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加味連翹升麻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14:49:40

      加味連翹升麻湯

      處方 : 連翹(去心,酒洗)、升麻(切,酒洗)

      、葛根(切)
      、桔梗(泔浸)
      、赤芍草梢
      、酒芩
      、酒梔子、木通(酒洗)
      、牛蒡(酒淘
      ,炒,研)
      、白滑石(暑用)
      、麥冬(去心)。

      制法 : 上銼

      功能主治 : 痘瘡熱太甚者

      ,毒未發(fā)盡。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

      ,《醫(yī)部全錄》引作“加味連芩升麻湯

      摘錄 : 《痘疹全書》卷上

      過敏性鼻炎
      ,怎么選藥?

      過敏性鼻炎應該是患者最頭疼的一種疾病

      ,不僅僅會給身體帶來不適
      ,而且還會影響患者的生活,過敏性鼻炎所引起的頭疼
      ,鼻塞
      ,流眼淚,打噴嚏等各種癥狀也會讓患者倍感折磨
      ,所以
      ,過敏性鼻炎患者該如何選擇用藥治療也是有講究的,只有選對藥物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

      過敏性鼻炎對于患者來說應該是最難以忍受的疾病了

      ,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天氣的溫差都會導致過敏性鼻炎出現(xiàn)
      ,不停的打噴嚏
      ,流眼淚,而且嚴重的還會導致發(fā)燒
      ,其實過敏性鼻炎在中醫(yī)來看
      ,主要與個人的體質(zhì)差異有關,比如脾虛體質(zhì)的人過敏性鼻炎的幾率也會大一些
      ,這些都與身體的免疫功能是分不開的,而一旦患上過敏性鼻炎
      ,一定要謹遵醫(yī)囑
      ,服用這些藥物。

      其實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主要以服用藥物提高自己的免疫功能為主,只有免疫力上去了

      ,體質(zhì)得到了改善
      ,即使是換季,過敏性鼻炎患者也不用害怕了
      ,那么該服用哪些藥物呢?

      1

      、激素鼻噴劑,它是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做有效也是最佳的藥物
      ,對于緩解鼻塞
      ,流鼻涕很有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
      ,畢竟這種外用藥物中含有一定的激素
      ,所以對于這類的藥物選擇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自身情況去使用,同時
      ,如果有不確定的可以通過詢問醫(yī)生之后再進行使用

      2、抗組胺鼻噴劑

      ,這種外用藥物通常比較適合兒童的過敏性鼻炎
      ,而且有很顯著的效果,不僅能緩解鼻塞引起的頭痛
      ,而且還能減少兒童的不適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抗組胺的藥物有些兒童使用之后會有過敏的現(xiàn)象
      ,所以
      ,在給兒童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在咨詢過醫(yī)生之后
      ,并且兒童使用之后沒有出現(xiàn)不良的現(xiàn)象即可

      對于過敏性鼻炎這種疾病來說,在使用藥物的同時

      ,還要注意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
      ,一定要多開窗,保持室內(nèi)空氣流通
      ,而且對于干燥的季節(jié)來說
      ,可以使用加濕器,平時在飲食上多食一些溫熱的食物
      ,少食有刺激性的食物
      ,加強鍛煉,只有在保證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
      ,使用這些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
      ,才會得到更好的治愈

      升麻鱉甲湯的醫(yī)案

      (慢性扁桃體腫大) 謝新陽醫(yī)案:王某,男

      ,14歲
      ,1987年5月3日初診。主訴雙側扁桃體腫大
      ,感冒后加劇已5年
      。經(jīng)多方診治療效不佳。現(xiàn)癥見雙側扁桃體紅腫似球狀
      ,右側為甚i咽喉疼痛
      ,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
      。此系外感疫毒
      ,毒蘊血絡所致。宜解毒散瘀
      ,滋陰活血
      。用升麻鱉甲湯加減:升麻9g,當歸12g
      ,蜀椒
      、甘草各6g,炙鱉甲
      、連翹
      、貝母各15g,生牡蠣
      、玄參各30g
      。日1劑,水煎服
      。服藥4劑
      ,紅腫消退近一半,疼痛消除
      ;續(xù)服原方5劑
      ,加食適量白醋,調(diào)治半月而愈
      。 (國醫(yī)論壇1991
      ;<5):15)
      按語:此證乃外感疫毒,血分被侵所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视蒙轺M甲湯辛溫升散之品
      ,以發(fā)其蘊蓄不解之邪
      ;配伍甘潤咸寒之味
      ,可安其邪氣所擾之陰。如此組合
      ,可使邪除毒解
      ,結散病愈。 (猩紅熱) 譚日強醫(yī)案:次女賽男
      ,患猩紅熱
      ,初起惡寒發(fā)熱,頭痛
      ,咽痛
      ,下頜淋巴腫大,舌苔薄白
      ,脈象浮數(shù)
      。服銀翹散2劑,惡寒已罷
      ,仍發(fā)熱咽痛
      。服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3劑
      ,另用冰硼散吹喉
      ,咽痛減輕,熱仍不退
      ,頸面出現(xiàn)紅色斑疹
      ,惟口唇四周蒼白,舌絳無苔
      。印象為猩紅熱
      。為了避免傳染給其他孩子,急送長沙傳染病院
      ,經(jīng)化驗檢查
      ,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中性增高
      ,符合猩紅熱診斷
      。一面肌注青霉素,一面用升麻鱉甲湯:升麻3克
      ,鱉甲10克
      ,當歸3克,去雄黃
      、蜀椒
      ,加銀花10克
      ,連翹10克,牛子10克
      ,生地12克
      ,丹皮10克,赤芍6克
      ,桔梗3克
      ,甘草3克。服3劑
      ,紅疹遍及四肢
      ,壓之可暫退色,繼用原方去升麻
      、當歸
      、桔梗,加元參
      、麥冬
      、大青葉。3劑
      ,皮疹消退
      ,體溫正常,痊愈出院
      。(《金匱要略淺述》1981:62)
      按語:本案所見為“陽毒”證
      ,故用升麻鱉甲湯加清熱解毒、涼血活血之品治之而愈
      。 關于陰陽毒之病位
      ,歷代醫(yī)家尚未明確,僅在方藥和陰陽二字上爭論不休
      。王廷富認為
      ,本病屬于急性喉科疾病,據(jù)丹波元簡引董西園《醫(yī)級》中百歲老人袁云龍認為是后世鎖喉風
      、纏喉風
      、蛾纏之類癥證。表現(xiàn)為急性咽喉部痛腫
      ,非一般咽痛疾病
      ,四時均有,不傳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哐屎砟[痛,水米難下
      ,甚至呼吸不利
      ,確屬危候
      ,非大毒之品,不可為也
      。(見《金匱要略指南》)

