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葛根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9 09:42:02
浮萍葛根湯
《四圣懸樞》卷二:浮萍葛根湯
處方 : 浮萍3錢,葛根3錢
,石膏3錢,玄參3錢
,甘草3錢
,芍藥3錢
。
功能主治 : 溫疫
,陽明經證,目痛鼻干
,煩躁不臥者。

用法用量 : 流水煎大半杯
,熱服
。
摘錄 : 《四圣懸樞》卷二
《治疫全書》卷五:浮萍葛根湯
處方 : 浮萍3錢
,葛根2錢
,石膏(煅)2錢,元參2錢
,生姜3錢,甘草1錢
。
功能主治 : 瘟疫,陽明經證
,目痛鼻干
,煩渴不眠。
用法用量 : 流水煎大半杯
,熱服
。
摘錄 : 《治疫全書》卷五
教你骨質疏松的調理方法
1
、風邪偏盛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患部紅斑瘙癢
、肢體關節(jié)屈伸不利、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
、手足麻木、舌淡
、苔薄白
、脈浮
。治療大法為:祛風
、通痹、止痛
。處方如下:炙黃芪30g、黨參20g
、防風30g
、當歸20g、云茯苓20g
、秦艽30g、肉桂5g
、葛根30g
、荊芥8g
、浮萍10g
、炙麻黃10g、生甘草6g
、生姜10g、大棗7枚等
。
2
、寒濕侵襲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無力、腰部冷痛
、畏寒而喜暖
、渾身肢體重著、關節(jié)屈伸不利
、腫脹麻木、小便清長
、舌白
、苔膩、脈沉
。治療大法為:溫陽祛濕。處方如下:僵蠶30g
、獨活20g
、川芎20g
、川斷30g
、補骨脂15g、雞血藤20g
、蒼術20g、桑寄生20g
、仙靈脾15g
、防風30g、細辛5g
。
3、腎陽虛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腰部冷痛
、腰膝酸軟
、畏寒肢冷
、尤其以下肢冷為甚
、目眩頭暈、精神萎靡不振
、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
、大便溏泄
、完谷不化
、五更泄瀉
、或有浮腫
、腰以下更甚
、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
、咳喘心悸
、面色晃白、舌胖
、苔白、脈沉而弱
。治療大法為:溫腎助陽補虛
。處方如下:菟絲子30g
、山茱萸30g
、山藥20g、熟地20g
、枸杞20g、制附子10g
、肉桂5g
、鹿角膠(烊化)6g、杜仲10g
、當歸20g。
4
、腎陰虛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
、喜揉喜按、時發(fā)骨痛
、眩暈耳鳴、患部痿軟微熱
、失眠多夢
、關節(jié)僵硬
;男子陽強
、婦女經少
、或經閉
、或崩漏
、形體也消瘦、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咽干顴紅
、舌紅少津
、脈細數。治療大法為:滋陰壯骨,益腎填精
。處方如下:菟絲子30g、熟地20g
、知母20g
、山藥20g、枸杞子20g
、鹿角膠(烊化)6g、龜板膠10g
、 牛膝20g
、山茱萸30g、黃柏15g
。
5、腎精不足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腰部隱痛
、酸楚
、筋骨痿弱、早衰
、齒搖發(fā)脫、耳聾耳鳴
、骨骼痿軟無力
、動作也遲緩
、健忘
、精神萎靡、性功能低下
、舌淡
、苔白、脈細弱
。治療大法為:滋腎填精補血
。處方如下:龜板30g、紫河車10g
、熟地20g、杜仲10g
、麥冬20g
、天冬20g、黃柏15g
、牛膝20g
。
6
、氣血不足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肢體沉重乏力、壓痛
、患部腫脹、乏力自汗
、面色萎黃
、少氣懶言
、食少便溏
、舌淡、脈細
。治療大法為:補氣健脾養(yǎng)血。處方如下:炙黃芪50g
、人參20g
、熟地20g、當歸20g
、川芎20g、白術20g
、茯苓30g
、杭白芍20g、炙甘草5g
、肉桂5g
。
7、脾氣虛衰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腰背酸軟
、疼痛、行走無力
、腰彎背駝
、納少腹脹、飯后尤甚
、大便溏薄、輕微運動就引起渾身劇痛
、少氣懶言
、肢體倦怠
