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3錢
。
功能主治 : 虛寒腰痛。

用法用量 : 水煎大半杯
,溫服。
摘錄 : 《醫(yī)學(xué)摘粹》
芍藥+生姜+桂枝+甘草
(芍藥, 生姜, 桂枝, 甘草) 共21個方劑使用:
柴胡桂枝湯,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小建中湯,栝蔞桂枝湯,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溫經(jīng)湯
1.【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
、微惡寒
、肢節(jié)煩痛
、微嘔
、心下支結(jié)
、外證未去者
,柴胡桂枝湯主之。
2.【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dāng)歸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xì)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2條.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
,宜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
3.【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
,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
4.【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1條.太陽病
,項(xiàng)背強(qiáng)幾幾、無汗
、惡風(fēng)
,葛根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 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
,口噤不得語
,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
5.【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
,如前法。若形似瘧
,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6.【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皮)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
,綿裹)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7條.太陽病
,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
,脈微弱者,此無陽也
。不可發(fā)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
7.【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
,因爾腹?jié)M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shí)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8.【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
,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fēng),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9.【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17條.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
,更加桂二兩也
。
? 2)【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 ? 第3條.發(fā)汗后
,燒針令其汗
,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發(fā)奔豚
,氣從小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10.【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8條.喘家
,作桂枝湯,加厚樸
、杏子佳。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3條.太陽病
,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
11.【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
,脈沉遲者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12.【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9條.本太陽病
,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shí)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3.【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4條.太陽病,項(xiàng)背強(qiáng)幾幾
,反汗出惡風(fēng)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
14.【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
,如瘧狀,發(fā)熱惡寒
,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fā)
。脈微緩者
,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
,此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fā)汗、更下
、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
15.【小建中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0條.傷寒
,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
,小柴胡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
? 3)【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13條.虛勞里急
,悸
,衄,腹中痛
,夢失精,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
? 4)【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 第22條.男子黃
,小便自利
,當(dāng)與虛勞小建中湯。
? 5)【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8條.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16.【栝蔞桂枝湯】: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 1)【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
,身體強(qiáng)幾幾然
,脈反沉遲
,此為痙
,栝蔞桂枝湯主之
。
17.【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2條.太陽中風(fēng),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
,熱自發(fā);陰弱者
,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
,翕翕發(fā)熱
,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3條.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
、汗出、惡風(fēng),桂枝湯主之
。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
,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
;若不上沖者
,不得與之
。
?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
,若吐、若下、若溫針
,仍不解者
,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
,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
,不可與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7條.若酒客病
,不可與桂枝湯
,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9條.凡服桂枝湯吐者
,其后必吐膿血也
。
?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4條.太陽病
,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
,先刺風(fēng)池、風(fēng)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
?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5條.服桂枝湯
,大汗出,脈洪大者
,與桂枝湯
,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6條.服桂枝湯
,大汗出后
,大煩渴不解
,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
,仍頭項(xiàng)強(qiáng)痛、翕翕發(fā)熱
、無汗、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9條.傷寒脈浮
、自汗出、小便數(shù)
、心煩
、微惡寒
、腳攣急
,反與桂枝
,欲攻其表
,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
、煩躁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湯與之
,以復(fù)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
,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
,復(fù)加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
。
?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
,當(dāng)以汗解
,宜桂枝湯。
? 1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4條.太陽病
,外證未解
