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進(jìn)退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6 05:15:22
黃連進(jìn)退湯
處方 : 川黃連1錢(姜汁炒),炮姜1錢
,半夏1錢,川牛膝1錢(鹽水炒)
,白芍(酒炒)1錢,人參1錢半
,大棗肉3枚
,童便小半杯
。
功能主治 : 關(guān)格。
退湯.png)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如陽虛肢冷
,加熟附子1錢
,減連5分;陰虛燥渴
,加麥門冬1錢
,去半夏
。
摘錄 : 《古今醫(yī)徹》卷二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三一)臨證談理中丸
我們在三0節(jié)里講了連理湯
,也就是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其實(shí)
,后世醫(yī)家對連理湯的使用是比較靈活的。我們下面再來看李中梓在《醫(yī)學(xué)全書》的一樁醫(yī)案
。
相國錢機(jī)山,兩膺隱隱痛
,膈間不快,食后苦刺酸
。余門人孫黃緒
,以六君子加黃連、冊梔未效
。余曰:肝木挾火
,脾土伏寒
,乃以人參、白術(shù)各三錢
,干姜
、黃連、甘草各一錢
,煎成加姜汁少許
,調(diào)治一月而愈
。
我們從上面這個(gè)醫(yī)案能看出,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這是理中湯加了黃連
。我們前面講的連理湯是把附子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
,其實(shí)后世醫(yī)家有很多就是把理中湯中加黃連
。
理中湯加黃連是從臟腑辯證上去解讀的
,肝木挾火,脾土伏寒
,那么這個(gè)黃連在這個(gè)方劑里起什么作用呢
?主要就是瀉肝火
,或者是瀉心火。有的醫(yī)家把它用在清腸熱
,總之
,是擴(kuò)大了原來的使用范圍
。不同理論指導(dǎo),他的用途是不一樣的
。
其實(shí),我們在臨床上也在經(jīng)常的嘗試
,同一張方劑,我們用不同的理論體系去指導(dǎo)它
,它的用途經(jīng)常不一樣。這是我們在類方里面提到的兩張類方
,一張是連理湯,也就是附子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
,一張是理中湯加黃連。在經(jīng)方里經(jīng)常會有這種加減
。
連理方(附子理中湯加黃連和茯苓)是治療大虛的病人,胸膈被濁陰填滿
,用連理湯來補(bǔ)虛助陽
,而理中湯加黃連的目的就是為了瀉肝火或者是瀉心火
。
很有意思的進(jìn)退黃連湯和進(jìn)退青龍湯
,比如說小青龍加附子,小青龍加石膏
柳寶詒寫的《柳選四家醫(yī)案》里《平選繼志堂醫(yī)案》:右繼志堂醫(yī)案兩鄭
,曹仁伯先生所著也。 先生嘗言:醫(yī)者存心
,須視天下無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
,皆我之心未盡耳。
先生又言:每遇病機(jī)從雜
,治此礙彼
,他人莫能措手者
,必細(xì)意研求
,或于一方中變化而損益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蚝蠑?shù)方為一方而融貫之
,思之思之
,鬼神通之,苦心所到
,必有一恰合之方
,投之而輒效者
。
因記當(dāng)年侍先生時(shí)
,問理中之變換如何
?曰:理中是足太陰極妙之方。加以中宮之陽氣不舒
,用干姜者
,取其散
;少腹之陽氣下陷,用炮姜者取其守
;其變換在大便之溏與不溏
。
濕甚而無汗者用茅術(shù),濕輕而中虛者用冬術(shù)
;其變換在舌苔之濁與不濁。此本方之變換也
。
設(shè)脾家當(dāng)用理
,而胃家有火
,則古人早定連理一方矣。
設(shè)氣機(jī)塞滯
,古人早定治中一方矣
。
高脾家當(dāng)用理中
,而其人真陰虧者
,景岳早有理陰煎矣
。
其腎中真陽衰者,加附子固然矣
;其衰之甚者
,古人又有啟峻一方矣
。
此外,加木瓜則名和中
,必兼肝病
