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肺熱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9 14:00:27

      肺熱湯

      處方 : 羚羊角3錢,玄參3錢,射干3錢

      ,薄荷3錢
      ,芍藥3錢
      ,升麻3錢
      ,柏皮3錢
      ,生地黃1合
      ,梔子仁4錢
      ,竹茹2錢。

      功能主治 : 肺鳴葉焦

      ,令人色白毛敗
      ,發(fā)為痿(辟足),脈來短數(shù)

      各家論述 : 羚羊角

      、玄參、射干
      ,涼膈之品也
      ,肺居膈上,故能清熱
      ;薄荷
      、升麻者,辛涼之品也
      ,金郁則泄之
      ,故用其辛涼以解肺中郁熱
      ;柏皮能益腎水,腎水益
      ,則子可以救母
      ;生地能涼心血,心君涼
      ,則火不之乘金;梔子
      、竹茹
      ,能瀉肝腎中相火,相火熄
      ,則肺金可清
      ;芍藥味酸,和肝之品也
      ,肝和則不至于侮肺

      摘錄 : 《醫(yī)方考》卷五

      什么湯是養(yǎng)顏

      1.土茯苓老龜湯
      脾胃不強,火氣很大

      ,滿臉豆豆的女性
      土茯苓老龜--清熱解毒
      、健脾胃,假如你小便赤黃
      ,那就喝這道湯吧
      。土茯苓的味道比較重,所以在烹調(diào)時應通過調(diào)味來進行遮蓋
      ,這也是檢驗廚藝的好方法

      工作太忙、壓力太大的女性
      2.西洋參甲魚--比起人參來
      ,西洋參由于品性溫和
      ,適合更多的人進補之用,而且四季皆宜
      ,而甲魚的滋補功效是盡人皆知的
      。這個湯品對于那些工作繁忙、壓力過大的白領女性特別適合
      ,可以補氣養(yǎng)陰
      、清火除煩、養(yǎng)胃

      3.蟲草煲水鴨湯
      肺熱
      、咳嗽多痰的女性
      蟲草煲水鴨--主要作用是補肺益腎、止血化痰
      ,但中醫(yī)講究鴨肉屬涼性
      ,所以更加適合夏季食用
      。但要注意,脾胃虛寒和胃潰瘍的人最好不要食用
      ,以免適得其反

      咳嗽、氣短女性
      4.霸王花排骨湯--清火潤肺
      、補氣
      ,可以經(jīng)常食用。
      5.紅棗烏雞湯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皮膚粗糙的女性
      紅棗烏雞湯--紅棗自古以來是補血佳品
      ,而烏雞更能益氣、滋陰
      ,特別適合女性朋友
      ,對于月經(jīng)紊亂有一定療效,經(jīng)常食用還能美容呢

      6.天麻乳鴿湯--天麻對于頭疼眩暈
      、肢體麻木效果特別好,而乳鴿營養(yǎng)豐富
      ,口感滑嫩
      ,所以深受用腦過度的女性朋友的青睞。

      如何去肺火

      下面幾種食療清火去肺火法可供參考


      喉干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飲淡鹽水
      ;2
      、飲橘皮糖茶。
      咽喉腫痛:1
      、嫩絲瓜搗爛擠汁
      ,頻頻合漱;2
      、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減輕疼痛
      ;3、用一匙醬油漱口
      ,約1分鐘左右吐出
      ,連續(xù)3-4次。
      口長水泡:1
      、切幾片生姜入口細嚼
      ,可使水泡慢慢消除;2
      、生嚼1-2瓣大蒜或蒜葉
      ,水泡便可漸漸消失

      咳嗽有痰:1、桑樹皮10克
      ,甘草
      、竹葉各5克,洗凈入鍋
      ,加水適量煎服
      ,可治清晨多痰;2
      、生姜1塊切碎
      ,雞蛋1個,香油少許
      。像煎荷包蛋一樣
      ,把姜和蛋一起用香油煎熟
      ,趁熱吃下
      ,每日2次。
      三款去肺火靚湯:
      1.絲瓜豆腐魚頭湯
      湯料:絲瓜一斤
      ,鮮魚頭一個
      ,豆腐適量,生姜
      、鹽適量

      制法:絲瓜洗凈、打理角邊
      、切段
      ;魚頭洗凈、切開
      ;豆腐用清水略洗
      ;魚頭和生姜放入煲里,加入適量滾水
      ,旺火煲20分鐘
      ,放入豆腐和絲瓜,再用文火煲15-20分鐘
      ,加入調(diào)味品

      功效:清熱去火,養(yǎng)陰生津
      ,潔膚除斑
      ,通經(jīng)絡,去痰喘咳嗽

      冬瓜鯇魚湯:
      湯料:冬瓜一斤
      ,鯇魚半斤
      ,料酒、精鹽
      、蔥段
      、姜片、生油
      、雞粉適量

      制法:鯇魚凈膛,去鱗
      、鰓
      ;冬瓜去皮、瓤
      、切塊
      ;魚入熱油鍋稍煎,加入料酒
      、姜
      、清水,煲至魚熟爛入味
      ;加精鹽
      、蔥、雞粉

      功效:清熱解毒
      ,利水消腫,平肝
      、祛風
      、除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蓽p肥
      、潤膚。
      2.芥菜牛肉湯:
      湯料:芥菜一斤
      ,牛肉半斤
      ,生姜一兩,油鹽適量

      制法:生姜去皮
      、拍碎;牛肉洗凈
      、切片
      ;芥菜洗凈、切段
      。把用料放入滾水鍋內(nèi)
      ,武火煮沸片刻即可
      ,油鹽調(diào)味,趁熱食用

      功效:芥菜性味辛
      、溫,散寒解表
      、利氣祛痰
      ;牛肉性味甘、平
      ,補脾胃
      、益氣血、強筋骨
      ;生姜性味辛
      、溫,發(fā)表
      、散寒
      。此湯補脾益氣,化痰止咳
      ,解表散寒
      ,用于感冒風寒
      、頭痛
      、周身骨痛、咳白色痰

      秋季飲食應當注意去火
      ,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多吃些滋陰潤燥
      、生津養(yǎng)肺的食物和秋季水果
      ,下面就為你介紹一款既能去火、潤肺
      ,又能排3.毒養(yǎng)顏的美味佳肴

      主料:火龍果、銀耳
      、木耳
      、雪梨。
      輔料:冰糖
      、青豆
      、枸杞。
      做法:
      1.銀耳
      、木耳用開水泡開
      、摘洗干凈
      ,火龍果取果肉,果殼待用
      ,火龍果肉和雪梨切成均勻的塊

      2.將切好的火龍果、雪梨塊同銀耳
      、木耳
      、冰糖一起加滿水用文火熬制一小時。與此同時
      ,將青豆煮熟備用

      3.將燉好的湯盛入火龍果殼中,撒上青豆
      、枸杞即可

      排毒功效:清熱、化痰
      、潤肺
      ,可助吸煙、飲酒者排出毒素

      夏季人們?nèi)菀壮霈F(xiàn)眼睛紅腫澀痛
      ,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
      、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癥狀
      。夏季“上火”可通過飲食調(diào)節(jié),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喝蓮子湯去心火
      表現(xiàn)癥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xiàn)為低熱
      、盜汗
      、心煩、口干等
      ;實火表現(xiàn)為反復口腔潰瘍
      、口干、小便短赤
      、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扎)
      ,加冰糖適量
      ,水煎,吃蓮子喝湯。
      、吃豬肝可去肺火
      表現(xiàn)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潮熱盜汗、手足心熱
      、失眠
      、舌紅。
      食療法:豬肝1付
      ,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
      ,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喝綠豆粥去胃火
      表現(xiàn)癥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xiàn)為輕微咳嗽
      、飲食量少
      、便秘、腹脹
      、舌紅
      、少苔;實火表現(xiàn)為上腹不適
      、口干口苦
      、大便干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
      ,粳米
      、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
      ,然后過濾去渣
      ,取其清液
      ,再加入粳米
      、綠豆煮粥食之。
      、喝梨水去肝火
      表現(xiàn)癥狀:頭痛
      、頭暈、耳鳴
      、眼干
      、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
      ,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
      ,清水適量燉服

