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加減大安丸

    中醫(yī)世家 2023-05-16 20:28:55

    加減大安丸

    處方 : 陳皮(去白)、半夏、白茯苓

    、白術(shù)、枳實(shí)(炒)
    、桔梗各等分,蘇子(炒)
    、甘草(炙)
    、萊菔子(炒)各減半。

    制法 : 上為末

    ,姜汁煮神曲糊為丸
    ,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 傷乳喘嗽

    用法用量 : 淡姜湯送下

    摘錄 : 《幼科發(fā)揮》卷四

    高脂血癥
    、脂肪肝,秘方降脂三兩三

    降脂三兩三

    基礎(chǔ)方:黃芪

    、生山楂
    、當(dāng)歸、甘草
    、醋柴胡、枳實(shí)
    、菜菔子
    、蠶砂、皂角


    功能:益氣行血,祛濁降脂


    主治:高脂血癥、脂肪肝


    方解:今時之人多好逸惡勞
    、過食肥甘,致使脾胃困頓,運(yùn)化無力,水反為濕谷反為滯,脂膏橫流,行于脈內(nèi),斑塊形成,動脈硬化,溢于脈外,沉積皮下,滲融組織間隙,體胖油光,大腹偏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傊?痰瘀交融,源于脾胃,波及肝腎,影響心腦,徹內(nèi)徹外,無處不到
    。方中黃芪補(bǔ)氣健脾,以復(fù)運(yùn)化之能,山楂、當(dāng)歸活血降脂,柴胡
    、枳實(shí)升降調(diào)理氣機(jī),氣化濕易化,菜菔子行氣導(dǎo)滯消食降濁,蠶砂
    、皂角化濕降濁滌痰除圻甘草調(diào)和諸藥。

    加減:濕困清陽,頭重如裏,加石菖蒲
    、郁金:陰分不足加首烏;高血壓加地龍
    、澤瀉;濕濁從陽化熱舌苔黃膩
    、便秘者加虎杖、酒軍清化
    、從陰化寒加干姜
    、肉桂。

    病例舉要:例1:董 ,男,34歲,2007-3-9日,高胞血癥
    、脂肪肝3年,糖尿病
    、高血壓2年,乏力,精神困頓,頭重如裹,體胖,嗜肥甘厚味,血壓158/100mmhg,大便粘膩不暢,膽固醇7.6mmo/L,甘油三酯5.75mmol/L,高密度脂蛋白1.3mmol/L,低密度脂蛋白4.9mmol/L,血糖7.6mmol/L,超聲:肝實(shí)質(zhì)回聲增強(qiáng),光點(diǎn)細(xì)膩欠均勻,后場回聲衰減,肝內(nèi)管狀結(jié)構(gòu)顯示欠清晰,舌淡紅胖大苔白膩,脈沉緩無力,處方:黃芪、生山楂
    、當(dāng)歸
    、石菖蒲、郁金
    、菜菔子
    、蠶砂、皂角
    、草果
    、地龍、澤瀉
    、枳實(shí)
    、蒼術(shù)、陳皮
    、香附
    、檳榔,并囑其加強(qiáng)運(yùn)動,控制飲食,治療三周,無明顯不適感覺,血壓130/90mmHg,血膽固醇4.7 mmol/L,甘油三酯3.3mmol/L,高密度脂蛋白0.7 mmol//L,血糖6.3mmo/L,體重減輕7.3kg,以上方20倍量,制成水丸,每服10g,每日三次,治療半年后,血脂、血糖血壓皆在正常范圍,繼續(xù)治療一年,體重下降20.5kg,B超:肝實(shí)質(zhì)回聲均勻,肝內(nèi)管狀結(jié)構(gòu)顯示清晰,臨床治愈


    附:山楂酸
    、甘、微溫,歸脾
    、胃
    、肝經(jīng)。作為消食健胃藥,獨(dú)具活血化瘀的作用,且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其降脂
    、降壓
    、強(qiáng)心利尿、抗動脈硬化
    、抗菌作用,可補(bǔ)先賢之未備
    。山楂“最能消化肉食”,可增加胃酸分泌,所含脂肪酸可直接幫助消化脂肪類食物,調(diào)整胃腸功能紊亂,達(dá)到健胃消食的作用。如《丹溪心法》保和丸
    、《醫(yī)宗金鑒》木香大安丸,皆為名方代表
    。另外,山楂“能入脾胃消積滯,散宿血……行結(jié)氣,消瘀血”,使肝細(xì)胞微粒體和小腸黏膜的膽固醇合成酶活性降低,并增加膽固醇的排泄,而起到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使血中卵磷脂比例提高,膽固醇和脂質(zhì)在器官的沉積減少,明顯減少脂質(zhì)斑塊沉著,且與劑量呈正相關(guān),同時具有外周和中樞雙重降壓作用,擴(kuò)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心肌收縮力、増加心輸出量
    、減慢心律
    、抗心律失常,正所謂“化瘀血不傷心血,開郁氣不傷正氣”,血郁湯、獨(dú)圣散皆為臨床所習(xí)用
    。如此種種,都證明山楂既是一種喜聞樂見的食品,又是一種性味和平的藥品,欲消食健胃應(yīng)炒用,活血化瘀宜生用


    #冬日生活打卡季# # 健康 科普大賽# # 健康 明星計(jì)劃# #中醫(yī)# #超能 健康 團(tuán)#

    神曲的功效與作用

    ……


    (一)采收炮制

    用鮮青蒿、鮮蒼耳

    、鮮辣蓼各12斤
    ,切碎;赤小豆碾末
    、杏仁去皮研各6斤
    ,混合拌勻,入麥麩100斤
    ,白面60斤
    ,加水適量,揉成團(tuán)塊
    ,壓平后用稻草或麻袋覆蓋
    ,使之發(fā)酵,至外表長出黃色菌絲時取出
    ,切成約3厘米見方的小塊
    ,曬干即成。