,加枳實(shí)、茯苓,治胃虛挾實(shí)
。
古人成方
,茍能方方如此用法,何患不成名醫(yī)哉
。
我們讀到上面這一段話,便知道曹仁伯先生就是一個(gè)很地道的臨床醫(yī)生
,我們來看看曹仁伯是怎么用理中湯的
。他對理中湯的評價(jià)很高,說理中湯是足太陰極妙之方
。如果中焦陽氣不舒就用干姜,取其散
,如果是少腹陽氣下陷,就用炮姜
。這就是在理中湯的原方上什么時(shí)候用干姜
,什么時(shí)候用炮姜的一種變換
。
我們?nèi)绾尾胖乐薪龟枤獠皇婊蛘呤巧俑龟枤庀孪荩克嬖V我們
,其變換在大便之溏與不溏
。也就是說
,如果是大便溏,就應(yīng)該用炮姜
,如果大便不溏就應(yīng)該用干姜
。
但是在臨床上
,我們在使用理中湯的時(shí)候
,好象也沒有這么特別講究
,當(dāng)我們知道這種用法
,應(yīng)該是對我們有用的
。
曹仁伯先生告訴我們
,有的時(shí)候是需要用白術(shù)
,有的時(shí)候是需要用蒼術(shù)的
。濕重而無汗用蒼術(shù)
,濕輕而中虛用白術(shù),而判斷用蒼術(shù)還是用白術(shù)
,就是看舌苔膩與不膩,舌苔膩就用蒼術(shù)
,舌苔不膩就用白術(shù)
。這些都是在理中湯的方劑上進(jìn)行變換
。
如果脾家有虛寒,就用理中湯
,如果是脾家虛寒還兼有胃家有火
,就需要用連理湯
,也就是理中湯中加上黃連
,有的還要加上茯苓
。
我們前面講第三0節(jié)張璐的那個(gè)醫(yī)案
,中焦虛寒夾有肝火,后世醫(yī)家還有用過中焦虛寒夾有腸熱
,也就是大腸濕熱的那種
,也可以用連理湯
。根據(jù)黃連的主治不同,我們可以把連理湯用于不同的病證
。
如果在理中丸證的基礎(chǔ)上
,又有氣機(jī)塞滯,前人有一張方子叫 治中湯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青皮
、陳皮各等量)
,也就是理中湯中加上青皮和陳皮
,也有的只加橘紅
。其實(shí)就是在治療中焦虛寒的基礎(chǔ)上加理氣的藥。
病人有理中湯證
,但又兼有真陰虧虛的
,就要用張景岳的 理陰煎 【熟地9~21克或30~60克 當(dāng)歸6~9克或15~21克 炙甘草3~6克 干姜(炒黃色)3~9克 或加肉桂3~6克】
。理陰煎是把理中湯里的人參換成了熟地,白術(shù)換成了當(dāng)歸
。
假如在中焦虛寒的基礎(chǔ)上,又伴有腎陽虛衰的
,應(yīng)該用 附子理中湯 (附子、人參
、白術(shù)、干姜
、甘草各等量)假如腎陽虛衰比較重的
,就應(yīng)該用 啟峻湯 【人參
、黃芪
、當(dāng)歸、白術(shù)(炒枯)各一錢五分(4.5g)
,陳皮八分(2.4g),甘草(炙)五分(1.5g)
,肉桂半錢(1.5g)
,茯苓一錢五分(4.5g),干姜(炮)四分
,肉果、沉香各八分(2.4g)
,附子(炮)一錢五分(4.5g)】啟峻湯其實(shí)就是附子理中湯加黃芪
、當(dāng)歸和肉桂
,有的還加了陳皮
。
原注:此啟峻湯也
,附子理中加黃芪
、當(dāng)歸、肉果,比附子理中更進(jìn)一層
。
鄧評:陰邪之所以不消
,陽虛無力以運(yùn)之也
。于峻補(bǔ)之內(nèi),存疏啟之意
,故曰戾峻
看起來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所以
,我們一定要會用附子理中湯的加減。
如果是在理中湯證上兼有肝病
,就在理中湯中加木瓜
,木瓜是斂肝柔肝的
,我們最熟悉的是加白芍
,有時(shí)候理中湯也和 四逆散 (柴胡
、芍藥、枳實(shí)
、甘草各6克)合起來用
,但是肝病的病機(jī)是不一樣的
,但是,肝脾同病的時(shí)候
,理中湯有和治療肝的藥和方合并使用
。
如果是胃虛挾實(shí)的就在理中湯中加枳實(shí)
、茯苓,我們熟悉的枳實(shí)理中湯(人參
、白術(shù)
、枳實(shí)、茯苓
、干姜
、甘草)
,就是在在理中湯中加入枳實(shí)和茯苓
。
理中湯從古到今,是比較重視的一張方劑
,如果我們每一個(gè)方劑都能這樣靈活運(yùn)用的話,何愁不成名醫(yī)呢
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樣的還有嗎
雨打黃梅頭—倒霉
。(倒梅)
半兩棉花——免談
。(免彈)
和尚打傘——無法無天
。(無發(fā)無天)
