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圣散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06:36:35
加味四圣散
《直指小兒》卷五:加味四圣散
處方 : 紫草茸、木通、南木香、黃耆(微炒)、川芎
、甘草各等分。
制法 : 上為粗末
。

功能主治 : 小兒瘡痘出不快
,及變陷者。
用法用量 : 煎1錢
,不拘時候服
。大便秘,加枳殼少許
;大便如常
,加糯米100粒(糯米解毒,能釀而發(fā)之)
。
摘錄 : 《直指小兒》卷五
《得效》卷十一:加味四圣散
別名 : 加味四圣飲
處方 : 紫草茸
、木通(去皮節(jié))、南木香黃耆(炒)
、川芎
、甘草、人參各等分
,蟬蛻(去足翼)10個
。
制法 : 上銼散。
功能主治 : 小兒瘡痘出不快
,及變陷倒靨
,小便赤澀,余熱不除
,一切惡候
;或被風吹,復不見
,入皮膚內(nèi)者;小兒痘灌漿時
,熱渴引水或作癢。
用法用量 : 加味四圣飲(《簡明醫(yī)彀》卷六)
。大便秘
,加枳殼少許;大便如常
,加糯米100粒(性解毒
,能釀而發(fā)之)。
摘錄 : 《得效》卷十一
《種痘新書》卷十二:加味四圣散
處方 : 紫草2錢
,木通(去皮)2錢
,川芎4分
,甘草2分,白術3分
,茯苓3分
,糯米木香(另磨)。
功能主治 : 痘疹大便秘結(jié)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摘錄 : 《種痘新書》卷十二
《種痘新書》卷十二:加味四圣散
處方 : 紫草、木通(去節(jié))
、枳殼(炒)
、黃耆、桂枝
、大黃(酒制)各等分
。
功能主治 : 痘癢,便秘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摘錄 : 《種痘新書》卷十二
治濕圣劑——羌活勝濕湯
【藥物組成】:
羌獨活各10克、 防風10克
、藁本10克
、 蔓荊子10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
【主治】
1、濕郁太陽
,肩背痛
,脊痛項強,或一身盡痛
,或身重不能轉(zhuǎn)側(cè)
,脈浮
;邪在少陽
、厥陰,臥而多驚
。
2
、治濕氣在表,頭痛頭重
,或腰脊重痛
,或一身盡痛,微熱昏倦。風濕在表
,頭痛項強
,腰背重痛,一身盡痛
,難以轉(zhuǎn)側(cè)
,惡寒發(fā)熱,脈浮
。
3
、《醫(yī)鏡》顧松園:凡濕從外受者,無論在上在下
,俱以此方隨證加減治之
。
【加減】:
1
、若濕邪較重
,肢體酸楚甚者,可加蒼術
、細辛以助祛濕通絡
;郁久化熱者,宜加黃芩
、黃柏
、知母等清里熱。
2
、如經(jīng)中有寒濕
,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漢防己5分
,輕者附子5分
,重者川烏5分。寒濕重著腰痛
,加附子
。
【方解】 方中羌活、獨活祛風濕
,利關節(jié)
;防風、藁本祛風除濕
,發(fā)汗止痛
;川芎活血,祛風止痛
;蔓荊子治頭風疼痛
;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用具有祛風勝濕之效。
【歌訣】羌活勝濕羌獨用
,芎藁蔓荊草防風
,寒濕在表頭身重 ,發(fā)表祛濕效力雄
。
2.《經(jīng)》曰:風能勝濕
。羌、獨
、防
、藁、芎
、蔓皆風藥也
,濕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
,又皆解表之藥
,使?jié)駨暮钩觯瑒t諸邪散矣
。若水濕在里
,則當用行水滲泄之劑。
藁本----------------------------太陽寒濕
;
荊
、防-------------------------太陽風濕;
二活----------------------------祛風勝濕
,兼通關節(jié)
;
川芎----------------------------升厥明清氣,上治頭痛
;
甘草---------------------助諸藥辛甘發(fā)散為陽
,氣味甘平,發(fā)中有補也
。
3
、其有腰以下重,寒濕之邪留于陰分也
,本方加防己以逐濕
,必兼生附以行經(jīng);或見身重腰沉沉然
,濕熱之邪遍于陽分也
,本方加蒼術以燥濕,必兼黃柏以清熱
,非洞達長沙術附
、桂附、梔子柏皮等方,不能效用其法
。
【變化方】
(1)
、本方除獨活、蔓荊
、川芎
、甘草,加升麻
、蒼術
。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
。
(2)、本方除川芎
,加黃耆
、當歸、蒼術
、升麻
,名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
,陰汗不絕。再加麥芽
、神曲
、豬苓、澤瀉
,除當歸
、黃耆, 亦名升陽除濕湯
,治脾虛瀉痢
。
(3)、本方與九味羌活湯均可祛風勝濕
,止頭身痛
。但九味羌活湯解表之力較本方為著,且辛散溫燥之中佐以寒涼清熱之品
,故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之證
,以惡寒發(fā)熱為主,兼口苦微渴
;本方善祛一身上下之風濕
,而解表之力較弱,故主治風濕客表之證,以頭身重痛為主
,表證不著
。
【運用】
1.辨證要點 臨床應用以頭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
2.現(xiàn)代運用 用于風濕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質(zhì)增生癥
、強直性脊柱炎等屬風濕在表者
。
3
、羌活勝濕湯可治五更泄
“五更泄”又稱腎泄
、晨泄,即天尚未明就要起床拉肚子
,影響睡眠不說
,而且有腹痛、氣脹
、解不凈之感
。以往認為系腎陽不足,命門大衰
,陰寒獨盛所致
,常以四神丸、五味子散治之
,但經(jīng)臨床實際應用
,療效不佳。近改用“羌活勝濕湯”加味治療多例
,果見效果
。其原因為五更泄的陽虛證候不顯,而脾虛濕盛卻突出
,是病在脾而不在腎
。
1、可加白芷
、升麻
、葛根、白術
、白芍等
,目的在于“下者舉之”,使清陽上升
,挽回中氣下陷之勢
。泄瀉水多
,小便澀者+澤瀉、豬苓
、陳皮等
;
2、大便夾有粘液
,腹痛而便后仍不舒暢者+黃連
、白芍、陳皮
、木香
、吳萸等;
3
、如藥后腹痛緩
,粘液除,但困倦乏力者
,即以升陽益胃湯去澤瀉
、半夏調(diào)理之;
4
、倘陽氣下陷
,而虛火上沖,頭暈目眩
,兩腳發(fā)軟
,夜間盜汗,這是熱傷元氣之故
,舌上必罩薄黃膩苔
,脈見滑象或數(shù)或大,可加用黃柏
、黃連等苦寒堅陰,其癥自退
。
以上方法治之
,一般一周左右開始見效,半月左右顯效而愈
。此外
,如經(jīng)治療病情穩(wěn)定,晨泄亦止
,但腹中微痛尚存
,腸鳴矢氣未全消者,可用升陽湯鞏固善后
,此方肝脾兩顧
,益氣兼和營活血
。因此病在調(diào)理中,應當顧及血分
,但不宜多用熟地
、當歸等陰膩滋潤之藥,否則易致滑泄
,應當提防
。
魯迅的生平
魯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
魯迅是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
。原名周樹人
,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
魯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里
。紹興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的地方,保留有眾多的名勝
,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留下的遺跡,近代反清女杰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
,等等
。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xiāng)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
,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
,更強的鬼魂”——女吊;另一個是腰束草繩
,腳穿草鞋
,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鄉(xiāng)土傳統(tǒng)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魯迅的一生
。
魯迅從小就表現(xiàn)出活潑的性格。因為外祖母家在農(nóng)村
,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nóng)民小朋友
,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劃著白色的小航船
