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癢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2 00:33:50
化癢湯
處方 : 炒梔子3錢,甘草2錢
,天花粉3錢
,白芍4錢
,柴胡3錢
。
功能主治 : 內火郁結而不散,致胃腸中作癢
,而無法搔扒者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石室秘錄》卷四
瘙癢癥有什么金方?
瘙癢癥是指僅有瘙癢癥狀
,而無原發(fā)皮損的一種皮膚病。中醫(yī)稱之為風瘙癢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砂l(fā)于任何季節(jié)、任何年齡
,但更好發(fā)于老年人
,更多見于冬季。臨床表現(xiàn)以皮膚瘙癢而無原發(fā)皮損為特征
,或瘙癢局限
,如肛門、陰囊
、女陰和小腿等
,或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或全身。瘙癢時發(fā)時止
,夜間尤甚
,影響睡眠,多伴抓痕
、血痂或繼發(fā)感染
。常反復發(fā)作。
(一)內治方【方一】四物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酒浸炒)
、川芎
、白芍藥、熟干地黃(酒灑蒸)各等份
。
【功效】養(yǎng)血潤膚
。
【制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9克
,水煎去渣
,空腹食前熱服。
【方二】養(yǎng)血定風湯【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5克
,當歸9克
,赤芍、天門冬
、麥門冬
、生僵蠶各6克,鮮首烏15~21克
,牡丹皮4.5~6克
,川芎1.5克。
【功效】養(yǎng)血潤膚,滋陰生津
。
【用法】水煎溫服
,或為丸服。
【方三】養(yǎng)血潤膚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
、熟地黃、當歸
、黃芪
、天花粉、黃芩各9克
,天門冬
、麥門冬、桃仁各6克
,升麻3克
。
【功效】養(yǎng)血潤膚,滋陰生津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四】黃芪化毒湯【來源】《外科大成》【組成】生黃芪15克
,連翹6克
,防風、當歸
、何首烏
、白蒺藜各3克。
【功效】益氣養(yǎng)血解毒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五】地黃飲子【來源】《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生地黃
、熟地黃
、當歸、玄參
、牡丹皮
、紅花、白蒺藜
、首烏各9克
,僵蠶、生甘草各6克
。
【功效】養(yǎng)血滋陰
,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六】扶脾堅表湯【來源】《瘡瘍經(jīng)驗錄》【組成】金銀花
、黃芪、防風
、桔梗
、蒼術、白術
、甘草
、懷山藥、車前子各12克
。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
。
【用法】水煎,每日1劑
。
【方七】除濕飲【來源】《揣摩有得集》【組成】蒼術
、白術、地骨皮
、白鮮皮
、白附子、五加皮
、僵蠶
、秦艽、連翹
、白芷
、羌活、防風
、生甘草各3克
,蟬蛻9克。
【功效】燥濕清熱
,祛風止癢
。
【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劑
。
【方八】救割全生湯【來源】《石室秘錄》【組成】人參15克
,當歸45克,荊芥5克
。
【功效】益氣和血祛風
。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
【方九】荊防生地湯【來源】《不知醫(yī)必要》【組成】荊芥
、防風各30克,赤芍、生地黃
、金銀花各24克
,甘草9克。
【功效】涼血疏風
,利濕止癢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十】止癢永安湯一【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
、薄荷、獨活
、赤芍、桃仁
、甘草
、當歸尾各6克,白芷
、蟬蛻
、天麻、荊芥穗
、僵蠶各9克
,藏紅花(另沖服)4克。
【功效】祛風活血止癢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二【來源】《常見皮膚病中醫(yī)療法》【組成】麻黃
、防風
、荊芥、僵蠶
、薄荷
、蒼術、當歸尾
、赤芍
、桃仁、紅花
、甘草
。
【功效】疏風活血,調和營衛(wèi)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十二】新消風散【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全蝎、僵蠶
、牛蒡子各9克
,薄荷、苦參
、荊芥
、防風各6克,生地黃15克
,蟬衣4克
,甘草3克。
