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③治法:清肺瀉火
。
④方藥:涼膈散加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壬跽?可加枇杷葉
、馬兜鈴清肺止咳;煩渴甚者,可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熱生津除煩;痰中帶血者加白茅根
、藕節(jié)涼血止血
。
內(nèi)傷咳嗽
內(nèi)傷咳嗽,病程一般較長,有先病在肺而影響他臟者,亦有他臟先傷而病及于肺者。其中尤以肺
、脾
、腎三臟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正虛邪實者,當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虛為主者,則當根據(jù)虛之所在而著重補正。
(1)痰濕咳嗽
①癥狀: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悶,食納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
②病機分析:脾虛健運失常,以致痰濕內(nèi)生,上漬于肺,阻礙氣機,故咳嗽痰白而粘; 痰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脘作悶;納減,四肢乏力,既因脾胃虛弱,也因濕困脾胃;舌苔白膩,脈象濡滑,為痰濕內(nèi)聚,氣失宣展之征
。
③治法:健脾燥濕,理氣化痰。
④方藥:二陳湯加減
。如痰濕較重,痰多,脘悶明顯,加蒼術(shù)
、厚樸、苡仁
、杏仁之類,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證屬寒痰者,加干姜
、細辛以溫化;屬風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風化痰;痰滯食阻,而見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苔膩脈滑者,可合三子養(yǎng)親湯順氣降逆
、化痰消食
。
(2)痰熱咳嗽
①癥狀:咳嗽,痰色黃稠而難排出,甚或痰中帶血,胸悶,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脈滑數(shù)
。
②病機分析:痰熱蘊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黃難出;痰熱化火,灼肺傷絡(luò)故見痰血咽痛;痰熱壅盛,氣機不利,故胸悶;口干而苦為熱甚傷津
。苔黃,脈滑數(shù)均為痰熱之象。
③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
④方藥:清金化痰湯
。肺熱壅盛,咳而喘滿、壯熱
、口渴者,去桔梗
、陳皮,加金銀花、魚腥草
、石膏
、葶藶子等清熱泄肺。
(3)肝火犯肺
①癥狀:咳嗽氣逆,咳則連聲,甚則咳吐鮮血,或痰帶血絲,胸脅串痛,性急易怒,煩熱口苦,咽喉干燥,面紅目赤
。舌苔薄黃少津,脈象弦數(shù)
。
②病機分析: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化火,逆乘于肺,肺失清肅之權(quán),故氣逆咳嗽不已;木火刑金, 肺絡(luò)損傷則咳吐鮮血或痰帶血絲;脅為肝之分野,肝火肆逆,故脅痛;性急易怒,灼熱口苦,咽喉干燥,面紅目赤,均為肝火熾盛之象。脈弦數(shù),苔薄黃少津,為肝郁肺熱津虧之征
。
③治法:清肝瀉肺
。
④方藥:黛蛤散合瀉白散加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馃彷^盛,咳嗽頻作者,可加山梔
、丹皮、貝母
、枇杷葉等, 以增強清熱止咳之功效
。肝火犯肺之咳嗽,亦可選用《醫(yī)醇義》的丹青飲治療。
(4)陰虛咳嗽
①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見咯血
。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
②病機分析:陰虛內(nèi)燥,肺失滋潤,以致肅降無權(quán),肺氣上逆為本證的主要病機。陰虛肺燥,故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干舌燥;咳傷肺絡(luò),則見咯血。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為陰虛內(nèi)熱之征象
。
③治法:養(yǎng)陰潤肺,寧嗽止咳。
④方藥:二冬二母湯,口干舌燥甚者,加沙參
、百合
、生地養(yǎng)陰潤燥;咳嗽甚者,加百部、紫菀
、款冬花潤肺止咳;痰粘不利者,加海蛤粉清熱化痰;咯血者加白及
、茜草、藕節(jié)止血
。
陰虛咳嗽而見心煩口干,心驚不寐,口舌生瘡等癥者,為心陰偏虛,可改用玄妙散
。陰虛咳嗽而見咳聲連連,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夢遺滑精者,為腎陰偏虛,可改用八仙長壽丸。方中以六味丸滋陰瀉火;麥冬
、五味子滋腎潤肺,斂肺止咳
。
(5)氣虛咳嗽
①癥狀:咳嗽聲低無力,氣短,痰多清稀,神疲,畏風,自汗,易于感冒,苔薄白質(zhì)淡,脈弱。
②病機分析:久咳傷肺,或平素體弱,肺氣不足,或脾虛運化不健,水谷精微不能上榮于肺,則肺氣日虛
。肺氣虧損,肅降失司則咳嗽,聲低,氣短
。肺氣虛衛(wèi)外不固,腠理不密,故畏風、自汗 ,易感冒;神疲,舌淡苔白,脈弱,均為氣虛之象
。
③治法:補益肺氣,化痰寧嗽
。
④方藥:補肺湯加減。痰多清稀者,可去桑皮,加白術(shù)
、茯苓
、款冬花,以增強益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白術(shù)并可協(xié)同人參
、黃芪增強益氣固表的作用
。
若氣虛咳嗽而見痰多,色白易排出,脘腹痞脹,食少便溏,面色萎黃或微浮、舌質(zhì)淡
、苔白膩者 ,為脾氣偏虛
。治宜健脾化濕、補肺祛痰,常用六君子湯加味
。若中焦陽虛,氣不化水,濕聚成飲,而見咳嗽反復發(fā)作,痰涎清稀,則治宜溫陽化飲,用苓桂術(shù)甘湯加味
。
(6)陽虛咳嗽
①癥狀:咳嗽反復發(fā)作,痰涎清稀,頭眩,心悸,畏寒,肢體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潤,脈沉滑。
②病機分析:脾腎陽虛,水氣上泛,為本證的主要病機
。陽虛不運,水飲內(nèi)停,上干于肺,故咳嗽
、痰涎清稀;陽氣虛衰,衛(wèi)外不固,易感外邪而誘發(fā),故咳嗽反復發(fā)作;水氣上泛故頭眩、心悸;水氣游溢肢體,故肢體沉重;腎陽虧虛,不能化氣行水,則小便不利;陽虛生外寒故見畏寒
。苔白潤,脈沉滑,為陽氣不足寒水內(nèi)停之象
。
③治法:溫陽散寒,化氣行水
。
④方藥:真武湯加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壬跽?可加干姜
、細辛、五味子散寒化飲,斂肺止咳;氣機不利,胸脅滿悶者,加白芥子
、旋覆花祛痰降氣;短氣甚者,加黨參益氣補虛;大便稀溏者,加干姜溫中散寒
。
臨床上常用的治療咳嗽的較為有效的偏方、秘方主要如下:
[方一]
紫蘇
、杏仁
、生姜、紅糖各lO克
。將紫蘇與杏仁搗成泥
,生姜切片共煎,取汁去渣
,調(diào)人紅糖再稍煮片刻
,令其溶化,日分2--3次飲用
。
本方散風寒
,止咳嗽,對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有效