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地黃竹茹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5 22:06:10

      地黃竹茹湯

      處方 : 生地黃(切,焙)1斤

      ,青竹茹5兩
      ,黃芩(去黑心)3兩
      ,當(dāng)歸(焙)3兩
      ,甘草(炙)3兩
      ,芍藥3兩
      ,芎窮3兩
      ,桂(去粗皮)1兩,釜月下焦黃土1塊如雞子大

      制法 : 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消熱結(jié)。主衄血

      ,血汗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水1盞半

      ,煎至8分
      ,去滓溫服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七十

      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
      [組成用法]
      甘草10~20g、小麥30 g~60g

      、大棗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
      ,每服100ml

      [方證]
      精神神經(jīng)過度興奮緊張,伴強(qiáng)烈情感色彩者

      【現(xiàn)代應(yīng)用】
      1.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是本方應(yīng)用的重點(diǎn)
      。如癔病(癔病性失音
      、癔病性泄瀉
      、癔病性黑朦癥等)、癲癇
      、精神分裂癥(緊張型)
      、小兒夜驚癥、小兒夜啼
      、梅核氣
      、小兒多動癥
      、神經(jīng)性厭食
      、癲癇性癡呆、神經(jīng)衰弱
      、嚴(yán)重失眠
      、夜游癥、郁證等

      2. 以痙攣性發(fā)作為特征的疾病也有應(yīng)用本方的機(jī)會
      。如痙攣性咳嗽、陣發(fā)性頭搖不止
      、外傷后痙攣
      、帕金森氏病、腦血管硬化并震顫麻痹
      、胃痙攣
      、四肢肌痙攣、子宮痙攣等

      3.其他疾病
      。如盜汗、更年期綜合征
      、經(jīng)前緊張癥
      、小兒遺尿等

      【經(jīng)驗(yàn)參考】
      本方在情志病中運(yùn)用的機(jī)會比較多。這類疾病的情感色彩較為濃厚
      ,表現(xiàn)也多樣化
      。或喜
      、或悲
      、或笑、或泣
      ,可謂嬉笑怒罵皆可見之
      。其程度也輕重不一,輕者可小聲哭泣
      ,痛苦不寐
      。甚者可狂躁叫罵,哭天喊地
      。也可表現(xiàn)為緊張的狀態(tài)
      ,包括精神上的緊張和肉體上的緊張。精神上的緊張如或煩
      、或驚
      、或悸、或怯
      、或失眠等
      ;肉體上的緊張如全身的陣發(fā)性痙厥和局部的抽搐。其發(fā)作可有誘因
      ,其人高度敏感
      ,可因一點(diǎn)小事刺激而發(fā)作,也可無故發(fā)病
      ,難以自制
      。本方具有良好的鎮(zhèn)靜作用,可使過敏的
      、緊張的
      、興奮的精神狀態(tài)恢復(fù)正常。在這方面
      ,醫(yī)家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yàn)
      。如《岳美中醫(yī)案集》記載了岳老以本方治一男一女兩例臟躁病。矢數(shù)道明以本方治一 17男健壯男子患郁病
      ,每日發(fā)呆
      ,尤任何欲求,完全處于憂郁狀態(tài)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轿绾笏臅r
      ,即獨(dú)自入—室,無故悲哀
      ,潸潸淚下
      ,持續(xù)—小時許,方能停止
      ,再從室內(nèi)出來
      。腹部堅硬如板且緊張。投本方兩個月哭泣停止
      ,逐漸恢復(fù)健康(《臨床應(yīng)用漢方處方解說》
      ,1987,78)
      。周勤芳等以本方治療歇斯底里精神性發(fā)作25例
      ,均獲痊愈(中醫(yī)雜志,1960
      ;2:32)
      。在精神分裂癥方面,黃文東以本方加龍骨
      、牡蠣治療用多種抗精神病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79例
      ,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2
      ;6:273)
      。程門雪十分推崇甘麥大棗湯,認(rèn)為這是一張治療心神不寧的有效好方
      ,并與百合地黃湯合用
      。成藥腦立靜就是由本方加上維生素類組成的