      連翹飲簡介

      目錄1拼音2《類證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2.1連翹飲的別名2.2處方2.3制法2.4功能主治2.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2.6摘錄 3《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3.1連翹飲的別名3.2處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3.6摘錄 4《喉證指南》卷四:連翹飲 4.1處方4.2功能主治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4.4摘錄 5《圣濟總錄》卷一三○:連翹飲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異授眼科》:連翹飲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幼科直言》卷五:連翹飲 7.1處方7.2功能主治7.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7.4摘錄 8《玉案》卷六:連翹飲 8.1處方8.2功能主治8.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8.4摘錄 9《種痘新書》卷九:連翹飲 9.1處方9.2功能主治9.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9.4摘錄 10《麻癥集成》卷三:連翹飲 10.1處方10.2功能主治10.3摘錄 11《得效》卷十九 11.1組成11.2主治11.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1.4制備方法 12《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12.1組成12.2主治12.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2.4制備方法 13《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13.1組成13.2主治13.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3.4制備方法 14《萬氏家抄方》卷六 14.1組成14.2主治1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15《醫(yī)學入門》卷八 15.1組成15.2主治15.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5.4加減 16《白喉全生集》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1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連翹飲 1拼音 lián qiào yǐn

      2《類證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2.1連翹飲的別名

      連翹散(《斑論萃英》)
      、防風散(《普濟方》卷三六九)、上清連翹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2.2處方

      連翹 防風 甘草(炙)山梔子各等分

      2.3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

      2.4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
      。治小兒風熱感冒
      ;諸瘡腫毒,咽喉疼痛

      2.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
      ,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
      ,去滓溫服

      2.6摘錄

      《類證活人書》卷二十

      3《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3.1連翹飲的別名

      連翹散、防風散
      、上清連翹散

      3.2處方

      連翹
      、防風、甘草(炙)
      、山梔子各等分

      3.3制法

      上為末。

      3.4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
      、瘡瘍等一切熱證
      ;瘡痘入目生困。

      3.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連翹散(《癍論萃英》)
      、防風散(《普濟方》卷三六九)
      、上清連翹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3.6摘錄

      《活人書》卷二十

      4《喉證指南》卷四:連翹飲

      4.1處方

      連翹2錢
      ,葛根2錢
      ,牛蒡子2錢,玄參2錢
      ,黃芩2錢
      ,桔梗2錢,赤芍1錢
      ,梔仁1錢
      ,淡竹葉1錢,甘草1錢
      ,木通1錢
      ,升麻6分

      4.2功能主治

      肺胃邪熱,咽喉疼痛

      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摘錄

      《喉證指南》卷四

      5《圣濟總錄》卷一三○:連翹飲

      5.1處方

      連翹2兩,防風(去叉)2兩
      ,玄參2兩
      ,白芍藥2兩,薺苨2兩
      ,黃芩(去黑心)2兩
      ,桑根白皮(銼,炒)2兩半
      ,前胡(去蘆頭)1兩
      ,人參1兩,甘草(炙
      ,銼)1兩
      ,桔梗(銼,炒)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黃耆(銼)4兩。

      5.2制法

      上為粗末

      5.3功能主治

      排膿
      。主癰腫瘡癤。

      5.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煎取8分,去滓溫服
      ,日2次

      5.5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

      6《異授眼科》:連翹飲

      6.1處方

      連翹、甘草
      、黃芩
      、梔子、薄荷
      、大黃(酒炒)
      、樸消各等分。

      6.2制法

      上為末

      6.3功能主治

      肺金克肝木
      ,風邪在肺,金旺而木衰,致目有白膜遮睛者

      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滾水送下
      。或蜜丸亦可

      6.5摘錄

      《異授眼科》

      7《幼科直言》卷五:連翹飲

      7.1處方

      連翹
      、生地黃、陳皮
      、白芍(炒)
      、甘草、當歸
      、花粉
      、黃芩、柴胡

      7.2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表癥解
      ,里癥作,身有微汗而作渴
      ,鼻干目紅,耳竅不通
      ,兼手足心熱

      7.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竹葉3片為引。

      7.4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8《玉案》卷六:連翹飲

      8.1處方

      黃芩8分
      ,黃連8分
      ,黃柏8分,山梔仁8分
      ,大黃8分
      ,石膏8分,蟬蛻8分
      ,牛蒡子8分
      ,紅花8分,升麻3分