    另法:用鮮蓼子4.5公斤

    ,鮮青蒿
    、鮮蒼耳各1.5公斤,洗凈切碎
    ,加水浸泡;杏仁去皮研碎
    ,6斤
    ;赤小豆研碎,6斤
    ,加水煮成糊狀
    ,混合拌和,入白面150斤
    ,略加清水
    ,反復(fù)揉勻,然后壓成方塊,用麻葉包裹
    ,置溫室中經(jīng)發(fā)酵后
    ,切成小塊曬干即成。生用或炒用

    (二)配伍應(yīng)用

    配焦楂炭

    ,焦楂炭入血分,消食止瀉
    ,善消肉積癓塊
    ,并能行氣活血;神曲消食化滯力強(qiáng)
    ,偏消谷食
    ,化痰導(dǎo)滯。二藥合用
    ,止瀉寓消
    ,通因通用,治腹瀉
    ,痢疾屬于腸胃積滯者

    配雞內(nèi)金,雞內(nèi)金消食開胃

    ,健脾消滯
    ,主消肉食;神曲開胃醒脾
    ,化食消積
    ,主消谷食。二藥配伍
    ,化滯開胃
    ,谷肉并消,治食滯內(nèi)停
    ,胃口不開
    ,納呆食少,痰濕阻滯
    ,化生積塊

    配萊菔子,萊菔子辛甘平

    ,消食除脹
    ,下氣化痰。二藥功效相近
    ,配伍應(yīng)用
    ,治療腹脹瀉痢
    ,咳嗽痰壅。

    配茯苓

    ,茯苓甘淡
    ,健脾滲濕,和中化飲
    ;神曲辛甘溫
    ,健脾開胃,發(fā)散解表
    。二藥相配
    ,化濕和中,既能去濕
    ,又可導(dǎo)滯
    ,治療濕滯中焦,胃氣不和
    ,食少脘悶
    ,嘔惡便溏。

    配蒼術(shù)

    ,蒼術(shù)辛苦濕
    ,辛散苦燥,溫運(yùn)中焦
    ,為健脾燥濕佳品
    。二藥相伍,消食健脾
    ,治療濕阻脾胃
    ,食積內(nèi)停,胸脘滿悶
    ,嘔惡不食
    ,苔膩水瀉之癥。

    配枳殼

    ,枳殼苦寒
    ,苦降下行,有理氣消脹
    ,開胸寬腸之功
    。二藥配用,開胃消食
    ,行氣除痞,治療氣滯食積
    ,胸膈不舒
    ,痞滿不食。

    配半夏,曲半夏曲辛溫

    ,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消食止嘔;神曲辛甘溫
    ,性能升發(fā)
    ,消食導(dǎo)滯。二藥伍用
    ,和胃消食
    ,治療食滯內(nèi)停,胃中嘈雜
    ,脘腹脹滿

    配大黃,大黃苦寒

    ,入血分
    ,以瀉血分實(shí)熱,活血化瘀
    ;走腸道
    ,下實(shí)熱積滯,推陳出新
    、止瀉寓消
    。二藥合用,瀉腸胃積滯而止瀉痢
    ,治痢疾初期
    ,濕熱積滯,里急后重
    ,大便不爽
    ,通因通用。

    配麻黃

    ,麻黃辛苦溫
    ,開宣肺氣,發(fā)汗平喘
    ,二藥配伍
    ,外解風(fēng)寒束表,發(fā)熱無汗
    ,內(nèi)消傷食積滯
    ,治療食積兼感風(fēng)寒之癥。

    配人參

    ,人參甘苦溫
    ,補(bǔ)元?dú)?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益肺脾。人參補(bǔ)脾胃之虛
    ,神曲導(dǎo)胃腸之滯
    ,一補(bǔ)一消,補(bǔ)而不滯
    ,消而不耗
    ,相須為用,治療脾虛積滯
    ,腹部脹滿
    ,大便溏泄。

    (三)治病驗(yàn)方

    用于食積不化

    ,脘肚脹滿
    ,不思飲食和腸鳴泄瀉,如健脾丸:神曲9克
    ,山楂9克
    ,麥芽12克,陳皮6克
    ,黃參6克
    ,白術(shù)9克,枳實(shí)6克
    ,用水煎服
    。用于脾虛泄瀉,配白術(shù)
    ,陳皮
    ,砂仁等。

    健脾溫中:生姜兩片

    ,神曲半塊
    ,糖適量的。把生姜
    ,神曲
    ,糖同放罐內(nèi),加水煮沸即可
    。代茶隨量飲或者每天兩至三回
    。比較適用于小兒流涎。

    神曲可加入由金石藥品組成的丸劑中

    ,以助消化
    ,則用磁石60g,朱砂30g
    ,神曲120g
    ,為來
    ,煉蜜為丸,神曲在此方中具內(nèi)有健脾助運(yùn)的作用
    ,以防石藥害胃。

    小兒厭食癥:炒神曲

    ,炒麥芽
    ,焦山楂各10g,炒萊菔子6g
    ,炒雞內(nèi)金5g
    。一起研成細(xì)末,加淀粉1至3g
    ,用白開水調(diào)成稠糊狀
    。睡覺前敢于患兒肚臍上,然后用繃帶固定
    ,第二天早上取下
    ,每天1回。

    (四)方劑制劑


    保和丸(《丹溪心法》) 神曲

    、山楂
    、半夏、茯苓
    、陳皮
    、連翹、萊菔子
    。劑型:上為末
    ,炊餅丸如梧子大。服法用量:每服七
    、八十丸
    ,食遠(yuǎn)白湯下。功效主治:消食和胃
    。主治一切食積
    ;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
    ,惡食嘔逆
    ,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
    ,脈滑等證

