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丸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權(quán)方:茯苓丸
處方 : 茯苓 白術(shù) 椒目各30克 木防己 葶藶 澤瀉各38克 甘遂80克 赤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心各15克 芒消50克(別研)
制法 : 上十二味
,研末,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治水腫脹滿
。
用法用量 : 每次5丸
,用蜜湯送下,每日一次
。稍加,以知為度
。
摘錄 : 《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甄權(quán)方
《普濟(jì)本事方》卷二:茯苓丸
處方 : 辰砂 石菖蒲(去須,洗)人參(去蘆)遠(yuǎn)志(去心
,洗
,銼
,炒令黃色)茯神(去木)真鐵粉 半夏曲 南星(牛膽制)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生姜120克搗取汁
,和水煮糊丸
,如梧桐子大
,別用朱砂為衣,陰干
。
功能主治 : 安神定心。治驚恐心悸
。
用法用量 : 每服10粒,加至30粒
,夜臥生姜湯下。
摘錄 : 《普濟(jì)本事方》卷二
《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二:茯苓丸
處方 : 赤茯苓 人參 桂心 干姜 半夏(泡洗七次
,炒黃)橘紅各30克 白術(shù) 葛根 甘草 枳殼各60克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治妊娠惡阻
,心中煩悶
,頭目暈重
,惡聞食氣
,嘔吐痰涎,胸腹痞悶
,四肢重弱。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
,米飲下,一日三次
。
摘錄 : 《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二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茯苓丸
處方 : 茯苓 黃連 花粉 熟地 覆盆子 萆薢 人參 元參 石斛 蛇床子 雞肫皮
制法 : 上藥研細(xì)
,水泛為丸
。
功能主治 : 治消中后,腿漸細(xì)
,將成腎消者
。
用法用量 : 每次6~9克
,磁石湯下。
摘錄 :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楊氏家藏方》卷八:茯苓丸
處方 : 白茯苓(去皮)3兩
,菟絲子5兩(酒浸1宿,別搗
,焙干),龍齒2兩
,益智(去殼)2兩,破故紙(炒)2兩
,遠(yuǎn)志(去心)2兩,人參(去蘆頭)2兩
,石菖蒲2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滋養(yǎng)血?d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蠲除風(fēng)冷
。主真元?dú)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榮衛(wèi)俱虛,精滑不固,神氣消耗
。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
,空心
、食前煎燈心湯送下
。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八
《本事》卷二:茯苓丸
處方 : 辰砂(水飛)、石菖蒲(去須
,洗)、人參(去蘆)
、遠(yuǎn)志(去心,洗
,銼,炒令黃色)
、茯神(去木)、白茯苓(去木)
、真鐵粉
、半夏曲
、南星(羊膽制)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生姜4兩
,取汁,和水煮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別用朱砂為衣
,干之。
功能主治 : 安神鎮(zhèn)心
,消風(fēng)痰
,止頭眩
。主驚悸。風(fēng)歷年歲
,或歌或笑或哭,言語無所不及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加至30丸
,夜臥生姜湯送下。
各家論述 : 《本事方釋義》:辰砂氣味苦溫
,入手少陰;石菖蒲氣味辛溫
,入手少陰、足厥陰
;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
;遠(yuǎn)志氣味辛微溫,入心腎
;茯神氣味甘平,入心
,茯苓氣味同而淡滲,入脾胃
;真鐵粉氣味咸平
,入肝;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胃;陳膽星氣味苦寒
,入手少陰、足厥陰
;生姜為引。即同治上心疾不用辛溫峻利之品者
,欲其專行手少陰
、足厥陰二經(jīng)
,使得安神定心
,不使藥性之勝脾胃也。
摘錄 : 《本事》卷二
《雞峰》卷十一:茯苓丸
處方 : 遠(yuǎn)志3兩
,甘草3兩,茯苓3兩
,麥門冬3兩,人參3兩
,當(dāng)歸3兩,白術(shù)3兩
,澤瀉3兩,獨(dú)活3兩
,菖蒲3兩
,薯蕷1兩
,阿膠1兩,干姜4兩
,干地黃5兩,桂3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 安定心神
。主虛損。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不知稍增至50丸,末食溫酒送下
。大虛,身體冷
