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加減黃芩知母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02:44:58

    加減黃芩知母湯

    處方 : 黃芩2錢

    ,知母2錢
    ,桑白皮3錢
    ,天花粉3錢
    ,杏仁2錢(去皮尖)
    ,焦山梔2錢
    ,川貝(另包,沖服)
    ,桔梗2錢
    ,生甘草1錢,煅牡蠣2錢
    ,元參3錢
    ,郁金1錢5分。

    功能主治 : 傷肺疬

    ,因咳嗽日久所致

    用法用量 : 如挾初感風寒,酌加荊芥

    、防風

    摘錄 : 《疬科全書》

    請各位中醫(yī)大夫來幫幫我
    ,謝謝大家的好心了。好人有好報
    !希望大家?guī)蛶臀遥?/span>

    你好

    ,在無性興奮狀態(tài)下陰莖容易勃起,且久久不倒
    ,或者房事后仍不衰軟,即為陰莖異常勃起癥
    ,中醫(yī)稱為陽強

    陽強多由于情志不舒,肝郁化火
    ,火灼宗筋
    ,致使筋體拘急;或濕熱閉阻宗筋脈道
    ,脈絡(luò)郁阻
    ,而致莖體強硬不衰;或因房事過度
    ,精液久泄
    ,耗損真陰,陰虛陽亢
    ,而致莖體脈絡(luò)瘀阻而堅硬不倒


    陽強的辨證論治
    肝火亢盛型:
    【證見】 陰莖無故堅硬勃起,或交媾后仍堅硬挺勃
    ,久久不衰
    ,常伴有莖中疼痛,面紅目赤
    ,煩躁易怒
    ,唇干口燥。舌質(zhì)邊紅
    ,苔黃膩
    ,脈弦數(shù)。
    【治法】 清肝瀉火

    【方藥】
    1.主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龍膽草9克,黃芩9克
    ,梔子9克
    ,澤瀉10克
    ,木通10克,車前子12克
    ,當歸10克
    ,柴胡9克,生地黃18克
    ,甘草6克
    ,桃仁9克,紅花6克
    ,王不留行1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2.單方驗方:(1)龍膽瀉肝湯加黑豆方
    。處方:柴胡6克,龍膽草6克
    ,木通6克
    ,澤瀉9克,生地黃9克
    ,車前子9克
    ,黃芩9克,梔子9克
    ,當歸9克
    ,黑豆60克,生甘草梢3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l劑。
    (2)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龍膽草10克
    ,梔子10克
    ,黃芩10克,柴胡10克
    ,生地黃20克
    ,車前子10克,澤瀉10克
    ,當歸10克
    ,夏枯草10克,玄明粉10克(沖服)
    ,木通9克
    ,遠志6克,膽南星6克,甘草5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陰虛火旺型:
    【證見】 陰莖易舉
    ,舉而難倒
    ,性交時立即精泄而收;咽干口燥
    ,五心煩熱
    ,失眠盜汗,腰膝酸軟
    ,遺精早泄
    。舌質(zhì)紅,苔少
    ,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清熱,益腎安神

    【方藥】
    1.主方 (1)大補陰丸加減處方:黃柏10克,知母10克
    ,熟地黃24克
    ,龜板20克,山茱萸12克
    ,山藥20克
    ,豬脊髓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 (2)若因勞心勞神過度,引起虛火亢盛而致者
    ,宜滋陰清火
    ,養(yǎng)心安神,可選引火兩安湯玄參18克
    ,麥冬12克
    ,牡丹皮9克,沙參15克
    ,黃連9克
    ,肉桂3克(沖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蛴眉訙p濟心丹
    ,人參10克,炒酸棗仁10克,熟地黃24克
    ,玄參20克
    ,麥冬10克,牡丹皮9克
    ,蓮子心6克
    ,茯苓12克。
    2.單方驗方:(1)玄參軟堅湯處方:生地黃20克
    ,地骨皮20克
    ,天冬20克,玄參15克
    ,知母15克
    ,赤芍15克,桃仁15克
    ,黃柏12克
    ,淡竹葉12克,路路通12克
    ,地龍12克
    ,木通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2)麥冬知母湯處方:玄參50克,麥冬50克
    ,知母10克
    ,黃柏10克,肉桂5克(為末另服)
    。水煎服
    ,每日l劑。
    (3)養(yǎng)陰清熱湯處方:生地黃12克
    ,龜板12克
    ,黃柏9克,知母9克
    ,牛膝9克
    ,木通5克,龍膽草5克
    ,山茱萸9克
    ,玄參9克。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l劑