臘月天氣——?jiǎng)邮謩?dòng)腳
。(凍手凍腳)
。
父親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豈有此禮)
。
公共廁所扔石頭——引起公憤
。(引起公糞)
。
外婆死了兒子——無救。(無舅)
。
老公拍扇——凄涼
。(妻涼)。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無人
。(木中無人)
。
王八中解元----------規(guī)矩
。(龜舉)。
花生--------------非吵不可
。(非炒不可)
。
皮匠不帶錐子--------真行
。(針行)。
何家姑娘嫁給鄭家----正合適
。(鄭何氏)
。
和尚的房子----------妙
。(廟)。
河邊洗黃蓮----------何苦
。(河苦)
。
做夢變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飛飛)
。
猴子學(xué)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
精裝茅臺------------好久。(好酒)
。
蜘蛛拉網(wǎng)------------自私
。(自絲)
。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
。(左右逢圓)
。
脫了舊鞋換新鞋------改邪歸正
。(改鞋歸正)
。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
碗底的豆子----------歷歷在目。(粒粒在目)
。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
。(存心不量)
。
窮木匠開張----------只有一句
。(只有一鋸)。
磚窯裏失火----------謠言
。(窯煙)
。
燈盞無油------------費(fèi)心
。(費(fèi)芯)
。
鐘馗嫁妹------------鬼混
。(鬼婚)
糞船過江------------裝死。(裝屎)
。
黏窩窩摻黃蓮--------一年一年的苦
。(一黏一黏的苦)。
藥鋪裏開抽屜--------找玩
。(找丸)
。
癩蝦蟆跳水井--------不懂
。(噗咚)。
唱戲的騎馬----------不行
。(步行)
。
炒咸菜不放醬油------有言在先
。(有鹽在先)。
從河南到湖南--------難上加難
。(南上加南)
。
打燈籠搬石頭--------照辦
。(照搬)。
大水沖走土地廟------留神
。(流神)
。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輩。(小人之背)
。
航空兵翻觔斗--------顛倒是非
。(顛倒試飛)。
耗子掉到水缸裏------時(shí)髦
。(濕毛)。
老和尚住山洞--------沒事
。(沒寺)
。
貨輪出了海----------外行
。(外航)
。
火燒旗桿------------長嘆
。(長炭)
。
黃鼠狼鉆雞籠--------投機(jī)
。(偷雞)
。
醬缸裏泡石頭--------一言難盡
。(一鹽難進(jìn))。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
。(有圓音)
。
老母雞抱空窩--------不簡單
。(不見蛋)
。
吃人參----------候補(bǔ)
。(后補(bǔ))。
皮皇帝的媽媽--------皮太厚
。(皮太后)
。
千年的石佛像--------老實(shí)人
。(老石人)
。
牽著羊進(jìn)照相館------出洋相。(出羊相)
。
墻上栽菜------------無緣
。(無園)
。
扇著扇子說話--------瘋言瘋語。(風(fēng)言風(fēng)語)
。
十兩紋銀------------一定。(一錠)
。
守著廁所睡覺--------離死不遠(yuǎn)
。(離屎不遠(yuǎn))
。
唐僧的書------------一本正經(jīng)
。(一本真經(jīng))
。
小碗兒吃飯----------靠天
。(靠添)。
肉鍋丟進(jìn)河----------昏昏沉沉
。(葷葷沉沉)。
王八肚裏插雞毛------歸心似箭
。(龜心似箭)
。
寺后有個(gè)洞----------妙透了
。(廟透了)
。