      8.2功能主治

      熱毒蓄內(nèi)
      ,痘不肯出齊。

      8.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加燈心30莖
      ,水煎服

      舌上無苔,去大黃

      8.4摘錄

      《玉案》卷六

      9《種痘新書》卷九:連翹飲

      9.1處方

      連翹
      、牛子、防風
      、荊芥
      、炒芩
      、炒梔
      、蟲退
      、赤芍
      、當歸
      、柴胡
      、木通
      、車前
      、滑石、甘草

      9.2功能主治

      退熱解毒
      。主痘后余毒,疽癤始發(fā)
      ,紅腫潮熱

      9.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弱者,加人參

      、黃耆

      9.4摘錄

      《種痘新書》卷九

      10《麻癥集成》卷三:連翹飲

      10.1處方

      酒炒川連、酒炒川柏
      、連翹
      、石膏、黑梔
      、甘草
      、力子于、防風
      、荊芥
      、酒芍、當歸

      10.2功能主治

      麻疹后發(fā)牙疳者

      10.3摘錄

      《麻癥集成》卷三

      11《得效》卷十九

      11.1組成

      連翹、赤芍藥
      、當歸
      、荊芥、防風
      、牛蒡子(炒)
      、川芎、梔子
      、黃芩
      、瞿麥、木通、生干地黃
      、瓜根
      、麥門冬、粉草各等分

      11.2主治

      諸惡瘡紅赤
      ,痛癢不定,心煩口干
      ;及婦人血風
      ,紅斑圓點,開爛成瘡
      ,癢痛流黃水汁

      11.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
      ,加燈心20莖
      ,水煎,不拘時候服

      11.4制備方法

      上銼散

      12《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12.1組成

      連翹莖葉(新者)1兩,生地黃2兩
      ,蒼耳莖葉(新者)1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1兩,雞蘇莖葉(新者)1兩

      12.2主治

      因餌乳石發(fā),心肺中熱
      ,鼻中衄血

      12.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3合,不拘時候
      。未止再服

      12.4制備方法

      上銼碎,以水少許
      ,都搗令爛
      ,生絹絞取汁。

      13《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13.1組成

      連翹1兩
      ,山梔子仁1兩
      ,黃耆(銼,炒)1兩
      ,防風(去叉)1兩
      ,升麻1兩,羚羊角(鎊)1兩,漏蘆(去蘆頭)1兩
      ,甘草(炙
      ,銼)1兩,大黃(銼
      ,炒)1兩
      ,枸杞根皮1兩。

      13.2主治

      癰疽發(fā)背瘡腫
      ,或已潰
      ,或未潰。

      13.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用水1盞半
      ,煎取8分,去滓
      ,空心溫服

      13.4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拌令勻

      14《萬氏家抄方》卷六

      14.1組成

      鼠粘子
      、連翹、當歸
      、蘆根
      、木通、石膏
      、瞿麥
      、車前子、蟬蛻
      、桅子
      、柴胡、黃芩
      、甘草

      14.2主治

      痘第五日,實熱
      、胃熱發(fā)斑

      1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1鐘半,加生姜1片
      ,煎5分服

      15《醫(yī)學入門》卷八

      15.1組成

      連翹1分,瞿麥1分
      ,滑石1分
      ,車前子1分
      ,牛蒡子1分,赤芍1分
      ,山梔仁半分
      ,木通半分,蟬退半分
      ,當歸半分
      ,防風半分,黃芩1分半
      ,荊芥1分半
      ,柴胡2分,甘草2分

      15.2主治

      小兒表里諸熱
      ;小兒痘疹14日時。

      15.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5.4加減

      如風熱
      、痰熱、變蒸熱
      、肝熱
      、大腸熱、癮疹熱
      ,加麥門冬
      ;丹熱、實熱
      、血熱
      、三焦熱、小腸熱
      ,加大黃
      、燈心;麻痘熱
      、溫氣熱、已出未出癥熱
      ,加紫蘇
      、當歸;余毒熱
      、胎熱
      、肺熱、傷寒后
      、瘡疹后余毒發(fā)熱
      ,加薄荷
      ;項上生核作熱、癰癤毒熱
      ,加大黃
      、樸消。

      16《白喉全生集》

      16.1方名

      連翹飲

      16.2組成

      連翹3錢
      ,桔梗3錢
      ,牛蒡3錢,僵蠶(姜汁炒)2錢
      ,銀花2錢
      ,黃芩1錢,人中黃1錢
      ,粉葛1錢5分
      ,赤芍1錢5分,薄荷8分
      ,皂刺3針

      16.3主治

      白喉熱證尚輕,熱邪尚在表者
      ,初起白見于外關
      ,或薄或小,淡紅微腫
      ,略痛
      ,聲音響亮,牙關連翹飲食稍礙
      ,口干頭悶目脹
      ,舌苔與小便微黃。

      1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連翹飲 《丹臺玉案》:[卷之六治痘總論秘訣]落痂余毒訣 如竹膜

      。色煤黑者。險也
      。有虛實寒熱
      。實而熱者。連翹飲主之
      。虛而寒者
      。方內(nèi)加參。肉桂治之
      。治廨色亦然...

      《醫(yī)宗金鑒》:[卷五痘疹心法要訣]收靨證治 毒氣大盛之故也

      ,須用大連翹飲以解之。(大連翹飲)連翹去心防風牛蒡子炒研荊芥黃芩當歸蟬蛻柴胡滑石梔子赤...

      《醫(yī)宗金鑒》:[卷五雜證門]□填 悴頻頻汗

      ,胸高氣促口唇紅
      ,肝盛瀉青丸最效
      ,裹熱連翹飲堪行,因表防風升麻劑
      ,□冷屬陰用理中
      。[注]□...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二十八·小兒科]赤丹 鋒擊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涂之

      。查春田用大黃連翹飲而愈
      。又王國戚子,未彌月
      ,陰囊患此
      ,如前治之而愈...

