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解毒生脈散
《千家妙方》上冊引關(guān)幼波方:加味解毒生脈散
處方 : 西洋參15克(另煎對服)五味子10克 玄參15克 生地15克 丹皮15克 天花粉15克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銀花30克 麥冬30克 赤芍15克 遠志15克 鮮茅根60克 川貝12克 犀角1.5克(對服)羚羊粉1.5克(對服)
功能主治 : 強心護陰
,清營解毒。治大腸桿菌敗血癥并中毒性休克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一劑
。
備注 : 本方所治大腸桿菌敗血癥而致中毒性休克,高熱曾達40.3℃
,繼而血壓下降,四肢厥冷
,且有幻視,病情嚴重
。此乃心氣素虧,以致邪熱逆?zhèn)餍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證見高燒
,口干咽痛,脈細數(shù)
,舌絳少苔,實為邪已入營
,氣陰兩傷;由于毒熱熾盛
,阻閉于內(nèi),不得透達
,以致四肢逆冷,此乃熱深厥深
,陽極似陰之象。此時病邪囂強而正氣衰微
,正不抗邪,若不積極扶正
,則正氣暴脫,故以強心護陰
,清營解毒為法。方以生脈散
、清營湯化裁,重用西洋參
、麥冬合五味子以養(yǎng)心氣,收斂耗散之精氣
;銀花、犀角
、羚羊粉
、白茅根
、丹皮、生地
、知母、黃柏
、赤芍清營解毒,涼血散瘀
;玄參,天花粉以加強養(yǎng)陰生津之力
;川貝、遠志調(diào)補心氣
,化痰散結(jié),以防痰熱阻閉心包
。蓋熱邪已逆?zhèn)餍陌跓嵘蹶巶那闆r下
,勢必灼液為痰,因而痰熱忸閉包絡(luò)
,神志被蒙,已為必然趨向
,用以預(yù)防痰閉,實為勢在必行
。
摘錄 : 《千家妙方》上冊引關(guān)幼波方
《千家妙方》卷上引關(guān)幼波方:加味解毒生脈散
處方 : 西洋參15g(另煎兌服),五味子10g
,元參15g,生地15g
,丹皮15g,天花粉15g,知母10g
,黃柏10g,銀花30g
,麥冬30g,赤芍15g
,遠志12g,鮮茅根60g
,川貝12g,犀角1.5g(兌服)
,羚羊粉1.5g(兌服)。
功能主治 : 強心護陰
,清營解毒。主毒熱入營
,熱深厥深,氣陰兩傷者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
。
摘錄 : 《千家妙方》卷上引關(guān)幼波方
中草藥名方:加味解毒生脈散的功效與作用
加味解毒生脈散
【來源】《千家妙方》上冊引關(guān)幼波方。
【組成】西洋參15克(另煎對服)五味子10克玄參1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天花粉15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銀花30克麥冬30克赤芍15克遠志15克鮮茅根60克川貝12克犀角1.5克(對服)羚羊粉1.5克(對服)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功用】強心護陰
,清營解毒。
【主治】大腸桿菌敗血癥并中毒性休克
。
【方論】本方所治大腸桿菌敗血癥而致中毒性休克,高熱曾達40.3℃
,繼而血壓下降
,四肢厥冷
,且有幻視
,病情嚴重
。此乃心氣素虧
,以致邪熱逆?zhèn)餍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證見高燒
,口干咽痛,脈細數(shù)
,舌絳少苔,實為邪已入營
,氣陰兩傷
;由于毒熱熾盛
,阻閉于內(nèi),不得透達
,以致四肢逆冷,此乃熱深厥深
,陽極似陰之象。此時病邪囂強而正氣衰微
,正不抗邪,若不積極扶正
,則正氣暴脫,故以強心護陰
,清營解毒為法。方以生脈散
、清營湯化裁
,重用西洋參、麥冬合五味子以養(yǎng)心氣
,收斂耗散之精氣;銀花
、犀角、羚羊粉
、白茅根、丹皮
、生地、知母
、黃柏、赤芍清營解毒
,涼血散瘀;玄參
,天花粉以加強養(yǎng)陰生津之力;川貝
、遠志調(diào)補心氣,化痰散結(jié)
,以防痰熱阻閉心包。蓋熱邪已逆?zhèn)餍陌?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在熱甚陰傷的情況下,勢必灼液為痰
,因而痰熱忸閉包絡(luò),神志被蒙
,已為必然趨向,用以預(yù)防痰閉
,實為勢在必行
。
提醒您:加味解毒生脈散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
附子的臨床應(yīng)用
2017-12-08 同春堂
【名稱】 : 附子/附片/黑附子
【分類】 : 溫里藥
【功用】 :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
,散寒止痛。大辛大熱
,溫陽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熱。有毒
【歸經(jīng)】 : 心
、脾、腎經(jīng).
