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人參、白術(shù)
功能主治 : 惡心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丹溪心法附余》卷九
中藥附子是很常見的
,這類藥物對疾病治療很有用附子理中湯的功效 1
處方:人參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食前服。如血少加當(dāng)歸(一錢),同煎服
2
處方:大附子(炮,去皮
功能主治: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下焦虛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嘔逆泄瀉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時服
3
處方:茯苓2錢,白芍藥2錢,附子2錢,人參2錢,白術(shù)4錢
用法用量:水煎服
4
處方:白術(shù)1錢5分,干姜8分,人參2錢,白茯苓(去皮)3錢,砂仁1錢,厚樸(姜汁炒)8分,蒼術(shù)1錢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5、有治溫補脾腎,固澀止瀉的功效。
附子理中湯加減:
主癥:久病不愈,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便中夾雜有黏液,瀉后則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軟,舌質(zhì)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處方:熟附子9g,黨參15g,白術(shù)12g,茯苓12g,補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吳茱萸3g,厚樸10g,山藥30g,干姜6g,砂仁6g,黃柏炭9g,陳皮10g,甘草6g
。中藥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回陽救逆:用于亡陽證,癥見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脈微欲絕
。主要是腎和心的陽氣絕。臨床往往兼陽氣脫,若陽衰氣脫,大汗淋漓、氣促喘急者,這時僅回陽,對元氣虛脫沒有針對性,所以與大補元氣的人參配伍,以回陽固脫,即參附湯。補火助陽:補火
,就是補命門之火,命門之火就是人體的元陽、腎陽。用于陽虛證。心陽不足,而見心悸氣短、胸痹心痛者,可與人參、桂枝等同用。衛(wèi)陽虛自汗出者,可與黃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溫煦形體。還有脾陽虛,寒濕內(nèi)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瀉,食欲不振,它脾腎雙補,常與黨參散寒止痛:即能溫中,又能溫經(jīng)
白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莖,別稱:獨角蓮
、滴水參、天南星、野芋、禹白附、疔毒豆、芋葉半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消除粉刺:主要體現(xiàn)在祛汗斑
、瘢痕疙瘩、粉刺等;并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劑或防腐劑及護膚品中;白附子性熱主升為陽明之要藥,所以能榮于面。白附子具有燥濕化痰、祛風(fēng)止痙、解毒散結(jié)作用。消除黑色素:中藥白附子具有消除面部黑色素作用
。用白附子研末于睡前洗臉并以白蜜涂于紙上貼面上,則面部黑色素斑可漸消退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智半湯的用法用量5摘錄6《雜病源流犀燭》卷三 6.1方名6.2組成6.3主治6.4附注 附:1古籍中的智半湯 1拼音 zhì bàn tāng
2處方益智仁 半夏各1.5克 蒼術(shù)12克 防風(fēng)6克 白術(shù) 芍藥 茯苓各3克
3功能主治溫胃散寒
4智半湯的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5摘錄《類證治裁》卷七
6《雜病源流犀燭》卷三
古籍中的智半湯 《類證治裁》:[卷之七腸鳴論治]附方 木香木通滑石甘草〔臟寒〕理中湯參術(shù)姜草〔泄瀉〕智半湯益智仁半夏(各五分)蒼術(shù)(四錢)防風(fēng)(二錢)術(shù)...
《類證治裁》:[卷之七]腸鳴論治
。如臟寒有水,理中湯加桂、苓、車前。胃寒泄瀉,智半湯。下氣暫止復(fù)鳴,益中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鸺悠渌悳榆?..《竹林女科證治》:[卷一調(diào)經(jīng)下]白淫證治 泔
《傷寒括要》:[卷下]瘥后喜唾 胃中虛寒
《祖劑》:[卷之一橘皮湯]加味茯苓湯
附子理中湯主治脾胃陽虛,虛寒較甚的
附子理中湯來源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466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