      五、吃豬腰去腎火
      表現(xiàn)癥狀:頭暈目眩
      、耳鳴耳聾
      、腰脊酸軟、潮熱盜汗
      、五心煩躁

      食療法:豬腰2只,枸杞子
      、山萸肉各15克
      ,共放入砂鍋內(nèi)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

      去火食品——木瓜
      、豬骨燉花生
      用料:大木瓜一個(750克左右)、花生仁100克
      、豬骨250克
      、紅棗4枚、生姜4片
      、鹽適量
      制作:紅棗去核洗凈
      ,與花生仁、豬骨
      、生姜
      、鹽加水兩碗,用小火煲一小時
      ,然后放入去心的木瓜中
      ,上鍋蒸一小時即可。
      功效:木瓜性寒味甘
      ,含蛋白質(zhì)
      、維生素B、C
      、G及蛋白酶
      、脂肪酶等。此菜有清熱
      、解暑
      、助消化、健脾胃之效

      中醫(yī)認為:“百病皆生于氣”
      。氣郁生火,氣郁生痰,還會引起高血壓等疾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介紹一些能順氣還能治療疾病的幾種食物

      蘿卜:順氣健胃。對氣郁上火生痰者有清熱消痰作用
      。以青蘿卜療效最佳
      ,紅皮白心者次之(胡蘿卜無效),最好生吃
      ,如胃有病者可做蘿卜湯吃

      玫瑰花:沏茶時放幾瓣玫瑰花有順氣功效,沒有喝茶習慣者可以單獨泡玫瑰花喝
      ,或者將香氣撲鼻的玫瑰花插在居室的花瓶里
      ,呼吸進花香也能順氣寧神。
      蓮藕:藕能通氣
      ,還能健脾和胃
      ,養(yǎng)心安神,亦屬順氣佳品
      。以水煮服或稀飯煮藕療效最好

      茴香:茴香果實做藥用,名小茴香
      ,嫩葉可食用
      。子和葉都有順氣作用,用葉做菜餡或炒菜都可順氣健胃止痛
      ,對生氣造成的胸腹脹滿
      、疼痛有較好療效。
      山楂:山楂擅長順氣止痛
      、化食消積
      ,適宜氣裹食造成的胸腹脹滿疼痛,對于生氣導致的心動過速
      、心律不齊也有一定療效
      。生吃、熟吃、泡水,各種食用法皆有效

      滅肺火高招:
      1.使用有去火功效的牙膏
      。這類牙膏一般含有雙花、連翹
      、大青葉
      、板藍根等,它們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2. 蓮子冰粥:蓮子中的鈣
      、鉀含量十分豐富
      ,對牙齒很有好處。蓮心有很好的去心火功效
      ,可以治療口舌生瘡等問題
      。冰鎮(zhèn)后的蓮子粥更加適合夏季食用,味道也很好
      ,也可在原料中加放百合
      、大棗等。
      滅肺火高招:麥冬茶
      麥冬味甘微苦
      ,有養(yǎng)陰潤肺
      、鎮(zhèn)咳祛痰、清心除煩的功效
      。取適量麥冬沖泡水中
      ,再加入同樣潤肺生津的冰糖和清肝明目的菊花,可以及時改善因大量出汗造成的體內(nèi)陰液不足的問題

      滅火高招:綠豆湯
      有人不宜多喝綠豆湯解暑---夏季暑熱盛行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解暑佳品。中醫(yī)認為
      ,綠豆具有消暑益氣
      、清熱解毒、潤喉止渴的功效
      ,能預防中暑
      ,治療食物中毒等。
      綠豆味甘性寒
      ,有清熱解暑
      、消腫解熱的功效,是夏季的去火佳品
      。它富含蛋白質(zhì)
      、維生素、礦物質(zhì)等養(yǎng)分
      ,經(jīng)常飲用可以調(diào)整內(nèi)分泌
      ,降低膽固醇和血壓。
      健康DIY
      水晶三色丸
      功效:去火解暑
      ,增強免疫力

      主料:銀耳10克、紅薯20克
      、山藥30克
      、紅棗20克
      調(diào)味料:冰糖2湯匙
      、姜汁1湯匙
      做法:
      1.將紅薯、山藥洗凈去皮
      、蒸熟

      2.鍋中加水煮開,放入紅棗
      。片刻后放入紅薯
      、山藥和銀耳,再依口味加冰糖和姜汁

      營養(yǎng)小貼士:紅薯和山藥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及少量蛋白質(zhì)和脂肪
      ,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力。銀耳是滋補佳品
      ,能夠養(yǎng)陰潤肺
      ,益胃生津,對降暑熱有很好的幫助

      去火
      ,先得分清春燥類型
      對春燥最安全的方法是選擇藥膳進行食療。但春燥有溫燥和涼燥之分
      ,應該對癥滅火才是

      ·涼燥型
      涼燥多發(fā)于初春季節(jié),是燥邪與風寒之邪相結(jié)合侵襲人體的結(jié)果
      。病人癥狀有干咳
      、少痰或無痰、鼻咽干燥
      、喉癢
      ,兼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等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捎弥ヂ榧t糖粥食療。取芝麻50克
      ,粳米100克
      ,紅糖適量。先將芝麻炒熟
      ,研成細末
      。粳米煮粥,待粥煮至黏稠時
      ,拌入芝麻紅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
      。此粥氣香味美,適用于肝腎不足
      、頭昏目花
      、肺燥咳嗽等癥

      ·溫燥型
      表現(xiàn)為干咳
      、口干
      、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咳出
      ,甚至咳而胸痛
      ,痰中帶血,并伴有鼻塞頭痛
      、畏寒身熱
      。它是燥邪與風熱之邪相結(jié)合而成,食療宜用板栗冰糖粥
      。取板栗仁50克
      ,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將板栗仁切碎與粳米一同放入鍋內(nèi)
      ,加適量清水煮粥,待粥煮至黏稠時
      ,放入冰糖調(diào)味即可食用
      。此方具有養(yǎng)胃健脾、補腎強筋
      、活血止血的作用
      ,適用于胃納不佳、脾胃不健
      、腰膝軟痛
      、四肢乏力、多夢失眠
      、夜尿增多等病癥

      看了下面的防干五大回合,你就會知道
      ,其實解決辦法就在眼前
      ,那么多好東西都可以幫助你戰(zhàn)勝干燥,只要你動手
      、動嘴即可
      。動手是為了DIY,動嘴自然是為了吃

      第一回合焦點PK
      上陣者:蔬菜水果
      嘴唇干VS黃瓜獼猴桃汁
      戰(zhàn)書
      只要把平時的飲食搭配好
      ,多吃點蔬菜水果就行了。如果你嘴唇干得厲害
      ,那么還有更厲害的一招
      ,就是吃維生素
      ,用維生素C和B2對付嘴唇干裂很有效的哦!
      終極絕招
      黃瓜獼猴桃汁
      黃瓜200克
      、獼猴桃30克
      、涼開水200毫升、蜂蜜兩小匙
      。黃瓜洗凈去子
      ,留皮切成小塊,獼猴桃去皮切塊
      ;一起放入榨汁機
      ,加入涼開水攪拌,倒出加入蜂蜜于餐前一小時飲用

