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獨(dú)附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07 17:53:22

      獨(dú)附散

      處方 : 附子1個(gè)(炮

      ,去皮臍)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小兒吐瀉氣脫

      ,四肢冷,肚疼眼慢

      用法用量 : 3歲每服1小錢(qián)

      ,以水半盞,加生姜汁1蜆殼
      ,大棗半枚,煎3分以下
      ,水中頓冷
      ,饑服。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獨(dú)附散簡(jiǎn)介

      目錄1拼音2處方3制法4功能主治5獨(dú)附散的用法用量6摘錄附:1古籍中的獨(dú)附散 1拼音 dú fù sǎn

      2處方附子1個(gè)(炮

      ,去皮臍)

      3制法上為末

      4功能主治小兒吐瀉氣脫

      ,四肢冷,肚疼眼慢

      5獨(dú)附散的用法用量3歲每服1小錢(qián)

      ,以水半盞,加生姜汁1蜆殼
      ,大棗半枚,煎3分以下
      ,水中頓冷
      ,饑服。

      6摘錄《普濟(jì)方》卷三九五

      古籍中的獨(dú)附散 《普濟(jì)方》:[卷六十一咽喉門(mén)]喉痹 錢(qián))上為細(xì)末。研成膏

      。每用少許。冷水灌漱去之
      。獨(dú)附散治腑寒咽閉
      。六脈微弱。附子(一只切成片)上用蜜...

      《醫(yī)學(xué)三字經(jīng)》:[卷之一]隔食反胃第八 出

      ,是無(wú)火也。此癥屬中焦
      、下焦火衰無(wú)疑
      。吳萸飲獨(dú)附丸妙在吳萸鎮(zhèn)厥陰逆氣,配入甘溫
      ,令震坤合德
      ,土木...

      《張氏醫(yī)通》:[卷十六祖方]續(xù)命湯(金匱名古今錄驗(yàn)續(xù)命湯) 風(fēng)

      、黃芩
      、芍藥。續(xù)命風(fēng)引湯
      。多防己、防風(fēng)
      、獨(dú)活
      、附子
      。治中風(fēng)癲眩不知人
      。狂言舌腫出
      。千金根據(jù)源續(xù)命...

      《藥性切用》:[卷之二上草部]天雄 獨(dú)顆無(wú)附

      ,即雄附子
      。性味雖雄
      ,但能溫經(jīng)逐冷,不能頃刻回陽(yáng)
      ,濕痹寒甚宜之
      。《藥性切用》...

      《類證治裁》:[卷之三積聚論治]附方

      蜆殼簡(jiǎn)介

      目錄1拼音2《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蜆殼 2.1拼音名2.2蜆殼的別名2.3來(lái)源2.4生境分布2.5性味2.6功能主治2.7摘錄 3《中華本草》:蜆殼 3.1出處3.2拼音名3.3英文名3.4蜆殼的別名3.5來(lái)源3.6原形態(tài)3.7生境分布3.8化學(xué)成份3.9性味3.10歸經(jīng)3.11功能主治3.12蜆殼的用法用量3.13附方3.14各家論述3.15摘錄 附:1用到中藥蜆殼的方劑2古籍中的蜆殼 1拼音 xiǎn ké

      2《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蜆殼

      2.1拼音名

      Xiǎn Ké

      2.2蜆殼的別名

      河蜆

      2.3來(lái)源

      軟體動(dòng)物門(mén)腹足綱蜆科河蜆Corbicula fluminea (Miiller)
      ,以貝殼入藥。

      2.4生境分布

      南方各省。

      2.5性味

      ,溫

      2.6功能主治

      主治反胃吐食,外用治濕熱瘡毒

      2.7摘錄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3《中華本草》:蜆殼

      3.1出處

      出自 《本草經(jīng)集注》。

      1.《本草拾遺》:蜆小于蛤

      ,黑色
      ,生水泥中。

      2.《綱目》:蜆

      ,溪湖中多有之
      ,其類亦多
      ,大小厚薄不一
      ,漁家多食之耳。

      3.《綱目拾遺》:蜆生沙泥中

      ,江湖溪澗多有
      ,其類不一,有黃蜆
      、黑蜆、白蜆
      、金口
      、玉口等名。黃蜆殼薄肉肥
      ,黑蜆殼厚肉薄
      ,又番禺韋涌地方,產(chǎn)無(wú)耳蜆
      ,更甘美異常

      3.2拼音名

      Xiǎn Ké

      3.3英文名

      shell of freshwater *** all clam

      3.4蜆殼的別名

      扁螺

      3.5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蜆科動(dòng)物河蜆或其近緣動(dòng)物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orbicula fluminea(Muller)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捕

      ,捕后入當(dāng)時(shí)水燙死,取殼
      ,洗凈
      ,曬干

      3.6原形態(tài)

