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陷胸湯
《重訂通俗傷寒論》:柴胡陷胸湯
處方 : 柴胡3克 姜半夏9克 小川連2.4克 苦桔梗3克 黃芩4.5克 栝樓仁15克(杵)小枳實4.5克 生姜汁4滴(沖服)
功能主治 : 和解兼開降
。主少陽證具
,胸膈痞滿,按之痛者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摘錄 : 《重訂通俗傷寒論》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柴胡陷胸湯
處方 : 柴胡1錢
,姜半夏3錢,小川連8分
,苦桔梗1錢
,黃芩1錢半,栝樓仁(杵)5錢
,小枳實1錢半
,生姜汁4滴(分沖)。
功能主治 : 和解開降達膜
。主少陽結(jié)胸
,癥見少陽證具,胸膈痞滿
,按之痛
,用柴胡枳桔湯未效者。現(xiàn)用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
、急性支氣管炎
。
臨床應(yīng)用 : ①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云南中醫(yī)雜志》(1982;3:33):李某某
,女
,55歲
,營業(yè)員,1980年10月5日初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1年前患急性膽囊炎后,常覺有脅脹痛
,近年來漸覺怠倦乏力
,大便艱澀,2-3日方一行
。前日突覺右脅脹痛難忍
,惡寒發(fā)熱,口苦
,胸悶,惡心
,大便秘結(jié)
,小便黃少,面色黯黃
,精神不振
,舌苔薄黃,脈沉細
。證屬肝膽濕熱氣滯
,然因病久體弱,不可過用苦寒攻劑
,當(dāng)辛開苦降
,調(diào)達氣機,予柴胡陷胸湯加郁金10g
,木香10g
,2劑之后,大便暢行
,證情減輕
,再進4劑,諸證消失
。②急性支氣管炎《云南中醫(yī)雜志》(1982
;3:33):胡某某,男
,40歲
,工人,1981年1月27日初診
。病人素體清瘦
,面白無華
,胃納不佳。五天前開始惡寒發(fā)熱
,鼻塞流清涕
,頭痛,咽癢
,咳嗽吐少許白稠痰
,自服西藥后,頭痛惡寒鼻塞減輕
,但咳嗽頻頻
,痰多黃稠,微覺喘急
,汗出畏風(fēng)
,動則發(fā)熱,口粘苦
,脘悶不饑
,苔白黃而膩,脈濡滑
。證展風(fēng)寒咳嗽化熱
,痰熱互結(jié),而表邪未凈
,當(dāng)透表清熱
,化痰止咳,用柴胡12g
,黃芩10g
,黃連5g,姜半夏10g
,瓜蔞仁15g
,枳實10g,桔梗10g
,生姜15g
,杏仁10g。連進3劑痊愈
。
摘錄 :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傷寒大白》卷三:柴胡陷胸湯
處方 : 柴胡
、瓜蔞、半夏
、黃連
、甘草、青皮、枳殼
。
功能主治 : 開豁氣道
。主傷寒,胸滿心煩
,發(fā)熱
。
摘錄 : 《傷寒大白》卷三
?辛智科治脾胃病善用角藥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辛智科教授治療脾胃病,在辨證基礎(chǔ)上
,選用方藥喜用三味藥物相互配伍
,藥物相對固定,構(gòu)思精巧
,針對證的病機相對也較復(fù)雜
,遠超出對藥的特點和功用,既有相輔相成
,又有相互制約
,三者之間沒有絕對的主次之分,重在氣味與功能配伍
,形成一個循環(huán)輔佐或循環(huán)制約的關(guān)系
,實際是一種一分為三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提高療效之目的
。富有
老子《
道德經(jīng)》「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哲學(xué)含義,是道家思想在中藥配伍上的體現(xiàn)和應(yīng)用
。此種藥物配伍形式
,今人多稱之為角藥。現(xiàn)將辛智科臨證治脾胃病常用角藥介紹如下
,供同道參考
。
柴胡 白芍 枳實 柴胡辛苦微寒,疏肝解郁
,善于達邪外出
;白芍苦酸微寒,斂陰柔肝
,和營止痛
;枳實苦辛微寒,散積通滯
,化痰除痞
。三藥合用,行氣解郁,消痰散痞之力更強
,其中白芍以制柴胡
、枳實升散疏利太過,以陰調(diào)陽
。三藥為四逆散
