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枳桔二陳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09:08:25
加味枳桔二陳湯
處方 : 陳皮(去白)1錢,半夏錢半
,茯苓1錢3分
,麻黃(去節(jié))5分,桂枝8分,北細辛8分
,杏仁(去皮尖)15粒,甘草1錢,桔梗1錢
,枳殼1錢。
功能主治 : 感冒風寒
,頭痛聲暗
,無汗惡寒,痰凝氣滯
,脈息浮緊
。

用法用量 : 生姜、蔥為引
。
摘錄 : 《會約》卷七
枳殼湯簡介
目錄1拼音2《圣濟總錄》卷九十七:枳殼湯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普濟方》卷三九三 3.1方名3.2組成3.3功效3.4主治3.5枳殼湯的用法用量3.6制備方法 4《圣濟總錄》卷一六六 4.1方名4.2組成4.3主治4.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4.5制備方法 5《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5.5加減5.6制備方法 6《雞峰》卷十七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6.5制備方法 7《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 8《保命集》卷下 8.1方名8.2枳殼湯的別名8.3組成8.4主治8.5枳殼湯的用法用量8.6制備方法8.7附注 9《朱氏集驗方》卷六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 10《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二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11《麻癥集成》卷四 11.1方名11.2組成11.3主治 12《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12.5制備方法 13《治疹全書》卷下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 14《一盤珠》卷十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 15《誠書》卷八 15.1方名15.2組成15.3主治15.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16《癥因脈治》卷三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 17《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17.1方名17.2組成17.3主治 18《蘇沈良方》卷三 18.1方名18.2枳殼湯的別名18.3組成18.4主治18.5枳殼湯的用法用量18.6制備方法18.7附注 19《普濟方》卷一八五 19.1方名19.2組成19.3主治19.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20《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20.1方名20.2組成20.3主治20.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0.5制備方法 21《圣濟總錄》卷十三 21.1方名21.2組成21.3主治21.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1.5制備方法 22《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22.1方名22.2組成22.3主治22.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2.5制備方法 23《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23.1方名23.2組成23.3主治23.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3.5制備方法 24《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24.1方名24.2枳殼湯的別名24.3組成24.4功效24.5主治24.6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4.7制備方法24.8各家論述24.9附注 25《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25.1方名25.2組成25.3主治25.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5.5制備方法 26《圣濟總錄》卷七十三 26.1方名26.2組成26.3主治26.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6.5制備方法 27《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27.1方名27.2組成27.3主治27.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7.5制備方法 28《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28.1方名28.2組成28.3主治28.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8.5制備方法 29《圣濟總錄》卷十一 29.1方名29.2組成29.3主治29.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29.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枳殼湯 1拼音 zhǐ ké tāng
2《圣濟總錄》卷九十七:枳殼湯
2.1處方
枳殼(去瓤
,麩炒)甘草(炙,銼)各3克 大腹皮19.克(銼)百合 牽牛子(炒)赤茯苓(去黑皮)各30克 赤芍藥 桑根白皮(銼)各9克 郁李仁(湯浸
,去皮
、尖、雙仁
,陰干)15克
2.2制法
上九味
