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雞子方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11:22:22
大蒜雞子方
處方 : 大蒜(剝去皮)2顆
,雞子2枚
。
功能主治 : 休息痢
。

用法用量 : 上先將蒜放鐺中,取雞子打破沃蒜上
,以盞子蓋
,候蒜熟,空腹食之
。下過再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五九
雞子怎么燒才好吃!~!~~
用雞翼做味道較好
。1用刀在雞翼背部劃開兩道淺口。2放入五香粉
,姜片
,鹽,糖和紹酒(少許)腌制15分鐘
。3油熱后快炒,滴入適量醬油
,待雞翼金黃后,倒入可樂
,份量為蓋過所有雞翼。(一個易拉罐)4將兩匙生粉用少許水或開后倒入
。5鍋內的可樂因為加了生粉開始收汁
。6待可樂汁全部裹緊雞翼后(盡可能的干鍋
,不留汁)
,出碟
,切幾條香菜鋪在雞翼上面
!完成:)
香辣可樂雞翅
原料:雞翅中6-8個
,可口可樂一小杯
,辣椒粉少許
,孜然少許(成粒的孜然,不要粉末的)。
步驟:
鍋里放水
,等水燒開后下雞翅
,雞翅7成熟即可
。濾干水備用
。
油多放,用蔥花和大蒜爆鍋
,下雞翅,放孜然和辣椒粉
,大火,炒炸
,炸到皮略焦為最好
。
用勺子把多余的油撇出來,把可樂加進去
,加鹽和味精,一點水都不要放
,等可樂快燒干的時候把火燒微關小一點收汁
。在燒可樂的同時可以用勺子把蒜末和蔥末撇去
。
鹽局雞
制作方法是:原料 肥嫩雞一只(重2斤左右)。姜片2錢
、蔥條2錢
、香菜5錢
、精鹽2.5錢
、味精1.5錢
、八角末5分、芝麻油2分
、沙姜末5分
、熟豬油2.5錢
、花生油3錢
、紗紙2張
。
制法
1.用火燒熱炒鍋
,下精鹽8分
,燒熱后放入沙姜末拌勻取出
,分盛3小碟,每碟加入豬油3錢
,供佐食用。將豬油1兩半
、精鹽1錢和麻油、味精調成味汁
。把紗紙1張刷上花生油待用
。
2.用旺火燒熱炒鍋
,下粗鹽炒至高溫(鹽略呈紅色)時
,取出1/4鹽放入沙鍋內
,把雞放在鹽上
,然后將余下3/4的鹽蓋在雞面上
,加上鍋蓋
,用小火局
、約20分鐘至熟
。把雞取出
,去掉紗紙
,剝下雞皮
,將肉撕成塊,骨拆散
,加入調味拌勻
,放在碟上
,砌成雞的形狀
,香菜放在雞的兩邊即成
。食用時佐以沙姜油鹽
。按此法制作的鹽局雞
,皮爽肉滑
,骨香味濃,開胃適口
。
關于大蒜的資料有那些
大蒜,多年生草本植物
,百合科蔥屬。地下鱗莖分瓣
,按皮色不同分為紫皮種和白皮種
。辛辣,有刺激性氣味
,可食用或供調味
,亦可入藥。大蒜種西漢時從西域傳入我國
,經(jīng)人工栽培繁育深受大眾喜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緛碓础克?Allium sativum L.(Garlic)以鱗莖入藥。春
、夏采收,扎把
,懸掛通風處,陰干備用
。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約0.2%,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
,具有殺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產生
。尚含多種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
。
【性狀】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
,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皮
,剝去鱗葉
,內有6~10個蒜瓣
,輪生于花莖的周圍
,莖基部盤狀
,生有多數(shù)須根
。每一蒜瓣外包薄膜
,剝去薄膜
,即見白色
、肥厚多汁的鱗片
。有濃烈的蒜臭
,味辛辣
。 紫皮大蒜
【用法用量】3~5枚
。生食
,煎湯
,煮食均可
,或制成糖漿服。外用適量
,搗敷
,切片擦或隔蒜灸
。
【生長地區(qū)】全國各地均產
。
【采制】6月葉枯時采挖
,除去泥沙,通風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
【科屬】為傘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
。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
【性味舊經(jīng)】性溫
,味辛平;入脾
、胃、肺經(jīng)
。
【不良反應】外用能引起皮膚發(fā)紅,灼熱
,起泡
,故不宜敷之過久
,皮膚過敏者慎用
。
【注意事項】大蒜性溫
,陰虛火旺及慢性胃炎潰瘍病患者應慎食。
【植物形態(tài)】大蒜
多年生草本
,具強烈蒜臭氣
。鱗莖大形
,具6~10瓣
,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質鱗被
。葉基生,實心
,扁平,線狀披針形
,寬約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狀
。花莖直立
,高約60厘米;佛焰苞有長喙
,長7~10厘米;傘形花序
,小而稠密
,具苞片1~3枚,片長8~10厘米
,膜質,淺綠色
;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
,長4毫米
,或完全無珠芽
;花柄細
,長于花
;花被6
,粉紅色
,橢圓狀披針形
;雄蕊6
,白色,花藥突出
;雌蕊1
,花柱突出
,白色
,子房上位
,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
,3室
。蒴果
,1室開裂
。種子黑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谙募尽?br>【營養(yǎng)成分】每100克含水分69.8克
,蛋白質4.4克,脂肪0.2克
,碳水化合物23.6克
,鈣5毫克
,磷44毫克
,鐵0.4毫克
,維生素C3毫克。此外
,還含有硫胺素