,趕去看戲
;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
,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后園里
,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
;蟋蟀彈琴
,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
;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
,開發(fā)與培養(yǎng)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
,到“三味書屋”
,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為師
,一直讀到17歲
。在這里,他熟讀了儒家的經(jīng)典
,又在課余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
,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
、人事
,也注意觀察自然
。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
,為魯迅以后思想與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
,祖父因故入獄
,不得不隨著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后父親病重
,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
。作為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jīng)常出入于當鋪與藥店
,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
,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后因庸醫(y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
,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
、文化
、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1898年
,18歲的魯迅
,揣著慈母多方籌措的8塊銀元
,離開了家鄉(xiāng),到異地去尋求新的出路
。他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
,后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求學期間
,魯迅開始接觸物理
、數(shù)學、化學等現(xiàn)代自然科學知識
,并閱讀外國文學與科學著作
。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更給他帶來了一陣驚喜
,他從《天演論》所介紹的進化論學說里
,接受了一種自強、自立
、自主的人生哲學
,同時強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競爭的世界里,處于落后地位的中華民族的危機
。
1902年
,魯迅東渡日本,兩年后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
,進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
,希望畢業(yè)以后回國救治像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在仙臺
,他雖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那樣關心自己的老師
,但也不時受到歧視;特別是有一次課堂里放映記錄日俄戰(zhàn)爭的幻燈畫片
,看到一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
,旁邊竟站著一群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刺激
,由此覺悟到醫(y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y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為重要
,改變中國第一要著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當推文藝
。于是魯迅決定棄醫(yī)從文
。他和朋友們熱烈地討論著: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
、1908年公開發(fā)表了第一批論文
,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喚“精神界之戰(zhàn)士”
。
魯迅于1909年回國后
,一直在痛苦地思索
,沉默了將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
,才在朋友的鼓動下
,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fā)表在《新青年》雜志上
。這是中國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
。小說通過一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tǒng)提出了大膽的質(zhì)問:“從來如此
,便對么?”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
,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fā)表后
,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
,魯迅一發(fā)不可收,連續(xù)寫了多篇小說
,后來編為《吶喊》《彷徨》兩本小說集
,分別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后來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追求作過說明
,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
,“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
,“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
,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
,創(chuàng)作了許多以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描寫題材
。魯迅在觀察與表現(xiàn)他的小說主人公時
,始終關注的是“病態(tài)社會”里的人(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
,在《藥》里
,他僅用一床“滿幅補釘?shù)膴A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
。在《故鄉(xiāng)》里
,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蹲8!返纳羁绦哉谟诿鑼懥讼榱稚┰诜饨ㄉ駲嘞滤械降目植馈t斞竿瑯訃谰亟沂玖酥R分子的精神創(chuàng)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zhàn)多數(shù)的英雄
,在強大的封建傳統(tǒng)的壓力下,像一只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
,又回來停在原地點
,在頹唐消沉中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
,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
,既無力抵御社會經(jīng)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
,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
