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小兒時期生長發(fā)育障礙的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脾腎兩虧---六味地黃丸合補中益氣丸
氣虛血弱---八珍丸/十全大補丸
內(nèi)傷發(fā)熱:
陰虛發(fā)熱---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
氣虛發(fā)熱---補中益氣丸/黃芪膏/***參膏
血虛發(fā)熱---當歸補血丸/人參歸脾丸
肝郁發(fā)熱---加味逍遙丸
瘀血發(fā)熱---大黃蟄蟲丸/血府逐瘀口服液
牙痛:
風火牙痛---牛黃解毒丸/黃連上清丸/牛黃上清丸/立止牙痛散
胃火牙痛---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火涼膈散/止痛冰硼散/白清胃散
虛火牙痛---滋陰甘露丸/知柏地黃丸
中風:
肝腎陰虛,風陽上擾---鎮(zhèn)肝熄風膠囊/腦血栓片
氣虛血瘀,經(jīng)脈阻滯---補陽還五沖劑/偏癱復元丸/消栓再造丸/樂脈顆粒劑/中風回春丸/腦得生丸
心悸:
心血不足---柏子養(yǎng)心丸/人參歸脾丸/人參養(yǎng)榮丸
陰虛火旺---天王補心丹/枕中丹
水腫:
水濕浸漬---五皮丸; 脾陽不振---五苓散/參苓白術(shù)丸/胃苓丸;
腎陽衰微---濟生腎氣丸/金匱腎氣丸
水痘:
濕毒外襲---銀翹解毒丸/雙黃連口服液 毒熱熾盛:綠雪/普濟回春丹
目赤腫痛:
外感風熱---明目蒺藜丸/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丸
肝經(jīng)風熱---明目上清丸/明目蒺藜丸/開光復明丸
目澀:肺陰不足---養(yǎng)陰清肺膏
肝腎虧虛---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黃丸/石斛明目丸/琥珀還睛丸
目癢:
風邪外襲---桑菊感冒片
肝腎陰虛---桑麻丸/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
失眠:
肝瘀化火---龍膽瀉肝丸合磁朱丸
心脾兩虛---人參歸脾丸/柏子養(yǎng)心丸
陰虛---天王補心丹/神經(jīng)衰弱丸/安神補心膠囊/朱砂安神丸
心膽氣虛---安神定志丸/人參琥珀丸
耳鳴耳聾:
肝火上擾---龍膽瀉肝丸/通竅耳聾丸
腎精虧虛---耳聾左慈丸/六味地黃丸
脾胃虛弱---益氣聰明丸/補中益氣丸
氣血瘀阻---血府逐瘀口服液
厭食:
脾失健運---曲麥枳術(shù)丸
脾胃氣虛---參苓白術(shù)丸
汗證:
營衛(wèi)不和---桂枝合劑
肺氣不固---玉屏風顆粒
陰虛火旺---當歸六黃散
頭痛:
風寒外襲---川芎茶調(diào)散/都梁丸
風熱上擾---芎菊上清丸/清眩丸(片)
肝陽上亢---降壓片/腦立清
痰濁阻遏---半夏天麻丸
瘀血阻滯---天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
咳嗽:
風寒咳嗽---通宣理肺丸/小青龍合劑
風熱咳嗽---桑菊感冒片/羚羊清肺丸
燥熱咳嗽---秋梨膏/二冬膏/川貝枇杷膏
痰濕犯肺---二陳丸/橘紅丸
肝火犯肺---黛蛤散/清氣化痰丸
肺虛咳嗽---百令膠囊/金水寶膠囊/養(yǎng)陰清肺膠囊
肺火咳嗽---二母寧嗽丸/清肺抑火丸(膏)/除痰止嗽丸/清氣化痰丸
小兒)風寒咳嗽---解肌寧嗽丸/兒童清肺丸
風熱咳嗽---桑菊感冒片/解肌清肺丸
痰熱咳嗽---清金理嗽丸
眩暈:
肝陽上亢--腦立清/磁朱丸/杞菊地黃丸
腎精不足--左歸丸/六味地黃丸
氣血虧虛--八珍丸/十全大補丸
痰濁中阻--半夏天麻丸
瘀血停留--血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
燒傷:
獾油/紫草膏/生肌玉紅膏
粉刺:
肺胃實熱--連翹敗毒丸/黃連上清丸/牛黃解毒丸/清肺益火丸/顛倒散
濕熱蘊結(jié)--歸參丸/二妙丸/茵陳五苓丸
脾虛濕蘊--參苓白術(shù)丸
痔瘡:
濕熱夾風,迫血妄行--地榆槐角丸/止紅腸辟(?)丸/消痔散/臟連丸/鱉甲消痔膠囊/榮昌肛泰
中氣不足,氣不攝血--補中益氣丸/人參歸脾丸
感冒:
風寒感冒--感冒軟膠囊/感冒清熱沖劑/防風通圣丸/桂枝合劑/通宣理肺丸(片)
風熱感冒--銀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羚翹解毒丸/柴黃片/抗膠囊
氣虛感冒--參蘇理肺丸/玉屏風顆粒
暑濕感冒--藿香正氣水/六合定中丸/祛暑丸
感冒(兒):風寒感冒--小兒羌活丸/九保丹
風熱感冒--小兒感冒清熱沖劑/妙靈丹
暑邪感冒--香蘇正胃丸
感冒夾濕--至寶錠/小兒百壽丹
感冒夾驚--牛黃鎮(zhèn)驚丸/琥珀抱龍丸
食積:
乳積停滯--小兒化食丹/小兒化滯丹
食積停滯--保和丸/大山楂丸
脾虛夾積--小兒健脾丸/小兒香橘丹
鼻衄:
肺經(jīng)熱盛--清肺抑火丸/荷葉丸
胃熱熾盛--清胃黃連丸/小兒消熱散
肝火上逆--當歸龍薈丸
肝腎陰虛--知柏地黃丸
脾不統(tǒng)血--人參歸脾丸
痛經(jīng):
氣滯血瘀--調(diào)經(jīng)姐妹丸/調(diào)經(jīng)活血片