【用法用量】 : 一錢至三錢
,一般認為最好先煎。
【使用注意】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
,1~3錢;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宜忌】;陰虛陽盛
,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藥名及炮制】 : 制附子
、黑附塊、熟附子
、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jīng)水(即鹽鹵)浸后供藥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
,然后去豆腐
,乾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
、黃附塊、明附塊等區(qū)別
,現(xiàn)上海地區(qū)不再區(qū)分。)生附子
、咸附子(為烏頭塊根,經(jīng)水梫制
,洗凈后,切片曬干供應(yīng)藥用
。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須嚴格控制使用
,一般只供外用。)
【方例】 : 四逆湯《傷寒論》:附子
、干姜、甘草治療寒少陽病
,陰寒內(nèi)盛,陽氣欲脫
,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
,脈微細欲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局卸九c處理】烏頭堿對各種神精末稍及中樞先興奮后麻痹。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
,烏頭堿2毫克。狀癥:先有唇舌發(fā)麻
、惡心
,手足發(fā)麻
,繼之運動不一
、嘔吐
、心慌、面白
、膚冷、胸悶
、煩燥、痛覺減退
、心跳慢弱、血壓下降
、呼吸緩慢、吞咽困難
、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
。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
。可能突然而死亡
。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
,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給興奮劑
、吸氣
、人工呼吸
、輸液
。休克可用正腎上素
、
【應(yīng)用】 :
1、用于厥逆亡陽
、脈微欲絕等癥。附子辛烈而熱
,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
、脈微弱,或因大汗
、大吐、大逆的6
,常配合人參、干姜
、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
、亡陽厥逆者,用附子
、人參外,須再加龍骨
、牡蠣等固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
、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
、龍、牡配合麥冬
、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
2、用于腎陽不足
、畏寒肢冷,脾陽不振
、腹痛、便溏等癥
。附子弁鉈m補元陽,益火之源
,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
、畏寒肢冷、陽萎
、尿頻之癥
,皆可應(yīng)用
,多配伍肉桂
、熟地、菟絲子
、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
、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癥
,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
、白術(shù)、干姜
、炙甘草等藥同用。
3
、用于風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疼痛等癥
。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
,因此對風濕痹痛屬于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
,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附子的功效】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
,散寒除濕。
治陰盛格陽
,大汗亡陽,吐利厥逆
