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化犀角丸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含化犀角丸
處方 : 犀角屑15克 射干23克 黃藥15克 子芩15克 郁金15克 川大黃15克(銼碎
,微炒)天門冬30克(去心,焙)玄參15克 川升麻15克 絡石葉23克 甘草15克(炙微赤
,銼)馬牙消30克
制法 : 上藥搗羅為末
,入馬牙消,研勻
,煉蜜和搗二三百杵
,丸如小彈子大
。

功能主治 : 治熱病
,心脾虛熱
,肺氣暴壅
,喉中腫痛
,口舌干燥
,咽津有妨,不下飲食
。
用法用量 : 每服不計時候,常含l丸咽津
。
摘錄 :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圣惠》卷十八:含化犀角丸
處方 : 犀角屑半兩,射干3分
,黃藥半兩,子芩半兩
,郁金半兩
,川大黃半兩(銼碎
,微炒)
,天門冬1兩(去心,焙)
,玄參半兩,川升麻半兩
,絡石葉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
,銼)
,馬牙消1兩
。
制法 : 上為末,入馬牙消研令勻
,煉蜜為丸,如小彈子大
。
功能主治 : 熱病,心脾虛熱
,肺氣暴壅
,咽中腫痛
,口舌干燥
,咽津有妨,不下飲食
。
用法用量 : 常含1丸咽津
,不拘時候
。
摘錄 : 《圣惠》卷十八
常用降壓中藥配伍宜忌有哪些?
中藥配伍禁忌早在金元時期就已經(jīng)提出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書中即明確地記載著“十八反”、“十九畏”歌決
。“反”即兩藥合用后產(chǎn)生劇烈的毒性反應和不良反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拔贰奔磧伤幭嗷ヅ湮楫a(chǎn)生不良反應或降低消除原有的藥物作用
。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分析主要是藥物之間的成分起的化學反應。
下表為大家提供了一些配伍的中藥及其產(chǎn)生的結果
中藥中藥配伍結果烏頭半夏烏頭的成分烏頭堿具有一定的毒性
,若與半夏配伍其毒性更強
。因為半夏也有毒,相互配伍后具有麻痹中樞神經(jīng)和末梢神經(jīng)的作用
。貝母烏頭配伍貝母也能麻痹中樞神經(jīng),貝母中的貝母堿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
。白蘞
、白及、瓜蔞白及
、白蘞
、瓜蔞中的成分可使烏頭堿的毒性增強
。甘草甘遂
、大戟、芫花
、海藻甘草含有的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zhì)酮作用
,能使尿量及鈉的排出減少
,促進水、鈉
、氯離子在體內(nèi)的滯留
。并使鉀大量排出,血鈉上升
,血鈣降低從而引起水腫,具抗利尿作用
,而甘遂中的樹脂是瀉下利水的主要成分
,大戟、芫花、海藻均有利于消腫的作用
,所以從水鹽代謝方面來分析它們是絕對相反的。藜蘆細辛
、芍藥藜蘆中的原藜蘆堿和藜蘆堿具有強烈的黏膜刺激作用
,使其處于興奮狀態(tài)。而細辛
、芍藥作用主要是對中樞神經(jīng)和神經(jīng)叢具有鎮(zhèn)靜
、麻痹
、抑制作用,并使平滑肌松弛
,也可使反射消失
,顯而易見藜蘆如果與細辛或芍藥相配伍可以抵消相互間的作用
。人參
、沙參
、丹參、玄參
、苦參補益藥不宜與催吐藥合用
;同時藜蘆
、玄參、苦參均易引起心律不齊
