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連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16:08:51
大香連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大香連丸
處方 : 黃連(去蘆
、須)600克(用吳茱萸300克同炒令赤
,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見火)146克
制法 : 上藥為細(xì)末
,醋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清腸燥濕,行氣止痢
。主腸胃冷熱不調(diào)
,泄瀉煩渴,米谷不化
,腹脹1腸鳴
,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
,里急后重
,不思飲食;或小便不利
,肢體怠惰
,漸即消瘦。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米飲吞下
。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大香連丸
別名 : 香連丸、二味香連丸
處方 : 黃連(去蘆須)20兩(用茱萸10兩同炒令赤
,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見火)4兩8錢8分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丈夫婦人腸胃虛弱
,冷熱不調(diào),泄瀉煩渴
,米谷不化
,腹脹腸鳴,胸膈痞悶
,脅肋脹滿
;或下痢膿血,里急后重
,夜起頻并
,不思飲食;或小便不利
,肢體怠惰
,漸即瘦弱。
用法用量 : 香連丸(《直指》卷十四)
、二味香連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青島方)
。
摘錄 : 《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腸道濕熱_腸道濕熱吃什么藥
腸道濕熱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因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造成
。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腸道濕熱概念
,供大家閱讀!
腸道濕熱概念
腸道濕熱證是指由于濕熱侵犯腸道,傳導(dǎo)失職
,表現(xiàn)為以泄瀉下痢為主的證候
。亦稱大腸濕熱證。在三焦辨證中屬下焦病證,多因夏秋之季
,感受暑濕熱邪
,侵犯腸道,或飲食不潔
,致使?jié)駸岱x濁之邪蘊(yùn)結(jié)腸道而成
。本證以下痢或泄瀉及濕熱征象為審證依據(jù)。
腸道濕熱吃什么藥
1.臨床上之痢疾
、泄瀉均以本證為多
,治療當(dāng)以祛邪。其新感屬此證尤多
,治療以通因通用為要
,忌用收澀止瀉之品。痢疾患者應(yīng)注意調(diào)氣行血的運(yùn)用
,若下血較多應(yīng)該重用行血之品
,膿多者宜重用理氣藥;泄瀉患者當(dāng)濕熱分清,其瀉可止
。但濕熱泄瀉容易耗傷氣陰
,年老體虛之患者可引起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之危重證候
,除治療上須隨證施方
,還應(yīng)高度重視此類患者的病情變化。
2.在治療痢疾時(shí)
,應(yīng)始終顧護(hù)胃氣
。在治療濕熱痢的方藥多系苦寒之品,不應(yīng)長時(shí)間大量使用這一類藥物
,以防傷胃氣
。
3.若本證久而不愈,反復(fù)發(fā)作
,表現(xiàn)正虛邪戀
,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藥物灌腸往往是臨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
。藥用白頭翁
、秦皮、黃柏
、夏枯草
、青黛、紫草
、明礬
、牡蠣
、烏梅、罌粟殼
、五倍子等
。每劑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濕度37~38℃
,開始每次用50~100毫升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腸1次
,適應(yīng)后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腸1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呷?cè)臥位,臀高頭低
,慢速灌腸
,灌入后取胸膝位15分鐘,再仰臥1小時(shí)以上
。
4.治則
清熱
,利濕,解毒
,調(diào)氣,行血
。
(1)內(nèi)服方藥
1)芍藥湯加味芍藥
、黃芩、黃連
、大黃
、銀花、檳榔
、當(dāng)歸
、甘草、木香
。本方適用于腹痛
、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痢疾患者
。水煎
,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
,每日一劑
。
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證
,加荊芥
、防風(fēng)、羌活;如熱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
,或純下赤凍
,則加白頭翁、秦皮
、地榆
、丹皮;若挾食滯,苔膩脈滑
,加用神曲
、青皮、陳皮
、芒硝(入湯沖服);若濕熱留連不去
,下痢時(shí)發(fā)時(shí)止,日久難愈
,加用人參(黨參)
、白術(shù)、干姜;若下痢初作
,表證已解
,痢猶未止,可用香連丸
,日三次;若痢下為醬色
,時(shí)作時(shí)止,可加用鴉膽子仁治療
,成人每日三次
,每次15粒,膠囊分裝
,飯后服
,連用7~10天。
2)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
、黃芩
、黃連、甘草
、銀花