壽星齊仙鶴----------沒路了
。(沒鹿了)
。
十八個(gè)錢放兩下------久聞久聞
。(九文九文)
。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
后邊扎小辮------違法亂紀(jì)
。(尾發(fā)亂系)
。
爐子翻身------------倒楣
。(倒煤)。
飯鍋冒煙------------迷糊了
。(米糊了)。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火燒旗桿——長炭(嘆)
糞坑關(guān)刀——文(聞)不能
,武(舞)也不能
。
小蔥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以下為一些常用的歇后語: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財(cái)?shù)焦夤魇帧蝗o回頭
盲人吃湯丸——心中有數(shù)
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禮義廉——無恥
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
偷雞不成——蝕把米
,即不僅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損失
茅坑里扔炸彈——激起民糞(憤)
閻王爺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見于粵語的歇后語:
牛皮燈籠——點(diǎn)極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
,即闖禍
、出亂子
老婆擔(dān)遮——陰公
,即可憐
老公撥扇——凄涼(妻涼)
,即可憐
單眼佬老婆——一眼睇曬
冬錢臘鴨——得個(gè)睇字
隔夜油炸鬼——無火氣
番薯跌落風(fēng)爐——該燴
濕水欖核——兩頭唧
水瓜打狗——唔見咁截
無掩雞籠——自出自入
白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散
,即死定了
火燒旗桿——有排長炭(嘆)
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
結(jié)他無線(濕水棉花)——無得彈,即無可挑剔
非洲和尚——乞人憎(黑人僧)
,即令人討厭
賣魚佬沖涼/賣魚佬洗身——無生(腥)氣
船頭尺——度水
亞蘭嫁亞瑞——累斗累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舉埋年結(jié)——算數(shù)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開花(忽=屁股
;烈=裂)
竹籃子打水—— 一場空。
蒼蠅飛進(jìn)花園里——裝瘋(裝蜂)
一分錢的醬---難燴(會)
一元錢買擔(dān)菜---兩籃(難)
一餐吃個(gè)大胖子---談何容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塊硬骨頭---不好啃
一碗水潑在地上---難收拾
一腳踩在橋眼里---上下兩難
人心隔肚樹隔皮---難相識
大海里撈針---不知從何下手
才學(xué)理發(fā)就碰上個(gè)大胡子---難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擔(dān)稻草---越擔(dān)越重
馬高蹬短---上下兩難
小孩子上樓梯---步步都是坎子
小孩子喝燒灑---夠嗆
小雞吃黃豆---夠嗆
無米之炊---難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從手插進(jìn)染缸里---左藍(lán)(難)右也藍(lán)(難)
水中撈月---無處尋
火燒嶺上撿田螺---難得尋
烏龜摔在靛殼里---殼藍(lán)(可難)
火鉗子修表---沒處下手
火燒辣椒---嗆死人
烏龜爬泥潭---越爬越深
烏龜爬在門坎上---進(jìn)退都要跌一跤
烏龜墊床腳---硬撐
水煮石頭---難熬
生鐵鑄土地爺---硬神(撐)
鳥入籠中---有翅難飛
絲線打結(jié)巴---難解