      《痘疹心法要訣》:[卷一]收靨證治

      三叉神經(jīng)痛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西醫(yī) 3.1三叉神經(jīng)痛的診斷 3.1.1病史及癥狀3.1.2體檢發(fā)現(xiàn)3.1.3輔助檢查3.1.4鑒別 3.2三叉神經(jīng)痛的治療 3.2.1藥物治療3.2.2封閉療法3.2.3手術治療4中醫(yī) 4.1古人對三叉神經(jīng)痛的論述4.2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現(xiàn)代研究4.3三叉神經(jīng)痛的病因病機4.4三叉神經(jīng)痛的治療 4.4.1療效標準4.4.2辨證治療 4.4.2.1風寒外襲 4.4.2.1.1癥狀4.4.2.1.2方藥治療4.4.2.1.3推拿治療 4.4.2.2胃火上攻 4.4.2.2.1癥狀4.4.2.2.2方藥治療 4.4.2.3肝火上炎 4.4.2.3.1癥狀4.4.2.3.2方藥治療 4.4.2.4痰瘀阻絡 4.4.2.4.1癥狀4.4.2.4.2方藥治療4.4.3單方驗方4.4.4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用藥規(guī)律4.4.5針灸治療 4.4.5.1體針4.4.5.2穴住注射4.4.5.3電針4.4.5.4耳針法 4.4.6推拿治療4.4.7其他措施 4.5醫(yī)案4.6三叉神經(jīng)痛患者日常保健 5參考資料附:1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的穴位2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的中成藥3三叉神經(jīng)痛相關藥物 1拼音
      sān chā shén jīng tòng
      2英文參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

      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西醫(yī)
      三叉神經(jīng)痛系叁叉神經(jīng)分布區(qū)內(nèi)反復發(fā)作陣發(fā)性劇痛的一種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繼發(fā)于其他疾病

      。以中老年人多見
      。臨床表現(xiàn)多見于一側面部,劇痛往往驟然發(fā)作
      ,持續(xù)數(shù)秒在1~2分鐘
      ,重者可出現(xiàn)面部抽搐。多在40歲以后發(fā)病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jīng)痛的病因至今不明
      ,現(xiàn)代西醫(yī)學亦缺乏有效而又無副作用的療法。
      3.1三叉神經(jīng)痛的診斷3.1.1病史及癥狀
      常無預兆驟然出現(xiàn)的閃電式
      、短暫而劇烈的疼痛
      。如電灼樣、針刺樣
      、刀割樣或撕裂樣劇痛
      。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按病側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減輕疼痛
      。嚴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
      ,口角牽向一側,并有面部發(fā)紅
      、結合膜充血
      、流淚、流涎等癥狀
      ,又稱"痛性抽搐"
      。每次發(fā)作僅持續(xù)數(shù)秒到12分鐘即驟然停止.間歇期一切如常,發(fā)作頻度可數(shù)日一次,或數(shù)分鐘一次

      3.1.2體檢發(fā)現(xiàn)
      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多無陽性體征,但可有以下發(fā)現(xiàn):1.板擊點:病人面部叁叉神經(jīng)分布范圍的某個區(qū)域內(nèi)特別敏感
      ,稍加觸發(fā)即可引起疼痛發(fā)作
      ,以上下唇
      、鼻翼、頰部等常見
      ,故稱此區(qū)域為"板擊點"


      2.病人因痛而不洗臉、刷牙
      、進食
      ,致面部、口腔衛(wèi)生極差
      ,精神抑郁
      、情緒消極。

      3.由于痛時經(jīng)常磨擦面部皮膚致患側面部皮膚粗糙
      ,眉毛稀少或缺如
      。初起病人多疑為牙痛而誤拔牙齒。
      3.1.3輔助檢查
      原發(fā)性叁叉神經(jīng)痛輔助檢查多無異常
      ,繼發(fā)性叁叉神經(jīng)痛
      、腰穿CSF可有異常,必要時內(nèi)聽道X線攝片
      ,頭顱CT或MRI檢查

      3.1.4鑒別
      三叉神經(jīng)痛常需與三叉神經(jīng)炎、牙痛
      、舌咽神經(jīng)痛等相鑒別

      3.2三叉神經(jīng)痛的治療3.2.1藥物治療
      原發(fā)性叁叉神經(jīng)痛用卡馬西平或得力多100mg 3/d次,苯妥英鈉100mg 3d/次
      。中藥七葉蓮片,每次4片, 3/d次
      。繼發(fā)性叁叉神經(jīng)痛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3.2.2封閉療法
      5%石碳酸
      、95%酒精等注射于叁叉神經(jīng)半月節(jié)或分枝處以阻斷其神經(jīng)傳導獲得止痛效果

      3.2.3手術治療
      分為

      ①周圍支切斷術;

      ②叁叉神經(jīng)感覺根部分切斷術


      ③叁叉神經(jīng)脊髓束切斷術


      ④叁叉神經(jīng)減壓術。用于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者可采取手術治療

      4中醫(yī)4.1古人對三叉神經(jīng)痛的論述
      中醫(yī)學無相類似病名
      ,一般將其歸屬于“偏頭痛”、“面痛”等范疇
      。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類似本病的記載
      ,如《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篇提到頷痛、頰痛
      、目外眥痛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繆刺論》有“齒唇寒痛”之癥等
      。后世醫(yī)家對本病的征候特點有較細致的描繪和較深入的認識。如《醫(yī)林繩墨》謂:“亦有浮游之火
      ,上攻頭目或齒異不定而作痛者
      。”闡述了其病機與癥狀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稄埵厢t(yī)通》中云:“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蹲C治準繩》還進一步加以分類曰:“面痛……暴痛多實,久痛多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夺t(yī)學綱目》和《普濟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驗的記述,以上表明我國古代醫(yī)家對本病的證治已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