寒濕凝滯--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宮丸
氣血虛弱--寧坤養(yǎng)血丸/婦寶金丸/八珍益母丸
肝腎不足--當歸調(diào)經(jīng)丸
月經(jīng)先后不定期:
肝七郁滯---逍遙丸/七制香附丸
腎氣虛弱---金匱腎氣丸/右歸丸
月經(jīng)先期:氣虛不攝---補中益氣丸/人參歸脾丸/益氣養(yǎng)元丸
腎氣不固---右歸丸/金匱腎氣丸
肝經(jīng)郁熱---加味逍遙丸
陰虛內(nèi)熱---大補陰丸/ /知柏地黃丸/固經(jīng)丸
月經(jīng)后期:
寒凝沖任---少腹逐瘀丸
陽虛內(nèi)寒---艾附暖宮丸/女金丹
血虛失盈---八珍益母丸/八珍丸/十全大補丸/人參養(yǎng)榮丸
氣滯血瘀---舒肝保坤丸/七制香附丸
月經(jīng)過少:
血虛---內(nèi)補養(yǎng)榮丸/人參養(yǎng)榮丸/八珍丸
腎虛精虧---左歸丸/六味地黃丸
血瘀---益母草膏/少腹逐瘀丸
月經(jīng)過多:
氣虛---定坤丸/補中益氣丸/烏雞白風丸
血熱---加味逍遙丸/荷葉丸
不孕癥:
陽虛宮冷---暖宮孕子丸/艾附暖宮丸/女金丹/鹿茸粉/調(diào)經(jīng)促孕丸
氣血不足---八寶坤順丸/烏雞白風丸/安坤贊育丸/定坤丹/
肝氣郁滯---婦科得生丹/七制香附丸/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丸/十二溫經(jīng)丸
痰濕壅滯---二陳丸/越鞠丸
中草藥: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
(《本經(jīng)》)
【異名】薛、芷(《楚辭》)
,芳香(《本經(jīng)》)
,苻蘺、澤芬(《吳普本草》)
,白茝(《別錄》)
,香白芷(《夷堅志》)。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
、川白芷
、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風的根。
【植物形態(tài)】①興安白芷
,又名:達烏里當歸
,走馬芹。
多年生草本
,高可達2.5米
。根粗大,直生
,有時有數(shù)條支根
。莖粗大,近于圓柱形
,基部粗約5~9厘米
,中空,通常呈紫紅色
,基部光滑無毛
,近花序處有短柔毛
。莖下部的葉大;葉柄長
,墓部擴大呈鞘狀
,抱莖;葉為2~3回羽狀分裂
,最終裂片卵形至長卵形
,長2~6厘米,寬1~3厘米
,先端銳尖
,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基部下延成小柄
;莖上部的葉較小
,葉柄全部擴大成卵狀的葉鞘,葉片兩面均無毛
,僅葉脈上有短柔毛.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
,總花梗長10~30厘米;總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狀苞片
,小總苞14~16片
,狹披針形,比花梗長或等長
;花萼缺如
;花瓣5,白色
,卵狀披針形
,先端漸尖,向內(nèi)彎曲
;雄蕊5
,花絲細長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
,花柱2
,短,基部黃白色或白色
。雙懸果扁平橢圓形或近于圓形
,分果具5果棱,側(cè)棱成翅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ㄆ?~7月。果期7~9月
。
多生于河岸
、溪邊
,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巖上。分布黑龍江
、吉林
、遼寧等地。栽培于四川
、河北
、河南、湖北
、湖南、安徽
、山西等地
。
本植物野生種的根,在東北作獨活用
,商品稱"香大活"
,參見"獨活"條。
②川白芷
,又名:異形當歸
。
多年生草本,高1~2米
。根直生
,下面有數(shù)條支根。莖直立
,圓柱形
,中空,表面有細棱
。葉互生
;莖下部的葉2~3回3出式羽狀全裂,最終裂片長卵形至披針形
;葉柄鞘狀
,抱莖;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成廣闊膨大的葉鞘
;葉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
,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至淡綠色
,兩面均無毛
,僅葉脈上有短剛毛,復傘形花序頂生
,總花梗長15~20厘米
;總值缺
,小總苞數(shù)枚,狹披針形至線形
,較小傘梗為長
;花萼不明顯;花瓣5
,白色
,廣卵形至類圓形,先端微凹
,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內(nèi)折曲
;雄蕊5,花藥橢圓形:子房下位
,2室
,花柱2。雙懸果長橢圓形
,分果右明顯的5棱
,側(cè)棱有較木質(zhì)化的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6月
。果期6~7月。
生長于山地林緣
。分布黑龍江
、吉林、遼寧
。栽培于四川
、山東等地。
③杭白芷