      河蜆
      ,貝殼中等大小
      ,略呈正三角形。殼質(zhì)稍厚而對(duì)硬
      。成體一般殼長(zhǎng)40mm
      ,殼高37mm,殼寬20mm
      。左
      、右兩殼相等。殼頂被有暗褐色的殼皮
      ,有時(shí)稍帶黃色。表面生長(zhǎng)紋輪狀
      ,較老個(gè)體殼頂常脫落而露出石灰質(zhì)
      。殼內(nèi)面紫白色。鉸合部有主齒3枚
      ,中央者最大
      。足大,呈舌狀

      3.7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河川、湖沼
      ,多棲息于泥質(zhì)的水底

      資源分布:我國(guó)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3.8化學(xué)成份

      貝殼主要含碳酸鈣
      ,碳酸鎂
      ,殼蛋白(conchiolin)
      。還含膽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3.9性味

      味咸
      ;性溫

      3.10歸經(jīng)

      ;胃經(jīng)

      3.11功能主治

      化痰止嗽;祛濕和胃
      。主痰喘咳嗽
      ;反胃吐食;胃痛吞酸
      ,濕瘡
      ;潰瘍;腳氣

      3.12蜆殼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
      ,1520g
      ;或入散劑。外用:適量
      ,煅存性
      ,研末撒或調(diào)敷。

      3.13附方

      ①治反胃:田螺殼
      、黃蜆殼
      ,二件不以多少,陳者尤佳
      ,各燒成白灰
      。每劑用白梅肉四兩,田螺殼灰二兩
      ,黃蜆殼灰一兩
      。同搜拌令勻作切,用砂合子盛蓋了
      ,泥固縫
      ,煅存性,取出碾細(xì)
      。每服二錢(qián)
      ,用人參、縮砂湯調(diào)下
      ,陳米飲亦得,食前服
      。(《百一選方》大效散)②治痰喘咳嗽:白蜆殼多年陳者
      ,燒過(guò)存性,為極細(xì)末
      。以米飲調(diào)服一錢(qián)
      ,日三服。( 《急救良方》)③治瘡毒:蜆殼粉調(diào)膽汁涂
      。(《四川中藥志》)

      3.14各家論述

      1. 陶弘景:止痢。

      2.《唐本草》:治陰瘡

      3.《本草拾遺》:燒灰飲服

      ,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4.《日華子本草》:療失精反胃

      5.《綱目》:化痰止嘔

      ,治吞酸心痛及暴咳
      。燒灰涂一切濕瘡
      ,與蚌粉同功。

      6.《醫(yī)林纂要》:除血熱

      ,斂虛汗

      3.15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蜆殼的方劑 蜆殼膏 拼音:xiǎnkégāo《衛(wèi)生總微》卷五:方名:蜆殼膏組成:螻蛄1個(gè)(去頭翅足),麝香

      、輕粉各黃米許...

      大黃甘草飲 :以水3盞,浸1宿

      ,煎取1盞澄清
      。兒生3日,與1蜆殼許
      ,余量?jī)捍笮〖訙p服
      。若1服得快利
      ,即不須再服
      。...

      延生膏 錢(qián)。功效:下胎毒

      ,稀痘
      。用法用量:先將甘草熬膏1蜆殼,然后將前2味和勻
      ,搽兒上腭及乳上,須1時(shí)服完
      。...

      獨(dú)附散

      。用法用量:3歲每服1小錢(qián),以水半盞
      ,加生姜汁1蜆殼
      ,大棗半枚,煎3分以下
      ,水中頓冷
      ,饑服
      。摘錄:《...

      生油方 法用量:夜臥時(shí),3歲前至100日及一晬內(nèi)

      ,每服2蜆殼
      ;57歲
      ,每服3蜆殼
      ;15歲以前
      ,每服3大蜆殼...

      更多用到中藥蜆殼的方劑
      古籍中的蜆殼 《嬰童百問(wèn)》:[卷之十]瘡疹第一百問(wèn) 童便(各半盞)上逐旋夾和,以柳枝攪令如蜜

      ,每服二蜆殼許
      ,服畢,令臥少時(shí)
      。但三四服,大小便利
      ,身體熱退...

      《嬰兒論》:辨上焦病脈證并治第六 合)白糖(四錢(qián))姜汁(一合)上三味

      。研調(diào)。每服一蜆殼
      。日五六次
      。嘔家腹?jié)M潮熱
      。若腹痛
      。唇燥舌干者。此...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卷一]初生服藥論

      。且未得與乳
      。當(dāng)用好甘草一中指節(jié)許。擘碎
      。以水三蜆殼。煎二蜆殼
      。以綿纏指
      。蘸與兒吮之。若吐出惡汁為佳...

      《幼科證治準(zhǔn)繩》:[集之一·初生門(mén)初生]服藥下胎毒法 之爾

      。甘草法用好原州甘草中指一節(jié)許
      ,拍碎,以水二蜆殼
      ,煎一蜆殼,以綿纏蘸
      ,令兒吮之
      ,若吐出惡汁,為佳...

      《圣濟(jì)總錄》:[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兒瘡疹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315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shū)中張仲景對(duì)胸痹的論述
      ,通過(guò)對(duì)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功能主治 : 牙齒歷蠹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