,粗搗篩。
2.3功能主治
治大便不通
,腹脅脹滿膨悶
,食欲不振。
2.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
,用水150毫升
,煎至120毫升,去滓
,空腹時溫服
,以通為度。
2.5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3《普濟方》卷三九三
3.1方名
枳殼湯
3.2組成
枳殼(去瓤
,炒)
、青皮(去瓤)、木香
、丁香
、當歸、縮砂仁
、陳皮(去白)各等分
。
3.3功效
寬中進食。
3.4主治
小兒脾胃不和,癖積脹滿
。
3.5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燒鹽湯調(diào)下
。
3.6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4《圣濟總錄》卷一六六
4.1方名
枳殼湯
4.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1兩
,芍藥1兩,人參1兩
,黃耆(銼)1兩,木通(銼)1兩
,當歸(切
,焙)1兩,桂(去粗皮)1兩
,蒺藜子(炒
,去角)1兩,雞骨(醋炙)1兩
,大黃(銼
,炒)1兩。
4.3主治
產(chǎn)后乳結(jié)核
,或成癰腫
,發(fā)熱疼痛。
4.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
,水1盞
,煎7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
4.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5《圣濟總錄》卷一八四
5.1方名
枳殼湯
5.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5兩
,梔子仁7個,豉(微炒)2合
,大黃(銼
,炒)2兩。
5.3主治
乳石發(fā)動
,干嘔
。
5.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2盞
,煎至1盞
,去滓溫服,空心
、晚后各1次
。
5.5加減
壯強者
,加大黃1兩。
5.6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6《雞峰》卷十七
6.1方名
枳殼湯
6.2組成
皂角黃仁半兩
,枳殼半兩,青皮半兩
。
6.3主治
腸風痔疾
。
6.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米飲調(diào)下
。
6.5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
。
7《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
7.1方名
枳殼湯
7.2組成
枳殼1兩(去瓤,麩炒)
,干姜半兩(炮)
,甘草半兩,前胡(去蘆)1兩
,木香1兩
,半夏1兩(湯洗7次)。
7.3主治
小兒痰實壯熱
,心膈煩悶
,氣不調(diào)順,不早治恐生驚癇者
。
7.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
,水1小盞,加生姜3片
,陳皮1片
,煎至6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
7.5制備方法
上為末。
8《保命集》卷下
8.1方名
枳殼湯
8.2枳殼湯的別名
枳殼散
8.3組成
枳殼(麩炒
,去瓤)3兩
,桔梗3兩,黃芩1兩半
。
8.4主治
久痰胸膈不利
,上焦發(fā)熱者,胸前熱結(jié)
,口噤不語
,右脈沉滑。
8.5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日早用2兩半,水3盞
,煎至2盞
,勻作3服,午時1服
,申時1服
,臨臥時1服。3日7兩半服盡
,再服生半夏湯
。
8.6制備方法
上銼。
8.7附注
枳殼散(《癥因脈治》卷一)
。
9《朱氏集驗方》卷六
9.1方名
枳殼湯
9.2組成
枳殼半斤(面炒
,去瓤),綿黃耆半斤(洗)
。
9.3主治
遠年近日腸風下血。
9.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
,常湯調(diào)下
,不拘時候。
9.5制備方法
上為末
。
10《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二
10.1方名
枳殼湯
10.2組成
枳殼
、射干、升麻
、生地
、黃芩、前胡
、金銀花
、連翹、大黃(炒)
、甘草節(jié)
、犀角汁(臨服加之)。
10.3主治
熛疽
。因肺經(jīng)受熱
,疽發(fā)于兩手五指頭上者。
10.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用水2鐘
,煎1鐘
,1日3服。
11《麻癥集成》卷四
11.1方名
枳殼湯
11.2組成
枳殼
、川樸
、大黃、甘草、紫草
、木通
、陳皮、生地
、楂粉
。
11.3主治
食積氣滯下痢,誤食豬肉
,喘脹氣急
,瀉如敗卵。
12《圣濟總錄》卷一六二
12.1方名
枳殼湯
12.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3分
,甘草3分,胡椒1分
,人參1兩
。
12.3主治
產(chǎn)后霍亂吐利,厥逆不食
。
12.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水1盞,煎至7分
,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12.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13《治疹全書》卷下
13.1方名
枳殼湯
13.2組成
枳殼
、陳皮、厚樸
、山楂
、杏仁、蘇子
、大腹皮
。
13.3主治
疹后誤服參、耆
,喘急腹脹者
。
14《一盤珠》卷十
14.1方名
枳殼湯
14.2組成
枳殼1錢,大黃1錢
,甘草5分
。
14.3主治
麻疹便閉。
15《誠書》卷八
15.1方名
枳殼湯
15.2組成
檳榔
、枳殼
、防風
、橘皮、木通
、紫蘇
、赤芍藥。
15.3主治
驚癇陡作
。
15.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
,水煎服。
16《癥因脈治》卷三
16.1方名
枳殼湯
16.2組成
枳殼
、蘇梗
、桔梗、陳皮
、甘草
。
16.3主治
腸痹,中氣壅閉
,氣逆上沖而喘者
。
