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牽牛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6 18:08:40
大黃牽牛散
《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大黃牽牛散
處方 : 大黃30克 牽牛(頭末)15克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

功能主治 : 主大便秘結(jié)
。
用法用量 : 每服9克
。有厥冷
,用酒調(diào)9克
,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食后用蜜湯調(diào)下。微利為度。
摘錄 : 《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卷中
《保命集》卷中:大黃牽牛散
處方 : 大黃1兩
,牽牛(頭末)5錢。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
功能主治 : 相火之氣
,游走臟腑,大便秘結(jié)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食后服。有厥冷
,用酒調(diào)下3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
,蜜湯調(diào)下
。微利為度
。
摘錄 : 《保命集》卷中
二丑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二丑的別名5二丑的處方用名6二丑的來源7二丑的原植物形態(tài)8二丑的采收與初加工9二丑的生藥性狀10二丑的炮制 10.1二丑的炮制方法 10.1.1牽牛子10.1.2炒牽牛子 10.2成品性狀10.3炮制作用10.4貯存方法 11二丑的性味歸經(jīng)12二丑的功效與主治13二丑的化學(xué)成分14二丑的藥理作用15二丑的用法用量16使用注意17牽牛子中毒 17.1不良反應(yīng)機(jī)制17.2臨床表現(xiàn)17.3治療 18二丑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18.1品名18.2來源18.3性狀18.4鑒別18.5檢查 18.5.1水分18.5.2總灰分 18.6浸出物18.7牽牛子飲片 18.7.1炮制 18.7.1.1牽牛子 18.7.1.1.1性狀18.7.1.1.2鑒別18.7.1.1.3檢查18.7.1.1.4浸出物 18.7.1.2炒牽牛子 18.7.1.2.1浸出物18.7.1.2.2檢查18.7.2性味與歸經(jīng)18.7.3功能與主治18.7.4用法與用量18.7.5注意18.7.6貯藏 18.8出處 19參考資料附:1用到中藥二丑的方劑2用到中藥二丑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二丑 1拼音 èr chǒu
2英文參考 SEMEN PHARBITIDIS [湘雅醫(yī)學(xué)專業(yè)詞典]
3概述 二丑,中藥名
。見《中藥材手冊》
。即黑丑與白丑之合稱[1]。
牽牛子
牽牛子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Pharbitis nil (L.) Choisy或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的干燥成熟種子[2]
。似橘瓣?du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長4~8mm,寬3~5mm
。表面灰黑色或淡黃白色
,背面有一條淺縱溝,腹面棱線的下端有一點(diǎn)狀種臍,微凹
。質(zhì)硬
,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折疊的子葉,微顯油性
。氣微
,味辛、苦
,有麻感
。炒牽牛子稍鼓起,顏色加深
,斷面淺黃色
,微具香氣[2]。藥材商品以種皮呈灰黑色者名黑丑
,淡黃白色者名白丑
,合稱二丑[3]。
牽牛子味苦
,性寒
;有毒[2]。歸肺
、腎
、大腸經(jīng)[2]。具有瀉水通便
,消痰滌飲
,殺蟲攻積的功能[2]。用于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
,痰飲積聚,氣逆喘咳
,蟲積腹痛
,蛔蟲、絳蟲病
。生牽牛子偏于逐水消腫
,殺蟲[2]。用于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
,蟲積腹痛[2]。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
,緩和藥性
,免傷正氣,易于粉碎和煎出,以消食導(dǎo)滯見長[2]
。多用于食積不化
,氣逆痰壅[2]。
4二丑的別名 黑丑
、白丑
、牽牛子、喇叭花
。
喇叭花子[3]
。
5二丑的處方用名 牽牛子、黑丑
、白丑
、二丑、草金鈴
、炒牽牛子
、炒二丑[2]。
6二丑的來源 牽牛子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Pharbitis nil (L.) Choisy或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L.) Voigt的干燥成熟種子[2]
。
藥材商品以種皮呈灰黑色者名黑丑
,淡黃白色者名白丑,合稱二丑[3]
。
