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大和中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01:49:46

      大和中丸

      處方 : 木香半兩

      ,沉香半兩,枳實半兩,檳榔半兩
      ,蓬術半兩
      ,宿砂半兩
      ,青皮半兩
      ,陳皮半兩
      ,木通半兩
      ,當歸半兩
      ,黃芩半兩,三棱半兩
      ,豬牙皂角半兩
      ,白豆蔻半兩,郁李仁半兩,黃連半兩
      ,牽牛(頭末)1兩
      ,大黃2兩,黃柏1兩半
      ,香附1兩半

      制法 : 上為末,滴水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食傷氣滯。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

      ,溫水送下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九引《新效方》

      目前臨床應用的丸劑中哪些是大蜜丸
      、哪些是小蜜丸?

      丸劑是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粘合劑或輔料

      ,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的固體制劑,是中成藥最古老的劑型之一
      。根據粘合劑的不同丸劑又分為蜜丸
      、水蜜丸、水丸
      、糊丸
      、濃縮丸、微丸等類型
      。 (1)蜜丸:藥材細粉以蜂蜜為粘合劑制成
      ,是中醫(yī)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稱為大蜜丸
      ,丸重在0.5克以下為小蜜丸
      。蜂蜜富于營養(yǎng),并有潤肺止咳
      、潤腸通便的功能
      ,同時還有質地柔潤、吸收緩慢
      、作用緩和的特點
      。滋補類藥物、小兒用藥
      、貴重及含易揮發(fā)性成分的藥物常制成蜜丸
      。多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
      、人參鹿茸丸等
      。 (2)水蜜丸:藥材細粉以水和蜂蜜按適當比例混勻為粘合劑制成。水蜜丸的特點與蜜丸相似,作用緩慢
      、持久
      ,但因用蜜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
      、易保存和服用
      。多用于補益類藥物,如補中益氣丸等
      。 (3)水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醋
      、藥汁、黃酒等為粘合劑制成
      。因特殊需要
      ,水丸還可包衣。泛制水丸體積小
      ,表面致密光滑
      ,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 (4)濃縮丸:全部藥材或部分藥材的煎液或提取液
      ,與適宜的輔料或藥物細粉加適宜的粘合劑制成。根據粘合劑的不同
      ,又分為濃縮蜜丸
      、濃縮水丸、濃縮水蜜丸
      。濃縮丸體積小
      ,藥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
      ,在體內溶化吸收比較緩慢
      。濃縮丸適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種疾病。 (5)糊丸:藥材細粉以米糊或面糊為粘合劑制成
      。糊丸質地堅硬,在體內崩解慢
      ,內服既可延長藥效
      ,又能減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釋放或減緩刺激性成分對胃腸的刺激。刺激性較大或有毒藥物宜制成糊丸
      。 (6)蠟丸:藥材細粉以蜂蠟為粘合劑制成
      。蠟丸是中成藥的長效劑型之一,溶化極其緩慢
      ,可延長藥效
      ,防止藥物中毒或對胃起強烈的刺激作用。處方中含較多的劇毒或強刺激性藥物,或要求在腸道吸收的中成藥
      ,都可制成蠟丸
      。為中成藥傳統(tǒng)劑型,品種已不常見
      。 (7)微丸:藥材細粉以水或酒泛丸
      ,或以百草霜為衣,采用現(xiàn)代技術制成
      。微丸直徑小于2.5毫米
      ,體積小,應用劑量小
      ,服用方便
      ,吸收平穩(wěn)。微丸適宜于刺激性藥物
      ,貴重或細料藥材多制備成微丸

      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

      溫中祛寒劑,適用于中焦虛寒證

      。代表方如理中丸
      、小建中湯、吳茱萸湯
      、大建中湯等


      《傷寒論》

      【組成】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各9g)