、柴胡疏肝散和大柴胡湯之主藥。肝氣郁結(jié)
、肝氣犯胃所致胃脘疼痛
、脅下不舒隱痛、心下脹滿
、甚或噯氣
、惡心、便秘等
,用之甚效
。朱丹溪有「凡郁皆在中焦」之說。臨床常見精神壓力大
、情緒低落及心情郁悶而致胃脘不舒及胃腸型抑郁焦慮者
,尤其是女性患者,辛智科常用此藥合越鞠丸治療
,亦獲良效
。
黃連 半夏 瓜蔞 黃連苦寒,清熱瀉火
;半夏溫燥
,散結(jié)和胃;瓜蔞化痰寬胸
,潤腸散結(jié)
。三藥合用,名小陷胸湯
,為《傷寒論》之名方
。黃連、半夏
,一苦一辛
,一寒一溫,寒溫并用
,辛開苦降
;瓜蔞助半夏,化痰散結(jié)和胃
,助黃連泄熱潤腸通便
。藥雖三味,寒溫兩用
,陰陽并調(diào)
,其意頗深。三藥配伍
,治熱與痰結(jié)
,心下阻滯,升降不利而見胸脘脹痛
、大便干結(jié)
、惡心嘔吐、口干口苦等證
。特別是胃脘不舒
,腹診正當(dāng)胃脘按之痛者,其效甚顯
。辛智科對胃脘痛用止痛行氣之藥不效者
,用小陷胸湯或柴胡陷胸湯予以治療,多獲佳效
。尤其對膽胃不和
、痰熱較甚而致胃脘痛等證,藥證相符
,用之更驗
。
大黃 厚樸 枳實 大黃、厚樸
、枳實三味藥物組成名為小承氣湯
,出自《傷寒論》。大黃苦寒
,泄熱解毒通便;厚樸苦溫
,寬中行氣消積
;枳實苦寒,破氣消積除痞
。三藥配伍
,行氣與瀉下,泄熱與除痞
,協(xié)同互助
,增強消痞除滿之效。腸胃通則腑氣通
,邪由腸下
。對反流性食管炎所見胃脘痞滿、疼痛、燒心
、口臭
、口唇干燥、大便干硬者
,與竹葉石膏湯合用加減
,療效滿意。對老年性便秘
,常與四物湯
、生脈湯三方合用。
大黃 附子 細辛 大黃
、附子
、細辛相伍為大黃附子湯,出自《金匱要略》
。大黃苦寒
,泄實攻下;附子辛溫大熱
,祛內(nèi)積之陰寒
,止腹脅之痛;細辛辛溫
,溫經(jīng)散寒止痛
。三藥苦辛相用,能降能通
,偏于溫下
。大黃寒性被附子、細辛辛散大熱所制
,去性取用
,瀉下之功猶存,祛寒散邪
,通便止痛
,破積除滯,配伍實屬精妙
。一般用時大黃用量宜比附子小些
,且不宜后下,減少瀉下之力
。中醫(yī)有「非溫不能散寒
,非下不能除其實,非辛不能發(fā)其郁」之說
。對腹痛便秘
、脅下偏痛
、手足逆冷、腹部冰涼等寒邪與積滯互結(jié)腸道之證常用此方
,若舌苔厚膩
、腹脹者,常與平胃散加減應(yīng)用
。
丹參 檀香 砂仁 丹參
、檀香、砂仁組方為丹參飲
,見載于陳修園《時方歌括》卷下
。丹參苦寒,活血祛瘀消痛
;檀香辛溫
,理氣調(diào)脾,散寒止痛
;砂仁辛溫
,行氣溫中,化濕健脾
。三藥相伍
,行氣健脾、化瘀止痛之力更強
。對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
、痛處固定,患病較久的胃腸潰瘍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
,常用丹參飲治療,伴有脾胃虛弱者
,與柴芍六君子湯合用
,瘀血較重,疼痛久治不愈
,舌質(zhì)紫暗
,病檢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與失笑散合用
,其效良驗。
丁香 柿蒂 半夏 丁香辛溫
,溫胃降逆
;柿蒂苦澀,降氣止嘔
;半夏溫燥
,和胃止嘔
;三味相伍,共奏降逆止呃
,溫胃和中之功
,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賁門痙攣等所見偏寒之打嗝
、嘔吐、噯氣等癥
,用之皆有效
。偏熱可加枇杷葉、竹茹
,偏寒可加生姜
,胃脘脹滿噯氣呃逆可與旋覆代赭湯配伍化裁,所用之藥
,需細辨病機和寒熱
。
小茴香 丁香 木香 小茴香辛溫,祛寒止痛
,理氣和胃
;丁香辛溫,溫中降逆
,溫腎助陽
;木香辛溫,行氣止痛
,升降諸氣
。三藥相伍,氣相求
,味相同
,功相近,抱團取暖
,溫胃散寒
,行氣止痛,調(diào)和胃腸
,行氣散寒止痛作用較強
。寒凝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小腹冷痛等及下焦虛寒所致的女性痛經(jīng)皆有效
。
沙參 麥冬 石斛 沙參甘寒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
;麥冬甘寒
,養(yǎng)陰除煩
,益胃生津;石斛甘寒
,滋陰除熱
,養(yǎng)胃生津。三藥合用
,養(yǎng)陰益胃