17《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17.1方名
枳殼湯
17.2組成
枳殼、陳皮
、厚樸
、大腹皮、甘草
。
17.3主治
痘疹誤服參、耆
,喘急腹脹
。
18《蘇沈良方》卷三
18.1方名
枳殼湯
18.2枳殼湯的別名
桔梗枳殼湯、枳殼桔梗湯
、枳桔湯
18.3組成
桔梗1兩
,枳殼(炙,去瓤)1兩
。
18.4主治
傷寒痞氣
,胸滿欲死。
18.5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用水1升半
,煎減半
,去滓,分2次服
。
18.6制備方法
上銼
,如麻豆大。
18.7附注
桔梗枳殼湯(《活人書》卷十八)
、枳殼桔梗湯(《得效》卷十一)
、枳桔湯(《癥因脈治》卷四)
。
19《普濟方》卷一八五
19.1方名
枳殼湯
19.2組成
枳殼2兩,滑石2兩
,甘草1兩
。
19.3主治
胸痹,脅下秘結(jié)
。
19.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每服3錢,用冷臭橘葉7片同煎
,溫服
。連進3服即解。
20《圣濟總錄》卷二十五
20.1方名
枳殼湯
20.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1兩半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
,白術(shù)1兩
,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
20.3主治
傷寒后
,心腹氣滯脹滿,不能飲食
。
20.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股3錢匕
,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碎)
,同煎至半盞
,去滓,食前溫服
。
20.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21《圣濟總錄》卷十三
21.1方名
枳殼湯
21.2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2兩
,人參1兩
,赤茯苓(去黑皮)1兩。
21.3主治
勞風
,涕唾稠粘
。
21.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
,煎至6分
,去滓溫服。
21.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22《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22.1方名
枳殼湯
22.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1兩
,黃耆(銼)2兩,芎1兩半
,丹參1兩半
,當歸(切,焙)1兩半
,檳榔(銼)1兩半
,芍藥1兩1分,黃芩(去黑心)1兩1分
。
22.3主治
腸痔腫痛生核
,或發(fā)寒熱。
22.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煎至8分,去滓
,空心
、食前溫服。
22.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23《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23.1方名
枳殼湯
23.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半兩,滑石半兩
,大腹皮(銼)半兩
,甘草(炙,銼)3分
,青橘皮(去白
,切,炒)3分
,絡(luò)石根3分,紫蘇莖葉3分
,樸消3分
,麥門冬(去心,焙)3分
,冬葵子3分
,前胡(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
。
23.3主治
傷寒后
,小便不通,臍腹痛
,氣脹
,攻上喘促
。
23.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
,蔥白3寸(切)
,煎至6分,去滓
,食前溫服
。
23.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24《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24.1方名
枳殼湯
24.2枳殼湯的別名
枳殼散
、枳殼煮散
24.3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1兩,京三棱(炮
,銼)1兩
,干姜(炮)半兩,厚樸(去粗皮
,生姜汁炙)半兩
,甘草(炙)半兩,益智仁1兩
,陳橘皮(湯浸
,去白,焙)1兩
,木香半兩
,肉豆蔻(去殼)半兩,蓬莪術(shù)(銼)2兩
,檳榔(銼)2兩
,桂(去粗皮)2兩,青橘皮(湯浸
,去白
,焙)半兩。
24.4功效
順氣寬中
,消散積聚
。
24.5主治
上焦有寒,胸膈滿悶
,背膂引痛
,心腹膨脹,脅肋刺痛
,食飲不下
,噎塞不通,嘔吐痰涎
,口苦吞酸
,羸瘦少力
,短氣煩悶,及痃癖積聚
,驚憂恚氣
。
24.6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
,加生姜3片
,大棗1個(擘),煎至8分
,去滓熱服
,不拘時候。
24.7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24.8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枳殼氣味苦寒
,入足太陰;三棱氣味苦平
,入足厥陰
;橘皮氣味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
;益智仁氣味辛溫
,入足太陰;莪術(shù)氣味苦辛
,入足厥陰
,與三棱同功;檳榔氣味辛溫
,入足太陰
、太陽;肉桂氣味辛熱
,入足厥陰
;干姜氣味辛溫,入手足太明
;厚樸氣味苦辛微溫
,入手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
,入脾;青皮氣味苦辛溫微酸
,入足厥陰
;木香氣味辛溫,入脾
;肉豆蔻氣味辛溫
,入足太陰
、陽明;佐姜
、棗和榮衛(wèi)
。此寬中順氣之方,能治五種積氣
,三焦痞塞
,心疼腹脹,痃癖諸癥
,使中宮之氣流暢
,勿令不宣也。
24.9附注
枳殼散(《本事》卷三)
、枳殼煮散(《證治寶鑒》卷九)
。
25《圣濟總錄》卷五十六
25.1方名
枳殼湯
