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枳實生姜湯
《金匱要略》卷上:橘皮枳實生姜湯
別名 : 橘枳姜湯(《金匱要略》卷上)、橘枳生姜湯(《證治準繩·類方》卷二)
。
處方 : 橘皮12克 枳實2.5克 生姜6克

功能主治 : 治胸痹,胸中氣塞
,呼吸短促
,心下硬滿
,嘔吐噦逆
。
用法用量 : 上藥三味,以水500毫升
,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
摘錄 : 《金匱要略》卷上
《金匱》卷上:橘皮枳實生姜湯
別名 : 橘皮湯、橘皮生姜湯
、治中湯
處方 : 橘皮1斤
,枳實3兩,生姜半斤
。
功能主治 : 行氣開郁,和胃化飲
。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
。
臨床應(yīng)用 : 咳嗽:何某
,男
,34歲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人砸盐迥?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久治未愈。西醫(yī)認為支氣管炎
,屢用棕色合劑、青霉素等藥
;中醫(yī)認為“久嗽”常用半夏露、麥金杏仁糖漿等
,皆不效
。細詢咳雖久而不劇,痰亦不多
,其主要癥狀為入夜胸中似有氣上沖至咽喉,呼吸作聲
,短氣,胃脘胸脅及背部均隱隱作痛
,畏寒
,納減
,脈遲而細
,苔薄白。頗似《金匱》胸痹胸中氣塞短氣癥
。乃以橘枳生姜湯加味治之
。處方:橘皮12g
,麩炒枳實9g
,生姜15g
,姜半夏12g,茯苓12g服藥三劑后
,諸癥消退
,脅背痛亦止。惟胃脘尚有隱痛
,再擬原方出入,五年宿疾
,基本痊愈。
用法用量 : 橘皮湯(《圣濟總錄》卷六十一)
、橘皮生姜湯(《三因》卷九)
、治中湯(《醫(yī)部全錄》卷一八三)
。本方方名
,《外臺》引作“橘皮枳實湯”,《醫(yī)學(xué)綱目》引作“橘枳姜湯”
,《準繩·類方》引作“橘枳生姜湯”。
各家論述 : 1.《金匱要略直解》:氣塞短氣
,非辛溫之藥不足以行之,橘皮
、枳實
、生姜辛溫,同為下氣藥也
。《內(nèi)經(jīng)》曰:病有緩急
,方有大小。此胸痹之緩者
,故用君一臣二之小方也
。2.《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重用橘皮
、生姜之大辛大溫者
,散胸中之飲邪;積實之圓轉(zhuǎn)苦辛者
,泄胸中之閉塞。3.《金匱要略方義》:本方與茯苓杏仁甘草湯均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之證。前者是肺氣不利
,飲停胸膈,重在停飲
,故治宜宣肺化飲
,而用茯苓
、杏仁
;此方主治乃肺胃氣滯,氣阻飲停
,重在氣滯,治宜行氣開郁
。故方中以橘皮為君
,行肺胃之氣而宣通氣機;臣以枳實
,行氣除滿而利五臟
;佐以生姜
,散結(jié)氣而降逆化飲
。三者相合
,行氣開郁
,和胃化飲,使氣行痹散
,胃氣因和,而胸脘氣塞之癥自除
。
摘錄 : 《金匱》卷上
蓽澄茄丸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蓽澄茄丸--《圣濟總錄》卷五十五
【處方】蓽澄茄1兩
,白豆蔻(去皮)1兩,肉豆蔻(去殼)1兩
,木香1兩,草豆蔻(去皮
,炒)1兩
,丁香1兩
,白術(shù)1兩
,縮砂仁1兩
,紅豆蔻1兩
,桂(去粗皮)1兩,益智(去皮)1兩
,訶黎勒(煨,去核)1兩
,人參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
,茴香子(舶上者
,炒)1兩,檳榔(銼)1兩
,胡椒1兩,干姜(炮)1兩
,阿魏(面裹煨
,去面)1兩
,青橘皮(湯浸
,去白,焙)2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
,焙)2兩,甘草(炙)4兩
。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櫻桃大
。
【功能主治】胃心痛
。腹脹滿,口吐酸水
,飲食無味,及一切氣疾
。
【用法用量】每服1丸,細嚼
,溫酒或鹽湯送下
,婦人醋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五
蓽澄茄丸--《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處方】蓽澄茄(炒)1兩
,藿香葉1兩,茴香子(炒)1兩
,人參1兩,檳榔(銼)1兩