      小提醒:嘴唇干千萬別用舌頭舔
      ,那樣只會更干。
      第二回合焦點PK
      上陣者:含錳食物
      皮膚干癢VS紅薯炒乳瓜
      戰(zhàn)書
      左抓抓右撓撓上蹭蹭下揉揉……怎么就這么癢呢
      ,抓了以后皮膚上還出現(xiàn)好幾條白道子
      ,還起皮。哎
      ,干燥惹的禍還真不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鋵嵠つw又干又癢的人身體里缺個東西
      ,就是錳
      ,它能讓人多吸收蛋白質(zhì),減少有毒物質(zhì)對皮膚的侵害
      ,有了錳
      ,我們就不怕皮膚總干癢啦!含錳豐富的食物有:大豆
      、紅薯
      、菜花、大白菜等

      終極絕招
      紅薯炒乳瓜:紅薯300克
      、乳瓜100克、香菜葉
      、蔥段
      、蒜末。紅薯
      、乳瓜切成塊
      ;油4成熱時放入蒜末、蔥段
      ,倒入紅薯塊煸炒5成熟時再放入乳瓜炒勻
      ,加入適量清水
      、鹽、雞精
      ,湯汁收干即可

      小提醒:皮膚癢不要玩命撓,撓破了很容易感染

      冬天的皮膚其實尤其需要護理
      ,但冷颼颼的夜里
      ,好不容易暖和的手
      ,哪里還愿意跟冷冰冰的水啊乳液啊打交道……洗熱水澡消滅冬日干燥
      第三回合焦點PK
      上陣者:堅果、魚類
      、粗糧
      頭發(fā)干枯VS蜜棗核桃羹
      戰(zhàn)書:MM都知道
      ,吃核桃能保養(yǎng)頭發(fā),可是核桃為什么對保養(yǎng)頭發(fā)有好處就不是誰都知道了
      。其實是因為核桃含硒
      ,硒可以深入頭發(fā)內(nèi)部,使頭發(fā)強健
      ,而維生素B可使頭發(fā)有韌性
      。如果想得到這兩個護發(fā)法寶,就要從堅果
      、魚類和粗糧里面去尋找了

      終極絕招
      蜜棗核桃羹:蜜棗250克、核桃仁100克
      、白糖適量
      。將蜜棗去核,洗凈
      ,瀝干水分
      ;與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鍋小火燉煮
      ;待湯羹黏稠
      、核桃綿軟即可關火食用。此甜湯滋補肝腎
      、潤肺生津
      、養(yǎng)血潤發(fā)。
      小提醒:盡量不用吹風機吹頭發(fā)
      ,以免更干

      網(wǎng)友小嚴:鼻腔里面老是非常干燥,而且有輕度鼻塞,鼻黏膜發(fā)紅
      ,請問如要食療該吃什么

      版主lidoctor:先清洗鼻腔后
      ,點滴復方薄荷油試一下.
      第四回合焦點PK
      上陣者:清火食物
      嘴里長瘡VS蜜梨膏
      戰(zhàn)書:嗓音有點啞,舌頭上還冒了個小瘡
      ,此時要干什么
      ,用大拇哥想也知道———清火。新鮮綠葉蔬菜
      、黃瓜
      、橙子、綠茶
      、梨都有很好的清火作用
      ,而胡蘿卜就更好了,還能補充維生素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措娨暤臅r候啃根生黃瓜,上班空閑可以吃幾個橙子慰勞一下自己
      ,平時多喝綠茶……想想
      ,多“滋潤”啊

      終極絕招
      蜜梨膏:
      取生梨
      ,用榨汁機榨成梨汁,加入適量蜂蜜
      ,以文火熬制成膏
      。每日一匙,能清熱去火
      、生津潤喉

      小提醒:“上火”期間,不宜吃辛辣食物
      、喝酒
      、抽煙和熬夜,應注意保持口腔衛(wèi)生
      ,經(jīng)常漱口
      ,多喝水。
      冬防干燥 護好美頸
      第五回合焦點PK
      上陣者:冷飲
      鼻子出血VS水果西米露
      戰(zhàn)書:又到了鼻子出血的高峰季節(jié)
      ,來點冷飲吧
      ,對你有好處的。你一定會說:“冬天喝冷飲
      ,不喝個里外透心涼?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焙呛牵鋵嵅蝗?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雖然冬天又干又冷
      ,反而特容易上火,稍微吃點冷飲
      ,不僅可以消“火”
      ,還能吃出與夏季不同的清潤感覺。當然
      ,冷飲雖然能帶走體內(nèi)一部分熱量
      ,但治標不治本,所以不妨再吃些性冷的食物
      ,如蘿卜
      、蓮子、松花蛋等

      終極絕招
      水果西米露:
      西米放進清水里洗干凈
      ,再倒入沸水中(邊煮邊攪拌,以防西米粘鍋)
      ;煮到西米半透明,把西米和熱水隔開
      ;再煮一鍋沸水
      ,將煮到半透明的西米倒入沸水中煮,直到全透明
      ,將沸水都倒去
      ;煮一小鍋牛奶(可用椰汁代替),加少許糖
      ;將西米倒進牛奶中煮至開鍋
      ;將煮好的西米牛奶晾涼,加入水果丁
      ,即成香甜可口的水果西米露

      小提醒:冬天吃冷飲可別鯨吞牛飲,搞不好會傷腸胃

      坑色變外感河內(nèi)想起辯證要點是什么

      長期以來

      ,外感病存在著“寒”和“溫”兩大學派
      。不同學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先后總結(jié)出“六經(jīng)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
      。但任何一種辨證法,均不能概括外感病發(fā)生
      、發(fā)展的全過程
      。為此,在兩大學派的指導下,通過反復實踐
      ,深刻體驗
      ,總結(jié)出一個統(tǒng)一的辨證綱領──五期辨證法。即惡寒表證期
      、表里同病期
      、入里化熱期、入營動血動風期和陰陽損傷期
      。這是外感病診斷和治療的五個階段
      ,也是五個關鍵。盡管外感病千變?nèi)f化
      ,但一般不外這五個時期
      。觀察病情的發(fā)展變化,必須掌握這五個關鍵
      。治療的方法和方劑
      ,也應根據(jù)這五個階段隨機應變。它不但可以包括三大辨證法的全部內(nèi)容
      ,并且可以概括外感病的全過程
      ,乃至與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相結(jié)合
      。所以它更切合于臨床
      ,亦有利于寒溫的統(tǒng)一。現(xiàn)列表3-1說明之

