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紙膏
《醫(yī)宗金鑒》卷七十一:夾紙膏
處方 : 黃丹(炒)輕粉 兒茶 沒藥 雄黃 血竭 五倍子(炒)銀朱 枯礬各等分
制法 : 上藥共為末
。

功能主治 : 治臁瘡,瘡面色紫,腐爛臭穢,時時癢痛。
用法用量 : 視瘡面大小
,剪油紙兩張
,夾藥于內(nèi)
,紙周圍用漿糊粘住
,紙上用針刺孔
。用時先將瘡口用蔥、椒煎湯洗凈
,拭干
,然后貼患處,以紗布縛定
,三日一換
。
摘錄 : 《醫(yī)宗金鑒》卷七十一
《金鑒》卷七十一:夾紙膏
處方 : 黃丹(炒)、輕粉
、兒茶
、沒藥、雄黃
、血竭
、五倍子(炒)、銀朱
、枯礬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祛腐
,止痛
。主臁瘡潰腐。
用法用量 : 量瘡大小
,剪油紙兩張
,夾藥于內(nèi),紙周圍用面糊粘住
,紙上用針刺孔
,先將瘡口用蔥、椒煎湯洗凈拭干
,然后貼上
,以帛縛之。3日1洗
,再換新藥貼之
。
摘錄 : 《金鑒》卷七十一
《青囊秘傳》:夾紙膏
處方 : 乳香(炙去油)2錢,沒藥(炙去油)2錢
,制甘石5錢
,鉛粉4兩,輕粉3錢
,梅片2分
,老白占3兩。
功能主治 : 臁瘡
。
用法用量 : 用豬板油1斤煎去滓
,入前藥
,以白皮紙拖之,陰干待用
。
摘錄 : 《青囊秘傳》
《古方匯精》卷二:夾紙膏
處方 : 定粉4兩
,糠青3錢,紅土8錢
。
制法 : 上藥各為末
,先將桐油熬熱,再下末藥攪勻
,以厚紙二面拖上
,待干,山火氣
。
功能主治 : 生肌收口
。主臁瘡。
用法用量 : 驗瘡之大小剪貼
,1面貼3日換之
。
摘錄 : 《古方匯精》卷二
《魯府禁方》卷四:夾紙膏
處方 : 百草霜、壯人血余炭各等分
。
制法 : 上為細末
。臘月油燭淚化開,調(diào)為膏
,攤舊柿油傘紙上
,夾住,周圍線縫
,涼水浸之
。
功能主治 : 發(fā)背潰爛。
用法用量 : 先以溫淘米泔洗瘡凈
,貼藥勒住
。次日再洗瘡、洗藥
,翻過貼之
。3次照前洗換新藥貼。
摘錄 : 《魯府禁方》卷四
《古今醫(yī)鑒》卷十五引張會山方:夾紙膏
處方 : 松香
、黃丹
、蓖麻子(去殼)各等分。
制法 : 上為末
,用香油調(diào)
,隔油紙攤藥,夾紙中
。
功能主治 : 臁瘡
、頑瘡
。
用法用量 : 貼患處。
摘錄 : 《古今醫(yī)鑒》卷十五引張會山方
《外科集腋》卷五:夾紙膏
處方 : 紫草1兩
,當歸1兩
,細生地1兩,黃柏1兩
,白芷1兩,蒼術(shù)1兩
,松香2兩
,白蠟2兩,黃蠟2兩
,飛丹密陀僧2兩
,血竭2兩,輕粉3錢
,樟腦1兩
,銅綠5錢,爐甘石1兩
,明礬5錢
。
制法 : 上藥用麻油1斤,入前7味煎枯去滓
,入二占溶化
,再將后藥研為極細末和勻,攤紙上貼之
。如干
,加公豬油。
功能主治 : 年久
、新起臁瘡
。
摘錄 : 《外科集腋》卷五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夾紙膏
處方 : 乳香3錢,血竭2錢半
,沒藥4錢
,郁金5錢,麝香1錢半
,牡蠣半兩
,黃連2兩,黃柏2兩
,大黃1兩
,黃丹1兩,輕粉30貼
。
制法 : 上為細末
,清油調(diào)勻
。
功能主治 : 臁瘡久不愈。
用法用量 : 攤油紙上貼瘡
,每1個貼3日
。每日以冷水洗3次,膏藥亦翻轉(zhuǎn)3次
,兩層夾紙
,以線縫四邊,針刺眼透藥氣
。其藥末同和1處收
,要用旋調(diào)。
摘錄 :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
《衛(wèi)生鴻寶》卷二引《叢桂堂方》:夾紙膏
處方 : 蘆甘石2兩(煅
,用3黃湯淬干)