、面色萎黃
、或浮腫、或消瘦
、舌淡、苔白
、脈緩
。治療大法為:健脾益氣,溫陽補腎。處方如下:人參20g
、蓮子肉15g
、薏苡仁20g
、砂仁10g
、桔梗10g、白扁豆20g
、茯苓20g、白術20g
、山藥20g
、炙甘草10g、陳皮10g
。
8、氣滯血瘀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渾身骨節(jié)劇痛
、筋脈板滯
、日輕而夜重
、肌膚甲錯
、唇甲晦暗
、活動不利、四肢麻木
、舌暗有瘀斑、脈沉細
。治療大法為:行氣活血化瘀
。處方如下:秦艽30g、羌活20g
、乳香10g
、沒藥10g、五靈脂15g
、桃仁15g、紅花10g
、川芎20g、生甘草6g
、懷牛膝20g、地龍20g
、當歸30g
。
9、 肝腎陰虛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腰背部隱痛而酸軟
、喜揉喜按、足跟痛
、遇勞加重
、口干舌燥
、眩暈耳鳴
、心煩失眠、便干溲黃
、潮熱盜汗、舌紅
、少苔
、脈細數
。治療大法為:滋補肝腎,填精益髓
。處方如下:菟絲子30g
、補骨脂15g、淫羊藿10g
、蛇床子20g、川斷30g
、山藥20g
、山茱萸30g
、熟地20g、枸杞子20g
、澤瀉15g、丹皮15g
、牛膝20g
、鹿角膠(烊化)6g。
10
、脾腎陽虛型骨質疏松 臨床表現為:腰部髂處冷痛、腰膝酸軟
、面色蒼白
、畏寒肢冷
、或五更泄瀉
、下利清谷、面浮肢腫
、小便不利、性欲低下
、女子帶下清稀
、月經紊亂、舌淡胖
、苔白、脈沉。治療大法為:溫補脾腎
。處方如下:附子(先煎2小時)30g
、山藥20g、炒白術20g
、茯苓20g、熟地20g
、澤瀉20g
、肉桂6g、丹皮15g
、枸杞子20g、菟絲子30g
、鹿角膠(烊化)6g
、杜仲10g、當歸20g
、黨參20g、干姜10g
、山茱萸30g
、甘草6g。
11
、骨質疏松
,用土元和骨碎補就能修復如初。骨碎補15克
、土元10克。熬水喝
,每天早晚各喝50~60毫升;熬的時候不要加太多水
,150毫升就足夠了
;武火熬到沸騰后,再用文火熬20分鐘左右
,湯水差不多剩下一半時即可
;若有飲酒的.習慣
,可以用骨碎補泡酒
,每天喝一點。請注意:服具有補腎壯骨作用的中成藥
,如強骨膠囊
、仙靈骨葆等。
麻疹是什么病?怎樣才能更好的治療?日常生活注意哪些問題
麻疹(Measles)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性皮膚病
,主要發(fā)生在兒童
,以發(fā)熱
、流涕
、眼結合膜炎、咳嗽
、口腔粘膜班及周身班丘疹為其臨床特征。
[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膜病毒
,亦為DNA病毒
,與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處為無特殊的神經氨酸酶。麻疹病毒電鏡下呈球形
,直徑150-300nm,衣殼外有囊膜
,囊膜有血凝素(HL)
,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強
,對干燥、日光
、高溫均敏感
,紫外線
、過氧乙酸
、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對麻疹病毒均有殺滅作用
。
麻疹病毒為單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
,病毒隨飛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結膜上皮
,細胞內小量繁殖
,引起局部炎癥,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癥
,引起廣泛病變,表現為高熱、皮疹及周身不適
。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血管內皮亦被病毒所侵犯
,峽
、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滲出及小皰狀灶性壞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即科潑力克斑)
,皮膚真皮和表皮層也有類似病變而出現皮疹。少數病人可發(fā)生麻疹性肺炎
。麻疹患者由于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易繼發(fā)細菌感染。
[流行病學]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