    大安丸(《醫(yī)方集解》) 神曲、山楂

    、半夏
    、茯苓
    、陳皮、連翹
    、萊菔子
    、白術(shù)。劑型及服法用量:同保和丸
    。功效主治:消食健脾
    。主治飲食不消,氣虛邪微
    ,以及小兒食積等證

    磁朱丸(《備急千金要方》) 神曲、磁石

    、殊砂
    。劑型:上藥為末,煉蜜
    ,為丸
    ,如梧子大。服法用量:飲服30丸
    、每日三次
    。功效主治:重鎮(zhèn)安神,潛陽明目
    。主治水火不濟(jì)
    ;癥見:心悸失眠,耳鳴耳聾
    ,視物昏花
    。亦治癲癇。

    枳實(shí)導(dǎo)滯丸(《內(nèi)外傷辨惑論》) 神曲

    、大黃
    、枳實(shí)、茯苓
    、黃芩
    、黃連、白術(shù)
    、澤瀉
    。劑型:研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
    ,如梧桐子大
    。服法用量: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溫水送下。食遠(yuǎn)
    ,量虛實(shí)加減服之
    。功效主治:消導(dǎo)化積,清熱祛濕
    。主治濕熱食積
    ,內(nèi)阻腸胃。脘腹脹痛
    ,下痢泄瀉
    ,或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越鞠丸(《丹溪心法》) 神曲

    、蒼術(shù)、香附
    、川芎
    、梔子。劑型:為末
    ,水丸如綠豆大
    。服法用量:每服 6—9克,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行氣解郁
    。主治氣郁所致胸膈痞悶,脘腹脹痛
    ,噯腐吞酸
    ,惡心嘔吐,飲食不消等

    曲術(shù)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神曲

    、蒼術(shù)。劑型:為末
    ,面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服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
    ,不拘時,米飲吞下
    。功效主治:消食健脾
    。主治時暑暴瀉,飲食所傷
    ,胸膈痞悶
    ,惡嘔不食
    ,苔膩等癥。

    神曲散(《太平圣惠方》) 神曲

    、熟干地黃
    、白術(shù)。劑型:上藥搗細(xì)羅為散
    。服法用量: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 6克
    ,日3—4服。治產(chǎn)后冷痢
    、腹中疼痛

    神曲丸(《普濟(jì)方》) 神曲、吳茱萸

    、蕪荑
    。劑型:熬、生姜自然汁為丸
    ,如梧桐子大
    。服法用量:食前粥飲下三十丸,日2—3次
    。治休息痢日夜不止
    ,腹內(nèi)冷痛。

    消食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烏梅

    、干姜
    、神曲、小麥蘗
    。劑型:為末
    、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用量:每服十五至二十丸
    ,米飯下,日二服
    。功效主治
    ,治脾胃俱虛,不能消化水谷
    ,胸腡痞悶
    ,腹膈時脹,連年累月
    ,食減嗜臥
    ,口苦無味,虛贏少氣。

    治產(chǎn)后回乳(《本草綱目》) 神曲為末

    ,炒研酒服二錢
    ,日二。(每服6克)

    (五)臨床應(yīng)用

    治療嬰幼兒腹瀉:取焦神曲12g

    ,炒雞內(nèi)金6g
    ,炒山藥30g共研細(xì)末。每日用量為:6個月以內(nèi)1.5g
    ;6個月~1歲3g
    ;7歲以上每歲增服3g,服時加糖適量
    ,用熱開水調(diào)成糊狀
    ,分3次口服,5日為1療程
    。洽療小兒久瀉患者2例
    ,治愈167例,有效36例
    ,無效17例。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用神曲加水制成60%煎劑

    ,每6mL含量為3g
    ,每日用量1歲以上5~10mL,2~3歲10~20mL
    ,3歲以上酌加
    ,多分2次服用。同時與服西藥組(乳酸鈣
    、酵母片
    、胃蛋白酶合劑、磺胺肌)對照
    。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的腹瀉129例
    ,大便恢復(fù)正常者103例(79.8% ),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2.6天
    ;大便次數(shù)減少者15例(11.6% )
    ,平均好轉(zhuǎn)天數(shù)2.7天;無效11例(8.5%)
    。較對照組療效為佳

    此外,以神曲為君藥組成不同方劑可以治療青春期乳腺增生病

    ,子宮肌瘤
    ,肝腫大,甲狀腺結(jié)節(jié)及腱鞘囊腫等病,均有較好療效

    神曲的食用方法

    (一)養(yǎng)生藥膳

    神曲粥


    原料:神曲15克

    ,粳米100克。做法:將神曲搗碎放入鍋中
    ,加入200毫升水煮至100毫升
    ,去渣取汁。在藥汁中加入適量水
    ,煮粳米粥食之
    。藥膳功效:本粥能健脾消食。

    麥曲消食液

    原料:麥芽30克

    ,神曲15克
    ,焦山楂30克。做法:將以下幾味共研成粉
    ,做成餅
    ,在柴火炭中燒成焦黃。將燒焦的餅搗碎放入杯中
    ,沖入開水
    ,攪勻澄清。在清液中加入少許白糖調(diào)味即可
    。藥膳功效:本品消食化滯
    ,適用于食積腹瀉、腹脹
    、打食臭嗝

    地骨爆兩羊

    主料:羊肉(瘦)250克,羊肝250克

    輔料:地骨皮(清虛熱,瀉肺火

    ,涼血)10克,陳皮(理氣和中
    ,燥濕化痰,利水通便)10克,神曲10克

    調(diào)料:豆豉10克,黃酒10克,淀粉(豌豆)5克,植物油15克,大蔥5克,鹽2克,白砂糖2克

    做法:

    (1)將地骨皮

    、陳皮
    、神曲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
    ,去渣
    ,加熱濃縮成稠液備用;

