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連翹升麻湯
中醫(yī)世家
2023-05-17 14:49:40
加味連翹升麻湯
處方 : 連翹(去心,酒洗)、升麻(切,酒洗)
、葛根(切)
、桔梗(泔浸)
、赤芍草梢
、酒芩
、酒梔子、木通(酒洗)
、牛蒡(酒淘
,炒,研)
、白滑石(暑用)
、麥冬(去心)。
制法 : 上銼
。

功能主治 : 痘瘡熱太甚者
,毒未發(fā)盡。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
,《醫(yī)部全錄》引作“加味連芩升麻湯
。
摘錄 : 《痘疹全書》卷上
過敏性鼻炎,怎么選藥?
過敏性鼻炎應該是患者最頭疼的一種疾病
,不僅僅會給身體帶來不適
,而且還會影響患者的生活,過敏性鼻炎所引起的頭疼
,鼻塞
,流眼淚,打噴嚏等各種癥狀也會讓患者倍感折磨
,所以
,過敏性鼻炎患者該如何選擇用藥治療也是有講究的,只有選對藥物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
。
過敏性鼻炎對于患者來說應該是最難以忍受的疾病了
,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天氣的溫差都會導致過敏性鼻炎出現(xiàn)
,不停的打噴嚏
,流眼淚,而且嚴重的還會導致發(fā)燒
,其實過敏性鼻炎在中醫(yī)來看
,主要與個人的體質(zhì)差異有關,比如脾虛體質(zhì)的人過敏性鼻炎的幾率也會大一些
,這些都與身體的免疫功能是分不開的,而一旦患上過敏性鼻炎
,一定要謹遵醫(yī)囑
,服用這些藥物。
其實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主要以服用藥物提高自己的免疫功能為主,只有免疫力上去了
,體質(zhì)得到了改善
,即使是換季,過敏性鼻炎患者也不用害怕了
,那么該服用哪些藥物呢?
1
、激素鼻噴劑,它是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做有效也是最佳的藥物
,對于緩解鼻塞
,流鼻涕很有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
,畢竟這種外用藥物中含有一定的激素
,所以對于這類的藥物選擇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自身情況去使用,同時
,如果有不確定的可以通過詢問醫(yī)生之后再進行使用
。
2、抗組胺鼻噴劑
,這種外用藥物通常比較適合兒童的過敏性鼻炎
,而且有很顯著的效果,不僅能緩解鼻塞引起的頭痛
,而且還能減少兒童的不適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抗組胺的藥物有些兒童使用之后會有過敏的現(xiàn)象
,所以
,在給兒童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在咨詢過醫(yī)生之后
,并且兒童使用之后沒有出現(xiàn)不良的現(xiàn)象即可
。
對于過敏性鼻炎這種疾病來說,在使用藥物的同時
,還要注意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
,一定要多開窗,保持室內(nèi)空氣流通
,而且對于干燥的季節(jié)來說
,可以使用加濕器,平時在飲食上多食一些溫熱的食物
,少食有刺激性的食物
,加強鍛煉,只有在保證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
,使用這些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藥物
,才會得到更好的治愈
。
升麻鱉甲湯的醫(yī)案
(慢性扁桃體腫大) 謝新陽醫(yī)案:王某,男
,14歲
,1987年5月3日初診。主訴雙側扁桃體腫大
,感冒后加劇已5年
。經(jīng)多方診治療效不佳。現(xiàn)癥見雙側扁桃體紅腫似球狀
,右側為甚i咽喉疼痛
,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
。此系外感疫毒
,毒蘊血絡所致。宜解毒散瘀
,滋陰活血
。用升麻鱉甲湯加減:升麻9g,當歸12g
,蜀椒
、甘草各6g,炙鱉甲
、連翹
、貝母各15g,生牡蠣
、玄參各30g
。日1劑,水煎服
。服藥4劑
,紅腫消退近一半,疼痛消除
;續(xù)服原方5劑
,加食適量白醋,調(diào)治半月而愈
。 (國醫(yī)論壇1991
;<5):15)
