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人參半夏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10 11:57:33
干姜人參半夏丸
《金匱要略》卷下:干姜人參半夏丸
處方 : 干姜 人參各14克 半夏28克
制法 : 上藥三味為末
,以生姜汁煮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治婦人妊娠嘔吐不止
。
用法用量 : 飲服10丸,一日三次。
摘錄 : 《金匱要略》卷下
《金匱》卷下:干姜人參半夏丸
處方 : 干姜1兩
,人參1兩
,半夏2兩
。
制法 : 上為末,以生姜汁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妊娠嘔吐不止
。
臨床應(yīng)用 : 1.妊娠嘔吐:郭某
,女。妊娠一個半月
,泛惡嘔吐黃水,不能飲水進食
,頭暈
,大便干燥
,心中煩熱
,口干且苦
,但喜熱飲
,胃脘作痛,少腹脹墜
,舌苔淡黃膩
,根微垢
,脈左細弦數(shù),右滑數(shù)
。病因痰濕中阻
,胃濁不克下降。治以益氣溫中
,化痰降濁
。黨參3g
,干姜6g
,清半夏3g
,研末。早晚各服1.5g
,加生姜汁4滴
,調(diào)和徐服
。2.產(chǎn)后嘔吐:一婦人年二十許,產(chǎn)后胃中不和
,時時吐飲食
,羸瘦極
,遂發(fā)大嘔吐,藥食不能入口
。脈微細
,四肢微冷
,口干燥
,欲冷水
,余診之
,作半夏干姜人參丸料
,煎為冷液
,令時時飲少許;又三日
,啜稀粥
,胃氣漸復(fù)
。3.吐水:某女人,年四十余
。嘗有吐水之癖,經(jīng)炎暑
,其病益甚
,食氣絕粒
,身體骨立
,心中疼熱,好冷水
。余與半夏干姜人參丸料
,兼服烏梅丸
,嘔吐頓止,心中疼熱日減
,方得進飲食。
用法用量 : 本方改為湯劑
,名“干姜人參半夏湯”(見《產(chǎn)科發(fā)蒙》)。
各家論述 : 1.《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妊娠二月之后
,胚化成胎
,濁氣上沖
,中焦不勝其逆
,痰飲遂涌
,嘔吐不已
,中寒乃起
,故用干姜止寒
,人參補虛
,生姜
、半夏治痰散逆也
。2.《金匱要略淺注》:此為妊娠之嘔吐不止而出其方也。半夏得人參
,不惟不礙胎
,且能固胎。3.《金鑒》:惡阻者
,謂胃中素有寒飲,惡阻其胎而妨飲食也
。主之以干姜去寒,半夏止嘔
;惡阻之人
,日日嘔吐
,必傷胃氣
,故又佐人參也。
摘錄 : 《金匱》卷下
干姜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會食用干姜,那么,干姜有什么功效與作用?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干姜的功效與作用
,希望能幫到你
。
干姜的功效與作用
1
、含揮發(fā)油,油中主成分為姜醇
、姜烯、沒藥烯
、α-姜黃烯、芳樟醇
、桉油素及α-龍腦;另含辛辣成分姜辣素及分解產(chǎn)物姜酮;尚含多種氨基酸等。
2
、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
,抗炎
,止嘔及短暫升高血壓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揮發(fā)油能明顯延長大鼠實驗性血栓形成時間;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顯著滅螺和抗血吸蟲作用。
3
、用于脾胃陽虛而出現(xiàn)里寒證
,癥見積食不消
,嘔吐清水
,大便稀
,腹冷痛
,舌淡苔白
,脈沉細等
。
4
、有效治療脾胃虛冷
,吃不下飯
,頭暈吐逆。
5
、用于肺寒
,痰飲內(nèi)停之咳嗽證。
干姜的藥用價值
溫中散寒
,回陽通脈
,溫肺化飲
。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
1
、用于治脾胃虛寒,腹痛下利
,以及胃中寒飲
,喜唾涎沫:人參、干姜
、白術(shù)
、甘草
。如理中湯
。(《傷寒論》)
2、用于治中寒水瀉:干姜(炮)研末
,飲服二錢。(《千金方》)
3
、用于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飲服六
、七枚
,日三夜一
。(《補缺肘后方》)
4
、用于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
、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
,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
,日三服。如人參半夏丸
。(《金匱要略》)
5
、治頭目旋暈吐逆:川干姜二兩(炮)
,甘草一兩(炙赤色)。上二味
,為粗末。每服四
、五錢,用水二盞
,煎至八分
,食前熱服。(《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6
、治傷寒下之后,復(fù)發(fā)汗
,晝?nèi)諢┰瓴坏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夜而安靜,不嘔不渴
