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六神通解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05:03:08
加味六神通解散
處方 : 麻黃
、甘草、石膏
、黃芩
、滑石、蒼術(shù)
、川芎
、羌活、細辛
。
功能主治 : 時行3月后
,謂之晚發(fā),頭痛身熱惡寒
,脈洪數(shù)
。

用法用量 : 水2鐘,加生姜3片
,捶法
,入豆豉1撮,蔥白2莖
,水煎
,熱服。取汗
,中病即止
。先用沖和湯,不愈
,后服此湯
。
摘錄 : 《赤水玄珠》卷十八
三蟲神解散簡介
目錄1拼音2《遵生八箋》卷十八 2.1方名2.2組成2.3主治2.4三蟲神解散的用法用量2.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三蟲神解散 1拼音 sān chóng shén jiě sǎn
2《遵生八箋》卷十八
2.1方名
三蟲神解散
2.2組成
二蠶綿(燒灰)1錢,竹蛀末1錢
,壁蟢兒窠白衣(燒灰存性)1錢
。
2.3主治
下疳。
2.4三蟲神解散的用法用量
散上妙甚
。
2.5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
古籍中的三蟲神解散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 三服
。按∶
張三豐仙傳方云∶此治黃腫如土色,其效如神
。李時珍云∶絳礬丸不及此方之妙
。加味連茹橘半湯小...
《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卷之二證治提綱]附∶證治賦 麻黃湯發(fā)臘月寒傷營,桂枝湯散冬天風傷衛(wèi)
。九味羌活湯發(fā)三時之表
,(三時傷寒,春夏秋也
。)六神通解散理晚...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發(fā)表法 凡能發(fā)汗
、發(fā)、發(fā)疹
、發(fā)斑
、發(fā)丹、發(fā)痧
、發(fā)
、發(fā)痘等方,皆謂之發(fā)表法
。溫熱病
,首貴透解其伏邪,而伏邪初發(fā)...
《本草便讀》:[谷部谷類]小粉 一切腫瘍
。用醋敷圍可解散
。諸般熱毒。隨方取用性酸涼
。(小粉乃麥麩洗面筋時澄下之粉也。本屬甘涼之性
。服...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發(fā)散藥
、退熱藥](一)溫散風寒
麻黃的相關(guān)論述
①《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wèi)實上藥,桂枝治衛(wèi)虛之藥
。桂枝
、麻黃,雖為太陽證藥
,其實榮衛(wèi)藥也
。肺主衛(wèi)(為氣),心主榮(為血)
,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
,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
,用麻黃桂枝
,即湯液之源也
。”
②本草經(jīng)疏》:“麻黃
,輕可去實
,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
。專主中風傷寒頭痛
,溫瘧,發(fā)表出汗
,去邪氣者
,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于陽分皮毛之間
,則腠理閉拒
,榮衛(wèi)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
,此藥輕清
,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
;咳逆上氣者
,風寒郁于手太陰也;寒熱者
,邪在表也
;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
;風脅痛者
,風邪客于脅下也,斯皆衛(wèi)實之病也
。衛(wèi)中風寒之邪既散
,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
,若在春夏
,非所宜也。破堅積聚
,亦非發(fā)表所能
。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泄衛(wèi)中風熱
,乃確論也
。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③《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
,為發(fā)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
,始為相宜
。雖發(fā)熱惡寒,茍不頭疼
、身痛
、拘急、脈不浮緊者
,不可用也
。雖可汗之癥,亦當察病之重輕
,人之虛實
,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
,若不可汗而誤汗
,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
,或亡陽
,或血溢而成壞癥,可不兢兢致謹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④《藥品化義》:“麻黃,為發(fā)表散邪之藥也
。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
,斷不可用。若誤用之
,自汗不止
,筋惕肉矚,為亡陽癥
。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開
,如患足太陽經(jīng)癥
,波時寒變?yōu)闇夭。苛p用
,人六神通解散
,通解表里之邪,則榮衛(wèi)和暢。若夏至前后
,陽氣浮于外
,膚膜開泄,人皆氣虛
,如患足太陽經(jīng)癥
,寒又變熱癥,不可太發(fā)汗
,使其元氣先泄
,故少用四、五分人雙解散
,微解肌表
,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
,卓越千古
。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
,咳嗽聲啞
,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
,用人三拗湯以發(fā)散肺邪
,奏功甚捷。剖疹子
,當解散熱邪
,以此同杏仁發(fā)表情肺,大有功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⑤《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
,宣泄氣機
,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