、茯苓、木通
、車前子
。本方適用于腹痛,瀉下急迫為主證的泄瀉患者
。水煎
,取汁300毫升
,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
若濕熱泄瀉以濕邪偏重
,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
,可加用厚樸
、薏仁;挾食滯者宜加神曲、山楂
、麥芽;如有發(fā)熱
、頭痛、脈浮等風(fēng)熱表證
,加連翹
、薄荷;如在夏季盛暑之時(shí),可酌加藿香
、香薷
、扁豆花.荷葉。
(2)外敷藥物
1)苦參粉適量
,溫水調(diào)成糊狀敷臍
。
2)梔子適量,研為細(xì)末
,雞蛋清調(diào)成膏
,貼雙足涌泉穴。
3)白礬
、五味子、五倍子研為細(xì)末
,用開水調(diào)成膏
,貼神闕穴。
4)噤痢膏牙皂
、細(xì)辛
、蔥6根(拭凈泥土,勿洗)
,田螺2個(gè)
,小麥曲。諸藥混合
,搗融如膏
,貼于神闕穴,蓋以紗布
、繃帶固定
,藥干另換
。
5)熱瀉散黃連、滑石
、廣木香
、吳茱萸,諸藥混合粉碎為末
,過篩
,取藥末,撤于2~8平方厘米膠布中間
,分別貼于神闕
、大腸俞,1日換1次
。
6)大黃
,或甘遂、大戟研為細(xì)末
,用醋凋敷臍部固定
。適用于疫毒痢腹脹者。
(3)灌腸療法臨床上對長期反復(fù)不愈之本證患者
,常采用灌腸療法
。
1)蒲公英、敗醬草
、紅藤
、穿心蓮、黃柏
,加水煎至150毫升
,溫度在30~40℃時(shí)作保留灌腸。如能保留8小時(shí)以上
,療效更佳
。
2)錫類散、云南白藥
、生肌散
、5%普魯卡因,加入生理鹽水中
,加溫后保留灌腸
。
3)苦參,濃煎
,每次用50毫升
,加奴夫卡因,作保留灌腸
。
4)白頭翁
,煎成藥液100毫升
,每日作保留灌腸1次。治阿米巴痢疾
。
5)大蒜
,搗汁,加溫開水160毫升
,作保留灌腸
。治阿米巴痢疾。
金華散簡介
目錄1拼音2《洪氏集驗(yàn)方》卷五:金華散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良朋匯集》卷一:金華散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3.5注意3.6摘錄 4《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八:金華散 4.1處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4.5摘錄 5《普濟(jì)方》卷一六九:金華散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金華散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6.5各家論述6.6摘錄 7《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金華散 7.1處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7.5摘錄 8《小兒藥證直訣》卷下:金華散 8.1處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8.5摘錄 9《惠直堂方》卷一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9.6用藥禁忌 10《外科百效》卷一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普濟(jì)方》卷四○四 11.1方名11.2組成11.3功效11.4主治11.5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1.6制備方法 12《女科百問》卷上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2.5制備方法12.6金華散的臨床應(yīng)用12.7附注 13《幼幼新書》卷八引《鳳髓經(jīng)》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3.5制備方法 14《青囊秘傳》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14.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金華散 1拼音 jīn huá sǎn
2《洪氏集驗(yàn)方》卷五:金華散
2.1處方
黃皮(去粗皮)半兩(炙焦)
,黃連半兩
,海螵蛸3錢,五倍子3錢
,輕粉1分(研入)
。
2.2制法
上為細(xì)末,和勻
。
2.3功能主治
小兒一切瘡瘍
。
2.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瘡干用油調(diào)敷,濕時(shí)干敷
。
2.5摘錄
《集驗(yàn)方">洪氏集驗(yàn)方》卷五
3《良朋匯集》卷一:金華散
3.1處方
松花3錢
,地榆2錢,干荷葉2錢
,椿根白皮1兩(臭者佳
,去粗皮,取根向東南者)
。
3.2制法
上為末
。
3.3功能主治
赤白痢。
3.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
。紅痢
,蜜調(diào)服;白痢
,黑糖調(diào)服;紅白相間
,蜜與糖調(diào)服
,加溫水少許。
3.5注意
忌面食
、葷腥
、油膩之物。
3.6摘錄
《良朋匯集》卷一
4《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八:金華散
4.1處方
黃丹
、黃柏
、黃耆
、黃連、大黃
、輕粉
、麝香。
4.2制法
上為極細(xì)末
。
4.3功能主治
收水
,涼肌,解毒
。主痘癥后肌瘡
,疳瘡,疥癬
。
4.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方中黃耆
,《準(zhǔn)繩·幼科》作黃芩。
4.5摘錄
《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八
5《普濟(jì)方》卷一六九:金華散
5.1處方
大黃30兩
,瞿麥(凈)10兩
,荊三棱5錢,檳榔5錢
,茴香5錢
,黃芩4兩,木香4兩
。
5.2制法