按語:此證乃外感疫毒,血分被侵所致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督饏T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惫视蒙轺M甲湯辛溫升散之品
,以發(fā)其蘊蓄不解之邪
;配伍甘潤咸寒之味
,可安其邪氣所擾之陰。如此組合
,可使邪除毒解
,結散病愈。 (猩紅熱) 譚日強醫(yī)案:次女賽男
,患猩紅熱
,初起惡寒發(fā)熱,頭痛
,咽痛
,下頜淋巴腫大,舌苔薄白
,脈象浮數(shù)
。服銀翹散2劑,惡寒已罷
,仍發(fā)熱咽痛
。服普濟消毒飲去升麻、柴胡3劑
,另用冰硼散吹喉
,咽痛減輕,熱仍不退
,頸面出現(xiàn)紅色斑疹
,惟口唇四周蒼白,舌絳無苔
。印象為猩紅熱
。為了避免傳染給其他孩子,急送長沙傳染病院
,經(jīng)化驗檢查
,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中性增高
,符合猩紅熱診斷
。一面肌注青霉素,一面用升麻鱉甲湯:升麻3克
,鱉甲10克
,當歸3克,去雄黃
、蜀椒
,加銀花10克
,連翹10克,牛子10克
,生地12克
,丹皮10克,赤芍6克
,桔梗3克
,甘草3克。服3劑
,紅疹遍及四肢
,壓之可暫退色,繼用原方去升麻
、當歸
、桔梗,加元參
、麥冬
、大青葉。3劑
,皮疹消退
,體溫正常,痊愈出院
。(《金匱要略淺述》1981:62)
按語:本案所見為“陽毒”證
,故用升麻鱉甲湯加清熱解毒、涼血活血之品治之而愈
。 關于陰陽毒之病位
,歷代醫(yī)家尚未明確,僅在方藥和陰陽二字上爭論不休
。王廷富認為
,本病屬于急性喉科疾病,據(jù)丹波元簡引董西園《醫(yī)級》中百歲老人袁云龍認為是后世鎖喉風
、纏喉風
、蛾纏之類癥證。表現(xiàn)為急性咽喉部痛腫
,非一般咽痛疾病
,四時均有,不傳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哐屎砟[痛,水米難下
,甚至呼吸不利
,確屬危候
,非大毒之品,不可為也
。(見《金匱要略指南》)
連翹飲簡介
目錄1拼音2《類證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2.1連翹飲的別名2.2處方2.3制法2.4功能主治2.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2.6摘錄 3《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3.1連翹飲的別名3.2處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3.6摘錄 4《喉證指南》卷四:連翹飲 4.1處方4.2功能主治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4.4摘錄 5《圣濟總錄》卷一三○:連翹飲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異授眼科》:連翹飲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幼科直言》卷五:連翹飲 7.1處方7.2功能主治7.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7.4摘錄 8《玉案》卷六:連翹飲 8.1處方8.2功能主治8.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8.4摘錄 9《種痘新書》卷九:連翹飲 9.1處方9.2功能主治9.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9.4摘錄 10《麻癥集成》卷三:連翹飲 10.1處方10.2功能主治10.3摘錄 11《得效》卷十九 11.1組成11.2主治11.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1.4制備方法 12《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12.1組成12.2主治12.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2.4制備方法 13《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13.1組成13.2主治13.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3.4制備方法 14《萬氏家抄方》卷六 14.1組成14.2主治1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15《醫(yī)學入門》卷八 15.1組成15.2主治15.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15.4加減 16《白喉全生集》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1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連翹飲 1拼音 lián qiào yǐn
