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1 01:07:19
桂枝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桂枝湯
處方 : 桂枝、芍藥
,各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
。
功能主治 : 傷寒中風病頭痛發(fā)熱漢出惡風者
。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
,水二鐘
,生姜五片
,紅棗二枚,煎至一鐘
,不拘時服
。
摘錄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桂枝湯
處方 : 桂枝(去皮)、芍藥
,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炮制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治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fā)
,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
。
用法用量 : 每服二錢
,以水一盞
,入生姜三片,棗三枚擘破
,同煎取七分
,去滓,溫服
,不計時候
。惟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黃芩半兩
。夏至后加知母半兩
、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
,不用加減
。
注意 : 無汗休服。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傷寒論》:桂枝湯
別名 : 陽旦湯(《傷寒論》)
。
處方 : 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 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棗12枚(擘)
藥理作用 : 1.解熱
、鎮(zhèn)痛、抗炎與鎮(zhèn)靜作用 《中成藥研究》1983(3):25
,解熱試驗說明
;75%桂枝湯能使發(fā)熱家兔肛溫降低0.71℃,皮溫試驗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膚溫度降低8.13%
。鎮(zhèn)痛實驗結(jié)果
,在120分鐘時,37.5%
、75%桂枝湯使小鼠基礎痛閾分別增高64.82%和105.35%
;與0.1%嗎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湯對小鼠扭體反應的抑制率為90%
。另外
,桂枝湯有較強抗甲醛性炎癥作用,致炎后1小時
,37.5%和75%桂枝湯的腫脹抑制率分別為85.72%和84.77%
。實驗還表明桂枝湯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動,增強巴比妥類藥物的催眠作用
。2.對巨噬細胞功能的促進作用 《福建中醫(yī)藥》1983(1):61
,本方對小白鼠巨噬細胞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桂枝湯組的巨噬細胞吞噬率為24.4%
、吞噬指數(shù)為42.2%
;對照組則分別為21.0%、36.4%
,(P
功能主治 : 解肌發(fā)汗
,調(diào)和營衛(wèi)
。治外感風寒,發(fā)熱惡風
,頭痛項強
,身痛有汗,鼻嗚干嘔
,苔白不渴
,脈浮緩或浮弱。現(xiàn)用于感冒
、流行性感冒等見上述癥狀者
。
用法用量 : 上五味,哎咀三味
。以水700毫升
,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適寒溫
,服100毫升。服已須臾
,啜熱稀粥適量
,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
,遍身微汗者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
,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
,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
,令三服盡。服一劑盡
,病證猶在者
,更作服,若汗不出者
,乃服至二三劑
。
注意 : 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滑
、肉
、面、五辛
、酒酪、臭惡等物
。表實無汗
,表寒里熱,及溫病初起
,見發(fā)熱口渴者
,均忌用。
備注 : 本方證屬腠理不固
,風寒外襲
,營衛(wèi)不和。治宜辛溫解肌
,調(diào)和營衛(wèi)
。方中桂枝散寒解肌為君;芍藥斂陰和營為臣
;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
,大棗助芍藥和里營,并為佐藥
;甘草益氣和中
,調(diào)和諸藥為使。配合成方
,共奏解肌發(fā)汗
,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
摘錄 : 《傷寒論》
《傷科補要》卷四:桂枝湯
別名 : 桂枝治傷湯(《中醫(yī)傷科學講義》)
。
處方 : 桂枝 枳殼 陳皮 紅花 香附 生地 歸尾 元胡索 防風 赤芍 獨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 : 理氣活血
,通絡止痛。治手臂筋骨損傷
。
用法用量 : 童便
、陳酒煎服。
摘錄 : 《傷科補要》卷四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桂枝湯
處方 : 桂枝1兩
,白芍藥1兩半
,甘草1兩。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傷風頭痛
,鼻鳴干嘔,發(fā)熱自汗惡風
,或寒熱汗出則少解
,如瘧狀
,脈浮洪虛大。感冒過汗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
,煎8分,食前服
。蓋被取微汗
。盛夏時及淋家、酒家
、衄家
,于桂枝湯加黃芩,名陽旦湯
;或夏日只用本方增芍藥
,名建中湯。
摘錄 : 《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