      表3-1 五期辨證法與其他辨證法的關系
      五期辨證 八綱辨證 臟腑辨證 六經(jīng)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 二焦辨證
      惡寒表證期 表寒 表
      、寒、實 肺 太陽 衛(wèi) 上焦
      表熱 表
      、熱
      、實 肺 太陽 衛(wèi) 上焦
      表里同病期 半表半里、實 肺
      、膽
      、募原 少陽 氣 上焦、中焦
      入里化熱期 里
      、熱
      、實 胸、肺
      、胃
      、腸 陽明 氣 中焦
      入營動血動風期 里、熱
      、實 心包
      、肝 厥陰 營
      、血 上焦、下焦
      陰陽損傷期 陰虛 里
      、熱
      、虛 肝、腎 厥陰
      、少陰 營
      、血 下焦
      陽虛 里、寒
      、虛 心
      、脾、腎 太陰
      、少陰 營
      、血 上焦中焦、下焦
      不論寒溫
      ,均為外邪所侵而發(fā)病
      ,初期都有表證,所不同者
      ,無非是感受的外邪不同而已
      。表寒者,用辛溫解表法
      ;表熱者
      ,用辛涼解表法。臨床可根據(jù)六淫的兼夾
      ,及發(fā)病季節(jié),地處環(huán)境
      ,病人體質(zhì)
      ,平素宿疾等方面的因素,予以相應的加減即可
      。繼而發(fā)展為表里同病
      ,此期亦有不少共性。若外邪入里化熱后
      ,則更無必要去分辨是傷寒還是溫病
      。試設一位臨床表現(xiàn)為白虎湯證的病人來就診,有誰能辨清是傷寒還是溫病?又有什么必要去辨清是傷寒還是溫病?有是證
      ,用其法
      ,用其方。至于溫病的入營動血動風
      ,恰恰可以彌補《傷寒論》的不足
      。它們的后期,傷寒雖易傷人陽氣,但亦可熱化傷陰
      ;溫病雖易耗損陰津
      ,但也可出現(xiàn)傷陽。況且陰陽互根
      ,陰虛可以損陽
      ,陽虛可以損陰。所以不論寒溫
      ,見陰虛者
      ,則滋陰,陽中求陰
      ;見陽虛者
      ,得扶陽,陰中求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姾疁卦诒孀C施治的原則下,是應該統(tǒng)一的
      ,亦是完全能夠統(tǒng)一的

      一、 惡寒表證期
      此期為外感病初期
      ,外邪從皮毛而入
      ,或從口鼻而入,臨床出現(xiàn)惡寒
      、發(fā)熱
      、頭痛、項強
      、無汗或少汗
      、咽癢、咳嗽
      、鼻塞
      、流涕、舌苔薄白
      、脈浮等一系列外邪侵犯太陽衛(wèi)表的證候
      。其特點是發(fā)熱和惡風寒同時存在,所謂“有一分惡寒
      ,即有一分表證”
      。“但惡風寒消失后
      ,身熱稽留
      ,而無其他新的變化
      ,這時仍屬表證。所以惡風寒的存在與消失后有無新的變化
      ,是診斷外感病初期傳變的關鍵”(秦伯未《謙齋醫(yī)學講稿·溫病一得》)
      。它包括了太陽病、衛(wèi)分證和部分上焦肺的病癥
      。一般可分為表寒與表熱兩大類型
      。由于病邪有風、熱
      、濕
      、燥、寒
      、癘之分
      ,季節(jié)有春、夏
      、長夏
      、秋、冬之異
      ,以及體質(zhì)和反應性等方面的因素
      ,臨床常見的證型見表3-2(限于篇幅,突出重點
      ,此僅列主要證型
      ,其類方及加減均略,以期綱舉目張
      。下同)

      表3-2 惡寒表證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表寒 寒束衛(wèi)表 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
      ,身疼咳喘
      ,苔薄白,脈浮緊 發(fā)汗解表 麻黃湯
      營衛(wèi)不調(diào) 頭痛發(fā)熱
      ,汗出惡風,鼻鳴聲重
      ,苔薄白
      ,脈浮緩 調(diào)和營衛(wèi) 桂枝湯
      寒濕遏表 惡寒身重,骨節(jié)疼痛
      ,微熱少汗
      ,苔白膩,脈濡緩 除濕解表 麻黃加術湯
      涼燥犯表 頭痛身熱
      ,惡寒無汗
      ,唇燥干咳
      ,苔白欠潤,脈浮緊 潤燥解表 杏蘇飲
      氣虛感冒 發(fā)熱惡寒
      ,頭痛鼻塞
      ,倦怠氣短,舌淡苔白
      ,脈浮弱 益氣解表 參蘇飲
      陽虛受寒 惡寒微熱
      ,頭疼身痛,肢冷聲低
      ,舌淡苔白
      ,脈沉弱 助陽解表 麻附細辛湯
      表熱 風熱襲表 發(fā)熱惡風,咳嗽口渴
      ,舌邊尖紅
      ,苔薄白,脈浮數(shù) 疏風解表 銀翹散
      暑熱寒閉 頭痛發(fā)熱
      ,身形拘急
      ,脘悶心煩,苔白膩
      ,脈濡數(shù) 清暑透表 新加香薷飲
      濕熱著表 身熱不揚
      ,頭目脹痛,身重脘痞
      ,苔白膩
      ,脈濡緩 化濕解表 藿香正氣散
      溫燥侵表 頭痛發(fā)熱,惡風干咳
      ,咽干鼻燥
      ,苔薄少津,右脈數(shù)大 潤燥疏表 桑杏湯
      血虛感冒 頭痛身熱
      ,微惡風
      ,心悸,少華
      ,舌淡苔白
      ,脈浮細 養(yǎng)血解表 蔥白七味飲
      陰虛冒風 頭痛發(fā)熱,微惡風
      ,咽干煩渴
      ,舌紅少苔,脈浮細數(shù) 滋陰解表 加減葳蕤湯
      感受疫癘 高熱
      ,有局部紅腫熱痛
      ,具傳染性舌紅,苔黃
      ,脈數(shù) 清熱解毒 普濟消毒飲
      為了執(zhí)簡馭繁
      ,臨證時可用僵蟬三拗宣肺湯加減治之

      僵蟬三拗宣肺湯方
      僵蠶10g 蟬衣10g 牛蒡子10g 麻黃10g 杏仁10g 甘草5g 淡豆豉10g
      【加減】惡寒無汗,脈浮緊加桂枝
      、蔥白
      ;汗出惡風,脈浮緩去麻黃
      ,加桂枝
      、白芍;但咳
      、身熱不甚加桑葉
      、菊花;發(fā)熱
      、咽痛
      ,口微渴,脈浮數(shù)加金銀花
      、連翹
      ;熱甚,或咳喘加生石膏
      、三葉青
      ;咳喘痰鳴肺熱者加地龍、百部
      、葶藶子
      ;寒飲咳喘痰稀白者加細辛、干姜
      、五味子
      ;熱郁胸膈、心煩懊儂加瓜蔞皮
      、梔子
      ;頭痛甚、寒加川芎
      、細辛
      、白芷;熱加川芎
      、菊花
      、蔓荊子;項強加葛根
      、羌活;口渴加蘆根
      、天花粉
      ;鼻塞甚加辛夷
      、蒼耳子;咽喉腫痛加野蕎麥根
      、土牛膝
      、板藍根;聲音嘶啞加木蝴蝶
      、鳳凰衣
      、老蟬;身熱不揚
      、苔白膩兼濕邪者
      ,合藿樸夏苓湯;高熱甚
      ,局部紅腫熱痛或具傳染性者
      ,去麻黃、豆豉
      ,加紅白重樓
      、大青葉、蒲公英
      、生石膏
      ;氣虛加黃芪、黨參
      、蘇葉
      ;血虛加丹參、生地
      、白芍
      、當歸;陰虛加玉竹
      、玄參
      、天花粉、石斛
      ;陽虛加黃芪
      、附子、細辛等

