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大黃當(dāng)歸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17:19:42

      大黃當(dāng)歸散

      《張氏醫(yī)通》卷十五:大黃當(dāng)歸散

      處方 : 大黃(酒蒸)黃芩(酒炒)各30克 紅花6克 蘇木屑 當(dāng)歸 梔子(酒炒)木賊各15克

      制法 : 上藥為散

      功能主治 : 主眼胞壅腫,瘀血凝滯不散

      ,漸生翳膜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水煎

      ,食后服

      摘錄 : 《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醫(yī)宗金鑒》卷七十八:大黃當(dāng)歸散

      處方 : 大黃30克 當(dāng)歸6克 木賊30克 黃芩30克 梔子15克 菊花9克 蘇木15克 紅花24克

      制法 : 上為細(xì)末和勻。

      功能主治 : 主肝熱迫血

      ,血灌瞳人,目睛疼痛
      ,服止痛沒藥散后
      ,痛已止者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

      ,空腹時(shí)用茶清調(diào)下

      摘錄 : 《醫(yī)宗金鑒》卷七十八

      《銀海精微》卷上:大黃當(dāng)歸散

      處方 : 當(dāng)歸、芍藥
      、川芎
      、菊花、大黃
      、黃芩
      、杏仁
      、薄荷各等分

      功能主治 : 胃中有熱

      ,眼生赤膜垂下,遮于黑睛疼痛者

      用法用量 : 水煎

      ,食后溫服。

      摘錄 : 《銀海精微》卷上

      《銀海精微》卷下:大黃當(dāng)歸散

      處方 : 歸尾(酒洗)1兩
      ,川芎1兩
      ,菊花3兩
      ,大黃(酒洗)5錢
      ,黃芩1兩,蘇木1兩
      ,梔子(酒炒)1兩,紅花5錢(1方無川芎)

      功能主治 : 眼壅腫

      ,瘀血凝滯不散
      ,攻沖生翳

      用法用量 : 水煎

      ,食后服。

      摘錄 : 《銀海精微》卷下

      《金鑒》卷七十八:大黃當(dāng)歸散

      處方 : 大黃1兩
      ,當(dāng)歸1錢,木賊1兩
      ,黃芩1兩,梔子5錢
      ,菊花3錢
      ,蘇木5錢,紅花8錢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令勻

      功能主治 : 血灌瞳仁

      ,目睛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食遠(yuǎn)茶清調(diào)下
      。宜服止痛沒藥散,止疼后服

      摘錄 : 《金鑒》卷七十八

      酒煎散簡介,有什么功效

      目錄1拼音2《張氏醫(yī)通》卷十五:酒煎散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得效》卷十九:酒煎散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四 4.1方名4.2組成4.3主治4.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 5《銀海精微》卷下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酒煎散 1拼音 jiǔ jiān sǎn

      2《張氏醫(yī)通》卷十五:酒煎散

      2.1處方

      漢防己(酒洗)、防風(fēng)
      、甘草(炙)、荊芥穗
      、當(dāng)歸
      、赤芍藥、牛蒡子
      、甘菊(去蒂)各等分

      2.2制法

      上為散。

      2.3功能主治

      暴露赤眼生翳

      2.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6錢
      ,酒煎
      ,食后溫服

      2.5摘錄

      《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3《得效》卷十九:酒煎散

      3.1處方

      赤烏桕根
      、水柳根、水楊梅根
      、蔥頭根
      、紅內(nèi)消
      、香白芷各等分

      3.2制法

      上為散。

      3.3功能主治

      疔瘡

      3.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

      如瀉時(shí)瘡勢略退時(shí),只吃此藥
      。若不瀉
      ,再服通利藥

      3.5摘錄

      《得效》卷十九

      4《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四

      4.1方名

      酒煎散

      4.2組成

      當(dāng)歸、穿山甲(炮)
      、白芷
      、升麻、肉桂
      、木香、川芎
      、赤芍、甘草

      4.3主治

      發(fā)背因毒內(nèi)攻,其毒與好肉一般平者
      ,用手按之如牛頸之皮
      ,上有黃泡出腥水

      4.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

      酒煎服。或患處好肉四邊紅腫
      ,其色如火
      ,用瓷鋒砭去惡血,即用雞子清調(diào)乳香末敷之
      ,時(shí)時(shí)用芭蕉根汁潤之
      ,以助藥功