,少津液,加鐘乳3兩
。
摘錄 : 《雞峰》卷十一
《雞峰》卷九:茯苓丸
處方 : 茯苓1兩
,吳茱萸3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飲濕。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米飲送下
,不拘時(shí)候
。
摘錄 : 《雞峰》卷九
《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孔氏家傳》:茯苓丸
處方 : 白茯苓5分
,黃連1兩
,阿膠(炒)3分。
制法 : 上為末
,以燒粟飯為丸
,如綠豆大
。
功能主治 : 分利水道
。主小兒久新瀉利,不問冷熱。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粟米飲送下。
摘錄 : 《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孔氏家傳》
《全生指迷方》卷四:茯苓丸
處方 : 茯苓1兩
,黃芩1兩,五味子半兩
,半夏(湯洗7遍;切
,姜汁浸,焙)3分
,橘皮(洗)1兩
,桔梗半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脾咳,大便堅(jiān)
,從腹上至頭發(fā)熱,脈疾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后米飲送下
。
摘錄 : 《全生指迷方》卷四
《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嬰孺方》:茯苓丸
處方 : 茯苓1兩
,黃連1兩。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大豆大
。
功能主治 : 小兒腹痛夭糾
,不能哺乳。
用法用量 : 飲送下
。量加。
摘錄 : 《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嬰孺方》
《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yàn)》:茯苓丸
別名 : 茯苓煎
處方 : 茯苓4分
,白術(shù)4分,椒目4分
,木防己5分,葶藶5分
,澤瀉5分,甘遂11分
,赤小豆2分
,前胡2分
,芫花2分
,桂心2分,芒消7分(別研)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水腫
。支飲上氣,黃疸及腳氣
、消渴后成石水
,腹脅堅(jiān)脹
,足脛浮腫,上氣不得臥
,口干,頸脈動(dòng)
,腹脹間冷,大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茯苓煎(《雞峰》卷十九)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丸中芫花、甘遂
、葶藶、芒消
、椒目、防己兼走二便
;佐以茯苓
、白術(shù)
、桂心、澤瀉
、前胡、赤小豆利水下氣之味
,深得峻藥緩攻之妙
。
摘錄 : 《千金》卷二十一引《古今錄驗(yàn)》
《普濟(jì)方》卷—一九引《指南方》:茯苓丸
處方 : 赤茯苓4兩
,黃芩2兩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四肢發(fā)熱
,逢風(fēng)如炙如焚,此由陰陽氣不調(diào)
,陰氣虛,陽氣盛
,以水少木能滅盛火,陽獨(dú)活于外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米飲送下
。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一九引《指南方》
《圣惠》卷三十:茯苓丸
處方 : 白茯苓1兩
,牡荊子半兩
,天雄1兩(炮裂
,去皮臍),黃耆1兩(銼)
,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
,炙干)
,薯蕷1兩
,巴戟1兩,石長(zhǎng)生3分
,桂心1兩
,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干
,別搗為末),杜仲1兩(去粗皮
,炙微黃,銼)
,牡蠣1兩(燒為粉),山茱萸1兩
,熟干地黃1兩,澤瀉3分
,石斛1兩半(去根,銼),附子1兩(炮裂
,去皮臍),天門冬1兩半(去心
,焙),人參1兩(去蘆頭)
,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羌活3分
,當(dāng)歸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豐盛體骨,光澤肌膚
。主虛勞痿痹
,手足厥冷
,精氣虛乏
,骨節(jié)疼痛,頭眩吐逆
,腰脊強(qiáng)直。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
,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三十
方出《古今錄驗(yàn)》引陳明方(見《外臺(tái)》卷十五) ,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十四:茯苓丸
處方 : 茯神1兩半,牛黃5銖
,菖蒲2分
,遠(yuǎn)志(去心)2分
,茯苓2分
,人參3兩。
制法 : 先將5味為細(xì)末
,然后入牛黃同研,再羅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心驚恐
,志意不定
,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恐懼