,又名:浙白芷
、臺灣當歸。
多年生草本
,高1~2米
。根圓錐形,具4棱
。莖直徑4~7厘米
,莖和葉鞘均為黃綠色。葉互生
;莖下部葉大
,葉柄長,基部鞘狀抱莖,2~3回羽狀分裂
,深裂或全裂
,最終裂片闊卵形至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
,邊緣密生尖銳重鋸齒
,基部下延成柄,無毛或脈上有毛
;莖中部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簧喜康娜~幾僅存卵形囊狀的葉鞘
,小總苞片長約5毫米
,通常比小傘梗短;復傘形花序密生短柔毛
;花萼缺如
;花瓣黃綠色;雄蕊5
,花絲比花瓣長1.5~2倍;花柱基部綠黃色或黃色
。雙懸果被疏毛
。花期5~6月
。果期7~9月
。
分布浙江、臺灣等地
。浙江
、江蘇有栽培。
以上3種植物的葉(白芷葉)亦供藥用
,另詳專條
。
④云南牛防風,又名:滇白芷
、粗糙獨活
。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粗糙的刺毛
。主根紡錘形
。莖下部葉具柄,柄長2~4厘米
,基部有寬闊葉鞘
,葉片2回羽狀深裂,長5~20厘米
,寬5~7厘米
,裂片寬卵形至長橢圓形
,長2.5~5厘米,上面深綠色
,粗糙細皺
,下面淺綠色,邊緣具不等齒牙
;莖上部葉與莖下部葉相似
。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cè)生;傘梗13~20
;總苞缺或有1~3枚
,線狀披針形;小總苞片4~5
,線形
;花2型,邊緣花較大
,不整齊
,中心花近于整齊;萼齒5
,線狀三角形
;花瓣5,白色
,先端2裂
;雄蕊5;子房近于無毛
。雙懸果倒卵形或卵形
,長7~8毫米,分果具5條細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ㄆ?~7月。果期8~10月
。
分布云南
、四川。云南有栽培
。
【采集】秋播種植的
,次年7~9月間莖葉枯黃時采挖。春播種植的
,當年10月采挖
。擇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
。除凈殘莖
、須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曬干或微火烘干
。置干燥不通風處保存
,防蟲蛀或霉爛。
【藥材】①川白芷(《濟生方》)
為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
。類圓錐形而無明顯的棱脊
,長約7~24厘米,直徑約1.5~2厘米
。有時附有支根
。頂端有凹洼的莖痕,也有多數(shù)同心環(huán)狀的紋理
。表面黃色或淡棕色
,有眾多皺紋,分布有少數(shù)長0.5~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
,突起處色較深
,有時有支根切除的痕跡,顯淡棕色
。質(zhì)堅硬而較輕
。斷面粉質(zhì),全部淡棕色
,隨處密布棕色油點,形成層環(huán)狀
,棕色而明顯
,木質(zhì)部約占橫斷面的1/3強,射線緊密
,自中心向四周輻射
。氣微香,味苦辛
。以獨支
、皮細,外表土黃色
、堅硬
、光滑、香氣濃者為佳
。
主產(chǎn)四川
。產(chǎn)于河北者稱祁白芷;產(chǎn)于河南者稱禹白芷、會白芷
。此外
,湖南、湖北
、山西
、安徽、山東等地亦產(chǎn)
。
②杭白芷
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
。類圓錐形而具四棱,長約10~20厘米
,直徑約1.5~2.5厘米
,頂端有凹洼的莖痕。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
,有較少的縱皺紋
,布有多數(shù)長0.5~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習稱"疙瘩丁"
,多排列成四縱行
,體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處色較深
,有時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跡
。質(zhì)堅硬。斷面粉質(zhì)
,白色或類白色
,皮部有多數(shù)棕色油點,形成層環(huán)狀棕色
,明顯
;木質(zhì)部淡棕灰色,約占橫斷面1/2強
,射線緊密
,自中心向四周輻射。氣芳香
,味苦辛
。以根條粗大、皮細
、粉性足
、香氣濃者為佳。條小或過大
,體輕松
、粉性小
、香氣淡者質(zhì)次。
主產(chǎn)浙扛
。
③滇白芷
為植物云南牛防風的干燥根
。直徑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
,下部細
。外表棕黃色,多深縱紋
,時有支根痕
,上部有橫皺紋。質(zhì)脆
。斷面皮部類白色
,散有棕色油點及裂隙,形成層不明顯
,木質(zhì)部淡黃色
,占全徑1/3。商品多已切成厚約1厘米以下的厚片
。氣芳香
,味辣而苦。
主產(chǎn)云南
。
【化學成分】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