,實為開肺
,雖曰散寒,實為泄邪
,風寒固得之而外散
,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于《本草》主中風傷寒
,去邪熱氣
,除寒熱之說,及后人并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
,溫瘧嵐瘴
,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
,以麻黃與桂枝井行
,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
,即不專主散寒發(fā)汗矣
。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
,茍為肺氣郁窒
,治節(jié)無權(quán),即當惜其輕揚
,以開痹著
,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
,后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
,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
,然以開在內(nèi)之閉塞
,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
,而鼻塞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粺嵝爸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而為濁涕鼻淵
;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
;火氣的肺
,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nèi)烙
,新涼外束
,干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
,保全清肅之要務(wù)
,較之杏、貝苦降
,桑皮
、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
。麻黃性質(zhì)最輕
,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
,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
,不過言其溫和升發(fā)之義耳。乃流俗畏之
,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
,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jīng)疏》更為過甚之詞
,競有味大辛
、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發(fā)汗
,必熱服溫覆
,乃始得汗,不加溫覆
,并不作汗
,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jù)者
。且亦惟寒邪在表
,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
。若用以泄肺開暗
,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
,何況輕揚之性
,一過無余,亦必不能大汗頻仍
,留戀藥力
,釀力巨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br>⑥《本經(jīng)》:“主中風
、傷寒頭痛,溫瘧
。發(fā)表出汗
,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
,除寒熱
,破堅積聚
。”
⑦《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
,風脅痛
,字乳余疾。上好唾
,通腠理
,解肌,泄邪惡氣
,消赤黑斑毒
。”
⑧《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
,皮肉不仁
。”
⑨《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
、香臭不聞
,肺寒咳嗽?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⑩《綱目》:“散赤口腫痛
,水腫,風腫
,產(chǎn)后血滯
。”
紫蘇葉的文獻記載
紫蘇出自陶弘景: (紫蘇)葉下紫色
,而氣甚香
,其無紫色、不香
、似茬者
,名野蘇,不任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侗静輬D經(jīng)》:紫蘇,葉下紫色
,而氣甚香
,夏采莖葉,秋采實
。蘇有數(shù)種
,有水蘇、白蘇
、魚蘇
、山魚蘇
,皆是荏類。白蘇方莖圓葉
,不紫
,亦甚香,實亦入藥
。魚蘇似菌陳,大葉而香
,吳人以煮魚者
,一名魚舒。生山石間著名山魚蘇
,主休息痢
,大小溪頻數(shù),干末米飲調(diào)服之
,效
。《綱目》:紫蘇
、白蘇
,皆以二、三月下種
,或宿子在地自生
。其莖方,其葉圓而有尖
,四圍有鋸齒
;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
,其面背皆白者
,即白蘇,乃荏也
。紫蘇嫩時采葉
,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ZU食甚香
,夏月作熟湯飲之
。
五、六月連根采收
,以火煨其根
,陰干,則經(jīng)久葉不落
。八月開細紫花
,成穗作房如荊芥穗
。九月半枯時收子,子細如芥子而色黃赤
,亦可取油如茬油
。今有一種花紫蘇;其葉細齒密紐如剪成之狀
,香色莖子并無異者
,人稱回回蘇。紫蘇在中國種植應(yīng)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
,主要用于藥用
、油用、香料
、食用等方面
,其葉 (蘇葉)、梗 (蘇梗)
、果(蘇子)均可入藥
,嫩葉可生食、作湯
,莖葉可淹漬
。近些年來,紫蘇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質(zhì)及營養(yǎng)成分
,成為一種倍受世界關(guān)注的多用途植物
,經(jīng)濟價值很高。俄羅斯
、日本
、韓國、美國
、加拿大等國對紫蘇屬植物進行了大量的商業(yè)性栽種
,開發(fā)出了食用油、藥品
、淹漬品
、化妝品等幾十種紫蘇產(chǎn)品。
1
、《別錄》:主下氣
,除寒中。
2.孟詵:除寒熱
,治冷氣
。
3.《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
,止霍亂轉(zhuǎn)筋