,從潛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內都具有傳染性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叩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鼻、咽
、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
,并隨飛沫排出體外,故呼吸道飛沫為主要傳播途徑
。四季均有可發(fā)病
,以冬春季最多6個月至5歲小兒發(fā)病率最高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再次發(fā)病者極少
。近年廣泛采用減毒麻疹疫苗作預防注射
,其發(fā)病率已顯著下降
。
麻疹病毒隨飛沫進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氣管
、支氣管,在局部的上皮細胞內繁殖
,并經過淋巴管內的流動細胞到達局部淋巴結
,繼續(xù)繁殖并擴散到血流
,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癥。病毒進入血中淋巴細胞后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組織
、肝、脾器官,在這些組織和器官廣泛增殖后再次進入血流
,導致第二次病毒血癥
,引起廣泛病變
,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管內皮細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
本病全年可見,以冬末早春較多
。麻疹減毒疫苗的預防接種已控制了流行
,目前只是散發(fā)病例
。病人為主要的傳染源
。呼吸道吸入為主要的傳播途徑。
抓好計劃免疫
,提高疫苗接種率是預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月以上小兒
,凡未超過麻疹者均要行麻疹減毒疫苗接種
,皮下注射0.2~0.25ml,一次接種保護率可達90%
,若初種后4~5年再接種一次
,保護率更高。流行期間集體兒童機構要加強晨間檢查
,對患者要早發(fā)現、早隔離
、早治療
。隔離期一般至出疹后5天,接觸麻疹的易感兒應隔離觀察3周
,并可肌注丙種球蛋白0.2~0.3ml/kg防止發(fā)病和減輕癥狀。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10-12天(6-12)
,應血清被動免疫后
,有的可延長至3周
。
前驅期2-4天
,表現為高熱。眼結合膜有充血
、怕光
、流淚、流涕
、咳嗽
、噴嚏等卡他癥狀,并伴全身不適
。發(fā)口香糖后2-3天可在第一臼對面兩側頰粘膜上,出現針尖大小
,藍白色或紫色小點
,周圍紅暈
,此即Kiplik斑初起僅數個
,很快增多,且可融合
,擴散至整個頰粘膜
,以及唇內
、牙齦等處
,一般維持2-3天,在發(fā)疹后的第二天消退
。
發(fā)疹期為3-5天,起病后第4天開始發(fā)疹
,初見于耳后
、發(fā)際、顏面
,爾后迅速蔓延到頸部、上肢
、軀干及下肢
,直達手心足底,約經2-3天
,遍及全身。皮疹以玫瑰色斑丘疹為主
,壓之褪色
,大小不等直徑2-5mm,疹盛時可互相融合
,顏色漸轉暗。皮疹在2-5天內出齊
,出疹高峰時中毒癥狀加重
,體溫高達40度,神萎倦怠
,昏睡終日,或煩躁不安甚而驚厥
。頸淋巴結
、肝、脾均腫大
。成人麻疹患者的中毒癥狀常比小兒為重,皮疹多密集
,但繼發(fā)細菌感染者較少
。
臨床上根據癥狀分典型
、輕型
、重型、異型四型麻疹
。
1
、典型麻疹:見于未接種或初免失敗者
。此型分三期:①前驅期:主要表現為中度以下發(fā)熱
、咳嗽、流涕
、畏光、流淚
、結合膜充血
,2~3天左右頰粘膜可見灰白色針尖大小的小點,周邊有毛細血管擴張的麻疹粘膜斑
;②出疹期(病后3~4天):發(fā)熱增高
,從耳后發(fā)際開始出現直徑為1~3mm大小的淡紅色斑丘疹
,逐漸蔓延至頸部
、軀干,直至四肢
。疹間皮膚正常
,壓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紅色
,此期全身中毒癥狀加重
,可出現驚厥、抽搐
、譫妄、舌尖緣乳頭紅腫似猩紅熱樣舌
,體查淺表淋巴結及肝脾可腫大
,重者肺部可聞濕羅音
,胸片可見彌漫性肺部浸潤小點
。③恢復期:出疹高峰后,發(fā)熱漸退
,病情緩解
,皮疹依出疹先后順療隱退
,留有棕褐色斑痕