,丁香半兩
,木香半兩
,甘草(炙
,銼)1兩,蓬莪荗(煨)1兩
。
【制法】上為末,入麝香1錢匕
,研細
,煉蜜為丸
,如雞頭子大
。
【功能主治】氣滯不勻,脅痛煩滿
,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
,細嚼
,空心、食前橘皮
、生姜湯送下
。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七
蓽澄茄丸--《圣惠》卷七 【處方】蓽澄茄半兩
,木香半兩,桂心1兩
,茴香子3分,訶黎勒1兩(煨
,用皮)
,沉香半兩
,干蝎半兩(微炒)
,檳榔1兩,蓬莪荗3分
,白術(shù)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
,去白瓤
,焙)
,當(dāng)歸半兩(銼
,微妙)
,高良姜3分(銼)
。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腎臟虛冷
,氣攻心腹疼痛
,脅肋脹滿
。
【用法用量】每服20丸
,以熱生姜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
蓽澄茄丸--《宣明論》卷十二 【處方】蓽澄茄半兩
,良姜2兩
,神曲(炒)1兩,青皮(去白)1兩
,官桂(去皮)1兩,阿魏半兩(醋面裹
,煨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局品ā可蠟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中焦痞塞,氣逆上攻
,心腹(疒丂)痛,吐逆不利
,不思飲食
。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湯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宣明論》卷十二
蓽澄茄丸--《普濟方》卷五十六引《御藥院方》 【別名】澄茄丸
【處方】蓽澄茄半兩
,薄荷葉3錢,荊芥穗1錢半
。
【制法】上為細末
,糖霜蜜和丸,如櫻桃大
。
【功能主治】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澄茄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
【摘錄】《普濟方》卷五十六引《御藥院方》
蓽澄茄丸--《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處方】蓽澄茄1兩,補骨脂(炒)1兩
,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羌活(去蘆頭)1兩
,芎藭1兩
,遠志(去心)1兩
,萆薢1兩,肉蓯蓉(去皴皮
,酒浸1宿
,切,焙)1兩
,山芋1兩
,石斛(去根)1兩,人參1兩
。
【制法】上為細末
,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肝虛生寒
,冷氣上攻眼目
,肢體疼痛攻注
。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溫酒送下
。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一
蓽澄茄丸--《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處方】蓽澄茄1兩,干姜(炮)3分
,陳橘皮(湯浸
,去白,焙)1兩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
,桂(去粗皮)3分
,阿魏半兩
,肉豆蔻(去皮)3枚
,縮砂(去皮)半兩,草豆蔻(去皮)3枚
,甘草(炙)3分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蓽茇1分,白術(shù)半兩
。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傷寒食毒
,心胸痞悶
,泄痢頻并
。
【用法用量】每日空心服10-20丸,酒送下
。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七
蓽澄茄丸--《濟生》卷一 【處方】蓽澄茄不拘多少
。
【制法】上為細末
,姜汁打神曲末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
,胸膈不快
,不進飲食
