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胃苓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12:57:17
加味胃苓湯
處方 : 陳皮1錢
,茯苓1錢
,白術1錢
,白芍1錢,藿香5分
,人參5分,厚樸5分,山楂5分
,澤瀉5分
,半夏5分
,甘草3分
,豬苓3分
,香附(女人加)1錢
。
功能主治 : 脾胃受傷,胸膈不寬
,兩脅膨脹,小水不利
,面目四肢浮腫者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
,燈心20根
,水2鐘,煎8分
,食前服
。
摘錄 : 《外科正宗》卷四
每天一味中藥——桂枝
【性能】
辛、甘
,溫
。主歸肺、腎、心
、脾經(jīng)
。
【功效】
發(fā)汗解表,溫通經(jīng)脈
,助陽化氣。
【應用】
一
、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浮散
,能“散風寒
,逐表邪
,發(fā)邪汗”。其開腠發(fā)汗之力較麻黃緩和
,且長于宣陽氣于衛(wèi)分
,暢營陰于肌表
,使汗液蒸化有源
,為治外感風寒表證的常用藥物
,無論風寒表實無汗
,或表虛有汗以及陽虛感寒諸證
,皆宜用之。
1.風寒表實證
治風寒外襲
,衛(wèi)陽被遏
,營陰郁阻
,肺氣失宣之惡寒發(fā)熱(惡寒重),無汗
,頭身疼痛
,脈浮緊者,桂枝常與麻黃相須為用
,如《傷寒論》麻黃湯
、《景岳全書》麻桂飲、《癥因脈治》甘草麻桂湯等
。
2.風寒表虛證
治汗出當風
,或表虛感受風寒
,外邪乘虛內犯肌表
,而營衛(wèi)失和,衛(wèi)表不固
,見發(fā)熱,惡風
,汗自出
,脈浮緩者
,桂枝宜與白芍配伍
。桂
、芍相合
,桂枝辛甘通陽
,解散肌表之風寒
,攘外以調衛(wèi);白芍酸苦斂陰
,固護外泄之陰液
,安內以和營。這一特殊配伍
,為《傷寒論》桂枝湯的主要組成。
3.陽虛外感證
本品既發(fā)散風寒
,又溫助陽氣,對素體陽虛而感冒風寒之證
,有標本兼顧之特長
,故尤為適宜。如《傷寒論》桂枝加附子湯
、《溫病條辨》桂枝姜附湯
、《傷寒六書》再造散等
。
此外,桂枝亦可用于治療風寒表證夾濕
,見惡寒發(fā)熱,頭脹如裹
,一身酸楚者
,宜與羌活
、防風等祛風勝濕藥配伍
,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之桂枝羌活湯
。外感風寒
,肺氣失宣之喘咳
,本品外散風寒,除表證
,內利肺氣
,止喘咳,如《傷寒論》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外感風寒
,內有伏飲者
,本品性溫
,外散表寒
,內化水飲,如《傷寒論》小青龍湯。
治療氣虛感冒風寒者
,本品常與黃芪
、人參等同用
,如《傷寒論》桂枝人參湯、《癥因脈治》桂枝黃芪湯
、桂枝續(xù)命湯等。
治療太陽病未盡而入少陽
,癥見發(fā)熱微惡風寒
,微嘔
,心煩者
,本品可與柴胡、黃芩等同用
,如《傷寒論》柴胡桂枝湯
、《癥因脈治》桂枝柴胡湯
。治療太陽陽明合證
,本品可與葛根等同用
,如《癥因脈治》桂枝葛根湯
。表寒里熱者,可與石膏等同用
,如《傷寒論》桂枝二越婢一湯
。
二
、里寒實證
本品既能發(fā)散風寒
,又可溫里祛寒
,故又適宜于里寒實證
。
1.風濕痹證
本品溫經(jīng)散寒,“通經(jīng)絡而開痹澀”。與祛風濕之藥配伍
,可助祛風寒止痹痛之功,故蠲痹方中多用
。因其又長于“行上部肩臂
,能領藥至痛處”,更宜于上肢痹痛者
。治風邪重者,常與羌活
、獨活
、麻黃等同用
,如《名醫(yī)妙方精華千首》生地湯
。治寒邪重者,常與烏頭
、附子
、細辛等同用,如《千金要方》烏頭湯
。治濕邪重者
,常與蒼術、苡仁等同用
,如《醫(yī)醇賸義》桂苓神術散。治療歷節(jié)和風寒濕痹
,常與防風、附子
、白術
、麻黃等同用,祛風除濕
,散寒止痛而不燥熱,如《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治濕熱痹痛
,關節(jié)紅腫
,本品多與清熱藥組成蠲痹除熱之劑
,如《張氏醫(yī)通》桂枝白虎湯。治痹證日久
,氣血不足