      5《銀海精微》卷下

      5.1方名

      酒煎散

      5.2組成

      防風(fēng)、防己
      、甘草、荊芥
      、當(dāng)歸
      、赤芍藥
      、牛蒡子各等分

      5.3主治

      眼有風(fēng)熱
      ,赤澀疼痛

      5.4酒煎散的用法用量

      上用好酒煎
      ,食后溫服。

      古籍中的酒煎散 《類證治裁》:[卷之六]目癥論治 瀉青丸

      、洗肝散
      。天行赤熱
      ,怕熱羞明,涕淚交流
      ,酒煎散、大黃當(dāng)歸散
      。暴風(fēng)客熱,白仁壅起
      ,包小烏睛
      ,疼...

      《銀海精微》:[卷上]暴露赤眼生翳 暴露赤眼生翳圖p05c20a18.bmp酒煎散漢防己防風(fēng)甘草荊芥當(dāng)歸赤芍藥牛蒡子干菊花上各等...

      《張氏醫(yī)通》:[卷八七竅門上]目痛 而生翳

      。為不同耳。切不可鐮洗
      。亦不可用補(bǔ)
      。先宜酒煎散發(fā)散
      。次與大黃當(dāng)歸散疏通血?dú)狻O匆渣S連
      、當(dāng)歸、...

      《張氏醫(yī)通》:[卷八七竅門上]目為物所傷

      。是為利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螂m不破。而淚多苦如柏汁者難治
      。急宜酒煎散去防己、牛蒡
      。加羌活、木賊
      。熨以蔥
      、艾
      。護(hù)以清...