翻胃吐黑汁。
【用法用量】每服70丸
,食后淡姜湯送下
。
【摘錄】《濟生》卷一
蓽澄茄丸--《魏氏家藏方》卷五 【處方】五味子(去枝)3分,木香(不見火)3分
,官桂(去粗皮
,不見火)3分
,丁香(不見火)3分
,阿魏(別研)3分,全蝎(炒)3分
,茴香(淘去沙
,炒)3分
,青皮(去瓤)3分
,良姜3分(炒),草果子(取肉炒)1兩
,胡蘆巴(炒)1兩
,白術(shù)1兩(炒),蓽澄茄2兩半
,神曲2兩(炒),甘草1分(炙)
,沉香半兩(不見火)
。
【制法】上為細末
,酒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氣虛滯
,飲食難化,痰涎壅盛
。
【用法用量】每服40丸
,生姜酒送下
,不拘時候
。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五
蓽澄茄丸--《御藥院方》卷四 【處方】京三棱(銼碎)2兩
,陳皮(去白)1兩半,蓬莪荗(銼碎)3兩
,枳實(生)1兩
,檳榔1兩
,黑牽牛(微炒)5兩
。
【制法】上為細末,水面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寬中順氣
,消積滯
,化痰飲
。主治水谷不化
,心腹?jié)M悶,大便閉澀。
【用法用量】本方名蓽澄茄丸
,但方中無蓽澄茄,疑脫
。
【摘錄】《御藥院方》卷四
蓽澄茄丸--《楊氏家藏方》卷六 【處方】蓽澄茄1兩
,藿香葉(去土)1兩
,人參(去蘆頭)1兩
,蓬莪荗(煨香,切)1兩
,甘草(炙)1兩,丁香1兩
,茴香2兩(微炒)
,木香1兩半
,肉豆蔻(面裹
,煨熟)1分,麝香1錢(別研)
,安息香1兩(酒煮,研開
,濾去沙石)
。
【制法】上藥除安息香外
,并為細末
,次入煉熟蜜半斤和丸,每1兩作15丸
。
【功能主治】脾虛胃弱,氣滯不勻
,心腹疼痛
,宿冷不消
,腹脅虛脹
,不思飲食,面色痿黃
,臟腑滑泄
,氣不升降。
【用法用量】每服1丸
,食前細嚼,橘皮湯或木香湯送下
。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
蓽澄茄丸--《博濟》卷二 【處方】沉香半兩
,丁香半兩
,木香半兩
,舶上茴香半兩,烏藥1兩
,白芷1兩1分,胡蘆巴3分
,蓽澄茄1分
。
【制法】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丈夫元陽虛
,冷氣上沖,心胸滿悶
,腸脅雷鳴
,或多攻刺
,嘔逆膨脹
。
【用法用量】每服1丸
,姜鹽湯嚼下。
【摘錄】《博濟》卷二
蓽澄茄丸--《圣惠》卷九十八 【處方】蓽澄茄1兩
,白豆蔻(去殼)1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沉香1兩,縮砂(去殼)1兩
,當(dāng)歸(銼
,微炒)1兩,訶黎勒皮1兩
,吳茱萸(湯浸7遍
,焙干微妙)1兩
,青橘皮(湯浸
,去白瓤,焙)1兩
,白術(shù)1兩,木香1兩
,厚樸(去粗皮
,涂生姜汁,炙令香)1兩
,桂心1兩,檳榔1兩
,芎藭1兩
,人參(去蘆頭)1兩
,枳實(麩炒微黃)1兩
。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腎臟久積虛冷氣攻心腹
,宿食不消
,四肢無力
。
【用法用量】每服30丸
,空心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九十八
蓽澄茄丸--《圣惠》卷七 【處方】蓽澄茄1兩
,安息香1兩,木香1兩
,肉桂1兩半(去皴皮)
,附子1兩(炮裂
,去皮臍)
,當(dāng)歸半兩(銼
,微炒)
,補骨脂1兩
,茴香子1兩,沉香半兩
,檳榔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
,青橘皮半兩(湯浸
,去白瓤,微炒)
,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
,微炒)
,桃仁半兩(湯浸
,去皮尖雙仁
,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末
,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膀胱虛冷氣攻腹脅脹滿
,腰腳冷疼
,面色多黑
,體重?zé)o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
,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
自曬的陳皮能不能吃呢??