上為細(xì)末
。用白面1斤,和藥勻
,水搜作10余餅
,微晾干,用猛火焙1夜
,極干
,又為末,入木香
。
5.3功能主治
遠(yuǎn)年沉積
,酒食過多,生冷所傷
,驚憂聚結(jié)不散
,胸膈膨悶,脅肋堅(jiān)痛
,肌瘦減食
,時(shí)發(fā)寒熱,夜多盜汗
,身體俱黃
,四肢浮腫
,痰涎壅盛,咳嗽胸滿
,嘔逆惡心
,臟腑虛弱,臍腹刺痛
,腸滑下利
,膿血瘡癩,不服水土
,及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
。
5.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臨臥服
,用酒調(diào)下
,至五更時(shí)取惡物,更以溫粥補(bǔ)之
。
5.5摘錄
《普濟(jì)方》卷一六九
6《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金華散
6.1處方
當(dāng)歸3兩(醋炒)
,蒲黃1兩半(炒黑),干姜6錢(炮黑)
,桂心6錢(炒黑)
,黃連6錢(炒黑),石膏6錢(煨過)
,靈仙6錢(炒黑)
。
6.2制法
上為散。
6.3功能主治
暴崩腹痛
,脈數(shù)澀者
。
6.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米飲調(diào)下
。
6.5各家論述
冷熱不調(diào)
,血瘀沖任,故腹痛心煩
,暴崩不止焉
。姜、桂溫沖任之寒
,膏
、連平肝胃之熱;當(dāng)歸醋炒
,養(yǎng)血?dú)w經(jīng)
;蒲黃炒黑
,破瘀止血
;靈仙走經(jīng)絡(luò)以調(diào)經(jīng)也
。為散,以散其瘀
;飲下
,以和其胃,使胃氣調(diào)和
,則冷熱無不調(diào)
,而血無瘀逆之患,何煩痛不除
,暴崩不止乎
。
6.6摘錄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
7《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金華散
7.1處方
大黃末4錢,牽牛末4錢
,樸消(研末)8錢
,巴豆肉5個(gè)(研)。
7.2制法
上藥都拌勻
。
7.3功能主治
水氣腫滿
,通身明亮。
7.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此方猛烈
,斟量所宜
。
7.5摘錄
《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8《小兒藥證直訣》卷下:金華散
8.1處方
黃丹(煅)1兩,輕粉1錢
,黃柏半兩
,黃連半兩,麝香少許
。
8.2制法
上為末
。
8.3功能主治
干濕瘡癬。
8.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先洗
,次干摻之
;如干癬瘡,用臘月豬脂和敷
;如無
,用麻油亦可。
8.5摘錄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9《惠直堂方》卷一
9.1方名
金華散
9.2組成
椿白皮1兩(須臭氣者
,去粗皮
,取向東南者),松花3錢
。
9.3主治
紅白痢
。
9.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紅痢,蜜調(diào);白痢
,沙糖調(diào)
;紅白痢,蜜糖兼調(diào)
,每服3錢
,空心滾水調(diào)下。
9.5制備方法
上為末
。
9.6用藥禁忌
忌厚味
。
10《外科百效》卷一
10.1方名
金華散
10.2組成
綿紋大黃(炒斷煙)。
10.3主治
惡毒惡瘡
,作熱作痛
。
10.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或添入它藥內(nèi)亦妙。
10.5制備方法
上為極細(xì)末
。
11《普濟(jì)方》卷四○四
11.1方名
金華散
11.2組成
黃連1兩
,菊花1兩,枸杞子1兩
,甘草3分
,牛蒡子半兩。
11.3功效
明目
,除昏暗
,退翳膜。
11.4主治
痘瘡入眼
,昏暗
,翳膜遮障。
11.5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食后薄荷湯調(diào)下
。
11.6制備方法
上為末
。
12《女科百問》卷上
12.1方名
金華散
12.2組成
玄胡索1兩,瞿麥1兩
,當(dāng)歸1兩
,牡丹皮1兩,干葛1兩
,石膏2兩
,蒲黃半兩,桂心3分
,威靈仙3分
。
12.3主治
婦人經(jīng)血后熱,崩漏不止
,口苦
,舌干
,經(jīng)候不通。
12.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
,水1盞
,姜3片,煎至6分
,空心服。
12.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12.6金華散的臨床應(yīng)用
崩漏:仆常療一婦人
,崩漏暴下,諸醫(yī)投姜
、桂
、附子等藥,服之愈甚
。召余診之
,六脈緊數(shù),遂用此藥兼《局方》龍腦雞蘇丸
,數(shù)服即安
。
12.7附注
凡方中云分者,二錢五分也
。
13《幼幼新書》卷八引《鳳髓經(jīng)》
13.1方名
金華散
13.2組成
郁金(皂角水煮)1錢
,天竺黃1錢,牙消(煅)1分
,甘草(炒)1分
,朱砂1錢半。
13.3主治
小兒一切驚風(fēng)
,積實(shí)潮熱
。
13.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或1字,薄荷蜜水調(diào)下
。
13.5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
。
14《青囊秘傳》
14.1方名
金華散
14.2組成
大黃3兩,熟虎(即熟石膏)3兩
,姜黃2兩
。
14.3主治
一切火癥。
14.4金華散的用法用量
馬蘭根汁調(diào)敷
。
14.5制備方法
上為末
。
古籍中的金華散 《幼科證治準(zhǔn)繩》:[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潰爛 瘡口濕,及膿血雜流者
,百花膏(收靨)
、生肌散
、金華散、綿繭散(收靨)
、魏氏白螺散
、乳香韶粉散俱可用...
