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外洗煎劑
中醫(yī)世家
2023-05-10 18:41:10
感染外洗煎劑
處方 : 雙花9克,連翹9克
,黃柏9克
,苦參9克,川椒6克
,艾葉30克,冬青葉30克
,大蔥3根。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
,溫通經(jīng)絡
。主正氣衰頹
,肌膚瘡瘍
,久不收口
。

用法用量 : 水煎后外洗患處
,每日2次。
摘錄 : 朱長庚方
怎樣用藥浴治療癬(頭癬、體癬、股癬
、手足癬)
?
癬是由于感染真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
,屬于淺部真菌病
,因其發(fā)病部位和形狀不同
,臨床有頭癬
、體癬、股癬
、手足癬、甲癬
、疊瓦癬、花斑癬等不同類型
。
頭癬多發(fā)生于兒童,俗稱“癩痢頭”或“禿瘡”等
。其主要癥狀是頭皮結痂或產生鱗屑,瘙癢
,頭發(fā)逐漸失去光澤,易于拔除和折斷
,甚至禿頭。由于引起頭癬的真菌有所不同
,因此臨床有黃癬、白癬和黑癬三種頭癬
。
體癬是指發(fā)生于面、頸
、軀干和四肢皮膚上的癬,中醫(yī)稱其為“銅錢癬”
、“圓癬”。其癥在光滑皮膚上出現(xiàn)丘疹
、丘皰疹
、水皰
、鱗屑組成的圓形或同心圓病損,中央皮膚正常或有色素沉著
,劇癢,有時抓破結痂
。
股癬與體癬基本癥狀相同,是指局限于大腿內側靠近生殖器和臀部的癬
,中醫(yī)稱其為“陰癬”。
手足癬是指發(fā)生在手掌和足底(趾)的癬
。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濕腳氣”
、“香港腳”。皮損以水皰
、糜爛
、脫屑
、角化
、伴有瘙癢為特征
。根據(jù)癥狀的突出表現(xiàn)
,可分為:①指(趾)間浸漬型:主癥為指或趾間浸潤發(fā)白
,脫皮
,剝去表皮,其下為濕潤的潮紅糜爛面
;②水皰型:主癥為手掌或足底出現(xiàn)密集或分散的粟粒至帽針大小的水皰,皰液澄清
,外周可有輕度潮紅,干破后疊起白皮
,日久又生水皰
,反復發(fā)作;③鱗屑增厚型:主癥為皮損干燥粗糙變厚
,形如胼底,皮紋增寬加深
,冬天裂開。以上3種類型均自覺劇癢
。
甲癬俗稱“灰指(趾)甲”,常伴發(fā)于手足癬
。其主癥為指(趾)甲初起出現(xiàn)灰白斑點,日久增厚變形
,表面不平,失去光澤
,呈灰白色。
疊瓦癬的形狀比較特殊
,很像疊瓦,故有此名
。其癥表現(xiàn)為鱗屑組成的許多同心環(huán),猶如大樹橫切面的樹輪
,由于不斷搔抓,癬向周圍蔓延擴大
,同心環(huán)逐漸模糊而變成不規(guī)則的花紋狀。
花斑癬中醫(yī)稱“汗斑”
,多發(fā)生于頸、胸
、背
、上臂和下腹部等處
。皮膚呈黃豆大小的圓形斑疹
,上有細小鱗屑,隨著皮疹的增多
,可融合成大片狀細小鱗屑斑,呈黃褐色或灰白色
,邊緣較為清楚。病情夏重冬輕
,無明顯自覺癥狀,或出汗時有輕度瘙癢
,病程漫長,不治則多年不愈
。
方一【組成】鮮蠶豆適量。
【用法】將鮮蠶豆搗爛如泥
,榨取汁水,外洗患處
,每日數(shù)次。
【功用】祛濕解毒
。
【適應證】禿瘡。
【說明】蠶豆性味甘平
,微辛
,功能祛濕解毒
,故適宜于濕熱禿瘡
。如無鮮蠶豆
,可用于豆以水煎汁外洗
,或搗敷亦有效。
方二【組成】生白果適量
。
【用法】將白果去殼,切開,水煎取汁
,頻洗癬瘡面。
【功用】消毒殺菌
。
【適應證】頭面癬瘡。
【說明】白果
,能消毒殺蟲。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
,白果水浸劑對真菌有抑制作用。但須注意的是白果含有小毒
,不可內服過量。
方三【組成】清油1碗
,豬膽汁1個。
【用法】將清油用文火熬熟
,與豬膽汁和勻。將患處剃光發(fā)
,然后取汁擦洗
,每日2次
。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禿癬
。
【說明】豬膽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
,可敷惡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
,豬膽汁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方四【組成】蔥1把
,蜂蜜少許
。
【用法】將頭部患處用米泔水洗凈,蔥搗爛如泥
,和蜂蜜共拌勻,外洗患處
,再以清水洗凈。
【功用】解毒滅菌
。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蔥含有的揮發(fā)油中主要成分是蔥蒜辣素
,又叫植物殺菌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
,特別是對皮膚真菌抑制作用更強。
方五【組成】干桃30克
,黑豆50克。
【用法】將干桃
、黑豆共煮,濾取汁
,與豬油少許調和,外洗患處
。
【功用】解毒收斂。
【適應證】白禿頭瘡
。
【說明】干桃是未成熟桃的干燥果實,又稱碧桃干
,有收斂之功
。黑豆功能解毒
,療一切毒腫
。兩者相合
,解毒收斂,對頭皮癬有一定的療效
。
方六【組成】火麻仁適量。