可以
,我們這邊都這樣
。是叫陳皮。不過藥用的話還是要去藥店
。
自曬的陳皮一般家里用來煲燙
,做菜時加入少許用心調(diào)味或調(diào)理
。因為它有行氣理氣消食利咽喉
。
煲湯取其行氣理氣去油膩助消化,和胃健脾
。
做菜特別是火鍋鹵味,它可當(dāng)調(diào)味香料且行氣理氣去油膩助消化
,和胃健脾
,開胃。
橘柚的藥性及條文講解
一
、橘柚的藥性1.橘柚其實也是桔子皮,是黃色到橘紅色的橘子的皮
。味辛溫
,主治“胸中瘕熱逆氣”
,是一味行氣藥
、化痰藥。2.跟橘子很類似的另一種藥叫做枳實
。枳實氣味苦平,藥性比較偏寒涼
。枳實化氣是往下掉的
。3.橘子的皮的主證是胸口這一塊有氣往上撐
,胸口有塞滿的感覺
。4.胸口這樣的塞住悶住的------橘皮枳實生姜湯。5.治療噦逆
,一直打嗝,氣沖上來的-------橘皮竹茹湯
。
二
、綠色的橘子跟紅色的橘子差別在哪里
?1.綠色的橘子第一比較綠
,第二它比較酸
。又綠又酸的橘子皮直接去作用厥陰經(jīng)。2.橘紅是往上打
,綠橘子皮是越低的地方越有效。3.綠色的橘子皮是很厲害的一味藥
,是非常強的肝臟的破陰實的藥
。有肝腫瘤
,有肝癌
、乳癌、要用它
。4.治乳癌的時候,用還沒成熟的綠橘子
,皮扒了直接入藥
,那個效果是最強
。5.綠橘子皮是一味比較會傷氣的藥物
,吃多了會讓人虛掉。因此用了綠橘子皮的話
,同時就要用補氣藥。6.身體左側(cè)的各種痛
,都可以用綠橘子皮去破
。肝之積在左,左邊的腰痛
,左邊的腎臟部位的痛。
三
、橘絡(luò)1.橘絡(luò):橘子的白的部分
,它的藥性變得比較溫和
,可以行氣化痰2.藥證:肺漲滿的時候
,比較是它的藥證。
四
、橘核1.橘子里面的種子叫橘核。2.橘核是一個厥陰藥,治療疝氣
,男人睪丸病
,把橘核曬干了磨成粉
,每次用酒吃幾瓢羹。3.腰痛的偏方:把橘核
、杜仲兩味藥一起磨成粉
,一樣的等份磨成粉
,然后每次用灑一點鹽巴的酒來吞
。4.酒糟鼻的方:把橘子核炒干之后,拿個2-3公克
,然后用一顆核桃肉,磨碎
,用酒一起吞
。
五
、太陰病
,大便反鞭,腹中脹滿者
,此脾氣不轉(zhuǎn)也,宜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
;若不脹滿
,反短氣者,黃芪五物湯加干姜半夏主之
。1.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白術(shù)三兩,枳實一兩半
,干姜一兩
,白蜜二兩
,右四味
,以水六升,先煮三味
,去渣,取三升
,納白蜜烊消
,溫服一升
,日三服
。2.黃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湯方黃芪三兩
,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生姜六兩(切),大棗12枚(劈)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右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五升
,去渣
,再煎取三升
,分溫三服
。脾胃比較虛寒的人,大便不太順
,有便秘的問題。而肚子常常都鼓鼓脹脹的
,人又很虛
,脈沉,用白術(shù)
、枳實、干姜跟蜂蜜
,這四味藥
。大便不成型
,軟癱癱的
,沒有聚集成一塊,不是很爽快
,而且拉的時候覺得好象沒有那么痛快。身體比較虛的時候就是用黃芪很多的藥-----中益氣湯、黃芪建中湯
。老人家便秘通用方------補中益氣湯
,加上肉蓯蓉。黃芪五物湯:是太陰病的體質(zhì)
,脾胃虛冷造成的這個濕氣塞在那邊,消化不良
,吃東西之后不太會餓
,不一定有便秘
。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pianfang/488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