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茯苓小澤瀉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09 16:39:48

      茯苓小澤瀉湯

      別名 : 茯苓湯

      處方 : 茯苓4兩,澤瀉4兩

      ,半夏4兩
      ,桂心2兩
      ,甘草(炙)2兩

      功能主治 : 胃反

      ,吐而渴者

      用法用量 : 茯苓湯(《醫(yī)心方》卷九引《經(jīng)心錄》)

      注意 : 忌海藻

      、菘菜
      、羊肉、餳
      、生蔥
      、酢物。

      摘錄 : 《外臺》卷八引《集驗方》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土茯苓算是一種不陌生的中藥材
      ,它的功效與作用涉及很多方面,對這些功效和作用還不了解的話
      ,以下是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一起來學(xué)習(xí)吧。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1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甘

      、淡
      ,平,歸肝
      、胃經(jīng)
      ,具有利濕解毒,健脾胃,護肝臟
      ,通利關(guān)節(jié)之用
      。《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
      ,兼治楊梅瘡毒
      、丹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辈⒂涊d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
      、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濕熱,利筋骨”
      。本品原用于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
      ,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土茯苓配防風(fēng)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

      ,祛脾胃之濕,伍白芷除濕解毒
      ,化濁辟穢
      。三藥相伍共奏化濕解毒,健脾益胃
      ,護養(yǎng)肝臟之功

      現(xiàn)代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于痛風(fēng)的防治;用于濕(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癥如高脂血癥

      、濕疹等亦有良效

      土茯苓的作用

      1、梅毒

      土茯苓有著去濕氣

      、解毒
      、通利關(guān)節(jié)的功效。土茯苓也是治療梅毒的重要藥材之一
      ,但事實上土茯苓湯原來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痔瘡
      。后來用來治療梅毒。配方是:土茯苓4兩
      ,皂角子7個
      ,煎水代替茶來飲用。

      2

      瘰疬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

      ,或研為末,水煎服
      ,或加在粥內(nèi)吃下
      ,多吃為好

      3、治療頭痛

      根據(jù)不同的類型

      ,要對應(yīng)不同的藥物
      。治療頭痛可以選取30-60G的土茯苓,最大劑量不能超過120g
      。服用要付的時間最短7天
      ,最長要3個月。

      4

      、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積液

      以身痛逐淤湯為基礎(chǔ)方

      ,加大土茯苓用量,輕則30g
      ,重則達120~240g
      。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 重者100劑收功.

      以身體疼痛去除淤血的藥湯為基礎(chǔ),可以加大土茯苓用量

      ,少達30g
      ,多達120g-240g。正常病情患者20劑左右就可以見效
      。嚴重的患者需要到100g左右

      5、治療急性菌痢

      土茯苓(鮮)

      、車前草(鮮)各90g
      ,穿心蓮30g 。加水1500ml
      ,煎至1000ml
      ,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3.8天。

      土茯苓的療法

      1

      、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

      土茯苓200克

      ,桂枝
      ,白術(shù)各150克,甘草100克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shù)甘湯)

      2

      、治濕瀉

      白術(shù)50克

      ,土茯苓(去皮)35克。上細切,水煎50克
      ,食前服
      。(《原病式》茯苓湯)

      3、治小便多

      、滑數(shù)不禁

      白茯苓(去黑皮)

      、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nèi)湛過
      ,慢火焙干)
      。上二味,各等分
      ,為細末
      。稀米飲調(diào)服之。(《儒門事親》)

      4

      、治卒嘔吐
      ,心下痞,膈間有水
      ,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姜250克,土茯苓150克(一法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合,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5

      、治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150克

      ,黃耆150克,桂枝150克
      ,土茯苓300克,甘草100克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6、治胃反吐而渴

      ,欲飲水者

      土茯苓250克

      ,澤瀉200克
      ,甘草100克,桂枝100克
      ,白術(shù)150克
      ,生姜200克。上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土茯苓的禁忌

      1

      、土茯苓忌米醋

      2、腎虛多尿

      、虛寒滑精
      、氣虛下陷、津傷口干者慎服

      3

      、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
      、氣虛下陷者慎服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