,血竭8錢,黃占1兩2錢(3味和豬油熬化
,貯瓷碗內(nèi))
,烏賊骨(去殼)3錢,青果核(炙存性)3錢
,大黃3錢
,朱砂6錢,龍骨(醋煅)5錢
,白占1兩2錢
。
制法 : 上為細末,入前油內(nèi)調(diào)勻聽用
。
功能主治 : 遠年臁瘡
。
用法用量 : 以油紙攤膏,刺10數(shù)孔貼
。1-2日翻轉(zhuǎn)
,再刺孔貼之。
摘錄 : 《衛(wèi)生鴻寶》卷二引《叢桂堂方》
《良方匯錄》卷下:夾紙膏
處方 : 甲片8錢
,生地6錢
,當歸6錢,蔥葉15莖
,菜油1斤
。
制法 : 上先將甲片煎至黃色,次下生地等
,煎枯去滓
,再入鍋,下黃蠟8錢烊化,用福倘油紙作大小塊
,蘸油收貯
。
功能主治 : 遠近濕瘡。
摘錄 : 《良方匯錄》卷下
《驗方新編》卷八:夾紙膏
處方 : 樟腦3錢
,銅綠1錢
。
功能主治 : 臁瘡。
用法用量 : 用豬板油和藥搗爛
,以油紙夾之
,貼患處。1-2日翻轉(zhuǎn)貼
,3-4日膿盡而愈
。如4日后膿尚未凈,再換1紙
。
摘錄 : 《驗方新編》卷八
《外科傳薪集》:夾紙膏
處方 : 紫草1兩,歸身1兩
,細生地1兩
,黃柏1兩,白芷1兩
,冬青桑1兩
,川椒1兩,黃白占2兩
,飛丹密陀僧2兩
,血竭各2兩,輕粉3錢
,銀粉1兩
,銅綠5錢,乳沒藥各5錢
,冰片2錢
。
功能主治 : 多年新起臁瘡。
用法用量 : 用麻油1斤
,入前7味煎枯去滓
,入2占溶化,再將后藥研細和勻
。攤紙上貼之
。如干,加公豬油調(diào)亦可
。
摘錄 : 《外科傳薪集》
《青囊秘傳》:夾紙膏
處方 : 煅石膏1兩
,爐甘石(童便浸,煅)1兩,龍骨(醋煅3次)5錢
,輕粉5錢
,寒水石(煅)5錢,嫩松香(放銅勺內(nèi)
,熬至黑色起煙
,倒在水內(nèi)候冷,再用蔥白搗液煮滾
。候冷為末)5錢
。
制法 : 上為細末,輕粉另研細再和入
,以公豬油調(diào)勻
,作夾膏。
功能主治 : 多年新起臁瘡
。
用法用量 : 每用先以蔥湯洗凈瘡口貼之
,將白布緊緊縛定,1-2日后開看
,見夾膏轉(zhuǎn)黑色即換去
,另貼新膏。
摘錄 : 《青囊秘傳》
《外科證治全書》卷三:夾紙膏
處方 : 黃蠟5兩
,黃丹(飛)4兩
,鉛粉4兩,輕粉5錢
,乳香5錢
,沒藥5錢,冰片3分(末)
,麻油(春夏2兩
,秋冬3兩)。
制法 : 上先將蠟
、油煎5-6沸
,下乳、沒末
,再2-3沸下輕粉
,隨下丹、粉
,槐柳枝攪10余次
,取起,冷定后下冰片攪勻
,瓶盛浸水中1宿
,出火毒
。
功能主治 : 臁瘡。
用法用量 : 用時先以苦茶洗瘡
,將膏用薄油紙(較患處長闊1倍)攤1面
,余1面刺孔數(shù)十,折束蓋膏
,以有孔1面向患處貼
。3日1換,3貼即愈
。
摘錄 : 《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夾紙膏
處方 : 乳香6錢
,沒藥6錢,洋樟4錢
,爐甘石(制)2錢
,當歸1兩,輕粉5錢
,白占6兩
,黃占5兩,豬油4斤
。
制法 : 上為細末
,將豬油,二占同烊化后
,和入前藥末攪勻,用白皮紙拖之
,陰干
。
功能主治 : 去濕解毒,活血止痛
。主臁瘡腐爛臭穢
,痛癢不時;頑瘡
,結(jié)毒潰爛
,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 將膏以針刺密孔扎之
,日1換
。
注意 : 不可水洗,不可入口
。
摘錄 :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夾紙膏
處方 : 冰片2分
,麝香1分,銅綠5分
,水銀2分
。
制法 : 共研至不見水銀星為度,再用黃占5錢、雄豬板油1兩
,共熬勻
,入前藥搗成膏,隔紙攤貼好
,多刺針孔貼之
。
功能主治 : 臁瘡。
