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17:43:24
《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二: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牡丹皮 消石(研)芥子 桃仁(湯浸,去皮
、尖、雙仁
,炒)各)5克
制法 : 上藥銼碎
。
功能主治 : 主腸癰
。少腹堅硬,腫大如掌而熱
,按之則痛
,局部或赤或白,小便稠數(shù)
,汗出憎寒
,其脈遲緊者來成膿,如脈數(shù)則膿已成
。

用法用量 :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
,煎至150毫升
,去滓
,空腹時溫服
。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
摘錄 : 《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卷二
《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大黃湯
處方 : 大黃6克 黃連6克(去毛)黃柏6克 梔子6克(擘)
制法 : 上四味
,切。
功能主治 : 主天行
,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
,四肢煩疼
,不得飲食。
用法用量 : 用水800毫升,煮六七沸
,納豉12克
,蔥白7莖
,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
注意 : 服藥期間
,忌豬肉
、冷水。
摘錄 : 《外臺秘要》卷三引《張文仲方》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大黃湯
處方 : 大黃10克
制法 : 上藥細銼。
功能主治 : 主久痢不愈
,膿血稠粘,里急后重
,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 : 用好酒300毫升
,同浸半日許
,再同煎至230毫升
,去大黃不用
,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
,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
。以利為度
。后服芍藥湯和之
。
摘錄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經(jīng)驗女科》:大黃湯
處方 : 大黃
、枳殼
。
功能主治 : 胎前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摘錄 : 《經(jīng)驗女科》
《醫(yī)方簡義》卷四:大黃湯
處方 : 生錦紋大黃8錢,生石膏3錢
,銀花4錢
,栝樓子6錢,桔梗2錢
,焦梔子3錢,牛蒡子(炒)3錢,蘇子2錢
,連翹2錢
,射干8分(即烏扇)。
功能主治 : 通便泄熱
。主喉癥火毒太甚
,壯熱痰盛,胸痞便秘
,咽痛水漿不入,危在旦夕者
。
用法用量 : 加竹瀝1盞
,姜汁3匙,青果2枚(打取汁)
,沖入,徐徐呷下。得吐出膠痰數(shù)碗
,痰出便通
,可轉(zhuǎn)危為安
。
摘錄 : 《醫(yī)方簡義》卷四
《外科學(xué)講義》:大黃湯
處方 : 大黃1兩
,穿山甲3錢
,川厚樸3錢
,白芷3錢
,大楓子仁3錢
,花椒3錢
,甘草3錢。
功能主治 : 楊梅瘡
。
用法用量 : 水煎,和酒1杯服
。令毒氣從大便出
,7日全愈
。
摘錄 : 《外科學(xué)講義》
《普濟方》卷三○七:大黃湯
處方 : 牛膝
、大青草
、下馬草
、胡麻草、鐵掃草、將軍草(如無
,用雄黃少許)、槐花頭
、淡竹葉
、小青各等分
。
功能主治 : 毒蛇傷
。
用法用量 : 上同搗汁
,用煮酒調(diào)服
。將針破傷處,用蔥鹽湯洗凈
,將藥滓敷瘡口。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七
《普濟方》卷二八四:大黃湯
處方 : 大黃1兩
,木鱉仁半兩
,甘草節(jié)2錢半
。
功能主治 : 宣熱拔毒。主癰疽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入少酒煎。
摘錄 : 《普濟方》卷二八四
《普濟方》卷一一九:大黃湯
處方 : 川大黃2兩
,山梔子仁1兩
,樸消2兩
,連翹2兩
,薄荷2兩(去枝根梗),甘草1兩
,干葛2兩
,赤芍藥1兩
。
制法 : 上為末
。
功能主治 : 大人小兒五臟積熱
,煩躁多渴
,唇裂喉閉,目赤鼻衄
,頷頰結(jié)硬
,口舌生瘡
;陽明證傷寒發(fā)狂
,見鬼譫語,大小便秘;一切風(fēng)塞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
,水1盞
,加竹葉7片,蜜3匙
,同煎至7分
,去滓
,食后服
。
摘錄 : 《普濟方》卷一一九
《普濟方》卷七十四:大黃湯
處方 : 大黃(炒令香)1兩
,細辛(去苗)1兩
,甘草(炙)1兩
,黃芩1兩(去黑心)
,芍藥2兩
,青州棗(去核)
,淡竹葉1分
。
功能主治 : 赤眼腫痛
。
用法用量 : 方中青州棗用量原缺
。
摘錄 : 《普濟方》卷七十四
《脈因證治》卷下:大黃湯
處方 : 大黃(煨)、皂角、甘草(炙)。
功能主治 : 瘰疬
,癭瘤
,結(jié)核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外以麝香
、瓜蔞仁敷之。
摘錄 : 《脈因證治》卷下
《直指》卷四:大黃湯
處方 : 木香半兩
,大黃半兩
,黑豆1兩
,升麻3分
。
制法 : 上銼。
功能主治 : 腳氣風(fēng)熱
,煩悶發(fā)渴,大便不通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加烏梅2個,新水煎服
。
摘錄 : 《直指》卷四
《圣濟總錄》卷一八○: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1分,柴胡(去苗)1分
,防風(fēng)(去叉)1分