、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nèi)酯(bergapten)
、珊瑚菜素(phellopterin)
、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炮制】揀去雜質(zhì)
,用水洗凈
,浸泡,撈出潤透
,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后
,切片干燥
。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
,細銼
,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
,二味等分
,蒸一伏時后出
,于日中曬干,去黃精用之
。"
②《綱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
,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
。入藥微焙
。"
【性味】辛,溫
。
①《本經(jīng)》:"辛
,溫。"
②《別錄》:"無毒
。"
③《滇南本草》:"性溫
,味辛微甘。"
④《藥物圖考》:"有小毒
,臭香
,味辛。"
【歸經(jīng)】入肺
、髀
、胃經(jīng)。
①《珍珠囊》:"足陽明胃
、手陽明大腸
、手太陰肺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
、脾
、胃三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
、足陽明胃經(jīng)
、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功用主治】祛風
,燥濕
,消腫,止痛
。治頭痛
,眉棱骨痛,齒痛
,鼻淵
,寒濕腹痛,腸風痔漏
,赤白帶下
,癰疽瘡瘍
,皮膚燥癢,疥癬
。
①《本經(jīng)》:"主女人漏下赤白
,血閉陰腫,寒熱
,風頭(頭風)侵目淚出
,長肌膚,潤澤
。"
②《別錄》:"療風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瀉")
,嘔吐,兩脅滿
,風痛頭眩
,目癢。"
③《藥性論》:"治心腹血刺痛
,除風邪
,主女人血崩及嘔逆,明目
、止淚出
,療婦人瀝血、腰腹痛
;能蝕膿
。"
④《日華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補胎漏滑落
,破宿血
,補新血,乳癰
、發(fā)背
、瘰疬、腸風
、痔瘺
,排膿,瘡痍
、疥癬
,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
⑤《滇南本草》:"祛皮膚游走之風
,止胃冷腹痛寒痛
,周身寒濕疼痛
。"
⑥《綱目》:"治鼻淵
、鼻衄、齒痛
、眉棱骨痛
,大腸風秘,小便出血
,婦人血風眩運
,翻胃吐食;解砒毒
,蛇傷
,刀箭金瘡。"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0.8~2錢
;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宜忌】陰虛血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當歸為之使
。惡旋覆花
。"
②《本草經(jīng)疏》:"嘔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
。癰疽已潰
,宜漸減去。"
【選方】①治頭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錢
,生烏頭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
,茶調(diào)服
。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
,次用此搐入鼻中
,其效更速。(《朱氏集驗醫(yī)方》白芷散)
②治諸風眩暈
,婦人產(chǎn)前產(chǎn)后乍傷風邪
,頭目昏重及血風頭痛,暴寒乍暖
,神思不清
,傷寒頭目昏暈等證:香白芷(用沸湯泡洗四、五遍)為末
,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
,多用荊芥點臘茶細嚼下。(《百一選方》都梁丸)
③治半邊頭痛:白芷
、細辛
、石膏、乳香
、沒藥(去油)
。上各味等分,為細末
,吹入鼻中
,左痛右吹,右痛左吹
。(《種福堂公選良方》白芷細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
,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
。上為末
,茶清調(diào)二錢。(《丹溪心法》)
⑤治鼻淵:辛夷
、防風
、白芷各八分
,蒼耳子一錢二分
,川芎五分
,北細辛七分,甘草三分
。白水煎
,連服四劑。忌牛肉
。(《瘍醫(yī)大全》)
⑥治腸風:香白芷為細末
,米坎調(diào)下。(《百一選方》)
⑦治大便風秘:香白芷炒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