    (2)蔥切絲

    (3)嫩羊肉切成絲

    (4)羊肝去筋膜,切絲

    (5)羊肉絲

    、羊肝絲皆用濕淀粉拌勻

    (6)鍋入油,燒熱

    ,將羊肉絲
    、羊肝絲爆炒至熟;

    (7)烹加藥液和蔥絲

    、豆豉
    、鹽、糖
    、料酒適量
    ,收汁即可。

    養(yǎng)生功效:補(bǔ)氣

    ,養(yǎng)血
    。適用于久病體弱、消瘦

    (二)炒方應(yīng)用


    神曲湯:神曲15克

    ,水煎30分鐘,取汁
    ,一日內(nèi)分2次溫服
    。能夠消食散積、增進(jìn)食欲
    ,主治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之癥。

    消谷丸:神曲180克

    ,炒烏梅肉120克,炮姜120克
    ,麥芽90 克
    ,將諸藥研為細(xì)末,煉蜜為丸
    。每日服用3次
    ,每次6克,用溫開水或米湯送服
    。主治脾胃虛弱
    、不能消化谷物、口中無味等癥

    保赤萬應(yīng)散:神曲

    、朱砂各15克,天南星30克
    ,巴豆霜3 克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
    ,每日服用1~2次,每服0.1克
    ,用溫開水送服
    。主治小兒食積、脘腹脹痛

    神曲粥:神曲10克

    ,粳米50克,白糖15克
    ,加水熬煮成粥
    。每日早晚食用。

    神曲炒豬肝:神曲10克

    ,豬肝200克
    ,醬油、料酒各6毫升
    ,味精
    、食鹽各2克,蔥花
    、姜末各6克
    ,炒制。佐餐食用

    神曲燒肚條:神曲15克

    ,肚條200克,醬油
    、料酒各6毫升
    ,食鹽、味精各2克
    ,蔥花
    、姜末各6克,燒制
    。佐餐食用

    消食化滯茶:炒神曲5克,炒白術(shù)6克

    ,炒枳實(shí)3克
    ,將以上原料搗碎后裝入紗布中包好,飲用時將紗布包置于杯中
    ,加適量開水沖泡
    ,加蓋悶15分鐘左右后即可。

    神曲的副作用


    使用注意

    積滯而表現(xiàn)有胃火熾旺

    、舌絳無津者
    ,不宜用神曲
    。此時由于陰津消耗,應(yīng)先生津
    、清熱
    ,用甘寒、清涼之品
    ,如竹茹
    、布渣葉、淮山藥
    、天花粉之類
    。而神曲辛溫,性味較燥
    ,雖能消滯
    ,但在此情況下恐其助陽,故仍不宜用

    胃酸過多者用神曲后有泛酸

    、噯酸傾向,故不宜用

    用法用量:煎服

    ,6~15g。內(nèi)服:或研末入丸
    、散

    宜忌:《本草經(jīng)疏》:"脾陰虛,胃火盛者不宜用

    ;能落胎
    ,孕婦宜少食。"

    上一頁全文完(共 19113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什么是湯頭藥歌

    中醫(yī)瑰寶苑
    湯頭歌決

    湯頭歌決

    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xiàng)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桂枝湯治太陽風(fēng),芍藥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
    ,表虛自汗正宜用。

    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

    大青龍用桂麻黃
    ,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解表清熱此為良


    小青龍湯桂芍麻
    ,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fēng)寒內(nèi)停飲,散寒蠲飲效堪夸


    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

    射干麻黃亦治水
    ,不在發(fā)表在宣肺;姜棗細(xì)辛款冬花
    ,紫菀半夏加五味


    九味羌活用防風(fēng),細(xì)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加甘草
    ,發(fā)汗祛風(fēng)力量雄。

    解表劑:

    扶正解表

    人參敗毒草苓芎
    ,羌獨(dú)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湯服,祛寒除濕功效宏


    辛涼解表劑

    陶氏柴葛解肌湯
    ,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姜棗芷
    ,羌膏解表清熱良


    辛涼解表劑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衛(wèi)輕宣劑
    ,風(fēng)溫咳嗽服之消。

    銀翹散主上焦疴
    ,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發(fā)熱咽痛服之瘥


    瀉下劑:

    寒下

    大承氣湯用硝黃
    ,配以枳樸瀉力強(qiáng);陽明腑實(shí)真陰灼
    ,急下存陰第一方


    溫下

    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
    ;寒熱并進(jìn)補(bǔ)兼瀉
    ,溫通寒積振脾陽。

    瀉下劑:

    潤下

    麻子仁丸治脾約
    ,枳樸大黃麻杏芍
    ;土燥津枯便難解,腸潤熱瀉諸癥卻


    攻補(bǔ)兼施

    新加黃龍草硝黃
    ,參歸麥地玄海姜
    ;滋陰養(yǎng)液補(bǔ)氣血,正虛便秘此方良


    瀉下劑之逐水━十棗湯

    十棗逐水效力佳
    ,大戟甘遂與芫花。

    和解劑: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和解功
    ,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蒿芩清膽枳竹茹
    ,陳夏茯苓加碧玉;熱重寒輕痰挾濕
    ,胸痞嘔惡總能除


    和解劑之調(diào)和肝脾━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shí)甘草須
    ;此是陽郁成厥逆
    ,疏和抑郁厥自除


    和解劑之調(diào)和肝脾━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中加芎香
    ,枳實(shí)易殼行氣良
    ;方名柴胡疏肝散
    ,氣悶脅痛皆可暢。

    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dāng)歸芍
    ,柴苓術(shù)草加姜薄


    丹梔逍遙散

    更有丹梔逍遙散
    ,調(diào)經(jīng)解郁清熱著


    黑逍遙散

    黑逍遙散有生地
    ,血虛痛經(jīng)功效卓。

    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用陳皮
    ,術(shù)芍防風(fēng)共成劑
    ;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shí)脾