,心腹冷痛,脾泄冷痢
,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
,踒躄拘攣,陽萎
,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
。用于畏寒、肢冷
、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
,或干姜、甘草)
。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
,能通行十二經(jīng),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
,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
,故能治寒邪內(nèi)侵之胃腹疼痛、泄瀉
,以及寒濕阻絡(luò)之痹痛。
注意藥物的配伍
有益的配伍:附子與干姜
、甘草配伍,不僅能加強溫里作用
,且可減少附子毒性
,故在祛寒劑中三者常一起應(yīng)用,其原理是三者配伍后生物堿發(fā)生了化學(xué)變化
,使毒性大大降低。
不宜的配伍:附子反貝母、栝樓
、白芨、白蘞
、半夏,畏犀角
,故附子與上述藥物不宜配伍。
附子配伍治六頑疾
附子
,始載于《本經(jīng)》,因附于烏頭(母根)而生長
,故名附子。其藥大辛大熱
,剛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
,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
,是溫里扶陽的要藥。臨床應(yīng)用只要辨證恰切
,配伍得當,可治各種病癥
,尢其對疑難急癥、沉寒固疾
,屢起捷效。現(xiàn)舉例如下:
附子配麻黃治療腎咳
腎咳
,又稱腎經(jīng)咳嗽。證見咳嗽
,腰背引痛
,甚則咳涎等,是腎受寒邪所致
,治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方中麻黃散寒解表
,附子溫經(jīng)助陽,細辛助麻解表
、助附溫經(jīng)。麻附相配
,一發(fā)一補,使表解而無損于陽
。如治朱姓老婦,值秋咳嗽30年
。近旬咳嘔并作,涕淚痰涎俱出
,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
,腰背酸痛,苔白
,脈弦,診斷為腎咳證
。藥用附子5g,麻黃3g
,旋覆梗10g,代赭石20g
,黨參15g,制半夏10g
,陳皮10g,甘草6g
,細辛3g,服10劑后癥狀消失
。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綜合征
婦女年屆40~55歲之間,月經(jīng)從不正常到絕經(jīng)
,其所表現(xiàn)的生殖生理變化和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機能紊亂的癥侯群,稱為更年期綜合征
。中醫(yī)認為腎氣漸衰,天癸
將竭
,沖任虛衰,精血不足
,調(diào)節(jié)陰陽相對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現(xiàn)腎虛癥狀
,治用桂附地黃丸。方中桂枝散寒解表
、溫通經(jīng)脈,附子溫補脾腎
、扶陽散寒。桂附相配
,溫經(jīng)散寒,又生腎氣
。腎以腎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
。所以腎氣丸納桂附于滋陰藥中,意在微微生火
,即生腎氣
。如治王婦患更年期綜合征2年,畏寒肢冷
,氣短懶言,面色晦暗
,面浮足腫,大便溏薄
,月經(jīng)紊亂,腰酸
,寐劣,舌淡苔白
,脈沉細無力。辨證為脾腎陽虛證
,治用附子6g,桂枝6g
,黨參10g,炒白術(shù)15g
,茯苓15g,山萸肉10g
,山藥15g,丹皮10g
,澤瀉10g,生地10g
,服藥45劑而諸癥皆平。
附子配干姜治慢性腹瀉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
,糞便清稀為特征。引起泄瀉的原因很多
,有外邪
、內(nèi)傷
,有虛證
、實證
,外邪與濕勝有關(guān)
,所謂“濕勝則濡泄”
。內(nèi)傷與脾虛有關(guān)
,所
謂“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
。若泄瀉日久不愈者脾陽虛衰,進而導(dǎo)致脾腎陽虛
,常見大便時溏時瀉
,稍進油膩之物
,便大便次數(shù)增多,腸鳴納差
,腹中冷痛,形寒肢冷
,腰膝酸軟,舌淡苔白
,脈細弱,治用附子配干姜溫腎暖脾
,力宏效速,《證治要決》謂“附子無干姜不熱”
。如治張男患慢性泄瀉3年,日行大便3~4次
,便后小腹冷痛
,必以熱毛巾溫敷,其痛方緩
,舌胖苔白膩,脈沉細
。大便常規(guī)正常。用附子6g
,干姜10g,黨參15g