      本方在兒科也有廣泛應(yīng)用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載本方用于小兒啼泣不止者有速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斗捷涊仭份d治一小孩晝夜啼哭不止,用甘連紫丸
      、芍藥甘草等無寸效
      ,試與甘麥大棗湯,一二日而止
      。自是以后
      ,用治小兒啼哭甚多。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所土之小兒夜啼
      ,為非發(fā)怒性
      。孫浩治一患小兒多動癥的9歲男孩
      ,表現(xiàn)為上課時思想不集中,好做小動作
      ,甚至在室內(nèi)外走動
      。患兒體瘦神旺
      ,寐則易醒
      ,納少便干,脈弦數(shù)
      ,舌紅
      ,舌中心見微薄白苔。予甘草10g
      、淮小麥50g
      、大棗10枚。先將淮小麥洗凈
      ,冷水浸泡2小時
      ,煎煮至麥?zhǔn)欤偃烁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大棗同煎
      。煎至棗爛易于去皮始可。令患兒飲湯食棗
      ,上下午各一次
      。連用3個月而漸安(中醫(yī)雜志,1994
      ;1l:696)
      。另外,本方還加味用于小兒遺尿(加桑螵蛸
      、菟絲子
      、益智仁)、小兒盜汗
      、小兒厭食等
      。治療小兒蟯蟲病,用本方內(nèi)服
      ,配合外用雄黃粉撒于肛門
      ,少則一次,多則三次可愈

      本方證以精神上的悲傷為主
      ,可伴有軀體上的“數(shù)欠伸”,但并非必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皵?shù)欠伸”是頻頻呵欠與伸懶腰之義
      ,是精神疲倦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
      ,也可引申為不隨意的強(qiáng)迫性運(yùn)動
      。臨床上以女性及小兒多見,女性體質(zhì)及女性性格的男子也多有應(yīng)用的機(jī)會
      。適于本方證的患者
      ,其人平素多有顏面帶哭貌,性情不開朗
      ,抑郁
      ,憂悶,易于落淚
      。當(dāng)精神癥狀不典型時這些可作為用方參考
      。患者的體質(zhì)多虛弱
      ,癥狀多急劇
      ,腹診多有腹直肌拘急的征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痘蕽h醫(yī)學(xué)》說“本方以有甘草大棗
      ,于腹證上是右腹宜肌攣急。若有此腹證
      ,不問老少男女
      ,與本方頗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痉剿髦芭K躁”為情志病
      ,因此應(yīng)輔以相應(yīng)的心理疏導(dǎo)與暗示,以增強(qiáng)療效

      在劑量上
      ,方巾甘草大劑可用至30g。張常春認(rèn)為甘草用15 8以上方能提高療效(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
      ,1974
      ;7:25)
      。南通精神病防治院報道甘草用25~45g
      ,療效尚好(江蘇醫(yī)藥·中醫(yī)分冊,1978
      ;1:65)
      。小麥可用至60~100R,大棗用至30g