,甘草(炙)1分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腦熱
,鼻干無涕
。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匕
,水7分,煎至3分
,去滓放溫
,食后、臨臥各1服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八○
《普濟方》卷三三六引《肘后方》: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1兩,桃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49枚
,虻蟲(去翅足
,微炒)30枚
,水蛭(糯米內(nèi)炒,候米黃,即去米)3枚
。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
功能主治 : 婦人月水不利,結(jié)積無子
。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
,酒1盞
,煎至7分
,去滓,空腹溫服
。
注意 : 如無結(jié)積
,不可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三六引《肘后方》
《鬼遺》卷三:大黃湯
別名 : 五利湯
、五利大黃湯
處方 : 大黃3兩,梔子50個
,升麻2兩
,黃芩3兩,芒消1兩
。
制法 : 上切
。
功能主治 : 癰疽,發(fā)背
,時毒焮腫赤痛,煩渴便秘
,脈實數(shù)
;年四十已,還強壯
,常大患熱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
臨床應(yīng)用 : 時毒:一男子冬月耳面赤腫
,發(fā)熱口干
,脈洪實而便秘
,此三陽蘊熱癥也
。必舍時從癥治之
,以五利大黃湯一劑便行二次
,赤腫稍退,內(nèi)熱稍疏
。又以升麻解毒湯二服,腫消而病愈。此為用寒遠寒之意也
。
用法用量 : 五利湯(《千金》卷二十二)
、五利大黃湯(《圣濟總錄》卷一三○)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升麻升舉清陽于上,消
、黃蕩滌熱毒于下,黃芩
、梔子兼清表熱
,從滲道而泄也
。
摘錄 : 《鬼遺》卷三
《鬼遺》卷三:大黃湯
處方 : 大黃2兩
,牡丹3兩,芥子半升
,消石3合
,桃仁50枚(去皮
,炒
,切之)
。
功能主治 : 腸癰之為病,診小腹腫痞堅
,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
,其色或赤
,或白色,堅大如掌
,熱
,小便欲調(diào)
,時色色汗出
,時復(fù)惡寒。其脈遲堅
,未成膿者
;腸內(nèi)生癰
,腹痛
,小便數(shù)似淋
,身甲錯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腫狀
,或連臍生瘡。腸癰初起,小腹隱痛
,小便淋澀,小腹堅硬如掌而熱
,按之則痛
,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以水6升5合
,煮取1升,分為兩服
,膿下
;無者
,下血大良
。
注意 : 脈數(shù)膿成
,不可服此方
。
摘錄 : 《鬼遺》卷三
方出《韓氏醫(yī)通》卷下,名見《金匱翼》卷七:大黃湯
處方 : 黃連(茱萸炒)
、木香各等分
,生大黃加倍
。
功能主治 : 五痢
。
用法用量 : 《金匱翼》引本方用川黃連(吳茱萸炒)一兩
,廣木香一兩,大黃(酒浸
,炒)二兩
。
摘錄 : 方出《韓氏醫(yī)通》卷下
,名見《金匱翼》卷七
《圣惠》卷三十八:大黃湯
處方 : 川大黃3分(銼碎
,微炒),前胡半兩(去蘆頭)
,當(dāng)歸半兩(銼碎
,微炒)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
,去瓤)
,蔥白2兩半(切),豉1合,生姜半兩
。
制法 : 上銼細,和勻
。
功能主治 : 乳石發(fā)動,大腸壅滯
,心膈痞滿
,腹痛煩熱。
用法用量 : 每服半兩
,以水1中盞
,煎至6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三十八
《圣濟總錄》卷三十: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
,麩炒黃
,研)半兩,水蛭(米炒黃)1分
,木通半兩(銼)
。
制法 : 上4味
,除桃仁外,為粗末,加桃仁同研令勻
。
功能主治 : 傷寒,內(nèi)有瘀血
,大便不利
,小腹急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匕,以水1盞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三十
《圣濟總錄》卷七十九: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碎
,醋炒)2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
,銼)1兩
,人參1兩
,細辛(去苗葉)1兩
,桑根白皮(炙黃色
,銼)2兩
。
功能主治 : 水腫
。
用法用量 : 上為粗末
。每服用水3盞
,藥5錢匕,加大棗2枚(擘破)
,同煎至9分
,去滓,入白餳1匙頭
,更煎1沸
,溫服
,每日3次。利小便3-5升即愈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圣濟總錄》卷一四四:大黃湯
處方 : 大黃(生)半兩
,桂(去粗皮)半兩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傷折
,血瘀不散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四四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2兩
,牛膝(去苗
,酒浸
,切,焙)2兩
,牡丹皮1兩
,紫葳(凌霄花是也)1兩
,虻蟲(去翅足
,炒)1兩,甘草(炙)1兩
,水蛭(炒)半兩,代赭(別研)半兩
,干姜(炮)半兩