,炒白芍15g,烏梅6g
,蒼術(shù)10g,隨證加減
,調(diào)治20多劑而獲效。
附子配薏苡仁治闌尾包塊
闌尾包塊是闌尾壞疽或化膿經(jīng)抗菌消炎治療后熱退痛止
,血象正常。但闌尾形成包塊或硬結(jié)
,體質(zhì)虛弱,右下腹部稍有隱痛不愈
,在恢復(fù)過程中其闌尾包塊日久難消,用薏苡健脾化濕
、導(dǎo)濁下行,配附子藥宏力專
、直達病所而溫里散結(jié)。苡附合用
,使陽氣通、凝濁化,包塊自散
。若加清熱解毒的敗醬草,名薏苡附子敗醬散
,古人專治腸癰證。現(xiàn)代用本方加味治療慢性闌尾炎
、闌尾膿腫、闌尾包塊效果較好
。如治汪姓患闌尾包塊20多天未愈,來中醫(yī)診治。證見神疲乏力
,右下腹稍隱痛,怕冷
,大便通暢,納可
,苔薄白膩,脈細弱
。B超提示:右下腹闌尾包塊4×3.2cm。治用薏苡20g
,附子5g,穿山甲10g
,桃仁10g,敗醬草15g
,赤芍15g,紅藤20g
,莪術(shù)10g,皂角刺10g,牡蠣20g
,治療1月余,復(fù)查B超闌尾包塊消失
。
附子配大黃治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的病機非常復(fù)雜,其病位在腎脾
,由于長期的慢性腎炎未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而致腎功能不全或衰弱。臨床表現(xiàn)為腰酸
,乏力,顏面浮腫
,納差,苔薄膩
,脈沉細,尿素氮
、肌酐、尿酸等指數(shù)增高
。中醫(yī)辨證屬脾腎陽虛證。用附子溫補脾腎
,配大黃瀉下通便,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可使腸道再吸收增加
,致合成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減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濃度增加
,致尿素氮合成體蛋白;可抑制體蛋白分解
,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進肝腎組織合成尿素減少
;可促進尿中尿素氮的排泄。因此,附子大黃
,寒熱并用,溫陽降濁
,用治慢性腎衰、尿毒癥效果顯著
。如治張姓患慢性腎功能衰竭2年余,頭昏
,神疲,腰膝酸軟
,形寒肢冷,雙下肢水腫
,按之似泥,納可,苔白膩舌胖
,脈沉細。尿蛋白++
,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
,尿酸553umol/l
,血壓150/90mmHg
。證屬脾腎陽虛。藥用:附子6g
,生大黃(后下)15g,黃芪30g
,豬苓15g,茯苓15g,澤瀉15g
,黨參15g,蛇舌草30g
,生白術(shù)15g,漢防己12g
,調(diào)治3月,水腫消退
,余癥消失,復(fù)查尿蛋白:陰性
,腎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
,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圍
。
附子配白術(shù)治肺心衰
肺心病是以慢性支氣管炎并發(fā)阻塞性肺氣腫反復(fù)發(fā)作所引起肺動脈高壓,導(dǎo)致右心室肥厚
、擴大而出現(xiàn)右心代償不全及呼吸衰竭。中醫(yī)認為其病位在肺
,累及于心,病變多端
,但與脾腎有關(guān)。臨床表現(xiàn)為面色灰暗
,心悸氣喘,不能平臥
,四肢清冷,下肢水腫
,小便短少
,舌質(zhì)淡胖
,口唇紫紺
,苔滑膩
,脈沉細滑等一派脾腎陽虛證。附子入心脾腎經(jīng)
,溫腎陽氣,增強心搏
,白術(shù)補脾利水,附術(shù)合用
,既能溫壯脾腎之陽氣以祛水濕,更能增強心臟功能以供血供氧
,使心肺功能得以恢復(fù)。如治黃姓患慢性肺心病3年
,下肢水腫1月余,咳嗽胸悶
,心悸氣促,動則更甚
,小便短少
,形寒肢冷
,苔白膩
,舌胖質(zhì)瘀紫
,唇紺
,脈沉細有止歇。藥用:附子10g
,白術(shù)20g
,茯苓20g,黃芪30g
,丹參20g,白芍10g
,陳皮10g,黨參20g
,桂枝6g等,治療3周
,尿多腫退,咳止氣平
,諸癥向安。
附子為通十二經(jīng)純陽要藥
附子辛熱
,有大毒,其性走而不守
,功能助陽補火,散寒除濕
。附子為百藥之長,功兼通補
,溫補陽氣,有利于氣血復(fù)原
,散寒通陽,可促使氣血暢通
,對經(jīng)治不愈的難治病,余每在辨證基礎(chǔ)上輒加附子而獲效
。
配麻黃溫肺化飲治肺脹
附子味辛,辛入肺經(jīng)
,故能溫肺散寒
,助陽固表
,與麻黃配伍
,宣補并用
,攻補兼施
,則善治肺脹咳喘
。肺脹一證,飲邪充斥
,淹蔽陽氣,以致陽不外衛(wèi)
,無能御邪,稍一冒寒觸風
,即可引動伏飲,挾感而發(fā)
,證屬本虛標實,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藥所能勝任
