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檳榔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06:49:02
大檳榔散
處方 : 硫黃5錢,黑狗脊5錢
,輕粉1錢,紅娘子1個
,大檳榔1個。
制法 : 上為細末
。

功能主治 : 干濕疥癬
。
用法用量 : 每用藥末半錢,于手掌中
,臨臥時油調(diào)如糊
,兩手搓摩極熱,鼻內(nèi)聞之
,及摩搽疥上,隔日再用
。甚者不過3上
。
摘錄 : 《外科精義》卷下引成子玉方
中醫(yī)知識每日一讀:傷寒總病論:發(fā)汗吐下后雜病證
病患脈微而澀,此乃醫(yī)所病
,大發(fā)其汗
,又數(shù)大下之
,其人亡血
。病當(dāng)惡寒,后乃發(fā)熱
,無休止時
。夏月盛熱,欲著覆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體
,所以然者
,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
,使陽氣微
,又大下之,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陽氣在表
,胃氣虛冷
,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
,故欲著覆衣
。十一月之時
,陽氣在里
,胃中燥熱,以陰氣內(nèi)弱
,不能勝熱
,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
,故知亡血也
。(此皆可治
。陽微惡寒四逆
,陰弱發(fā)熱為內(nèi)熱病
,宜苦酒
、艾草之類
。) 大下后,復(fù)發(fā)汗
,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得小便利,必自愈
。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湯 主之
。 茯苓(四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大棗(八個) 咀
,以甘爛水五升,先煮茯苓減一升
,內(nèi)下諸藥,煮取一升半
,溫溫作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
,置大盆中,以楊柏枝擊水
,上有珠子五六千個相逐
,取用之
。 發(fā)汗或下后
,痞滿,或成寒實結(jié)胸,氣塞不通
,宜
檳榔散 。 檳榔(二個
,一生一煨
。) 細末
,酒二盞
,煎一盞四分,作兩服
,溫飲之
。兼治蛔厥
,心腹刺痛
。《南海本草》治膀胱氣佳
。 龐曰 因發(fā)汗時,汗出如水漏下
,還復(fù)汗少,喘促不止
。脈促而按之濡者,合當(dāng)汗而解
;脈促而按之者
,死。若脈浮
,手足微厥
,面垢唇青,昏憒而喘者
,陰陽未和
,尚阻升降
,宜服順陰陽
五味子湯 。 麻黃(半兩)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杏仁 橘皮 生姜(各一份) 棗(七枚) 咀
,水二升,煮七合
,去滓,通口服一盞
,未瘥
,再作二三服
。手足厥甚者
,濃衣護其厥
。 下后
,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
,無表證,脈沉微
,身無大熱者,宜
干姜附子湯 。(不可作煮散
。)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
,生) 咀
,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時
,飲一小盞
,食久再服。 傷寒
,若吐下后
,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
,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
,宜
茯苓白術(shù)湯 。 茯苓(二兩) 桂枝(一兩半) 白術(shù) 甘草(各一兩) 咀
,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
,分溫四服
。 發(fā)汗吐下后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
,心中懊
,香豉梔子湯主之;少氣者
,加甘草;嘔者
,加生姜
。
梔子香豉湯肥梔子(二十枚) 香豉(兩合
,綿裹) 水二升
,煎梔子至一升三合,下豉
,取七合半,去滓
,每進一盞。得吐
,止后服
。
梔子甘草湯 ,前湯內(nèi)加甘草一兩
,同梔子煮,后下豉
,如前法
,加水半升
。
梔子生姜湯 ,前方內(nèi)加生姜二兩半
,同梔子煮,后下豉
,同前法,加水一升
。 傷寒五六日
,大下之后
,身熱不去
,心中結(jié)痛者
,未欲解也
,屬梔子香豉湯主之。(用前方
。) 下后
,腹煩滿,起臥不安者
,
梔子濃湯 主之
。 梔子(八個
,大者) 濃樸(二兩) 枳實(二枚) 咀
,水二升,煮一升
,去滓,溫飲一盞
。 傷寒
,醫(yī)以丸藥下之