      【用法】上四味,搗篩
      ,蜜和為丸
      ,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shù)合
      ,和一丸
      ,研碎,溫服之
      ,日三四服
      ,夜二服。腹中未熱
      ,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服湯后,如食頃
      ,飲熱粥一升許
      ,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現(xiàn)代用法:上藥共研細末
      ,煉蜜為丸
      ,重9g,每次1丸
      ,小蜜丸則每次9g
      ,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
      ;亦可作湯劑
      ,水煎服,藥后飲熱粥適量)


      【功用】溫中祛寒
      ,補氣健脾。

      【主治】1.脾胃虛寒證
      。脘腹疼痛
      ,喜溫喜按,嘔吐便溏
      ,脘痞食少
      ,畏寒肢冷,口淡不渴
      ,舌質淡
      、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
      。便血、吐血
      、衄血或崩漏等
      ,血色暗淡,質清稀
      ,面色?白
      ,氣短神疲,脈沉細或虛大無力
      。3.中陽不足
      ,陰寒上乘之胸痹
      ;脾氣虛寒
      ,不能攝津之病后多涎唾
      ;中陽虛損,土不榮木之小兒慢驚
      ;食飲不節(jié)
      ,損傷脾胃陽氣,清濁相干
      ,升降失常之霍亂等


      【證治機理】本證系由脾胃虛寒所致。中陽不足
      ,寒自內生
      ,陽虛失溫,則畏寒肢冷
      ;寒凝而滯
      ,則腹痛綿綿喜溫按;脾主運化而升清
      ,胃主受納而降濁
      ,脾胃虛寒致脾不運化、胃不受納
      ,升降納運失職
      ,故見脘腹痞滿,食少倦怠
      ,嘔吐便溏
      ;舌淡苔白潤,口中不渴
      ,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皆為虛寒之象。若脾胃虛寒
      ,統(tǒng)攝失權
      ,血不循經則可見便血、吐血
      、衄血或崩漏等
      ,但血色暗淡,質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若中陽不足,陰寒上乘而致胸陽不振
      ,則可見胸痹心痛
      ;若久病傷及脾陽,使津無所攝
      ,上溢于口
      ,則可見病后多涎唾
      ,甚則流涎不止;若小兒先天稟賦不足
      ,后天脾胃虛寒
      ,生化無源,致經脈失養(yǎng)
      ,土不榮木
      ,則可見慢驚;若食飲不節(jié)
      ,損傷脾胃陽氣
      ,清濁相干,升降失常則致霍亂
      。法當溫中祛寒
      ,益氣健脾。

      【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熱
      ,溫脾暖胃
      ,助陽祛寒為君藥。陽虛則兼氣弱
      ,氣旺亦可助陽
      ,故臣以甘溫之人參,益氣健脾
      ,補虛助陽
      ,《內經》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枷嗯洌瑴刂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脾為中土
      ,喜燥惡濕,虛則濕濁易生
      ,反困脾胃
      ,故佐以甘溫苦燥之白術,既健脾補虛以助陽
      ,又燥濕運脾以助生化
      。甘草與諸藥等量,一與參
      、術以助益氣健脾
      ,補虛助陽;二可緩急止痛
      ;三為調和諸藥
      ,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
      。四藥相伍,可溫中陽
      ,補脾氣,助運化
      ,故曰“理中”


      本方在《金匱要略》中作湯劑,稱“人參湯”
      。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湯”四字
      。蓋湯劑較丸劑作用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劑型
      。(理中丸與人參湯
      ,兩方組成、用量完全相同
      。前者為丸劑
      ,治中焦虛寒之脘腹疼痛、自利不渴或病后喜唾
      ;后者為湯劑
      ,主治中、上二焦虛寒之胸痹
      ,癥見心胸痞悶
      、氣從脅下上逆搶心。前者虛寒較輕
      ,病勢較緩
      ,取丸以緩治;后者虛寒較重
      ,病勢較急
      ,取湯以速治)