2《類證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2.1連翹飲的別名
連翹散(《斑論萃英》)
、防風散(《普濟方》卷三六九)、上清連翹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
2.2處方
連翹 防風 甘草(炙)山梔子各等分
2.3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
。
2.4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
。治小兒風熱感冒
;諸瘡腫毒,咽喉疼痛
。
2.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
,用水250毫升,煎至175毫升
,去滓溫服
。
2.6摘錄
《類證活人書》卷二十
3《活人書》卷二十:連翹飲
3.1連翹飲的別名
連翹散、防風散
、上清連翹散
3.2處方
連翹
、防風、甘草(炙)
、山梔子各等分
。
3.3制法
上為末。
3.4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
、瘡瘍等一切熱證
;瘡痘入目生困。
3.5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連翹散(《癍論萃英》)
、防風散(《普濟方》卷三六九)
、上清連翹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
3.6摘錄
《活人書》卷二十
4《喉證指南》卷四:連翹飲
4.1處方
連翹2錢
,葛根2錢
,牛蒡子2錢,玄參2錢
,黃芩2錢
,桔梗2錢,赤芍1錢
,梔仁1錢
,淡竹葉1錢,甘草1錢
,木通1錢
,升麻6分
。
4.2功能主治
肺胃邪熱,咽喉疼痛
。
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4.4摘錄
《喉證指南》卷四
5《圣濟總錄》卷一三○:連翹飲
5.1處方
連翹2兩,防風(去叉)2兩
,玄參2兩
,白芍藥2兩,薺苨2兩
,黃芩(去黑心)2兩
,桑根白皮(銼,炒)2兩半
,前胡(去蘆頭)1兩
,人參1兩,甘草(炙
,銼)1兩
,桔梗(銼,炒)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黃耆(銼)4兩。
5.2制法
上為粗末
。
5.3功能主治
排膿
。主癰腫瘡癤。
5.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以水1盞半
,煎取8分,去滓溫服
,日2次
。
5.5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三○
6《異授眼科》:連翹飲
6.1處方
連翹、甘草
、黃芩
、梔子、薄荷
、大黃(酒炒)
、樸消各等分。
6.2制法
上為末
。
6.3功能主治
肺金克肝木
,風邪在肺,金旺而木衰,致目有白膜遮睛者
。
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滾水送下
。或蜜丸亦可
。
6.5摘錄
《異授眼科》
7《幼科直言》卷五:連翹飲
7.1處方
連翹
、生地黃、陳皮
、白芍(炒)
、甘草、當歸
、花粉
、黃芩、柴胡
。
7.2功能主治
小兒傷寒表癥解
,里癥作,身有微汗而作渴
,鼻干目紅,耳竅不通
,兼手足心熱
。
7.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竹葉3片為引。
7.4摘錄
《幼科直言》卷五
8《玉案》卷六:連翹飲
8.1處方
黃芩8分
,黃連8分
,黃柏8分,山梔仁8分
,大黃8分
,石膏8分,蟬蛻8分
,牛蒡子8分
,紅花8分,升麻3分
。
8.2功能主治
熱毒蓄內(nèi)
,痘不肯出齊。
8.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加燈心30莖
,水煎服
。
舌上無苔,去大黃
。
8.4摘錄
《玉案》卷六
9《種痘新書》卷九:連翹飲
9.1處方
連翹
、牛子、防風
、荊芥
、炒芩
、炒梔
、蟲退
、赤芍
、當歸
、柴胡
、木通
、車前
、滑石、甘草
。
9.2功能主治
退熱解毒
。主痘后余毒,疽癤始發(fā)
,紅腫潮熱
。
