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狀 : 本品為黃褐色至深黃褐色的粉末
炮制 : 以上四味
功能主治 : 活血散瘀
用法用量 : 飯后服
注意 : 本品含毒性藥
規(guī)格 : 每包裝2.5g
貯藏 : 密閉,防熱
摘錄 : 《中國藥典》
制法 : 上藥各研細末
功能主治 : 活血
用法用量 : 每服2.7克,黃酒調(diào)下
注意 : 孕婦忌服。方中馬錢子有毒
摘錄 : 《急救應(yīng)驗良方》
制法 : 共研細面。
功能主治 : 活血祛瘀
用法用量 : 每服2.7克,溫開水送下
摘錄 : 《慈禧光緒醫(yī)方選》
制法 : 上各為細末,再合研極細
功能主治 : 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原書嘯園本作“九厘散”
注意 : 孕婦忌服。
摘錄 : 《急救應(yīng)驗良方》(善化堂本)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 童便下9分
。摘錄 : 《青囊全集》卷上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化瘀止痛
。主跌打損傷,傷筋動骨,紅腫疼痛;或刑杖之傷。用法用量 : 每服9分
。各家論述 : 本方系活血化瘀之方
,藥味少,藥量大,力大功專,為傷科要藥。因取九分重藥裝袋,每服一袋,故名“九分散”。摘錄 : 《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
1
藥物的粉碎與篩析見第三單元
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種固體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過程或操作
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
(1)打底套色法 此法為中藥丸劑
、散劑中對藥粉進行混合的經(jīng)驗方法。系將少的、色深的藥粉先放入研缽中作為基礎(chǔ),即為“打底”,然后將量多的、色淺的藥粉逐漸分次加入到研缽中,輕研混勻,即是“套色”,直至全部藥粉混勻。(2)等量遞增法 一般而言
,兩種物理狀態(tài)和粉末粗細均相似且數(shù)量相當(dāng)?shù)乃幬镆谆靹颉?/p>而當(dāng)藥物比例量相差懸殊時
,則不易混合均勻,此時應(yīng)采用“等量遞增法”,即先將量小的組分與等量的量大組分混勻,再加入與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組分再混勻,如此進行至量大的組分加完并混合均勻。此法工時少
,效果好,是混合操作的重要技術(shù)在研磨混合過程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①一般應(yīng)先在研缽中加少許量大的組分
,以飽和研缽表面能(即用藥粉填滿研缽表面縫隙),避免因量小組分直接加入研缽而被吸附的損失。②當(dāng)藥物的堆密度相差較大時
,應(yīng)將“輕”者先置于研缽中,再加等量“重”者研勻,如此配研混勻。這樣可避免輕者上浮飛揚,重者沉于底部而致使輕重粉末不能被混勻。3
、分劑量:分劑量系指將混合均勻的散劑
,按照所需劑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數(shù)的操作。根據(jù)散劑的性質(zhì)和數(shù)量的不同可選用以下方法(1)目測法 即先稱取10份總量的散劑
(2)重量法 按規(guī)定劑量用手秤或天平逐包稱量
(3)容量法 為目前應(yīng)用最多的分劑量法。常用的散劑分量器是以木質(zhì)、牛角
、金屬或塑料制成的一種容量藥匙。有的在匙內(nèi)裝有活動楔子,用以調(diào)節(jié)所需劑量。大量生產(chǎn)時用散劑自動分量機及散劑定量包裝機。容量法適用于一般散劑分劑量
,方便,效率高,且誤差較小。容量法分劑量應(yīng)注意粉末特性并保持鏟粉條件一致,以減少誤差。4
、包裝:散劑的比表面積較大
,易吸濕、結(jié)塊,甚至變色、分解,從而影響療效及服用。因此應(yīng)選用適宜的包裝材料和貯藏條件以延緩散劑的吸濕。常用的包裝材料有有光紙、玻璃紙
、蠟紙、玻璃瓶、塑料瓶分劑量散劑可用各式包藥紙包成四角或五角包
擴展資料: 使用散劑的注意事項:
1、配制散劑要過100目左右的樣篩
2
3
4、毛發(fā)部皮損使用散劑
5
腰痛寧膠囊還是不錯的,其用風(fēng)濕要藥馬錢子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442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