    和解劑之調(diào)和腸胃━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配連芩
    ,干姜棗草人參行;辛苦甘溫消虛痞
    ,治在調(diào)陽與和陰


    清熱劑之清氣分熱━白虎湯

    白虎湯清氣分熱,石膏知母草米協(xié)


    白虎加人參湯

    熱渴汗出兼氣虛
    ,白虎加參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湯

    身熱欲嘔骨節(jié)痛
    ,加入桂枝疏經(jīng)脈


    白虎加蒼術(shù)湯

    濕溫身重汗出多,方加蒼術(shù)濕熱減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
    ,清熱益氣津自生


    清熱劑之清營涼血━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
    ;斑黃陽毒皆可治
    ,熱入營血服之安。

    清營湯

    清營湯治熱傳營
    ,身熱燥渴眠不寧
    ;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hù)陰


    清熱劑之清熱解毒━黃蓮解毒湯

    黃蓮解毒柏梔芩
    ,三焦火盛是主因;煩狂火熱兼譫妄
    ,吐衄發(fā)斑皆可平


    涼膈散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干草薄荷饒
    ;再加竹葉調(diào)蜂蜜
    ,中焦燥實(shí)服之消。

    普濟(jì)消毒飲

    普濟(jì)消毒蒡芩連
    ,甘桔藍(lán)根勃翹玄
    ;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清熱劑之清臟腑熱━導(dǎo)赤散

    導(dǎo)赤生地與木通
    ,草梢竹葉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腸火
    ,引熱滲入小便中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dāng)歸同
    ,肝經(jīng)濕熱力能排。

    左金丸

    左金黃連與吳萸
    ,脅痛吞酸悉能醫(yī)


    清胃散

    清胃散中當(dāng)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
    ,能消牙痛與牙宣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黃,膏知牛膝麥冬襄
    ;腎虛胃火相為病
    ,牙痛齒衄宜煎嘗。

    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fēng)
    ,石膏梔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調(diào)和服,胃熱口瘡并見功


    瀉白散

    瀉白甘草地骨皮
    ,桑皮再加粳米宜;瀉肺清熱平咳喘
    ,又可和中與健脾


    芍藥湯

    芍藥湯內(nèi)用檳黃,芩連歸桂甘草香
    ;重在調(diào)氣兼行血
    ,里急便膿自然康。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
    ,黃連黃柏秦皮備


    清熱劑之清虛熱━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xì)看
    ;夜熱旱涼無汗出
    ,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知地丹
    ,熱自陰來仔細(xì)看
    ;夜熱旱涼無汗出,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


    清骨散

    清骨散主銀柴胡
    ,胡連秦艽鱉甲輔;地骨青蒿知母草
    ,骨蒸勞熱一并除


    當(dāng)歸六黃湯

    火炎汗出六黃湯,歸柏芩連二地黃
    ;倍用黃耆為固表
    ,滋陰清熱斂汗強(qiáng)。

    祛暑劑之祛暑解表━香薷散

    香薷散用樸扁豆
    ,祛暑和中濕邪消


    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樸銀翹,扁豆鮮花一起熬;暑溫口渴汗不出
    ,清熱化濕又解表


    祛暑劑之清暑益氣━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西洋參,竹葉知草與荷梗
    ;麥冬米斛連瓜翠,暑熱傷津此方能


    溫里劑之溫中祛寒━理中丸

    理中丸主溫中陽
    ,人參甘草術(shù)干姜。

    附子理中丸

    嘔噦腹痛陰寒盛
    ,再加附子更扶陽


    理中化痰丸

    理中化痰加苓夏,擅治停飲大便溏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枝甘草姜棗和;更加飴糖補(bǔ)中氣
    ,虛勞腹痛服之瘥


    溫里劑之回陽救逆━四逆湯

    四逆湯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沉細(xì)
    ,急投此方可回陽。

    通脈四逆湯

    倍加干姜名通脈
    ,溫陽守中血脈暢


    四逆加人參湯

    人參加入四逆內(nèi),益氣固脫效非常


    白通湯

    四逆加蔥去甘草
    ,方名白通擅通陽。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再把膽尿配
    ,陰盛格陽不二方


    參附湯

    又有參附合為劑,回陽救脫挽危亡


    回陽救急湯

    回陽救急用六君
    ,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膽汁
    ,三陰寒厥建奇勛


    溫里劑之溫經(jīng)散寒━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四逆桂芍棗,細(xì)辛甘草與通草
    ;血虛肝寒四肢厥
    ,煎服此方樂陶陶。

    表里雙解劑之解表清里━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再加甘草共煎嘗
    ;邪陷陽明成熱痢
    ,清里解表保安康。

    表里雙解劑之解表攻里━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
    ,枳芩夏芍棗生姜
    ;少陽陽明同合病,和解攻理效無雙


    四君子湯
    、異功散、六君子湯香
    、砂六君子湯

    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shù)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
    ,健脾化痰又理氣


    除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參苓白術(shù)散

    參苓白術(shù)扁豆陳
    ,蓮草山藥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
    ,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


    補(bǔ)中益氣湯

    補(bǔ)中參草術(shù)歸陳,耆得升柴用更神
    ;勞倦內(nèi)傷功獨(dú)擅
    ,氣虛下陷亦堪珍。

    生脈散

    生脈麥味與人參
    ,保肺生津又提神
    ;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四物湯

    四物歸地芍與芎
    ,營血虛滯此方宗;婦女經(jīng)病憑加減
    ,臨證之時可變通


    當(dāng)歸補(bǔ)血湯

    當(dāng)歸補(bǔ)血重黃耆,甘溫除熱法頗奇
    ;耆取十份歸二份
    ,陽生陰長理奧妙。

    歸脾湯

    歸脾湯用參術(shù)耆
    ,歸草茯神遠(yuǎn)志齊
    ;酸棗木香龍眼肉
    ,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卻
    ,腸風(fēng)崩漏總能醫(yī)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襄
    ;心動悸兮脈結(jié)代
    ,虛勞肺痿俱可嘗。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肝腎
    ,山藥丹澤萸苓摻