,是因為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
,使他不能忘卻。于是
,當年在日本幻燈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魯迅稱之為“看客”)
,就不斷地出現(xiàn)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
,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
,大家只是圍觀著取笑他;在《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人們爭先恐后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
,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后
,又立刻唾棄
,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鑒賞著他人的痛苦
,這不僅是麻木
,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藥》里
,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著“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
,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著去“看”他被殺
,茶館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
。先驅(qū)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后
,讀者不難感覺到
,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xiàn)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
。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tài)
,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tài)的“病態(tài)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
,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
,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xiàn)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改造國民性”)特點的
,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
。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
,并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并非現(xiàn)代的前身
,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于是
,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并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
。魯迅在他身上發(fā)現(xiàn)的是“精神勝利法”:盡管阿Q處于未莊社會最底層
,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
,以至王胡
、小D的沖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
,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
,采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tài)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蛘摺伴]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后與被奴役
,沉醉于沒有根據(jù)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
,啪啪響過以后
,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蛘呦蚋跣≌?小尼姑之類)發(fā)泄
,在轉(zhuǎn)嫁屈辱中得到滿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蛘摺白暂p自賤”
,自甘落后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么?”在這些都失靈以后
,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xiàn)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
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
。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
,“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
,天下太平
。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夢
。因為魯迅,人們終于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因此,小說的結(jié)尾
,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
,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里
,都被震動了
。小說后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fā)現(xiàn)了阿Q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
,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nóng)民。這或許表明
,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xiàn)象
;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為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
,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自立于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
魯迅的《吶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現(xiàn)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別”吸引了廣大讀者
。早就有人指出
,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試驗著采用一種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
,充分顯示了魯迅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例如,他的《狂人日記》用的是“日記體”
,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
。《孔乙己》又別出心裁地選用酒店的“小伙計”來講述故事
,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
,同時觀察與描寫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看客(酒客與老板)的麻木與殘酷,而“他”自己也逐漸參與到故事中來
,先是“附和著笑”
,后又冷酷地拒絕了孔乙己教自己識字的好意,終于成為“看客”中的一員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端帯犯浅鋈艘饬系貙⑿≌f的主人公夏瑜置于“幕后”,而以主要篇幅描寫人們對他的犧牲的種種反應