《圣濟總錄》卷一七七:桂枝湯
處方 : 桂(去粗皮)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中客忤,吐青白沫
,及食飲皆出
,腹中痛,氣欲絕
。
用法用量 : 100-200日兒
,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
,煎至3分
,去滓,空心
、午后
,分2次溫服。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七
《保命集》卷中:桂枝湯
處方 : 桂枝半兩
,白術(shù)半兩
,芍藥半兩,甘草2錢(炙)
。
制法 : 上銼
。
功能主治 : 大腸經(jīng)動,下痢為鶩溏
,大腸不能禁固
,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
,其中或有硬物
,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
,小便多清
。內(nèi)寒泄瀉。
用法用量 : 每服半兩
,水1盞
,煎至7分,去滓取清
,宜溫服之。
摘錄 : 《保命集》卷中
《千金》卷五:桂枝湯
處方 : 桂枝半兩
,甘草2兩半
,紫菀18銖,麥門冬1兩18銖
。
功能主治 : 嬰兒猝得謦咳
,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以水2升,煮取半升
,以綿著湯中
,捉綿滴兒口中,晝夜4-5次與之
。
注意 : 宜節(jié)乳哺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桂枝湯風傷衛(wèi)藥也,以本方無治謦咳藥
,故去芍藥
、姜、棗
,而易紫菀
、門冬引領(lǐng)桂枝、甘草以開發(fā)肺胃逆氣
,皆長沙方中變法
,豈特嬰兒主治哉。
摘錄 : 《千金》卷五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桂枝湯
處方 : 桂心3兩
,甘草(炙)3兩
,大棗12枚(一方用生姜5兩)。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中風汗出
,干嘔
。
用法用量 : 以水5升,煮取2升半
,分3次服
。
注意 : 忌生蔥、海藻
、菘菜
。
摘錄 : 《外臺》卷十四引《深師方》
《圣惠》卷九:桂枝湯
處方 : 桂枝半兩,附子半兩(炮裂
,去皮臍)
,干姜半兩(炮裂,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麻黃2兩(去根節(jié))
。
制法 : 上為散
。
功能主治 : 傷寒1日,太陽受病
,頭痛項強
,壯熱惡寒。
用法用量 : 每服4錢
,以水1中盞
,加蔥白2莖,煎至6分
,去滓
,稍熱服,不拘時候
。如人行5里
,以稀蔥粥投之,衣蓋取汗
;如未汗
,一依前法再服。
摘錄 : 《圣惠》卷九
《外臺》卷三引《范汪方》:桂枝湯
處方 : 桂心2兩
,小藍2兩
。
功能主治 : 天行(匿蟲)病。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以水1斗
,煮取2升半
,納豬肝10兩,去上膜
,細研
,著湯中,和令相得
,臨時小溫
,若毒悉在腹內(nèi),盡服之
;在下部者
,3分藥中用1分,竹筒納下部中
。服藥一時間
,當下如發(fā)大細蟲5-6升。小兒半作之
。
注意 : 忌生蔥
。
摘錄 : 《外臺》卷三引《范汪方》
《回春》卷二:桂枝湯
處方 : 桂枝、芍藥
、防風、羌活
、川芎
、白術(shù)、甘草
。
制法 : 上銼
。
功能主治 : 實表散邪。主冬月正傷寒
,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邪
,頭痛,發(fā)熱惡風
,脊強
,自汗,脈浮緩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
、大棗1枚,水煎
,溫服
。
注意 : 無汗者不可服。
摘錄 : 《回春》卷二
《攝生眾妙方》卷四:桂枝湯
處方 : 官桂
、麻黃(去節(jié)
,用枝)各等分
。
功能主治 : 傷寒感冒。
用法用量 : 水1鐘半
,加生姜3片
、蔥1根,煎至8分
,溫服
。取汗。
摘錄 : 《攝生眾妙方》卷四
《普濟方》卷一○六:桂枝湯
處方 : 大續(xù)命湯去白術(shù)加桂
。
功能主治 : 中風
,急強大呼不自知覺,身體強直
。
摘錄 : 《普濟方》卷一○六
《圣濟總錄》卷一六二:桂枝湯
處方 : 桂(去粗皮)1兩
,麻黃(去根節(jié),煎
,掠去沫
,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
,芍藥1兩
,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
,當歸1兩
,甘草(炙)1兩,芎藭1兩
,石膏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傷寒
,頭目昏痛
,體熱煩悶。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姜3片,大棗2枚(擘)
,煎7分
,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儒門事親》卷十二:桂枝湯
別名 : 桂苓湯
處方 : 桂枝1兩
,茯苓半兩,芍藥1兩
,甘草7錢
。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發(fā)汗。主風寒暑濕之氣
,入于皮膚而未深
,飧泄不止,日夜無度
,完谷不化
,身表微熱,兩手脈息俱浮
。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
,水1盞,加生姜
、大棗同煎
,溫服。
摘錄 : 《儒門事親》卷十二
《活人方》卷三:桂枝湯
處方 : 防風3錢
,羌活2錢
,茯苓1錢5分,陳皮1錢5分
,蘇葉1錢
,桂枝5分,甘草2分
,生姜3片
。
功能主治 : 三陰自利。
用法用量 : 水煎
,午前后服。
摘錄 : 《活人方》卷三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桂枝湯
處方 : 桂(去粗皮)半兩
,甘草(炙
,銼)半兩,芍藥半兩
,干姜(炮)半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4-7枚
,麻黃(去根節(jié))1兩