      《銀海精微》:[卷下]治小兒疳傷

      外感風(fēng)熱
      ,目赤腫痛,應(yīng)選何藥

      麻黃(麻黃湯

      。治感冒、惡寒
      、發(fā)熱、關(guān)節(jié)痛
      、風(fēng)疹瘙癢
      、水腫表證)
      紫蘇(加味香蘇散
      。治風(fēng)寒感冒
      、妊娠氣脹、水腫
      、癖癥
      ,氣滯胸悶
      、便秘)
      防風(fēng)(防風(fēng)通圣散。治風(fēng)寒感冒
      、頭風(fēng)頭痛、風(fēng)寒濕痹
      、婦女崩漏、腹痛泄瀉
      、自汗盜汗、白虎風(fēng)
      、破傷風(fēng)、陰道
      生姜(生姜瀉心湯
      。治中惡昏倒、中風(fēng)痰迷
      、痰多咳嗽、勞嗽、癲瘡
      、妊娠嘔吐、產(chǎn)后尿潴留)
      羌活(九味羌活湯
      。治風(fēng)寒感冒
      、頭風(fēng)頭痛
      、風(fēng)濕痹痛
      、扁桃腺炎
      、傷寒病、冠心?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蒼耳子(蒼耳子散。治風(fēng)寒頭痛
      、風(fēng)寒濕痹
      、大麻風(fēng))
      檉柳(竹葉柳蒡湯
      。治麻疹不透
      、感冒
      、吐血、黃疸型肝炎
      、鼻咽癌)
      桂枝(桂枝茯苓湯。治感冒風(fēng)寒
      、胸痹心痛、心血虧虛
      、風(fēng)寒濕痹
      、婦女閉經(jīng)
      、老年低血壓)
      白芷(五積散
      。治風(fēng)寒感冒
      、頭風(fēng)頭痛
      、風(fēng)濕痹痛
      、牙痛、鼻淵
      、風(fēng)濕疹癢
      、寒濕帶下
      、癰疽瘡毒
      、燒傷)
      荊芥(川芎茶調(diào)散。治外感風(fēng)熱
      、風(fēng)寒
      、頭痛
      、咽痛、風(fēng)疹瘙癢
      、麻疹不透、吐血衄血
      、便血崩漏)
      藁本(羌活勝濕湯。治外感風(fēng)寒
      、頭痛
      、腹痛、寒濕痹痛
      、胃痙攣
      、頭屑)
      蔥白(蔥白七味飲。治外感風(fēng)寒
      、咳嗽、陰囊腫痛
      、手足凍瘡)
      胡荽(散寒止咳湯。治感受風(fēng)寒
      、麻疹不透
      、風(fēng)寒濕痹
      、咳嗽
      、小兒疳積、頸部淋巴結(jié)核)
      細(xì)辛(苓甘五味姜辛湯
      。治風(fēng)寒感冒
      ,頭風(fēng)頭痛
      、風(fēng)濕痹痛
      、神志昏迷
      、牙痛
      、鼻淵、慢性氣管炎)
      薄荷(甘露消毒丹
      。治風(fēng)寒濕病
      、頭痛目赤、腹痛吐瀉
      、麻疹不透
      、骨?勞熱
      、風(fēng)疹
      、瘰癘)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藥
      菊花(羚角鉤藤湯。治外感風(fēng)熱
      、目赤頭痛、眼目昏花
      、病后生翳
      、眉棱骨痛)
      葛根(葛根黃連湯。治栓塞性腦卒中
      、惡寒發(fā)熱
      、麻疹不透
      、脾虛泄瀉
      、急性腸梗阻)
      柴胡(大柴胡湯。治瘧疾
      、盜汗、黃疸型肝硬炎
      、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
      牛蒡子(牛蒡解肌湯
      。治外感風(fēng)熱、喉痹
      、麻疹不透
      、傷風(fēng)、肺熱咳嗽
      、百日咳
      、風(fēng)疹)
      桑葉(桑菊飲
      。治感冒咳嗽、肺熱咳嗽
      、肝陽眩暈、肺熱咳血
      、頭目暈眩、急性結(jié)膜炎)
      蔓荊子(蔓荊子湯
      。治風(fēng)熱頭痛、目赤腫痛
      、齒齦
      、 腫痛
      、風(fēng)濕痹痛)
      淡豆鼓(蔥豉桔梗湯
      。治外感風(fēng)寒、溫病初起
      ,陰莖生瘡)
      升麻(升麻葛根湯
      。治麻疹
      、肺癰、痔瘡
      、脫肛、婦女血崩
      、子宮下垂
      、鼻竇炎
      、細(xì)菌性痢疾、眼肌型重癥肌無力
      浮萍(麻黃湯
      。治外感風(fēng)熱
      、水腫
      、汗斑、陰莖潰爛
      、急慢性蕁麻疹)
      木賊(大黃當(dāng)歸散。治目赤
      、腎炎
      、肺癆
      、慢性肝炎、痔瘡
      、水腫
      、腳氣浮腫、扁平疣
      、外傷出血)
      辛夷花(加味蒼耳散
      。治外感頭痛、鼻漏
      、鼻淵、鼻炎
      、頭面腫癢)
      蟬衣(消風(fēng)散。治肺癰咳嗽
      、癲癇
      、麻疹、小兒驚風(fēng)
      、風(fēng)疹、破傷風(fēng)
      、小兒麻痹癥
      、妊娠子癇、小兒睪丸鞘膜積液
      楊柳枝(柳枝湯。治痰熱淋疾
      、疳積
      、腎囊風(fēng)、四肢強(qiáng)直
      、癖瘡、癩瘡)
      大豆卷(薯蕷丸
      。治暑溫、濕溫、感冒發(fā)熱
      、濕痹
      、水腫脹滿)
      一支黃花(消斑膏8號(hào)
      。治感冒
      、食滯腹脹
      、麻疹
      、疳積
      、腹痛泄瀉
      、勞傷吐血、外陰白色病變)
      鵝不食草(碧云散
      。治感冒鼻塞
      、鼻淵、霍亂
      、黃疸
      、疳積
      、過敏性鼻炎
      、骨折、口服歪邪)
      黃荊葉(黃荊解暑丸
      。治感冒
      、中暑、小兒驚風(fēng)
      、停奶乳脹
      、黃腫、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鉤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蕓香草(靈驗(yàn)回生丹
      。治傷暑感冒、寒痰喘咳
      、風(fēng)寒濕痹、鶴膝風(fēng))

      大黃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大黃又有金不換等別名

      。以根及根莖入藥。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也是中藥材的名稱
      。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大黃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大黃的功效和作用

      《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

      ,調(diào)血脈
      ,利關(guān)節(jié)
      ,泄塑滯、水氣
      ,四肢冷熱不調(diào),溫瘴熱痰
      ,利大小便
      ,并敷-切瘡癤癰毒
      。"