,開胃下食
,并(治)一切冷氣,止腳氣
。
4.《本草圖經(jīng)》:通心經(jīng)
,益脾胃。
5.《履巉巖本草》:止金瘡出血
;療痔疾
,煎湯洗之。
6.《滇南本草》:發(fā)汗
,解傷風頭痛
,消痰,定吼喘
。
7.《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
,和血
,溫中,止痛
,定喘
,安胎。
8.《本草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
9.《本草匯言》《綱目》紫蘇
,近世要藥也。其味辛
,入氣分
,其色紫,入血分
。故同橘皮
、砂仁,則行氣安胎
;同藿香
、烏藥,則溫中止痛
;同香附
、麻黃,則發(fā)汗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同芎窮、當歸
,則和血
、散血
;同木瓜、厚樸
,則散濕解暑
,治霍亂腳氣;同桔梗
、枳殼
,則利膈寬腸;同杏仁
、萊菔子
,則消痰定喘。
10.《本草匯言》紫蘇
,散寒氣
,清肺氣,寬中氣
,安胎氣
,下結(jié)氣,花痰氣
,乃治氣之神藥也
。一物有三用焉:如傷風傷寒,頭疼骨痛
,惡寒發(fā)熱
,肢節(jié)不利,或腳氣疝氣
,邪郁在表者
,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氣郁結(jié)而中滿痞塞
,胸膈不利
,或胎氣上逼,腹脅脹痛者
,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皂槡舛鴮捴校辉O(shè)或上氣喘逆
,蘇子可以定喘而下氣
。痰火奔迫,蘇子可以降火而清痰
,三者所用不同
,法當詳之。
11.《藥品化義》紫蘇葉,為發(fā)生之物
。辛溫能散
,氣薄能通,味薄發(fā)泄
,專解肌發(fā)表
,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
,外感霍亂
,濕熱腳氣,凡屬表癥
,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
。丹溪治春分后濕熱病,頭痛身熱
,脊強目痛
,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
、白芷
,入六神通解散
,助其威風
,發(fā)汗解肌
,其病如掃
。取其辛香
,以治抑郁之氣
,停滯胸膈
,入分心氣飲
,開心胸郁熱神妙
。如寒滯腹痛,火滯痢疾
,濕滯泄瀉
,少佐二、三分
,從內(nèi)略為疏表解肌最為妥當
。參蘇飲治虛人感冒風寒,方中一補一散
,良有深意
。如不遵其義,減去人參
,或服之不應(yīng)
,或邪未散而正氣先虛。
12.《本草正義》(紫蘇)致新推陳之宣劑,輕劑也
。故主氣下者
,可使之宣發(fā),氣上者
,可使之宣攝
。葉則偏于宣散,莖則偏于宣通
,子則兼而有之
,而性稍緩。
《本草正義》紫蘇
,芳香氣烈
。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
;上則通鼻塞
,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
;中則開胸膈
,醒脾胃,宣化痰飲
,解郁結(jié)而利氣滯
。今人恒以莖、葉
、子三者分主個癥
。蓋此物產(chǎn)地不同,形狀亦別
,多葉者其莖亦細
,而莖桿大者,則葉又少
,故分析辨治
,尤為精切。葉本輕揚
,則風寒外感用之
,疏散肺閉,宣通肌表
,泄風化邪
,最為敏捷。莖則質(zhì)堅
,雖亦中空
,而近根處偉大豐厚
,巨者徑寸,則開泄里氣用之
,解結(jié)止痛
,降逆定喘,開胃醒脾
,固與開泄外感之旨不同
。而子則滑利直下,降氣消痰
,止嗽潤肺
,又是別有意味。此今人選藥之密
,已與宋金元明不同
,不可謂非藥物學之進境者。
13.《長沙藥解》蘇葉辛散之性
,善破凝寒而下沖逆
,擴胸腹而消脹滿,故能治胸中瘀結(jié)之證而通經(jīng)達脈
,發(fā)散風寒
,雙解中外之藥也。紫蘇)致新推陳之宣劑
,輕劑也
。故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fā)
,氣上者
,可使之宣攝。葉則偏于宣散
,莖則偏于宣通
,子則兼而有之
,而性稍緩
。
中草藥:紫蘇葉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葉
(《藥性論》)
【異名】蘇葉(《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
、尖紫蘇等的葉
。
【植物形態(tài)】①皺紫蘇,又名:赤蘇(《補缺肘后方》)
,紫蘇(《食療本草》)
,紅紫蘇。
一年生草本
,具特異芳香
。莖直立
,高30~100厘米,紫色或綠紫色
,圓角四棱形
,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關(guān)節(jié)的長柔毛
。葉對生
;葉柄長2.5~7.5厘米,有紫色或白色節(jié)毛
;葉片皺
,卵形或圓卵形,長4~12厘米
,寬2.5~10厘米
,先端突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
,邊緣有鋸齒
,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
,下面紫色
;兩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細油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偁罨ㄐ蛏云珎?cè),頂生及腋生
;苞卵形
,全緣;花萼鐘形
,外面下部密生柔毛
,先端唇形,上唇3裂
,下唇2裂
;花冠管狀,先端2唇形
,紫色
,上唇2裂,裂片方形
,先端微凹
,下唇3裂,二側(cè)裂片近圓形
,中裂片橫橢圓形
;雄蕊4
,2強,生于花冠管中部
;子房4裂
,花柱出自子房基部,柱頭2裂
。小堅果褐色
,卵形,含1種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ㄆ?~7月。果期7~8月
。
野生或栽培
,分布幾遍全國。
②尖紫蘇
,又名:野生紫蘇
。
形態(tài)與上種相似。全體被疏柔毛
。葉長卵形
,先端長尖,基部楔形
,下延至葉柄
,具粗圓齒,兩面均平坦
,不皺
,紫色而被毛?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ü谧霞t色或淡紅色
。小堅果褐色至淡黃色。
以上植物的根及近根老莖(蘇頭)
、莖(紫蘇梗)
、宿萼(紫蘇苞)、果實(紫蘇子)亦供藥用
,各詳專條
。
【采集】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葉茂盛花序剛長出時采收
,置通風處陰干
,然后將葉子采下。
【藥材】干燥完整的葉呈卵形或圓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