    敗精阻竅型:
    【證見】 欲念時起,陽強不倒,或交媾之后仍持續(xù)勃起不收
    ,莖硬刺癢
    ,少腹拘急。苔薄膩
    ,脈弦細澀

    【治法】 祛除敗精,通竅柔筋

    【方藥】
    1.主方虎杖散合活絡(luò)效靈丹加減處方:虎杖15克
    ,麝香2克,當歸15克
    ,丹參20克
    ,乳香6克,沒藥6克
    ,地龍lO克
    ,夜交藤15克,三棱9克
    ,莪術(shù)9克
    ,滑石30克,甘草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2.中成藥 (1)復方丹參片
    ,每次服4片,每日3次
    ,開水送服
    。(2)大黃廑蟲丸,每次服9克
    ,每日3次
    ,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1)當歸桃仁湯處方:當歸10克
    ,穿山甲9克
    ,白芍15克,生地黃15克
    ,桃仁9克
    ,三棱9克,莪術(shù)9克
    。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2)桃紅活血湯處方:桃仁9克,紅花9克
    ,王不留行12克
    ,黨參15克,黃芪15克
    ,升麻9克
    ,桔梗6克,菟絲子12克
    ,肉蓯蓉9克
    ,黃柏9克。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陽強的飲食療法:
    1、黑豆甘草飲:黑豆15克
    ,甘草6克
    ,水煎湯頻服。適用于陰虛火旺型陽強

    2
    、桃仁煲墨魚湯:桃仁10克,墨魚1條(約250克)
    。墨魚洗凈切塊
    ,連骨煲湯,調(diào)味飲湯食魚
    。適用于敗精阻竅型陽強

    3、益母草烏豆糖水:益母草30克
    ,烏豆60克
    ,加水3碗煎至1碗,調(diào)入紅糖適量服食

    生姜+ 桂枝+ 甘草

    生姜+ 桂枝+ 甘草

    ,共34個方劑使用:

    柴胡桂枝湯,大青龍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茯苓甘草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去芍藥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栝蔞桂枝湯,桂枝湯,厚樸七物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救逆湯,茯苓澤瀉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澤漆湯,竹葉湯,溫經(jīng)湯

    1.【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fā)熱
    、微惡寒
    、肢節(jié)煩痛、微嘔
    、心下支結(jié)
    、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8條.太陽中風
    ,脈浮緊
    、發(fā)熱、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服之則厥逆
    、筋惕肉,此為逆也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9條.傷寒
    ,脈浮緩,身不疼
    ,但重
    ,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大青龍湯發(fā)之


      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
    ,大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亦主之。

    3.【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52條.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
    ,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4.【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2)【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
    ,當服茯苓甘草湯
    ,卻治其厥,不爾
    ,水漬入胃
    ,必作利也。

    5.【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6.【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1條.太陽病
    ,項背強幾幾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
    ,氣上沖胸
    ,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葛根湯主之


    7.【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
    ,脈洪大者
    ,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
    ,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8.【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皮)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7條.太陽病
    ,發(fā)熱惡寒
    ,熱多寒少,脈微弱者
    ,此無陽也
    。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9.【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
    ,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搏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
    ,不嘔
    、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
    ,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2)【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
    ,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術(shù)湯主之。

    10.【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第279條.本太陽病
    ,醫(yī)反下之
    ,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1.【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0條.太陽病
    ,發(fā)汗
    ,遂漏不止,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2.【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
    。氣從少腹上沖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2)【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第3條.發(fā)汗后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13.【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
    ,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8條.喘家
    ,作桂枝湯,加厚樸
    、杏子佳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14.【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62條.發(fā)汗后
    ,身疼痛
    ,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15.【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第279條.本太陽病
    ,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6.【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
    ,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7.【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
    ,去皮尖及兩仁者)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3條.太陽病
    ,得之八九日,如瘧狀
    ,發(fā)熱惡寒
    ,熱多寒少
    ,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發(fā)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
    ,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
    、更下
    、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8.【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
    ,破八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2條.若微惡寒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19.【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12條.傷寒脈浮
    ,醫(yī)以火迫劫之
    ,亡陽,必驚狂
    、臥起不安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2)【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第12條.火邪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20.【桂枝去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1條.太陽病,下之后
    ,脈促
    、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促
    ,一作縱。)

    21.【小建中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0條.傷寒
    ,陽脈澀
    ,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
    ;不瘥者
    ,小柴胡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3)【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第13條.虛勞里急
    ,悸,衄
    ,腹中痛
    ,夢失精,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4)【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第22條.男子黃
    ,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5)【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第18條.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22.【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77條.傷寒脈結(jié)代
    、心動悸
    ,炙甘草湯主之。

    23.【栝蔞桂枝湯】: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1)【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第11條.太陽病
    ,其證備
    ,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
    ,此為痙
    ,栝蔞桂枝湯主之。