牽牛子旋花科植物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 (L.)Voight的種子
。同屬植物裂葉牽牛P. nil(L.)Choisy的種子亦作牽牛子入藥。
7二丑的原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纏繞草本
,全株密被白色長毛
。葉互生,闊心形
,全緣
;葉柄與總花梗近等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ㄐ蛴谢?~3朵
;萼片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
,長約1cm
,先端尾尖;花冠白色
、藍(lán)紫色或紫紅色,漏斗狀
,長5~8cm
;雄蕊5;子房3室。蒴果球形
。種子5~6粒
,卵形,黑色或淡黃白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ㄆ?~9月,果期7~10月
。
生于山野灌叢中
、村邊、路旁
;多栽培
。全國各地有分布。
8二丑的采收與初加工 秋末果實(shí)成熟
、果殼未開裂時(shí)采割植株
,曬干,打下種子
,除去雜質(zhì)[2]
。
9二丑的生藥性狀 牽牛子似橘瓣?duì)睿L4~8mm
,寬3~5mm
。表面灰黑色或淡黃白色,背面有一條淺縱溝
,腹面棱線的下端有一點(diǎn)狀種臍
,微凹。質(zhì)硬
,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折疊的子葉
,微顯油性。氣微
,味辛
、苦,有麻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0二丑的炮制 牽牛子的炮制《雷公炮炙論》首先記載了酒蒸法
,即:“凡用,曬干
,卻入水中淘
,浮者去之[2]。取沉者曬干
,拌酒蒸
,從巳至未
,曬干,臨用春去黑皮用[2]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唐代有熬(《外臺(tái)秘要》)、炒熟
、石灰炒(《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2]
。
宋代有炒、生姜汁酒制(《太平圣惠方》)
;麩炒(《博濟(jì)方》)
;童便制(《重修政和經(jīng)使證類備用本草》);鹽制
、米炒
、蒸制、吳茱萸制等法(《圣濟(jì)總錄》)[2]
。
明清基本沿用前法
,《普濟(jì)方》還有醋煮、水煮[2]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秹凼辣T酚醒涝碇确╗2]。
現(xiàn)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等[2]
。
10.1二丑的炮制方法
10.1.1牽牛子 取原藥材
,去凈雜質(zhì),用時(shí)搗碎[2]
。
10.1.2炒牽牛子 取凈牽牛子
,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
,炒至膨脹鼓起
,有爆裂聲,顏色加深
,斷面淺黃色
,即可[2]。
10.2成品性狀
牽牛子似橘瓣?du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表面灰黑(黑丑)或淡黃白色(白丑)[2]
。背面有1條淺縱溝,腹面棱線的下端有一點(diǎn)狀種臍
,微凹[2]
。質(zhì)硬[2]。無臭
,味辛
、苦
,有麻感[2]
。
炒牽牛子稍鼓起
,顏色加深,斷面淺黃色
,微具香氣[2]
。
10.3炮制作用
生牽牛子偏于逐水消腫,殺蟲[2]
。用于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蟲積腹痛[2]
。如治水腫脹滿的舟車丸(《景岳全書》)
;治蟲積腹痛的牽牛散(《沈氏尊生書》)[2]。
牽牛子炮制后可降低毒性
,緩和藥性
,免傷正氣,易于粉碎和煎出
,以消食導(dǎo)滯見長[2]
。多用于食積不化,氣逆痰壅[2]
。如治小兒停乳停食
,腹脹便秘,痰盛喘咳的一捻金(《中國藥典》)[2]
。
10.4貯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
,密閉,置通風(fēng)干燥處[2]
。
11二丑的性味歸經(jīng) 二丑味苦
,性寒;有毒[2]
。歸肺
、腎、大腸經(jīng)[2]
。
12二丑的功效與主治 二丑具有瀉水通便
,消痰滌飲,殺蟲攻積的功能[2]
。用于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痰飲積聚
,氣逆喘咳
,蟲積腹痛
,蛔蟲、絳蟲病
。
功在瀉下
,逐水,消積
,殺蟲[3]
。主治水腫,腹水
,二便不利
,腳氣,痰飲咳喘
,腸胃積滯便秘
,下痢里急后重,癥瘕痞塊
,膿腫
,流注,蟲積腹痛[3]
。
生牽牛子偏于逐水消腫
,殺蟲[2]。用于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
,蟲積腹痛[2]。如治水腫脹滿的舟車丸(《景岳全書》)
;治蟲積腹痛的牽牛散(《沈氏尊生書》)[2]
。
炒牽牛子可降低毒性,緩和藥性
,免傷正氣
,易于粉碎和煎出,以消食導(dǎo)滯見長[2]
。多用于食積不化
,氣逆痰壅[2]。如治小兒停乳停食
,腹脹便秘
,痰盛喘咳的一捻金(《中國藥典》)[2]。
13二丑的化學(xué)成分 牽牛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
、牽牛子酸C
、D(pharbitic acid C,D)、順芷酸(tiglic acid)