      4.2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現(xiàn)代研究
      現(xiàn)代首篇以針灸治療本病的報道見于1955年
      ,而用中醫(yī)中藥證治的臨床文章則遲至60年代中期才出現(xiàn)。自70年代起
      ,開始有較大樣本的觀察資料公諸于世
      ,對一些有效的中草藥如七葉蓮等進行了一系列發(fā)掘研究。取得明顯進展是在80年代
      ,這一時期所發(fā)表的有關論文達70余篇
      ,為六、七十年代總數(shù)的10倍以上
      。通過大量實踐
      ,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在治療上
      ,創(chuàng)制新方
      ,改進劑型,產(chǎn)生了不少重復性強的有效專方
      ,發(fā)現(xiàn)了活血化瘀之法對本病的作用
      ,如活血與祛風并用,或突出活血
      ,或加蟲類藥逐瘀
      ,往往可以明顯提高療效。值得一提的是針灸治療
      ,近十余年來
      ,隨著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斷增多和對針刺部位的反復探尋、篩選,其有效率亦獲得迅速提高
      。目前
      ,還有一些單位重視中西藥物協(xié)同增效途徑的探索。

      從已收集到的文獻統(tǒng)計
      ,中醫(yī)藥和針灸治療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4.3三叉神經(jīng)痛的病因病機
      三叉神經(jīng)痛的病因
      ,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一是外感風寒或風熱
      ,二是內(nèi)傷七情、飲食或勞倦
      。其病機可歸納如下:

      風寒外襲 風寒侵犯陽明
      ,風陽升發(fā),易犯頭面
      ,而寒為陰邪
      ,其性凝滯,致血脈收引
      ,氣血閉塞
      ,而產(chǎn)生疼痛。

      胃熱上攻 過食炙賻辛熱之物
      ,胃熱偏盛
      ,或外感風熱,邪熱犯胃
      ,胃火熏蒸
      ,循經(jīng)上攻頭面。

      肝火上炎 多因內(nèi)傷七情
      ,肝氣郁結
      ,郁而化火;或因腎陰不足
      ,水不涵木
      ,陰虛陽亢,肝膽之火升騰
      。肝火循胃絡上擾面頰而發(fā)病


      痰瘀阻絡 多因病程長久,脾虛運化失常
      ,痰濁內(nèi)盛
      ,阻塞脈絡;或久病入絡人血
      ,瘀血內(nèi)阻
      ,絡脈不通,不通則痛。
      4.4三叉神經(jīng)痛的治療4.4.1療效標準
      目前對三叉神經(jīng)痛的療效分級尚不一致
      ,有分三級
      ,有分四級。且本病可以出現(xiàn)較長的緩解期
      ,故應包含一定隨訪期
      。據(jù)多數(shù)醫(yī)家的意見,綜合如下:

      緩解:痛止
      ,諸癥消失
      ,隨訪半年以上未見復發(fā)者。

      顯效:痛止
      ,諸癥基本消失
      ,隨訪時間不足半年,或在3~6個月內(nèi)復發(fā)
      ,但癥狀較前輕
      ,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減輕
      ,發(fā)作間歇期明顯延長
      ,癥狀改善者。

      無效:疼痛程度及發(fā)作次數(shù)減輕不明顯或癥狀無改善者

      4.4.2辨證治療
      《證治匯補·面痛》:“面痛皆屬于熱
      ,但暴病多實,久病多虛
      。飲食妨礙
      ,皆因膏粱風毒;食臥少安
      ,無非胃虛有火
      。”

      《張氏醫(yī)通·諸痛門》:“面為陽明部分
      ,而陽維起于諸陽之會
      ,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
      ,而有虛實之殊
      。”

      實火者治宜清熱解毒
      ,用犀角升麻湯等方


      老人過勞,饑則面痛
      ,用補中益氣加芩
      、梔
      、連翹、鼠粘
      、黑參


      郁結積成胃熱,而致面痛
      ,用越鞠丸加山梔
      、連翹、貝母
      、橘紅之類

      4.4.2.1風寒外襲4.4.2.1.1癥狀
      常因冷天或感風寒而發(fā)作或加重,痛時面肌有緊縮感
      ,呈陣發(fā)性短暫抽搐樣劇痛,局部喜熱敷
      ,口不渴
      。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浮緊或沉遲


      疼痛呈陣發(fā)性抽動樣痛
      ,痛勢劇烈,遇冷加重
      ,得熱則舒
      ,舌淡紅,苔薄白
      ,脈浮緊[1]

      4.4.2.1.2方藥治療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jīng)止痛


      處方:川芎
      、白芷各30克,制川烏
      、藁本各9克
      ,細辛3克,蓽撥12克
      ,甘草6克


      加減:疼痛劇烈加麻黃、制附子
      ;久治不愈
      ,配合外治,其法為:細辛10克
      ,胡椒或川椒10克
      ,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適量
      ,置于鍋內(nèi)煎煮
      ,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紙筒,一端罩在藥鍋上
      ,另一端對準鼻孔
      ,令病人吸入藥氣,每日2次
      ,每次10分鐘