羊頭插在籬笆上---伸首(手)容易縮首(手)難
老母豬鉆籬笆---進(jìn)退兩難
老鼠鉆牛角---步步緊
老鼠碰見貓---難逃
西山出太陽---難得
百歲養(yǎng)兒子---難得
地獄里活命---難見天日
竹山里試?yán)?--寸步難行
冷鍋煮雪---難溶
沙灘上行船---進(jìn)退兩難
兩手提籃---左籃(難)右也籃(難)
蘇州的蛤蟆---南蟾(難纏)
針尖上落芝麻---難頂
泥塘里滾碓臼---越滾越深
武大郎上墻頭---上得去,下不來
肩膀上生瘡---不敢擔(dān)
巖縫里的筍---挾得緊緊的
前有狼后有虎---進(jìn)退兩難
爛泥路上拉車---越陷越深
掛著臘肉吃齋---難熬
趙匡胤爬城墻---四門無路
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香棍搭橋---難過
拳頭舂辣椒---辣手
高梁稈子擔(dān)水---挑不起來
熱鍋上的螞蟻---走投無路
趕鴨子上架---難呀
腦袋長瘤子---后面負(fù)擔(dān)重
婆婆太多---媳婦難當(dāng)
麻雀抬轎---擔(dān)當(dāng)不起
菜勺挖耳朵---下不去
黃鼠狼帶牛鈴---叮當(dāng)(擔(dān)當(dāng))不起
腳板上釘釘---寸步難行
魚網(wǎng)里的山雞---有翅難飛
篩子眼里夾的米---上不去也下不來
絮被上捉虱子---翻不盡
碓窩子做帽戴---頂(擔(dān))當(dāng)不起
嗓子里撒把胡椒粉---夠嗆的
筷子搭橋---難過
筷子穿針眼---難進(jìn)
榨油房里的鐵圈---箍得梆梆緊
墻頭上睡覺---翻不了身
鼻孔喝水---夠嗆
橄欖核墊臺腳---橫不得,豎不得
瘸子下山---這步容易下步難
騎在虎背上---即上難下
螺螄殼里做道場---難
癩蛤蟆墊桌子角---死撐活挨
篾匠趕場擔(dān)一擔(dān)---前后為籃(難)
豆腐干---壓成的
河中間斬竹篙---兩頭不到岸
。
土地廟里的菩薩---沒有見過大香火
井底下的青蛙---只看見簸箕大的一塊天
從門逢里看大街---眼光太窄了
坐井看天---見識太少
眉毛上吊鑰匙---開眼
螞蟻爬槐夸大國---小見識
背著八面找九面---沒見過十(世)面
眼睛看在鼻尖上---一寸光
老鼠子眼睛---一寸光
眼睛長在屁股上---只看見自己的一堆屎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螺螄殼里趕場---地方太狹小了
上午栽樹,下午取材---心太急了
王八肚子上插雞毛---龜(歸)心似箭
手榴彈的脾氣---一拉就火
牛踩瓦泥---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
火燒到額頭---迫在眉睫
火燒濕竹子---直爆
火絨子腦袋---沾火就著
燈盞無油---火燒芯(心)
沒有廟會了---別擠(急)
扭緊了發(fā)條的鬧鐘---憋得足足的
油鍋里煮豆腐---越煮越燥
炒蝦等不得紅---真性急
拔苗助長---急于求成
到水邊才脫鞋---事到臨頭
狗等骨頭---急得很
兔子上樹---趕急了
說著風(fēng),便扯篷---太性急了
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
吃了秦椒烤火---里外發(fā)燒
趕水牛上山---逼到頭上了
曬干的爆竹---有火就大叫
著火挨板子---兩頭發(fā)燒
閻王搓麻繩---結(jié)(急)鬼
船上失火---急壞岸上人
椅子底下著火---燒著屁股燎著心
硫磺腦袋---沾火就著
臘月里打赤膊---心火太重
筒車打水---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
滑了牙的螺絲---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
十五個(gè)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丈八的燈臺---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己
土地菩薩打哈欠---神氣
飛機(jī)尾巴---翹得高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
手電筒---專照別人,不照自己
頭頂上長眼睛---旁若無人
頭頂生目,腳下生手---眼高手低