【用法】將火麻仁研為末
,以水和絞取汁,與蜂蜜和勻
,外洗患處。
【功用】抗菌殺蟲
。
【適應證】小兒頭面癬瘡或疥瘡。
【說明】火麻仁為大麻的種仁
,含有豐富的脂肪酸
。外敷治瘡癩,殺蟲
。蜂蜜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兩者合用
,對小兒皮膚真菌或疥蟲感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七【組成】烏梅數(shù)枚
。
【用法】將烏梅入鍋中,加水煎取汁
,外洗患處。
【功用】抗真菌
。
【適應證】小兒頭瘡。
【說明】烏梅的水煎液在試管內對須瘡癬菌
、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孢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
方八【組成】黑豆適量。
【用法】將黑豆炒焦
,入鍋中
,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每日1次。
【功用】祛風清熱
,活血解毒。
【適應證】小兒頭瘡
。
【說明】黑豆,外敷一切毒腫
。能祛風熱、活血解毒
。故可用于熱毒引起的小兒頭瘡。
方九【組成】生姜適量
。
【用法】將生姜搗取汁,加溫后外洗頭上患處
,每日2次。
【功用】殺菌止癢
。
【適應證】禿頭瘡。
【說明】生姜含辛辣芬香的揮發(fā)油
,其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
、姜酚等,對皮膚真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
方十【組成】花椒10克。
【用法】將花椒入鍋
,加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燥濕殺蟲
。
【適應證】頭上白禿
。
【說明】花椒有除濕止痛
、殺蟲解毒之效
,主治禿斑。
方十一【組成】鯽魚1條
,醬汁適量。
【用法】將鯽魚燒灰存性
,醬汁和勻
,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
,利濕,解毒
。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鯽魚功能清熱利濕解毒
,主各種瘡瘍,又方用去腸鯽魚
,入皂礬再燒研,外搽患處
。或用鯽魚去腸后
,填入大附子1枚
,炙焦研末
,外敷患處
。
方十二【組成】香油適量
。
【用法】將香油與水等份拌和,外洗患處
,每日2次。
【功用】潤燥解毒
。
【適應證】赤禿發(fā)落。
【說明】香油
,生用,有潤燥
、解毒、止痛
、消腫功效。
方十三【組成】馬齒莧250克
。
【用法】將馬齒莧煎煮取汁,外洗患處
,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
。
【適應證】小兒白禿。
【說明】馬齒莧對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可治濕癬白禿,本方還可用馬齒莧燒灰
,調豬油外涂患處。
方十四【組成】鮮桑椹適量
。
【用法】將桑椹搗爛,取汁外洗患處
,每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赤禿
。
【說明】桑椹為桑樹的果穗,能治禿瘡
,故以桑椹外洗對治療因真菌引起的禿瘡有較好的效果。
方十五【組成】鮮馬齒莧、米醋各適量
。
【用法】將鮮馬齒莧洗凈,搗爛絞取汁
,用等量米醋混合后,外洗患處
。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手足癬
。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馬齒莧煎劑對某些致病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米醋亦有解毒殺蟲之功。兩者合用
,其效更佳。
方十六【組成】茶葉適量
。
【用法】將茶葉煎煮取汁,外洗患處
。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腳癬
。
【說明】茶葉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
,茶葉浸劑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十七【組成】鹽適量。
【用法】將鹽溫水化開
,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
【適應證】瘡癬初起。
【說明】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
,性味咸寒,功能清熱解毒
,能去皮膚風毒,故能有效地治療腳癬
。
方十八【組成】米仁45克,甘草15克
。
【用法】上藥共煎取汁,趁熱蘸藥液擦洗患部
,每日數(shù)次,至愈為止
。
【功用】利濕解毒。
【適應證】手癬
。
【說明】米仁功能健脾利濕。甘草有解毒作用
,以其煎劑外洗,能治療陰下濕癢等