。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初得傷寒時氣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水1盞半,煎至8分
,去滓
,并2服
。以衣被蓋,令汗透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桂枝湯
處方 : 桂(去粗皮)2兩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術(shù)1兩
,甘草(炙
,銼)3分,陳橘皮(湯浸
,去白
,焙)半兩。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傷寒水在心下
,心悸動,欲得人按
。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
,水1盞半,煎取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癥因脈治》卷一:桂枝湯
處方 : 桂枝
、白芍藥
、麻黃、甘草
。
功能主治 : 西北方冬令傷寒
,太陽經(jīng)風傷衛(wèi),有汗
,惡風
,脈浮緩。
摘錄 : 《癥因脈治》卷一
《醫(yī)學傳燈》卷上:桂枝湯
處方 : 桂枝3錢
,白芍(生用)3錢
,甘草2錢,大棗3枚
,浮麥1撮
。
功能主治 : 傷風,脈來洪大無力
,身熱汗出者
。
用法用量 : 氣虛脈細,加黃耆
。
摘錄 : 《醫(yī)學傳燈》卷上
《幼科直言》卷四:桂枝湯
處方 : 桂枝
、當歸
、白芍(炒)、白術(shù)(炒)
、白茯苓
、柴胡、熟半夏
、陳皮
、甘草。
功能主治 : 瘧來數(shù)次后
,熱少寒多者
。
用法用量 : 生姜2片,紅棗2枚為引
。
摘錄 : 《幼科直言》卷四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湯
處方 : 桂枝
、厚樸(炒)、陳皮
、甘草
、桔梗、紅花
、柴胡
、麥芽、神曲
、木香
。
功能主治 : 厥陰傷寒,腹痛作瀉
,或成結(jié)胸者
。
用法用量 : 生姜1片,紅棗2枚為引
。
摘錄 : 《幼科直言》卷五
《醫(y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桂枝湯
處方 : 桂心3兩
,芍藥3兩,生姜(切)3兩
,大棗12枚(破之)。
制法 : 上切
。
功能主治 : 陰傷寒
。
用法用量 : 以水7升,煮取棗爛
,去棗
,納藥,又煮令微沸
,可3升
,分為3次服
。取汗;無汗更進1服
,得汗即止
。
摘錄 : 《醫(y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
《傷風約言》:桂枝湯
處方 : 桂枝2大園匕,芍藥2大園匕
,生姜7分
。
功能主治 : 外感風寒,脈浮數(shù)者
。
用法用量 : 以水3合
,煎取1合,去滓頓服
。中病即止
。
摘錄 : 《傷風約言》
《治痢提要新書》:桂枝湯
處方 : 酒芍4錢,桂枝2錢
,炙草2錢
。
功能主治 : 發(fā)熱,惡寒
,自汗
,腹痛下痢。
用法用量 : 加生姜水煎
,去滓
,入飴糖3-5錢,微火解服
。
摘錄 : 《治痢提要新書》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桂枝湯
處方 : 桂(去粗皮)3分
,芎藭半兩,半夏(湯洗7遍
,生姜等分同搗
,焙)半兩,附子(炮裂
,去皮臍)半兩
,菖蒲半兩,麻黃(去根節(jié)
,先煎
,掠去沫,焙)半兩
,羌活(去蘆頭)半兩
,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芷1分。
制法 : 上銼
,如麻豆大
。
功能主治 : 中風傷寒初得,其外證頭項疼
,腰背強
,壯熱語澀,恍惚
,涕唾稠粘
,遍身拘急。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姜1棗大(拍碎),煎至7分
,去滓
,食前溫服。蓋覆取汗
。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千金》卷八:桂枝湯
處方 : 桂枝3兩
,芎藭3兩,獨活3兩
,牛膝3兩
,薯蕷3兩,甘草3兩
,附子2兩
,防風4兩,茯苓4兩
,天雄4兩
,茵芋4兩,杜仲4兩
,白術(shù)4兩
,蒴藋根4兩,干姜5兩
,大棗40枚
,躑躅1升,豬椒葉1升
,根皮1升
。
功能主治 : 肝虛寒,卒然瘖啞不聲
,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緩弱
,遺失便利
,宿風所損。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
。以酒4斗
,漬7日。每服4合
,1日2次
,加至五6合。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肝虛卒犯癘風
,面青肢緩乃肝之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恢劣诏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便失
,又為腎臟氣衰不能統(tǒng)攝上下之兆。方用桂枝附子湯
、白術(shù)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3方萃聚于一,方謂峻矣
;猶恐腎中真陽式微
,不能煥發(fā)脾氣,乃以干姜易生姜
,佐術(shù)
、附以溫水、土二臟
,且合成甘
、姜、苓
、術(shù)以祛腎著之邪
;猶恐附子之力不逮,更需天雄統(tǒng)攝茵芋
、躑躅
、蒴藋、豬椒戮力并攻
;猶恐茵芋等藥過烈
,因以大棗和之;其獨活
、防風
、芎藭、薯蕷、杜仲
、牛膝雖藥中卑伍
,然無老成無以約制強悍,克濟剛?cè)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用酒漬者
,酒能活絡行經(jīng),徹內(nèi)外而搜逐風毒之氣也
。
摘錄 : 《千金》卷八
《直指》卷二十六:桂枝湯
別名 : 桂枝散
處方 : 辣桂
。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打撲傷墜
,瘀血混悶
,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 : 桂枝散(《普濟方》卷三一一)
。
摘錄 : 《直指》卷二十六
《圣濟總錄》卷七:桂枝湯
處方 : 桂(去粗皮)1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