      常用成方:川芎荼調(diào)散、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等

      4.4.2.1.3推拿治療
      選穴:太陽
      、頭維、上關
      、下關
      、翳風、頰車
      、聽宮
      、聽會、耳門
      、顴髎
      、睛明、四白
      、外關
      、合谷[1]。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或坐位
      。醫(yī)者以一指禪推法從太陽至頭維
      、從太陽到上關和下關,往返6~8遍
      。以一指禪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
      ,往返5~6遍。指按揉翳風
      、頰車
      、下關、聽宮
      、聽會
      、耳門、太陽
      、顴髎
      、睛明
      、四白,每穴1分鐘
      。用掃散法在顳部膽經(jīng)循行路線
      ,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兩側交替進行
      ,各做30次左右
      。用大魚際揉法在顏面部應用約3分鐘。用點法
      、指揉法在觸發(fā)點上施用1分鐘左右
      ,刺激要強。拿外關
      、拿合谷
      ,每穴約1分鐘,用力以酸脹為度
      。[1]
      4.4.2.2胃火上攻4.4.2.2.1癥狀
      面頰呈陣發(fā)性劇痛
      。遇熱誘發(fā),痛如火燎肉裂
      ,齦腫口臭,煩躁不安
      ,口渴喜飲
      ,大便干結,小便赤黃
      ,或有胃脘隱痛
      。舌質(zhì)紅,苔黃厚或膩
      ,脈滑數(shù)

      4.4.2.2.2方藥治療
      治法:清胃瀉火祛痛。

      處方:川芎10克
      ,生大黃12克(后下)
      ,芒硝10克(分沖),板藍根10克
      ,銀花10克
      ,枳殼10克,僵蠶6克
      ,全蝎粉3克(分沖)


      加減:火烙樣痛加石膏、黃芩
      ;第一
      、二支痛為主加葛根
      ,第三支痛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
      、白虎湯合瀉心湯。
      4.4.2.3肝火上炎4.4.2.3.1癥狀
      患側頻發(fā)電擊樣疼痛
      ,痛時面紅目赤
      ,煩躁易怒,怒則發(fā)作
      ,脅肋作脹
      ,口苦咽干,舌質(zhì)紅
      ,苔黃膩
      ,脈沉弦。如為虛火上炎
      ,則抽搐劇痛
      ,午后加重,顴紅煩熱
      ,失眠健忘
      。舌紅少苔,脈細弦數(shù)

      4.4.2.3.2方藥治療
      治法:瀉肝降火止痛


      處方:川芎30克,龍膽草15克
      ,生地10克
      ,當歸、白芍
      、丹參各12克
      ,黃芩、白芷
      、全蝎
      、蟬蛻、地龍各9克


      加減:便秘加大黃
      ;血壓高加鉤藤、夏枯草
      ;陰虛加女貞子
      、石決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減

      4.4.2.4痰瘀阻絡4.4.2.4.1癥狀
      經(jīng)久不愈
      ,時作時止,劇痛時如錐刺刀割
      ;如為痰阻
      ,胸睦滿悶,嘔吐痰涎
      ,便溏面晦
      ,舌質(zhì)暗淡,苔滑膩
      ,脈沉滑
      ;如為血瘀,痛處固定不移
      ,午后加劇
      ,舌質(zhì)偏暗,或見瘀斑瘀點
      ,脈細澀

      4.4.2.4.2方藥治療
      治法:化痰祛瘀通絡。

      處方:川芎
      、羌活
      、僵蠶、秦艽各10克
      ,細辛5克
      ,雞血藤30克,蜈蚣2條
      ,全蝎、甘草各6克
      ,桃仁9克
      ,紅花10克,姜半廈6克
      ,膽南星5克


      加減:瘀重加赤芍、丹參
      ;寒重加制川烏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療效:上述四型
      ,按以上方藥共治療456例
      ,緩解及顯效220例,有效156例
      ,無效80例
      ,總有效率為82.5%
      4.4.3單方驗方
      ①七葉蓮制劑

      組成:以七葉蓮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當于原生藥5~10克)或片劑(每片含干浸膏0.4克
      ,相當于生藥5克)。

      用法:肌肉注射
      ,每次2~4毫升
      ,每日1~2次;口服片劑
      ,每次3片
      ,每日4次。

      療效:共觀察82例
      ,緩解2例
      ,顯效30例,有效29例9無效21例
      ,總有效率為74.4%


      ②桑椹煎劑

      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將桑椹子清洗后水煎
      ,分3次口服


      療效:以本藥治療6例,療效頗好
      。適用于陰虛內(nèi)熱者


      ③藍根僵蠶丸

      組成:板藍根60克,僵蠶60克


      用法:將二藥共為細末
      ,水泛為丸,梧桐子大
      ,每瓶裝60克
      。日服2次,每服10克
      。溫開水送服


      療效:以本方治療4例,均有效
      。適于風熱外襲所致者


      ④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30克,荊芥
      、防風
      、全蝎各10~12克,地龍15~25克
      ,細辛3~6克


      加減: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時至無辣味,再納人余藥)
      、蓽撥
      ;熱重加生石膏
      、黃芩、黃連
      ;瘀重加赤芍
      、丹參、五靈脂
      ;陰虛加生地
      、天麻、龜版
      、黃柏
      、知母。

      用法:每日1劑
      ,水煎
      ,重者每日2劑。

      療效:共治86例
      ,緩解44例
      ,顯效32例,有效6例
      ,無效4例
      ,總有效率為95.3%。

      ⑤止痛湯

      組成:生地30克
      ,玄參20克
      ,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細辛3克
      ,沒藥15克
      ,麥冬15克,牛膝6克
      ,白芷10克
      ,當歸10克,川芎12克


      加減:寒重加赤芍、紅花
      ;便秘加大黃或火麻仁
      ;痛劇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鉤藤
      、蜈蚣