用法用量 : 外貼
。
摘錄 :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青囊秘傳》:夾紙膏
處方 : 麻油4兩
,水龍骨1兩,黃占5錢
,白占5錢
,鉛粉1兩,銅青1兩
。
制法 : 將油熬好
,入占化開,再入藥末
,加銅青打好
。
功能主治 : 臁瘡。
摘錄 : 《青囊秘傳》
急:皮膚破一點皮后,就會變成一個漏洞,永遠也長不起來,是什么原因?
臁瘡 發(fā)生于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
。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
、裙邊瘡等。又因其患病后長年不斂
,愈后每易復發(fā)而稱老爛腳
,即現(xiàn)代醫(y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多因濕熱下注
,瘀血凝滯經(jīng)絡所致
。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等病史。證見局部初起癢痛紅腫
,破流膿水
,甚則腐爛,皮肉灰暗
、久不收口
。治宜清熱利濕
,和營解毒。用萆薢化毒湯
;久不愈者
,宜補養(yǎng)氣血,和營解毒
。宜用十全大補湯化裁
,外用金黃膏摻九一丹貼敷。久不收口者
,用夾紙膏加纏縛法
,或用細白砂糖撒滿,膠布牢貼
。護理上
,使患足抬高,減少走動
,加強營養(yǎng)以促進瘡口愈合
,愈合后應避免外傷,引起復發(fā)
。臁瘡的診斷要點多發(fā)于經(jīng)久站立工作者
,以及有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
。 好發(fā)于小腿下1/3
,踝骨上9厘米的內(nèi)、外臁部位
。 初起時小腿內(nèi)臁或外臁瘙癢
,繼而焮紅漫腫,后則潰爛
,滋水淋漓,日久不愈
。瘡口邊緣增厚
,形如缸口,瘡面肉色灰白或穢暗
,流出污濁臭穢膿水
,瘡口周圍皮膚暗紅或紫黑發(fā)亮。常并發(fā)濕疹
,極少數(shù)有癌變
。臁瘡的辨證分析 本病多由經(jīng)久站立或擔物負重,以致下肢絡脈失暢
,局部氣血郁滯
,復因濕熱下注
,氣血凝滯,腐爛皮肉而成
。下肢皮膚受傷
,蟲咬以及濕疹等,常為誘發(fā)因素
。其特點是潰瘍經(jīng)久難以收口
,或雖經(jīng)收口,每易因損傷而復發(fā)
。本病初起以脾胃濕熱表現(xiàn)為主
。脾主四肢、肌肉
,脾胃濕熱下注
,經(jīng)絡阻滯,氣血凝澀
,則局部焮紅漫腫
;熱微則癢,熱盛則痛
,濕盛則肉爛
,熱盛則肉腐,濕熱蘊蒸則癢痛腐爛俱見
。濕為陰邪
,纏綿膠著,故滋水淋漓
,瘡腐不鮮
。本病病程纏綿,經(jīng)久難愈
,日久氣血被耗
,脾胃虛弱,則以氣血兩虛表現(xiàn)為主
。氣血虧耗
,正氣不充,滋養(yǎng)乏源
,則瘡口下陷
。氣血虛弱,毒滯難化
,則瘡周皮色紫暗
,瘡面肉色穢暗,膿水腥臭
,并伴神疲體倦
,面色失華等脾虛氣血虛弱癥狀
。本病以清熱利濕,調(diào)理氣血為基本治療原則
。
膏藥章膏藥鋪是騙人的嗎?是傳銷嗎,店主不像本地人 說著普通話。
般般 膏藥章膏藥鋪始創(chuàng)于明萬歷間距今已400余家專治頸
、肩、腰
、腿疼痛百號歷經(jīng)滄桑歲月數(shù)病治愈傷痛膏藥章膏藥鋪及系列產(chǎn)品制獨特效立竿見影且藥效持久簡
、便、驗
、廉充體現(xiàn)醫(yī)藥神奇功效深受廣顧客喜歡迎百字號膏藥藥外用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物油加藥熬膠狀物質(zhì)涂布