,1~2周消失,整個病程約10天
。成人麻疹較小兒重、發(fā)熱高
、皮疹多
,但并發(fā)肺炎者少。
2.輕型麻疹 多見于接受過疫苗免疫者
。目前以輕型患者多見。發(fā)熱低
,上呼吸道癥狀輕
,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少
,并發(fā)癥少
。
3.重型麻疹 病情重篤
。高熱
、譫妄、抽搐者為中毒性麻疹
;伴循環(huán)衰竭者為休克性麻疹
;皮疹為出血性,壓之不退色者為出血性麻疹
。
4.異型麻疹 見于接種滅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種者
。我國用減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見
。
恢復期為2-3天
,皮疹出齊后體溫開始下降
,食欲增加。一般熱退后2-3天周內退盡
。整個病程約2周。
最多見的并發(fā)癥為支氣管肺炎
、心肌炎
、喉炎及耳炎,其它可發(fā)生腦炎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心血管機能不全以及結核病變播散等
。
[診斷]
本病依據流行病史
、上呼吸道癥狀、結膜充血
、畏光及頰部典型的粘膜斑即可診斷。非典型者需分離病毒或作血清抗體測定
,也可從鼻咽分泌物或痰涂片中找多核巨細胞來確診
。
本病需與風疹與猩紅熱鑒別。
風疹:多見于幼兒及學齡前兒童
,前驅期短而輕,無口腔Koplik斑
,1-2天后出疹
,為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1-2天消退
,不脫屑,不留疤
,同時有耳后
,枕后
、頸淋巴結腫大
,無并發(fā)癥
,預后好,病程2-4天
。
猩紅熱:前驅期發(fā)熱
,咽痛明顯
,1-2天出現針頭大小紅疹
,疹間皮膚充血,一片猩紅
,壓之退色,疹退可見大片脫屑
。出疹期可見楊梅舌
。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治療]
目前仍為對癥治病
。
①一般及對癥治療:臥床休息,加強護理
,保護室內清潔
,通風,多飲水
,勿須忌油忌蛋以免引起維生素缺乏及營養(yǎng)不良。高熱者酌情用小量解熱藥
,也可輸液
,咳嗽用核痰止咳劑,煩躁酌情用安定劑
。
②并發(fā)癥治療:繼發(fā)細菌性肺炎時常用青霉素肌注或參考痰菌藥敏選擇抗生素。高熱及中毒癥狀嚴重者可用少量氫化可的松
。心肌炎嚴重者也可用氯化考的松
、心衰者用洋地黃類。麻疹喉炎除根據藥敏選擇抗生素外
,可用安息香酸酊蒸氣吸入,10分鐘/次,1日3次
。嚴重氣道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
,以免窒息。
③中藥治療:麻疹屬濕熱病
,前驅期以辛涼透表為主,用升麻葛根湯
;出疹期以清熱解毒透疹為主
,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驗方浮萍
、生麻黃、鮮芝湯
、西河柳各15克,布包煎水
,稍涼后用毛巾蘸濕皮疹部位有助皮疹透發(fā)
;恢復期以養(yǎng)陰
、清余熱
、調理脾胃為主,用沙參麥冬湯
。
一般處理及對癥治療
患者在家中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后6天
。單間隔離與專人護理則更為恰當
。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
,曬到陽,溫度
、濕度適當
,不宜直接吹風或過分悶熱
。應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和皮疹消退
。給予皮膚清潔,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鹽水清洗
,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其干痂,保持鼻腔通暢
。每日多次以生理鹽水
、呋喃西林液嗽口及3%碳酸氫鈉水清洗口腔,防止口腔炎癥、潰瘍和鵝口瘡的發(fā)和生
。
體溫較高者,一般可不予降溫
,以免影響出疹
。對高熱驚厥伴煩躁不安者,可給小劑量退熱劑
,或頭部冷專用敷,或給予鎮(zhèn)靜劑
,如魯米那
、非那更、安定
、水合氯醛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人灾卣呖蛇m量鎮(zhèn)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