,經(jīng)脈瘀滯者
,與益氣
、補血
、活血藥配伍
,如《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
。
2.寒凝血瘀證
本品善入血分
,為溫通血脈之要藥
,且有似肉桂“宣導百藥”之能,與諸活血藥相使
,可增強通脈活血之力
,故為治婦女經(jīng)脈受寒之月經(jīng)失調
、痛經(jīng)
、癥瘕
、產(chǎn)后腹痛等病常用藥
。治婦女沖任虛寒
,瘀血內阻所致之月經(jīng)后期
,量少
,經(jīng)期腹痛,痛經(jīng)及崩漏等
,與桃仁
、芍藥等同用,如《金匱要略》溫經(jīng)湯
。治經(jīng)前瘀滯腹痛者
,與桃仁、芍藥
、生地黃同用
,如《傷寒保命集》桂枝桃仁湯。治婦人血瘀之腹中癥塊,與川芎
、牡丹皮、當歸等配伍
,如《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代運用此方治療婦女子宮肌瘤及卵巢囊腫有效[江蘇中醫(yī)藥
,2012
,44(6): 43]
。此外
,臨床還用本方治療婦女盆腔炎
、產(chǎn)后尿潴留
、惡露不盡
、更年期崩漏
、經(jīng)期綜合征及其他各種內外科病證之有寒凝血瘀者,皆甚有效
。
3.寒凝經(jīng)脈證
本品溫經(jīng)祛寒,和營止痛
,并能“領藥至痛處”,前人稱其為“寒傷營血
,亦不可少之藥
。”故因寒犯經(jīng)脈
,營氣不通之厥逆、陰疽及諸痛證
,均宜使用,如《傷寒論》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以之與當歸、細辛
、木通等同用,治血虛寒阻肢體失于溫養(yǎng)之厥冷或頭、肩
、腰
、腿、足部疼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還以此類方藥治療雷諾病[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0
,34(4):532]
、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吉林中醫(yī)藥
,2006
,26(4):28]
、頸椎病[新中醫(yī)
,2007
,39(1):52]、肩周炎[中國中醫(yī)藥報
,2010-7-14(4)]、凍瘡[臨床合理用藥
,2009
,2(13):18]
。此外
,也可治寒疝疼痛
,如《溫病條辨》椒桂湯
,《金匱要略》烏頭桂枝湯等
。
4.中焦寒證
本品溫中散寒,可“立中州陽氣
,療脾胃虛餒而腹痛”,常用于治療寒犯脾胃之脘腹疼痛
、嘔吐、泄瀉。治脾虛濕盛之吐瀉
、腹脹
,本品配伍白術
、藿香
、木香等,如《醫(yī)學啟源》桂苓白術散
。治虛寒腹痛,以之配伍芍藥
、飴糖
、生姜等,如《金匱要略》小建中湯
。治寒氣腹痛
,二便清利,以之配伍陳皮
、生姜等
,如《癥因脈治》桂枝芍藥湯。治寒凝氣滯腹痛
,以之配伍厚樸
、枳殼、蘇葉等
,如《雜病源流犀燭》桂枝四七湯
,上述方劑也適用于脾陽不運所致吐瀉
、食少者
。
此外
,肺寒咳喘而無表邪者
,本品亦可溫肺降逆,常與化痰
、平喘
、止咳藥同用。如《醫(yī)醇賸義》溫肺桂枝湯
,其與沉香
、紫蘇子
、橘紅配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稄埵厢t(yī)通》三建膏
,其與附子、桂心
、干姜、川椒等配伍
,制為膏藥
,外貼肺俞
、華蓋及膻中穴
,治冷哮喘嗽。三
、陽虛證
本品能入心、腎
、脾經(jīng)以溫助陽氣
,常用于治療心陽不振
,腎陽不足
,脾陽不運所致的多種病證
。
1.心陽不足之證
前人稱“桂枝振心陽
,如離照當空,則陰霾全消
,而天日復明也”,其上助心陽以通脈
,故常用于心陽不振,心脈瘀阻之胸痹
,心痛,心悸
。胸痹多因心陽不振,氣血不運
,心脈瘀阻所致
,本品溫助心陽,溫通心脈
,為治胸痹之常用藥,如《金匱要略》桂枝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
,瓜蔞薤白桂枝湯等皆含桂枝
。迄今上述方劑治療胸痹仍頗有效驗
,常為臨床化裁用于治療冠心病
。
仲景凡治療心動悸疾患多用桂枝與炙甘草兩味相伍
。如《傷寒論》炙甘草湯,以桂枝與人參