      【原文點(diǎn)睛】
      婦人臟躁
      ,喜悲傷欲哭
      ,像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金匱要略》第二十;篇第六條)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注論精選】
      莫枚士:此為諸清心方之祖
      ,不獨(dú)臟躁宜之。凡盜汗
      、自汗等可用
      。《素問》:麥為心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肚Ы稹吩唬蝴滒B(yǎng)心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肚Ы稹酚屑痈手窀?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麥冬二味,治產(chǎn)后虛煩及短氣者
      ,名竹根湯
      。又有竹葉湯、竹茹湯
      ,并以此方為主
      ,加入竹及麥冬、姜
      、苓
      ,治產(chǎn)后煩。夫悲傷欲哭
      ,數(shù)欠伸
      ,亦煩象也。依全書通便
      ,此方當(dāng)名小麥甘草湯
      ,或麥甘大棗湯亦得(《經(jīng)方例釋》)。
      尾臺榕堂:臟者子宮也。此方治臟躁以緩其急迫
      。孀婦室女
      ,平素憂郁無聊,夜夜不眠等人
      ,多發(fā)此證
      。發(fā)則惡寒發(fā)熱。戰(zhàn)栗錯語
      ,心神恍惚
      。坐臥不安,悲泣不已
      ,服此方立效
      。又癲癇,狂病
      ,與前證類似者
      ,亦有奇驗(yàn)《《類聚方廣義》)。
      大墀敬節(jié)等:此方能鎮(zhèn)靜神經(jīng)過度興奮
      ,并有緩解各種痙攣癥狀之效
      。最常應(yīng)用于癔病、神經(jīng)衰弱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邿o故悲痛哭涕,不能安眠
      ,甚至昏迷或發(fā)生驚狂癥狀
      。或在癲癇
      、神經(jīng)病等猛烈發(fā)作
      ,幾無間斷之激癥,用之有奇效
      。兩腹直肌多拘攣如板狀
      ,但亦有軟弱者。方中甘草
      、大棗為緩和劑能緩解異常切迫之肌痙攣
      、神經(jīng)興奮、疼痛等
      。小麥亦有緩和鎮(zhèn)靜之效
      ,尤能緩和腦神經(jīng)之異常興奮。由于以上適應(yīng)證此方應(yīng)用于癔病
      、神經(jīng)衰弱
      、小兒夜啼癥
      、失眠癥
      、癲癇
      、舞蹈病、精神病
      、胃痙攣
      、子宮痙攣、痙攣性咳嗽
      、因蛔蟲之腹痛嘔吐等(《漢方診療實(shí)際》)

      3090閱讀
      搜索
      倪海廈講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禁忌
      張錫純治療白發(fā)
      倪海廈治鼻炎三味藥
      張錫純治便秘奇方
      甘麥大棗湯不適合的人

      人參+大棗+甘草

      (人參, 大棗, 甘草) 共14個方劑使用:

      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黃連湯,生姜瀉心湯,小柴胡湯,旋復(fù)代赭湯,炙甘草湯,橘皮竹茹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薯蕷丸,麥門冬湯,竹葉湯

      1.【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

      ,柴胡湯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
      ,復(fù)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
      ,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jié)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
      ,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2)【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0條.嘔而腸鳴
      ,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2.【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
      ,發(fā)熱、微惡寒
      、肢節(jié)煩痛
      、微嘔、心下支結(jié)
      、外證未去者
      ,柴胡桂枝湯主之。

      3.【柴胡加芒硝湯】: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
      ,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
      ,胸脅滿而嘔
      ,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
      ,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
      ,知醫(yī)以丸藥下之
      ,此非其治也。潮熱者
      ,實(shí)也
      。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4.【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2條.發(fā)汗后
      ,身疼痛,脈沉遲者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5.【黃連湯】: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
      ,胃中有邪氣
      ,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湯主之


      6.【生姜瀉心湯】: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姜瀉心湯主之。

      7.【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7條.太陽病
      ,十日以去
      ,脈浮細(xì)而嗜臥者,外已解也
      。設(shè)胸滿脅痛者
      ,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
      ,與麻黃湯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飲食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熱,或咳者
      ,小柴胡湯主之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7條.血弱、氣盡
      ,腠理開
      ,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
      ,結(jié)于脅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
      ,休作有時
      ,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嘔也
      ,(一云臟腑相違
      ,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
      ,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8條.得病六七日
      ,脈遲浮弱、惡風(fēng)寒
      、手足溫
      ,醫(y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
      ,面目及身黃
      ,頸項(xiàng)強(qiáng)
      ,小便難者,與柴胡湯
      ,后必下重
      。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
      ,食谷者噦


      ?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
      、惡風(fēng)
      、頸項(xiàng)強(qiáng)、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
      ,先與小建中湯
      ;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1條.傷寒中風(fēng)
      ,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
      ,復(fù)與柴胡湯
      ,必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