,悲傷不樂,忽忽喜忘
,朝愈暮發(fā),甚則狂眩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
,溫酒送下
,食后良久及夜臥時(shí)服
。
注意 : 忌醋物、羊肉
、餳。
摘錄 : 方出《古今錄驗(yàn)》引陳明方(見《外臺(tái)》卷十五)
,名見《圣濟(jì)總錄》卷十四
《遵生八箋》卷六:茯苓丸
處方 : 茯苓1兩,山藥1兩,肉桂1兩
,山茱萸1兩,巴戟1兩
,白術(shù)1兩,牛膝1兩
,菟絲子1兩,干姜3錢
,細(xì)辛3錢
,防風(fēng)3錢
,柏子仁3錢,澤瀉3錢
,牡丹皮3錢,附子(童便煮3次
,1兩1個(gè))。
制法 : 上為細(xì)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男子五勞七傷
,兩目迎風(fēng)淚出
,頭風(fēng)項(xiàng)強(qiáng)
,回轉(zhuǎn)不得,心腹脹滿
,上連胸脅
,下引腰背
,表里徹痛
,喘息不得
,飲食咳逆,面黃痿瘦
,小便淋瀝,陰痿不起
,臨爐不舉,足腫腹痛
,五心煩熱
,身背浮腫
,盜汗不絕,四肢拘攣
,或緩或急,夢(mèng)寐驚悸
,呼吸氣短,口干舌燥
,狀如消渴
,急于喜怒
,嗚咽悲愁
。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空心鹽湯送下
,日2次。
摘錄 : 《遵生八箋》卷六
《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五引《千金月令》:茯苓丸
處方 : 茯苓2分
,菖蒲1分,遠(yuǎn)志3分
,肉蓯蓉3分,蛇床子3分
,車前子3分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補(bǔ)精有子
,強(qiáng)志安心。主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空腹酒送下。
注意 : 忌醋
。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一四五引《千金月令》
《圣濟(jì)總錄》卷十八:茯苓丸
處方 :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斛1兩半
,人參1兩,蒺藜子(炒去角)1兩
,羚羊角(鎊屑)1兩
,枳殼(去瓤
,麩炒)1兩
,五加皮1兩,酸棗仁1兩半
,五味子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
,焙)3兩,云母粉2兩
,黃耆(細(xì)銼)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
,細(xì)辛(去苗葉)1兩
,獨(dú)活(去蘆頭)1兩
,杜仲(去粗皮
,炙,銼)1兩
,鹿角膠(炙燥)2兩
,檳榔(煨
,銼)2兩,天雄(炮裂
,去皮臍)1枚,續(xù)斷(銼
,焙)2兩,澤瀉1兩半
,當(dāng)歸(銼,焙)1兩半
,熟干地黃(焙)3兩,甘草(炙)1兩
,肉蓯蓉(酒浸,去破皮)1兩半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諸癩膿潰
,體虛氣熱
,榮衛(wèi)不清
,風(fēng)鼓于脈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腹煎棗湯送下
,日2次。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十八
《千金》卷十:茯苓丸
處方 : 茯苓1兩
,茵陳1兩
,干姜1兩
,白術(shù)(熬)30銖
,枳實(shí)30銖,半夏18銖
,杏仁18銖,甘遂6銖
,蜀椒12銖,當(dāng)歸12銖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酒疸,心下縱橫堅(jiān)而小便赤
。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空腹服
,日3次。稍稍加
,以小便利為度。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前凝水石散治內(nèi)疸
,此茯苓丸治酒疸,乃酒積漬于心下
,按之縱橫格指,故用蜀椒、干姜溫散堅(jiān)痞
;枳、木
、苓
、半健運(yùn)痰濕
;杏仁
、當(dāng)歸下氣和血;甘遂
、茵陳破結(jié)利水,為酒疸開辟去路也
。
摘錄 : 《千金》卷十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三:茯苓丸
處方 :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防風(fēng)(去叉)半兩
,細(xì)辛(去苗葉)半兩
,白術(shù)半兩,附子(炮裂
,去皮臍)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紫菀(去苗土)3分,栝樓根3分
,澤瀉半兩
,山茱萸1分
,生干地黃(焙)1分
,芍藥3分,牛膝(去苗,酒浸
,切
,焙)3分
,山芋1分
,黃耆(銼)3兩
,甘草(炙)3分,半夏(湯洗去滑
,炒)1分,獨(dú)活(去蘆頭)1分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胞痹
,少腹內(nèi)痛
。臂痛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空心溫酒送下。日未愈
,稍加丸數(shù)。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三
《外臺(tái)》卷六引《刪繁方》:茯苓丸