、阿膠、麥冬等同用
,治療氣血虛弱無以養(yǎng)心,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脈氣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代常以桂枝配伍溫陽
、益氣、補血
、養(yǎng)陰
、活血之品,治療心臟病引起的心律失常
、心動過緩以及貧血、神經(jīng)官能癥等所致的心悸
、怔忡
。如以之與茯苓
、白術等合用
,治陽虛水泛之心悸
、怔忡[甘肅中醫(yī)
,2007,20(7):25-26];以之與龍骨
、牡蠣等配伍
,治陽虛虛陽上浮之心悸[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2,3(5):1066-1068];以之為主藥
,配伍黃芪
、黨參、川芎等
,治心脾氣虛之心悸、胸痹[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1
,26(9):307-308]。
2.腎陽不足之證
《本草述》言:“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
,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
,桂枝入足太陽故也”。桂枝下溫腎陽以祛寒
,更長于助膀胱氣化以行水
,常用于腎與膀胱虛寒
,氣化不行之水腫
,小便不利及夢遺失精
、奔豚腹痛
。治膀胱氣化不行,水腫
,小便不利者,本品常與茯苓
、澤瀉等同用
,如《傷寒論》五苓散
。治腎陽偏虛
,寒水內盛者,可再配附子等溫補腎陽之品
,如《程門雪醫(yī)案》五苓皮湯、《李聰甫醫(yī)案》真五湯
、《鄒云翔醫(yī)案選》芪附湯。偏脾虛濕盛者
,可再配薏苡仁
、蒼術等健脾除濕藥
,如《施今墨臨床經(jīng)驗集》健脾利水湯
、《黃文東醫(yī)案》加減胃苓湯。濕熱內蘊
,下阻洲渚而不能化氣行水者,可再配清利濕熱之藥
,如《金匱要略》茵陳五苓散
、《張伯臾醫(yī)案》桂紅湯、《臨證治驗》五苓加味湯
。該配伍形式廣泛用于腎炎水腫
、特發(fā)性水腫、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
、尿路感染
、黃疸、早期腎功能不全
、眩暈、泄瀉等病證之氣化失司
,水濕內蓄者。
因桂枝溫腎陽以固腎氣,并使陽氣歸藏,則神動失精可除
。故亦可治腎陽被損,心腎不交
,陽浮于上,失精于下之夢遺者
,如《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悟灮貞涗洝芬陨戏郊榆蛏瘛⒅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治夜寐不安
,寐則夢遺者
,也確有良效
。
治下元虛冷,沖氣上逆而發(fā)為奔豚者
,《金匱要略》記載用桂枝加桂湯主之。該方目前在臨床廣泛用于奔豚氣;也有用于治療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的報道[四川中醫(yī)
,2012,30(2):40-41]
。
3.脾陽不運之證本品溫脾陽以助運水
,即張壽頤所謂:“立中州之陽氣
,療脾胃虛餒”,常用于脾陽不運
,水濕內停之痰飲
、眩暈
,常與健脾除濕藥配伍
,共收溫陽化水
,蠲除痰飲之效
,如《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若支飲咳逆,倚息不得臥者
,以小青龍湯
、桂苓五味甘草湯治之
。以上方劑,至今仍是臨床治療痰飲咳喘
、眩暈的基礎方
。
【用法用量】
3 10g。外用適量
。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
,凡外感熱病
、里熱內盛及陰虛火旺者
,均忌用
。
2.本品通血脈
,易動血
,故血熱妄行
、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應忌用或慎用
。
3.本品用量過大易出現(xiàn)頭暈目脹、眼干澀
、咳嗽
、口渴
、尿少及尿道灼熱等不良反應
,故不可服用過量
。
中醫(yī)治療腎性水腫有哪些利尿退腫的方法?