、紙或皮面較間貼患處主要用治療瘡癤、消腫痛等早久遠代我醫(yī)家言曰:膏藥能治病殊湯藥用其響立應 醫(yī)外科膏藥運用藥歸經(jīng)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xié)調(diào)用效能組味藥物復發(fā)揮藥物良效由于膏藥用于肌表薄貼所膏藥取氣味具厚藥物并加引藥率領群藥結(jié)行滯直達病所透入皮膚產(chǎn)消炎止痛血化淤通經(jīng)走絡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貼于體表膏藥刺激神經(jīng)末梢通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達消腫消炎鎮(zhèn)痛目同藥物患處通皮膚滲透達皮組織局部產(chǎn)藥物濃度相優(yōu)勢發(fā)揮較強藥理作用外膏藥些刺激性強藥物強刺激通神經(jīng)反射調(diào)節(jié)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提高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經(jīng)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huán)產(chǎn)全身性藥物作用 確貼 先紅腫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姜片擦拭
;傷口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凈膿血試干再折合膏藥攤放火烘軟病情需要烘軟膏藥均勻撒些藥粉再反復折合攤膏藥使藥粉混入其間便更快
、更發(fā)揮療效 現(xiàn)患部發(fā)癢需膏藥外面按摩見效膏藥揭用酒精棉球涂擦發(fā)癢處再膏藥加溫貼現(xiàn)患處膿液膏藥表面加些紗布或膏藥紙夾剪孔使孔與傷口應貼敷便排膿已糜爛疼痛止或現(xiàn)水泡者貼拔毒膏治療或膏藥揭用酒精消毒再涂紅藥水用紗布包扎貼橡皮膏藥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應先患處用酒精棉球擦凈撕膏
紅玉膏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瘍醫(yī)大全》卷七方之紅玉膏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瘍醫(yī)大全》卷七引《嚴氏濟生方》之紅玉膏 4.1處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4.5摘錄 5年氏《集驗良方》卷二方之紅玉膏 5.1組成5.2功效主治5.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5.4制備方法 6年氏《集驗良方》卷六方之紅玉膏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萬氏家抄方》卷四方之紅玉膏 7.1處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7.5摘錄 8《青囊秘傳》方之紅玉膏 8.1紅玉膏的別名8.2處方8.3制法8.4功能主治8.5紅玉膏的用法用量8.6摘錄 9《梅氏驗方新編》卷六方之紅玉膏 9.1處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9.5摘錄 10《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九方之紅玉膏 10.1組成10.2功能主治10.