,無表證
,脈沉微
,身無太熱者: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頓服
。(《傷寒論》干姜附子湯)
7
、治脾寒瘧疾:一干姜
、高良姜等分。為末
。每服一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為末
,臨發(fā)時以溫酒服三錢匕
。(《外臺》)
8
、治吐血不止:干姜為末,童子小便調(diào)服一錢
。(《千金方》)
9
、治吐
、下血:當歸
、阿膠各八分
,川芎五分
,蒲黃一錢
,柏葉一錢五分
,炒姜炭七分
。上水煎,百草霜末點服
。(《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10
、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
,易傷難化,無力
、肌瘦:干姜(頻研)四兩
,以白餳切塊
,水浴過
,入鐵銚溶化
,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生姜與干姜的區(qū)別
姜原生的那個塊叫母姜
,母姜的辣性特別足。母姜曬干了就是干姜;母姜放到土里面當年生出的莖塊為生姜;干姜是母姜曬干的
,所以干姜的辣性會更足一些;生姜因為是新生長出來的,所以它發(fā)散的作用會更強一些
。
生姜:最主要的作用是發(fā)散表寒
,比如感冒受寒了,切兩片姜
,渴姜湯出一身汗就好了,因為生姜走表
,汗往外一散寒邪就隨著汗往外出去了。生姜還能和中降逆
,比如嘔吐的人渴點姜汁可以止嘔
。
干姜:干姜走表的性質(zhì)弱
,干姜的作用主要是暖中
,回陽通脈
,溫中散寒
,溫肺化飲
。對于治療吃冷飲過度,寒邪直接進入體內(nèi)
,下大雨天淌水
,寒邪從下而入,這種情況用干姜暖中效果比較好
。
猜你喜歡:
1. 白蘿卜蔥白生姜水的作用
2. 干姜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3. 附子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4. 四君子湯的功效作用
5. 白術(shù)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中草藥:干姜的功效與作用
干姜
(《本經(jīng)》)
【別名】白姜
、均姜
、干生姜(《綱目》)。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
。植物形態(tài)詳"生姜"條
。
【采集】冬季莖葉枯萎時挖取
,去凈莖葉、須根
、泥沙,曬干或微火烘干。
【藥材】干燥根莖為扁平
、不規(guī)則的塊狀,有指狀分枝
。長4~6厘米,厚0.4~2厘米
。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粗糙
,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在分枝處
,常有鱗葉殘存。質(zhì)堅實
,斷面頰粒性
,灰白色或淡黃色
,質(zhì)松者則顯筋脈
,有細小的油點及一明顯的環(huán)紋
。氣芳香,味辛辣
。以質(zhì)堅實
,外皮灰黃色
、內(nèi)灰白色、斷面粉性足
、少筋脈者為佳
。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產(chǎn),主產(chǎn)四川
、貴州等地。
【炮制】干姜:揀凈雜質(zhì)
,用水浸泡3~6小時
,撈出,悶
,潤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干
。炮姜:取姜塊,置鍋內(nèi)用武火急炒至發(fā)泡鼓起
,外皮呈焦黃色,內(nèi)呈黃色
,噴淋清水少許
,取出,曬干
。
【性味】辛
,熱
。
①《本經(jīng)》:"味辛,溫
。"
②《別錄》:"大熱
,無毒
。"
③《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jīng)】入脾
、胃
、肺經(jīng)
。
①《本草經(jīng)解》:"入肝、肺
、腎經(jīng)
。"
②《得配本草》:"干姜
,入手少陰
、足太陰經(jīng)氣分;炮姜
,入足太陰經(jīng)血分。"
【功用主治】溫中逐寒
,回陽通脈
。治心腹冷痛
,吐瀉
,肢冷脈微
,寒次喘咳,風(fēng)寒濕痹
,陽虛吐
、衄
、下血
。
①《本經(jīng)》:"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
,止血,出汗
,逐風(fēng)濕痹,腸潞下痢
。生者尤良
。"
②《別錄》:"治寒冷腹痛
,中惡、霍亂
、脹滿
,風(fēng)邪諸毒,皮膚間結(jié)氣
,止唾血
。"
③《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
,冷氣,破血,去風(fēng)
,通四肢關(guān)節(jié)
,開五臟六腑
,去風(fēng)毒冷痹,夜多小便
。治嗽
,主溫中,霍亂不止
,腹痛
,消脹滿冷痢
,治血閉。病人虛而冷
,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風(fēng)
,下氣,止血
,宣諸絡(luò)脈