      茯苓15g

      ,栗子25g
      ,大棗10個,粳米100g
      。加水先煮栗子
      、大棗、粳米;茯苓研末
      ,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
      ,攪勻,煮至栗子熟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杉犹钦{(diào)味食。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濕
      ,栗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
      。用于脾胃虛弱
      ,飲食減少
      ,便溏腹瀉。

      2

      、茯苓雞肉餛飩

      茯苓50g

      ,雞肉適量,面粉200g
      。茯苓研為細末
      ,與面粉加水揉成面團,雞肉剁細
      ,加生姜
      、胡椒、鹽做餡
      ,包成餛飩
      。煮食。源于《奉親養(yǎng)老書》
      。本方以茯苓補脾利濕
      ,雞肉補脾益氣,姜
      、椒開胃下氣
      。用于脾胃虛弱,嘔逆少食
      ,消化不良

      3、茯苓麥冬粥

      茯苓

      、麥冬各15g
      ,粟米100g。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
      ,待米半熟時加入
      ,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
      。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
      ,麥冬養(yǎng)陰清心,粟米除煩熱
      。用于心陰不足
      ,心胸?zé)幔@悸失眠
      ,口干舌燥

      4、茯苓酒

      茯苓60克

      、大棗20枚
      、當(dāng)歸12克
      、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
      ,將上藥切碎裝瓦壇內(nèi)
      ,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
      ,每隔3日振搖一次
      ,每日飲服1—2次,每次10—15毫升
      。凡氣血虛弱
      、陰陽兩虧所出現(xiàn)的腰酸、腿軟
      、體倦乏力
      、陽痿、須發(fā)早白
      、心悸失眠
      、食欲減退等均宜服用。

      5

      、茯苓膏

      白茯苓500克

      、白蜜1000克,先將白茯苓研為細末
      ,以水漂去浮者
      ,取下沉者,濾去水
      ,再漂再曬
      ,反復(fù)3次,再為細末
      ,拌白蜜和勻
      ,加熱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裝瓶備用
      ,每日2次
      ,每次12—15克,白開水送服
      。常服用本品對老年性浮腫
      、肥胖癥以及預(yù)防癌腫均有稗益。

      總結(jié):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非常多

      ,能治療那么多種疾病
      。是不可多可的可貴藥材。本文介紹了土茯苓的用法,但是如果大家遇到了問題
      ,還是要去醫(yī)院
      ,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增大或者減小用量
      ,不可自己胡亂吃藥
      。病情較輕的可以嘗試對癥的土茯苓食療方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院芎玫闹委熂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2 土茯苓簡介

      常綠攀緣狀灌木。莖無刺

      。葉互生
      ,薄革質(zhì),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
      ,長5~12cm
      ,寬1~5cm,漿果球形
      ,紅色
      ,外被白 粉?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8月
      ,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或林下
      。主產(chǎn)廣東
      、湖南、湖北
      、浙江
      、四川。 產(chǎn)鎮(zhèn)江
      、宜興
      、深陽,野生山坡灌叢中;分布安徽
      、浙江
      、江西、福建
      、湖南
      、湖北、廣東
      、廣西
      、四川、云南等省

      功能與主治

      除濕

      ,解毒
      ,通利關(guān)節(jié)。用于濕熱淋濁
      ,帶下
      ,癰腫,瘰疬
      ,疥癬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1

      、梅毒。用土茯苓四兩
      、皂角子七個
      ,煎水代茶飲。

      2

      、骨攣癰漏(筋骨疼痛
      ,潰爛成癰,積年累月
      ,終身成為廢疾)
      。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
      、黃連
      ,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
      ,煎水代茶飲

      3、瘰疬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
      ,或研為末,水煎服
      ,或加在粥內(nèi)吃下
      。多吃為好。

      注意

      肝腎陰虧者慎服

      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②《綱目》:服時忌茶。

      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相信大家對這種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陌生吧,在中藥中它當(dāng)屬清熱降火的翹楚,對人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對我們有好處
      ,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1茯苓別名茯菟