【功效】祛風清熱止癢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十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
、大棗
、生姜、甘草
、僵蠶
、蟬蛻各6克,連翹
、杏仁
、鉤藤各9克,赤小豆
、桑白皮各15克
。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十四】蒼柏飲【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蒼術、黃柏各6克
,蒲公英
、茵陳各15克,山梔子9克
,苦參片
、茯苓皮、地膚子各12克
,生甘草3克
。
【功效】清熱利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十五】止癢熄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生地黃30克
,牡丹皮、赤芍
、丹參
、玄參、白鮮皮
、刺蒺藜各9克
,煅龍牡各10克,生甘草9克
。
【功效】涼血滋陰
,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十六】養(yǎng)血熄風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黃芪15克,當歸
、白芍
、紅花、玄參
、荊芥、白蒺藜各9克
,川芎
、甘草各6克。
【功效】養(yǎng)血滋陰
,消風止癢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十七】首烏七花湯【來源】《名醫(yī)奇方秘術》【組成】何首烏
、生地黃、熟地黃
、鉤藤
、杭菊各10克,防風
、凌霄花
、槐花、紅花
、玫瑰花
、白扁豆花、雞冠花各6克
。
【功效】養(yǎng)陰疏表
,祛風止癢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十八】麻桂各半湯【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桂枝
、杏仁各6克,麻黃3克
,赤芍9克
,生姜3克,大棗6克
。
【功效】疏風散寒
,調和營衛(wèi)。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十九】二地湯【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組成】熟地黃、生地黃
、赤芍藥
、女貞子、枸杞子
、玉竹
、麥門冬、菟絲子
、浮萍
、防風、防己
、枳殼各10克
,當歸10~12克,川芎6~9克
,生黃芪
、何首烏、刺蒺藜
、白鮮皮各15~30克
。
【功效】滋陰養(yǎng)血潤膚,疏風止癢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方二十】當熟養(yǎng)血湯【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
、熟地黃
、雞血藤、酸棗仁
、柏子仁
、五味子
、荊芥、防風各9克
,川芎
、何首烏、甘草各6克
。
【功效】養(yǎng)血安神
,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二十一】當黃湯【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15克,熟地黃
、黃芪
、白蒺藜、川芎
、荊芥
、白芍藥各10~12克,何首烏30克
,防風
、甘草各6克。
【功效】益腎補肝
,養(yǎng)血疏風
,潤膚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備注】濕熱重者加黃柏
、黃芩
、薏苡仁;風盛者加蟬蛻
、白鮮皮
。
【方二十二】首烏養(yǎng)血湯【來源】《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組成】當歸12克,熟地黃
、制何首烏
、山藥各15克,生地黃
、黃精
、天門冬、麥門冬
、防風各10克
,蟬蛻
、炙甘草各6克。
【功效】養(yǎng)血祛風
,滋陰生津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備注】冬季瘙癢加重者加桂枝
;夏季瘙癢加重者加玄參;瘙癢頑固者加全蝎
。
【方二十三】皮膚瘙癢癥專效方【來源】《中醫(yī)專病專效方》【組成】蒲公英
、紫花地丁、金銀花
、白鮮皮
、荊芥、生地黃
、紫草
、赤芍藥各9克,蟬蛻6克
,甘草5克
。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備注】血熱盛者加牡丹皮;病久血虛者加當歸
、熟地黃
。
【方二十四】消風散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15克
,苦參
、蒼術、胡麻仁
、牛蒡子
、知母各9克,荊芥
、防風各12克
,蟬蛻、甘草各6克
。
【功效】清熱涼血
,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二十五】潤膚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玄參
、麥門冬、鉤藤
、赤芍藥
、牡丹皮、白鮮皮各10克