      【方解】外感病
      ,乃六淫之邪,侵襲太陽衛(wèi)表
      ,由表入里
      。故治療只宜表透為要,勿使邪毒內(nèi)犯
      ,促其外達
      。此即葉天士所謂 “在衛(wèi)汗之可也”
      。方中蟬衣輕清靈透而性涼,有以皮達皮之妙
      ,善解外感風熱
      ,利咽止咳,且有抗過敏
      、抗應變
      、抗病毒等多種功效。僵蠶辛平
      ,朱良春先生謂其 “功能散風降火
      ,化痰軟堅,解毒療瘡……對溫邪感染最為適宜”
      。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體會到該兩藥相互配用
      ,相得益彰,兼擅表透與解毒之功
      ,為治熱病不可多得之對藥
      。善用此對藥者,當首推楊栗山先生
      。他在《傷寒溫疫條辨》自創(chuàng)的15首方劑中
      ,全部用了此對藥,其中以升降散(僵蠶
      、蟬衣
      、姜黃、大黃)最為著名
      。謂其“一升一降
      ,內(nèi)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惟外感初期用大黃
      ,為大多數(shù)醫(yī)家所顧忌
      。故用牛蒡子以替代。牛蒡子
      ,《藥品化義》謂其“能升能降
      ,力解熱毒,味苦能消火
      ,帶辛能疏風……凡肺經(jīng)郁火
      ,肺經(jīng)風熱,悉宜用此”
      。麻黃辛溫
      ,有發(fā)汗解表,止咳平喘,宣肺利水之功
      。與杏仁
      、甘草配伍,名三拗湯
      ,以泄肺而利氣。豆豉善擅表透之功
      ,張鏡人先生家?guī)状俗顬橥瞥绱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邪在衛(wèi)表,配蔥白
      ;外邪入里
      ,配梔子;邪入營血
      ,配生地
      。裘吉生先生對銀翹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贊賞,謂其“微辛微溫
      ,發(fā)汗而不傷陰
      ,辛涼劑中參此,又無涼遏之弊
      ,誠為佳品
      。”故本方具有疏風解表
      、宣肺止咳之功
      。適應一切外感病初期。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
      ,根據(jù)外邪性質(zhì)
      ,病人體質(zhì),平素宿疾
      ,病程傳變的不同階段
      ,采用對癥加減,靈活化裁
      ,充分發(fā)揮它們的協(xié)同作用
      ,便可擴大其運用范圍,均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從而更進一步證明了寒溫不但辨證綱領可以統(tǒng)一
      ,處方用藥亦可以統(tǒng)一。
      、 表里同病期
      此期為外邪在表未解
      ,逐漸入里,但又未完全入里,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
      ,形成表里同病
      。其特點是既有寒熱頭痛的表證,且易呈現(xiàn)往來寒熱
      ,發(fā)熱起伏
      ;又有胸脅苦滿,煩渴嘔惡
      ,下利或便秘的里證
      。它包括了少陽病、部分太陽病
      、太陰病
      、氣分膽以及邪伏募原等病證。范圍較廣
      ,觸及面亦大
      。臨床常見的證型見表3-3。
      表3-3 表里同病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表里同病 表寒下利 惡寒發(fā)熱
      ,頭項強痛
      ,無汗咳喘,下利
      ,脈浮緊 解表和里 葛根湯
      表寒里熱 惡寒發(fā)熱
      ,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苔薄白
      ,脈浮緊 解表清里 大青龍湯
      表寒內(nèi)飲 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喘
      ,心下有水氣
      ,苔薄白,脈浮滑 散寒化飲 小青龍湯
      邪與水結(jié) 發(fā)熱心悸
      ,小便不利
      ,欲飲或水入則吐,苔白潤
      ,脈浮大 化氣行水 五苓散
      表里俱實 憎寒壯熱
      ,頭昏目赤,便秘尿赤
      ,胸膈痞滿
      ,脈浮數(shù) 解表通里 防風通圣湯
      里寒兼表 表未解,有寒熱
      ,心下痞
      ,時下利
      ,舌淡苔白,脈浮遲 溫中解表 桂枝人參湯
      邪在少 陽募原 偏熱 邪在少陽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心煩喜嘔,口苦咽干
      ,脈弦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少陽兼表 發(fā)熱惡寒
      ,肢節(jié)煩痛,微嘔不欲食
      ,苔薄白
      ,脈浮弦 和解散表 柴胡桂枝湯
      少陽兼里 發(fā)熱,汗出不解
      ,心下急,煩
      ,嘔
      ,便秘,苔黃膩
      ,脈弦實 和解攻下 大柴胡湯
      偏濕 邪留三焦 寒熱起伏
      ,入夜尤甚,煩渴
      ,泛惡
      ,尿赤,苔膩
      ,脈弦數(shù) 分消走泄 蒿芩清膽湯
      邪伏募原 寒甚熱微
      ,身痛肢重,嘔逆脹滿
      ,苔厚膩
      ,脈緩 宣透募原 達原飲
      本節(jié)重點就邪在少陽氣分膽的病變簡述之,臨床可用柴胡青蒿和解湯加減治之

      柴胡青蒿和解湯方
      柴胡10g 黃芩10g 青蒿10g 半夏10g 陳皮5g 山梔10g 豆豉10g 碧玉散15g 生姜10g 大棗10g
      【加減】肢節(jié)煩痛加桂枝
      ;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胸脅脹痛加川楝子
      、玄胡
      ;嘔惡甚合溫膽湯;瘧疾
      、邪伏募原加草果
      、檳榔;體虛加人參
      ;婦人行經(jīng)感冒
      、熱入血室加丹參
      、桃仁、紅花