,細辛(去苗葉)半兩
,桃仁(去皮尖雙仁,麩炒)4兩,麻仁1兩半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婦人經(jīng)年月水不通
,胞中有風(fēng)冷
。
用法用量 : 方中大黃用量原缺
。
注意 : 取下惡物后避風(fēng)。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圣濟總錄》卷一六二: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碎,醋少許炒)半兩
,當(dāng)歸(切
,焙)半兩,熟干地黃(焙)半兩
,桂(去粗皮)半兩
,芍藥半兩
,吳茱萸(浸洗,焙干
,炒)1分
,雄黃(研)1分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中風(fēng),角弓反張
,不得俯仰
,筋脈急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
、加羊脂1棗大
,同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圣濟總錄》卷一七九: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炒)1兩半
,厚樸(去粗皮
,生姜汁炙)1分
,干姜(炮)1分
,桂(去粗皮)1分
,甘草(炙)1分
,當(dāng)歸(切
,焙)半兩
,人參半兩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白術(shù)半兩
,桔梗(微炒)3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暴冷
,洞泄注下,或乳冷結(jié)不消
,或吐下嘔逆,及赤白利下
。若中乳,或乳母洗浴
,水氣未消
,飲兒為霍亂者
。
用法用量 : 一二百日兒每用1錢匕,水半盞
,煎至3分
,去滓,分3次溫服
;2-3歲兒每服2錢匕,水1盞
,煎至6分
,去滓
,分2次溫服
,空心
、午后各1次
。若已服諸利藥
,胃中虛冷
,大下如水,干嘔眼白者
,可去大黃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普濟方》卷三八六:大黃湯
處方 : 麝香3株(別研),大黃4分
,甘遂3分
,石膏3分,黃芩3分
,甘草3分
,青木香3分
,前胡4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咳腫
,壯熱有實
。
用法用量 : 水7升,煮1升9合
,每服3合,日4服
,夜3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八六
《圣濟總錄》卷一七九: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1分
,黃芩(去黑心)1分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小兒吐血。
用法用量 : 3-4歲兒每服1錢匕
,水7分
,加黑豆30粒
,同煎至4分
,去滓溫服,每日3次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肘后方》卷五:大黃湯
別名 : 大黃散
、升麻湯
處方 : 大黃2兩
,甘草2兩
,炙黃芩2兩
,升麻2兩
,梔子100枚
。
功能主治 : 發(fā)背上初欲腫
,熱毒生癤,五臟壅滯
。
用法用量 : 大黃散(《圣惠》卷六十一)
、升麻湯(《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
摘錄 : 《肘后方》卷五
《圣濟總錄》卷一八二:大黃湯
別名 : 大黃散
處方 : 大黃(銼
,炒)半兩
,升麻半兩
,梔子仁半兩
,樸消(別研)半兩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黃耆(銼)半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癰瘡
,臟腑壅熱
,心神煩躁
,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大黃散(《普濟方》卷○五)。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八二
《千金》卷十一:大黃湯
處方 : 大黃半兩
,茯苓半兩(一本作黃芩)
,烏賊骨2枚
,皂莢6枚(如豬牙者)
,甘草(如指大者)1尺
,芒消(如雞子)1枚
。
功能主治 : 蛇癥
,蛇瘕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以水6升
,煮3沸
,去滓納消
。適寒溫
,盡服之
。10日1劑
,作如上法
,欲服之宿勿食
,平旦服
,當(dāng)下病根也。
注意 : 忌海藻、菘菜等
。
摘錄 : 《千金》卷十一
《圣濟總錄》卷一八三: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1兩,梔子仁半兩
,犀角屑半兩
,栝樓根2兩
,升麻半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甘草(炙,銼)3分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疏利毒氣
。主乳石發(fā)動,癰疽發(fā)背。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用水1盞半,煎至1盞
,濾去滓
,空心
、日午溫服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圣濟總錄》卷二十三:大黃湯
處方 : 大黃(銼
,炒)半兩
,黃連(去須)半兩
,甘草(炙
,銼)半兩,麥門冬(去心
,焙)1兩
,柴胡(去苗)1兩。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傷寒
,心神煩躁,壯熱狂言,毒氣伏留于胸膈。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