    24.【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2條.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fā)
    ;陰弱者
    ,汗自出。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3條.太陽病
    ,頭痛、發(fā)熱
    、汗出
    、惡風,桂枝湯主之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5條.太陽病
    ,下之后,其氣上沖者
    ,可與桂枝湯
    ,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
    ,不得與之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
    ,若吐
    、若下、若溫針
    ,仍不解者
    ,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
    ,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
    、汗不出者
    ,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
    ,勿令誤也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7條.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
    ,得之則嘔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19條.凡服桂枝湯吐者
    ,其后必吐膿血也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4條.太陽病
    ,初服桂枝湯,反煩
    ,不解者
    ,先刺風池、風府
    ,卻與桂枝湯則愈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
    ,脈洪大者
    ,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
    ,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6條.服桂枝湯
    ,大汗出后
    ,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
    ,仍頭項強痛
    、翕翕發(fā)熱、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第29條.傷寒脈浮
    、自汗出、小便數(shù)
    、心煩
    、微惡寒、腳攣急
    ,反與桂枝
    ,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
    ,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若重發(fā)汗
    ,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2條.太陽病
    ,外證未解,脈浮弱者
    ,當以汗解
    ,宜桂枝湯。

      1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4條.太陽病
    ,外證未解
    ,不可下也,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湯。

      1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45條.太陽病
    ,先發(fā)汗不解
    ,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脈浮
    ,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
    ,宜桂枝湯


      1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榮氣和者
    ,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
    。以榮行脈中
    ,衛(wèi)行脈外
    。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
    。宜桂枝湯


      1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4條.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
    、自汗出
    ,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
    。先其時發(fā)汗則愈
    ,宜桂枝湯。

      1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有熱者
    ,與承氣湯;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
    ,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
    ;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1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57條.傷寒發(fā)汗已解
    ,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
    ,可更發(fā)汗
    ,宜桂枝湯。

      1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63條.發(fā)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2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
    ,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急當救里
    ;后身疼痛
    ,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
    ,救里宜四逆湯
    ,救表宜桂枝湯


      2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第95條.太陽病,發(fā)熱
    、汗出者
    ,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者
    ,宜桂枝湯。

      2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62條.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湯
    ;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2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
    、惡寒者
    ,表未解也。不可攻痞
    ,當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
    ,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2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
    、汗出多
    、微惡寒者,表未解也
    ,可發(fā)汗
    ,宜桂枝湯。

      2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第240條.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
    ,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
    ;脈浮虛者
    ,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
    ,發(fā)汗宜桂枝湯


      26)【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第276條.太陰病
    ,脈浮者,可發(fā)汗
    ,宜桂枝湯


      2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里
    ,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28)【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
    ,宜桂枝湯小和之


      2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36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里
    ,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30)【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第1條.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無寒熱
    ,名妊娠,桂枝湯主之
    。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
    ,設(shè)有醫(y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
    ,則絕之


    25.【厚樸七物湯】:厚樸半斤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

      1)【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

        第9條.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
    ,脈浮而數(shù)
    ,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26.【桂枝加黃芪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第29條.黃汗之病
    ,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
    ,此屬歷節(jié)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
    ,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fā)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若身重
    ,汗出已輒輕者
    ,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腰髖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身疼重
    ,煩躁
    ,小便不利,此為黃汗
    ,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2)【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27.【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三兩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于一枚(炮)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第31條.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29.【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第18條.胃反
    ,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澤瀉湯主之。

    30.【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shù)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1)【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 】:

        第8條.諸肢節(jié)疼痛
    ,身體魁羸
    ,腳腫如脫,頭眩短氣
    ,溫溫欲吐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31.【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第8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fā)落
    ,脈極虛芤遲
    ,為清谷、亡血
    、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2.【澤漆湯】:半夏半升紫參五兩(一作紫菀) 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
    ,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兩 白前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第9條.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33.【竹葉湯】:竹葉一把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1)【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第9條.產(chǎn)后中風發(fā)熱
    ,面正赤,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


    34.【溫經(jīng)湯】: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 芎窮二兩 芍藥二兩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阿膠二兩 生姜二兩 牡丹皮二兩(去心) 甘草二兩 半夏半斤 麥門冬一升(去心)

      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第9條.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
    ,數(shù)十日不止
    ,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
    ,腹?jié)M
    ,手掌煩熱,唇口干燥
    ,何也
    ?師曰: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
    。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457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如黍米大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澤瀉1錢
    ,陳皮8分
    ,甘草3分,生姜
    、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神曲1斤
    ,麥芽1斤
    ,山楂1斤,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9g,炒白術(shù)9g
    ,桂枝9g
    ,赤芍9g,白芍9g
    ,生姜3片
    ,大棗7枚。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歸
    、云母粉
    、白術(shù)、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甘草
    、川續(xù)斷
    ,各一兩。炮制 : 上挫
    ,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春五日
    、夏三日
    、秋七日、冬十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