龍王爺打哈哈---看你這般神氣
關(guān)上門做皇帝---自尊自大
孫悟空當(dāng)齊天大圣---自封為王
壽星老爺賣媽媽---倚老賣老
泥牛掉在河里---架子不倒
空棺材出殯---木(目)中無人
駝子翻筋頭---兩頭翹
參天大樹---高不可攀
城門樓上掛狗頭---架子大
腦門心長眼睛---望天
貓尾巴--越摸越翹
裁逢師傅的尺---只量別人
喜鵲尾巴---老翹著
瞎子坐上席---目中無人
鰱巴頭魚---腦殼大
戲臺上喝彩---自吹自擂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馬尾絲拴餃子---提就露
水邊放巖炮---無處藏身
半天云里跑牲口---要露馬腳
皮匠栽跟頭---露了楦頭
此地?zé)o銀三百兩------不打自招
竹籠抬豬------露蹄了
禿了頭上的虱子------藏不住
紙里裹火------藏不住
紙老虎------就穿
紙糊燈籠------就穿
狗戴籮筐------藏頭露尾
狐貍尾巴---藏不住
爛頸蓑衣---披不得
柳藏鸚鵡---語方向
荊柯刺秦王---圖窮匕現(xiàn)
被窩里的事體------瞞不住
破餑餑------露餡了
破帽------露頭了
雪里埋人---久后分明
雪隱鷺鷥---飛始見
野豬的獠豈---包不住
提著影戲人上場---好歹別說這層紙
篩子做門---難遮眾人目
大姑娘送郎------老走在前面
土槍換大炮------鬧粗了
王胖了的褲帶------前松后緊
水到屋邊帆到瓦------水漲船高
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呂洞賓打擺子------顫仙(占先)
泥鰍上水------爭先恐后
卒子過河------有進(jìn)無退
卒子走路------有進(jìn)無退
青出于藍(lán)而勝藍(lán)------后來居上
草鞋無樣------邊打邊象
倒吃甘蔗------一節(jié)更比一節(jié)甜
脫了舊鞋換新鞋------改鞋(邪)歸正
腳踏樓梯------步步升高
落水麻繩------先松后緊
暑天里的溫度計(jì)------直線上升
短杜的秤------上升得快
矮子上樓梯——步步升高
墻上栽花——高種(中)
鞋幫做帽沿——高升
鯉魚跳龍門------高升
磨子上睡覺------想轉(zhuǎn)了
矮子放風(fēng)箏------節(jié)節(jié)高
三十年守寡---老等著
不見棺材不下淚,不到黃河心不甘---死心塌地
木匠的斧頭---方頭扁嘴鐵心腸
見了棺材不落淚---硬心腸人
過江燒船---斷了后路
過河拆橋---不留后路
吃了秤砣---鐵了心腸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肚臍上面巴膏藥---貼(鐵)了心
項(xiàng)習(xí)攻秦---破釜沉舟
螞蟻啃骨頭---慢慢來
螞蟻搬泰山---下了狠心
胸前掛擂椒槌---杵了心
鐵棒磨成針---全靠功夫深
麻油蘇豆腐---下了大本錢
綢子揩屁股---不惜代價(jià)
韓信打趙國---背水一戰(zhàn)
隔墻撂肝腸---死心塌地
舅老爺請春客---奉陪到底
鯉魚吞秤柁---鐵了心
進(jìn)退黃連湯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進(jìn)退黃連湯--《法律》卷五
【處方】黃連(姜汁炒)1錢5分,干姜(炮)1錢5分,人參(人乳拌蒸)1錢5分
,桂枝1錢
,半夏(姜制)1錢5分,大棗2枚
。
【功能主治】握運(yùn)中樞透達(dá)
。主治關(guān)格。
【用法用量】進(jìn)法用本方7味
,俱不制
,水2茶盞,煎1半
,溫服;退法不用桂枝
,黃連減半,或加肉桂5分
,如上逐味制熟
,煎服法同
,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錢,半饑服煎劑耳
。
【各家論述】1.《古方選注》:黃連湯
,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熱
,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
,加進(jìn)退之法,以治關(guān)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