      【方解】少陽為三陽之樞
      ,外邪一旦侵犯少陽,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
      ,外與太陽爭而為寒
      ,內(nèi)與陽明爭而為熱,故呈往來寒熱
      ,發(fā)熱起伏
      。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
      ,膽熱犯胃
      ,胃失和降,故見口苦脅滿
      ,心煩喜
      ,嘔等癥;方中柴胡輕清升散
      、疏邪透表
      ,為少陽專藥;青蒿
      、豆豉協(xié)柴胡清透邪熱
      ;配黃芩、梔子苦寒清泄少陽膽腑相火
      ,瀉心肺之熱
      ;半夏、陳皮和胃降逆
      ,散結(jié)消痞
      ;碧玉散清利濕熱,導邪從小便而出
      ;生姜暖胃止嘔
      ,大棗補中益氣,姜棗相合
      ,能升騰脾胃生發(fā)之氣而調(diào)和營衛(wèi)
      。故本方有和解少陽、清膽和胃之功
      。凡邪入少陽
      ,膽腑郁熱,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
      ,有柴胡證者
      ,“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入里化熱期
      此期為外邪基本離表,入里化熱
      。其特點是惡風消失
      ,身熱增高,發(fā)熱惡熱
      ,胸膈煩悶
      ,汗出口渴,小便短赤
      ,大便秘結(jié)或下利
      ,且易耗傷津液。它包括了陽明病
      、氣分證
      、上焦胸肺、中焦脾胃以及濕邪內(nèi)蘊而化熱的病證
      。臨床常見證型見表3-4。
      表3-4 化熱入里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胸膈肺熱 熱郁胸膈 身熱心煩
      ,懊儂不安
      ,舌邊尖紅,微黃
      ,脈數(shù)苔 清宣郁熱 梔子豉湯
      熱灼胸膈 胸膈灼熱如焚
      ,口渴便秘,舌紅苔黃欠潤
      ,脈滑數(shù) 清泄膈熱 涼膈散
      痰熱結(jié)胸 身熱煩渴
      ,得水則嘔,胸脘痞滿
      ,黃滑
      ,脈滑數(shù)苔 化痰散結(jié) 小陷胸湯
      胸膈痰實 發(fā)熱惡風,胸中痞塞
      ,欲嘔
      ,苔黃,寸脈浮按之緊 涌吐痰實 瓜蒂散
      邪熱壅肺 身熱汗出
      ,咳喘煩渴
      ,痰黏不爽,苔薄黃
      ,脈數(shù) 清熱宣肺 麻杏石甘湯
      肺熱腑結(jié) 潮熱便秘
      ,喘促不寧
      ,痰涎壅盛,苔黃滑
      ,脈右寸實大 清熱泄下 宣白承氣湯
      燥熱傷肺 身熱干咳
      ,煩渴而喘,咽干鼻燥
      ,舌紅少津
      ,脈細數(shù) 清熱生津 清燥救肺湯
      胃腸熱結(jié) 無形熱盛 高熱汗出,煩渴喜涼飲
      ,舌紅苔黃
      ,脈洪大 辛寒清熱 白虎湯
      胃熱津傷 身熱心煩,眠不安
      ,津氣虛少
      ,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清熱生津 竹葉石膏湯
      有形熱結(jié) 日晡潮熱
      ,大便秘結(jié)
      ,腹脹滿痛,苔黃燥
      ,脈沉實 攻下泄熱 三承氣湯
      腑實陰虧 身熱
      ,口干唇裂,腹?jié)M便秘
      ,舌紅苔燥
      ,脈數(shù) 滋陰攻下 增液承氣湯
      腸熱下利 身熱下利,肛門灼熱
      ,舌紅苔黃
      ,脈數(shù) 清熱止利 葛根芩連湯
      吐利痞證 嘔吐,下利
      ,腹中雷鳴
      ,噯出食臭,心下痞
      ,苔膩
      ,脈數(shù) 辛開苦降 半夏瀉心湯
      熱痢下重 下痢腹痛,里急后重
      ,肛門灼熱
      ,脈數(shù) 清熱解毒 白頭翁湯
      濕熱內(nèi)蘊 濕遏熱蘊 身熱午后為甚,汗出不解
      ,胸悶痞滿
      ,苔白膩,脈濡緩 宣化泄熱 三仁湯
      濕熱蘊毒 發(fā)熱口渴
      ,咽腫
      ,溺赤
      ,胸痞腹脹,舌紅
      ,苔黃膩
      ,脈濡數(shù) 清化解毒 甘露消毒丹
      濕困尿閉 小便短少,甚或不通
      ,熱蒸頭脹
      ,苔黃膩,脈濡數(shù) 淡滲分利 茯苓皮湯
      濕熱發(fā)黃 面目周身俱黃
      ,色鮮明
      ,尿深黃,惡心
      ,苔膩
      ,脈數(shù) 清利退黃 茵陳蒿湯
      濕熱發(fā)胚 發(fā)熱有汗不解,肌表發(fā)出細小的水皰疹子
      ,名曰白胚 宣暢濕熱 薏苡竹葉湯
      濕熱結(jié)滯 便溏不爽
      ,色黃黑如醬,腹?jié)M嘔逆
      ,苔黃濁
      ,脈滑數(shù) 導滯通下 枳實導滯丸
      臨床可用銀翹白虎清熱湯加減治之。
      銀翹白虎清熱湯方
      生石膏50g 知母10g 銀花15g 連翹15g 草河車15g 三葉青15g 竹葉10g 山梔10g 甘草5g
      【加減】胸膈灼熱
      、懊儂心煩加豆豉
      、牛蒡子;身熱煩渴
      、咳喘痰黏加麻黃、杏仁
      、瓜蔞
      ;咽喉疼痛加僵蠶、蟬衣
      、土牛膝
      ;咳痰黃膿加黃芩、魚腥草
      ;有傷津之象者加南北沙參
      、玄參、太子參
      ;口渴甚加蘆根
      、天花粉、石斛
      ;大便秘結(jié)加芒硝
      、大黃
      ;腑實陰虧,或氣營兩燔加生地
      、玄參
      、麥冬;便溏加山藥
      、葛根
      ;下利后重去知母、石膏
      ,加黃芩
      、黃連、白頭翁

      【方解】外邪化熱入里
      ,侵犯陽明中焦氣分,“有兩個證候經(jīng)常出現(xiàn)
      ,一為邪熱由胃到腸(與腸中糟粕搏結(jié)而成燥屎)
      ,致使大便秘結(jié)。由于腑氣的不通
      ,(則易)化火上炎
      ,一方面消耗津液,唇燥舌干
      ;另一方面影響神志
      ,煩躁不安。為防止燎原之勢
      ,應予攻下……二為熱邪(極易)損傷胃陰
      ,消耗津液(而見壯熱煩渴,汗出惡熱)
      ,口舌干燥(等癥)
      。由于津液的不足,熱勢愈熾
      ,變化更速
      ,此時必須以清熱生津為急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舻靡环纸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便有一分生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是治療熱病和防止惡化的關鍵”(秦伯未《謙齋醫(yī)學講稿·溫病一得》)
      。故方中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大清陽明氣分內(nèi)盛之熱。知母苦寒質(zhì)潤
      ,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
      ;一以借苦寒潤燥以滋陰。山梔
      、竹葉
      、三葉青,助石膏清熱除煩
      ,清泄三焦之火
      。銀花、連翹
      、草河車辛涼透邪
      ,清熱解毒
      。甘草調(diào)和諸藥
      ,防止大寒傷中之偏
      。故本方有大清肺胃之熱,解毒透邪之功
      。凡外感病出現(xiàn)高熱
      、煩渴、津傷
      、腑實等證時
      ,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入營動血動風期
      邪熱進入營血
      ,標志著病情嚴重,這是外感病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有很多嚴重證候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
      ,甚至死亡。所以外感病必須設法截斷扭轉(zhuǎn)其入營動血
      。如何截斷? 醫(yī)者務必見微防漸
      ,護于未然,即在見有入營的前驅(qū)證
      ,如身熱夜甚、舌紅轉(zhuǎn)絳
      、苔黃少液
      、壩躁不安等癥時,即可在銀翹白虎清熱湯內(nèi)加鮮生地
      、豆豉
      、丹皮、紫草等清營泄熱之味,務必設法轉(zhuǎn)歸氣分而解
      。若邪熱已深入營Ⅲ
      ,便會出現(xiàn)斑疹顯露、吐衄便血
      、神昏譫語
      、動風抽搐等嚴重證候,促使病情走向惡化
      ,發(fā)生劇變
      。臨床常見證候見表3-5。
      表3-5 入營動血動風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邪入營血 邪入營分 身熱夜甚
      ,口反不渴
      ,心煩舌絳,苔黃少液
      ,脈數(shù) 清營泄熱 清營湯
      肺熱發(fā)疹 身熱咳嗽
      ,肌膚散見紅疹,舌紅苔黃
      ,脈數(shù) 泄熱透疹 銀翹散加減
      胃熱發(fā)斑 發(fā)熱心煩
      ,肌膚發(fā)斑,舌紅絳
      ,脈數(shù) 涼血化斑 化斑湯
      熱盛出血 壯熱譫語
      ,斑疹密布,吐衄便血
      ,舌絳
      ,苔黃燥,脈數(shù) 涼血解毒 犀角地黃湯
      氣營兩燔 壯熱煩渴
      ,骨節(jié)酸痛
      ,斑疹出血,舌絳
      ,苔黃燥
      ,脈數(shù) 泄熱涼營 清瘟敗毒飲
      瘀熱蓄血 少腹急痛,便秘或色黑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舌紫
      ,脈沉實 泄熱逐瘀 桃仁承氣湯
      熱入血室 婦人經(jīng)期感冒
      ,經(jīng)水忽停,發(fā)熱譫妄
      ,胸脅脹滿
      ,脈弦 和解化瘀 小柴胡湯加減
      神昏 熱傳心包 高熱肢厥,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質(zhì)紅
      ,脈數(shù) 清心開竅 清官湯
      、涼開三寶
      痰蒙心竅 神識昏蒙,時明時昧
      ,間有譫語
      ,苔黃膩,脈滑數(shù) 豁痰開竅 菖蒲郁金湯
      、蘇合香丸
      動風 熱盛動風 灼熱肢厥
      ,口噤抽搐,角弓反張
      ,舌紅
      ,脈弦數(shù) 涼肝熄風 羚角鉤藤湯
      虛風內(nèi)動 手足蠕動瘛疚,肢厥神倦
      ,舌干絳少苔
      ,脈沉細 滋陰熄風 大定風珠
      治療急宜清營涼血熄風,可用牛角地黃清營湯加減治之