,三拗湯、華蓋散
、小青龍湯等之麻黃功在宣散
,溫陽之力多嫌不足
,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溫扶陽氣
,庶可克敵
,臨床凡見咳喘頻發(fā),咯痰清稀
,背俞寒冷
,舌苔白膩等陽虛陰凝證者
,取小青龍湯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
配生脈養(yǎng)心溫陽治胸痹
附子主入手少陰心經(jīng),功能大補心陽
,其性走而不守,善于祛除寒邪
,疏通血氣,用治胸痹有一舉三得之妙
。心居陽位,為清曠之區(qū)
,凡心陽不足,陽氣失于斡旋
,寒邪乘虛而入,兩寒相得
,凝滯氣血,痹阻心脈
,不通則痛,則胸痹心痛
。證見脈細而微,舌胖而淡屬陽微陰弦者
,當取附子湯溫陽散寒;若見脈虛而數(shù)
,舌紅質(zhì)干屬氣陰兩虧者
,則宜附子合生脈散同用
,用附子振陽
,生脈養(yǎng)陰
,共成復(fù)脈之師
。
配茵陳暖脾化濕退陰黃
附子性大熱
,不僅祛寒,尚能燥濕
,故張元素謂:“附子溫暖脾胃,除脾濕
。”與退黃專藥茵陳相使而用
,溫陽化濕,專治陰黃
。黃疸發(fā)病,當以濕邪為要
,所謂“黃家所得,從濕得之”
,濕性粘滯,纏綿難祛
,最易遏氣損陽,故而黃疸日久不退
,必然損傷陽氣,加重水濕的停滯
,遂成陰黃變證,癥見膚色如煙熏,舌潤脈沉
,治此當在茵陳劑中
,佐以少量附子,振奮脾陽
,以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效
。
配石葦溫腎通淋療尿石
附子氣雄,擅補腎陽
,溫膀胱之氣,與石葦?shù)惹謇苤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有溫陽行氣,通淋排石之力
。石淋一證,腎虛氣化失利為本
,濕熱蘊結(jié)下焦為標,腎主水
,司二便
,腎陽旺盛
,氣化有權(quán),生化有序
,濕熱無以蘊結(jié),結(jié)石無法形成
,若腎陽衰弱,氣化乏力
,清濁泌別失司,濕濁無法下注而沉積為石,治療若拘泥清熱通淋
,不但結(jié)石難以攻下,且久服攻利
,反有耗氣損陽之弊,而施以溫腎通陽之附子
,以補代通,陽氣充盈
,氣化則能出焉。
配大黃溫陽泄?jié)嶂侮P(guān)格
附子與大黃相配
,乃取《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之意,主治寒積實證
,多用于慢性腎炎尿毒癥期、脾腎陽虧
、寒濕內(nèi)生、濁邪彌漫三焦
。小便不通者曰關(guān),嘔吐不止者曰格
。大黃為降濁要藥,有祛濁通腑之力
,惟其性寒涼,久服必伐腎陽
,附子辛熱,功能溫散寒濁而開閉結(jié)
,并能制大黃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二味同用
,共成溫散寒濁
,苦辛通降之劑
,而奏通關(guān)除格之功
。
附子單味應(yīng)用有效
,配伍應(yīng)用則更顯其將軍之風。
例如四逆湯中的附子與干姜
、甘草配伍
,其回陽救逆之功更勝一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蹲C治要訣》云:“附子無干姜不熱
,得甘草則性緩
,得桂則補命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徐洄溪在《蘭臺規(guī)范》中云:方之既成,能使藥之癥各全其能
,亦能使藥各失其性,此成方之妙也,歷代擅長應(yīng)用附子的醫(yī)家對附子的配伍提供了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
。
如人參配附子(參附湯),溫陽而益氣
,提高了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心力衰竭之癥
;
黃芪加附子 (芪附湯),可促進固本之能
,溫陽而固表,治氣虛自汗之癥
;
白術(shù)加附子(術(shù)附湯)
,增加溫中健脾之功,溫脾燥濕
,治脾虛泄瀉之癥;
地黃加附子(地附湯)
,增強補血生血之功,治療血虛低熱之癥
;
當歸加附子(溫經(jīng)湯),增強溫經(jīng)養(yǎng)血之功
,治婦人月經(jīng)延期,血海虛寒之癥
;桂枝加附子,增強通陽疏絡(luò)之功
,溫經(jīng)通絡(luò)而止痛,治風濕相博
,肢體酸楚之癥;
石膏加附子(千金越婢湯)
,起到了清熱強心作用,用于治療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確有良效。亦有取附子之溫以抵消主治藥物的消伐作用
。
如麻黃加附子(麻附細辛湯),溫經(jīng)發(fā)表而散寒
。因慮麻黃發(fā)汗過度而懼其亡陽,加附子則汗出而陽不虛脫也
,可治傷寒失表,心陽不振之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