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10.4制備方法 11《良方匯錄·外科統(tǒng)治門》方之紅玉膏 11.1組成11.2功效主治11.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11.4運用11.5制備方法11.6用藥禁忌 12《何氏濟生論》卷八方之紅玉膏 12.1組成12.2功能主治12.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12.4制備方法 13《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方之紅玉膏 13.1組成13.2功效主治13.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13.4制備方法 14《良朋匯集》卷三方之紅玉膏 14.1組成14.2功能主治14.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14.4制備方法 15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紅玉膏 1拼音 hóng yù gāo
2概述 紅玉膏為方劑名
,其同名方劑約有十二首
。
3《瘍醫(yī)大全》卷七方之紅玉膏
3.1處方
蛇蛻、蜈蚣各一條
,血余
、黃蠟各二兩,香油四兩[1]
。
蛇蛻1條
,蜈蚣1條,頭發(fā)(洗去油垢)2兩
,黃蠟2兩
,香油4兩。
3.2制法
同熬濾清
,用黃丹收膏,再下黃蠟熔化[1]
上藥同熬
,濾清
,用黃丹收膏,再下黃蠟融化
。
3.3功能主治
《瘍醫(yī)大全》卷七方之紅玉膏功能拔毒去膿[1]
。主治瘡毒[1]
。
3.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攤貼患處[1]。
3.5摘錄
《瘍醫(yī)大全》卷七
4《瘍醫(yī)大全》卷七引《嚴氏濟生方》之紅玉膏
4.1處方
乳香(另研)2兩
,沒藥(另研)2兩
,蓖麻仁400粒,木鱉子(去殼)2兩4錢
,當歸4兩
,血余5錢,兒茶1錢
,血竭1錢
,白蠟1錢,黃蠟1錢
,嫩楊柳枝1兩(打碎)
,黃丹(飛)4兩,真麻油8兩
,蕓香( *** 者)1斤4兩
。
4.2制法
先將麻油同楊柳枝、血余
、當歸熬數(shù)滾
,絞去滓;再將油同蕓香
、蓖麻
、木鱉子熬熟,絞去滓
;入黃
、白蠟,將成膏時入黃丹
,離火
,下乳、沒
、兒
、竭末,攪勻成膏
。
4.3功能主治
《瘍醫(yī)大全》卷七引《嚴氏濟生方》之紅玉膏主治癰疽
,瘰疬,乳癰
。
4.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外貼
。
4.5摘錄
《瘍醫(yī)大全》卷七引《嚴氏濟生方》
5年氏《集驗良方》卷二方之紅玉膏
5.1組成
葳蕤3兩,人參3兩,五味子2兩
,龜版膠2兩
,當歸2兩,大生地2兩
,白茯神2兩
,川牛膝1兩,白蓮須5錢
,枸杞2兩
,明丹砂1錢。
5.2功效主治
年氏《集驗良方》卷二方之紅玉膏功在添精補髓
,固氣養(yǎng)血
,和五臟,利九竅
,益身心
。
5.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隨便用。
5.4制備方法
用河水10碗
,煎至5碗
,去滓,再煎至2碗
,加川蜜慢火熬成膏
,瓷瓶收貯。
6年氏《集驗良方》卷六方之紅玉膏
6.1處方
麻油2兩5錢
,柏油2兩5錢
,管仲3錢,象皮(切片)5分
,血余1大團
,朱砂5分,兒茶5分
,輕粉5分