      用法:每日1劑,水煎
      ,劇痛可日服2劑
      ,分4次服


      療效:共治療56例,緩解15例
      ,顯效32例
      ,有效7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為96.4%


      ⑥三叉Ⅰ號片

      組成:川芎、桃仁
      、紅花
      、蔓荊子各9克,菊花
      、地龍
      、白芍各12克,細辛9克


      用法:先將細辛
      、菊花提取揮發(fā)油備用,再將已提過揮發(fā)油的細辛
      、菊花同余藥(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狀
      ,加等量的95%乙醇過濾,再濃縮至膏狀
      ,再以半量白芍細粉與煎膏制成顆粒
      ,噴入揮發(fā)油,加潤滑劑壓片
      。每片重0.35克(含生藥8.2克)
      。每次服8片,每日3次
      。大劑量
      ,每次可服16~20片。

      療效:共治療100例
      ,緩解18例
      ,顯效22例,有效23例
      ,無效37例
      ,總有效率為63%。

      ⑦顱痛寧

      組成:川芎2份
      ,蓽撥1份


      用法:上藥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藥2克
      。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
      ,每日3次,緩解后減半量


      療效:共治療82例
      ,顯效52例,有效24例
      ,無效6例
      ,總有效率為92.7%。與西藥治療相比
      ,發(fā)現(xiàn)本法療效較佳


      ⑦龍蝎餅

      組成:地龍5克,全蝎20個
      ,路路通10克
      ,生南星、生半夏
      、白附子各50克
      ,細辛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
      ,加一半面粉
      ,用酒調(diào)成餅,攤貼太陽穴
      ,以敷料固定
      ,每天1次。

      療效:以上法治療45例
      ,顯效42例
      ,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

      4.4.4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用藥規(guī)律
      通過大量臨床實踐
      ,本病治療用藥己取得一定經(jīng)驗。現(xiàn)將所收集的觀察人數(shù)在30例以上的18首專方歸納統(tǒng)計
      ,其用藥情況娜下表
      應用頻度(例) 報道文獻(篇) 藥 物 ≥300 8~10
      川芎
      、細辛。
      5~7
      防風
      、全蝎
      、地龍。
      100~299 3~6
      石膏
      、羌活
      、白芷、當歸
      、白芍
      、白僵蠶、蔓荊子

      2
      生地
      、玄參、麥冬
      、牛膝
      、紅花、蓽撥
      、桃仁
      、生半夏、川烏

      30~99 2~3
      蜈蚣
      、赤芍、陳皮
      、附子

      1
      知母、路路通
      、獨活
      、黃芩、蒼術
      、黃芪
      、夏枯草、熟地
      、甘草
      、木瓜。

      上表表明
      ,諸藥中以川芎
      、細辛兩藥的使用頻度最高。在藥理上
      ,川芎有解痙鎮(zhèn)靜擴張血管的作用
      ,能行氣開郁,活血止痛
      ;細辛亦有明顯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
      、局部麻醉作用,能祛風散寒
      ,溫經(jīng)止痛
      。故成為三叉神經(jīng)痛治療的首選藥物
      。其次是散風勝濕解痙之防風和搜風逐瘀之全蝎、地龍等
      。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長
      ,久病必瘀。在王清任頭痛從瘀血證治經(jīng)驗的啟示下
      ,聯(lián)系“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的理論,在臨床上活血逐瘀藥和治風藥同時并用
      ,故這兩類藥物在本病治療中有相當大的比重

      4.4.5針灸治療4.4.5.1體針
      取穴:主穴:魚腰、四白
      、下關
      。配穴:夾承漿。夾承漿穴位置:前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5厘米
      ,口角下一橫指凹陷處


      操作:

      Ⅰ支痛,取魚腰
      。從魚腰斜向下方刺人0.3~0.5寸
      ,待有觸電感傳至眼及前額時,提插20~50次


      Ⅱ支痛
      ,取四白。從四白斜向上方約45度角進針
      ,刺人0.5~0.8寸
      ,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等處時,反復提插20~50下
      。四白穴用1~1.5寸26號毫針
      ,斜向上方45°角刺入0.3~0.5寸,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上唇與上牙等處
      ,提插20~50次[2]


      Ⅱ與Ⅲ支或Ⅲ支痛,取下關
      。針法:直刺進針1.5寸深左右
      ,當有觸電樣針感傳至舌或下頷等處時,提插20~50次
      。下關穴用2寸26號毫針
      ,向?qū)认骂M角方向刺入,當觸電樣針感傳至患側下頜時
      ,提插20~50次[2]


      效果不顯加取夾承漿
      。針法:從夾承漿斜向前下方約30度角進針,刺入0.5寸左右
      ,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唇時
      ,提插20~50次。均針患側
      ,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癥情重者每日1次
      。夾承漿用1~1.5寸26號毫針,斜向前下方約300角刺入0.5寸左右
      ,待有觸電樣針感傳至下唇時
      ,提插20~30次[2]。

      療效:共治療1000例
      ,痛止率54.0%
      ,顯效率29.2%,總有效率為99.2%
      。其中540例
      ,隨訪半年至5年,復發(fā)率為39.4%

      4.4.5.2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
      ;配穴:Ⅰ支痛加魚腰、陽白
      ;Ⅱ支痛加四白
      、迎香、翳風
      ;Ⅲ支痛加地倉
      、頰車、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機點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個配穴
      。以4號針頭刺入皮內(nèi)
      ,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
      ,發(fā)作不頻繁者
      ,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89例
      ,總有效率為96%~100%