,不可下也,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湯
。
? 1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5條.太陽病
,先發(fā)汗不解
,而復(fù)下之,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今脈浮
,故在外,當(dāng)須解外則愈
,宜桂枝湯
。
? 1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
,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
,衛(wèi)行脈外
。復(fù)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
。宜桂枝湯。
? 1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4條.病患臟無他病
,時發(fā)熱
、自汗出
,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fā)汗則愈
,宜桂枝湯。
? 1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
,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當(dāng)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 1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7條.傷寒發(fā)汗已解
,半日許復(fù)煩
,脈浮數(shù)者
,可更發(fā)汗
,宜桂枝湯
。
? 1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3條.發(fā)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 2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
,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
,急當(dāng)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
,急當(dāng)救表
,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 2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5條.太陽病,發(fā)熱
、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qiáng),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fēng)者
,宜桂枝湯。
? 2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2條.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
;若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
? 2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fù)發(fā)汗
,心下痞
、惡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
,當(dāng)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湯
,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 2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4條.陽明病
,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
,表未解也
,可發(fā)汗
,宜桂枝湯
。
? 2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40條.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
,屬陽明也
。脈實(shí)者
,宜下之
;脈浮虛者,宜發(fā)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 26)【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6條.太陰病
,脈浮者,可發(fā)汗
,宜桂枝湯。
? 2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2條.下利腹脹滿
,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
,乃攻其表
;溫里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
? 28)【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當(dāng)消息和解其外
,宜桂枝湯小和之
。
? 2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36條.下利腹脹滿
,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里
,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
? 30)【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 ? 第1條.師曰:婦人得平脈
,陰脈小弱,其人渴
,不能食,無寒熱
,名妊娠
,桂枝湯主之
。于法六十日當(dāng)有此證
,設(shè)有醫(yī)治逆者
,卻一月加吐下者
,則絕之。
18.【桂枝加黃芪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 ? 第29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
;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
,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
,反發(fā)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fā)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若身重
,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
,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煩躁
,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
? 2)【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 第16條.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dāng)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19.【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shù)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fēng)四兩 附子二枚(炮)
? 1)【中風(fēng)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
? ? 第8條.諸肢節(jié)疼痛
,身體魁羸
,腳腫如脫,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
20.【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8條.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
,為清谷、亡血
、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
,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
21.【溫經(jīng)湯】:吳茱萸三兩當(dāng)歸二兩 芎窮二兩 芍藥二兩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阿膠二兩 生姜二兩 牡丹皮二兩(去心) 甘草二兩 半夏半斤 麥門冬一升(去心)
? 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9條.問曰:婦人年五十所
,病下利
,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
,少腹里急
,腹?jié)M
,手掌煩熱
,唇口干燥
,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
,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
。當(dāng)以溫經(jīng)湯主之
。
最全的退熱三十法
我導(dǎo)讀
發(fā)熱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
,許多疾病皆可出現(xiàn)。發(fā)熱的原因很多,外因多為六淫
、傷損
、飲食不節(jié)等
,內(nèi)因多為情志不暢
、過度勞累
、氣血不和
、臟腑失調(diào)等
。治療發(fā)熱的方法多樣,王道瑞教授總結(jié)了三十種
。
01辛溫解表退熱法
凡風(fēng)寒之邪所致外感發(fā)熱,無論其有汗
、無汗,皆宜發(fā)汗逐邪以退熱
。但不可大汗
,以防傷津損陽之弊
。
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 、香蘇飲等方,藥取麻黃
、桂枝、荊芥
、紫蘇葉、防風(fēng)
、白芷、
藁本 、生姜
、蔥白等品
。
02辛涼解表退熱法
“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風(fēng)熱之邪不僅侵犯肌表
,而且易從口鼻而傷至肺金。肺為嬌臟,最忌火灼
。故治宜辛涼輕清透散
,祛邪而不傷津。
常用銀翹散 、桑菊飲等方
,藥取桑葉
、菊花
、薄荷
、牛蒡子
、前胡
、銀花、連翹
、豆豉、蟬衣
、葛根
、柴胡等品
。
03祛風(fēng)除濕退熱法
風(fēng)濕之邪
,或風(fēng)寒濕三邪侵犯肌體
,邪易滯留肌表
,以頭身重楚為特征
。其治既要辛溫祛風(fēng)散寒,又要苦溫和甘淡除濕
。
常用神術(shù)散、九味羌活湯 、荊防敗毒散
、麻杏薏甘湯、羌活勝濕湯等方
。藥取防風(fēng)、羌活
、獨(dú)活
、白芷
、蒼術(shù)
、藁本
、荊芥、細(xì)辛
、薏苡仁等。
04解暑化濕退熱法
夏暑外感
,因貪涼而易夾濕
,故治之以清熱解暑為要,兼以化濕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飲、黃連香薷飲、藿香正氣散等方,藥取香薷、藿香、佩蘭、豆豉、銀花、連翹、薄荷、黃連、黃芩、荷葉
、厚樸
、蒼術(shù)、扁豆花等
。
05芳香化濕退熱法
濕溫之邪困遏于肌表
,上焦肺衛(wèi)不宣,治宜芳香宣化
,表里之濕兼治
。
常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方,藥取藿香、佩蘭、白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