      【配伍特點】辛熱甘苦合方,溫補并用
      ,補中寓燥


      【運用】本方為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之基礎方。以脘腹疼痛
      ,喜溫喜按
      ,嘔吐便溏,脘痞食少
      ,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
      ,脈沉細為辨證要點
      。本方臨證服后
      ,當“飲熱粥”,且溫覆“勿發(fā)揭衣被”
      。藥后當覺腹中似有熱感
      ,若“腹中未熱”,則應適當加量
      ,“益至三四丸”
      ,或易為湯劑。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子炮
      ,去皮
      、臍? ?人參去蘆?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各9g)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每兩作十丸
      。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盞
      ,化開
      ,煎至七分,稍熱服之
      ,空心食前


      功用:溫陽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脾胃虛寒較甚
      ,或脾腎陽虛證。癥見脘腹疼痛
      ,下利清谷
      ,惡心嘔吐,畏寒肢冷
      ,或霍亂吐利轉筋等


      2.桂枝人參湯(《傷寒論》)?

      桂枝別切,四兩(12g) 甘草炙
      ,四兩(9g) 白術三兩(9g) 人參三兩(9g) 干姜三兩(9g) 上五味
      ,以水九升,先煮四味
      ,取五升
      ,內桂更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溫陽健脾
      ,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虛寒
      ,復感風寒表證
      。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
      ,腹痛
      ,下利便溏,口不渴
      ,舌淡苔白滑,脈浮虛者


      【鑒別】理中丸為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之基礎方
      ,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參湯均為理中丸加味而成
      。附子理中丸加用大辛大熱之附子
      ,其溫中散寒之力更強,且能溫腎
      ,適用于脾胃虛寒之重證或脾腎虛寒者
      ;桂枝人參湯即人參湯加桂枝,溫陽健脾
      ,兼解表寒
      ,表里同治,適用于脾胃虛寒而外兼風寒表證者


      【方論選錄】脾胃應土
      ,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
      ,屬三焦曰中焦
      ,自三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
      ,此丸專治
      ,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
      ,《內經》曰:脾欲緩
      ,急食甘以緩之。緩中益脾
      ,必以甘為主
      ,是以人參為君。白術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
      ,甘勝濕
      ,溫中勝濕,必以甘為助
      ,是以白術為臣
      。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
      ,甘先入脾
      。脾不足者,以甘補之
      ,補中助脾
      ,必先甘劑,是以甘草為佐
      。干姜味辛熱
      ,喜溫而惡寒者,胃也
      ,胃寒則中焦不治
      ,《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散寒溫胃
      ,必先辛劑,是以干姜為使
      。(成無己《傷寒明理論》)

      【醫(yī)案舉例】曹省初病傷寒
      ,六七日,腹?jié)M而吐
      ,食不下
      ,身溫,手足熱
      ,自利
      ,腹中痛,嘔
      ,惡心
      。醫(yī)者謂之陽多,尚疑其手足熱
      ,恐熱蓄于胃中嘔吐
      ,或見吐利而為霍亂。請予診
      ,其脈細而沉
      。質之
      ,曰太陰證也。太陰之為病
      ,腹?jié)M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雞子黃大”
      ,晝夜投五六枚
      。繼以五積散,數(shù)日愈
      。(《傷寒九十論》)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鄉(xiāng)
      ,甘草人參術黑姜,嘔利腹痛陰寒盛
      ,或加附子總扶陽


      合六法,方六首


      理中丸

      霍亂
      ,頭痛發(fā)熱
      ,身疼痛
      ,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下有作湯加減法)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

      右四味
      ,搗篩
      ,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
      。以沸湯數(shù)合
      ,和一丸,研碎
      ,溫服之
      ,日三四,夜二服
      ;腹中未熱
      ,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湯法
      ,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臍上筑者
      ,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
      ,去術,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
      ,還用術;悸者
      ,加茯苓二兩
      ;渴欲得水者,加術
      ,足前成四兩半
      ;腹中痛者,加人參
      ,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加干姜
      ,足前成四兩半
      ;腹?jié)M者,去術
      ,加附子一枚
      。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
      ,微自溫
      ,勿發(fā)揭衣被。