,沒藥(去油)5分,川椒5分
,樟腦5分
,乳香(去油)3錢5分,血竭1錢5分(朱砂以下共為末)
。
6.2制法
前五味藥同煎至發(fā)枯
,去發(fā),再煎至滴水成珠
,下炒飛黃丹5錢
,再下朱砂以下藥末,攪勻,離火候半冷
,下黃蠟2錢5分、杭粉1兩5錢
,如法熬成膏
。
6.3功能主治
年氏《集驗良方》卷六方之紅玉膏主治濕爛臁瘡,足上惡瘡
,諸般瘡毒風濕
,臭氣難聞,楊梅結(jié)毒
,及一切頑瘡不收口者
。
6.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攤貼患處,1日1換
。
6.5摘錄
年氏《集驗良方》卷六
7《萬氏家抄方》卷四方之紅玉膏
7.1處方
黃丹(水飛)5錢
,輕粉1錢,乳香(炙
,去油)1錢
,沒藥(炙,去油)1錢
,白蠟1錢
,黃蠟2錢,豬板油(夏3錢
,春秋4錢
,冬5錢)。
7.2制法
先熬豬板油
,去滓
,次將二蠟融化,離火即下諸藥末
,攪勻
。
7.3功能主治
《萬氏家抄方》卷四方之紅玉膏主治濕毒臁瘡。
7.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隨瘡口大小
,用綿紙作隔紙膏
,刺細孔貼上,以帕縛之
,3日1換
。
7.5摘錄
《萬氏家抄方》卷四
8《青囊秘傳》方之紅玉膏
8.1紅玉膏的別名
干捶膏
8.2處方
蓖麻子(去殼)、松香(蔥汁煮)4兩
,南星(研)5錢
,半夏(研)5錢,乳香(去油)5錢,銀朱78錢
,沒藥(去油)5錢
。
8.3制法
上藥搗成膏,看老嫩
,以蓖麻肉增添
。
8.4功能主治
《青囊秘傳》方之紅玉膏主治一切無名腫毒。
8.5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臨用隔湯燉
,攤貼
。
8.6摘錄
《青囊秘傳》
9《梅氏驗方新編》卷六方之紅玉膏
9.1處方
黃蠟5錢,白蠟5錢
,乳香5錢
,沒藥5錢,樟冰4錢
,血竭4錢
,輕粉4錢,象皮4錢
,兒茶2錢
,熟豬油4兩。
9.2制法
將二蠟融化
,去滓
,入前藥末攪勻。
9.3功能主治
《梅氏驗方新編》卷六方之紅玉膏主治破傷潰爛
,久不收口
。
9.4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先以蔥白湯洗凈患處,拭干后敷藥
,以紙蓋之
。勿令見風。
9.5摘錄
《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10《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九方之紅玉膏
10.1組成
紫草1兩
,紅花1兩
,當歸2兩,黃蠟3兩
。
10.2功能主治
《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九方之紅玉膏主治痘后癰毒
。
10.3紅玉膏的用法用量
攤貼患處。
10.4制備方法
用香油半斤
,先將藥炸焦去滓
,后下黃蠟令勻,以冷為度
。
11《良方匯錄·外科統(tǒng)治門》方之紅玉膏
11.1組成
阿魏5錢
,藤黃5錢
,乳香1兩,沒藥1兩(用燒紅熱磚兩塊
,上下夾之
,踏凈油,取凈末各5錢)
,蓖麻子肉1兩5錢
,松香3兩5錢(用桑、槐
、桃、柳
、梅5樣樹頭
,扎好入水中,先煎數(shù)滾撈去
,下松香煎半日
,去火,下冷水
,團結(jié)撈起
,曬,研)
,血標銀朱1兩
,血竭1兩。
11.2功效主治
《良方匯錄·外科統(tǒng)治門》方之紅玉膏功在消堅
,呼膿
,拔毒。主治一切癰疽
、發(fā)背
、對口、附骨
、無名腫毒
,無論陰陽,已成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