處方 : 茯苓8分
,甘草7分(炙),杏仁50枚
,人參7分
,厚樸5分(炙),干姜7分
,黃耆6分,桂心4分
,當(dāng)歸8分,芎藭5分
,干地黃8分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下焦虛寒損
,腹中瘀血
,令人喜忘
,不欲聞人聲,胸中氣塞而短氣
。
用法用量 : 初服20丸,加至30丸
,清白飲送下,日2次
。
注意 : 忌海藻
、菘菜
、生蔥
、酢物、蕪荑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下焦真陽虧損
,則胸中大氣不布
,而致血澀不調(diào),瘀滯腹內(nèi)
,故需辛溫攻補(bǔ)兼施,方克有濟(jì)
。蓋參、耆
、甘草不得厚樸、杏仁之宣散則滯而不行;芎
、歸、地黃不得姜
、桂之破結(jié),則瘀而不化
;茯苓一味,不獨(dú)治畜血喜忘
,并守五臟正氣也
。
摘錄 : 《外臺(tái)》卷六引《刪繁方》
《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小品方》:茯苓丸
別名 : 茯苓煎
處方 : 茯苓1兩,人參2兩
,桂肉2兩,干姜2兩
,半夏2兩,橘皮1兩
,白術(shù)2兩
,枳實(shí)2兩
,葛根屑1兩,甘草2兩
。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消痰水
,令能食
,強(qiáng)力養(yǎng)胎
。主妊身阻病
,患心中煩悶,頭重眩目
,憎聞飯氣,便嘔逆吐悶顛倒
,四肢委熱
,不能勝持
。
用法用量 : 茯苓煎(《雞峰》卷十五)
。
注意 : 忌海藻、菘菜
、羊肉
、餳糖
、桃、李
、雀肉
、酥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此方合理中、六君
、枳術(shù)、桂苓等湯
,統(tǒng)以健脾運(yùn)痰為務(wù),妙用尤在葛根一味
,鼓舞胃中清陽之氣,生津止嘔
,不致潴積汪洋,七味白術(shù)散之發(fā)源本此
,又須先服半夏茯苓湯者,攸賴細(xì)辛以搜邪散結(jié)
,地黃
、芎、芍以保護(hù)胎息也
。
摘錄 : 《醫(yī)心方》卷二十二引《小品方》
《千金》卷二引《肘后方》:茯苓丸
處方 : 茯苓2兩,人參2兩
,桂心(熬)2兩,甘草2兩
,枳實(shí)2兩。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妊娠阻病,患心中煩悶
,頭眩重
,憎聞飲食氣
,便嘔逆吐悶顛倒
,四肢垂弱,不自勝持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漸加至30丸
,日3次。先服半夏茯苓湯2劑
,后可將服此方
。
摘錄 : 《千金》卷二引《肘后方》
《普濟(jì)方》卷三八二:茯苓丸
處方 : 青黛
、茯苓、蘆薈
、琥珀、川大黃(凈)
、赤茯苓2分(炒)
,鉤藤皮
、遠(yuǎn)志肉(姜制
,炮干)、蝦蟆灰3鐵
,九節(jié)菖蒲少許,麝香少許
。
制法 : 上為細(xì)末,粟米糊為丸
,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兒疳
,四肢瘦弱,腹脹壯熱
,頭發(fā)干燥,時(shí)時(shí)煩渴
,脊骨如鋸。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薄荷湯送下。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三八二
《普濟(jì)方》卷三八六:茯苓丸
處方 : 赤茯苓半兩
,杏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
,麩炒微黃)半兩,陳橘皮(湯浸
,去白瓤,焙)半兩
,漢防己半兩,紫蘇子(微炒)半兩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半兩
。
制法 :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綠豆大
。
功能主治 : 小兒水氣面目腫,小便澀
,腹脹滿。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
,煎桑根白皮湯送下
,日3次
。5歲以下
,減丸服之。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三八六
《保嬰撮要》卷八:茯苓丸
處方 : 茯神3錢
,蘆薈3錢,琥珀3錢
,川黃連(凈)3錢
,赤茯苓3錢
,鉤藤皮3錢
,遠(yuǎn)志肉3錢,蝦蟆灰3錢
,石菖蒲1錢,麝香少許
。
制法 : 上為末,粟米為丸,如麻子大
。
功能主治 : 心疳驚疳
。
用法用量 : 薄荷湯送下
。
摘錄 : 《保嬰撮要》卷八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
,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八○:茯苓丸處方 : 貝母6分(一作知母),栝樓根4分
,茯苓4分,鉛丹1分
,雞膍胵中黃皮14枚
。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渴
,小便數(shù)。
用法用量 : 每服方寸匕
,日3次。愈后常服甚佳
,去鉛丹,以蜜為丸
,長(zhǎng)服勿絕,以麥飲服
。
摘錄 :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見《普濟(jì)方》卷一八○
《普濟(jì)方》卷二二九:茯苓丸
處方 : 白茯苓(去黑皮)6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