      牛角地黃清營湯方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15g 丹參30g 玄參30g 大青葉30g 石膏100g 知母15g 銀花30g 甘草5g
      【加減】發(fā)斑疹者加紫草
      、梔子;吐衄便血者加黃芩
      、黃連
      、地榆;便秘加芒硝
      、大黃
      ;熱傳心包、神昏譫語者選加“涼開三寶”
      ;其中高熱神昏用安宮牛黃丸(長于清熱解毒)
      ,動風便秘用紫雪丹(長于鎮(zhèn)痙熄風),高熱痰盛用至寶丹(長于芳香開竅)
      。這三種成藥
      ,常在高熱神昏動風時作為急救使用;吳瑭說:“此薈萃各種靈異
      ,皆能補心體
      ,通心用,除邪穢
      ,解熱結(jié)
      ,共成撥亂反正之功。大抵安宮牛黃丸最涼
      ,紫雪次之
      ,至寶又次之。主治略同
      ,而各有所長
      ,臨用對證斟酌可也 ”(《溫病條辨》)。痰蒙心竅
      、神識昏昧
      、舌苔濁膩者去生地,加竹瀝
      、菖蒲
      、郁金、蘇合香丸
      ;瘀熱蓄血
      ,少腹急痛,其人如狂者
      ,合桃仁承氣湯加水蛭
      ;熱盛動風加羚羊角、鉤藤
      、僵蠶
      、蟬衣、地龍
      ,甚者用蜈蚣
      、全蝎等。
      【方解】邪熱內(nèi)傳營陰
      ,損傷血絡
      ,迫血妄行,陽絡傷則血從上溢而為吐血
      、衄血
      ;陰絡傷則血從下溢而為便血、尿血
      ;外溢肌膚
      ,則見斑疹顯露,熱毒甚則斑色紫黑
      。熱擾心營
      ,則神昏譫語。肝經(jīng)熱盛
      ,熱極生風
      ,則手足抽搐,發(fā)為痙厥
      。方中牛角以代犀角
      ,清心涼血解毒
      ;配生地一以清營涼血,一以養(yǎng)陰清熱
      ;重用石膏
      、知母、甘草大清陽明氣分之熱
      ,意在清熱保津
      ;配銀花、大青葉清熱涼血解毒
      ,以透邪熱
      ,使入營之邪促其透出氣分而解,此即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之意
      ;丹皮
      、丹參、玄參
      ,既能涼血
      ,又能散瘀,涼血與活血散瘀并用
      ,符合葉天士所說“入血就恐耗血動血
      ,直須涼血散血”之義。故本方具有清營解毒
      ,涼血散瘀之功
      。凡邪熱入營,動血
      ,神昏
      ,動風等急、危
      、重癥
      ,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總之
      ,“夫病溫者
      ,總以邪熱為患。邪熱鴟張
      ,最易出現(xiàn)傷陰
      、便結(jié)及神昏之變,以致病情日趨嚴重
      。故善治溫病者
      ,必須見微防漸,護于未然”
      。上海已故名老中醫(yī)嚴蒼山先生在這種學術思想指導下
      ,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溫病治療“三護法”──護腦
      、護津、護腸
      。他說“溫病之邪熱亢盛者
      ,每致神昏譫語,治者必須預識病機
      ,先事預防,務在先安其未受邪之地
      。故當其夜有煩躁
      ,睡則夢語,醒則清明
      ,或高熱而見舌質(zhì)紅絳者
      ,即須于大劑清熱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黃清心丸等品……若待譫語
      、神昏
      、驚厥時始用此等方藥,效果相差懸殊……溫為陽邪
      ,易于傷津劫液
      ,初見舌質(zhì)干燥乏津、口渴者
      ,即用生津之品
      ,如生地、石斛之屬
      ,毋使津劫而陰傷也
      。迨陰液既傷,再予甘寒咸寒之藥
      ,則有杯水車薪之憾
      。故護津法乃屬未雨綢繆,與臨渴掘井者自有高下之別
      。溫病初用發(fā)汗
      ,使邪從汗解。藥后熱不解
      ,而大便不暢
      ,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
      ,以溫病下不嫌早也
      。蓋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
      ,邪無憑借
      ,熱自得退
      。若必待腹?jié)M便秘燥實已甚而始下之,實已邪勢鴟張
      ,則危象已見矣”(嚴蒼山《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溫病專輯》)
      。說明護腦、護津
      、護腸的“三護法”有其較高的臨床價值
      ,亦是提高療效的一種重要方法。
      、 陰陽損傷期
      此期為外感病后期
      ,它包括了太陰病、少陰病
      、部分厥陰病和下焦肝腎病
      。其特點是外邪已去但正氣亦傷,陰虛陽衰
      。所以在整個外感病的治療過程中
      ,要時刻制止其發(fā)展,并且要使之由深轉(zhuǎn)淺
      ,化重為輕
      ,以減少其惡化的機會,要時時注意“護陽氣
      、存陰液
      、顧及脾胃”,不使正氣耗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傲舻靡环终龤猓阌幸环稚鷻C”
      ,“ 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臨床可分為陰津虛損和陽氣虛衰兩大類證
      。常見的病證見表3-6

      表3-6 陰陽損傷期證治簡表
      證型 主要脈證 主治 主方
      陰津虛損 肺胃陰傷 身熱未凈,鼻咽干燥
      ,干咳口渴
      ,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 滋養(yǎng)肺胃 沙參麥冬湯
      暑傷津氣 身熱息高
      ,煩渴
      ,溺黃,自汗
      ,肢倦
      ,舌紅少苔
      ,脈虛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氣湯
      陰虛火熾 身熱煩渴,不得臥
      ,舌紅苔黃燥
      ,脈細數(shù) 育陰清熱 黃連阿膠湯
      水熱互結(jié) 發(fā)熱干嘔,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
      ,心煩不得眠 養(yǎng)陰清利 豬苓湯
      邪留陰分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
      ,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 滋陰透邪 青蒿鱉甲湯
      肝腎陰虛 手足心熱,神倦欲眠
      ,舌干絳少苔,脈虛 滋陰養(yǎng)液 加減復脈湯
      真陰欲竭 多汗氣短
      ,神疲
      ,舌紅干燥無苔,脈虛細欲絕 護陰救脫 生脈散
      陽氣虛衰 脾虛中寒 腹?jié)M而吐利
      ,時腹時痛
      ,舌淡苔白,脈緩弱 健脾溫中 理中湯
      脾虛停水 頭眩心悸
      ,氣上沖胸
      ,小便不利,苔薄白
      ,脈緩滑 健脾利氣 苓桂術甘湯
      心陽不振 心悸動
      ,虛煩少氣不得眠,舌淡少苔
      ,脈虛細伴結(jié)代 強心復脈 炙甘草湯
      肝寒胃逆 干嘔吐涎沫
      ,煩躁頭痛,下利肢冷
      ,苔白滑
      ,脈遲 溫肝和胃 吳茱萸湯
      陽虛水泛 頭昏目眩,心下悸
      ,下利尿少
      ,舌淡,苔水滑
      ,脈沉弦 溫陽利水 真武湯
      陽虛陰盛 肢厥汗出
      ,神倦欲臥,吐利拘急
      ,舌淡苔白
      ,脈微細 回陽救逆 四逆湯
      真陽欲脫 大汗淋漓
      ,肢厥,神衰欲脫
      ,舌淡
      ,脈微細欲絕 固元救脫參附湯
      臨證時陰虛者可用滋陰清熱保津湯加減治之,陽虛者可用益氣壯陽祛寒湯加減治之