9.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弱者,加人參
、黃耆
。
9.4摘錄
《種痘新書》卷九
10《麻癥集成》卷三:連翹飲
10.1處方
酒炒川連、酒炒川柏
、連翹
、石膏、黑梔
、甘草
、力子于、防風
、荊芥
、酒芍、當歸
。
10.2功能主治
麻疹后發(fā)牙疳者
。
10.3摘錄
《麻癥集成》卷三
11《得效》卷十九
11.1組成
連翹、赤芍藥
、當歸
、荊芥、防風
、牛蒡子(炒)
、川芎、梔子
、黃芩
、瞿麥、木通、生干地黃
、瓜根
、麥門冬、粉草各等分
。
11.2主治
諸惡瘡紅赤
,痛癢不定,心煩口干
;及婦人血風
,紅斑圓點,開爛成瘡
,癢痛流黃水汁
。
11.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
,加燈心20莖
,水煎,不拘時候服
。
11.4制備方法
上銼散
。
12《圣濟總錄》卷一八三
12.1組成
連翹莖葉(新者)1兩,生地黃2兩
,蒼耳莖葉(新者)1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1兩,雞蘇莖葉(新者)1兩
。
12.2主治
因餌乳石發(fā),心肺中熱
,鼻中衄血
。
12.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3合,不拘時候
。未止再服
。
12.4制備方法
上銼碎,以水少許
,都搗令爛
,生絹絞取汁。
13《圣濟總錄》卷一三一
13.1組成
連翹1兩
,山梔子仁1兩
,黃耆(銼,炒)1兩
,防風(去叉)1兩
,升麻1兩,羚羊角(鎊)1兩,漏蘆(去蘆頭)1兩
,甘草(炙
,銼)1兩,大黃(銼
,炒)1兩
,枸杞根皮1兩。
13.2主治
癰疽發(fā)背瘡腫
,或已潰
,或未潰。
13.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
,用水1盞半
,煎取8分,去滓
,空心溫服
。
13.4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拌令勻
。
14《萬氏家抄方》卷六
14.1組成
鼠粘子
、連翹、當歸
、蘆根
、木通、石膏
、瞿麥
、車前子、蟬蛻
、桅子
、柴胡、黃芩
、甘草
。
14.2主治
痘第五日,實熱
、胃熱發(fā)斑
。
14.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1鐘半,加生姜1片
,煎5分服
。
15《醫(yī)學入門》卷八
15.1組成
連翹1分,瞿麥1分
,滑石1分
,車前子1分
,牛蒡子1分,赤芍1分
,山梔仁半分
,木通半分,蟬退半分
,當歸半分
,防風半分,黃芩1分半
,荊芥1分半
,柴胡2分,甘草2分
。
15.2主治
小兒表里諸熱
;小兒痘疹14日時。
15.3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15.4加減
如風熱
、痰熱、變蒸熱
、肝熱
、大腸熱、癮疹熱
,加麥門冬
;丹熱、實熱
、血熱
、三焦熱、小腸熱
,加大黃
、燈心;麻痘熱
、溫氣熱、已出未出癥熱
,加紫蘇
、當歸;余毒熱
、胎熱
、肺熱、傷寒后
、瘡疹后余毒發(fā)熱
,加薄荷
;項上生核作熱、癰癤毒熱
,加大黃
、樸消。
16《白喉全生集》
16.1方名
連翹飲
16.2組成
連翹3錢
,桔梗3錢
,牛蒡3錢,僵蠶(姜汁炒)2錢
,銀花2錢
,黃芩1錢,人中黃1錢
,粉葛1錢5分
,赤芍1錢5分,薄荷8分
,皂刺3針
。
16.3主治
白喉熱證尚輕,熱邪尚在表者
,初起白見于外關
,或薄或小,淡紅微腫
,略痛
,聲音響亮,牙關連翹飲食稍礙
,口干頭悶目脹
,舌苔與小便微黃。
16.4連翹飲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
古籍中的連翹飲 《丹臺玉案》:[卷之六治痘總論秘訣]落痂余毒訣 如竹膜
。色煤黑者。險也
。有虛實寒熱
。實而熱者。連翹飲主之
。虛而寒者
。方內(nèi)加參。肉桂治之
。治廨色亦然...
《醫(yī)宗金鑒》:[卷五痘疹心法要訣]收靨證治 毒氣大盛之故也
,須用大連翹飲以解之。(大連翹飲)連翹去心防風牛蒡子炒研荊芥黃芩當歸蟬蛻柴胡滑石梔子赤...
《醫(yī)宗金鑒》:[卷五雜證門]□填 悴頻頻汗
,胸高氣促口唇紅
,肝盛瀉青丸最效
,裹熱連翹飲堪行,因表防風升麻劑
,□冷屬陰用理中
。[注]□...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二十八·小兒科]赤丹 鋒擊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涂之
。查春田用大黃連翹飲而愈
。又王國戚子,未彌月
,陰囊患此
,如前治之而愈...