,當歸
、蟬蛻各6克,白蒺藜12克
。
【功效】養(yǎng)陰潤燥止癢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二十六】涼血消風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生地黃
、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
,玄參
、知母、牛蒡子
、荊芥
、防風各9克,白芍藥12克
,金銀花15克
,甘草6克
,升麻3克
。
【功效】涼血清熱,解毒祛風
。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二十七】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源】《四肢軀干皮膚病診療選方大全》【組成】龍膽草、黃芩
、炒山梔子
、車前子
、六一散
、柴胡各9克,甘草
、升麻各3克
,防風、蟬蛻各6克
。
【功效】清肝泄熱
,利濕止癢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二十八】人參健脾湯【來源】中醫(yī)雜志
,1983:(5)
【組成】黨參、黃芪各12克
,土炒白術
、陳皮、防風各10克
,茯苓皮12~15克
,荊芥、砂仁(后下)
、炒枳殼
、玫瑰花、甘草各6克
,炒黃連1~5克
,廣木香9克。
【功效】益氣健脾
,祛風止癢
。
【用法】水煎服,日1劑
。
【方二十九】潤膚湯【來源】湖北中醫(yī)雜志
,1991:(4)
【組成】紅棗20枚,綠豆100克
,豬脂1匙
,冰糖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
,祛風止癢
。
【制法】水煮至綠豆開花。
【用法】分2次服
,日1劑
。
【方三十】全蝎止癢湯【來源】安徽臨床中醫(yī)雜志,1998:(5)
【組成】全蝎
、皂刺各9克
,蛇床子15克,生地黃
、熟地黃
、防風各30克,當歸、丹參
、白鮮皮
、白蒺藜、首烏各20克
。
【功效】養(yǎng)血滋陰
,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三十一】養(yǎng)血潤膚飲二【來源】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6)
【組成】黨參
、黃芪
、生地黃、熟地黃
、麥門冬
、當歸、赤芍
、白芍
、防風、浮萍各10克
,丹參
、雞血藤、苦參
、地膚子各15克
,夜交藤、刺蒺藜各30克
。
【功效】養(yǎng)血潤膚
,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
,日1劑
。
【方三十二】天麻丸【來源】《太平圣惠方》【組成】天麻、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赤茯苓
、牛蒡子(微炒)、麥門冬(去心
,焙)
、羌活、秦艽各9克
,防風
、人參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黃芩各15克,烏蛇肉(酒浸
,炙)
、麻黃各30克,苦參3克
。
【功效】祛風燥濕
,涼血止癢。
【制法】搗篩為末
,煉蜜和搗
,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不計時服
,溫漿下20丸
。
【方三十三】枳殼羌活丸【來源】《圣濟總錄》【組成】羌活、枳實
、人參各45克
,防風、枳殼
、芍藥
、白茯苓、白芷各60克
,細辛
、當歸、生甘草各30克
,牡丹皮75克
,川芎90克。
【功效】益氣養(yǎng)血
,活血祛風
。
【制法】上藥搗為細末,煉蜜為丸
,如大彈子大
。
【用法】每日服1丸。
(二)外治方【方一】防風浴湯【來源】《太平圣惠方》【組成】防風
、羊桃根
、苦參各90克,蒴藋1升
,石楠
、秦艽、川升麻、茵芋
、白蒺藜
、蛇床子、白礬
、枳殼各30克
。
【功效】疏風止癢。
【制法】細銼
,以水7斗
,煎至5斗,去滓
。
【用法】于暖室中洗浴
。
【方二】蛇床子湯【來源】《老中醫(yī)經(jīng)驗學術選編》【組成】蛇床子18克,艾葉9克
,蒼術
、黃柏、苦參各15克
。
【功效】燥濕止癢
。
【用法】水煎薰洗局部,日3次
。
【方三】止癢浴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組成】枯礬
、川椒各120克,樸硝500克
,野菊花250克
。
【功效】燥濕止癢。
【制法】加水15~20斤
,煎煮3沸
。
【用法】濾過乘熱洗浴,至微出汗為度
,日1次
。
【方四】粉身方【來源】《太平圣惠方》【組成】川芎、藿香各60克
,麻黃根
、白芷各90克,藜蘆45克
,雷丸150克
。
【功效】疏風止癢。
【制法】搗羅為散
,入英粉150克
,相和勻
。
【用法】粉身。
【方五】三黃洗劑【來源】《外傷科學》(廣州中醫(yī)學院)
【組成】大黃
、黃柏
、黃芩、苦參各等份
。
【功效】燥濕止癢。
【制法】共為細末
,上藥10~15克
,入蒸餾水100毫升,醫(yī)用碳酸1毫升
。
【用法】用時搖勻
,棉簽蘸藥液搽患處,日4~5次
。
【方六】香木水洗劑【來源】《中醫(yī)皮膚科診療學》【組成】木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