      《綱目》:"主治下痢亦白

      ,里急腹痛,小便淋瀝
      ,實(shí)熱燥結(jié)
      ,潮熱譫語
      ,黃疸,諸火瘡
      。"

      攻積導(dǎo)滯: 味則大苦

      ,氣則大寒
      ,性沉而降,力猛善走
      ,直達(dá)下焦,長于還下
      。入陽明,能蕩滌胃腸實(shí)熱積滯
      。凡傷寒,溫病
      ,熱結(jié)于中

      《本經(jīng)》:"下瘀血

      ,血閉,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宿食,蕩滌腸胃
      ,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
      ,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
      。"

      《別錄》:"平胃,下氣

      ,除痰實(shí),腸間結(jié)熱
      ,心腹脹滿
      ,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jié)
      。"

      《藥性論》:"主寒熱

      ,消食
      ,煉五臟
      ,通女子經(jīng)候,利水腫
      ,破痰實(shí),冷熱積聚
      ,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
      ,主小兒寒熱時(shí)疾
      ,煩熱
      ,蝕膿,破留血
      。"

      涼血解毒:味大苦

      、氣大寒既入氣分
      ,又恤分,有瀉熱涼血之效
      ,故《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曰:大黃入血分,性呈趨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熱
      ,故目疼
      ,用之皆為要藥
      。又善解瘡瘍熱毒,以治療毒
      ,尤為特效之藥
      。其性能降胃熱
      ,并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止吐衄
      。”

      活血祛瘀:《本草易讀》曰:“大黃

      ,味苦大寒,入太陰脾
      ,厥陰肝經(jīng)
      。瀉熱行瘀,決壅開塞
      。通經(jīng)脈而破癥結(ji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τ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推陳致新,使瘀血去
      ,而新血生。

      大黃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藥

      。如研末可治黃水瘡
      、濕疹等皮膚病;與陳石灰同炒至桃紅色
      ,研細(xì)后撒布傷口,可止創(chuàng)傷出血
      。配地榆研末油調(diào)后外敷
      ,治療燙火傷頗效。

      大黃的禁忌

      脾胃虛寒

      、氣血虛弱
      、陰疽
      、產(chǎn)后
      、月經(jīng)期及哺乳期均慎服
      ,孕婦禁服

      大黃的方劑制劑

      大承氣湯(《傷寒論》):本品、厚樸

      、枳實(shí)
      、芒硝
      。主治
      ,陰明熱結(jié),痞滿燥實(shí)之重證

      小承氣湯(《傷寒論》) :本品

      、厚樸
      、枳實(shí)
      。主治陽明熱結(jié)輕證
      。痞滿實(shí)而不燥者。

      調(diào)胃承氣湯(《傷寒論》) 主治陽明熱結(jié)

      ,燥實(shí)在下
      ,而無痞滿之證。

      大黃丸(《圣濟(jì)總錄》) :本品

      、黃芩
      、黃連
      、當(dāng)歸
      、赤茯苓、黃芪、干地黃
      、赤芍藥、柴胡
      、梔子
      。治虛勞骨蒸,心神煩躁
      ,大小便難
      ,四肢疼痛

      大黃甘遂湯(《金匱要略》) :本品、甘遂

      、阿膠。主治婦人產(chǎn)后
      ,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少腹?jié)M如敦狀
      ,小便微難面不渴

      大黃當(dāng)歸散(《張氏醫(yī)通》) :本品

      、黃芩
      、紅花、蘇木
      、當(dāng)歸、梔子
      、木賊
      。主治眼胞壅腫
      ,瘀血凝滯不散而漸生翳者。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本品

      、牡丹皮、桃仁
      、瓜子、芒硝
      ,主治腸癰膿未成
      ,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
      ,如淋
      ,小便自調(diào),時(shí)時(shí)發(fā)熱
      ,自汗出
      ,復(fù)惡寒,脈遲緊者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298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別入生地黃汁1合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神曲1斤
      ,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xì)末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桂枝9g
      ,赤芍9g
      ,白芍9g
      ,生姜3片
      ,大棗7枚。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fēng)寒。主冷激性蕁麻疹
      。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dāng)歸
      、云母粉
      、白術(shù)、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gè)(每個(gè)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gè)(每個(gè)分5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