      ?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3條.太陽病
      ,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
      、三下之
      。后四、五日
      ,柴胡證仍在者
      ,先與小柴胡。嘔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煩者
      ,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
      ,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
      ,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
      ;今反利者
      ,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熱者
      ,實(shí)也
      。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
      ,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4條.婦人中風(fēng)
      ,七八日續(xù)得寒熱
      ,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
      ,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


      ?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
      、微惡寒
      、手足冷、心下滿
      、口不欲食
      、大便硬、脈細(xì)者
      ,此為陽微結(jié)
      ,必有表,復(fù)有里也
      。脈沉
      ,亦在里也。汗出
      ,為陽微
      ;假令純陰結(jié)
      ,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
      ,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
      ,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
      ,故知非少陰也
      ,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
      ,柴胡湯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
      ,復(fù)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
      ,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jié)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
      ,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13)【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29條.陽明病
      ,發(fā)潮熱、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 1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0條.陽明病
      ,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
      ,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氣因和
      ,身然汗出而解。

      ? 1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1條.陽明中風(fēng)
      ,脈弦浮大
      ,而短氣,腹都滿
      ,脅下及心痛
      ,久按之氣不通,鼻干
      ,不得汗
      ,嗜臥,一身及目悉黃
      ,小便難
      ,有潮熱,時時噦
      ,耳前后腫
      ,刺之小瘥,外不解
      。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
      ,與小柴胡湯


      ? 1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 ? 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
      ,脅下硬滿
      ,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尚未吐下
      ,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 1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9條.嘔而發(fā)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 18)【辨陰陽易瘥后勞復(fù)病脈證并治】:

      ? ? 第394條.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
      ,小柴胡湯主之
      ;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shí)(一作緊)者
      ,以下解之


      ? 1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5條.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 20)【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2條.產(chǎn)婦郁冒
      ,其脈微弱,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
      。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
      ,陽氣獨(dú)盛
      ,故當(dāng)汗出,陰陽乃復(fù)
      。大便堅
      ,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 2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條.婦人中風(fēng)
      ,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
      ,經(jīng)水適斷
      ,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
      ,故使如瘧狀
      ,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8.【旋復(fù)代赭湯】:旋復(fù)花三兩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1條.傷寒發(fā)汗
      、若吐、若下
      ,解后
      ,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旋復(fù)代赭湯主之


      9.【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7條.傷寒脈結(jié)代
      、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10.【橘皮竹茹湯】:橘皮二升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23條.噦逆者
      ,橘皮竹茹湯主之。

      11.【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柴胡八兩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 1)【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 ? 第5條.瘧多寒者
      ,名曰牡瘧
      ,蜀漆散主之。

      12.【薯蕷丸】:薯蕷三十分當(dāng)歸 桂枝 干地黃 曲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窮 麥門冬 芍藥 白術(shù) 杏仁各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fēng)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16條.虛勞諸不足
      ,風(fēng)氣百疾
      ,薯蕷丸主之。

      13.【麥門冬湯】: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 ? 第10條.大逆上氣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14.【竹葉湯】:竹葉一把葛根三兩 防風(fēng)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 1)【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9條.產(chǎn)后中風(fēng)發(fā)熱
      ,面正赤,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的配方

      甘麥大棗湯的做法:
      原料:甘草10克,小麥30克

      ,大棗50克

      先將小麥洗凈,漂往浮末
      ,然后用凈水約800毫升
      ,煮上述三味藥,用小火慢慢熬
      ,煮沸后煎至400毫升左右,去渣
      ,分幾次飲湯
      ,最后吃掉大棗即可。
      三藥合用
      ,甘潤平補(bǔ)
      ,養(yǎng)心調(diào)肝,使心氣充
      ,陰液足
      ,肝氣和,則臟躁諸癥自可解除。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85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別入生地黃汁1合
      ,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神曲1斤
      ,麥芽1斤
      ,山楂1斤,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
      ,赤芍9g,白芍9g
      ,生姜3片,大棗7枚
      。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fēng)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dāng)歸
      、云母粉
      、白術(shù)、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
      、秋七日、冬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