《痘疹心法要訣》:[卷一]收靨證治
三叉神經(jīng)痛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西醫(yī) 3.1三叉神經(jīng)痛的診斷 3.1.1病史及癥狀3.1.2體檢發(fā)現(xiàn)3.1.3輔助檢查3.1.4鑒別 3.2三叉神經(jīng)痛的治療 3.2.1藥物治療3.2.2封閉療法3.2.3手術治療4中醫(yī) 4.1古人對三叉神經(jīng)痛的論述4.2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現(xiàn)代研究4.3三叉神經(jīng)痛的病因病機4.4三叉神經(jīng)痛的治療 4.4.1療效標準4.4.2辨證治療 4.4.2.1風寒外襲 4.4.2.1.1癥狀4.4.2.1.2方藥治療4.4.2.1.3推拿治療 4.4.2.2胃火上攻 4.4.2.2.1癥狀4.4.2.2.2方藥治療 4.4.2.3肝火上炎 4.4.2.3.1癥狀4.4.2.3.2方藥治療 4.4.2.4痰瘀阻絡 4.4.2.4.1癥狀4.4.2.4.2方藥治療4.4.3單方驗方4.4.4中醫(yī)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用藥規(guī)律4.4.5針灸治療 4.4.5.1體針4.4.5.2穴住注射4.4.5.3電針4.4.5.4耳針法 4.4.6推拿治療4.4.7其他措施 4.5醫(yī)案4.6三叉神經(jīng)痛患者日常保健 5參考資料附:1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的穴位2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的中成藥3三叉神經(jīng)痛相關藥物 1拼音
sān chā shén jīng tòng
2英文參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
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西醫(yī)
三叉神經(jīng)痛系叁叉神經(jīng)分布區(qū)內(nèi)反復發(fā)作陣發(fā)性劇痛的一種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繼發(fā)于其他疾病
。以中老年人多見
。臨床表現(xiàn)多見于一側面部,劇痛往往驟然發(fā)作
,持續(xù)數(shù)秒在1~2分鐘
,重者可出現(xiàn)面部抽搐。多在40歲以后發(fā)病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jīng)痛的病因至今不明
,現(xiàn)代西醫(yī)學亦缺乏有效而又無副作用的療法。
3.1三叉神經(jīng)痛的診斷3.1.1病史及癥狀
常無預兆驟然出現(xiàn)的閃電式
、短暫而劇烈的疼痛
。如電灼樣、針刺樣
、刀割樣或撕裂樣劇痛
。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按病側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減輕疼痛
。嚴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
,口角牽向一側,并有面部發(fā)紅
、結合膜充血
、流淚、流涎等癥狀
,又稱"痛性抽搐"
。每次發(fā)作僅持續(xù)數(shù)秒到12分鐘即驟然停止.間歇期一切如常,發(fā)作頻度可數(shù)日一次,或數(shù)分鐘一次
。
3.1.2體檢發(fā)現(xiàn)
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多無陽性體征,但可有以下發(fā)現(xiàn):1.板擊點:病人面部叁叉神經(jīng)分布范圍的某個區(qū)域內(nèi)特別敏感
,稍加觸發(fā)即可引起疼痛發(fā)作
,以上下唇
、鼻翼、頰部等常見
,故稱此區(qū)域為"板擊點"
。
2.病人因痛而不洗臉、刷牙
、進食
,致面部、口腔衛(wèi)生極差
,精神抑郁
、情緒消極。
3.由于痛時經(jīng)常磨擦面部皮膚致患側面部皮膚粗糙
,眉毛稀少或缺如
。初起病人多疑為牙痛而誤拔牙齒。
3.1.3輔助檢查
原發(fā)性叁叉神經(jīng)痛輔助檢查多無異常
,繼發(fā)性叁叉神經(jīng)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