      理中湯

      脾胃不和
      ,中寒上沖
      ,胸脅逆滿,心腹 痛
      ,痰逆惡心
      ,或時嘔吐,心下虛痞
      ,隔塞不通
      ,飲食減少
      ,短氣羸困,溫中逐水
      ,止汗去濕
      。又腸胃冷濕,泄瀉注下
      ,水谷不分
      ,腹中雷鳴,傷寒時氣
      ,里寒外熱
      ,霍亂吐利,手足厥冷
      ,胸痹心痛
      ,逆氣結氣,并皆治之


      人參? ?甘草銼
      ,炒? ?白術? ?干姜炮,各三兩

      上為粗末
      。每三錢
      ,以水一盞半,煎取中盞
      ,去滓
      ,稍熱服,空心
      、食前

      附子理中圓?

      治脾胃冷弱
      ,心腹絞痛
      ,嘔吐泄利,霍亂轉筋
      ,體冷微汗
      ,手足厥寒,心下逆滿
      ,腹中雷鳴
      ,嘔噦不止,飲食不進
      ,及一切沉寒痼冷
      ,并皆治之。

      附子(炮
      ,去皮
      、臍)? 人參(去蘆)?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各三兩

      上為細末
      ,用煉蜜和為圓,每兩作一十圓
      。每服一圓
      ,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
      ,稍熱服之
      ,空心食前。

      中丸和四神丸好
      ,還是附子理中丸和桂附地黃丸一起吃

      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合用用于脾腎兩虛引起的腹瀉(五更瀉,早餐5點鐘腸鳴臍痛

      ,瀉后痛減
      ,大便稀薄)
      、脘腹冷痛
      ,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附子理中丸和桂附地黃丸都含有附子
      ,附子有大毒,合用會使藥量增加
      ,引起毒副作用

      ?八味理中丸作用與功效
      ,有什么副作用?

      八味理中丸--《活幼口議》卷十九
      【處方】人參 甘草(炙)白術 干姜 枳實(制炒)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


      【制法】藥為細末
      ,煉蜜為丸,如小指頭大

      【功能主治】小兒心肺不和
      ,息數(shù)脈急,上下不得升降
      ,中膈痞滿
      ,坐臥煩悶,神情不樂
      ,飲食不下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淡豆豉5粒
      ,水150毫升
      ,煎至75毫升
      ,去豉,通口服無時

      【摘錄】《活幼口議》卷十九
      八味理中丸--《醫(yī)統(tǒng)》卷八十五
      【處方】白術1兩(炒)
      ,炙甘草7錢,人參5錢
      ,白茯苓5錢
      ,干姜(炒)5錢,滑石5錢
      ,麥芽(炒)5錢
      ,神曲(炒)5錢。
      【制法】上為細末
      ,米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壯氣補虛
      。主治產后氣血俱虛
      ,汗出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
      ,食前生姜湯送下
      。有痰,加半夏曲

      【摘錄】《醫(yī)統(tǒng)》卷八十五
      八味理中丸--《普濟方》卷三八七
      【處方】人參
      、甘草(炙)、白術
      、干姜
      、枳實(治炒)、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
      、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小指大

      【功能主治】小兒心脾肺不和
      ,息數(shù)脈急,上下不升降
      ,中膈痞滿
      ,胸臆郁抑,坐臥煩悶
      ,精神不樂
      ,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次1丸,用淡豆豉5粒
      ,水1小盞
      ,煎至半,去豉
      ,通口服
      ,不拘時候。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七
      八味理中丸--《百一》卷二
      【處方】川姜2兩
      ,縮砂仁2兩
      ,麥糵2兩,神曲(炒)1兩
      ,白茯苓1兩
      ,人參1兩,甘草1兩半(炙)
      ,白術4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每兩分作10丸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胸膈痞悶
      ,心腹疼痛
      ,腹?jié)M身重,四肢不舉
      ,腸鳴泄瀉
      ,飲食不化,嘔吐痰水

      【用法用量】《普濟方》加半夏曲
      ,入鹽點服,名「八味理中湯」

      【摘錄】《百一》卷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8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防風9g
      保真湯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歸
      、云母粉
      、白術、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用法用量 : 上于未發(fā)前1日至晚作1劑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