,血壓下降等
。甘草樸硝因硫黃中的硫在腸道可變?yōu)榱蚧瘹洌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能刺激腸壁而起緩下作用
;樸硝含硫酸鈉,內(nèi)服后硫酸離子不易被腸黏膜吸收
,存留腸內(nèi)成為高滲溶液引起機械刺激,促進腸蠕動而導瀉
,該兩藥有協(xié)同作用
,但如果大劑量使用可引起腸痙攣。古人認為相畏
,是從它的藥性上判斷
,前者為大辛大熱,后者為大苦大寒
,寒熱不能同用
,故相畏
。水銀砒霜水銀的化學成分為汞
,砒霜中的三氧化二砷與汞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砷汞齊合金
,失去了原來具有的藥性
。狼毒密陀僧狼毒含甾醇、三萜類等有毒的高分子有機酸
,與密陀僧所含的氧化鉛
、二氧化鉛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有毒的氧化鉛沉淀
。巴豆牽牛巴豆內(nèi)含有大量的脂肪油
,主要成分為巴豆毒素,牽牛含牽牛子苷為瀉下成分
,可利水由小便排出加強腎臟活動
,大量服用對腎臟有刺激性,使腎臟充血發(fā)生血尿
,若兩藥合用其瀉下利水作用更強
,腎臟的負擔更重
。所以臨床慎用為妥
。丁香郁金丁香含丁香油,可使胃黏膜分泌顯著增加
,增加其消化能力,使胃黏膜處于充血興奮狀態(tài)
,而郁金含姜黃素成分
,能使胃部神經(jīng)鎮(zhèn)靜,處于抑制狀態(tài)
,并可制止或減少胃部痙攣,兩藥間存在著拮抗作用
。牙硝三棱牙硝的硫酸鈉與三棱的三氧化矽、氧化鈣
、揮發(fā)油產(chǎn)生反應
,使其失去原有的藥性。川烏
、
草烏犀角二烏中的烏頭堿與犀角中的碳酸鈣
、磷酸鈣相結合
,引起了物理的吸附作用,使兩藥的有效成分大大降低
。人參五靈脂人參中的人參烯會被五靈脂中的尿素酸破壞,并且五靈脂中的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而人參的成分具有興奮強壯的作用
,兩藥也有抵消拮抗作用。肉桂石脂肉桂的有效成分為揮發(fā)油
,會被石脂所含成分硅酸鋁吸附
,二藥合用使藥效降低。夏枯草甘草與夏枯草聯(lián)用治療肝炎有協(xié)同作用
,并可減輕甘草的排鉀儲鈉致水腫不良反應。山豆根其生物堿與夏枯草皂苷可發(fā)生沉淀反應
,相互降低藥效
,故兩藥不宜同煎或制造注射劑。黃連犀角
、珍珠所含蛋白質(zhì)及其水解產(chǎn)物氨基酸
,可拮抗黃連素的抗菌作用
,故黃連和黃連素不宜與犀角
、珍珠及其中成藥(犀羚解毒丸、犀角丸
、珍珠丸、清熱解毒丸
、牛黃至寶丸、抗熱牛黃丸或至寶丹等)同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⒘簧⒑V離子可與小檗堿形成沉淀物
,不易被腸道吸收
,并可減緩苦寒性
。大黃與黃連同煎有沉淀形成
,但不影響口服應用的療效
;除去沉淀物的煎劑
,其瀉下作用如同番瀉苷。梔子不宜與黃連配制注射劑
。甘草與黃連配伍可使抗菌作用增強5~10倍;但兩藥同煎可形成沉淀
,故不宜制備注射劑
。黃連
、甘草各10克,煎液頻服
,每日l劑
,7日為1療程
,可治療頑固性快速型心律失常。黃連與黃芩
、甘草
、兩兩配伍或單獨使用時,其抑菌作用均不如三藥配伍
。連翹與黃連聯(lián)用可使抗菌作用增強6倍左右。吳茱萸與黃連聯(lián)用兩藥化學成分具有加合性
,可增強止嘔作用并消除黃連的苦寒性。兩藥煎劑有沉淀形成
,降低黃連素溶出率達37%
,故兩藥宜配制丸
、散劑使用
。黃芩馬錢子黃芩可降低馬錢子的毒性。山豆根與黃芩同煎可發(fā)生沉淀
,不宜配制針劑