、核黃素
、尼克酸
、蒜素
、檸檬醛以及硒和鍺等 去皮后的大蒜——蒜米 微量元素
。 醫(yī)書記載 【注意事項】大蒜性溫
,陰虛火旺及慢性胃炎潰瘍病患者慎食。
【文獻選錄】
《名醫(yī)別錄》:“散癰腫魘瘡
,除風邪
,殺毒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新修本草》:“下氣
,消谷,化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本草拾遺》:“初食不利目
,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
,使毛發(fā)白
。”
《隨息居飲食譜》:“生者辛熱
,熟者甘溫
,除寒濕
,辟陰邪
,下氣暖中
,消谷化肉
,破惡血
,攻冷積
。治暴瀉腹痛
,通關格便秘
,辟穢解毒
,消痞殺蟲
。外灸癰疽,行水止衄”
①《別錄》:“味辛
,溫,有毒
。”
②《醫(yī)林纂要》:“辛甘
,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③《隨息居飲食譜》:“生辛
,熱;熟甘
,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歸經(jīng)】入脾、胃
、肺經(jīng)。
①《綱目》:“入太陰
、陽明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
、太陰
、厥陰經(jīng)?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功用主治】行滯氣
,暖脾胃
,消癥積,解毒
,殺蟲
。治飲食積滯
,脘腹冷痛
,水腫脹滿
,泄瀉,痢疾
,瘧疾
,百日咳,癰疽腫毒
,白禿癬瘡,蛇蟲咬傷
。
行氣消積,殺蟲解毒
。用于感冒、菌痢
、阿米巴痢疾
、腸炎
、飲食積滯、癰腫瘡瘍
。
①《別錄》:"散癰腫蠿瘡
,除風邪
,殺毒氣
。"
②《唐本草》:"下氣消谷
,除風破冷。"
③《食療本草》:"除風
,殺蟲
。"
④《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
,除風濕
,破冷氣
,爛痃癖,伏邪惡
;宣通溫補
,無以加之
;療瘡癬
。"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
,治腎氣
,止霍亂轉筋、腹痛
,除邪辟溫,療勞瘧
、冷風、痃癬
、溫疫氣
,敷風損冷痛
,蛇蟲傷,并搗貼之
。"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
,化肉食
。"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
,興陽遭
,泄精,解水毒
。" 大蒜
⑧《綱目》:"搗汁飲
,治吐血心痛
;煮汁飲
,治角弓反張
;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
;同黃丹丸治痢瘧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同乳香丸治腹痛
;搗膏敷臍
,能達下焦
,消水,利大小便
;貼足心,能引熱下行
,治泄瀉暴肩及干濕霍亂
,止衄血
;納肛中
,能通幽門
,治關格不通
。"
⑨《四川中藥志》:"治肺結核
,血痢
,及崩中帶下
。"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
,1.5~3錢
;生食
、煨食或搗泥為丸
。外用:搗敷
、作栓劑或切片灸
。
【宜忌】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
、口齒、喉
、舌諸患和時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經(jīng)疏》:"凡肺胃有熱
,肝腎有火,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
②《本經(jīng)逢原》:"腳氣
、風病及時行病后忌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熱
,胎產,痧痘
,時病,瘡瘧血證
,目疾
,口齒喉舌諸患
,咸忌之。"
【選方】①治心腹冷痛:蒜
,醋浸至二
、三年,食至數(shù)顆
。(《瀕湖集簡方》)
②治夜啼腹痛
,面青
,冷證也:大蒜一枚(煨
、研
、日干)
,乳香五分
。搗
,丸芥子大
。每服七丸
,乳汁下
。(《世醫(yī)褥效方》)
③治水氣腫滿:大蒜
、田螺
、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
,水從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脹:大蒜
,入自死黑魚肚內,濕紙包
,火內煨熟,同食之
。忌用椒、鹽
,蔥
,醬
。多食自愈
。(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腳轉筋:急將大蒜磨腳心
,令遍
、熱
。(《攝生眾妙方》)
⑥治寒瘧
,手足鼓顫
,心寒面青:獨蒜一枚
,黃丹半兩
。上藥相和,同搗一千杵
,丸如黑豆大。未發(fā)時以茶下二丸
。(《昔濟方》蒜丸)
⑦治瘧病:獨頭蒜
,于白炭上燒之
,末,服方寸匕。(《補缺肘后方》)
⑧治食蟹中毒:干蒜煮汁飲之
。(《姚僧坦集驗方》)
⑨治臟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
,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
,如梧子大。每服三
,四十丸,陳米飲下
。(《本事方》蒜連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藥不應:蒜一枚
,去皮
,研如泥
,作錢大餅子
,厚一豆許
,左鼻血出
,貼左足心,右鼻血出
,貼右足心,兩鼻俱出
,俱貼之。(《簡要濟眾方》) [編輯本段]大蒜的傳說 歷史傳說:
古代華倫見一人病噎
,食不得下,令取餅店家榨大蒜二升飲之
,立吐蛔若干
,病人將蛔蟲懸于車上
,到華倫家
,見壁上有蛔蟲懸掛數(shù)十余條,乃知其奇
。又據(jù)《南史?6?1褚澄傳》載,“澄善醫(yī)術
,建元中,為吳郡太守
。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
,澄見謂曰:“汝有重疾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鹪唬骸芭f有冷疾
,至今五年,眾醫(yī)不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背螢樵\脈
,謂曰:“汝病非冷非熱
,當是食白渝雞子過多也
。”令取蒜一升煮食之
,始一服,乃吐得一物涎裹之
,切開看是雞雛,羽
。翅、爪
、距具備,能行走
。可謂奇矣。
世界傳聞:
相傳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民工飲食中每天必加大蒜
,用于增加力氣,預防疾病
。有段時間民工們因大蒜供應中斷而罷工
,直到法老用重金買回才復工
。
此外,在眾多有關吸血鬼的傳說中
,人們都堅信用大蒜或大蒜花可以驅逐吸血鬼
。
名人評價:印度醫(yī)學的創(chuàng)始人查拉克說:“大蒜除了討厭的氣味之外,其實際價值比黃金還高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倍砹_斯醫(yī)學家稱大蒜是土里長出的盤尼西林(青霉素)
。 產地與品種 我國大蒜的主要產地:河北永年縣
、河北大名縣北部
、江蘇邳州市
、河南省杞縣
、中牟縣賀兵馬村
,山東省萊蕪市
、金鄉(xiāng)縣(濟寧市)
、商河縣、蒼山縣(臨沂市)
、廣饒縣(東營市)
、茌平縣
、成武縣(菏澤市)
, 江蘇射陽縣
、太倉市
,上海嘉定
,安徽亳州市
、來安縣,四川溫江縣
、彭州市,云南大理及新疆等地
。
金鄉(xiāng)主產區(qū)介紹:金鄉(xiāng)大蒜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92年在首屆中國農業(yè)博覽會上
,榮獲銀質獎,是迄今為止中國白皮蒜類唯一最高獎
;1996年3月被國家正式命名為“中國大蒜之鄉(xiāng)”
;2000年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金鄉(xiāng)大蒜”證明商標
;2002年以種植面積最大縣獲基尼斯世界之最
;2003年1月獲準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
;2003年3月獲國家質檢總局認證的金鄉(xiāng)大蒜原產地證明標記。2001年
,金鄉(xiāng)成山東省金鄉(xiāng)縣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
,按照綠色化
、有機化種植生產
,標準化
、產業(yè)化發(fā)展的路子
,培植起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大蒜產業(yè)
,走出了一條靠發(fā)展綠色產業(yè)化農業(yè)富民強縣的路子
。金鄉(xiāng)縣是我國主要大蒜生產基地
,種植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近年來常年種植面積在50萬畝左右
,產量達60萬噸
。所產大蒜皮白
、個大、性粘
、味香
、辣味適中
、營養(yǎng)豐富
,先后榮獲首屆中國農業(yè)博覽會同類產品最高獎
、中國名牌產品
、A級綠色食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敖疣l(xiāng)大蒜甲天下
,中華蒜都在金鄉(xiāng)”已在全國叫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笆澜绱笏饪粗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中國大蒜看金鄉(xiāng)”已成為各界人士的共識
。
它原產地在西亞和中亞
,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
,把大蒜帶回國安家落戶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大蒜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料,在烹調魚
、肉、禽類和蔬菜時有去腥增味的作用
,特別是在涼拌菜中,既可增味
,又可殺菌
。習慣上,人們平時所說的“大蒜”
,是指蒜頭而言的。
大蒜的品種很多
,按照鱗莖外皮的色澤可分為紫皮蒜與白皮蒜兩種。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
,辛辣味濃,產量高
,多分布在華北
、西北與東北等地
,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種
,成熟期晚
;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兩種
,辛辣味較淡
,比紫皮蒜耐寒
,多秋季播種
,成熟期略早
。 基本功能 大蒜的保健作用:
1、強力殺菌
。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強的抗菌消炎作用
,對多種球菌
、桿菌
、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
2
、防治腫瘤和癌癥
。大蒜中的鍺和硒等元素可抑制腫瘤細胞和癌細胞的生長
,實驗發(fā)現(xiàn)
,癌癥發(fā)生率最低的人群就是血液中含硒量最高的人群
。美國國家癌癥組織認為
,全世界最具抗癌潛力的植物中
,位居榜首的是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