、尼里酸(nilic acid)等
。
種子含牽牛子苷
、沒食子酸、裸麥角堿等[3]
。
未成熟種子含多種赤霉素及其葡萄糖苷[3]
。
牽牛子苷水解生成牽牛子酸、巴豆酸等[3]
。
圓葉牽牛種子還含牽牛素等[3]
。
14二丑的藥理作用 水
、醇浸劑對小鼠皆有瀉下作用[3]
。致瀉有效成分主要為牽牛子苷,它在腸內(nèi)分解后
, *** 腸道
,引起腹瀉[3]。
牽牛子還有一定興奮平滑肌的作用[3]
。
甲醇提取物可抗氧化[3]
。
15二丑的用法用量 研末(取頭末)吞1~2g;煎服:3~6g[3]
。
16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3]
。不宜與巴豆同用[3]。
17牽牛子中毒 牽牛子又名黑丑
、白丑
、草金鈴、二丑等
,屬峻下藥
。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或圓葉牽牛的成熟種子
。含有牽牛子苷及多種生物堿
,主要藥理作用有瀉下,興奮子宮平滑肌
,驅(qū)蟲
,利尿,興奮腸管
。[4]
17.1不良反應(yīng)機(jī)制
其成分牽牛子苷在腸道內(nèi)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
,對胃腸道黏膜有強(qiáng)烈的 *** 作用,還可損害腎臟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發(fā)生言語障礙
,昏迷等。[5]
17.2臨床表現(xiàn)
頭暈
、頭痛
,惡心
、嘔吐,腹痛
、腹瀉
,便血或血尿,高熱
,昏迷
,四肢軟弱,呼吸淺短
,嚴(yán)重者可損害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生休克
,死亡。[5]
17.3治療
牽牛子中毒的治療要點(diǎn)為[5]:
1.促進(jìn)毒物排出給予催吐
、洗胃處理
,可口服牛奶、蛋清等
。靜脈輸液
,加入維生素K、乳酸鈣等
。
2.對癥治療0.5mg阿托品肌注
,必要時(shí)口服復(fù)方樟腦酊2ml,3~4/d
,可止痙止瀉
;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
18二丑的藥典標(biāo)準(zhǔn)
18.1品名
牽牛子
Qianniuzi
PHARBITIDIS SEMEN
18.2來源
本品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Pharbitis nil(L.)Choisy或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的干燥成熟種子
。秋末果實(shí)成熟
、果殼未開裂時(shí)采割植株,曬干
,打下種子
,除去雜質(zhì)。
18.3性狀
本品似橘瓣?du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長4~8mm
,寬3~5mm。表面灰黑色或淡黃白色
,背面有一條淺縱溝
,腹面棱線的下端有一點(diǎn)狀種臍,微凹
。質(zhì)硬
,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折疊的子葉,微顯油性。氣微
,味辛
、苦,有麻感
。
18.4鑒別
(1)取本品
,加水浸泡后種皮呈龜裂狀,手捻有明顯的黏滑感
。
(2)本品粉末淡黃棕色
。種皮表皮細(xì)胞深棕色,形狀不規(guī)則
,壁波狀
。非腺毛單細(xì)胞,黃棕色
,稍彎曲
,長50~240μm。子葉碎片中有分泌腔
,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5~106μm
。草酸鈣簇晶直徑10~25μm
。柵狀組織碎片和光輝帶有時(shí)可見。
(3)取本品粉末1g
,置索氏提取器中
,用石油醚(60~90℃)適量,加熱回流提取2小時(shí)
,棄去石油醚液
,藥渣揮干溶劑,加入二氯甲烷甲醇(3:1)混合溶液提取6小時(shí)
,回收溶劑至5?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牽牛子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咖啡酸對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1m1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yàn)
,吸取供試品溶液和對照藥材溶液各10~20μl、對照品溶液3μl
,分別點(diǎn)于同一高效硅膠G薄層板上
,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93:9:4)為展開劑,展開,取出
,晾干
,噴以磷鉬酸試液,在110℃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lán)黑色斑點(diǎn)
。
18.5檢查
18.5.1水分 不得過10.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H 第一法)
。
18.5.2總灰分 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Ⅸ K)。
18.6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Ⅹ?A)項(xiàng)下的冷浸法測定
,用乙醇作溶劑
,不得少于15.0%。
18.7牽牛子飲片