,身熱不去,微煩
,
梔子干姜湯 主之
。 肥梔子(八個) 干姜(一兩) 以水一升七合
,煮取八合,去滓
,分溫三服
。 凡用梔子湯得效,即止后服
,病患舊有微溏,不可與之
。 發(fā)汗
,若下之
,而煩熱
,胸中窒塞者,梔子湯主之
。 傷寒五六日
,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心煩者
,此表未解
,
柴胡桂枝干姜湯 主之
。 桂枝 黃芩(各一兩半) 柴胡(四兩) 栝蔞根(二兩) 干姜 甘草 牡蠣(各一兩) 咀
,水六升
,煎至三升,去滓
,再煎一升半
,溫溫時飲一盞,食頃再服
。 傷寒發(fā)汗
,若吐下
,解后
,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
,
旋復(fù)花代赭湯 主之。 旋復(fù)花 甘草(各一兩半) 人參(一兩) 生姜(二兩半) 代赭(末,半兩) 棗(三枚)半夏(一兩半) 咀
,水五升
,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
,溫分四服。 傷寒
,若吐下后
,七八日不解
,熱結(jié)在里
,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
,大渴,舌上干燥而煩
,飲水至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主之
。(方在厥陰證中
。) 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
,譫語身重
,不可轉(zhuǎn)側(cè)者
,
柴胡龍骨牡蠣湯 主之
。 柴胡(二兩) 龍骨 黃芩 生姜 鉛丹 人參 桂枝 茯苓 牡蠣(各三分) 半夏(一合)大黃(一兩) 棗(六個) 咀,水六升
,煎取三升,下大黃
,切如棋子塊,更煎取二升
,去滓
,溫飲一盞
。 傷寒
,服湯藥,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服瀉心已,復(fù)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
。醫(y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
。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
,以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
。復(fù)不止
,當(dāng)以五苓散利小便
。(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
。)
赤石脂禹余糧湯赤石脂 禹余糧(各八兩) 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溫飲一盞。 太陽病
,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
,遂協(xié)熱而利,利不止
,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
桂枝人參湯 主之
。 桂枝 甘草(各二兩) 白術(shù) 人參 干姜(各一兩半) 咀
,水五升
,先煮四味
,取三升,內(nèi)桂
,更煮取一升,去滓
,溫分三服
。 發(fā)汗后
,腹脹滿者
,
濃樸人參湯 主之
。 濃樸(四兩) 甘草(一兩) 生姜(四兩) 半夏(一兩一分) 人參(半兩) 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半,去滓
,溫分三服
。 治頭痛壯熱,心中煩
,
黃芩梔子湯 。 黃芩 梔子(各一兩半) 石膏 干葛(各二兩) 豉(半兩) 蔥白(寸切
,半斤) 咀
,水四升,煮取一升半
,溫溫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證
,亦可服
。治夏月傷暑毒
,殊驗
。 傷寒發(fā)汗后,或未發(fā)汗
,頭痛如破
,宜
蔥白湯 。 連須蔥白(寸切
,半斤) 生姜(二兩) 水二升,煮一升
,去滓,溫溫作二三服
。 服前湯,頭痛未解
,宜
葛根蔥白湯 。 葛根(一兩) 芍藥 芎 知母(各半兩) 蔥白(一握,寸切) 生姜(一兩) 咀
,水二升半
,煮取一升,去滓
,溫溫分減服
。 傷寒頭痛立效
,
荊芥散 。 天南星 草烏頭(肉白者,生用) 荊芥穗(各半兩) 石膏(一兩) 細末
,每服二錢半
,陳茶一錢,姜汁半呷
,薄荷三葉,水兩盞
,煎至八分
,溫溫相次三服
。 傷寒嘔吐不止
,惡寒
,脈細或浮遲,宜
理中丸 ,兼治霍亂吐利,及傷寒后發(fā)熱
,水停喜唾者
。 人參 干姜 甘草 白術(shù)(各一兩) 細末
,蜜丸雞子黃大
,每服一丸,百沸湯一盞
,化令細,煎三五沸
,溫服之
。 霍亂臍上筑者,不宜術(shù)
,可作湯去術(shù),加桂一兩半
,水三升,煎取八合
,稍熱服之。吐甚
,去術(shù)加生姜一兩半,作湯煎
,如前法
,飲熱粥一碗
,微溫覆之
,勿發(fā)揭衣被。有寒腹?jié)M痛
,或四肢拘急
,或下利轉(zhuǎn)筋