,說明甘草對癬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方十九【組成】韭菜根適量
,豬油少許。
【用法】將韭菜根燒灰存性
,搗為末
,以豬油調和,擦洗患處
。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體癬
、股癬。
【說明】韭菜根性味辛溫
,能治各種癬疾,再配合豬油外敷
,其祛風解毒作用更強,故可有效地治療體癬
、股癬等各部位癬瘡
。
方二十【組成】豆豉、醋各適量
。
【用法】將豆豉研細末,過篩
,和醋相合,擦洗患處
。
【功用】祛風宣郁,解毒殺菌
。
【適應證】白禿。
【說明】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種子經(jīng)發(fā)酵加工而成
,具有祛風宣郁、解毒的作用
。米醋功擅散瘀解毒殺蟲,現(xiàn)代研究證實有抗菌作用
。兩者合而用之
,對皮膚真菌病有一定療效。
方二十一【組成】紫甘蔗皮適量
。
【用法】將紫甘蔗皮加水煎煮,濾去渣
,取藥汁,外洗患處
。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頭癬
。
【說明】甘蔗皮功能清熱解毒,能治百毒諸瘡
,民間常用此治療瘡瘍腫毒及癬瘡。
方二十二【組成】黃柏
、黃精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煎成湯液
,用藥汁外洗頭皮,每次15分鐘
,每日3次。
【功用】清熱燥濕
,解毒殺蟲。
【適應證】白禿瘡(頭癬)炎癥明顯
,分泌物多者。
【說明】黃柏功能清熱解毒
,燥濕瀉火,其所含的小檗堿對常見的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黃精對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二十三【組成】淘米水3大碗
,川椒3克
,白礬6克,麻柳葉1把
。
【用法】將上藥煎熬后熏洗頭部。每日1或2次
。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頭癬
。
【說明】淘米水功能解毒止癢,配伍川椒
、白礬、麻柳葉
,有解毒、殺蟲
、止癢功效,故對頭癬有效
。
方二十四【組成】當歸
、生百部、木槿皮
、紫槿皮、白鮮皮各15克
,川椒10克,醋100毫升
。
【用法】上藥共入黑醋中,浸泡2小時后煎煮至沸
,取汁趁熱先熏后洗患處,洗至藥液涼后止
,用布擦干
,暫禁下水。
【功用】清熱解毒
,殺蟲止癢,潤膚
。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當歸能養(yǎng)血潤膚
,百部、木槿皮
、紫槿皮
、白鮮皮、川椒均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
。
方二十五【組成】側柏葉250克,艾葉65克
,桐油適量。
【用法】先將柏葉
、艾葉加清水適量,煎至3 000毫升
,候用。再用桐油抹擦患處
,以紙蘸桐油,用火點燃
,候溫度稍低,即將患手置湯中浸泡
,泡至藥液涼止。
【功用】涼血祛風
,消炎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
【說明】側柏葉功能涼血祛風
,藥理學研究亦證實,本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艾葉、桐油均有殺蟲止癢之效
。
方二十六【組成】貫眾、烏梅等量
。
【用法】用陶器盛藥,加水高出藥面約4厘米
,煎沸20分鐘后,將藥液倒入盆內
,趁熱先熏后浸患處,待藥溫變涼即停
,每日2次,2日1劑
。
【功用】清熱解毒,護發(fā)止癢
。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貫眾功能清熱解毒
,烏梅有殺蟲止癢作用
,藥理學研究亦表明
,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
方二十七【組成】新艾葉90克,蒼耳草60克
,白鮮皮30克。
【用法】先將上藥入瓦罐中
,加水3 000毫升煮沸取汁
,將藥汁倒入臉盆內
,上覆毛巾
,再將兩手伸于毛巾下熏一會兒,待藥汁’轉溫時
,將兩手放入藥液中浸泡,并轉擦洗滌
,直至藥汁將冷為止,每日早晚各1次
。
【功用】護皮,祛風
,止癢
。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
【說明】艾葉苦溫燥濕,能殺蟲
,藥理學實驗證明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配伍蒼耳草
、白鮮皮則作用更強。
方二十八【組成】川烏
、草烏、何首烏
、天花粉、赤芍
、防風、荊芥
、蒼術
、地丁草各30克,艾葉120克
。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
,趁熱先熏后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
,每劑連用2日。
【功用】祛風濕
,活血通絡
,解毒止癢
。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川草烏辛熱能散風寒