,讓讀者在自己的想象中來完成他的形象
。《故鄉(xiāng)》《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愤@樣的“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
,都講了兩個故事:在講述“他人”的故事(閏土的故事、楊二嫂的故事
、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時
,也在講“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
,兩類故事互相滲透
、影響,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結(jié)構
。魯迅這樣自覺的形式試驗
,使他成為“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先鋒”,深刻地影響著后來的作者
。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
,魯迅還創(chuàng)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詩《野草》(作于1924-1926年
,1927年出版)
。這是兩部寫法與風格迥異的現(xiàn)代散文的經(jīng)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冻ㄏκ啊纷畛蹶懤m(xù)在報刊發(fā)表時
,總題為“舊事重提”,魯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時
,水鄉(xiāng)的夏夜
,在大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談閑天
、說故事的情景
。《朝花夕拾》也是在談閑天
,是對生命的童年時代(“朝花”)的回憶與重提
。于是
,在魯迅生命歷程中,留下印記的人和事都一一流瀉在魯迅的筆端:民間傳說中的“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父親的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藤野先生
,還有我們沒有提及的幼時的保姆“長媽媽”,一生坎坷的老友范愛農(nóng)
,等等
。魯迅是懷著溫馨的愛去回憶的,從中顯露出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
,又內(nèi)含著一種深沉的悲哀
。《野草》是另一類散文
,是“夢”的產(chǎn)物:全書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夢見”為開頭。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奇詭的世界:夜半時分的幻覺中聽見“吃吃”的聲音(《秋夜》)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
,“影”來“告別”(《影的告別》);青白的冰谷中看見“死火”
,“有炎炎的形
,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jié)
,像珊瑚枝”(《死火》)
;“狗”追著“人”,大聲質(zhì)問
,“人”拼命“逃跑”(《狗的駁詰》)……魯迅把他在兒時敷演童話的想象力發(fā)揮到了極致
,借以表達自己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情緒與心理
,對人的生命進行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
。魯迅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讀者也因此有機會借《野草》去窺見魯迅靈魂的深處
。
魯迅在進行小說
、散文創(chuàng)作的同時,又在《新青年》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雜文
。五四前后
,他在北京期間所寫的雜文,編有《熱風》《墳》(其中一部分是世紀初寫的論文)《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集
。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
,魯迅因北方反動勢力的迫害而南下
,先后在廈門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這一時期的雜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
。1927年底
,魯迅定居上海,開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歷程
,并以主要精力進行雜文創(chuàng)作
。先后出版有《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diào)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等。
魯迅曾經(jīng)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jīng)”
,作為一種報刊文體
,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qū)φ诎l(fā)生的社會、思想
、文化現(xiàn)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
,并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
,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
、民眾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最有效的方式
。魯迅又說
,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于有害事物
,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
,并因此把雜文分為“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zhàn)斗
,懷著“立人”的理想
,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
、階級的壓迫
、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
、強者對弱者的侵犯
,等等)。他說他這樣做
,并不是個人的意氣
,而是為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為公仇
,絕非私怨”
。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
,就是一部思想
、文化發(fā)展的歷史
。而作為一個作家,魯迅更為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后人的思想
、情感
、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大眾的靈魂’
,現(xiàn)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里了
。”在這個意義上
,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xiàn)代中國人的“人史”
。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
,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
。
魯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還奉獻出了一本小說集《故事新編》(除3篇寫于20年代
,其他大都寫于1934年和1935年
,1936年出版)。這是身處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對“故事”(古代神話
、傳說與史實)的“新編”(新的闡釋與激發(fā))
。進入魯迅文學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英雄:
女媧(《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