芍1兩
,黃芩1兩,遠(yuǎn)志(去心)5錢
,黃耆5錢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黑風(fēng)內(nèi)障
。初發(fā)時
,頭旋腦痛
,眼澀生花,往來昏黑
。
用法用量 : 每次30丸
,食后服,日3次
。
摘錄 : 《眼科全書》卷三
《育嬰秘訣》卷上:地黃丸
處方 : 山藥3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