,加生附子二枚,作湯服之
。 治傷寒嘔吐欲死,
生姜半夏湯 。 半夏(一兩半) 生姜(三兩) 水三升半
,煮一升
,去滓
,溫溫分四服。 治嘔吐發(fā)熱
,脈滑數(shù)或洪者
,
茅根湯 。 茅根(半升) 麥門冬(二合半) 半夏(一兩) 人參(半兩) 茯苓(半兩) 生姜(二兩) 咀
,水五升
,煎一升半
,去滓,溫溫分減服
。 霍亂,頭痛發(fā)熱
,身疼
,多飲水者
,宜五苓散
。(方在水證中。) 傷寒發(fā)熱自利
,脈浮大數(shù)
,及鼻衄或嘔者,宜
黃芩芍藥湯 。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各一兩) 咀
,水五升
,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四服
。嘔者,加半夏一兩一分
,生姜一兩半,煎服。 治傷寒熱痢
,或兼腹痛
,
黃連當(dāng)歸丸 。 黃連 當(dāng)歸(各三兩) 干姜 赤石脂(各一兩) 細末
,蜜丸梧桐子大
,米飲吞下二三十丸
,日三夜二服
。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
,赤帶下
,伏氣腹痛
,諸熱毒悉主之
,
薤白梔子湯 。 豉(半升,綿裹) 薤白(一握) 肥梔子(大者七個) 水三升半
,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
,煎至二升
,去滓,下豉煮一升半
,溫溫分減服,必解下惡積
。 傷寒汗解
,因飲酒復(fù)劇
,苦煩悶,干嘔口燥
,呻吟錯語
,不得臥。此藥解熱毒
,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
,療五日中神效,
黃連黃柏湯 。 黃連(一兩半) 黃芩 黃柏(各一兩) 肥梔子(十二個) 咀,水三升
,煎一升二合,去滓,溫溫分減服
,未瘥更作
。 傷寒四日而大下
,熱利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
,四順湯熱
,白通湯苦溫
,除熱止利,莫若
黃連熟艾湯 。 黃連 黃柏(各一兩半) 龍骨(一兩) 熟艾(兩雞子大) 咀
,水四升
,煮一升二合
,去滓,分減溫服
。 龐曰 凡冷利皆宜四逆
。冷利臍下必寒,水谷黃白色或青黑也
;熱利臍下必?z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利黃赤色也
;天行熱毒
,下利赤白,久下膿血
;及下部毒瓦斯,當(dāng)下細蟲如布絲縷大
,或長四五寸
,黑頭銳尾,宜
麝香丸 。 麝香(一錢) 附子 雄黃 丹砂 干姜 巴豆(各二錢) 搗下篩訖
,煉蜜和丸小豆大
,米飲下二丸
。未知增之。(此方本無巴豆
,是古方脫去,服之不效
。今增巴豆,試之甚驗
。) 傷寒后咳噫
,
肉豆蔻湯 。 肉豆蔻(一個) 石蓮肉(炒) 茴香(各一分) 丁香(半分) 生姜 人參(各二分)枇杷葉(五片
,拭去毛
,炙
。) 咀
,水三升,煎至一升半
,分四服
,空心暖飲之
。 龐曰 傷寒汗后
,咳噫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
,升之不上
,降之不下
,故胃氣上逆而咳噫無休止者,宜
良姜湯 。 橘皮 良姜 桂枝 當(dāng)歸(各一分) 麻黃(半兩) 檳榔(三個) 杏仁(二十個) 甘草(一分) 生姜(一分) 大棗(十枚) 咀,水二升半
,煎至一升,去滓
,下檳榔末
,又煎三沸
,去滓,通口服一盞
,未已再一劑。 時行頭痛
,心如醉狀
,面愛向黑處
,不欲見人
,此為壞熱不散,速行大青湯與服
;不爾
,狂走趕人。
大青湯大青葉 秦艽 吳藍 升麻 薺 栝蔞根(各二分) 甘菊(一分) 石膏(三分) 竹瀝(二合) 樸硝(三分) 咀
,分二帖
,每服一帖
。水二升半
,煎至一升二合,去滓
,下竹瀝、樸硝
,分溫四服
。肉色黃加茵陳六分
;面似火加梔子十四枚
,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
,溫飲一盞
。 七八日熱盛不解,
苦葶藶湯 。 苦酒(一升半) 苦葶藶(一合) 生艾汁(半升) 同煎至七合,作二服
,此療內(nèi)熱病,有牛黃一刀圭尤良
。阮河南曰 今諸療疾,多用辛甜姜桂人參之屬
,此皆貴價難得
,常有必欲求之
,轉(zhuǎn)以失時
。而苦參、青葙
、葶藶子
、艾之屬
,所在盡有之,除熱解毒
,最勝向貴價藥也
,前后數(shù)參并用之。得病內(nèi)熱者
,不必按常藥次也
,便以青葙
、苦參、艾
、苦酒療之,但少促其間耳
,無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
。) 龐曰 辛甜姜桂人參之屬
,是發(fā)散寒氣之藥,其病未傳成內(nèi)熱者
,為調(diào)治之大要藥也。決不可慮其酸苦之藥
,正治內(nèi)熱病急要之藥也
。設(shè)當(dāng)行辛甘而用酸苦,設(shè)當(dāng)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于陰陽之用
,如此醫(yī)殺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