18.7.1炮制18.7.1.1牽牛子 除去雜質(zhì)
。用時(shí)搗碎
。
18.7.1.1.1性狀 同藥材。
18.7.1.1.2鑒別 同藥材
。
18.7.1.1.3檢查 同藥材
。
18.7.1.1.4浸出物 同藥材。
18.7.1.2炒牽牛子 取凈牽牛子
,照清炒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 D)炒至稍鼓起
。用時(shí)搗碎。
本品形如牽牛子
,表面黑褐色或黃棕色
,稍鼓起。微具香氣
。
18.7.1.2.1浸出物 同藥材
,不得少于12.0%。
18.7.1.2.2檢查 (總灰分)同藥材
。
18.7.2性味與歸經(jīng) 苦
、寒;有毒
。歸肺
、腎、大腸經(jīng)
。
18.7.3功能與主治 瀉水通便
,消痰滌飲,殺蟲攻積
。用于水腫脹滿
,二便不通
,痰飲積聚,氣逆喘咳
,蟲積腹痛
。
18.7.4用法與用量 3~6g。入丸散服
,每次1.5~3g
。
18.7.5注意 孕婦禁用;不宜與巴豆
、巴豆霜同用
。
18.7.6貯藏 置干燥處。
18.8出處
大黃蒼術(shù)牽牛子會(huì)破壞小腸吸收嗎
解表藥:辛溫解表藥:麻黃:辛
、微苦
,溫。歸肺
、膀胱經(jīng)
。發(fā)汗、平喘
、利水(外感風(fēng)寒表實(shí)證)桂枝:辛甘溫
,歸心、肺
、膀胱經(jīng)
。發(fā)汗解表、溫經(jīng)通陽
。(風(fēng)寒濕痹、痰飲蓄水
、胸痹)紫蘇:辛溫
,歸肺脾經(jīng)。發(fā)表散寒
,行氣寬中
,解魚蟹毒(脾胃氣滯)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
。去風(fēng)解表
,透疹療瘡,止血
。防風(fēng):辛甘微溫
;歸膀胱肝脾經(jīng)。去風(fēng)解表
、勝濕止痛
,解痙。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jīng)
。解表散寒
、去風(fēng)勝濕,止痛
。白芷:辛溫
,歸肺胃經(jīng)。解表去風(fēng)
,燥濕
,消腫排膿,止痛
。(陽明頭痛
,寒濕帶下)生姜:辛微溫。歸肺脾經(jīng)
。發(fā)汗解表
,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胃寒嘔吐)香薷:辛微溫
。歸肺胃經(jīng)。發(fā)汗解表
,和中化濕
,利水消腫。(陰暑
、水腫
、小便不利)辛夷:辛溫。歸肺胃經(jīng)
。散風(fēng)寒
,通鼻竅。藁本:辛溫
;歸膀胱經(jīng)
。發(fā)表散寒,去風(fēng)勝濕
,止痛
。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
。歸肺經(jīng)
。宣通鼻竅,去風(fēng)濕
,止痛
。辛涼解表藥:薄荷:辛涼
。歸肝肺經(jīng)。疏散風(fēng)熱
,清利頭目
,利咽,透疹
。蟬蛻:甘寒
。歸肺肝經(jīng)。疏散風(fēng)熱
,透疹
、明目退翳,熄風(fēng)止痙
。牛蒡子:辛苦寒
。歸肺胃經(jīng)。疏散風(fēng)熱
,解毒透疹
,利咽散腫。桑葉:苦甘寒
。歸肺肝經(jīng)
。疏散風(fēng)熱,清肺潤燥
,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歸肺肝經(jīng)
。疏風(fēng)清熱,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涼
。歸脾胃經(jīng)。解肌退熱
,透發(fā)麻疹,生津止渴
,生陽止瀉
。柴胡:苦辛微寒,歸心包絡(luò)
、肝
、三焦、膽經(jīng)
。和解退熱
,
,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傷寒邪在少陽
、肝氣郁結(jié)、氣虛下陷致肛脫等)升麻:辛甘微寒
。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
,升陽舉陷
。(中氣虛弱、氣虛下陷致肛脫等)蔓荊子:辛苦平
。歸膀胱肝胃經(jīng)
。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
,寒。歸肺胃經(jīng)
。解表除煩
。清熱瀉火藥:石膏:辛甘、大寒
,歸肺胃經(jīng)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收斂生肌
。(溫?zé)嵩跉夥郑螣峥却┲福嚎喔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歸肺胃腎經(jīng)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梔子:苦寒
,歸心肺肝胃三焦經(jīng)。瀉火除煩
,清熱利濕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肝膽濕熱
、)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jīng)
。清肝火
、散郁結(jié)
、降血壓。蘆根:甘寒
,歸肺胃經(jīng)
。清熱生津,止嘔除煩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歸肺胃經(jīng)。清熱生津
,清肺潤燥
,消腫排膿。淡竹葉:甘淡寒
,歸心胃小腸經(jīng)
。清熱除煩、利尿
。清熱燥濕藥:黃芩:苦寒
。歸肺膽胃大腸經(jīng)。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