    再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地黃丸中加麥味,咳喘盜汗皆能挽


    六味再加杞與菊
    ,目視昏花治可痊。

    左歸丸

    左歸丸內(nèi)山藥地
    ,萸肉枸杞與牛膝
    ;菟絲龜鹿二膠合,壯水之主方第一


    大補(bǔ)陰丸

    大補(bǔ)陰丸知柏黃
    ,龜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熱
    ,陰虛火旺制亢陽


    虎潛丸

    虎潛足痿是妙方,虎骨陳皮并鎖陽
    ;龜板干姜知母芍
    ,再加柏地作丸嘗。

    二至丸

    二至女貞與旱蓮
    ,桑椹熬膏和成圓
    ;肝腎陰虛得培補(bǔ),消除眩暈與失眠


    一貫煎

    一貫煎中生地黃
    ,沙參歸杞麥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氣
    ,陰虛脅痛此方良


    七寶美髯丹

    七寶美髯歸杞烏,苓膝故紙芝麻菟
    ;筋痿骨軟齒動搖
    ,重在滋水與涵木


    腎氣丸

    腎氣丸補(bǔ)腎陽虛,地黃山藥及茱萸
    ;苓澤丹皮合桂附
    ,水中生火在溫煦。

    濟(jì)生加入車牛膝
    ,通調(diào)水道腫脹祛


    十補(bǔ)丸

    腎氣丸中加茸味,填精補(bǔ)陽總能扶


    右歸丸

    右歸丸中地附桂
    ,山藥茱萸菟絲歸;杜仲鹿膠枸杞子
    ,益火之源此方魁


    滋養(yǎng)安神━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養(yǎng)血除煩清虛熱
    ,安然入睡夢鄉(xiāng)甜。

    天王補(bǔ)心丹

    補(bǔ)心丹用柏棗仁
    ,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遠(yuǎn)志茯苓共養(yǎng)神
    ;或加菖蒲去五味
    ,心氣開通腎氣升。

    甘麥大棗湯

    甘草小麥大棗湯
    ,婦人臟躁性反常
    ;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固表止汗━玉屏風(fēng)散

    玉屏組合少而精
    ,耆術(shù)防風(fēng)鼎足形;表虛汗多易感冒
    ,固衛(wèi)斂汗效特靈


    牡蠣散

    牡蠣散內(nèi)用黃耆,浮麥麻根相用宜
    ;衛(wèi)虛自汗或盜汗
    ,固表收斂見效奇。

    澀腸固脫━真人養(yǎng)臟湯

    真人養(yǎng)臟木香訶
    ,當(dāng)歸肉蔻與栗殼
    ;術(shù)芍參桂甘草共,脫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丸

    四神故紙與吳萸
    ,肉蔻五味四般齊
    ;大棗生姜同煎合,五更腎瀉最相宜


    澀精止遺━金鎖固精丸

    金鎖固精芡蓮須
    ,龍骨牡蠣與蒺蔾;蓮粉糊丸鹽湯下
    ,能止無夢夜滑遺


    桑螵蛸散

    桑螵散治小便數(shù),參苓龍骨同歸殼
    ;菖蒲遠(yuǎn)志加當(dāng)歸
    ,補(bǔ)腎寧心健忘祛。

    固崩止帶━固精丸

    固精丸內(nèi)龜板君
    ,黃柏樁皮香附芩
    ;更加芍藥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寧


    完帶湯

    完帶湯中二術(shù)陳
    ,蒼術(shù)參草車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
    ,化濕止帶此方能


    理氣劑之行氣━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郁侵
    ,氣血痰火濕食困
    ;芎蒼香附加梔曲,氣暢郁舒痛悶平


    金鈴子散

    金鈴延胡等分研
    ,黃酒調(diào)服或水煎;心腹諸痛由熱郁
    ,降熱開郁痛自蠲


    半夏厚樸湯

    半夏厚樸與紫蘇,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氣聚成梅核
    ,降逆開郁氣自舒。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

    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
    ,厚樸瓜蔞合成方
    ;通陽理氣又散結(jié),胸痹心痛皆可嘗


    天臺烏藥散

    天臺烏藥楝茴香
    ,良姜巴豆與檳榔;青皮木香共研末
    ,寒滯疝痛酒調(diào)嘗


    厚樸溫中湯

    厚樸溫中姜陳草
    ,苓蔻木香一齊煎;溫中行氣兼燥濕
    ,脘腹脹痛服之消


    理氣劑之降氣━蘇子降氣湯

    蘇子降氣橘半歸,前胡桂樸懆姜隨
    ;或加沉香去肉桂
    ,化痰平喘此方推。

    定喘湯

    定喘白果與麻黃
    ,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子黃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旋覆代赭湯

    仲景旋覆代赭湯
    ,半夏參草大棗姜;噫氣不降心下痞
    ,健脾祛痰治相當(dāng)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茹治逆呃,參草姜棗效最捷


    丁香柿蒂湯

    丁香柿蒂人參姜
    ,呃逆因寒中氣傷。

    理血劑之活血祛瘀━失笑散

    失笑靈脂共蒲黃
    ,等分作散醋煎嘗
    ;血瘀少腹時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用硝黃
    ,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
    ,解除夜熱煩如狂


    血府逐瘀湯

    血府當(dāng)歸生地桃,紅花赤芍枳殼草
    ;柴胡芎桔牛膝等
    ,血化下行不作癆。

    通竅活血湯

    通竅全憑好麝香
    ,桃仁大棗與蔥姜
    ;川芎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jīng)第一方