      、茯靈
      、茯蕶、伏苓
      、伏菟
      、松腴
      、絳晨伏胎
      、云苓、茯兔
      、松薯
      、松木薯、松苓
      。味:甘
      、淡,平

      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

      、肺經(jīng)、脾經(jīng)
      、腎經(jīng)

      1、功效

      利水藥

      ;滲濕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

      ,功能利水腫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紅色部分

      ,功能滲利濕熱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亦稱茯苓
      ,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濕健脾

      4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5

      、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濕。

      6

      、云苓皮:是去濕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

      ;痰飲咳逆
      ;嘔吐;脾虛食少
      ;泄瀉
      ;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10-15g;或入丸散
      。寧心安神用朱砂拌

      藥材基源: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2

      、炮制方法

      茯苓:用水浸泡

      ,洗凈,潤后稍蒸
      ,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
      ,曬干。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

      ,稍悶潤
      ,加朱砂細粉撒布均勻,反復(fù)翻動
      ,使其外表粘滿朱砂粉末
      ,然后晾干,(每茯苓塊100斤
      ,用朱砂粉30兩)

      3

      、功效與作用

      1、《藥征》記載: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

      ,旁治頭眩煩躁

      2、《傷寒明理論》記載:茯苓滲水緩脾

      3

      、《本經(jīng)》記載:茯苓主胸脅逆氣
      ,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jié)痛
      ,寒熱煩滿
      ,咳逆,口焦舌干
      ,利小便

      4、茯苓治子宮肌瘤:茯苓

      、桂枝
      、當(dāng)歸、牡丹皮各180克
      ,桃仁
      、赤芍、海藻
      、牡蠣
      、鱉甲各120克,紅花75克
      ,三棱、莪術(shù)
      、乳香
      、沒藥各60克 共研細末,煉蜜和為桂枝茯苓丸
      ,丸重9克
      ,每服1丸,日3次
      ,溫開水送
      ,持續(xù)服藥1年,能使月經(jīng)正常
      ,肌瘤消失

      5、茯苓治心神失養(yǎng):茯苓9克

      ,酸棗仁15克
      ,知母6克,川芎4.5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為酸棗仁湯。亦宜于虛煩不眠
      、心悸眩暈等癥

      6

      、《儒門事親》記載:茯苓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白茯苓(去黑皮)
      、干山藥(去皮
      ,白礬水內(nèi)湛過,慢火焙干)
      。上二味
      ,各等分,為細末
      。稀米飲調(diào)服之

      7、茯苓用于痰飲咳嗽

      ,痰濕入絡(luò)
      ,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
      ,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
      ,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具有治療作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捎冒胂摹㈥惼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也可配桂枝
      、白術(shù)同用。治痰濕入絡(luò)
      、肩酸背痛
      ,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8

      、《德生堂經(jīng)驗方》記載:茯苓治下虛消渴,上盛下虛
      ,心火炎爍
      ,腎水枯涸,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
      ,黃連一斤
      。為末,熬天花粉作糊
      ,丸梧桐子大
      。每溫湯下五十丸。

      9

      、《本草衍義補遺》記載:茯苓
      ,仲景利小便多用之
      ,此治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
      ,恐未為宜

      10、《局方》威喜丸 記載:茯苓治丈夫元陽虛憊

      ,精氣不固
      ,余瀝常流,小便白濁
      ,夢寐頻泄
      ,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
      、白漏
      、白淫,下部常濕
      ,小便如米泔
      ,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
      、作塊
      ,用豬苓一分,同于瓷器內(nèi)煮二十余沸
      ,出
      ,日干,不用豬苓)
      。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
      ,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
      ,滿口生津
      ,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

      11

      、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
      。清半夏
      、石竹根各30克,蘇梗
      、橄欖各18克
      ,枳殼15克
      ,橘紅、生姜各9克
      ,硼砂3克 水煎2次
      ,早、晚分服
      ,日1劑
      ,繼續(xù)服用,能使癥門面減輕
      ,進食順利
      ,X線復(fù)查癌灶明顯縮小。