。麻黃黃芩可減輕麻黃的某些不良反應。梔子與黃芩
、黃柏同煎可發(fā)生沉淀
,各藥均失去抗感染效力
,故不宜配制針劑;但口服不受影響
。熊膽
、辛夷
、蒼耳子與黃芩均有抗Ⅰ型變態(tài)反應作用
。各藥單用及其不同劑量組方(熊膽+辛夷+蒼耳子+黃芩,或辛夷+蒼耳子+黃芩)均有抗組胺作用
,各藥聯(lián)用有協(xié)同作用。黃連黃芩可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黃連的抗藥性
,兩藥聯(lián)用具有協(xié)同性抗菌作用,但不宜配制復方針劑
。貝母半夏與川貝母配伍可增強化痰平喘效果
。萊菔子芒硝與萊菔子配伍(硝菜湯)具有協(xié)同性通腸瀉下作用。白芥子與萊菔子聯(lián)用提高止咳平喘效應
。郁李仁與萊菔子聯(lián)用增強腸肌收縮和緊張度
,具有協(xié)同性通便排氣作用
。黃芪
、白術與萊菔子聯(lián)用可以起到調(diào)補作用
。熟地黃
、何首烏與萊菔子同煎服可引起口干、目干
、鼻干、聲嘶
、頭暈及神志恍惚等癥狀
;飲茶可消除這種癥狀。川芎天麻與川芎配伍治療偏
、正頭痛
,療效增強
。細辛與川芎配伍增強擴張血管作用。丹參與川芎配伍具有協(xié)同性活血化瘀作用
。兩藥均有擴張血管
、消除或減輕血管阻塞、改善微循環(huán)及抗氧化作用
,降低胞單胺氧化苧活性和過氧化脂質(zhì)含量。但兩藥聯(lián)用后作用強度略有降低
,說明川芎與丹參“相惡”的說法可能有一定道理
。山楂丹參與山楂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作用。澤瀉與山楂配伍抗血小板聚集有協(xié)同作用
。兩藥均有降血脂作用
,聯(lián)用可提高抗動脈粥樣硬化療效
。紅花
、三七與山楂配伍(復方心脈通)活血化瘀,降心率
。烏頭山楂可拮抗其所致心律失常
。桑寄生與山楂聯(lián)用可顯著增強降壓作用,降壓持續(xù)時間延長
。桑寄生白術可增強桑寄生的利尿作用。臭梧桐與桑寄生配伍可顯著增強降壓作用
,并延長降壓時間。臭梧桐山楂
、地龍與臭梧桐配合可增強降壓作用
,并延長降壓持續(xù)時間
。稀薟草
、鬼針草與臭梧桐聯(lián)用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對關節(jié)炎有抑制作用
。常用降壓中西藥配伍宜忌
西藥中藥配伍結果可樂定補氣養(yǎng)陰中藥(人參
、麥冬、五味子
、延胡索、枳殼)與可樂定聯(lián)用治療阿片戒斷癥狀有良好協(xié)同作用
,優(yōu)于單用可樂定
。對可樂定所致低血壓、心率緩慢等不良反應也有改善作用
。利血平川芎與利血平有協(xié)同性降壓作用。靈芝可加強利血平
、氯丙嗪的中樞鎮(zhèn)靜作用
,拮抗苯丙胺的中樞興奮作用。五味子可增強利血平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
。兩面針利血平可拮抗兩面針的鎮(zhèn)痛作用。含鞣質(zhì)中藥(四季青等)可與利血平生物堿形成難溶性鞣酸鹽沉淀
,減少吸收
,降低生物利用度。有機酸類中藥及其制劑(山楂
、烏梅、女貞子
、山茱萸、木瓜
、白芍、銀花
、枳實、青陳皮
;山楂丸、五味子丸
、保和丸等)可酸化尿使利血平(弱堿性)吸收減少
,而排泄增加
,聯(lián)用時降低藥效。甘草可與利血平發(fā)生中和反應產(chǎn)生沉淀
,減少吸收
,降低藥效
。麻黃及其制劑可競爭性阻斷利血平在交感神經(jīng)末梢的吸收,兩藥聯(lián)用減低降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