    復(fù)元活血湯

    復(fù)元活血有柴胡
    ,蔞根歸草與甲珠;桃仁紅花大黃配
    ,跌打損傷鄭宜服


    少腹逐瘀湯

    少腹逐瘀小茴香
    ;玄胡沒藥芎歸姜;官桂赤芍蒲黃脂
    ,經(jīng)黯腹痛快兼嘗


    身痛逐瘀湯

    身痛逐瘀桃歸芎,脂艽附羌與地龍
    ;牛膝紅花沒藥草
    ,通絡(luò)止痛力量雄。

    補(bǔ)陽還五湯

    補(bǔ)陽還五耆歸芎
    ,桃紅赤芍加地龍
    ;半身不遂中風(fēng)證,益氣活血經(jīng)絡(luò)通


    溫經(jīng)湯

    溫經(jīng)湯用萸桂芎
    ,歸芍丹皮姜夏冬;參草益脾膠養(yǎng)血
    ,調(diào)經(jīng)重在養(yǎng)胞宮


    生化湯

    生化湯宜產(chǎn)后嘗,歸芎桃草加炮姜
    ;惡露不行少腹痛
    ,溫經(jīng)活血最見長。

    桂枝茯苓丸

    金匱桂枝茯苓丸
    ,芍藥桃仁紅共粉丹
    ;等分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塊散


    理血劑之止血━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
    ,柏茜茅荷丹櫚隨
    ;二薊梔黃皆妙黑
    ,涼降止血此方推。

    咳血方

    咳血方中訶子收
    ,海石梔子共瓜蔞
    ;青黛瀉肝又涼血,咳嗽痰血服之療


    槐花散

    槐花散治陽風(fēng)血
    ,芥穗枳殼側(cè)柏葉;等分為末米湯下
    ,涼血疏風(fēng)又清熱


    小薊飲子

    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
    ;歸草黑梔淡竹葉
    ,血淋熱結(jié)服之康

    黃土湯

    黃土湯中術(shù)附芩
    ,阿膠甘草地黃并;便后下血功獨(dú)擅
    ,吐衄崩中效亦靈


    治風(fēng)劑之疏散外風(fēng)━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dú)防,芎芷辛芩二地黃
    ;石膏歸芍苓術(shù)草
    ,養(yǎng)血祛風(fēng)通治方。

    消風(fēng)散

    消風(fēng)散中有荊防
    ,蟬蛻胡麻苦參蒼
    ;知膏蒡通歸地草,風(fēng)疹濕疹服之康


    川芎茶調(diào)散

    川芎茶調(diào)有荊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fēng)攻上
    ,偏正頭痛悉能康


    牽正散

    牽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蠶全蝎加
    ;混合研細(xì)酒調(diào)服
    ,風(fēng)中絡(luò)脈效力佳。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傷風(fēng)
    ,牙關(guān)緊閉體張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nèi)服一方通


    小活絡(luò)丹

    小活絡(luò)丹用膽星
    ,蠶退天麻加南星;全蝎僵蠶一并入
    ,風(fēng)痰祛散抽搐平


    治風(fēng)劑之平肝息風(fēng)━鉤藤飲

    鉤藤飲用羚羊角,全蝎麻參炙草合
    ;小兒急驚牙關(guān)緊
    ,手足抽搐急煎酌。

    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茱斛
    ,麥味蒼蒲遠(yuǎn)志茯
    ;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
    ;喑厥風(fēng)痱能治之
    ,火歸水中水生木。

    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蠣草
    ;決明茯神絡(luò)石藤
    ,陰虛風(fēng)動此方保。

    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鎮(zhèn)肝熄風(fēng)芍天冬
    ,玄參龜板赭茵從
    ;龍牡麥芽膝草楝,肝陽上亢能奏功


    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石決明
    ,梔杜寄生膝與芩;夜藤茯神益母草
    ,主治眩暈與耳鳴


    治燥劑之輕宣潤燥━杏蘇散

    杏蘇散內(nèi)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
    ;輕宣溫潤治涼燥
    ,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湯

    桑杏湯中浙貝宜
    ,沙參梔豉與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熱,清宣涼潤燥能祛


    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參草杷
    ,石膏膠杏麥胡麻;經(jīng)霜收下冬桑葉
    ,清燥潤肺效可嘉


    治燥劑之滋養(yǎng)潤燥━養(yǎng)陰清肺湯

    養(yǎng)陰清肺是妙丹,玄參草芍冬地黃
    ;薄荷貝母丹皮入
    ,時疫白喉急煎嘗。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
    ,玄參貝母桔草藏
    ;麥冬芍藥當(dāng)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用人參
    ,棗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虛火
    ,益胃生津宜煎烹。

    祛濕劑之燥濕和胃━平胃散

    平胃散用樸陳皮
    ,蒼術(shù)甘草四味齊
    ;燥濕寬胸消脹滿,調(diào)胃和中此方宜。

    祛濕劑之燥濕和胃━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腹皮蘇
    ,甘桔陳苓術(shù)樸具
    ;夏曲白芷加姜棗,風(fēng)寒暑濕并能除


    祛濕劑之清熱祛濕━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大黃梔
    ,瘀熱陽黃此方施;便難尿赤腹脹滿
    ,清熱利濕總相宜


    三仁湯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樸通草竹葉存
    ;加入滑石滲濕熱
    ,身重胸悶屬濕溫。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陳滑石木通菖
    ;芩翹貝母射干薄,濕熱流連正治方


    八正散

    八正木通與車前
    ,扁蓄大黃梔滑研;草梢瞿麥燈心草
    ,濕熱諸淋宜服煎


    二妙散(三妙丸)

    二妙散中蒼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
    ,濕熱得消病自蠲。

    四妙丸

    再加苡仁名四妙
    ,滲濕健脾功更全


    祛濕劑之利水滲濕━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shù)澤瀉豬苓茯
    ;桂枝化氣兼解表
    ,小便通利水飲逐。