      12

      、《抗癌植物及其驗方》記載:茯苓治潰瘍性黑色素瘤:茯苓
      、雄黃礬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調(diào)敷患處
      ,同時內(nèi)服銀花
      、連翹各50克的水煎液。

      13

      、《仁齋直指方》記載:茯苓治心虛夢泄
      ,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diào)下
      ,日二服

      14、《補缺肘后方》記載: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

      ,滿七日

      15、《用藥心法》記載:茯苓

      ,淡能利竅
      ,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
      。味甘平補陽
      ,益脾逐水,生津?qū)狻?/p>

      16

      、《不知醫(yī)必要》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水腫:白水(凈)二錢
      ,茯苓三錢,郁李仁(杵)一錢五分
      。加生姜汁煎

      17、茯苓治痰飲

      ;茯苓善滲泄水濕
      ,使?jié)駸o所聚
      ,痰無由生,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
      ,配以桂枝
      、白術(shù)、甘草同用
      ,如苓桂術(shù)甘湯(《金匱要略》)
      ;若飲停于味而嘔吐者,多和半夏
      、生姜合用
      ,如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

      18

      、《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皮水
      ,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19

      、《湯液本草》記載:茯苓,伐腎邪
      ,小便多能止之
      ,小便澀能利之,與車前子相似
      ,雖利小便而不走氣。酒浸與光明朱砂同用
      ,能秘真

      20、茯苓治脾虛泄瀉

      ;茯苓能健脾滲濕而止瀉
      ,尤宜于脾虛濕盛泄瀉,可與山藥
      、白術(shù)
      、薏苡仁同用
      ,如參苓白術(shù)散(《和劑局》);

      21

      、茯苓治脾虛不化:茯苓
      、黨參、白術(shù)各60克
      ,神曲
      、麥芽、山楂
      、山藥
      、砂仁、陳皮
      、肉豆蔻霜各30克
      ,木香、黃連
      、甘草各22克
      ,共研細末,水泛為健脾丸
      ,每服9克
      ,日2服,溫開水送

      22

      、茯苓治肝癌:茯苓、龍葵各45克
      ,白英
      、半枝蓮各15克,白芍
      、丹皮各9克
      ,玄參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覺癥狀逐漸消失
      ,肝縮小到正常范圍
      。同位素掃描放射區(qū)顯影分布均勻。

      23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
      ,水腫等癥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
      ,利水而不傷正氣
      ,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
      ,不論偏于寒濕
      ,或偏于濕熱,或?qū)儆谄⑻摑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均可配合?yīng)用
      。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
      、白術(shù)等配伍
      ;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
      、澤瀉等配伍
      ;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
      、黃耆
      、白術(shù)等配伍;屬虛寒者
      ,還可配附子
      、白術(shù)等同用。

      24

      、《金匱要略》苓桂術(shù)甘湯 記載:茯苓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茯苓四兩,桂枝
      ,白術(shù)各三兩
      ,甘草二兩。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

      25、茯苓治水腫

      ;茯苓味甘而淡
      ,甘則能補,淡則能滲
      ,藥性平和
      ,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捎弥魏疅崽搶嵏鞣N水腫
      。治療水濕內(nèi)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
      ,常與澤瀉
      、豬苓、白術(shù)
      、桂枝等同用
      ,如五苓散(《傷寒論》)。

      26

      、《證治要訣》記載:茯苓治心汗
      ,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
      ,思慮多則汗亦多
      ,病在用心,宜養(yǎng)心血:以艾湯調(diào)茯苓末服之

      27

      、茯苓治水濕痰飲:治水濕潴留 茯苓30克,白術(shù)15克
      ,豬苓
      、大腹皮、木瓜各12克
      ,檳榔
      、蘇梗、澤瀉
      、桑白皮
      、陳皮各9克,人參
      、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28、茯苓用于脾虛泄瀉

      ,帶下茯苓既能健脾
      ,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
      、帶下
      ,應(yīng)用茯苓有標(biāo)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
      、白術(shù)
      、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29

      、《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記載:茯苓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桂枝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上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30