《證治準(zhǔn)繩·幼科》:[集之六·心臟部四痘瘡(下)]潰爛 瘡口濕,及膿血雜流者
,百花膏(收靨)
、生肌散、金華散
、綿繭散(收靨)
、魏氏白螺散、乳香韶粉散俱可用...
《醫(yī)學(xué)綱目》:[卷之三十四·婦人部調(diào)經(jīng)]血崩 分四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驳ぁ陈┫履藷峒嫣摚奈锛狱S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苍啤辰鹑A散治血室有熱,崩下不止
,服溫藥不效者
。延胡索瞿麥...
《幼幼新書》:[卷第二十九]蠱痢第十一 加啼急則不治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P髓經(jīng)》歌括同
。有注云∶宜與金華散、香連丸
。(香連丸方見冷熱痢門
,吉氏方同。金華...
《嬰童百問》:[卷之十]瘡癬第九十七問
清熱治痢丸簡介
目錄1拼音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2.1拼音名2.2標(biāo)準(zhǔn)編號2.3處方2.4制法2.5性狀2.6鑒別2.7檢查2.8功能與主治2.9用法與用量2.10注意2.11規(guī)格2.12貯藏 附:1古籍中的清熱治痢丸 1拼音 qīng rè zhì lì wán
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2.1拼音名
Qingre Zhili Wan
2.2標(biāo)準(zhǔn)編號
WS3B084191
2.3處方
馬齒莧 260g 三顆針 173g
2.4制法
以上二味
,馬齒莧 43. 5g與三顆針粉碎成細(xì)粉
,剩余馬齒莧加水煎煮二 次,第一次 2小時(shí)
,第二次 1小時(shí)
,合并煎液,濾過
,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5(50 ℃ )的清膏
,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
,打光
,即得。
2.5性狀
本品為黃褐色的濃縮水丸
;味苦
。
2.6鑒別
取本品 2g
,研細(xì),加乙醇10ml
,加熱回流20分鐘
,濾過,濾液作為供試 品溶液
。另取鹽酸小壁堿對照品
,加乙醇制成每 1ml含 0.5mg的溶液,作為 對照品溶 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57頁)試驗(yàn)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m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 薄層板上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 為展開劑,展開
,取出
,晾干,置紫外光燈 (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 點(diǎn)
。
2.7檢查
應(yīng)符合丸劑項(xiàng)下有關(guān)的各項(xiàng)規(guī)定(附錄 8頁)
。
2.8功能與主治
清熱止痢。用于濕熱痢(菌痢)
,熱瀉
。
2.9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6g
,一日 3次
。
2.10注意
久痢虛寒,脾虛瀉
、脾寒瀉者忌用
。
2.11規(guī)格
每 100粒重 12g
2.12貯藏
密閉,防潮
。
古籍中的清熱治痢丸 《是齋百一選方》:[卷之六第八門]獨(dú)神丸 治痢獨(dú)神丸
,沈太虛侍郎方,沈仁父傳
。罌粟殼去穣蒂
,不以多少,用米醋一碗蘸炙
,以醋多為妙
,候焦黃為細(xì)...
《回生集》:[卷上內(nèi)癥門]治痢疾神驗(yàn)方 錢)食鹽(一錢)煎服
。不拘赤白即愈。小香連丸此方治痢疾全活者甚多
。蘄艾(八兩搗如綿以黃米煮成薄漿拌透...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冷痢第八 (論一首方三十二首)論曰∶舊治痢于貴勝用建脾丸
,多效,今治積久冷痢
,先以溫脾湯下訖
,后以建脾丸補(bǔ)之,...
《仁術(shù)便覽》:[卷二痢疾]【人參敗毒散】 倉米
、蓮肉七枚
。見傷寒門。一方治痢劫劑
。用生鍛石
、枯白礬各等分,面糊丸黃豆大
,空心三丸
。白痢燒酒送下...
《仁術(shù)便覽》:[卷二痢疾]【勝金丹】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97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