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冷物傷脾,夾臍疰痛,生硬入胃,中滿痞塞,潮發(fā)寒熱
別名 : 交泰丹
處方 : 金星石1兩
制法 : 上藥入瓷瓶子,炭半秤
功能主治 : 陰陽二毒傷寒
,或因下早亡陽,或致結伏胸膈,四肢厥冷,脈息俱無,心躁如火;或因冷物傷脾,夾臍疰痛,生硬入胃、中滿痞塞,潮發(fā)寒熱;翻胃噦逆,霍亂吐痢,小腸痃癖,脅肋氣痛;小兒瘡疹倒靨。用法用量 : 交泰丹(《楊氏家藏方》卷三)。
摘錄 : 《洪氏集驗方》卷一
目錄1拼音2養(yǎng)正丹的別名3處方4來源5炮制6功能主治7養(yǎng)正丹的用法用量8摘錄9《醫(yī)學入門》卷四 9.1方名9.2組成9.3功效9.4主治9.5養(yǎng)正丹的用法用量9.6制備方法 10《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引寶林真人谷伯陽《傷寒論》(見《局方》卷五) 10.1方名10.2養(yǎng)正丹的別名10.3組成10.4功效10.5主治10.6養(yǎng)正丹的用法用量10.7制備方法10.8各家論述 附:1古籍中的養(yǎng)正丹 1拼音 yǎng zhèng dān
2養(yǎng)正丹的別名交泰丹
3處方水銀
、硫黃(研細)、朱砂(研細)、黑錫(去滓.稱.與水銀結砂),各一兩。4來源出寶林真人谷伯陽《傷寒論》中。
5炮制上用黑盞一只
,火上熔黑錫成汁,次下水銀,以柳枝子攪勻,次下朱砂,攪令不見星子,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焰,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如粉極細,用糯米粉煮糊為圓,如綠豆大。每服二十圓,加至三十粒,鹽湯下。
6功能主治卻邪輔正
,助陽接真。治元氣虛虧,陰邪交蕩
,正氣乖常,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呼吸不足,頭旋氣短,心神怯弱,夢寐驚悸,遍體盜汗,腹痛腰疼;或虛煩狂言,口干上喘,翻胃吐食,霍亂轉(zhuǎn)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風涎潮,不省人事,陽氣欲脫,四肢厥冷。如傷寒陰盛
,自汗唇青脈沉,最宜服之。及婦人產(chǎn)后7養(yǎng)正丹的用法用量此藥升降陰陽
8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9《醫(yī)學入門》卷四
10《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引寶林真人谷伯陽《傷寒論》(見《局方》卷五)
古籍中的養(yǎng)正丹 《雜病廣要》:[諸血病]血衄 》)有因虛致衄
《雜病廣要》:[臟腑類]大便不通
《雜病廣要》:[外因類]中風 服亦效。若不審是熱積生風
《時方歌括》:[卷上補可扶弱]四磨湯 味等分。各磨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二十一]顛狂
養(yǎng)正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交泰丹
【處方】水銀
道藏綜合索引 書名:金華沖碧丹經(jīng)秘旨 編著:孟煦 卷數(shù):二卷 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蘭字號 涵芬樓本第592冊 新文豐本第32冊 三家本第19冊 道藏提要:編號908 中華道藏:四輔真經(jīng)太清金丹經(jīng) 第18冊 ?金華沖碧丹經(jīng)秘旨
,南宋白玉蟾、蘭元白傳授,孟煦編集。約成書于嘉定年間(1208-1224)。二卷,收入《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原書卷首有寶慶乙酉(1225年)盂煦所作《傳》文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87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