,微汗
。"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
,治轉(zhuǎn)筋吐瀉
,腹藏冷
,反胃干嘔
,瘀血
,撲損,止鼻洪
,解冷熱毒,開胃
,消宿食
。"
⑥《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
,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
,發(fā)諸經(jīng)之寒氣
,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
,目睛久亦
。""經(jīng)炮則溫脾燥胃
。"
⑧《醫(yī)學(xué)入門》:"炮姜,溫脾胃
,治里寒水泄
,下痢腸澼
,久瘧
,霍亂
;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
,唾血,血痢
,崩漏
。"
⑨《藥品化義》:"炮姜
,退虛熱。"
⑩《長沙藥解》:"燥濕溫中
,行郁降濁
,下沖逆,平咳嗽
,提脫陷,止滑泄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0.5~1.5錢
。
【宜忌】陰虛內(nèi)熱
、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秦椒為使
。惡黃連、黃芩
、天鼠矢
。殺半夏
、莨菪毒。"
②《本草經(jīng)疏》:"久服損陰傷目
。陰虛內(nèi)熱
,陰虛咳嗽吐血
,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
,臟毒下血
,因熱嘔惡
,火熱腹痛
,法并忌之
。"
【選方】①治卒心痛:干姜末
,溫酒服方寸匕
,須臾
,六、七服
,瘥。(《補缺肘后方》)
②治少陰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身反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或腹痛
,或干嘔
,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溫再服
,其脈即出者愈
。(《傷寒論》通脈四逆湯)
③治中寒水瀉:干姜(炮)研末
,飲服二錢
。(《千金方》)
④治頭目旋暈吐逆:川干姜二兩(炮),甘草一兩(炙赤色)
。上二味,為粗末
。每服四
、五錢
,用水二盞,煎至八分
,食前熱服
。(《傳信適用方》止逆湯)
⑤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
、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
。上三味
,末之
,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日三服
。(《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⑥治傷寒下之后,復(fù)發(fā)汗
,晝?nèi)諢┰瓴坏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夜而安靜,不嘔不渴
,無表證
,脈沉微
,身無太熱者: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去滓
,頓服。(《傷寒論》干姜附子湯)
⑦治脾寒瘧疾:一干姜
、高良姜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
,水一盞,煎至七分服
。二干姜炒黑為末
,臨發(fā)時以溫酒服三錢匕。(《外臺》)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
,海米飲服六、七枚
,日三夜一。(《補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為末
,童子小便調(diào)服一錢
。(《千金方》)
⑩治吐
、下血:當歸
、阿膠各八分,川芎五分
,蒲黃一錢,柏葉一錢五分
,炒姜炭七分。上水煎
,百草霜末點服
。(《觀聚方要補》斷紅飲)
⑾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
,易傷難化
,無力
、肌瘦:干姜(頻研)四兩,以白餳切塊
,水浴過
,入鐵銚溶化,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十便良方》)
⑿治腎若之病,其人身體重
,腰中冷
,如坐水中
,形如水狀
,反不渴,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草
、白術(shù)各二兩
,干姜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干姜苓術(shù)湯)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
,水調(diào),貼腳心
。(《普濟方》)
⒁治癰疽初起:干姜一兩。炒紫
,研末,醋調(diào)敷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