,生津潤燥之力更強。中醫(yī)有「甘藥養(yǎng)胃」之說
,清代溫病學(xué)家葉天士
、吳瑭重視胃陰,創(chuàng)甘寒潤降
、清養(yǎng)胃陰之法
,如益胃湯、沙參麥冬湯等
。臨床所見口干舌燥
、不思飲食、煩躁不寐
、胃脘痞滿
、便秘不暢、舌紅少苔等屬胃陰不足津虧者用之皆效
。臨證決不可拘于脾胃多虛寒而忽略胃陰虧虛之證
。
吳茱萸 川楝子 木香 吳茱萸辛熱,散寒止痛
,疏肝下氣
;川楝子苦寒,行氣止痛
;木香辛苦微寒
,行氣止痛,解毒消腫
。三藥配伍
,辛散苦降,寒熱相佐
,增強順氣散寒止痛之力
。苦寒性降
,泄肝降逆
,但川楝子有傷肝之嫌,木香有減輕川楝子對肝損傷之效。常用于脘腹脹滿
、脅下隱痛、小腹冷痛
,療效滿意
。曾治一例小腹涼隱痛,中西藥久治未愈
,影像及檢驗等無任何陽性指標(biāo)的患者
,用以此藥物為主的加減導(dǎo)氣湯予以治療而取效。
烏賊骨 浙貝母 鍛瓦楞子 烏賊骨咸澀溫
,制酸止痛
,收斂止血;浙貝母苦寒
,消火散結(jié)
,宣泄化痰;鍛瓦楞子甘平
,消積散瘀
,制酸止痛。三藥相伍
,制酸止痛
,化痰消積,收斂止血
,為制酸之要藥
。對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
、胃潰瘍所見燒心
、泛酸、出血等均有一定療效
,臨證要善于辨證
,并與相應(yīng)方藥配伍其效更佳。
小陷胸湯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傷寒論》方之小陷胸湯 3.1小陷胸湯的別名3.2組成3.3功效主治3.4小陷胸湯的用法用量3.5方解3.6運用3.7現(xiàn)代適應(yīng)證 3.7.1急性支氣管炎3.7.2肋間神經(jīng)痛3.7.3滲出性胸膜炎3.7.4急性胃炎3.7.5慢性胃炎 3.8小陷胸湯的藥理作用 3.8.1對病原微生物的影響3.8.2對炎癥及免疫功能的影響3.8.3對神經(jīng)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3.8.4對胃腸功能的影響3.8.5對呼吸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3.8.6對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3.8.7對腫瘤的影響 3.9各家論述3.10附注3.11歌訣3.12摘錄 4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小陷胸湯 4.1處方4.2功能主治4.3小陷胸湯的用法用量4.4摘錄 5《傷寒大白》卷三方之小陷胸湯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摘錄 6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小陷胸湯 1拼音 xiǎo xiàn xiōng tāng
2概述 小陷胸湯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黃連6g
、制半夏9g
、全瓜蔞15g,具有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jié)之功效
,主治痰熱互結(jié)心下證。本方為治療痰熱互結(jié)之證的常用方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炎
、胸膜炎
、胸膜粘連、急性支氣管炎
、肋間神經(jīng)痛
、心絞痛等屬痰熱互結(jié)者。
3《傷寒論》方之小陷胸湯 實驗研究本方有祛痰
、止咳和抗?jié)冏饔肹1]
。該方劑對病原微生物有一定抑殺作用,特別是能抑殺幽門螺旋桿菌
,對免疫功能有一定促進作用
,對炎癥有一定抑制作用,對呼吸系統(tǒng)功能有一定積極影響
,能抗?ji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護胃腸黏膜,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
,對神經(jīng)
、內(nèi)分泌功能有一定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對其適應(yīng)證急
、慢性胃炎
,急性支氣管炎,胸膜炎