,何首烏
、天花粉、赤芍
、艾葉活血通絡,防風
、荊芥、蒼術祛風化濕
,地丁草解毒。諸藥合用
,對久治不愈的鵝掌風有一定的療效。
方二十九【組成】荊芥
、防風、紅花
、地骨皮各15克,皂角
、大楓子各30克
,明礬18克
,米醋1 500毫升。
【用法】將上藥用米醋1 500毫升
,放盆中浸泡3~5日后,備用
。治療時,每晚將手或足人藥醋中浸泡30分鐘
。每劑藥可連續(xù)浸泡2周,為1個療程
。用之有效,可連續(xù)泡2~3個療程
。
【功用】滅菌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干腳癬。
【說明】方中荊芥
、防風祛風勝濕,紅花
、地骨皮活血潤膚,皂角
、大楓子殺蟲,明礬燥濕
。諸藥合用,祛風濕
、殺蟲毒
,對手足癬皮膚干澀者均有效
。
方三十【組成】藿香、黃精、生大黃
、皂礬各12克
。
【用法】用米醋500毫升浸泡上藥5~7天
,去渣備用
,用時將患部放入藥液內浸泡
。每次浸泡30~60分鐘,每日1或2次
。
【功用】活血潤膚,殺蟲止癢
。
【適應證】手癬
。
【說明】藿香功能利濕除風
,藥理學實驗表明
,藿香煎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配黃精養(yǎng)陰潤燥
,皂礬
、大黃清熱解毒,故可用于治癬
。
方三十一【組成】枯礬50克,地骨皮60克
,豬牙皂、側柏葉
、花椒、雄黃各15克
,冰醋酸10毫升(或米醋50毫升)
。
【用法】先將豬牙皂
、地骨皮
、側柏葉、花椒加水1 000毫升
,煎至600毫升
,過濾取液
,將渣加適量水再煎
,取濾液400毫升,將2次濾液混合后加熱并投入枯礬
、雄黃
、冰醋酸
,攪溶;待溫浸泡病甲20~30分鐘
,然后用刀削除肥厚病甲至甲床,外用紗布
、膠布固定,每周2或3次
,至新甲正常生長為止
。
【功用】解毒殺蟲
。
【適應證】甲癬。
【說明】枯礬燥濕力強
,豬牙皂搜風殺蟲,其他側柏葉等均有殺癬作用
。
方三十二【組成】苦參50克
,蛇床子
、生百部
、黃柏
、土槿皮
、白鮮皮各25克,明礬30克
。
【用法】將上藥加水1 500~2 5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
,文火煮沸15~30分鐘
,將藥液倒入腳盆內
,浸泡患足
。每日1或2次
,每次10~20分鐘
,藥液第2天可以加溫再用
。
【功用】清熱除濕,殺蟲止癢
。
【適應證】足癬(腳氣)
。
【說明】苦參,祛風瀉火
、燥濕去蟲,藥理學研究表明
,本品在體外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蛇床子等均為燥濕殺蟲之良藥
。
方三十三【組成】地膚子
、蛇床子
、苦參
、白鮮皮
、川黃芩各25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
,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
,待溫時將患足浸泡在藥液中30分鐘
,每劑浸泡2次,每日1劑
。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地膚子去皮膚中積熱
,除皮膚外濕癢
。水煎劑對各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蛇床子
、苦參、白鮮皮
、黃芩均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
方三十四【組成】蒼耳子(搗碎)60克
,明礬、苦參
、地膚子、黃柏各25克
,露蜂房20克
。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后,將藥液倒入盆內
,待溫時浸洗患處。每次30分鐘
,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
,隔4日再繼續(xù)洗之。
【功用】清熱燥濕
,解毒殺蟲
,祛風止癢
。
【適應證】足癬
。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
,能祛風濕
,止痛
。藥理實驗表明
,其煎劑在體外對紅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至于明礬等亦有抑制真菌功效
。
方三十五【組成】徐長卿15克
,甘草
、牛蒡子各5克
,蒲公英6克
,紫草9克
。
【用法】取上藥放入藥鍋或瓷盆內
,加水1 500~2 0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
,然后用文火熬至沸10~15分鐘,將藥液倒入盆內
,待溫時將患足放入藥液中浸泡10~20分鐘
,并反復擦洗之。每日臨睡前或早晚各1次
,每劑可用2次。
【功用】活血解毒
,祛風止癢
。
【適應證】足癬、體癬
、股癬。
【說明】牛蒡子
,為散風除熱毒之要藥。藥理實驗亦表明
,其水浸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徐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