      、茯苓治脾腎陽虛水腫
      ,可與附子、生姜同用
      ,如真武湯
      ;用于水熱互結(jié),陰虛小便不利水腫
      ,與滑石
      、阿膠、澤瀉合用
      ,如豬苓湯

      31、《藥性論》記載:茯苓開胃

      ,止嘔逆
      ,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
      。治小兒驚癇
      ,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32

      、陶弘景記載:茯苓,白色者補
      ,赤色者利

      33

      、茯苓治胃癌:茯苓、龍葵
      、半枝蓮各15克
      ,紅參、白術(shù)
      、黃芪各9克,訶子肉6克
      ,干姜
      、丁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日1劑
      。能使面浮足腫、腹脹便溏等癥狀逐漸改善
      ,飲食好轉(zhuǎn)

      34、《日華子本草》記載:茯苓補五勞七傷

      ,安胎
      ,暖腰膝,開心益智
      ,止健忘

      35、《百一選方》 記載:茯苓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兩

      ,南木香半兩(紙裹炮)
      。上二味,為細末
      ,煎紫蘇木瓜湯調(diào)下二錢匕

      36、《別錄》記載:茯苓止消渴

      ,好睡
      ,大腹,淋瀝
      ,膈中痰水
      ,水腫淋結(jié)。開胸腑
      ,調(diào)臟氣
      ,伐腎邪,長陰
      ,益氣力
      ,保神守中

      37、茯苓治癌瘤積毒

      、肺癌:茯苓
      、麥冬、川貝各15克
      ,紫河車
      、熟地、生地
      、澤瀉
      、豬苓、紫貝齒
      、首烏
      、龍骨各12克,當(dāng)歸
      、白芍
      、女貞子、白術(shù)
      、丁香
      、神曲、麥芽
      、山楂
      、雞內(nèi)金、阿膠(烊兌)
      、玳瑁末
      、蘆薈各9克,砂仁
      、人參各6克
      ,朱砂、琥珀
      、甘草各3克
      ,牡蠣、禹余糧各30克 水煎服
      ,日1劑
      。連服1周后,接服下方:半枝蓮
      、忽木各30克 水煎服
      ,日1劑。連服1周后
      ,又換服上方
      。如此交流換服
      ,至痰喘、胸痛等基本癥狀緩解
      ,X線復(fù)查陰影消失

      38、茯苓治白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很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喜樹根皮各15克,白花丹

      、白花蛇舌草
      、馬鞭草、葵樹子各9克 水煎服
      。能使癥狀獲完全或部分緩解,延長生存期
      ,宜于急性各型

      39、《本草衍義》記載:茯苓

      、茯神
      ,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40

      、茯苓治心悸,失眠
      ;茯苓益心脾而寧心安神
      。常用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
      ,失眠
      ,健忘,多于黃芪
      、當(dāng)歸
      、遠志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
      ;若心氣虛
      ,不能藏神,驚恐而不安臥者
      ,常與人參
      、龍齒、遠志同用
      ,如安神定志丸(《醫(yī)學(xué)心悟》)

      41

      、《綱目》茯苓酒 記載:茯苓治頭風(fēng)虛眩,暖腰膝
      ,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

      42、《醫(yī)學(xué)啟源》記載:茯苓除濕

      ,利腰臍間血
      ,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髦蚊卦E》云,止瀉
      ,除虛熱
      ,開腠理,生津液

      43

      、茯苓味甘,善入脾經(jīng)
      ,能健脾補中
      ,常配以人參、白術(shù)
      、甘草
      ,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
      ,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

      44

      、王好古記載:茯苓瀉膀胱
      ,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45

      、茯苓抗癌: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
      、肝癌
      、鼻咽癌、舌癌
      、乳腺
      、膀胱癌、肺癌
      、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濕盛
      、痰飲內(nèi)停
      、濕熱壅結(jié)者。

      46

      、《傷寒論》五苓散記載:茯苓治太陽病
      ,發(fā)汗后,大汗出
      ,胃中干
      ,煩躁不得眠,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
      ,搗為散。以白飲和
      ,服方寸匕,日三服

      47

      、《原病式》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濕瀉:白術(shù)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細切
      ,水煎一兩,食前服