25.2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半兩
,苦參1兩
,甘草(生,銼)1兩
,燈心2小束(切)
。
25.3主治
風痰心痛,每食粘滑等物
,即吐清水
,痛連胸背不可忍者。
25.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水1盞
,煎至6分,加鹽半錢
,茶末半錢
,去滓溫服,食后再服
。以篦子于喉中引令吐
,吐定更服,以痰盡為度
。吐后宜服茯苓湯
。
25.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26《圣濟總錄》卷七十三
26.1方名
枳殼湯
26.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1兩半
,桔梗(去蘆頭,炒)1兩,人參1兩
,前胡(去蘆頭)1兩
,桂(去粗皮)1兩,檳榔(微煨
,銼)半兩
,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半
。
26.3主治
痃氣腹脹
,兩肋急滿,不能飲食
,頭痛壯熱
,身體疼痛。
26.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水1盞半
,加生姜半棗大(拍破),同煎至7分
,去滓溫服
,1日3次。
26.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27《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27.1方名
枳殼湯
27.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3分,黃連(去須
,炒)1兩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
,甘草(炙
,銼)半兩,阿膠(炙燥)半兩
。
27.3主治
濡瀉
,暴下不止。
27.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水1盞半
,煎至1盞,去滓
,空心溫服
。1日2次。
27.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28《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28.1方名
枳殼湯
28.2組成
枳殼(去瓤
,麩炒)1兩,甘草(炙,銼)半兩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
,干姜(炮)1兩
,赤茯苓(去黑皮)1兩。
28.3主治
久冷痢
。
28.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水1盞半,煎至8分
,去滓
,空心、日午溫服
。
28.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29《圣濟總錄》卷十一
29.1方名
枳殼湯
29.2組成
枳殼(去瓤,麩炒)3兩
。
29.3主治
風瘙癢
。
29.4枳殼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29.5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
古籍中的枳殼湯 《婦人規(guī)》:[上卷胎孕類]安胎 證
,宜涼胎飲、保陰煎之類主之
。若但熱無虛者
,如枳殼湯、一母丸
、黃芩散之類皆可擇用
。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癥因脈治》:[卷四泄瀉論]內(nèi)傷泄瀉 黃芩柴胡青皮龍膽草木通甘草丹皮生地當歸白芍藥清胃湯升麻黃連山梔甘草《癥因脈治》元朱丹溪公元1279...
《證治準繩·幼科》:[集之五·心臟部三痘瘡(中)]喘 嗽,五味子湯
。喘渴
,靨后余毒不除,大便堅實
,前胡枳殼散
。錢氏法,喘而腹?jié)M
,大小便澀者利小便
,不瘥者,...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五·心臟部三痘瘡(中)]喘 嗽,五味子湯
。喘渴
,靨后余毒不除,大便堅實
,前胡枳殼散
。錢氏法,喘而腹?jié)M
,大小便澀者利小便
,不瘥者,...
《痧疹輯要》:[卷三]論治(下)
急求方劑詩歌...!
方劑歌訣
一
、解表劑
1
、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
,喘而無汗服之宜。
【三拗湯】三拗湯用麻杏草
,宣肺平喘效不低
。
【華蓋散】華蓋麻杏紫蘇子,茯苓陳草桑白皮
;風寒束肺痰不爽
,急宜煎服莫遲疑。
【麻黃加術(shù)湯】麻黃湯中加白術(shù)
,濕困身疼總能醫(yī)
。
【麻杏苡甘湯】還有麻杏苡甘劑,風濕發(fā)熱亦可祛
。
【大青龍湯】大青龍用桂麻黃
,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
,解表清熱此為良
。
【桂枝湯】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
,表虛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湯】加入葛根治項強
,又兼汗出與惡風
。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湯加厚樸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
【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用防風
,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加甘草,發(fā)汗祛風力量雄
。
【大羌活湯】九味羌活去白芷
,再加獨活防己知;還把黃連白術(shù)入
,大羌活湯散熱濕
。
【加味香蘇散】加味香蘇陳草風,荊艽姜蔓與川芎
;惡風身熱頭項痛,胸脘滿悶服之松
。
【香蘇散】香蘇散內(nèi)草陳皮
,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痛胸脘悶
,解表又能疏氣機
。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寒內(nèi)停飲
,散寒蠲飲效堪夸。
【小青龍加石膏湯】小青龍把石膏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