      滋陰清熱保津湯方
      西洋參10g 生地15g 玄參15g 麥冬15g 五味子6g 鐵石斛12g 山藥15g 白芍15g 甘草5g 仙靈脾15g
      【加減】熱病后
      ,余熱未清,氣陰兩傷
      ,低熱有汗不解
      ,口干喜飲,氣逆欲嘔者
      ,加竹葉
      、石膏、半夏
      ;陰虛火熾
      ,心煩不得臥,腎水虧于下
      ,心火亢于上者
      ,加黃連、阿膠
      、雞子黃
      ;大便秘結(jié),腸燥難行者
      ,酌加麻仁
      、瓜蔞仁、郁李仁
      ;邪留陰分
      ,夜熱早涼者,加青蒿
      、鱉甲
      、牡丹皮;陰虛動風者合大定風珠
      ;大汗淋漓
      ,汗熱而黏,肢溫身熱
      ,正氣欲脫
      ,將亡陰者,急加大劑量凈萸肉、龍骨
      、牡蠣
      ,生脈針靜脈緩注或靜脈滴注以救脫。
      【方解】熱病后津耗陰傷
      ,或其人平素氣陰兩虛
      ,由于陰液的不足,“陰虛則生熱”
      ,而見低熱顴紅
      ,手足心熱,咽干口燥
      ,心煩盜汗
      ,尿少而黃,大便秘結(jié)
      ,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等。方中西洋參
      、麥冬
      、五味子名生脈飲,益氣斂陰生津
      ;生地
      、玄參
      、石斛清熱養(yǎng)陰增液
      ;山藥益氣養(yǎng)陰,補肺補腎兼補脾胃
      ;白芍善滋陰養(yǎng)血
      ,退熱除煩,能收斂上焦浮越之熱下行自小便而出
      ,與甘草同用
      ,甘酸化陰,和營緩中
      ;仙靈脾甘溫補腎壯陽
      ,但其性溫而不燥,其效補而不峻
      ,助陽而不傷陰
      ,能調(diào)節(jié)平衡陰陽,提高機體免疫力
      。此即張景岳所說的“善補陰者
      ,陽中求陰,陰得陽助則源泉不竭”之義。故本方有益氣養(yǎng)陰
      、清熱生津之功
      。凡陰虛內(nèi)熱、氣弱津傷之證
      ,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益氣壯陽祛寒湯方
      人參15g 黃芪30g 焦白術15g 山藥15g 附子10g仙茅15g 巴戟天15g 菟絲子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加減】脾虛中寒加桂枝、干姜
      ;脾虛停水
      、心悸尿少加桂枝、茯苓
      ;陽虛目眩
      、心悸下利加茯苓、生姜
      ;心陽不振
      、悸動虛煩、脈結(jié)代倍用炙甘草加桂枝
      、生姜
      、大棗;四肢厥逆
      、神衰脈微細合四逆湯
      ;大汗淋漓,肌膚不溫
      ,四肢逆冷
      ,陽氣欲脫,將亡陽者
      ,急倍用附子
      ,加大劑量的龍骨、牡蠣
      、山萸肉
      ,參附注射劑靜脈緩注或靜脈滴注以救脫。
      【方解】病后陽氣耗傷
      ,或其人平素陽氣不足
      ,由于陽氣的虛衰,“陽虛則生寒”而見畏寒肢冷
      ,疲倦乏力
      ,動則汗出,心悸尿少
      ,或小便清長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等
      。方中人參
      、焦白術、黃芪
      、炙甘草
      、山藥補氣升陽,健脾止汗
      ;附子大辛大熱
      ,為補火助陽散寒之主藥;仙茅
      、巴戟天
      、菟絲子助附子溫腎壯陽;仍用斂陰柔肝之白芍
      ,因其與附子同用
      ,則善翕收元陽下歸宅窟,亦“陰中求陽”之意也
      。故本方有益氣壯陽
      、溫腎散寒之功。凡陽虛內(nèi)寒
      ,腎氣不足之證
      ,均可以此方加減治之。
      上述五個時期
      ,是我們在兩大學派的理論指導下
      ,通過反復實踐,深刻體驗
      ,根據(jù)臨床實際出發(fā)提出的
      ,足以概括外感病的整個發(fā)展過程
      ,從而說明了寒溫是可以統(tǒng)一的
      ,并且處方用藥亦是可以相互借鑒的。誠然
      ,外感病從發(fā)生到痊愈
      ,不是都要經(jīng)過這五個時期,但是可以經(jīng)過這五個時期
      。從惡寒表證期至表里同病期至入里化熱期至入營動血動風期至陰陽損傷期
      ,這是一個順傳的次序,但不一定都要按這個次序傳變
      。惡寒表證期
      ,可以傳至入里化熱期,亦可以逆?zhèn)髦寥霠I動血動風期;陰陽損傷期
      ,不一定要由入營動血動風期后傳變
      ,它可以發(fā)生在各個時期。
      來自:三味書屋689 > 《待分類》
      本文為轉(zhuǎn)載文章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為診斷
      、治療的依據(jù)
      ,請謹慎參閱
      真誠贊賞,手留余香
      贊賞
      趙東奇 副主任醫(yī)師
      松原市中醫(yī)院 治未病科
      問醫(yī)生
      去掛號
      趙東奇的相關內(nèi)容
      外感陰毒辨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847人已讀
      外感百合狐惑陰陽毒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987人已讀
      傷寒論復習重點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2064人已讀
      對付外感病有訣竅,這些藥對簡單效果好!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734人已讀
      溫熱病證治(七):小結(jié)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436人已讀
      溫病起手太陰論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845人已讀
      中醫(yī)古今誤案評析----感 冒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877人已讀
      外感熱病怎么用藥?聽聽傷寒大家的經(jīng)驗!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115人已讀
      全面解析《傷寒論》表里雙解法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1435人已讀
      外感熱病者知夏熱與春溫 - 好大夫在線
      趙東奇 · 松原市中醫(yī)院 · 925人已讀
      查看更多相關內(nèi)容
      App 內(nèi)打開
      說兩句吧
      有幫助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344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別入生地黃汁1合
      ,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
      ,蒼術1斤,神曲1斤
      ,麥芽1斤
      ,山楂1斤,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9g,炒白術9g
      ,桂枝9g
      ,赤芍9g,白芍9g
      ,生姜3片
      ,大棗7枚。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洗,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歸
      、云母粉
      、白術、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