      48

      、茯苓治宮頸癌:茯苓、半枝蓮
      、蜀羊泉各30克
      ,山藥、生地各15克
      ,知母
      、黃柏、澤瀉各9克
      ,牡丹皮6克
      ,紅棗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帶減少
      ,尿頻
      ,腰竣等癥狀好轉(zhuǎn)
      ,局中病灶消失。

      49

      、《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記載:茯苓治卒嘔吐
      ,心下痞,膈間有水
      ,眩悸者: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50

      、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癥茯苓能養(yǎng)心安神
      ,故可用于心神不安
      、心悸、失眠等癥
      ,常與人參
      、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51

      、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參
      、生牡蠣各30克
      ,鱉甲15克,郁金
      、枳殼
      、白術(shù)、柴胡
      、紅花
      、五靈脂、雞內(nèi)金
      、白芍各9克
      ,木香、砂仁各6克
      ,甘草4.5克水煎服
      。可使癥狀緩解,3個月后有片顯示淋巴結(jié)縮小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2 1

      、食用方法

      1、赤豆薏米茯苓粥

      材料:白茯苓粉20克

      、赤小豆50克
      、薏米100克

      做法:

      1、先將赤小豆浸泡半天

      2

      、將赤小豆與薏米共煮粥

      3、赤小豆煮爛后

      ,加茯苓粉再煮

      4

      、成粥后加白糖少許

      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

      ,能利水滲濕
      ,健脾補中。薏米甘淡微寒
      ,能利尿消腫
      ,健脾止瀉,清利濕熱
      。赤小豆味酸性平
      ,善下行,能清熱利濕
      ,解讀退黃
      ,通利水道。

      2

      、茯苓山藥大棗粥

      材料:粳米50克、茯苓20克,棗(干)15克

      、山藥(干)20克
      、赤砂糖30克

      做法:大棗去核,與茯苓

      、山藥
      、粳米同煮成粥,加適量紅糖味即可

      功效:健運脾胃

      ,滲濕止瀉,小兒脾胃氣虛
      、食少便溏
      、體倦乏力者可經(jīng)常食用。茯苓甘平,淡滲利水祛濕
      ,補脾益胃
      ,與山藥、大棗佐用
      ,藥性平和
      ,滋補脾胃,除濕止瀉之功更著

      3

      、土茯苓老龜

      材料:烏龜500克、土茯苓30克

      、鹽2克

      做法:

      將烏龜去頭

      、甲,洗凈
      ,切塊

      土茯苓入沙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取汁

      ,至汁濃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穑ピ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將藥汁

      、龜肉、鹽入鍋
      ,加水少許
      ,共燉至龜肉爛熟時停火即可

      功效:這道湯清熱解毒

      、健脾胃,治小便赤黃

      4

      、茯苓五味粥

      材料:茯苓10克,五味子6克

      ,粳米100克

      做法:

      把粳米淘洗干凈;茯苓洗凈后

      ,打成細粉
      ;五味子洗凈。

      把粳米放人電飯煲內(nèi)

      ,加入茯苓粉
      、五味子以及水
      ,煮 至粥熟即成。

      用法:每日1次

      功效:除濕健脾

      ,滋養(yǎng)心氣。

      禁忌:虛寒滑精者忌食

      2

      、用藥禁忌

      1、陰虛而無濕熱

      、虛寒滑精
      、氣虛下陷者慎服茯苓。

      2

      、《本草經(jīng)集注》記載:馬藺為之使
      ,茯苓惡白斂,茯苓畏牡蒙
      、地榆
      、雄黃、秦艽
      、龜甲

      3、《藥性論》記載:茯苓忌米醋

      4

      、《本草經(jīng)疏》記載: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
      ,皆不得服茯苓

      5、《得配本草》記載:氣虛下陷

      、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張元素記載:如小便利或數(shù)

      ,服之則損人目
      。如汗多入服之,損元氣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345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通過對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處方 : 炙黃耆9g,防風(fēng)9g
      ,炒白術(shù)9g
      ,桂枝9g,赤芍9g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
      ,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
      ,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