      4.4.5.3電針
      取穴:主穴:Ⅰ支痛:魚腰
      ,Ⅱ支痛:四白、下關
      ,Ⅲ支痛:地倉
      ;配穴:陽白、水溝
      、承漿
      、迎香。

      操作:據(jù)疼痛之神經(jīng)支選穴
      ,加取1~2個配穴
      ,均取患側。針刺得氣后
      ,接通G6805電針儀
      ,采用可調(diào)波,頻率150~600次/分
      ,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度
      。留針通電10~20分鐘。留針期間
      ,根據(jù)病人感應
      ,略增大電流量1~2次。每日治療1次
      ,重者每日2次


      療效:共治療126例,總有效率為92.4%~96.9%

      4.4.5.4耳針法
      選穴 肝陽 神門 面頰 頜 胃 腎

      方法 每次選2~3穴
      ,毫針刺,每日1次
      ,每次留針30min
      ;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4.4.6推拿治療
      以下方法對驟然發(fā)作
      、沒有先兆
      、多為一側者有效[3]:

      ①用雙手食指輕輕按揉四白1分鐘。

      ②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顴髎1~3分鐘


      ③用雙手食指指腹按揉下關1分鐘
      ,力度適中。

      ④用雙手食指同時按壓翳風1分鐘

      4.4.7其他措施
      疼痛劇烈者
      ,可適當配合某些止痛鎮(zhèn)靜的西藥(痛痙寧、苯妥英鈉等)
      。久治無效者
      ,可試用純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經(jīng)支或其分支上
      ,但本法有一定并發(fā)癥。對頑固者
      ,可考慮手術治療

      4.5醫(yī)案
      患者,女
      ,48歲
      。右側面部疼痛突然發(fā)作,以眼部
      、上頜部為甚
      ,呈針刺樣疼痛,持續(xù)數(shù)秒至2分鐘
      ,發(fā)作次數(shù)不定,間歇期無癥狀
      。舌質(zhì)紅
      ,苔白膩,脈弦緊
      。以上法治療8次
      ,疼痛明顯減輕。再治療2次
      ,休息6天
      ,又繼續(xù)1個療程,疼痛消失
      ,無面部不適感
      。囑其適當活動,調(diào)節(jié)自己情緒
      。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黃丈東醫(yī)案:

      史××,女
      ,38歲
      。初診日期為964年1月24日?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咦?961年起左側面部及頭部劇烈疼痛
      ,類似觸電。經(jīng)中西藥治療3年
      ,未見顯效
      。最近一月發(fā)作尤甚,頭面劇痛并引起嘔吐
      。曾流產(chǎn)5次
      ,失血較多
      。夜寐不安,舌尖紅
      ,苔根厚膩
      ,脈細。治擬養(yǎng)血柔肝
      ,和絡熄風


      處方:煨天麻3克,鉤藤12克(后下)
      ,生石決15克
      ,丹皮4,5克
      ,赤芍9克
      ,丹參9克,炙甘草3克
      ,陳木瓜4.5克
      ,忍冬藤12克,制膽星9克
      ,茯神9克


      2月21日二診,前方服后癥減
      ,近日頭痛較輕
      ,夜寐尚安,胃痛時作
      。舌尖紅刺
      ,苔薄白,脈細弦
      。再擬平肝理氣
      ,佐化痰瘀。

      處方:石決明15克
      ,白蒺藜9克
      ,桑寄生9克,鉤藤9克(后下)
      ,陳膽星6克
      ,赤芍9克,丹參9克
      ,木瓜4.5克
      ,云苓9克,炙甘草4.5克。之后
      ,以前法出人加減


      3月13日五診。頭痛已減
      ,胃中不舒
      ,經(jīng)脈竄痛,肝胃不和
      ,肝火易動
      ,舌尖紅,苔薄黃
      ,脈細弦
      。再予清肝調(diào)氣,和胃暢中之法


      處方:白蒺藜9克
      ,蔓荊子9克,生石決18克
      ,稆豆衣6克
      ,甘菊花9克,陳皮4.5克
      ,香附9克
      ,赤芍9克
      ,木瓜4.5克
      ,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
      ,再以丸藥調(diào)理而愈


      按:本例頭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勢劇烈
      ,引起嘔吐
      。5次流產(chǎn),失血過多
      ,以致陰血不足
      。風陽扶痰瘀上擾,導致頭面疼痛時作
      ,乃本虛標實之癥
      。各診選用天麻、鉤藤
      、石決明等以平肝熄風
      ,丹參、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絡
      。最后以丸藥調(diào)理
      ,三年宿恙,得以治愈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
      ,馬上計算!
      4.6三叉神經(jīng)痛患者日常保健
      (1)囑患者慎起居
      ,避風寒
      ,以防御外邪侵襲[1]。

      (2)適當參加鍛煉
      ,以增強體質(zhì)
      ,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469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固衛(wèi)御風湯
      處方 : 炙黃耆9g
      ,防風9g,炒白術9g
      ,桂枝9g
      ,赤芍9g,白芍9g
      ,生姜3片
      ,大棗7枚。功能主治 : 調(diào)營固衛(wèi)
      ,以御風寒
      。主冷激性蕁麻疹。用法用量 : 日久發(fā)作不休者
      ,加烏梅
      保真湯
      保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保真湯處方 : 藁本(去蘆)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洗,銼
      ,麩炒)500克制法 : 上藥哎咀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四時傷寒,不問陰陽二證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桂心
      、天麻
      、萆薢、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當歸
      、云母粉
      、白術、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
      、甘草、川續(xù)斷
      ,各一兩
      。炮制 : 上挫,生絹袋盛
      ,好酒一升浸之
      。春五日、夏三日
      、秋七日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