中醫(yī)治療腎性水腫的長處在于調整恢復有關臟腑的功能并協(xié)調水、氣
、血三者的關系
,即重視機體對水液代謝的自調能力
,所以退腫不易反復
,且無副作用,同時患者的體力恢復亦較好
。此外,也較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以擴容利尿更為經(jīng)濟。現(xiàn)將利尿退腫諸法分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適宜于腎性水腫急性期
,癥屬肺氣不宜者,即前賢所謂的“開鬼門”
、“汗法”
。常用方為越婢加術湯、越婢五皮飲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車五皮飲(五皮飲加麻黃、車前草
、車前子)
。
(2)活血利水法
適宜于血淤水停者,其發(fā)生機制多為水病及血病
。如女性患者因腎性水腫可致閉經(jīng)
,腎病綜合征患者伴發(fā)腎靜脈血栓時應首選此法,活血利水并進
,俾淤去腫消
。常用方為加味當歸芍藥散(當歸尾、白芍
、川芎
、白術、茯苓
、澤蘭葉
、懷牛膝
、丹參)
。
(3)行氣利水法
適宜于氣滯水停者
。若系脾氣壅塞
,脘腹脹滿水停,常用方為導水茯苓湯
、胃苓湯
。若因肝氣郁結水腫加重者,應在利水的同時及時配用逍遙散
、柴胡疏肝散類方藥,并輔以情志護理
,俾肝氣條達
,水液運行。
(4)清熱利水法
適宜于濕熱內蘊者
。濕熱之邪常膠著難解
,病程纏綿
,治宜守方,切勿急于求成
。辨識濕熱宜分清孰重孰輕及病位重心
,用藥方能恰到好處
。若為下焦?jié)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可選八正散
、大橘皮湯;若濕熱彌散三焦
,濕重于熱者用三仁湯;濕熱并重者用杏仁滑石湯
。
(5)溫陽利水法
適宜于陽虛水停者。脾陽虛則選用實脾飲
。腎陽虛而水停宜用濟生腎氣湯
,腎病撤減激素太快而現(xiàn)水腫反復者
,該方效著且藥效持久
。若心腎陽俱虛
,水氣凌心者
,常選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對尿毒癥性心包炎
,我們曾以苓桂術甘湯合生脈飲,益氣溫陽蠲飲而收效
。
(6)健脾益氣利水法
適宜于脾氣虛水停者
,常用方為防己黃芪湯
、防己茯苓湯
、春澤湯、五苓散
、香砂六君子湯加味、參苓白術散加味
。
(7)育陰利水法
適宜于陰虛水停者。因施治較為棘手
,為防滋陰膩滯和利水傷陰
,宜選甘寒清補之品與甘淡或甘寒利水藥并用,常用方為豬苓湯
、六味地黃湯加味
。
(8)益氣養(yǎng)陰利水法
和溫腎滋陰利水法適宜于氣陰兩虛和腎陰陽兩虛水停者。前者選參芪地黃湯合五皮飲
;后者宜選用濟生腎氣湯。
藿樸胃苓湯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藿樸胃苓湯--《濕溫時疫治療法》引樊開周先生經(jīng)驗方
【別名】藿樸夏苓湯
【處方】杜藿梗3錢
,真川樸1錢
,杜蒼術8分,炒廣皮1錢半
,炙甘草5分
,生曬術1錢半,浙茯苓3錢
,豬苓1錢半
,建澤瀉1錢半,官桂5分
。
【功能主治】辛淡泄?jié)瘢枷慊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主治濕霍亂
。上吐下瀉
,胸痞腹痛
,口膩不渴,小便短少
,脈多弦滯,或沉而緩
,舌苔白滑
。又治濕瀉
,腹中微痛
,大便稀溏
,小便淡黃
,口膩不渴,胸痞肢懈
,身重神疲
,脈右緩滯,舌苔滑白而膩
。
【摘錄】《濕溫時疫治療法》引樊開周先生經(jīng)驗方
藿樸胃苓湯--方出《醫(yī)原》卷下,名見《濕溫時疫治療法》 【處方】杏仁、蔻仁
、半夏、厚樸
、藿梗
、苡仁、通草
、茯苓
、豬苓
、澤瀉。
【功能主治】啟上閘
,開支河,導濕下行
。宣化暢中
,芳香化濕
。主治濕氣內蘊,氤氳濁膩
,證見面色混濁如油膩
,口氣濁膩不知味
,或生甜水
,舌苔白膩
;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
,厚如積粉
,板貼不松
,脈息模糊不清
,或沉細似伏
,斷續(xù)不勻
,神多沉困
、嗜睡
。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
,《感證輯要》引作「藿樸夏苓湯」,方中通草
,《感證輯要》作「淡豆豉」。又
,本方劑量及用法,《濕溫時疫治療法》作:杜藿香一錢半至二錢
,真川樸八分至一錢
,姜半夏二錢至三錢
,光杏仁二錢至三錢,白蔻仁八分(沖)
,生米仁四錢至六錢
,帶皮苓三錢至四錢,豬苓一錢半至二錢
,建澤瀉一錢半至二錢;先用絲通草三錢或五錢煎湯代水
,煎上藥服
。兼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