,肋間神經(jīng)痛等應(yīng)有一定治療作用
。但從本方3味中藥藥理分析看,其對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遠大于對呼吸
、消化
、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對部分腫瘤的生長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因此臨床上對于某些腫瘤
、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等疾病可以試用本方
。[2]
3.1小陷胸湯的別名
陷胸湯
3.2組成
黃連一兩,半夏(洗)半升
,栝蔞(大者)一枚[1]
。
黃連6g、制半夏9g
、全瓜蔞15g[3]
黃連6g
、半夏12g、瓜蔞實20g[4]
3.3功效主治
《傷寒論》方之小陷胸湯功在除膈上結(jié)熱。除痰去熱
。滌胸膈痰熱
,開胸膈氣結(jié)。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jié)
。小結(jié)胸病,心下按之則痛
,舌苔黃膩,脈浮滑
。及痰熱互結(jié)而成的胸痹
,或痰熱在膈上而致的咳嗽面赤,胸腹常熱
,脈洪
,苔黃膩。小結(jié)胸病
,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脈浮滑
。時氣結(jié)胸
,心下堅,按之即痛
,其脈沉滑
。傷寒發(fā)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jié)胸而發(fā)呃
。痰熱塞胸
。痰熱互結(jié)而成的胸痹,及熱痰在膈上所致的咳嗽面赤
,胸腹常熱(唯手足有時覺涼)
,脈洪。
《傷寒論》方之小陷胸湯功在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jié)
。主治痰熱互結(jié)證。胸脘痞悶
,按之則痛
,或咳痰黃稠,舌苔黃膩
,脈滑數(shù)
。[4]
《傷寒論》方之小陷胸湯功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治小結(jié)胸病
,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近代也用于滲出性胸膜炎
、支氣管肺炎屬痰熱內(nèi)阻者。[1]
3.4小陷胸湯的用法用量
先以水煮栝蔞去渣
,再入諸藥同煎
,去渣,分三次溫服[1]
。
上3味
,以水6升,先煮栝樓
,取3升
,去滓,納諸藥
,煮取2升
,去滓,分溫3服
。
3.5方解
痰熱互結(jié)證
,治宜清熱化痰,理氣散結(jié)
。方中以瓜蔞實為君
,清熱化痰,理氣寬胸
,通胸膈之痹
。黃連為臣,助瓜蔞清熱降火
,開心下之結(jié)
。半夏為佐,降逆化痰
,助瓜蔞消痰散結(jié)
,散心下之痞。黃連
、半夏合用
,一苦一辛,苦降辛開
。半夏與瓜蔞相伍
,潤燥相得
,清熱滌痰,如此則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jié)之功益著
。三藥相合,使痰去熱除
,結(jié)開痛止
,為治胸脘痞痛之良劑。臨證不僅用于傷寒之小結(jié)胸病
,而且內(nèi)科雜癥屬痰熱互結(jié)者
,亦甚有效。[3]
本方原治傷寒表證誤下
,邪熱內(nèi)陷
,痰熱結(jié)于心下的小結(jié)胸病。痰熱內(nèi)結(jié)
,氣郁不通,故胸脘痞悶
,按之則痛
。治宜清熱化痰,理氣散結(jié)
。方中以瓜蔞為君
,清熱化痰,理氣寬胸
,通胸膈之痹
。以黃連、半夏為臣藥
,取黃連之苦寒
,清熱降火,開心下之痞
;半夏之辛燥
,降逆化痰,散心下之結(jié)
。兩者合用
,一苦一辛,辛開苦降
,與瓜蔞相伍
,則潤燥相得,清熱滌痰
,其散結(jié)開痞之功益著
。方僅3藥
,配伍精當(dāng),是為痰熱互結(jié)
,胸脘痞痛之良劑
。不僅用于傷寒之小結(jié)胸病,而且內(nèi)科雜證屬于痰熱互結(jié)者
,亦甚有效
。[4]
本方與大陷胸湯比較,雖皆主治結(jié)胸病
,但有大小
、輕重之分。大陷胸湯證為水熱互結(jié)胸腹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