    四苓散

    除卻桂枝名四苓
    ,溲赤便溏皆可服


    茵陳五苓散

    茵陳配入五苓散,濕熱黃膽亦可除


    胃苓湯

    平胃五苓合方用
    ,消積滲濕效突出。

    豬苓湯

    豬苓湯內(nèi)有茯苓
    ,澤瀉阿膠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煩渴,滋陰利水癥自平。

    防己黃耆湯

    防己黃耆金匱方
    ,白術(shù)甘草棗生姜
    ;汗出惡風(fēng)兼身腫,表虛濕盛服之康


    五皮散(飲)

    五皮散用五般皮
    ,陳苓姜桑大腹齊;或用五加去桑白
    ,脾虛腹脹頗相宜


    祛濕劑之溫化水濕━苓桂術(shù)甘湯

    苓桂術(shù)甘化飲劑,健脾又溫膀胱氣
    ;飲邪上逆氣沖胸
    ,水飲下行眩暈去。

    真武湯

    真武湯壯腎中陽
    ,苓芍術(shù)附加生姜
    ;少陰腹痛寒水聚,悸眩瞤惕急煎嘗


    萆解分清飲

    萆解分清石菖蒲
    ,草梢烏藥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嘗
    ,淋濁流連自可除


    實(shí)脾散

    實(shí)脾苓術(shù)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樸
    ,虛寒陰水效堪夸。

    祛濕劑之祛風(fēng)勝濕━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草獨(dú)芎
    ,蔓荊蒿本加防風(fēng)
    ;濕邪在表頭腰痛,發(fā)汗升陽經(jīng)絡(luò)通


    獨(dú)活寄生湯

    獨(dú)活寄生艽防辛
    ,歸芩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
    ,冷風(fēng)頑痹屈能伸


    祛痰劑之燥濕化痰━二陳湯

    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氣祛痰兼燥濕
    ;濕痰為患此方珍。

    溫膽湯

    溫膽湯中苓半草
    ,枳竹陳皮加半棗
    ;虛煩不眠證多端
    ,此系膽虛痰上擾


    祛痰劑之潤燥化痰━貝母瓜蔞散

    貝母瓜蔞花粉研
    ,陳皮桔梗茯苓添;嗆咳咽干痰難咯
    ,清肺潤燥化痰涎


    祛痰劑之清熱化痰━清氣化痰丸

    清氣化痰杏瓜蔞,茯苓枳芩膽星投
    ;陳夏姜汁糊丸服
    ,專治肺熱咳痰稠。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連半蔞
    ,寬胸開結(jié)滌痰優(yōu)
    ;膈上熱痰痞滿痛,舌苔黃膩脈浮滑


    祛痰劑之溫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
    ,痰飲咳嗽常用方;氣降仍咳胸猶滿
    ,速化寒飲保安康


    三子養(yǎng)親湯

    三子養(yǎng)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湯
    ;大便實(shí)硬加熟蜜
    ,冬寒更可加生姜。

    祛痰劑之治風(fēng)化痰━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苓草橘紅棗生姜
    ;眩暈頭痛風(fēng)痰盛,痰化風(fēng)熄復(fù)正常


    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
    ,紫菀荊陳百部研;鎮(zhèn)咳化痰兼解表
    ,姜湯調(diào)服不必煎


    消導(dǎo)化積劑之消食導(dǎo)滯━枳術(shù)丸

    枳術(shù)丸是消補(bǔ)方,荷葉燒飯作丸嘗


    曲蘗枳術(shù)丸

    若加麥芽與神曲
    ,消食化滯力更強(qiáng)。

    橘半枳術(shù)丸

    枳術(shù)丸加橘半夏
    ,健脾祛痰兩兼長


    香砂枳術(shù)丸

    香砂枳術(shù)理氣滯,消食開胃氣芳香


    保和丸

    保和神曲與山楂
    ,陳翹萊菔苓半夏
    ;消食化滯和胃氣,煎服亦可加麥芽


    大安丸

    保和加術(shù)名大安
    ,建脾消滯又何難。

    枳實(shí)導(dǎo)滯丸

    枳實(shí)導(dǎo)滯曲連芩
    ,大黃術(shù)澤與茯苓
    ;食濕兩滯生郁熱,胸痞便秘此方尋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
    ,枳柏黃連莪術(shù)齊;大黃牽牛加香附
    ,熱滯瀉痢皆相宜


    健脾丸

    止嗽散桔草白前,肉蔻香連合砂仁
    ;楂肉山藥曲麥炒
    ,消補(bǔ)兼施不傷正。

    消導(dǎo)化積劑之消痞化積━枳實(shí)消痞丸

    枳實(shí)消痞四君先
    ,麥芽夏曲樸姜連
    ;脾虛痞滿結(jié)心下,痞消脾健樂天年


    驅(qū)蟲劑━烏梅丸

    烏梅丸用細(xì)辛桂
    ,黃連黃柏及當(dāng)歸;人參椒姜加附子
    ,溫腸瀉熱又安蛔


    癰瘍劑━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穿山甲
    ;貝母花粉兼乳沒
    ,草芍皂刺酒煎嘉;一切癰疽能潰敗
    ,潰后忌服用勿差


    陽和湯

    陽和湯方主陰疽,鹿膠桂麻姜炭地
    ;白芥甘草同煎服
    ,溫補(bǔ)通滯瘡自愈。

    大黃牡丹湯

    金匱大黃牡丹桃
    ,冬瓜仁又加芒硝
    ;腸癰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膿服之消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451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通過對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
    、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白芍藥
    、當(dāng)歸
    、云母粉、白術(shù)
    、茵芋葉
    、木香、仙靈脾
    、甘草
    、川續(xù)斷,各一兩
    。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